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实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实用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1

关键词 专业方向建设 实践教学环节设置 农经专业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

Thought on the Direc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Teaching Setting of College Agricultural Economics Professional

JIANG Jinqi, QI Diming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866)

Abstract The face of rapidly changing market demand for talent and the severe employment pressure, as a veteran professional by the professional farming faces significant question of how to regain competitiveness in the job market. Combined with the professional's professional directio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actual practice teaching settings, analysis of the problem of the current practice of teaching farming by the professional direction of professional settings, and thus give adjustment.

Key words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direction; practice teaching setting; agricultural economics professional

1 专业方向建设是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重要措施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实使得很多高校都开始反思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环节。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其设置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社会对各专业人才的需求期望和要求,就直接关系到该学生的质量和就业竞争力。面对用人单位的多样化需求,各专业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适应性建设就成为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①

对于一个专业,其人才培养的共同定位决定了不同院校在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的基本框架具有统一性,用人需求的差异性则要求专业的课程和教学内容能够适应用人单位对同一专业人才需求的不同要求,二者之间存在统一和差异的对立。因此,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安排要求能够很好地实现二者的协调。从实践来看,利用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课来保证基本课程体系的统一,通过弹性专业方向建设及方向教学环节和内容安排的调整来适应差异性需求及需求变化,是实现矛盾协调的基本手段。②沈阳农业大学农经专业近些年也是在不断强化和提升基础课教学质量的同时,通过专业方向的建设及方向课程的调整来满足市场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

2 专业方向建设、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专业方向建设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构成

从学院就业办提供的数据来看,农经专业学生的毕业主要去向是读研、进入企业做管理或销售等,或进入政府事业单位。基于这种就业状况,根据教育部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调整的指导思想,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农经专业在2010年的培养方案修订中对专业方向进行重新调整,确定了三个专业方向:企业管理、农村公共管理和研究创新型。

其中,企业管理方向是个老方向,主要是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方向特色化。根据当前企业管理的新变化,增设了领导策略和艺术、企业文化、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等理论课程。考虑到部分学生将来可能会自己创业,及学生到企业主要从事财务、市场研究和市场推广等工作的需要,在实践教学环节,增设了企业管理模拟实习和涉农企业创业管理两项实践。

研究创新型是原有农村发展方向的调整、凝练和培养定位的明确。它定位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后续在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深造打下良好基础。

虽然农村公共管理是个新设方向,但也是原有农村发展方向的分立,更是原有农经老传统的延续。在实践环节,专业在提升农业经济和农村统计学习要求的同时,辅以毕业调查和毕业论文要求学生撰写调查报告。

专业方向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工作

在专业方向建设过程中,围绕着各自的人才培养定位,专业在三个方向的实践教学环节做了很多深入的工作。具体做法如下:

在企业管理方向,针对该方向实践教学课时较少的问题,增设了企业管理模拟实习和涉农企业创业管理实习。在企业管理模拟实习上,目前主要做法是在联系好实习企业后,将学生送到企业去实习1周,这期间要求学生实地观摩企业的整个运营流程,熟悉企业管理岗位的职能,帮助企业完成一些市场调研和市场分析工作。

在研究创新型方向,主要是依托农业经济前沿课程论文、毕业调查和毕业论文来完成实践教学内容。较之以前,实践环节没有增加,实践形式还是采取原有的方式。农业经济前沿课程论文采取为每位学生配备指导教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行完成文献搜集和阅读、选题和撰写小论文的工作。老师主要是教学生如何查找有用的文献,如何确定论文选题,及农经论文的写作规范和注意要点。毕业调查和毕业论文通常是整合起来进行,同样也实行导师制。这两个实习是在课程前沿论文上的进一步深化,实践过程除增加要求学生在选题确定后自行到农村进行实地调查,搜集毕业论文所需数据资料外,其余环节如课程论文。整个实践的目的是提升学生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知识分析农业和农村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熟悉运用统计学、计量分析方法的能力。

在农村公共管理方向,整个实践以农业经济与农村统计实习为主体,毕业调查及调查报告为辅。农业经济与农村统计实习是将方向的学生送到校外实习基地,要求吃住在农户家里,并在农户所在村庄及周围村庄完成自己感兴趣某个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问题的调查,最终撰写出一份调查报告。毕业调查由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地点,其形式同农业经济与农村统计调查。

存在的问题

(1)部分理论课程缺乏雄厚的师资力量。就专业的师资来源和构成来说,专业现有的教师除少部分人是产业经济学等专业毕业外,其余都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教师所学专业的集中虽然有利于提升整个农经专业的整体教学深度,但对于部分专业方向而言,它会影响有些理论课程的早期开课质量和效果。比如,在企业文化与CIS策划、农村公共管理等新开理论课程上,专业虽然能够安排教师去开课,但由于这些教师都是新接触课程,也没有在相关领域系统训练经历,他们在开课初期对课程的理论内容理解不够透彻,这些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内容深度总体都不够好。

(2)现有实践环节设置的针对性不强,研究创新型和农村公共管理方向实践环节设置较薄弱。总体来说,在现有三个方向上,专业除在企业管理方向的实践教学环节做了一些工作,但其它两个方向都未能新增实践教学内容,实践形式仍是专业传统的实践方式没有突破。在现有设置的实践环节,所有环节除企业管理模拟实习明确针对企业管理方向外,其余的实践基本都没有区分方向来进行。特别是针对研究创新型和农村公共管理两个方向,没有设置特色明显、针对性强的实践环节。也正是实践环节的针对性不强,目前专业方向给人的感觉是无特色。

(3)校内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滞后,实践指导教师力量不足。对于各个方向建设,专业虽在依托实践来形成特色上有些想法,如在企业管理方向增加ERP实习,在研究创新型方向增加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软件应用实习和学年论文,在农村公共管理方向增加在农村公共管理实习,但一方面由于没有相关的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再加上计划学时的总额约束,这些特色实践都没有条件开设,也没有教学时间开设;另一方面由于不少实践要求指导教师在相关领域有较长的从业经历、熟悉该领域的问题,专业现有师资限于所学专业限制没有能力承担起全部指导任务,因此无法开设。

(4)部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实践课程效果不佳。在教学计划调整中,各门课程的知识点、上课时间衔接是否合理关系到教学效果。虽然在近几年的计划调整,专业在课程衔接上做足了功夫,但受于实践课时在四个学期的分配原则,仍有实践课程的时间安排不合理。比如涉农企业创业管理实习要求是在学生学习完经济学、管理学、财务管理和投资项目评估等理论课后才开设,但目前该实习只有安排在投资项目评估课以前。从近两年的实习来看,这导致学生在创业计划书写作中无法将创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部分写好。

3 适应专业方向建设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调整思路

一是在后续的培养方案修订中,增加农村公共管理、学年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改变课堂讲授所占学时过多的状况。通过加强将暑期社会实践与方向教学实践结合的方式来切实落实和保障这些新增实践环节的教学时间和效果。二是将现有实践课程按内容大类进行优化筛选,实践形式相同、实践内容相似的实践课程进行集中式管理,共享教学和学时资源,提高实践效果。三是将与理论课程衔接不合理的实践调整学期安排,同时将部分周次安排不合理的实践调整周次。比如在统筹所有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关系后,将涉农企业创业管理由当前的第六学期末最后两周调整为第七学期的期中布置、期末撰写。四是依托学院建设的科研平台,通过输出学生到这些机构帮助的形式来实现一些实践课程的开设和完成。五是加强校内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通过外聘专家的形式增强实践指导师资力量,为各专业方向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提升专业方向的社会影响力,强化专业方向特色。六是建立本科生导师制。根据专业教师的意愿,在学生选专业方向时,按双向选择原则为学生配备指导教师,学生要求协助老师完成一些科研项目和社会工作任务。通过此途径增加各专业方向学生的实践机会。

项目资助: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UPRP20140098;UPRP20140975),沈阳农业大学校级教学研究立项(2011-114;2014-09),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学研究项目(JGJX2013Z001)

注释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4篇《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2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经济新常态

根据教育部预计,2017年全国将有795万普通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加30万。而毕业后继续攻读研究生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为万,在毕业后的半年内能顺利就业的应届毕业生人数会达到434万。在毕业半年后还在继续寻找工作应届毕业生人数达万,无业但正在复习考研和准备留学的应届毕业生人数达万,另有无工作无学业没有求职和求学行为的应届毕业生人数达万,三者共计万(包括有了工作又失去的)。另一方面,在我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经济增速换挡回落,经济结构调整。高校和毕业生都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如何解决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学校、家庭多方共同面对。作为高校方来说,所面临的外部就业环境短时间是难以改变的,那么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方面来破解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一个较好的切入点。尤其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就显得尤为必要,以适应“经济新常态”结构调整的要求,而工商管理专业作为管理大类的代表具有研究的典型性。

一、本科高校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只有充分了解社会对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真实需求,满足社会特别是的需要,才能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匹配。经过对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状况的调研,本文从三个个方面总结了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社会对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征。

1.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进入企业对口岗位类别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进入企业后适合的工作岗位主要有:市场营销类:销售人员、营销助理、市场调查员、客户服务人员等;人力资源管理类:人事助理、员工招聘专员、企业内部培训专员、绩效管理专员等;行政管理类:后勤主管/总务主管、行政助理/后勤助理、行政专员、行政文员等;物流管理类:物流调度员、国际货物员等;其它:财务管理、管理储备干部、管理咨询助理等。

2.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分析

企业对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毕业生的需求主要是以实践型、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为主。根据对企业招聘工商管理本科学生的专业素质要求来看,企业对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要求具备相关的理论水准、现代企业管理思维,更看重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毕业生的现代企业管理技能、管理技术等实践能力是企业在进行员工招聘时首要考虑的素质,企业在招聘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一年内通常不会派遣其到管理岗位,而是先在基层各岗位实习,待其了解本企业或掌握相关经验后才到选调到管理岗位任职,说明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企业对新招聘员工所具备的知识、技能、综合素质的重视程度明显加强。所以工商管理专业培养人才如果在校期间具备相应能力的话,进入管理层的时间就会缩短。

3.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素质特征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第职业素质要求是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理论联系实际的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适应性强、具有创新性的综合性管理人才。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包括其思想、品德、气质、性格、能力、知识、风度等等。一个优秀的工商管理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如下:优秀的人格品质素质。必须有高度的事业心,必须有高度的为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工作要勤奋。办事公道,不谋私利,坚持原则;职业能力素质。要想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要求,管理者必须具备有一定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用人能力等等。一个现代管理者,应能胜任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和日益加重的业务负担,因此,还必须具有强壮的身体、充沛的精力,以及勇于承担风险的魄力。企业在招聘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时对职业素质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

二、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存在主要问题

1.课程设置与企业对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的偏差

目前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是新生先学习英语、数学、思政、语文等公共课程,同时会进行工商管理专业基础课程如管理学、经济法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为高年级学习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大学三、四年级则进行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课的深入学习。这样的课程设置看起来似乎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但这样的课程设置存在一个缺陷,它忽视了大学阶段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所具备的优势和不足。经过了高考的选拔,大学生基本具备了良好的理论知识的自我学习能力以及应对考试的能力,大学不应该仅仅是学生们学习理论知识的平台,更应该是一个通过实践掌握知识的平台。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的话,目前国内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还没有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与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偏差。

2.工商管理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滞后,教师应用型教学设计指导能力不足

目前,国内一些高校对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从事实践教学的专任教师的作用,有些从事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的教师从事的工作任务只是所谓的“实验准备”,其被学院认定的课时工作量低,有的实践课教师被归为“非教学人员”,其工作不能计算工作量,这使许多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和能力的教师,不愿意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工商管理实践教学当中。在大部分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任务一般由理论课教师兼任,而大多数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因为在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后,直接进入高校从事工商管理相关课程教学任务,其优点是高学历,专业知识尤其是理论基础扎实,但由于缺乏在企业、公司参与工商管理方面的实际工作,因此比较缺乏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的相关经验,也不太了解实验室、实训室软硬件,甚至一些工商管理实践课程的详细操作规范对于理论课老师来说也显得陌生,对学生对实践教学活动中产生的疑问不能够很好的解答。正是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强,整体实践教学水平不高,实践教学课程虽然已开设,但并不能满足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素质要求。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1.根据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性才的需求,有必要改革现有的工商管理教学方法,创新工商管理实践教学手段

依据企业对工商管理毕业生素质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各种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企业对工商管理毕业生不同能力和素质的需求。具体来说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不断完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情境式实验教学、沙盘模拟教学、网络互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与方法,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促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不断融合以及不同教学方法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补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开发映工商管理实际问题和情境的本土案例,建立本土化工商管理教育的案例库,大力发展管理案例教学,实现工商管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形象的案例教学中理解工商管理管理的真谛和精髓。通过为学生创设虚拟的企业工商管理情境,使学生能够将工商管理知识融于工商管理活动情境之中,培养学生对工商管理实践能力养成的兴趣。建立包括案例讨论、在线实验、在线工商管理论坛等模块在内的虚拟网络教学平台,实现网络资源共享,以适应经济新常态下应用型工商管理毕业生的就业需求。

2.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备深厚工商管理理论知识,也具有丰富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是是培养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必要条件,也是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和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制订科学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有计划地吸纳、聘请一批富有社会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充实工商管理教师队伍。推动工商管理专任教师到企业兼职和挂职锻炼,跟踪工商管理实践的前沿,促进工商管理理论教学和实践的良性互动,通过项目合作和挂职锻炼相结合等方式,不断提高和丰富工商管理专任任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实践经验。

四、结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管理专业需要培养出理论扎实、实践过硬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才能适应适应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对应用型工商管理毕业生的需求,这对工商管理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教学必须根据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规律,针对学生、针对企业、针对实践,从师资、实验室建设、校外实践以及课堂教学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培养出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才能够得到社会和企业认可。本文中总结了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的新特点,高校只有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结合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进行创新,注重专业特色的凝练、明确专业定位,才能培养出具有就业竞争力的应用型工商管理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利,陆毅华,李养良,都学飞。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轻工科技,2017,(02):160-161.

[2]苗大威。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中国商论,2016,(28):188-189.

[3]孙理军,王开明。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转型升级[J].当代经济,2015,(31):126-127.

[4]黄雷,叶勇,李明。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2,(04):76-78.

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3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219-02

根据麦可思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2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学科门类是管理学,达到%。然而,作为文理兼收的经济学专业,普通院校经济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比较严峻。我国现阶段无论从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失业的数量还是结构分析,都存在事实上的就业难问题。产生此种情形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大部分比较理想的职位对学历要求较高,或者是经济学虽然课程设置“广”,但存在专业技能不“专”的弊端。总体来说,最主要原因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不匹配,尤其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基于此,培养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提升毕业生就业优势已成为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特征分析

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就业能力的研究有着不同的观点。在20世纪初期,就业能力通常被认为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然而,到20世纪末,就业能力却被大多数学者定义为实现就业的能力。本文中的就业能力是指个体在劳动力市场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不断进步,实现潜能,以及应对工作变化的能力。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是指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通过在校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能顺利就业,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并在经济管理相关领域保持工作机会、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目前国企和外资企业所偏好的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集中体现在:“道德力”、“思考力”、“学习力”、“执行力”、“决策力”、“组织力”和“创造力”,这些能力通常构成用人单位评判经济管理类人员就业能力的核心指标。

二、基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设计

从劳动力市场来看,知识创新是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保持其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只有员工不断进行知识创新,企业才有可能实现知识创新,才能在行业中保持优势地位。员工的创新行为集中体现在善于学习、发现和创造新知识的就业能力。对于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而言,通常他们所从事的职位要求他们不仅具备单一的经济管理专业知识,而且应具备相对广博的知识,还要有整合、转化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即具有跨学科性,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调查数据显示,劳动力市场中一半以上的用人单位最看重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知识广博度,其次才是专业知识,占%。由此看来,用人单位更偏好复合型人才。因此,普通高校在提升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方面,应注重培养他们将来在工作中具备良好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使毕业生具备对知识进行横向联系和纵向拓展,将原有的或其他相关的知识有机融合,形成自身新的知识体系,能够将知识转化为创新技术和创新行为,并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所在的企业保持持久的竞争力的能力。

三、加强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对策

提升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需要学校、政府、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具体的对策与建议。

1.高校应深化教学改革,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根据调查显示,56%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大学教育中的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高校应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来调整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本科人才的培养可确立“劳动力市场需求导向”战略,将学生所学专业与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的符合程度、学生所学课程与劳动力市场就业岗位的符合程度,作为经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实现高校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的职业发展需求的高度关联,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劳动力市场人才聘任标准的高度匹配,甚至每年对其毕业后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学生的就业发展变化以及对自己的基本能力、职业能力的评估。此外,作为实践性较强的经济管理专业,应注重加强实践模拟训练,让学生具备较强的环境适应和社会应变能力、组织管理与决策分析能力等。

2.政府应优化配置,创造就业环境。解决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政府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介入大学毕业生的配置和安排活动中。通过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宏观干预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建设,高度重视学生就业能力的开发和培养,把它作为高校专业评估的重要指标;优化配置各种资源、创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拓宽各类就业渠道,健全完善各类法规体系和就业制度,维护毕业生权益,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便利。当前,各省市实施的大学生志愿者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及大学生创业等一系列计划都是缓解就业压力、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措施。此外,政府还应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积极配合学生社会实践。

3.用人单位应加强校企合作,提供实践平台。用人单位是本科毕业生的需求者,是学生毕业能否顺利走向工作岗位的就业能力高低的最终评价者。因此,用人单位也应积极参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用人单位可以根据阶段发展计划和实际需求,确定人才类型和工作胜任能力条件,参与课程计划的制定,帮助高校开发学生专业核心技能,使课程内容总体上与行业发展需求相吻合。此外,企业应积极配合高校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实习需要,建立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

4.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加强自身建设。为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大学生应增强学习动力,刻苦钻研专业知识,自觉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要大胆投入社会实践,最求卓越,提前适应社会,把自己培养为基础扎实、知识面较宽、能力强、素质高的经济管理类专门人才;在就业选择上,应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多考虑个人发展空间和锻炼机会,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自身才能与社会需要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马廷奇。人才培养模式、劳动力市场与大学生就业[J].高等教育研究,2013,(03).

[2]黄超,王雅林。大学跨学科合作关系的界面规则与治理机制[J].高教探索,2012,(03).

[3]余静。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交通职业教育,2011,(1).

[4]王均平。基于用人单位需求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选择与设计[J].高等教育研究,2013,(05).

[5]李洁。国外企业培养和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探究[J].管理现代化,2006,(02).

[6]夏阳。浅析大学生的就业能力[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0).

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4

[关键词] 经济管理类专业 毕业生就业 综合素质 培养体系 创新能力培养

一、我国产业发展现况和未来趋势

多马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奥肯定律等经济理论都充分表明了经济增长是扩大就业的前提条件,没有经济的快速增长,有效就业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劳动力会按照三次产业的顺序依次转移,就业结构的变化始终与产业结构的变化保持着相关性①。因此,产业发展是就业发展的前提基础,它通过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和产业的提升决定着劳动就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根据党中央的号召,全国上下继续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号召巩固第一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②,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目前,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已成为发达国家不可缺少的重要经济环节,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缓解了发达国家的就业压力③,其就业人数达到所有产业就业总人数的70%至80%。

本研究选取CCER数据库中1991~2010年我国第三产业实际增加值及其从业人数作为调查对象,绘制出时间趋势图(图1)。由图1可知,近20年来,除2007年金融危机带来的大量失业外,第三产业增长与从业人员需求增加走势基本一致。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借助SPSS统计软件对1991年至2010年的第三产业增加值与从业人员进行了相关性分析(表1),表明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从图1还可以大致观察到第三产业增长比例比第三产业从业人员需求增长比例的走势更快,同时近10年来从业人员需求增长速度十分缓慢。可见,当下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存在较大的就业压力。

表1 第三产业增长值与从业人数相关性分析

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万人)

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 - ***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万人) *** -

图1 第三产业经济增长比例与其从业人员增长比例

二、产业发展对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及趋势分析

本科毕业生作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一股大流,其就业形势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④。本研究利用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毕业生的统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并结合实际情况,研究产业发展对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1、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大体指向第三产业

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8届、2009届、2010届已纳入统计毕业生共计716人,其就业情况如表3所示。经统计分析, %的毕业生就业于第三产业(图2),第三产业成为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导向目标。同时,随着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规模的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将选择投身到第三产业的各类行业中去。

2、私营、国企成为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首选

从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8-2010年本科毕业生就业企业性质分布统计表(见表3)中我们可以发现,三年中约%的学生选择进入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其中就业于私营企业的毕业生比例高于国有企业,约%的学生毕业后进入了合资、外资企业或其他类型的企业。此就业分布是符合我国现有企业发展趋势的。

3、产业发展对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需求分析

通过上述的分析不难看出,以我国第三产业和私营企业为代表的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现有就业市场的饱和以及亟待的创新型发展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决定了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必须是具备够硬的综合素质,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在产业发展面临丰富化和创新化的同时,也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生自我创业的契机,在充分发挥经济管理学科的特点时,还应具备提升自我就业创业的实干能力,充分具备敢于想象、敢于规划、敢于决策、敢于实践的能力⑤。

三、社会需求导向的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课外培养体系构建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根据经济学供求关系理论,在就业链中,社会需求方占有主导地位⑥。为了提升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扩大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和选择,经济管理类学院需要遵循社会需求导向的引导,积极主动地探索新思路,基于实证数据及经验总结,研究设计针对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的课外培养体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帮助本科学生在本科伊始就注重累积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就业方面的技能。

1、课外培养体系构建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

全面摸清产业发展变化对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同时积极借鉴发达国家高校经济管理院校对创新型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指导经验,以产业发展特点和就业变化趋势为导向来构建的适应性较强的课外培养体系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尤为重要。打造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人才培养定位原则为扎实的经济学原理知识和分析能力、发散的经济学思维、开拓创新的创业精神。

图2 2008-2010年本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比例图

图3 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8-2010

年本科毕业生就业产业分布比例图

2、将课外培养内容和体系建设多样化

(1)课外知识拓宽与联系。在课外培养中,应加强经济管理类学生课外知识与专业知识的拓展与联系,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经管类院校应加强专业选修课的拓展设置,拓宽经济管理学专业口径。

(2)推广课后学科类竞赛。开展有特色课后学科类竞赛旨在让学生灵活发挥平时所学知识,是实际与理论相结合、学以致用的良好平台。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学校必须和主办方不断提升学科类竞赛的吸引力,同时改革学生考核标准,将学科成绩与理论知识成绩挂钩,将敢于实践、争做创新型人才作为风向标,进而让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到活动中来。

(3)职业发展规划与指导。注重在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的整个大学生涯中穿插全程性的职业指导,从职业介绍到产业发展变化为导向的职业意向培养、职业道德修养与规范、求职礼仪及注意事项教育、就业价值观等,从各个方面以及各个合适的时间段层层递进式地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指导,帮助学生做好个性化、全程性的职业规划。

(4)积极建立实践试点。建立实践试点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其一是校企联合互利模式,即学校和相关企业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开展联合教学,进行内容丰富的实习实训;其二是教师项目教学法,即在教师的指导下,搭建有效的课外实践平台,由学生共同完成一项完整的项目工作,达到教学实践的目的。

(5)鼓励自主创业。产业发展形式多元化对于经济管理类本科生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创业契机。学生可以充分发挥理论知识,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进行实体店的投资如学生共同超市,校园电子商务或者创新物流如代购、有规模的外卖模式等,或者建立共同投资基金做一些比较稳健的证券投资。

3、课外培养方案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和保障措施

(1)经费及人员的投入。要切实做好课外培养体系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构建,不仅应不断强调培养体系对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更要切实地从教学配备、培训经费、人事安排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与此同时,校方应积极从社会各界搜寻资源,为构建全程化职业发展指导体系做出努力。

(2)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是关键。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是课外培养体系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创新的培养体系要求教师不仅在理论教学方面有较高的造诣,同时也必须向企业接轨。在交流的同时,了解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必要综合素质和主要工作环节,及时向学生传递信息。同时,学校还可以聘请一些企业人士作为学生实践教学的场外指导老师,给学生提供实用应时的资讯技能。

(3)配套的考核机制和科学的管理体系。配套的考核机制和科学的管理体系是促进课外培养体系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序执行的核心力量。学院应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和鼓励政策,对积极参与并卓有成效的学生,在奖学金评定、就业推荐、评奖评优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在合理的考核机制下,教师和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培养体系的重要性,并在激励政策下努力进步。同时科学的管理体系为课外培养体系有序地开展做出了良好的保证。

四、研究总结

经过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一系列的探索和经验总结,推广开来,针对经管专业本科生,以本专业为导向,以主观能动性为出发点,以培养综合高素质高就业竞争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院硬件软件支持为保障,给出了上述关于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课外培养体系构建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报告,希望通过上述培养计划提升经济管理类本科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就业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庆丰。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述评[J].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第7期。

[2]姚望新,王开颖。调优调高第一产业 做大做强第二产业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in 汕头特区晚报。2010 :汕头。

[3] 笪尚平, 王忠吉,迟远英。吉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统计研究。2008年,第1期。

[4] 唐玲,蒋舜浩。对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变革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4年,第1期。

[5] 王翠华。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现状, 问题及对策[J]. 现代教育科学: 高教研究。2003年。第6期。

[6] 马立红。 国外高校就业指导的特点及其启示[J]. 高教研究与评估。2005年。第4期。

作者简介:

23 5602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