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精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传统文化教育精编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传统文化教育1

关键词:孝文化;孝道;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进校园,潜移默化悟“孝道”

心理学研究表明,环境对人能产生暗示,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作用十分深刻,表现在幼儿的身上更为突出。为此,我们利用环境的创设和布置,拉近师幼之间、家园之间的距离,彰显孝文化。在园内,我们进行了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建设,无论是墙面还是走廊或户外操场墙面,都图文并茂地进行展示,同时通过经典诵读、孝行活动、教育课程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向孩子、家长、老师诠释“孝”的丰富内涵和其具有的现实意义。

1.“传诵经典”了解“孝”

园内根据幼儿年龄特征,对小班、中班、大班三个年级段的孩子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孝文化传播教育活动:每天的幼儿餐前活动,我们针对各年龄幼儿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优美诗词》《三字经》《弟子规》,让孩子通过诵读,了解古诗词的魅力和含义;在幼儿园“六一”汇演中,孩子们还进行了“诵经典”的歌舞表演,表演中不仅让孩子深入了解中国舞蹈的肢体美,也让幼儿更多地了解中国诗词的美;庆元旦活动中,大班孩子们朗诵了《弟子规》,并以舞蹈编唱的形式展示给家长们看,从中感受到“关爱与孝敬”的重要性;我们还将中国优美诗词《悯农》《静夜思》编到课间操中,师幼边唱边跳,共同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2.“快乐成长”践行“孝”

为大力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结合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关于组织开展第30个“国际志愿者日”活动,在2015年11月和2016年3月“学雷锋”活动中,幼儿园青年团员志愿者以及小朋友和家长委员会成员来到西湖街道开展了以“走进社区・关爱老人”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全体青年团员志愿者及孩子和家长用行动践行了孝道,孩子们在活动中体会和感受到如何尊敬老人、孝敬长辈。

3.“礼仪教育”学习“孝”

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学习孝、懂得“孝”、践行“孝”,幼儿园开设了专门的礼仪教育课程。全书共有六册,幼儿园大班、中班、小班各两册,每册22个教育主题,全书共132个教育主题,结合幼儿园礼仪主题教育,按基本礼仪、幼儿园礼仪、家庭礼仪、公共场所礼仪、节日礼仪5个部分,包括了6岁以内幼儿遇到的大部分礼仪场景及内容,每一个活动充分展现了礼仪的重要性,让幼儿学会知礼懂礼,学做孝顺、礼貌、懂事的孩子。

4.“校园环境”传承“孝”

良好的校园环境、室内的主题墙饰都可以成为孩子们教育的契机,所以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幼儿教育集团第三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随处可见传统文化的环境教育,园内创设了孝文化主题墙,让孩子们在欣赏、学习中传承“孝”。幼儿园每层楼都有不同的传统主题特色:一楼用伞、灯笼和中国结进行装饰,灯笼和中国结的结合更是一种孝文化的传递;二楼以扇子为主题,在扇子上用毛笔书写了许多成语,让孩子了解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三楼以“团团圆圆”为主题的吊饰,有家长、孩子、老师们共同制作的绣球;结合教学活动,张贴幼儿自主收集的少数民族的图片及资料,供孩子们了解、学习。

二、教师队伍重建设,身体力行推“孝道”

1.传统节目,寓教于乐

孝文化的传播应该从教育幼儿的教师们做起。教师要身体力行,在与幼儿、家长、同事的沟通言行中,践行孝文化,更要善于发挥教育机智,捕捉教育时机,创造性地在教育实践中渗透孝文化。2015年11月底我国开展传统文化节目大比拼,看得出老师们排练节目的高效率。老师们排练了《茶艺》、古代宫廷话剧《守时》、情景剧《学堂之上》、舞蹈《俏江南之夕阳红》等,小班、中班、大班不同年级优秀节目充分展示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2.演讲比赛,展露风采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展现青年教师的蓬勃风采,引导和激励青年教师不断提高师德素养与自身修养,提升青年教师团队合作能力,进一步加强各校之间的交流学习,我园结合上级文件精神,开展了“弘扬传统文化‘四有’好老师”的主题演讲比赛,老师们用平凡、朴实的语言,讲述着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诠释。

3.自主阅读,提升修养

书可以给我们传递新的知识,书可以给予我们正能量,书可以让我们结识更多的朋友,书可以让我们不断进步,书还可以丰富我们的业余生活。老师们利用业余时间,加强自主阅读,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化水平。每位老师都阅读了一本经典书籍,并撰写了读书笔记,共同交流分享,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提升个人修养。

三、家园共育同携手,合力互动兴“孝道”

我们积极利用家长会、亲子活动、家园共育栏等途径,搭建家园共育桥梁,向家长宣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与家长携手,培养幼儿的孝心,共同推进幼儿园的孝文化教育。

1.体验活动促孝行

“应该这样做”和“我要这样做”是不同的教育结果。我们追求的目标是让孩子们在真切情感体验中,懂得为什么要“孝”,怎样“孝”,从而让“孝”成为孩子们的一种自觉行为。因此,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亲子体验活动,如重阳节活动,孩子们亲手制作了手工贺卡,携带了苹果,送给爷爷奶奶,祝他们平平安安,爷爷奶奶脸上都露出喜悦的笑容;“三八”妇女节活动,给妈妈送上自己用真诚制作的贺卡礼物,让她们感受温暖和爱;母亲节、父亲节时,鼓励孩子回家主动为父母端上一盆洗脚水,给父母洗脚,并将自己对父母的爱大胆表达出来,体验亲情的温暖。在这一次次的活动中让孩子感受到了“孝”的意义,有助于他们从小就践行孝文化。

2.成长足迹展孝行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4篇《传统文化教育》,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传统文化教育2

关键词传统文化;当代教育;治国;社交

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经历的几千年,积淀了中华民族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提供了丰富的滋养。无论是联系与维持中国的悠久历史,还是滋润和养护现在的文化,它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认真探索与挖掘中国的传统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的文化相适应,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结合,延续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维度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到底要给学生怎么样的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恰当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邓小平说过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而教育培养的学生也应该是具有世界眼光的现代中国人。然而,现在我们的教育却面临很大挑战。比如,现在的小孩子从小吃着披萨、汉堡包,看着国外的动画片,玩着国外研发出的玩具,用着ipad,全英教学在早教已开始了,到了中学以后,很多孩子又被家长送出国去深造,我们无时无刻的受着国外教育和文化的影响,那么几百年后的我们还会是中国人“嘛”?我们不能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自生自灭,而必须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优秀的传统文化,探寻出一种资源既能够诠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又能够在青少年成长中起到帮助和促进的作用。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它与国学是不同的,并不是把所有的传统文化知识都教授给青少年,而是把其中精华的,重要的,与现实联系最紧密的部分让青少年吸收和摄取。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必定是面向学生的未来发展、面向整个世界、培养现代公民的教育,因此,我们的传统教育业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进行分析和探索,笔者将从三个方面来思考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今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立国方面

一个国家最根本的价值需要,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称之为“治国,平天下”,儒家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长过程。在立国方面,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思想积淀。在国家梦想方面,国家倡导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的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是否能体现在传统文化中的强国富民上面;和谐能否用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体现出来;在多元化的世界当中是否能用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来体现每个人所拥有的自由的权力。总而言之,要让青少年学习到传统文化里面的精髓,认识到国家的富强和个人的富强、家庭的幸福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让青少年有凝聚力和爱国之心。而现在一些学校的随机问卷中问到学生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在学习方面成绩优异的学生给出的答案却令人失望,因为更多的学生想到的只有自己的家庭。从此调查可以得出,在学生的教育中更多的要注入个人的成长与得失和社会的进步是紧密相连的,进而形成民族复兴的共同理想。

(二)社交方面

在传统文化中,如何处理与他人和社会的交往,推崇的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内含的就是一种同理心,讲求克已奉公德法相继。在社会关系方面,我们通常会有一种疑惑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是否秉持着“仁爱共济”的情怀就能够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天下为公”是否就是代表着公正无私?“先忧后乐”这是不是一种独立的人各自由?怎样解决好这些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提炼传统优秀文化,培养青少年在与人的接触中做到友善乐群的精神,让学生认识到,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要有益于群体和社会。

(三)做人方面

无论社会风气如何好,真正落实到个人的品德上,才是真正的好。那么如何确立自己的人格呢?传统文化中强调的礼义廉耻、恪尽职守等,其中非常核心的价值观就是忠诚与孝顺。孝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自古以来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如今对于很多青年人却被呼吁要“常回家看看”。品德的修养在历代思想家和统治者中被非常重视,从管仲到,而如今的社会在这两方面彰显浮躁,虚拟的网络环境,充斥着各种负面情绪的语言,现实生活中,因小事而产生的矛盾带来了很多不文明的行为。因此如何从内在提高修养,以一种理性的心态提升涵养。

二、传统优秀文化对当代教育的思考

如何把传统教育融入到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教育过程中,这不仅要从传统文化中提炼出优秀的内容,也要与现代的教育模式和规律紧密相连。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根据当代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来设计,分阶段的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达到层层递进的一个效果。但是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课程里,体现也是不同的,在小学正处于孩子的启蒙阶段,要学习为人之道;到了大学已经成为成年人的时候,就要学习处事之道。这就是我们需要设计的指导方针。作为当代的中国人,就要有现实感,要有历史感。所谓当代就是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我们应该具有的品质,第一要有政治认同,第二要有国家意识,第三要有文化自信,第四要有公民人格,从这些角度进行系统设置,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就非常的丰富。以政治认同为例,政治认同有何表现,怎样做到政治认同?毫无疑问,政治认同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认同社会主义制度,认同党的领导,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就是“当代的中国人”。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要讲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讲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创造、价值理念,推进优秀文化的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J].求是,2012(1).

传统文化教育3

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美德教育

1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能够反映民族特征的传统观念和思想意识,是具有民族特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前赴后继,英勇顽强形成的精神支柱,是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基本精神。得到普遍认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包含

以下几方面。

崇尚伦理道德

所谓“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要求形成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高尚道德价值体系,作为个人必须要有做人的底线。每个人都有相适应的个人的地位、责任、义务和权利。说自己该说的话,做自己该做的事。

注重人文理性

传统文化重视人的实体存在,重视人的精神存在,注重对人进行礼乐的教化。中国传统文化坚持以人为本,人被看作天地间一切事物的根本。天地之间人为先、人为贵,重视人生、重视人的权利和义务,这就构成了以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为核心的人文精神。

强调和谐观念

即一种天人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过无不及的行事原则。而这当中尤为突出的就是“天人合一”。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是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事物的方法论。例如《黄帝内经》论述问题的一大特色就是把天、地、人三者结合起来统一考察。它无形中让人形成了从联系中和整体中看待问题、强调整体、强调和谐的思维方式。

倡导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人们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驱使下,面对现实的状况所产生的一种理性思考,是以沉毅的思想面对显示社会和人生的一种理智富于远见的精神状态,是充满了辨证思维和中和思维的理性精神,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就是一个民族灵魂的建设、精神世界的建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所宣扬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慎言敏行、严于律己、改过迁善等道德规范,几千年来就铸就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灵魂,形成中华民族的性格,培育了全民族追求和谐、谦和好礼、诚信克己、与人为善、勤俭廉正、刻苦耐劳和精忠爱国的优良素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高尚道德价值体系的建立,是与传统文化的长期孕育分不开的。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的道德文化遗产,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

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宗旨就是为了在新的形势下,继承、弘扬、提高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集中起来,并与革命传统相结合,赋予新时代内容,容纳新的代精神,达到承前启后,与时俱进,古为今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总书记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传统美德同时代相结合的产物。在今天的中国,需要用传统美德来教育学生,鼓舞学生,在教育中不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

义的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当前社会如何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美德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构、心理特征、伦理道德等等都有深深的影响。其积极的层面都为历代的仁人志士所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巨大力量。

当今中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正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与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紧密关系。而社会文明的发展,无论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还是精神文明的发展,又都以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为基础、为依据,并且都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为归宿。

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首先要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至今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其精华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热爱祖国、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严已宽人、先人后已、勤学不倦等优良传统美德,和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都可以从我国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其渊源。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发展,新时期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形成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中的知识传授、情操陶冶和培养良好的美德行为习惯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育效果,不断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并以此来教育、熏陶青年一代,使他们形成中华民族的道德人格,担当起历史重任。

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教育者首先要“为人师表”。传统美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全力参与,共同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亲切永恒的人文关怀。

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传统美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核心内容,是学生成长、学校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的重要保证,可以用不断发展的德育教育形式,结合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巩固德育成果,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把传统美德教育的部分内容由学校延伸至家庭和社区,同时,发动家长,通过他们的配合和支持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目的是继承民族灿烂文化,弘扬民族伦理道德规范,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充分发掘传统美德这一德育资源,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新颖方式,使传统美德为当代教育服务。

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追求“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倡导好善乐施、扶危济困,把人的生命和尊严,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作为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越是危难之际,这些传统越是得到发扬。如九八抗洪时,抗非典时;今年初南方冰雪灾难,四川5·12特大地震灾难面前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举国上下及时伸出了无私援助之手。这些传统美德以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对青少年学生的人格修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传统是现代的根基,青少年特别是当代的大学生,掌握着先进的知识文化,是未来的主人,应当加强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的学习,努力完善自身的人格,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社会公德与传统美德。

传统文化教育4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高职语文教育;美育功能

当今社会,风云变幻,青春期的高职学生正处于价值观的形成期,思想尚未成熟,且个性鲜明叛逆,易受不良思潮的影响。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增强民族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在高职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教学中,应积极发掘教学内容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和精神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审美教育是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目标,而审美教育与高职语文教学具有非常好的契合性,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可以塑造学生的品格,提升学生的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真的陶冶、善的感染和美的熏陶。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语文教育的必要性

全国教育部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中规定,大力推崇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教育,充分发扬革命精神,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体现当前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但是,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文化对当代中国青年产生了深刻影响,当代年轻人对中国文化一知半解,但对外国文化却十分精通,这是亟需改变的。“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传承性特点,更应使其成为高职教育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文化力量。”因此,我们应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促使他们能够担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语文是一门人文素养类的课程,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性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利用高职语文课程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可培养学生的道德涵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审美教育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语文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当前,国家大力提倡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在此指挥棒之下,审美教育成为了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务院于1999年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必须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统一于教育的各环节中”,并说明,“美育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净化心灵,发展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各级各类学校要尽快改变美育工作欠缺的现况,逐步提升美育在‘五育’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文学作品蕴含了作者的心路历程,从作品中可以感受其思想变化,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审美教育的本质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育学生心灵美、行为美服务的,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思想、意志和性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与思想,陶冶其情操,使学生获得心灵的升华。学生在审美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下,将会对文章内容与写作背景产生浓烈的学习兴趣,进而产生情感共鸣,感受语文的魅力与独特。

三、传统文化在高职语文教育中的美育功能

(一)语言审美

在中国历史上,就有“诗教”“乐教”的传统。“诗教”出自孔子,其核心是“温柔敦厚”,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的文学教育。“乐教”亦出自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真言,把乐教作为育人的终极教育。两法皆反对只重形式、技艺的学习,而把体验和陶冶情感作为重要部分。中华传统文化的美育功能借助高职语文教育得以发扬光大。李斯的《谏逐客书》中,“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用动词构成排比句,语言简洁,气势恢宏;“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用动宾短语进行铺陈排列,展现出雄浑奔放的气势,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让学生体会到排比的文字魅力。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那“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只用了一个“泻”字就将挥洒到人间的月光描写得淋漓尽致。如此的语言凝练美,是我们在高职语文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素材。“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了黄时雨。”贺铸《青玉案》一词中的“愁”虚无缥缈,但他却把这若有似无的忧愁,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得形象逼真。“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鲁迅在《野草·希望》中用现实生活中有形的“盾”,指代无形的“希望”,化抽象为形象、化无形为有形的语言,新颖奇妙。学生在朗读文学作品时,应结合古典诗歌的朗读示范,运用“平仄规律”,形成独特的语言美,让学生体会到我国古典诗歌“抑扬顿挫”的音韵美。

(二)情感审美

在高职语文审美教育中所学习的经典文学作品,它们是真正的艺术品,其蕴含的文字美、意象美,内隐的人性美、自然美等,都是可直接使用的审美教育材料。美感教育离不开语言,语文为审美教育创设了文字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美,发现美,收获美。在《红楼梦》的手帕意象中,“情感共鸣”当属最显著的特征。作者的饱满真情,拨动着学生的情感之弦,使他们在内心深处孕育出美的种子,生根发芽。“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个时间顺序,是《乡愁》这首诗的最大特色,学生根据这个顺序,一步一步逐渐深入作者内心。诗中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是四个由景至情的经典意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如此这般的反复咏叹与呼喊,通过不断声情并茂地朗诵让学生体会到身处台湾的作者对祖国的深切思念及深刻热爱,他归心似箭,近乡情更怯:此情此景令学生感同身受,百感交集。此举是将作品的浓情、教师的真情、学生的感情交织融合,令学生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潜移默化的情感学习中,在文学作品的浸润下获得情感的共鸣,培养了情趣,提升了品位。

参考文献

马鸿飞1995《浅谈应用写作的形式美——简析李斯<谏逐客书>》,《学术交流》第6期。

朱自清2008《朱自清散文集》,太白文艺出版社。

蒋先伟、汤治平、蒋兴洪2008《四愁一体——贺铸<青玉案>解析》,《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郭孔生2014《<红楼梦>手帕意象的解读》,《语文建设》第29期。

郭孔生2021《基于“工匠精神”审美维度下的高职语文审美教育》,《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3期。

张立英、朱敏201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职语文教学的融合策略》,《语文建设》第35期。

刘高峰2016《从<野草>看鲁迅的想象力与抗争意识》,《语文建设》第4期。

王齐洲2017《试论孔子的艺术观》,《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李佩霖2019《审美教育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语文课内外》第1期。

沈云霞201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人文教育的价值及途径》,《中国高等教育》第22期。

王建林、周琳202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教育文化育人融合的路径优化》,《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第7期。

孟海涅、薛慧丽2021《民办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跨界培养研究》,《教育与职业》第2期。

宫成伟2021《美美与共,以美载道——基于高职院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育平台建设研究》,《大众文艺》第7期。

李宏斌2021《审美教育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分析》,《山西青年》第14期。

23 567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