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教案设计指南优推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归园田居教案设计指南优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归园田居教案设计指南【第一篇】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鼓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的重难点:

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有关于作者的资料、写有课文新词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刚学了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受到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父爱进发出的巨大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感受到的母爱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将使你感受到母爱的深沉。

2、板书课题:慈母情深(学生齐读课题两遍)。

释词:“慈”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慈母”呢?

学生动手查字典,然后指名回答。

3、阅读课文的导读部分,明确学习要求。

4、展示资料,简介作者。

学生先介绍各自搜集的作者资料,然后教师可作适当的补充。

(梁晓声,当代作家.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梁晓声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现已创作长篇小说六部.其作品大多被香港、台湾出版,并译为英、日、法、俄等国文字.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

二、检查预习,交流感受:

1、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朗读课文情况。

2、出示小黑板;学习生字(先自由读,再指名来读,再全班齐读)。

3、重点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注意多音字“龟”在这里的读音)。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什么?(动笔写在课本上)。

5、预习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总体印象)。

过渡: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呢?

三、品读课文,感受母爱。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在自己感受特别深刻的地方作简单的批注。

2、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a.你感受最深的地方是哪些?

依据学生发言,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教师适当补充,其主要为:

(1)“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反映出妈妈工作的辛劳,劳动环境极差。)。

(2)“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段话突出了母亲工作的劳累,还看出母亲为“我”的到来感到惊讶;通过省略号还可以体会到“我”为母亲这样的劳动而感动,为自己贸然要钱而内疚。)。

(3)“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说明母亲的钱来之不易,是一点一点劳动得来的.通过“龟裂”一词看出母亲的艰辛。)。

(4)“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从中可以看出母亲支持儿子读书,反映出她内心的喜悦。)。

(5)“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这段话运用排比句讲母亲为了整个家而不知疲倦地劳动,珍惜一点一滴的劳动时间。)。

(6)“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从这两段话中可以看出“我”当时为母亲辛勤劳作的场面所感动,为自己不能体贴母亲而内疚。)。

b.你画出了哪些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波浪线和横线分别画出)。

(1)指名读句子,体会从这些描写中知道了什么?

(2)小组分角色朗读对话。

(3)全班分角色朗读,评议。

四、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1、总结:说说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的母亲。

(结合板书,将重要词语填入括号内)。

2、拓展:读一读“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纸船一一寄母亲》是冰心早年写的一首诗,写的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亲爱的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运用借物抒情的写法,作者借纸船抒发了对母亲、对祖国的深深的思念。)。

3、延伸:课外读一读歌颂母亲的文章或古诗。

提示:以前学过的那首古诗也是描写母爱的?(《游子吟》)。

归园田居教案设计指南【第二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学会本课3个生字,2个多音字,理解风干、吸吮、“饿”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抓关键词,交流表达自己对文章的感受,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想象仿写,初步学习细节描写;。

通过小组合作、对比想象,了解反衬法的妙处;。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水的珍贵,知道节约用水,体会母亲的勤俭持家,母爱的伟大;。

教学重点:

通过三个生活场景的品读与感悟,提高阅读能力,培养语感,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反衬法,学习细节描写;。

教学准备:

学生。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复习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多种方式朗读,体会水的珍贵,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初步了解反衬法,学习细节描写;。

养成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的良好习惯;。

一、复习导入:(4分钟)。

出示一组词语,指生读;巩固多音字,易读错词。

自由交流读书感受,顺势引导,用一个词概括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锻炼用词语概括感受的能力,并引导下一步教学)。

基本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出“苦”、“乐”、“珍贵”、“缺水”等,顺势把苦、乐、珍贵板书到黑板上。

交流读书方法:我们读书就是这样,有了基本的感受后,还应把自己的感受,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表达出来。然后再看看作者是用怎样具体生动的来表述的。

二、精读感悟:(默读5分钟,交流指导朗读15分钟,其中第一3分钟,第二雨中5分钟,一勺水7分钟)。

默读课文,找到关于水的三个场景,标画出表现水的珍贵的词句,印象特别深刻的词,可用三角号标出。如果有了感受还能用一两个词语表达出来,写在书边上,那你还养成了读书做批注的良好习惯。

2、读完后,小组内交流标画的词句,后全班交流,教师引导抓住关键词句,通过感情朗读,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交流顺序灵活调整)。

(1)、十里挑水。

(小结:从取水的不易,我们可以看出“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而且作者巧妙地借助几个数字,就把村里人取水的不易,形象的表现了出来。除了数字,作者还借用了村里人的一句话,同学们齐读,指一学生说出感受)。

(2)、雨中洗澡。

引导抓住:“光溜溜”、“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享受”、“抚摸与清凉”、“吃”谈出自己的感受,然后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大人们也加入了,更突出村里人对水的渴望。

再指生读,当读不好时,老师语言铺垫,指导学生读出村里人洗澡时的快乐。

作者用了一系列动作,表现了孩子们雨中洗澡的快乐,衬托出了村里人对水如此的渴望,也表现出了:“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3)、一勺水冲凉。

同学们读标画的词句,抓住:“缓缓”、“滑过”、“倾注”、“吸吮”、“抚摸”等,读出四兄弟对这一勺水的享受。

这一勺水就能带来如此的快乐,说明平时连这些水有吗?

作者用了细节描写,像是慢镜头一样,把这份快乐一点点的享受,慢慢的享受。

让我们也慢慢的咀嚼这段文字,品味这段文字,享受这段文字,跟四兄弟一起慢慢分享这份快乐!

一起来慢慢的读,想象着读。

这一勺水就带来了如此巨大的快乐,说明平时连这一勺水都没有,人们对水是无比的渴望,而且母亲享受得到吗?“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说明什么“水的珍贵、母亲的伟大,母亲为家精打细算!”

(如果学生说不出,老师可这样引导:雨水澡带给了人们过节似的快乐,可是,这快乐毕竟太少了,更多的是……,在这骄阳下劳动的人们的感觉是……(快要风干了)而四兄弟呢?(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

狗尾巴草真的被晒干了吗?是谁给了狗尾巴草生命之水?指导读。

小结:作者用了十里挑水、雨中洗澡和一勺水冲凉的生活场景的描写,突出了“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一中心。

(备注:如果学生说出了很多文辞很好,但不是自己教学的重点时,引导读正确,然后积累下来就可以了,略处理)。

过渡:可是,极度的缺水,明明给村里人带来的是无言的苦,作者却为什么要花大量的笔墨来写雨中洗澡和一勺水冲凉的快乐呢?(小组讨论,指生说)。

三、感悟写法,拓展提升。

1、雨中洗澡和一勺水冲凉的有水之乐,反衬了平时的无水之苦;以乐衬苦,正是平时非常的缺水,所以才非常的渴盼水,所以当有水“的时候,才有那么多的欢乐;(2分钟)。

2、直面旱区(3分钟)。

配乐欣赏图片,直面感受水的稀少。

欣赏完,说感受,(1分钟)。

先让学生说,后写;写完,简单交流。(写2分钟,交流2分钟)。

四、布置作业。

小组合作,做一期节约用水的手抄报;。

推荐阅读:《一碗水的愤怒》、《一滴水有多苦》,比较3篇文章的异同。

归园田居教案设计指南【第三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熟读成诵。

2、赏析意境,领悟诗人的志趣情怀。

教学方法:

情感激趣法启发引导法。

教学重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走进作者。

说说你所了解的陶渊明及作品,教师相机补充。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本本色彩斑斓、图文并茂的小人书曾让儿时的我们如痴如醉、爱不释手她们充实着我们寂寞的童年,滋养着我们懵懂的心灵,她们一路伴随着我们成长!

要完成这项工作,光有热情远远不够先来看一下已完成的古诗编辑包括哪些内容?

明确:注音,注释,译文,插图。

三、浅吟低唱,完成注音。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重音和节奏。

提示:用“∕”划分节奏,注意音节划分和意义划分相结合。

[屏幕出示]。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互读互评:展开朗读竞赛,相互纠正,完成注音。

四、七嘴八舌,疏通诗意。

教师引导:要完成这首诗的翻译需要注意什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和方法?

明确:尊重原文,借助课下注释,适当扩展。

小组合作,选出最佳译文。

五、斟词酌句,绘制美图。

1、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我们的眼前会呈现出哪些画面?用一两句话描绘一下。

要求:(1)用第一人称;(2)有景物和人物描写(动作、心理描写);。

5、推荐交流:小组内交流,推荐优秀者全班交流。

[屏幕出示]1、陶渊明月夜归耕图。

2、教师习作:我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月下的我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的草丛中透明的月光、静谧的田野、青草的芳香、泥土的气息、此起彼伏的蛙鸣,啊,好一幅迷人的月夜归耕图如果有“丝竹乱耳,案牍劳形”,哪有机会和心情欣赏这良宵美景?调皮而又多情的露珠也来助兴,它给辛劳了一天的我以清凉温柔的抚慰远离官场,远离喧嚣,按自己意愿生活的感觉真好!

3、学生点评。

六、配乐诵读,积累升华。

归园田居教案设计指南【第四篇】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领会革命前辈在狱中联欢时表现出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巧妙的斗争艺术,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理解内容。

3、认识5个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理解内容;理解狱中联欢的过程和革命前辈在敌人的魔掌里那样乐观的原因。

2、朗读训练。

课型:独立阅读课。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手段:用“小黑板”辅助教学。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预习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二、教学过程。

一释题,激发阅读愿望,预习课文。

1、出示课题,读题释题。

从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狱中”是地点,“联欢”是内容。狱中能联欢吗?谁和谁联欢?为什么联欢?

2、读“提示”,解答以上问题。

简介背景:“狱中联欢”节选自《红岩》第16章。敁联欢指监狱里的革敁命前辈庆祝1949年的元旦。敋当时,国民党_兵败如山倒,不得不玩弄“停战”的把戏,想骗取喘息的机会,以便聚集力量,反扑过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渣滓洞的特务也在表面上对被囚禁的革命者做出一点放松的样子。我们的革命前辈就利用这个机会举行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新年联欢会,庆祝全国范围内的革命胜利,对狱中的革命力量进行了一次检阅。

3、他们在敌人的魔掌里为什么那么欢乐?

因为党和人民解放军的节节胜利,使他们无比激动,心中充满了对胜利的信心,所以,他们即使在敌人的魔掌里也那么欢乐。

4、带着问题,预习课文。

预习要求:

(1)快速阅读,能看出联欢的各个过程,在课文中划一划关键词。

(2)把含义深刻的句子画出来。想一想它的含义。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完成课后作业第1题。

三按联欢的过程(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

第一段:讲新年大联欢开始,难友们纵情高歌。

第二段:讲难友们淘本站所有的对联,都洋溢着革命的乐观精神。”

a.“革命的乐观精神”指对革命胜利充满信心。

b.含义:狱中的革命前辈虽然身处在敌人的监狱里,但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充满信心,并用自己的斗争表示对敌人的蔑视。

4、小结:本段写了革命者利用联欢对敌人进行了巧妙、坚决的斗争,表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敌人却无可奈何。

归园田居教案设计指南【第五篇】

本教学设计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新实验课程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相关规定,结合教材和配套教参等设计,以文天祥的“选择”为主线,通过诵读和研讨文本,引导学生感受他那炽热的爱国情怀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

教材分析。

本教材属于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的第一版块“烈士的抉择”中的内容。《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教学目标”是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作者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忠贞不屈的爱国情怀。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对文天祥其人其事已有所了解并且已经具备初步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本教学设计主要通过问题探讨的方式,来体会文天祥在作出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

1、诵读并研习文本,了解文天祥的的写作目的,体会他的爱国情怀。

2、梳理并掌握文中的常见实、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重点难点。

1、通过诵读、研讨课文感受文天祥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

2、促使学生在阅读中涵养自身的浩然正气和高尚的精神。

3、归纳整理文中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

课前准备。

1、提醒学生自主预习课文,发放《宋史文丞相传》的复印材料请学生结合课文进行阅读。

2、多媒体课件。

3、全文拟安排三课时,本设计为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对联“正气贯人寰,河岳日星传万世;明崇庙观,丹心碧血照千秋。”引出文天祥其人其事;全体学生背诵初中已学过的《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课件展示文天祥简介,略)。

二、诵读并研习文本。

生:(齐答)后序!

生1:倒数第三段和最后一段。

师:能说具体一点吗?比如哪些是说明成书经由的,哪些是表明作者宗旨的。

生1:“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抄录。”并“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说明了编成诗集的经过;“使北营,留北关外……来三山,为一卷。”说明了诗集的构成;“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说明了作者写诗编成诗集的目的。

师:很好。《指南录》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见的抒发爱国情志和民族正气的感泣天地的血泪文字。现在请同学xx(生2)为我们朗诵这两段。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圈画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听完后讨论解决。

(课件展示交流成果,讨论过程略)。

师:文天祥在这篇自序中除了交代写编诗集的经过和宗旨,还写了什么内容?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并概述主要内容。

生2:写了作者出使元营的经过。

生3:写了作者从元营逃跑的历程。

生4:写了他对生与死的看法和选择。

生5:写了他对“义”的理解。

师:(笑)看来同学们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还不错。的确像刚才几位同学说的那样,文天祥用了大量篇幅讲述了自己出使元营的前后经过,险象环生充满死亡威胁的逃亡历程以及他对生死的看法和选择。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用眼睛和心灵通过他的文字来触摸文天祥那颗火热的爱国心,来感受他那不朽的伟岸灵魂!下面我们进行分组朗读:

第一、二大组读第一自然段,;

第二、三大组读第二自然段;

全班齐读读第三自然段;

师:朗读文言文一定要注意断句,断句不对就会造成理解上的偏差。这几句尤其要加以重视:“众谓予一行蛭可以纾祸”;“意北亦尚可蛞钥谏喽也”;“归而求蚓裙之策”。接下来我们按照作者的行文顺序学习刚才读过的内容,首先请看第一段。文天祥是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元营的?先用课文的原句回答再尽量按照直译的原则翻译成现代汉语。

生6:“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兼不及施。”当时元兵已经逼近国都的城门外,应战、防守、转移都来不及实行。

生(全体):“缙绅、士、大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生7:大小官僚聚集在左丞相府,不知道计谋的出处。

生8:文天祥选择了“放弃小我成就大我”。

师:课文在哪处表明了这点?请找出原句并翻译出来。

生8:“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国事到了这种地步,我不能珍爱自己了。

生9:不坚决,可以通过言辞来打动。原句是“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生10:是为了不引起元人注意,如果身份太重要,元人就会把他扣押起来作为人质要挟南宋,使南宋在和议上陷入被动局面。

生11:南宋作为战败国在和议上本来就已经陷入被动局面,我认为文天祥之所以“辞相印不拜”而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是出于三方面的考虑:一是为了尽量减低自己被扣押的风险,身份越低做人质的价值也越低;二是为了减低被杀的风险,资政殿学士只是一个荣誉官衔而且是文官,杀一个手无寸铁的读书人向来是君子所不为的事情,如果杀了就要承受戕害文化的罪名,背上野蛮人的骂名,秦始皇就是一个例子。元人要想统治南宋的天下就不能干那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情。三是为了防止自己在万一被扣押的情况下,南宋没有主事的人。

(同学们为他条理清楚的分析热烈鼓掌)。

生12:我认为文天祥那么做是为了给自己拯救南宋争取时间,因为用一个无关紧要的身份去和元人和议,当对方提出自己不能接受的条件时,就可以用自己不能做主,需要向上级请示为借口拖延时间。而且,文天祥在文中要也明确表示他出使元营并非为了真的和议,而是为了窥探元人虚实然后回来谋求救国之策的。

师:(赞许的微笑)以什么样的身份出使元营是很有讲究的,文天祥对出使身份的选择恰恰体现了他“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宋不肯休”的爱国之心。我认为这几位同学刚才的分析都很有道理,他们或从人物的内心或从客观的社会环境入手表达了自己的独特看法,如果把他们的分析综合起来真可以说填补了教参在这个问题上的空白。让我们再次为这几位同学的精彩发言一起鼓掌。(鼓掌完)大家对第一段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我们一起来合作解决。(课件展示交流成果,讨论过程略)。

生13:他不卑不亢,抗辞慷慨,以浩然正气,据理力争,用自身的尊严维护了民族尊严,使元营不敢立刻轻视南宋,用原文的话来说就是“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生14:没有,面对急转直下的形势,文天祥也改变了外交策略,由最初的慷慨陈词,有理有节变为“直前诟骂”,不怕触怒敌人,置个人生死于度外。

生15:没有。他选择了“隐忍以行”,为的是“将以有为也”。

师:文天祥由最初的“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到后来终于决定“隐忍以行”,中间必然有一个艰难抉择的心理过程,请大家结合课文展开联想,运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对文天祥做出选择时的心理活动展开描写,不少于50字。五分钟后我们交流成果,看谁写得最像文天祥,看谁最懂文天祥的心。

生16:作为南宋朝臣,我上不能为国靖难,下不能为民请命,国破身辱,活着有何益处?不如像屈原那样以身殉国,也不枉一世清名。但是,我死了,于事何补?南宋尚未灭亡,一切还没结束,只要还有一线希望,我就应该努力争取。孔子云“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我应该像司马迁那样,忍辱含垢,释放出最大的生命能量。是的,大丈夫能屈能伸,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生17:我生不能为国纾祸,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举刀自刎状)不,我还不能死,南宋还没亡,我怎能为了个人名节就这样白白自戕?古人云“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不正是我的写照吗?“江东子弟多豪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我不能学乌江自刎的项羽,我要学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阕!”

生18:国破身辱,予分当引决,然吾死不足以救国,且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若隐忍以行,得间而逃,中兴机会或可得也。昔人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夫如是,予浩然无所愧怍,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真可谓文天祥的知心人。在那“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时代,文天祥甘受他人的不理解和责骂,选择了隐忍而活,但他不是为了保全个人性命而苟活,而是为了不做无谓的牺牲,为了能为复兴南宋做更实际更有价值的事。尽管他信奉孔孟“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儒家道义原则,但他更注重用实际的行动来践行仁义忠信,不为虚名而亡,唯愿为保家卫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生还是死,完全取决于国家需不需要。在国家危难之时,文天祥不是退避自保而是冒险出使;在进退不由之际,不是卖国投敌而是舍命抗争;在遭囚受辱之时,不是自我解脱而是隐忍以行。疾风知劲草,国危识臣节。文天祥的选择正是他“热血腔中只有宋”的爱国情深的表现,他不愧为人们七百年来颂扬不衰的爱国烈士和民族英雄。最后,我们一起来合作解决这两段中的实虚词意义及用法。(成果展示如下,过程略)。

三、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新课程背景下的文言文教学应当努力吸取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比如注重发挥诵读对理解文言文和培养文言文语感的作用。同时,也要努力应用新课程的改革成果,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日常教学过程中,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强化学习效果。另外要加强文言文学习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在作背景介绍时注意运用具体的细节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做好充分的情感铺垫。

归园田居教案设计指南【第六篇】

科学概念:钢针经过磁铁摩擦后可以变成磁针。

1.磁铁摩擦钢针的方法做磁针。

2.断自制磁针的南北极。

3.作设计制作指南针。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造精神。

用磁铁摩擦钢针的方法做磁针,发现能让磁针水平旋转的方法。

判断自制磁针的南北极。

为小组准备:强力磁铁、钢针、吹塑纸、线,剪子、小水槽、盒式指南针。

学生自己也可以准备一些材料。

一、回顾导入:

1.节课我们研究了指南针,知道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吗?

2.多小朋友也想亲自制作一个指南针,要制作一个指南针,一般需要哪些材料?(学生回答,教师选择性板书。)。

二、做磁针:

1.制作一个指南针,首先需要什么材料?(磁铁),如何得到一个磁铁呢?讲解磁化现象。

2.生磁化钢针。

3.样知道这根磁针的南极和北极呢?

4.生分析并做相关实验,确认两极(可作记号,也可默记)。

三、安装磁针:

1.找能让磁针水平旋转的方法。(让学生设想,小组讨论后陈述理由。)。

2.证自己的方法。

3.们的指南针能否准确地指示方向?试一次能表明制作成功吗?我们需要反复的实验,才能提高准确性。

归园田居教案设计指南【第七篇】

本节课是浙江省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一章第一节内容,是初中电学章节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谢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中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本节学生活动和实例分析,使本节课的.教学得到较好的效果。

一、教学目标等方面。

谢老师在本节课中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学生的主体作用,重点得以突出难点得以突破,对于三维目标大部分得到有效落实。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合作、讨论与交流,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价值观有机结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对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有所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教育要面对全体学生新课标精神。

二、教学设计等方面。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插入“动画”“录音”等多种方式,以拟人形式,让学生感到亲切、生动,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思考中,让学生去思考,动手实践,将学生的学习活动推向高潮。

归园田居教案设计指南【第八篇】

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县王家庄小学:王存花。

日常生活中的指南针是用来辨别方向的一种科学仪器,而在新教材中的“指南针”则为教学指明了方向,对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指南针”在新教材语文出版社s版三年级上册才开始有。上册共有二个指南针,下册有三个指南针。虽然“指南针”在新教材中数量不多,但它们在教学中却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我们不能忽视它。下面我就个人初浅的认识谈一下新教材中“指南针”的作用及如何利用。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统一共同发展的一种活动。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明确要教什么?通过训练要让学生们学会什么?作为学生除了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寻求学习的方法,探索如何学的问题。古人说,“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在成长的关键时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学习效率,树立学习自信,将成为学生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只有教和学找到适当的方法,才能达到教学的整体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新教材中的“指南针”为教学提供了这样的方便。既为教师的教指明了方向,又为学生的学习起到点拨和引导的作用。

1.小小“指南针”为教师的教指明了方向。

人们常说:“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作为引路人,责任重大,必须首先要认清路的方向。不能只凭自己的兴趣想训练什么,就练什么,或把语文要训练的知识点在每课每单元都去落实,甚至背道而驰,做一些无用功,让学生接受吃力。这样既累坏了教师,也累坏了学生,而且收效很小,容易让学生们感觉到学习的繁重。而现在新教材中的小小“指南针”为教师的教指明了方向,避免了盲目性。

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5课《蜗牛》课后的“指南针”

这个“指南针”明确的指出教师教这个单元的几篇课文的方向是引导学生学会仔细观察。有了这个“指南针”的帮助,教师就能更准确的把握训练重点,不再去做一些徒劳的训练。

2.小小“指南针”为学生的学起到点拨和引导的作用。

在小学,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是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如何学习的问题。因为知识如汪洋大海,一个人在校学习的时间有限,所以应在小学阶段就重视培养学生学海泛舟的能力,使他们能驾驭知识的风帆,在浩翰的无边的大海中航行,学生有了这种本领,才能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掌握探索的主动权。

现在新教材编排就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训练,特别是小小“指南针”在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们点拨、引导,让学生们通过训练形成自己的学习技能,终身受用。

如: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3课《“神童”的秘诀》课后的“指南针”

这个“指南针”对学生的读书习惯进行点拨、引导,让学生们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解把这种读书习惯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从而形成一种科学合理可行的良好读书习惯。

二、如何利用小小“指南针”

对教材中“指南针”的运用我认为也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教材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都能接受。

“指南针”的内容并不是一次性地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在学习实践中多次反复,引导学生逐步形成。

1.先用再看。

先用再看就是先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使用,等学生已会用再去让学生看“指南针”,这样就把自己在实际中学到的方法上升为理论。然后再用这个理论指导学生今后的学习,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生们通过实际运用悟出来的方法,就能真正理解“指南针”中方法的内含所在,才能真正掌握,今后也才能灵活运用于学习中。

比如:对下面“指南针”的运用。

上《卢沟桥》这篇课文,文中出现的“七七事变”、“卢沟晓月”学生不明白,这时教师可以安排预习任务:请同学们去查一查有关讲“七七事变”、“卢沟晓月”的资料,到上课说给老师听。到上课时,让学生们分别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查来的资料?收集后又记在什么地方?学生说后教师加以引导小结,掌握收集资料的方法。并相机给予肯定,让学生尝到自己动手查资料弄懂问题的快感,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收集资料的兴趣。最后再引导学生看课后的“指南针”,进一步明确搜集资料不仅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更重要是明白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然后鼓励学生养成广泛阅读,主动搜集资料的好习惯。让学生们明白搜集资料的方法可以从书报上、电脑上等去查找,把查到的资料抄在卡片上,分类存放,以备查阅。

2.先看后用。

先看后用就是先引导学生看“指南针”,了解其中的方法。然后再把“指南针”中说的方法运用于学生的学习实践中,进行尝试练习,以达到理论指导实践,把理论内化为学生的学习行为。

比如:对下面“指南针”的运用。

上《电脑棋手》这课,首先引导学生看课后“指南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默读,默读时,要怎么做?接着再叫学生用这个方法去读课文。

3.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对方法的掌握和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而是要在教学中不断的反复训练才能掌握和形成习惯。所以,“指南针”应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如:对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3课《“神童”的秘诀》“指南针”的运用,不光是在学习23课《“神童”的秘诀》时用,要让学生在以后的课中不断学习预习,掌握预习的方法,直到学生们真正养成习惯,会用学到的预习方法主动预习课文才算达到目的。

20 31541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