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设计(4篇)
【导言】此例“《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设计(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律长征教案【第一篇】
教材分析
《长征》是毛主席饱含胜利的喜悦和革命热情所创作的一首七律。作者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概括出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主义气概。短短四句诗成为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认读三个生字,理解重点词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大意。
能力目标:继续培养抓住诗眼去品悟诗歌语言的精妙,从而体会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体会红军长征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感受毛泽东和红军将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
2、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年是2009年,75前的10月,中国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壮举。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一年的时间里红这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经受无数次考验,当胜利即将到来的时候,毛泽东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七律长征》这首诗。
二、范读诗句。
三、看图。配诗、解意。
给画配诗(颔联和颈联),说一说每句诗的含义。
播放“飞夺泸定桥”电影片段,感受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品读课文,悟诗情
学习诗歌更重要的是要品读诗歌,感悟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怎么样去体会作者的感情呢?抓住重点词语去体会和感悟。
同学们现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读一读课文,抓住诗句的重点词语,认真品味,相信你一定有新的感悟。
(分小组自由读,感悟诗句所用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情感)
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播放《长征》诗歌朗诵。
六、拓展延伸:
探究;长征精神是什么精神?
新时代还需要长征精神吗?
总结:和平年代的长征精神脉脉相传,具有长征精神的人,就在你、我、我们身边。图片展示:运动健儿。解放军战士科学考察队员
七、教师小结:“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五岭
千山乌蒙
不怕岷山只等闲
万水金沙江
大渡河
律长征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作的深刻含义,学习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乐观积极的斗争精神。
2、了解“七律”的特点,体会诗歌中艺术的概括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学习重点:目标1、2
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长征是中共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七律·长征》真实而艺术地记录了这一历史。让我们循着诗人的笔触去体会那一段历史,去体会融入那一段历史、与那段历史息息相关的的精神。
二、阅读主场
(一)介绍知识
七律:
1、八句,每句七字。
2、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3、二、四、六、八句尾字押韵。
4、至少中间两联对仗。
(二)研读课文
1、引导学生理解首联与其他三联的关系、关键词语的含义
首联是总纲,其他三联是细目(纲举目张)。
“远征难”:行程之远,时日之长,代价之大,经历之苦;自然中的险山恶水、严寒酷暑,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张国焘的分裂。
“只等闲”:经历多而显得平常,寻常、平常又显现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
2、引导学生概括总纲下五个画面(细目)的意思,理解其中几个关键词语表达上作用。
概括画面:
(1)腾跃五岭
(2)疾跨乌蒙
(3)巧渡金沙
(4)飞夺泸定
(5)喜踏岷山
关键词语:“腾”“走”“拍”“暖”“横”“寒”“喜”“开颜”。
(三)指导朗读
1、学生试读
2、教师指出其不足,并作示范、指导。
第一联朗读稍慢,读出磅礴气势,注意体现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二、三联用轻松的语调朗读,再现什么困难也难不倒红军战士的意境。尾联注意体现出欣喜、喜悦,表达出红军战士获得胜利时难以抑制的心情。
(四)教唱《七律长征》
三、阅读尾声
(一)研究、讨论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二)研究、讨论“探究·练习”各题。
(三)课外延伸阅读:《中国历史》或其他资料中关于“长征”的记载。
(五)课外作业:
1、从《课课练·长征》中任选两题。
2、跟家长交流阅读《七律·长征》的感受,并以“为长征立碑——读《七律·长征》有感”为题,写一段短文。
律长征教案【第三篇】
一、教材分析
1.内容上: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表达上: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间两句对仗,压“an”韵。全诗运用了总分的写法,一句总写红军不怕远征难,二、三四句分写了红军不怕困难,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手法,用词精当,气势磅礴。
3.教材中的位置: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在教材的第八单元,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领略毛泽东的风采。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展现的是毛泽东的伟人风采和诗人风采。
二、学习目标
1.认识三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和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了解背景,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1篇新的课文。(板书《七律·长征》)
师:请你来读读课题。
师: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长征是这首诗的名字。所以在读的时候,中间应略有停顿。谁再来读?
生:七律、长征。
师: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
生:长征是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师:同学们,你们看。课件出示: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他们一路跋山涉水,其间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越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整个行程约二万五千里,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了解了这些,谁能再读课题。
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师:这究竟是一段怎样的征途呢?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二十五课,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读。
师:读得不错,你们看,这几个字音不容易掌握,谁来读?谁还想读?课件出示:
逶迤 磅礴 岷山
生读词语。
师:同学们,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诗的节奏,要读得有板有眼。谁能根据老师的提示读出诗的节奏来?
生自己练读。
师:请你读。
生读诗。
师:读得不错,读诗就要读出节奏,我们齐读。
生齐读。
师:预习时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吗?提出来,我们共同交流解决。
生:“逶迤”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帮她解决?
生:指山蜿蜒曲折。
生:“走泥丸”是什么意思?
师:“泥丸”什么意思?“走”又当什么讲?
师:“走”当什么讲?对,当跑、当滚过讲。那“走泥丸”就是──
生:小泥球从脚下跑过去滚过去。
(三)读悟结合,细读品味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一、二句,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你读懂了什么?
生:红军岂会畏惧远征的艰辛,千山万水化作区区小事不足道来。
师:红军把“难”看成是平平常常的事情。读出你的感受。
生读。
师:红军战士把什么困难当成是平平常常的事情?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红军遇到的困难画出来。
生:把远征看成是平常的事。
生:把战争看成是平常的事。
生:把金沙江看成是平常的事。
师:对,他们就是把这万水千山都只当成是平平常常的事情。然而,果真如此平常吗?
课件出示:逶迤 磅礴。(变红)
师:自己先读读这两句,再看看这两个变红的词,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写山的。
师:那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写出了山的不同样子。
师:逶迤的五岭呀,想象一下,这会是一道道什么样的岭?
生:我想这一道道的岭走也走不完。
师:磅礴的乌蒙山呀,这又是一座什么样的山?
生:这是一座险峻的山。
师:同学们,逶迤的五岭山脉,横跨湖南、江西、广西、广东四省,绵延几千里;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山势陡峭,让人望而生畏啊。想象一下,红军战士走在这样的岭,这样的山上会遇到什么困难?
生:会有战士掉下山崖。
生:他们有的人会受伤。
生:还有敌人的围追堵截,他们会伤亡惨重。
师:其实,红军战士不光要面对这恶劣的自然条件,还要随时应对敌人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仅湘江战役一战,红军战士就由原来的八万多人锐减到三万人,可见长征是多么艰难呀。
师:可是,这样的岭,这样的山,在红军战士的眼中又是怎样呢?
生:在红军的眼里那不过是翻腾着的小浪花。
生:在红军的眼里那不过是脚下滚过的小小的泥丸。
师:多么强烈的对比呀!那应该怎样读呢?
男生读,女生读。
师:此时,在你的心中,这是一队怎样的红军呀?
生:勇敢无畏。
生:不怕牺牲。
师:对,他们就是这样的乐观,无畏。读出你的感受,齐读
师:这就是我们的红军战士,面对山,他们不怕;面对水,他们会怎样呢?对于这一“暖”一“寒”你是怎么理解的?
师:同学们,你们看“金沙水拍云崖暖”,这描写的是哪场战役?
(课件出示金沙江图片)你们看,这就是金沙江。它是长江的上游,水流湍急。谁能说说巧渡金沙江这场战役?
生:1935年5月,中央红军全部渡过金沙江,从此跳出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圈子,取得了战略转移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史料称之为“巧渡金沙江”。
师:万里长征红军战士经历了无数恶战。这一战却如此轻巧地取得了胜利。如果你身处其中,你的心情怎样?
生:高兴。
师:这就是暖呀。来,让我们读出来吧。
师:可是,这样令人欣喜的战斗太少了。
(课件出示泸定桥图片)你们看,这就是泸定桥,它仅有十三根铁链组成,桥面9根,两侧桥栏各两根,桥下就是湍急的河水,两岸是悬崖峭壁。站在这样的桥上,你有什么感受?
生:让人胆战心惊。
生:害怕。
师:不仅如此,在泸定桥之战时,就连桥上的木板都被敌人撤掉了。
师:(课件播放录像)敌人的疯狂扫射压得战士们抬不起头来,只能用双手双脚向前挪动。十米、二十米,一个战士中弹了,但他咬紧牙关,继续前行。五十米、六十米,一个战士跌落河中,其他的战士毫无畏惧,仍旧向前挪进。九十米、一百米,敌人在桥头点起了熊熊烈火,战士们毅然冲过火海,夺去了战斗的胜利。这是一场怎样的战斗?
师:战斗惨烈,战友牺牲,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寒光闪闪,寒气逼人哪!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从这一“暖”一“寒”中,你看出这是一群怎样的红军战士?
生:坚强不屈的红军战士。
生:英勇顽强的红军战士。
师:就是这样的红军战士,之后又爬过了岷山。岷山你了解吗?
生:岷山,自中国甘肃省南部延伸至四川省西北部的一褶皱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全长约五百公里,主峰雪宝顶位于四川省松潘县境内,海拔五千五百八十八米。
师:对呀,就是这样一座连鸟都飞不过去的大雪山,红军战士却说──“更喜岷山千里雪”,喜什么呀?
生:翻过大雪山太高兴了。
师:多么乐观的精神呀!所以才──“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开颜”是什么意思?大家做个动作表演一下。
生做动作。
师:你笑了,我笑了,他笑了,我们都笑了这就叫“尽开颜”。
师:此时,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四)拓展升华
师:带着我们的感悟再来完整地读读这首诗。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能背过的同学,我们一起背一背。
生背课文。
师:同学们,五岭、乌蒙、金沙、大渡,还有那皑皑的岷山,一幅长征的画卷缓缓地在我们眼前展开。长征不仅是一段征途,更是一曲精神的赞歌。你们听──(课件播放长征歌曲)同学们可以小声哼唱或吟诵一下。
师:毛泽东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毛泽东在长征途中还创作了许多壮丽的诗篇,课后同学们可以搜集毛泽东的其他诗词或有关长征的其他作品读一读。下课!
律长征教学设计【第四篇】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理解“只等闲、逶迤、磅礴、万水千山”的意思;初步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2、简单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律诗的特点,能正确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前四句诗句内容,体会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坚韧顽强的的意志品质。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同学们,长征是什么意思?(漫长的征途)
长征还有一个特殊的意思,你们知道吗?→出示资料图片(板书长征)→请学生读PPT
是啊,正是因为这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洗礼,红军才浴火重生,走向辉煌。在这一年的时间里红军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经受无数次险阻考验,当胜利即将到来的时候,xx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同学们,今天让我们走进长征,感受长征精神。
二、朗读全诗,感知诗意。
1、投影全诗,请学生自由读,要求读的'通顺,掌握生字词读音。
2、诗歌要读的感人,就要读出停顿,读出节奏,现在我们请同学来读读看。
3、学生开火车读,教师相机指导停顿(出示标明停顿的全诗)→再请学生读(小组读、男xx读等)要求能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4、读的时候为什么会朗朗上口?
→回忆《泊船瓜洲》、《秋思》→押韵(简介什么是七律,七律押韵的讲究)
七律: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律诗的四联,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5、本课文押的什么韵?
“an”韵。韵脚“难”、“闲”、“丸”、“暖”、“寒”、“颜”
6、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
三、品味诗句,感知诗情
1、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啊,其中的艰难困苦多的难以想象,让我们来看看革命先辈们的长征路线吧。
上一篇:心理健康安全教育主题班会精编5篇
下一篇:雷锋精神主题班会教案(精编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