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语文教案

网友 分享 时间:

通过对宏观概括的学习,培养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理解文章主旨,提升阅读理解水平,是否能够在实际中灵活运用?下面由阿拉题库网友分享的“实用的语文教案”,供大家学习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一、理解本文从“乐”和“醉”中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二、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色,并复习巩固骈散结合的句法。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

二、布置课前作业,让学生利用注释及工具书,读准字音,疏通文意,课内根据学生实际释难句。

三、用自主参与教学法,充分利用课内时间,学生进行阅读思考,教师解疑释难,减少讲解和分析。

四、加强背诵指导,力求课堂内能背诵部分段落。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一、了解欧阳修的主要经历及其多方面的成就。

二、在诵读中初步体会“也”和“而”的语气。

三、疏通文字,了解文章大意。

四、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色。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一、明确写景的方式及作用,理解从“乐”和“醉”中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二、复习巩固对“骈句”的理解。

三、背诵课文,在背诵中进一步体会“也”和“而”的语气。

第一课时授课提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投影醉1

二、引导参与

(一)结合课前作业的评讲,巩固学生自学的成果

1、作者介绍,投影醉2(由学生讲,教师补充)

2、诵读

(1)抽一学生朗读,其余学生仔细听,读完后学生再作评议。评的标准:是否读准了字音,是否读对了节奏,是否在“也”字后有较大的停顿,“而”的轻重语气是否读出。

(2)听范读

2、疏通文字,释难词、难句。可以由学生提出,也可由教师发问(投影字词题醉3),主要针对注释上没有作注释的词句作解答,巩固学生自学成果。

3、齐声诵读描写醉翁亭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的句子。

(二)问题探究,用课文中的句子作答,边讨论边作结构图投影醉4

三、就结构图示作归纳小结,并投影醉5,展示强调教学目标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片、对比记忆等方法自主学会5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义,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把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5、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

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寓言故事所渗透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

教学过程:

一、历史故事导入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秦、楚、韩、魏、赵、燕、齐。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赵国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

二、初读课文,练习概括

1、指名试读课题

(1)板书“鹬”字,学生书空并数出笔画。(出示“鹬”图片)认识鹬。你有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

(2)请学生告诉老师“蚌”字的写法,板书。(出示“蚌”图片),认识蚌。

(3)齐读课题。

2、自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确流利;同时,想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学习概括:快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1、指导有感情朗读。

重点指导:(1)鹬生气了,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这蚌就要活活!”:读出鹬“生气”的语气。

(2)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的饿死!”:引导学生体会“毫不示弱”的不同感受,读出不同的语气。

(3)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用“毫不示弱”说一句话。(4)比较:“豪”与“毫”的区别,同音字组词练习。

2、两人一组做动作,把鹬蚌相争的过程表演出来;指派代表表演。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互不相让”。(板书:互不相让)

有感情朗读。

3、想一想: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

4、回顾历史故事。当年,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鹬蚌相争》的故事,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

5、体会寓言的魅力。

师: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板书:寓言

你还听过或看过哪些寓言故事?(生举例)

再读课文体会,注意语气,重点词句的指导。

四、创编故事

师:“鹬蚌相争,渔夫得利”这个故事流传至今。

出示图: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续编故事:)

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

五、选择一项适合你的作业:

1、把自己新编的故事写下来。

2、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

板书设计:

鹬 蚌

↘ ↙

相争

(互不相让)

↓ ↓

渔夫得利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一、知识技能目标:

1、学习《“扫一室”与“扫天下”》,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思路。

2、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词汇。

3、复述课文,感悟反问句的意思,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二、情感态度目标:

1、熟读课文,讨论交流,领悟“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特别含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词汇。复述课文,感悟反问句的意思,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难点是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思路,领悟“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特别含义。

教具准备:

投影片、挂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朗读识字理解课文内容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孩子们,今天上课之前,老师有个问题要问大家。老师想知道在你的心目中小事是什么?大事又是什么?你们是怎样对待小事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课文。看看课文中的人他是怎样做的,怎样说的?板书课题《“扫一室”与“扫天下”》,齐读。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老师先来检查一下预习情况,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2、检查生字词读音。

3、指名轮读课文,教师根据学情相机指导并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4、浏览课文,想想课文可分成几部分?说一下划分的理由。

三、精读课文,体验感悟

(一)自主学习第一部分(第1段)

自由读课文第一部分,想:读完后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

(二)小组合作探究第二部分(2—5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

2、小组合作学习,解决不理解的词句。

3、集体交流,生交流后,师相继加以指点,并指导。

4、思考:陈蕃书房怎样,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从这你能看出陈蕃是怎样一个人?从画出的词句中你体会到什么?你认为他的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5、薛勤的观点又是怎样的?指导朗读他的话,读出反问的语气,通过读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在反复读中学会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三)、自主学习第三部分(第6段)

齐读,陈蕃明白了吗?你们也明白了吗?

四、拓展延伸,升华体验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完课文,你有何收获或想说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积累词汇。

一、朗读课文,深化感悟

1、指名朗读课文,小组中复述课文。

2、指名在班级中复述课文。

3、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扫一室”与“扫天下”有什么特别含义?(提出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

4、下面这句话的意思还可以怎样表达?

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又怎么去扫天下呢?指名说。

二、品读佳词妙句,领悟作者准确的表达方法

1、画出课文中你喜欢的词语。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三、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掌握字形

1、指名读生字。

2、对难写的生字交流如何记住。

3、集体扩词。

4、独立试写。

四、口语表达:

陈蕃和我(可先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陈蕃的看法,再引导学生思考:听了薛勤的话后,陈蕃会深思些什么?薛勤的话有什么道理?然后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志向及为了实现这个理想自己是怎样做的,还可以谈谈自己的不足之处或对自己的启发)。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扫一室”与“扫天下”

不“扫一室”

?“扫天下”

课后反思:

语文教案 篇4:

多姿多彩的天气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会描述不同天气现象的特点,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能用游戏等方式来表现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美丽的天气。

知道我国古代就有了天气现象的各种记录。

科学知识

知道各种不同的天气现象

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

体验到天气对人类工作、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

各种天气现象的图像资料;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成语(课件);各种天气现象的卡片与之相适应的人们生活、生产活动的卡片。

一.教学导入:

1.课件出示:古代有关天气现象的记录。

2.提问:我们知道有哪些天气现象?

二.活动欣赏天气现象

1.认识各种天气现象并描述其特点。

(1、)课件出示:教材第16的插图。

要求:仔细观察,认识各种天气现象。

(2.)提问: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天气的特点。

(3.)组内同学互述。

(4.)指名全班描述。

(5.)教师总结概括不同天气的特点。

2.收集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与成语。

(1.)课件出示教师搜集的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成语。

(2.)学生欣赏,教师针对资料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此环节能实现科学与语文、美术等学科的整合。)

(3.)布置学生课后收集资料并编成小报进行传阅与展示。

三.活动我们与天气

1.布置任务:设计用游戏来表现天气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关系。

2.指导学生看教材的两幅图,提问:从图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3.交待游戏规则与注意事项。

4.学生游戏。

四.小结

1.总结不同的天气现象及其特点。

2.评价在每一环节中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

语文教案 篇5:

一,情境铺垫,导入 新课.

师:四年(一)班的张华同学这几天可忙拉,她正准备着下周的的数学奥数。你看,现在她正要去李诚家请教数学题。

.(大屏幕显示器上出现了配乐动画演示)

1,配乐动画:张华在从自己家向李诚家走去。(或者线段图)

①,指导观察,提出问题:张华每分钟走60米,走了6分钟,走了多少米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张华走了多少米。

师:好,你来说说是怎么做的?

②,学生口头列式回答后,复习数量关系:速度x时间=路程

师:也就是说求张华走的路程就相当于求两地的距离是多少?(出示红字“两家相距多少米”)

师:有一天, 张华放学回家,正准备做作业 ,发现不小心将同桌李诚的作业 本带回了家,她赶紧打电话给李诚,两人在电话里商量了一会儿,如果步行的话,有几种办法可以让张华把作业 还给李诚?现在请同学们帮他们想一想办法?看哪组的同学办法最多?

(以四人小组讨论的形式)

师:好,哪组的同学想出来的,派一名代表起来回答。

(学生一般会有三种想法:一是让张华带给李诚。二是李诚自己去取,三是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在路上相遇。)

师:这些都是同学们为他们想出的办法,大家想一想,第一次和第二次有几个人在运动?而第三次呢?

2,请两位同学上台表演

①,设问:两个人,两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路程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类问题中的有关知识.)

②揭示课题:[板书:相遇问题]

二,指导观察,学习新知.

(—),教学准备题

1,示题:张华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钟走60米,李诚每分钟走70米.

2,读题,提出思考问题:几个人运动?运动的方式和结果怎样?、带着观察动画演示.

3,动画演示,指导观察,帮助理解概念:

A,电脑动画显示第一次(全过程).

交待线段的长表示两家间的路程,线段的两端表示两家的住地.画面为:张华走过的路用红色线段表示,李城走过的路用蓝色线段表示.

B,电脑动画显示第二次(全过程).

(1),两个人出发的.时间,地点,运动的方向,最后的结果是怎样?带着问题让学生再次仔细观察动画显示.

(2),认识概念:同时,两地,相对,相遇.

师:这是几人在运动 [板书:两个人]

师:两人出发的时间相同吗 [板书:同时]

师:他们运动的方向又是怎样 [板书:相对]

师:最后结果是怎样的 [板书:相遇]

4,填写表格,通过电脑动画显示,师生共同研究两人行走的路程与时间的变化情况,把数据填写在表格里,并找出其中的规律.

(1),电脑动画显示,教师按动鼠标,屏幕显示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1分钟.

师:(1)两人一分钟所走路程各是多少 路程和是多少

(60+70=130米)两人还相距多少米 (390—130=260米)(板书)

(2),用同样的方法电脑继续显示,两人继续同时出发再走一分钟填写表格后

指导学生观察体会:当随着时间的增加,两人所走路程和也增加.而两人间的距离反而减少.

(3),用同样的方法电脑继续显示:两人同时出发,再走一分钟,也就是两人共同走了3分钟.

教师指着屏幕上的线段图和表格提问:张华和李城3分钟走的路程分别是多少 (180米,210米)他们走的路程和是多少 (180+210=390米)行了三分钟,两人距离是0,这说明什么

引导学生懂得:两人同时出发3分钟,两人之间的距离为0时,也就是两人走到同一个地点,表示他们相遇了.(教师按动鼠标,在两人相遇点上发出响声三下,电脑显示器随之出现相遇两字)

教师按动鼠标,鼠标指着390米字眼,线段全长闪砾三下并发出声响

.提问学生:两人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师:完成上面这道题,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要求同学们上课时将练习本准备在桌角。)

(二),教学例五.

l,自学例题

①,示题: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两人在校门口相遇. 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

师:全班齐读。

(2)读题

找出的条件和所求问题,两人是如何运动的?找关键词语.

师:这道题给我们的条件有哪些?

思考:两家的距离跟两人所走的路程有什么关系?可以用关系式表示吗

2,指导观察动画显示.

(1)第一次动画显示.

教师只需显示电脑动画,让学生说出两个人运动的时间, 出发的地点,运动的方向和结果.

(2)第二次动画显示.

教师提问:求两家相距多少米就是求什么 请学生再次认真观察动画软件显示,分小组讨论问题.(看哪组的做法最多。)

板书:两人所走的路程和=两家的距离

3,尝试列式计算,并分组讨论列式根据.

4,检查学生列式情况,要求说出两种列式根据.

教师把一名学生的答案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到大屏幕上,并让他说出列式根据.学生先回答,教师再用电脑动画显示加以证实.

5,教师演示动画,证实学生的算法.

第一种算法:

师:65x4求出什么 (电脑动画显示:小强所走的红色线段闪烁了三下并发出声响)

师:70x4求出什么 (电脑动画显示:小丽所走的篮色线段闪烁了三下并发出声响)

师:为什么把64x4和70x4加起来 (小强和小丽两人共走的整段线段闪烁了三下并发出声响)

第二种算法:

师:65+70求出什么 (动画显示把小强和小丽第一分钟走的那段闪烁,并移动到下面)

师:65+70的和为什么乘以4? (动画显示小强和小丽共走了4分钟,每分钟都走了(65米+70米)就有了4个(65米+70米)

65+70

6,两种算法对比.

(1),在数学知识上有什么联系

(2),解答思路上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得出:两种解法思路上不同,结果相同,而两种

算法的算式之间的联系,正好符合乘法分配律.

三、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这些都是同学们自己探索出来的,现在我们来看看大家掌握了没?

1. 志明和小龙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如图),经过5分两人相迟,两地相距多少米 (用两种方法解答.)

(做一做,只列式不计算)

简略说说做法。

四 拓展练习:(用多种方法解答)

师:我们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这样时间一样的相遇问题不多,一般是一个先走了一段时间后,另一个才开始走,我们来看看遇到这种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 屏幕出示 )

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 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过2小时两车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要求同学画线段图)

找出的条件和所求问题,两人是如何运动的?找关键词语

师:这道题给我们的条件有哪些?(板书)

师:求两地间的铁路长也就是求什么?(同桌讨论)

师:(指名)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将该同学的作业 放出来。

并提问学生,请他说出为什么这样画,这样做 讲出算法的思路.

五、谈谈你的收获

师:哪位说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0 35312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