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教案(精选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新文化运动》教案(精选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新文化运动》教案【第一篇】

一、课前系统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历史3(必修)》的第3个专题──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课程标准要求为: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近代反抗史的角度看,它是旧革命的总结和新革命的曙光,它对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进行深刻反思,同时带来了对封建旧文化的彻底批判,并做好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准备。

从近代探索史的角度看,它是旧思想的发展,新思想的肇始。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从师夷长技、君主立宪、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发展到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民主科学,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在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更加进步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

与初中内容相比,本部分显然在初中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深化。初中教材只是讲到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和标志。所以,从这节课的内容编排看,还需要重点讲解。

通过本课的学习,一方面能使学生建立完整的近代思想发展史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对正确认识其发展规律具有关键作用。

2、学情调查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对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尤其现在的教材图文并茂,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所以,在教学中应用创设情景、启发式谈话法和讨论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当今的学生与以往相比,更需要对世界的了解与关注,真实感受到历史与生活的联系,历史与个人的联系,感受到科技的发展进步对人类的生活方式方式、交往方式及思维方式产生的巨大影响,想让历史贴近自己。由此看来,基础知识的讲述是必要的,但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理应提到更高的层次。

3、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背景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当时思想界的混乱,新型知识分子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通过新旧势力的论战说明社会每前进一步都与先进人物的奋斗是分不开的。

新文化运动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自身的缺陷,但是它对推动中国的思想解放所做出的贡献是不能抹煞的。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历史的进步并不是直线式的,经常会有曲折,甚至还出现倒退的现象。那些为国家富强和民族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都具有敏锐的眼光和非凡的勇气,尽管有这样和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但他们是值得尊敬的。

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难点

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4、教学方法

导学式,先学后教,讲演结合、讲评结合,当堂巩固。

5、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新课程变成了一种动态、生长的环境,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四个因素相互之间的持续互动的动态过程。突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调动他们参与历史学科学习与探究的热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评价论证能力。有利于对自主学习的体验和问题意识的提升。

二、课堂系统

1、导入设计:导入:投影-李大钊的《青春》(配背景音乐),让一学生朗读,同时展示李大钊的头像。附:

李大钊:青春[19xx年9月]

……自我之青春,……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乘风破浪,迢迢乎远矣,复何无计留春望尘莫及之忧哉?吾文至此,已嫌冗赘,请诵漆园之语,以终斯篇。(原载19xx年9月1日“新青年”2卷1号)

(该生必须语调平缓,发音标准)

教师引导:文章矛头指向统治中国多年之久的传统礼教,掀起了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从而引出课题。

片头:运用动画(强烈的视觉效果,提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同学们,前面我们讲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时并没有对封建的正统思想进行彻底地批判,袁世凯篡权后为复辟帝制大搞尊孔复辟。帝国主义、封建余孽和保皇党也摇旗呐喊,一时中国大地乌云翻滚,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引发了一场伟大的革命运动,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展示袁世凯复古(古装、祭孔、皇帝印等图片,可选用),让学生体会到思想解放前的社会心态和政治氛围。另外还有帝国主义的支持、封建余孽和保皇党的摇旗呐喊导致思想混乱。

学生自答有关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本部分内容初中涉及过。

新文化运动的爆发

提问1.时间、地点、2.标志(标志是什么,然后展示图片组"标志"印证)

展示

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什么?(分组讨论)

分组要求:以学生的宿舍为单位,结合自己的预习情况,人人发言,最后以宿舍负责人为发言代表,形成自己本组的要点。最后通过全班同学的举手表态,再加上教师的点播,形成最后的答案。要求学生在课本上找出有关内容并回答,然后展示相关内容,在这里采用谈话法一一讲明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辅以图片加以详细讲解。

引导语:这场伟大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是:1.陈独秀2.李大钊3.鲁迅4、胡适(电影可选用)

猜猜看屏幕上展示出四个头像后,让学生说出他们是谁?有哪些主要功绩。

点播可以打乱教材的顺序,总结出新文化运动的内容。高度提炼。即“三提倡三反对”

材料补充在讲述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时。补充以下材料(屏幕显示)

胡适(1891~1962),现代诗人、学者。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幼时就读于家塾,习四书五经。9岁起熟读多种中国古典小说。19xx年赴上海,入梅溪学堂、澄衷学堂、中国公学等校。19xx年赴美国留学,19xx年在康奈尔大学获文学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读哲学,师从杜威,深受影响。1917年完成博士论文(1927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要从“八事”入手,首次猛烈抨击封建文学,是反对文言文、提倡阿拉文库的首篇正式宣言,为文学革命的发难之作,引起很大反响。

典型发言阿拉文库和文言文究竟哪一个对社会的发展有益呢?我们现在为什么还学习文言文?

分组讨论把学生分成男女两组。得出本组的看法。(可以借助教材p143和p148的阅读材料分析。)

重点讲解“打倒孔家店”应该一分为二,辨证全面的思考。

自主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什么?(同位之间讨论。)此问题没有固定完全的答案。教师给出的只是参考。注意:给出的是繁体字,让学生感受。

新文化運動之影響

1、動搖儒家統治地位,婦女地位得到提高。

2、引發五四運動,促進反帝反封建運動。

3、白話文與新文學盛行,社會文化繁榮。

4、學術史學研究興起,以疑古的精神研究古史,形成深遠的影響。

5、馬列主義流傳,對中國政治發展影響很大。

三、课后系统

1、作业巩固:《基础训练和课后题》

2、课堂效果评估反馈:

内             容

等      次

努力

以学生为主体;知识能力培养相结合;课内外相结合;老师对本课程有研究。

备课认真;工作负责;注重课堂讨论,听取学生意见;

科学性(理论严谨、结构合理、信息准确);适用性(基本内容符合学习要求);先进性(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教学内容新)。

重点突出、条理清楚、对本课程运用自如。

讲解清楚,容易理解,课堂吸收比较多,注意交流和创新思维。课堂秩序好。

总           评

3、课后活动:

谈谈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关系是什么?(将学生按值日表分成6个小组,每组的组长具体负责。利用自习课的时间,各组摆出自己的答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第二篇】

内容标准

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新青年》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倡民主和科学、文学革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基础知识。

归纳整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代表人物、主要内容、主要阵地、地位作用等。

2、过程与方法:阅读教材内容涉及的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的文学作品,培养自己良好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学习正确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文化运动是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弘扬民主与科学,反对传统腐朽的思想、意识和观念,促使人们积极地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树立起民主、科学的意识和信念。

教学要点

要点:新文化运动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贡献、主要内容以及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难点: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分析和评价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出示:袁世凯身着古装率百官祭孔拜天的图片。思考:民国初建,身为中华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为什么要模仿封建帝王的样子,忙于祭孔祀天?补充介绍袁世凯窃取临时大总统后迫不及待地从“临时”到“正式”到“终身”总统的简要过程,继而倒行逆施、企图圆皇帝美梦的历史事实。说明袁世凯为维护专制统治,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新课探究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

封建复古思潮泛滥。(袁世凯卖国媚敌,复辟帝制;北洋军阀分裂与混战,使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这是因为缺少一场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缺乏民主与科学的觉悟。)

2、开始的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3、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4、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

5、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或口号):

民主(Democracy“德先生”)和科学(Science“赛先生”)。其实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继续。

6、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1)前期: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

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斗争锋芒直指封建正统思想——孔孟之道)

(2)后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迅速传播。

7、文学革命

(1)兴起的标志:1917年初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掀起了文学革命,主张用阿拉文库代替文言文。

(2)主要作品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第1篇白话小说)

8、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李大钊是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热情歌颂俄国十月革命。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这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论著。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崭新的思想理论武器,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好了思想理论的准备。

9、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①性质上,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它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引导人民同封建专制与封建思想展开彻底的斗争,打破了传统的。精神枷锁,促使人们更加积极地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③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有了新发展: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转向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④但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新文化运动》教案【第三篇】

第二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问题式导入:

1、鸦片战争期间,中国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当时主要学习什么?

(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2、洋务运动时期,在一些知识分子中出现维新派,他们向西方学习的主张与洋务派明显的不同是什么?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3、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要在中国建立什么样的政体?

(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

结论:无论是学器物,还是学制度,都失败了。到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时期,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虽然能推翻袁世凯独裁,但却无法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寻找救国真理的道路上又进行了新的探索,兴起了什么运动?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标要求:

基本要求:了解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及代表人物;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感受先进知识分子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新文化运动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时代特征;学会用辩证观点和多元化的价值观看待东西方文化。

发展要求: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从课标要求看,新文化运动这一课要学习四块内容:背景、兴起、主要内容、影响。我们先来看第一块内容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请同学们思考:1912——19xx年的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出现了哪些有利于中国发展的重大事件?又出现了哪些不合时宜的现象?

经济、阶级:1912——1919年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政治:19xx年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思想:辛亥革命促进了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但是在19xx年12月,袁世凯率领百官,在孔庙演出一场“祭孔”丑剧。这个事件说明什么?

政治: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破坏共和

思想: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陈旭麓曾说:“辛亥革命之后的巨大希望,同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的黑暗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就产生了巨大的浪潮,于是就有了新文化运动。”

由此看来新文化运动新在哪里?

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兴起的标志:19xx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19xx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xx年改称《新青年》

2、主要撰稿人: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3、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新文化运动后期的指导思想。

4、主要阵地:《新青年》

5、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始建于1898年戊戌变法时期,称京师大学堂。但旧时的北大实质上是一处官僚养成所,由于学生多为京官子弟,毕业后也是当官,因此教员称学生为“老爷”;学生称教员为“大人”。教员们不从事研究,只为养家糊口;学生们更无心学习。

教员:“老爷们请起立!老爷们请向左转!老爷们请向右转!老爷们请向后转!”

众生:(懒懒散散地做动作)

教员:“老爷们好!”

众生:(齐声)“大人好!”

教员:“老爷们辛苦了!”

众生:(齐声)“升官发财!”

为什么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 “北大者,为囊括大典,包罗万众之最高学府” “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效,……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

材料二:他先后聘请了只有前清秀才学历的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只有中专学历的梁漱溟为北大教师,只有相当于大专学历的鲁迅为教师。

材料三:(蔡)多次拜访(陈独秀),他去陈的住处拜访陈时,因陈习惯晚睡晚起,他就耐心地坐在门口的一只小板凳上,等待着年龄小他一轮的陈独秀醒来……

蔡元培请陈独秀来北大任文科学长。他又请刚从美国留学归来、提倡阿拉文库的胡适、任北大教授。蔡元培还聘请李大钊任北大图书馆主任兼教授,聘任提倡新文学的刘半农任教。他又请第一个向中国介绍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夏元栗任理科学长。这批新文化运动颁奖和学术界精华的到来,使北大成为当时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培养造就了一批新文化的战士。同时,蔡元培也任用些学有专长而思想守旧的人,如刘师培、辜鸿铭等。

原因:1、蔡元培的学术方针;2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汇集北大;3《新青年》迁到北大。

牛刀小试

1、蔡元培“兼容并包”教育方针的实质d

a、鼓励学术研究,缓和政治派系矛盾

b、听任各种思想的自由发展

c、让具有各种思想的学者前来任教授

d、倡导和传播资产阶级文化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没有蔡元培,北大就不成其为北大;没有北大,蔡元培也不成其为蔡元培。

2、(08广东文基)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宣称”批评时政,非其旨也。”这预示着新文化运动b

a、纯粹是一场学术文化运动

b、将思想革命作为救国的根本

c、旨在推翻当时的共和政体

d、以陈独秀的右倾思想为指导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1、材料中的“德、赛两先生”的含义是什么?

德先生——democracy——民主——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民主理念

赛先生——science——科学——自然科学、科学精神

2、西洋人“闹了哪些事”才到了光明世界。

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等

3、材料中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什么内容?

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1、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我们一起老看一下下面的材料,说说它们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哪一内容?

材料一: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摘自鲁迅《狂人日记》

材料二:“……这腐旧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将这班反共和国的伦理、文学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干干净净不可。否则不但共和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国招牌,也是挂不住的……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陈独秀

重点解析: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

思考:近代前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激进派对待儒家思想有什么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不同点:维新派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学相结合,宣传变法。

激进派,对儒家的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原因:⑴经济基础不同(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 ⑵(代表阶层不同)维新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上层。激进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 ⑶历史背景不同(封建顽固势力强大;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在文学革命方面有两位人物作出了重要贡献,哪两位?他们在这方面的功绩是什么?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以阿拉文库代替文言文)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胡适《蝴   蝶》

牛刀小试

(08海南)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改用白话国语。这表明当时文学革命a

a.取得了重大突破  b.被全社会所认同  c.推动了政治改革  d.取得了彻底成功

过度:1917年11月,一声炮响,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从理想转化为现实。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带来了新的希望。

这也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也即开始宣传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是谁?

李大钊成为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他的代表作有《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四、新文化运动影响

1、性质

(1)前期: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2)后期:无产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文化运动

新闻资料一:民国初年,北京《中华新报》曾登了一则新闻,有一女子唐氏19岁,许配张家 ,还未嫁过门,未婚夫就死了,为了做烈女,唐氏选择自杀殉夫,历尽了喝符灰水、吞金、上吊、投河及三次绝食,最后服用砒霜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新闻资料二:1919年的《大公报》报道:山西省成为全国离婚率最高的省份,一年内离婚案多达2127件。在一些小城镇,离婚事件也屡见不鲜。浙江镇海县妇女都知道没有爱情就离婚。

思考:两则新闻反映的婚姻观有何变化?与哪一思想运动有关?说明了什么?

2、进步性(主导):

(1)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对封建专制思想发起了全面的攻击,传统的权威被打倒,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3)前期弘扬民主和科学思想,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4)后期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拯救国家的思想武器,为五四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5)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物的关心。

(6)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阿拉文库的使用就是最明显的一个例子。

但是新文化运动也有它的局限性,我们看下面两段材料:

材料一: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新思想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李时岳

材料二: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所谓坏的就是绝对的坏;所谓好的就是绝对的好。

----毛泽东

3、局限性:

(1)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2)对东、西方文化全面否定或肯定

高考连接:

(11分)阅读下列材料(08广东):

材料一  1823年,第一个来华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在其出版的首部文英语语法书——《英国文语凡例传》里,就已将汉语中没有字与“she”相对应的困境凹显出来。

——黄兴涛《“她”字的故事》

材料二  中国第三人称代名词没有性的分别,狠(同“很”)觉不便。(刘)半农想造一个“她”字,和“他”字并用,这原是极好。  ——周作人《改革》(《新青年》1918年)

材料三  本刊对于女性第三称的代名词,用“伊”字,而拒绝用“她”字,因为女性第三身用“她”,男性第三身用“他”,对象第三身用“牠”,以“人”旁、“女”旁、“牛”旁想比衬,男性是“人”,女性是“女”,对象是“牛”,岂非是含着点女性非“人”的意思吗?

———《本刊拒用“她”字启示》(《妇女共鸣》1935年)

材料四  五四以后,“他”、“她”、“牠”三字体现了中国文字在文法上更进一步接近严密的努力。而人旁女旁原没有什么重男轻女的意思,“她”字的造出,也谈不上“有辱女性”。

——柳《拒用“她”字》(《读书生活》1935年)

材料五  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陈寅恪《致沈廉士》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她”字最迟发明于哪一年?是谁发明的?为什么要发明这个字?(3分)

1918年。(1分)刘半农。(1分)因为英文当中有“she”字,而中文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字。(1分)

(2)民国时期,人们对“她”字的使用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双方的观点是什么?(4分)

一方认为“她”字的出现是对女性的侮辱;(2分)另一方认为“她”字只是使中国文字更严谨,并没有侮辱女性的意思。(2分)

(3)“她”字从无到有再到普遍使用,可以折射出近代中国哪些方面的变化?你怎样理解陈寅恪的话?(4分)

①“她”字的发明原本是为了解决中英翻译的问题,说明近代以来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一个字的存废,引起了社会的激烈辩论,说明近代以来妇女地位的提高。(4分)

②中外文明的融合和发展。(2分)

(xx年江苏30)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xx年),中国的有识之士继续为反对封建主义和发展资本主义而奋斗,试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概述他们所作的努力,以及这些努力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产生的重大影响。

答案:政治方面:限制袁世凯独裁,反对袁世凯复辟。

影响:民主共和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粉碎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企图。

经济方面:兴办实业。影响:“实业救国”成为社会主要思潮之一;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文化方面:发起新文化运动。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

《新文化运动》教案【第四篇】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本剧教学 改革 实验

历史新课程标准强调: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的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采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鉴于此,笔者在《新文化运动》这一课尝试了以课本剧表演为主的的教学改革。

《新文化运动》这一课的学习需要达到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①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②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③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二、能力目标

①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②通过阅读书中有关阿拉文库的材料,培养对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三、情感目标

①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②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笔者为何想到要采用课本剧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呢?这是因为:

第一,本文较为枯燥,教材内容纯属平实性表述,就连“导入框”和“楷体字”部分也没有出现能够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生趣文字。

第二,学生对课文中的事件和人物是陌生的,不能产生亲近感以及重视意识。

第三,学生在初一时曾进行过课本剧的编写和表演竞赛等活动的训练,对课本剧有印象,有热情。

第四,本文内容经过重新整合比较适合改编成课本剧。

第五,采用课本剧教学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学目标顺利实现。

对于本课来讲,如果采取常规教学方式,虽然也有可能实现它的教学目标,但平铺直叙的灌输,学生一定会兴味索然,效果绝对不会理想。而采用课本剧的教学形式就有可能化枯燥乏味为生动有趣,它可使学生在不断创造和不断享受成功与自我欣赏中,自觉地全身心投入,从而顺利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设想的教学计划既然如此,那么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和课本剧教学的课堂实验,就是《新文化运动》教学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这个计划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活动既然要求能最大限度的使学生参与进来,那么这个计划的完成就必须师生共同努力,配合默契。课前,笔者要求学生自行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具体做法是五人一组自由组合,选出一位主编负责协调分工合作,做好剧本改编工作,并强调课本剧主要内容一定要尽量忠于原文,剧中的角色分配一定要体现全班同学全员参与。这样强调是因为学生虽然对课本剧并不陌生,但在初一时,大多是历史小品,偏重于娱乐性,又多是课外活动,而且也不是全员参与。课外历史小品剧的表演与课堂历史课本剧的教学演出毕竟是有所区别的。尤其是《新文化运动》这一课,它的知识比较严谨,内容比较严肃,不可能搀杂喜剧色彩。

让学生自行对课文进行改编的益处何在呢?其益处在于:1.调动了学生创造的欲望,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可使学生全员参与,促进了学生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3.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主动阅读、深入认识、理解和分析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的能力;4.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历史归纳、材料重组和改编写作等综合文科能力;5.小组集体改编可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6.体现了教学的民主化。其中,教学的民主化还表现在教师和学生主编们一起对同学们的剧本进行筛选、修改并最终杀青剧本;定型后由学生自己推选出参加演出的主要角色。

有了一个适合演出的剧本,再将剧本打印下发给学生,不仅使学生有一种参与成功的成就感,进一步调动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熟悉了剧本内容和不同人物角色的任务。这就为课堂课本剧的教学演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下面请看定型后的 《新文化运动》课本剧剧本。

历史(8年级上册第9课)《新文化运动》课本剧剧本

人物表

主要角色: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由四位男生担纲)

甲乙青年各一(男、女同学各一饰)

画外音(一女生朗诵)

参加聚会的青年朋友(全体同学饰)

开场白:(老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举行一个别开生面的座谈会。座谈会的主题就是“新文化运动”。为此,老师特地给同学们请来了几位最尊贵的客人。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光临。

幕启:

(扮演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的四位同学上场,全体同学起立鼓掌欢迎)

陈、李、胡、鲁:(站成一排,面向全体同学,以手抚胸,鞠躬施礼)各位青年朋友,大家好!

陈独秀:(上前一步)我是陈独秀,《青年杂志》也叫《新青年》就是我创办的。请各位记住我的大名,谢谢!

李大钊:我叫李大钊,欢迎各位青年朋友光临本次聚会。本人由于宣传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后来被北洋军阀政府杀害,但我永远和大家在一起。

胡 适:鄙人姓胡,单名一个“适”字,酷爱文学。新文学形式改革的初步设想就是我提出来的。

鲁 迅:我嘛,原名周树人,笔名叫鲁迅,人称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中国文学革命的先驱者之一。

李大钊:哈哈,今天我们大家难得一聚,咱们还是讨论讨论新文化运动进行的情况吧。来,各位请坐下谈。

陈、胡、鲁:这个话题甚好!

(全体落座)

鲁 迅:独秀先生,您德高望重,见识广博,论谈精辟。还是您先谈吧。您可是我们新文化运动的泰山北斗啊。

李、胡:对、对,树人兄说得是。

陈独秀:好,那我就不谦让了。现在呀,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我们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各位听说了没有?

李大钊:听说了,真是荒诞之至!

胡 适:我也有所耳闻,这种说法实在是对国家大事无知的表现!

鲁 迅:(举起右手,食指上指,略带气愤的)我看,这是某些人别有用心,想破坏我们新文化运动向前发展的谬论!

陈独秀:我看,咱们有必要在民众当中澄清一下这个问题。今天,在我们面前坐了这么多热心新文化运动的青年朋友,我想请他们一起来讨论关于新文化运动到底是怎样发生的,怎么样?(面向其他三位)

李、胡、鲁:好!

陈独秀:(站起来,面向全体同学,拱手作礼)各位同道,(双手摊开)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吧。只有这样,某些人的信口开河才能不攻自破。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第一段和这一段下面的蓝框字。(坐下)

(全体同学朗读、完毕)

胡 适:(站起身,面向全体同学)现在,我们已经明白了新文化运动并非是我们几个人凭空造出来的,那么,现在我要问大家:开展新文化运动有没有必要呢?(全体同学回答:非常有必要!)好,现在我来考考大家,你们当中有谁知道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

青年甲:(举手回答)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陈独秀先生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的诞生。)

胡 适:非常正确!(落座)

李大钊:(站起身,面向全体同学)各位青年朋友,新文化运动举起了“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大旗,向着封建专制进行冲击,可是,你们知道“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的是什么吗?

(全体同学回答:知道,就是“民主”和“科学”)好!回答得太好了!那么,再过几十上百年,“民主”和“科学”会不会过时呢?(全体同学齐答:不会!)对,我想。在那样一个新的年代,新的世纪,人们的生活会更离不开“民主”和“科学”了!(落座)

鲁 迅:(站起身来,高举拳头)对,我们要继续高举“民主”和“科学”这两面大旗,以《新青年》杂志为我们的主要阵地,向尊孔复古的逆流猛烈开火,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更加富有生气的思想解放潮流!(落座)

陈独秀:(站起身)现在,我提议:让我们在场的所有同道人士全体起立高举起我们的右拳,庄严宣誓我们新文化运动的主旨。来,全体起立(全体同学起立)

陈独秀:“我们宣誓:(全体同学:我们宣誓)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全体同学: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全体同学: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全体同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全体同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请大家坐下(落座)。

胡 适:(面向李大钊)大钊先生,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的国民性,独秀先生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民主”和“科学”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 、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您还有什么新的见解?

李大钊:我最近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孔子与宪法》的文章。我特别指出:“孔子是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揭露袁世凯将孔教载入宪法,是“专制复活之先声”。适之先生,你最近又有什么大作问世?

胡 适:谈不上什么大作,只是一点心得而已。大钊兄,小弟我刚刚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另外,为了推动新文学的大力发展,我很快将推出我的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我主张以阿拉文库代替文言文,而且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大家觉得如何?

李大钊:为了新文学的发展,适之先生可谓用心良苦啊!

胡 适:您过奖了,大钊兄。

陈独秀:不,大钊兄所言极是。

鲁 迅:适之兄,恕我直言,鄙人以为,你的主张,好倒是好,但是改良色彩未免太重了点儿,缺乏彻底的革命性。我最近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是1篇白话小说,题目是《狂人日记》,我的创作意图是借狂人之口,控诉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用“吃人”二字全可概括,号召人们起来推翻那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李大钊:不错!我看了这篇小说。这是树人兄创作的第1篇白话小说。这篇小说把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形式结合起来,这简直就是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嘛,哈哈。各位青年朋友,我建议未看过这篇小说的赶快看一看。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哟!

青年乙:我想请教李大钊先生,新文化运动的斗争锋芒直指孔教,您刚才也强调”孔子是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但我不太明白的是被称作中国圣人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为什么会成为包括窃国大盗袁世凯在内的历代专制帝王的护符呢?

李大钊:这个问题提得好哇!我想它可能代表了在座的许多青年朋友的思考。客观的讲,孔子对中国的思想发展和教育发展是有重要贡献的,但是他的思想体系中有很多的封建糟粕。比如什么(边讲边站起身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三纲五常”之类的儒家伦理学说。“三纲”是指(继续书写)“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者绝对服从于君、父、夫,不能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行为。“五常”指(继续书写)“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关系的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封建专制式的。因此“三纲五常“被历代封建专制统治者所推崇,并被当作压制和摧残民主、自由,对人民进行愚化、奴化教育的工具。为实现独裁和专制的袁世凯当然也不例外。所以我说“孔子是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

青年乙:谢谢先生赐教。

陈独秀:各位同道朋友,现在,俄国工人阶级发动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了胜利,这对我们中国的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来说真是新世纪的曙光,我们要抓住这一大好时机,宣传十月革命,宣传社会主义,大力促进我们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大家以为如何?(全体同学:好、很好!)

李大钊:哈哈,我正在撰写宣传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文章《庶民的胜利》,我还要写1篇《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这两篇论文是姊妹篇。我要高声颂扬十月革命,大力宣传十月革命。(激动得站起身,来回踱步)我要说(高声朗诵)“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部分同学插言:说得好,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陈独秀,鲁迅也站起身)

陈独秀:听说大钊先生要在北京创办革命刊物《每周评论》,这真是好极了!算我一份。这样我们南有《新青年》,北有《每周评论》,南北呼应,东西辐射,不仅扩大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而且一定会鼓动更多中国的先进分子用马克思主义作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中国革命推进到一个新时期。(紧握李大钊的手)

鲁 迅:(上前一步,搭右手于陈李二人握着的手上)愿我们能够如愿以偿的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历史使命!

胡 适:(站起身,右手握拳于右肩右前方)对,还有我们的文学革命!

(定型)

(全体同学热烈鼓掌)

画外音:(一女生高声地有感情朗诵)中国新文化运动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第二,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全体同学:(起立朗诵)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当学习和继承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们那种勇于探索新思想和超前学习的精神,将民主和科学的两面大旗举得更高更高!我们作为未来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参与者,应当学习和继承他们那种敏锐的政治眼光、为维护祖国的进步,积极创造新事物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将我们的祖国建设成现代化的强大国家!

──剧终

这样一个课本剧的编写成功,得力于师生的共同努力,是老师和同学的心血结晶。它通过各种不同人物角色的台词,将课文内容有机、有序、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同学们面前。因此,它倍受同学们珍惜,也因此,同学们的演出热情高涨。主要“角色”为了入戏,他们在一起多次讨论、排练人物的声调和神态。全班学生还瞒着老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了一场预演,据说预演还比较成功。由于准备充足,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在《新文化运动》课本剧教学实验的公开课上,同学们很快就进入了各自的角色状态。课堂上师生之间的配合与学生之间的配合都非常默契。实验一路顺风,结果大大超出了笔者的预期效果。课后,听课老师们认为:《新文化运动》课本剧教学的实验,基本达到了本文教材所要求的教学目标,为实施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个案 。从这个个案当中,可以看到不仅本文的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表演得到了充分展示,知识点生动化的得到了巩固,而且僵枯艰深的教学难点也能够变得鲜活起来,且轻而易举的被解决。我们的很多历史课文都可以采用课本剧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学生也说:“这样一来,拉近了我们和这些名人、伟人之间的距离,我们对这些历史人物不仅不再陌生,而且印象深刻。我们熟悉了他们当然就对他们亲近了,并且对他们油然而生敬佩崇拜之情。总之,我们很喜欢这种形式的课。”

以上,是笔者进行《新文化运动》教学改革从准备、组织到实验的基本过程。虽然它得到了与课老师的肯定和学生的欢迎,但是,仔细推敲仍然觉得在整个的教学过程当中,还是存在不少值得改进的地方。这里,将它整理出来,目的是抛砖引玉,以期同仁及大方之家的批评,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共同推动中学历史教学的进一步改革。

20 10997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