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案【范例15篇】

骏马 分享 时间:

通过实验和理论相结合,培养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激发探索精神,提高实践能力,是否能有效提升学习兴趣与成绩?以下小编整理的初中化学教案相关内容,供大家借鉴参考,感谢支持。

初中化学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通过观看图片、视频,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获取信息、表述信息的能力;

3、通过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4、体会化学的重要作用,感受化学的美,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了解化学的欲望,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三、教学方法

引导式教学法、实验式教学法、合作式教学法。

四、教学准备

实验视频:“滴水成冰”、 教师演示“魔棒点灯”

五、教学过程

【视频播放】美丽化学

【板书】认识化学的魅力

【提问】首先,从一个中学生的一天:“清晨”、“早晨”、“中午”、“晚上”遇到的生活事件开始,告诉学生,这一切,都与化学息息相关。

【投影】化学是什么?

【讲解】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例如色泽鲜艳的衣料需要经过化学处理和印染;粮食、蔬菜的丰收需要化肥、农药的合理使用;水泥、钢材、玻璃等化工产品都是重要的建筑材料;汽油、柴油是许多现代交通工具的燃料。

【投影】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组成和结构、用途和制法的学科。化学不仅研究自然界中已经存在的物质,还要研究和创新自然界中原本不存在的物质。

【过渡】化学在保证人类生存并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投影并讲解】化学合成药物为疾病的治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利用化学肥料和农药,增加粮食产量,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新材料的发现推动了产业技术的革命;新能源的开发解决了资源枯竭的问题;防治环境污染要靠化学学科;绿色化学的核心就是要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过渡】化学背负的骂名

【思考】如果没有化学……

【音乐】迈克尔杰克逊《地球之歌》

【学习】如何学习化学?

初中化学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了解燃烧反应的特征;学会通过实验来探究燃烧的三个条件,并运用其来解释生活中一些相关的现象。

2.能说出灭火的基本原理和常见方法。能解决人在被困火灾区时的自救问题。

3.能记住常见灭火器材及其使用方法、适用范围。

【学习重点】

燃烧的三个条件和灭火的基本原理

【学习难点】

探究与归纳燃烧的条件

【学习过程】

一、知识准备

1.你以前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知道许多燃烧的实例。请把你知道的实例填写在下表中。

实例 观察到的现象

镁条的燃烧 发光、放热,有白色物质生成

燃烧反应的特征可归纳为:

2.物质燃烧一般需要同时满足的三个条件:(1)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

3.根据你的观察和你的调查填写下表:

灭火事例 灭火方法 灭火原理

熄灭酒精灯 用灯帽盖灭 隔绝空气

由此可知,灭火主要有以下方法:

实验探究 探究物质燃烧一般需要的条件。

根据上面的3组对比实验,请你归纳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知识链接:常用的灭火器:

灭火器的种类 适用范围

泡沫灭火器 扑灭木材、棉布等引起的火灾

干粉灭火器 扑灭一般火灾及油、气引起的火灾

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电器等引起的火灾

二、思考与交流

1.对火的利用是人类支配自然力的伟大开端。据考证人类很早就学会钻木取火,即把两根山麻木相互摩擦,产生的碎木屑达到一定温度产生的火星点燃木板旁易燃的干草或木屑粉,燃起火焰。

传说有一年,黄帝带着臣民外出,忽然遇到暴雨,山洪爆发,人们被困在山洞中,又冷又饿,但所带的木柴全被雨淋湿,无法钻木取火做饭,苦不堪言。偶然之间,一大臣发现岩块之间用力碰击,也会产生很多火星,但怎样产生火星呢?有人尝试把棉花絮放在石头下面再击石,果然取火成功,此方法即为“击石取火”。

古人类取火方法还有“阳燧”取火、火链等,在现代这些方法也是人们野外生存所必备的。

思考:(1)钻木取火为什么要两根木头相互摩擦?

(2)钻木取火点燃的是什么?钻石能取火吗?

(3)为什么有了棉花絮后才能成功地击石取火?

(4)黄帝命人钻木取火为什么无法取得成功?

2.阅读图4-2的实验,你能解释手帕“烧不坏”的原因吗?

3.煤炭、蜡烛常用什么方式点燃?为什么点燃方式不同呢?

4.阅读最后一段回答下列问题:火警电话: ;如果你遭遇火灾时,你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法来自救并为他救赢得宝贵时间?

5.燃烧正旺的煤炉用扇子越扇越旺,而燃烧的蜡烛用扇子一扇就灭。这是为什么?

三、总结与反思

学完本节,我的收获、启示或发现有哪些?

四、达标检测

解释下列实验(如图所示,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实验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五、课后训练

1关于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燃烧一定要点燃 B.燃烧是发光、发热、冒烟的现象

C.凡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都叫燃烧 D.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

2.图书档案室或存放精密仪器的工作室失火,应选择的灭火器为 ( )

A.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B.干粉灭火器 C.泡沫灭火器 D.水

3.小刚和小强用图甲和图乙所示实验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经查阅资料知:

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 着火点为240℃,它们在空气中燃烧都生成有毒的白烟——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易溶于水。

(1)小刚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

(2)小强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填序号,下同) ;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

(3)“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要求实验室的“三废”排放降低到最低程度并能得到妥善处理。图甲与图乙所示实验相比, (填甲或乙)更体现了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六、教学后记

初中化学教案 篇3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A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化学,认识到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进一步认识自然、适应自然、保护自然,认识到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2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激发学生亲近、热爱f

教师准备:1的相关素材及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Internet超级链接)2试管、烧杯、玻棒、白纸(用NaOH溶液、酚酞试液、澄清的石灰水、稀盐酸等。

本课题是九年级学生系统地学习化学的第一课。谭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展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魅力,“视频导入”抓住了学生眼球,物质世界绚丽多彩的第一印象,浓缩了历史的变迁、拓展了求知的视野。

教学中注意发挥教科书“图文并茂、以图代文”的特色,培养学生“解读图文”的自学能力,通过互动实践的探究突出化学学科的特点。教学中展示学生课前调查的`信息,能较好达到

资源共享的目的。如此坚持下去,其深层次的教学意义还在于让学生通过互动实践活动、资源共享展示等环节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让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更可贵的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实践第一性的观点向学生推介出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变化中学、探究中学。

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B案)

【教学目标】

1、 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会问题,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

4、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知道“化学是什么”。

【教学准备】实验准备

AgNO3溶液HCl溶液NaOH溶液酚酞CuSO4溶液 试管架

大试管3支小烧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魔术激趣

甲:(展示A、B象呢?

甲:[AB液体(AgNO3溶液)。]

C、D两种无色液体),我也请大家猜一猜,如果

向盛有C液体(NaOH溶液)的烧杯内,逐滴滴入D液体(无色酚酞)]

(在同学们期待的目光中)

乙:我的节目叫“花开花落知多少”。

丙:我是一个制造商,产品是什么呢?(展示蓝色的E液体和无色的F液体)。

丙:[向盛有E液体(CuSO4溶液)的试管中倒入无色的F液体(NaOH溶液),倒出试管上层清液后,将蓝色沉淀物移到一个小果冻盒内。]

丙:同学们,我的产品是什么呢——“果冻”,但这种假果冻是不能吃的。

师:谢谢三位同学的精彩表演,同时感谢所有同学的积极参与。这些有趣的现象都与化学

密切相关。(将喷雾壶内液体向一张白纸喷去,白纸显示出红色的“化学大世界”。)下面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这神秘的“化学大世界”。

二、动画展示

教师课前制作由不同图片组成的动画: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学生欣赏动画同时思考问题: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有何关系?

三、讨论交流

学生欣赏动画、阅读教材、小组讨论,然后全班同学交流对化学的认识。

四、探究活动

1、阅读教科书、研究插图

2、小组竞赛

(1)说出你所知道的化学家。

(2)列举生活、生产与化学有关的现象或事例。

(3)展示带来的相关资料和实物。

3

五、图片展示

1、 西班牙西北部海岸被污染的海滩。

2、 3、 堆积如山的工业有害废物。

4、 工业废料“红尘”滚滚。

5、 资料“绿色化学”。

6、

六、探究小结

未来化学将是朝着“绿色化学”的方向发展;同时

七、课堂整理

1、

2、

/chinese

揭开了化学学习的序幕,既突出了化学学科的特点,又寓意着“化学探----猜测----设计----实践----结论----反思”,同时暗喻了学生是化学学习的主体。

课堂内容选取触目惊心的“反面教材”显示了化学另一面,很自然地向学生呼唤出“绿色化学”。这种教学处理对培养学生作为现代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是十分必要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老师在化学第一课学习中,就涉及到了学生“化学学习成长袋”,这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新的学习评价实践和新的教育评价观的具体体现,这种作法是值

得提倡的。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

2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探究的情趣。

【实验准备】

教师准备:烧杯、澄清的石灰水、火柴、蜡烛、水等。

学生准备:蜡烛、火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引入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验探究:

点燃蜡烛“前”

入水里看是否沉入水底

点燃蜡烛“中”

教师巡回指导

11s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燃烧的情况。

2

外焰最先碳化,内焰燃烧不充分,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较

学生观察

结论:石蜡可以气化〔可观察到的现象〕

熄灭蜡烛“后”

教师指导

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

学生合作去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看能否燃烧。

初中化学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掌握分子的三个重要性质。

3、以分子为例,能用微观粒子三个性质去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

1、提问导入:同学们,无论是宇宙中的星体,还是像细菌、病毒等用肉眼看不见的粒子,都是由物质构成的,而化学研究的也是物质。

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学生回答:………

“他们又有些什么样的特点或者说什么样的性质呢?”学生回答:………

2、学生带着问题用三分钟的`时间预习本节课的内容(48页———49页)

3、进入新课:

(1)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过一段时间后从200克减少到了175克,减少了25克;

(2)挂在阳台上的湿衣服,几天之后变干了

(3)把一勺糖加到一杯水中,糖“消失”了,而水却变甜了。

这一切说明物质究竟是由什么构成的呢?不着急,让我们先来看一个实验:

教师完成品红的扩散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抽一位学生回答所观察到的现象。

由品红在水中的扩散现象提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以及离子等微观粒子所构成的”的概念。

展示分子、原子图,证明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是真是存在的。

4、深入新课:通过相应数据和实验得出分子的相关性质

(1)通过看一组数据:一个水分子的质量是3X10—26kg,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昼夜不停的数,需要大约3万年才能数完。由此分析得出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的结论;

(2)“分子间是否有间隔呢?”播放视频:将50mL的水与50mL的酒精充分混合,得到的液体体积小于100mL。由此可以证明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用分子观点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并得出气体分子间隔>液体分子间隔>固体分子间隔的结论。

(3)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得越快,温度越低分子运动得越慢。

完成探究:分子运动现象中的实验,抽取一名学生完成第一个步骤;抽取另一名学生完成第二个实验;教师完成第三个步骤,最终完成了整个实验,充分地体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播放另一个与之类似的分子运动实验视频,氨水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是因为浓氨水中的氨分子运动到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变红。再一次证明了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的。

5、完成新课并总结:

(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3)分子之间有间隔;

(4)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6、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用分子的性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7、课后练习

初中化学教案 篇5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题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的角度提出了很多富有趣味并有一定想象力的问题,从而使学生从第一节课起,就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价值,产生渴望了解化学的强烈愿望。在此基础上,教材通过提供与化学有关的影响人类进步的资料,引出课题和化学的定义,并运用实例使学生对其有较为透彻的了解。教材注重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充分体会了化学与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充分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所在。

本课题内容注重“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要淡化“化学”定义识记,强调研究的对象,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中,加强对化学的认识和感受。本课题的重点是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难点是正确理解化学的定义,体验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通过组织学生列举大量的实例,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技术手段,鼓励学生主动合作交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由于本课题基本上是非知识内容教学,所以本课时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感受化学、体验化学、认识化学。

本课题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②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

本课题教学主要采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方式展开,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本课题教学应体现如下主要特征:

1.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

2.特别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注重让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

4.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5.激励与评价

(1)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关注在合作交流中表现的情感、态度的发展。对参与程度的评价,主要对学生能否主动地与同学合作,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等方面来考查。对学生思维合作的评价,主要是通过交流去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2)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评价,实际上是对学生化学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考查,即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经过猜想、探究、交流等活动,以及能否有效地解决问题来评价。

整个评价以激励为主线,学生通过互评与自评,对各个环节进行及时评价与调控,以达成既定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还应加强学法指导,切实组织好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应尽可能更具动感、美感。

二、教案

课 题: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

授课人:湛兴和

学 校:湖南省汨罗市白塘中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

重 点

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

难 点

正确理解化学的定义,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方法

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开放式教学。

仪器药品

NaOH溶液(用嗜哩水瓶盛装好),用酚酞试液写有“化学”字样的纸(表观为白纸),白开水和白酒,洗衣粉和精盐,汽油和水,铜丝和铁丝,澄清的右灰水。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语:新的学期,我和大家一起将走进一个新的学习领域,这个领域中的许多知识目前相对于同学们而言,有如这张白色的纸一样(出示一张用酚酞试液写有“化学”字样的纸)是一片空白。但是通过我们的学习和探究,这个领域中的许多知识会呈现在我们面前。首先,让我们做一个小实验。(课件展示课题)

学生代表演示:将NaOH溶液喷洒到白纸上,出现“化学”红色字样。

创设趣味性化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化学使

世界变

得绚丽

多彩

①播放录像:《武陵源风景──黄龙洞 》

②课件展示:《中国人上天了》

③课件展示:《隔水透气的鸟笼》

④课件展示:《焰火使夜晚绚丽多彩》

适当小结,适时赞许鼓励。

观后,谈感想,提问题。(如:黄龙洞中形态各异的钟乳石、石笋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它们的形成究竟要经过多长的时间呢?又如:解说员说“水中溶解的矿物质”究竟是什么?……)

猜想飞船外壳的优越性能等。

猜想鸟笼材料的特点。

提出问题。

通过了解一些奇妙的化学现象,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的欲望。什

针对上面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尝试能否做出比较科学的解释。

课件展示:中国人上天了,结合图片阐述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组成、结构、物质的变化等内容,揭示化学的研究对象。

小结:化学是……

思考,学生处于兴奋状态。

感受化学的研究内容。

设疑,激趣。

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化学的必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里,天天和物质打交道,化学无处不在,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课件展示:“铁锅烧菜”、“白色污染”。你能举出我们身边可能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例吗?

你还能举出在现代科学、高新技术中应用化学的实例吗?

观看感受。

思考、讨论。

自学教材相关内容,思考、讨论、汇报自学成果(如:利用纳米技术制作的纳米铜,高分子材料等)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让学生理解“从生活走进化学”。

让学生理解“从化学走向社会”。

课件展示探究活动:

(1)用生活经验鉴别物质;

(2)探究人体呼吸时呼出的气体的组成特征;

(3)假如没有化学,展开你的想象,设想世界将会怎样

分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提交结论:鉴别白开水和白酒;鉴别洗衣粉和精盐;鉴别汽油和水;鉴别铜丝和铁丝。

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

自由讨论。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可简略介绍1~2种化学方法,让学生体验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感受化学在身边,感受物质鉴别的一般方法。

为学习空气的组成铺垫。

小结: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我们离不开化学。

出示课后探究题:将一枚新鲜鸡蛋浸入盛有200 mL食醋的透明茶杯中,记录你所观察到的现象;热水瓶用久后瓶胆內会留下水垢,请你设法除去水垢(水垢成份与蛋壳相似)。请记录下你观察到的现象和你的实验设计。

记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

运用生活常用的设计实验,解决实际问题。激趣,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板书设计】

初中化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了解营养素是指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类物质,掌握蛋白质、糖类、油脂和维生素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和比较图片、查阅资料和讨论等活动,学会自主和合作学习的方法。

通过学习营养物质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形成合理安排饮食的意识,增强自我保健和保护的意识与能力。

重点和难点

重点: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难点:了解营养物质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及营养价值。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活动一 探究人体营养素包括哪些方面?

情景导入:提问: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可见食物对人体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所吃的食物通常包括哪些呢?

小组交流:列举生活中的常见食物和饮品的类别。

观察:(多媒体投影)教材p88图12-1、p91图12-7、 p92图12-9、 p93图12-10。

小结:人体生命的生存和健康离不开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大类物质,通常称之为人体营养素。

活动二 学习竞赛

主题:“我”的风采我展示。

设疑:这些营养素对人体来说,究竟分别有什么其他物质不可替代的作用呢?

指导阅读:(分四大组,分别指定阅读教材上关于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的内容介绍,结合教师课前布置查阅的.有关资料,组内合作,讨论并限时完成下面的任务:以第一人称手法写一份自我介绍的文段,题目自拟。要求:简要介绍某类营养素的基本情况,重点陈述其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组际竞赛:各组派一名代表上讲台演讲。(根据演讲的口才、表情及内容质量,由学生评委评分)

活动三 应用实践

辩论:偏食习惯好不好?

设疑:我了解到我们同学们中有的同学喜欢吃这种食品而不喜欢吃那种食品,即存在所谓的偏食。这种饮食习惯好不好呢?

(正反方辩论)

小结:偏食影响身体健康。特别是同学们正处于身体生长旺盛时期,更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偏食。

阅读与讨论:

阅读:p90、 p92“资料”。

讨论:a.有人用甲醛溶液来浸泡水产品并出售,这样做有什么危害?

b.为什么吸烟有害健康?

c.为什么霉变食物绝对不能食用?

d.运动会上的长、短跑赛进行中,为什么有的同学感到很累?为什么有的同学在赛前服用一些葡萄糖?若改食一些花生或者麦食品,效果好吗?

知识拓展(多媒体播放):

a.“劣质奶粉”导致“大头婴儿”的相关报道。

b.“毒大米”危害介绍。

c.吸烟的危害分析。

活动四 课堂计算竞赛

①一女运动员可以在60 s秒内跑完400 m,她的最大氧气吸入量为4 L/min,而肌肉在工作达到极限时,每公斤体重每分钟需要氧气约 L,如果该女运动员体重为50 kg ,她将缺少多少氧气

②花生米含糖约24%(质量分数,余同),油脂约39%,蛋白质约26%;小麦含糖约76%,油脂约2%,蛋白质约11%;50 g花生和50 g小麦在体内完全氧化放出的能量各是多少?

课题小结:经过本课题的学习,在基础知识、学习方法和对化学学科的情感方面,你分别有哪些收获?

活动五 课外调查

我们是一所农村中学,大多数同学家住农村。请在课外做一个调查,对于家中(或亲友、邻居中)发生霉变的食物是如何处理的?这种处理是否科学合理?我们作为现代社会的公民,对此应做哪些工作呢?调查报告于一个月内完成。

点评:整堂课以四个主题活动展开,层次清楚,意图明确,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第五个主题更是结合农村的实际,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研究,让学生感悟到作为现代社会公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对社会常见的“偏食习惯”采取目前流行的深受大、中学生欢迎的“辩论”形式,而不是“答辩”形式,有其新意。但是课中如何把握,则对学生的课前准备和教师的驾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背景资料

①22名小学生吃玉米糊中毒,已有一人遇难

本报讯(记者 刘振雄 特约记者 龙桥 通讯员 杨兴炳)我省郧西县一所小学11日突发食物中毒事件。至昨日,22名中毒学生中已有1人遇难,两人紧急转院抢救。

事情发生在邻近陕西的郧西县景阳乡泥沟中心小学。11日下午5时30分左右,该校五、六年级数十名寄宿学生吃了晚餐的玉米糊后不久,出现呕吐、恶心、头晕等症状,立即被校方送入当地卫生所抢救。

昨日上午9时50分,该校五年级女生12周岁的何莹莹经抢救无效身亡,12岁的男生孙文林、陈华登被紧急转送至郧西县医院抢救。

事发后,十堰市副市长胡仲军、郧西县副县长张惠莉等赶到事发地指挥抢救,调查原因。据郧西县疾病控制中心介绍,初步怀疑系玉米霉变引起,具体原因仍在调查中。

②大量服用维生素E有害健康

据新华社华盛顿11月10日电(记者曲俊雅)维生素是一种抗氧化剂,大多数人认为补充维生素E可以帮助他们延缓衰老。不过,最新研究发现,服用药物大量补充维生素E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危害身体健康。

研究负责人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埃德加·米勒博士说,大多数复合维生素片一般含35~40个国际单位维生素E,这对健康也许会有些微小的“益处”。但如果能从食物中摄取足够的维生素E,服药补充毫无必要。坚果、食用油、全谷食物和绿叶蔬菜中都富含维生素E。

此外,美国心脏学会早已指出,维生素E没有预防心脏病的作用,而最近研究还表明,维生素E和降胆固醇药互相冲突。

③野生珍稀、特殊功效、“生猛”刺激安全饮食必须革除三种陋习

据新华社南昌11月10日电(记者冯丽)专家认为,要确保饮食安全首先要革除三种饮食陋习。

不少人认为物以稀为贵,放着肉厚味美的畜肉不吃,偏吃肉少味寡的蛇、鼠、猫、虫,以为野生、珍稀的动物更有营养,其实是毫无科学根据的。无论从组织结构、化学组成还是消化利用来看,它们都没有任何优势,不少野生动物还极易引发人类疾病。

我国传统习惯有一些糟粕和迷信也影响了部分人的饮食喜好。如从“千年的王八万年的龟”推理,相信吃乌龟肉能长寿;从老虎的雄健敏捷,推理出虎骨酒能治跌打损伤;认为动物生殖器可以滋阴壮阳等等,甚至把“驮峰”“熊掌”“蛇肉”“牛鞭”传得功效神奇,美味无比。这些动物肉不仅保健功效毫无科学依据,即使从味道讲也毫不足取。

“活猴脑”“蛇胆”“乌龟”“活鱼”“醉虾”等,这些近乎野蛮的吃法,不仅伤害人们对动物的爱怜之心,而且极不卫生。

初中化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⒈了解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⒉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3.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4.培养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的反应原理、装置及收集方法。

教学难点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装置的选择

课型:新授课(学生实验探究活动课)

教法:

对比法、分组实验法、实验探究法。

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用品

实验室制CO2所需仪器一套、碳酸钠、大理石、浓HCl 、稀HCl 、稀H 2 SO 4

教学过程

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及实验装置。

引入新课实验室如何制取CO2?

一、学生交流“活动与探究报告册”上的参考信息

二、学生进行活动与探究

〔板书〕

1.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药品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后讨论

总结:

〔板书〕

(1)理想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

(2)化学反应原理:

CaCO3 + 2HCl=CaCl2 + H2O + CO2 ↑

讨论:补充实验:

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

小结:

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可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 + H2SO4=CaSO4 + H2O + CO2 ↑

其中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了大理石与硫酸的接触,反应慢慢停止了,故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来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板书〕 2.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要求学生从给定的仪器(见书上111页)中选择适当仪器,设计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装置。(也可用其它仪器)

讨论:根据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应采用的最佳装置(见书上111页、图6-10)

〔板书〕

(1)气体发生装置

固~液反应,不需加热制取气体

展示实验装置

讨论:

⑴能否用普通漏斗代替长颈漏斗?

⑵锥形瓶能否用别的仪器代替?

小结:

⑴不能用普通漏斗代替长颈漏斗。因为普通漏斗颈太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会从漏斗处逸出。用长颈漏斗时,下端管口必须在液面以下才能起到密封的作用。

⑵锥形瓶可以用大试管、广口瓶、平底烧瓶等玻璃仪器代替(展示实验装置)

提问:实验室里如何收集CO2气体?能否采用排水法收集?为什么?

〔板书〕

(2)气体收集方法

用向上排空气法(CO2密度比空气大)

不能用排水法收集(CO2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

〔板书〕三、制取二氧化碳

学生实验:制取并验证二氧化碳气体

总结:

〔板书〕

1.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

提问:如何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满?

〔板书〕

2.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或火柴放在集气瓶口,火焰熄灭,证明已满

提问:怎样证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板书〕

3.检验方法──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该气体为二氧化碳

四、比较与归纳

比较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归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见书上110页、活动与探究报告册

本节课小结: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

课堂练习P 112第1 、 5题

家庭作业(1)P 112第2 、 3 、 4题

(2)写出探究活动报告

初中化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2)初步学会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2)能找准各量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2)培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识。

教学重点:

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教学难点:

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归纳、联系生活

教学手段:

教材、教案、多媒体设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上堂课我们学习了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知道

溶质的质量分数=,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溶质质量分数的相关计算。

[新授]

[课件展示]

例题1:在农业生产中,常需要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现要配制150Kg这种溶液,需要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各是多少?

(分析见课本43页)

[学生练习]

练习一:配制50g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氯化钠多少克?水多少克?

练习二:配制100 ml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密度为1.1 g/cm3)需要氢氧化钠和水的质量各多少?

练习三:将15克食盐放入135克水中完全溶解后

(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 )。 .

(2)把此溶液分为三等份,每份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分别为( 10% ) 、( 10% )、( 10% )。

(3)在1份溶液中加入5克氯化钠完全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

(4)在另一份溶液中加入10克水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8% )。

(5)将第三份溶液加热蒸发掉10克水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 )。

例题2:化学实验室现有98%的浓硫酸,但在实验中常需要用较稀的硫酸溶液。要把50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为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溶液需要多少克水?(分析见课本44页)

[分析] 理解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学生练习]

练习四:某工厂化验室配制5000 g20%的盐酸,需要38%的盐酸和水各多少克?

例题3:100g某硫酸溶液恰好与13g锌完全反应。这种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分析]解本题关键是利用化学方程式先求出溶质硫酸的质量,然后再求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解:设这种硫酸溶液中硫酸的质量为x。

答:这种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学生练习]

练习五:100g %硫酸跟多少克锌反应?同时生成多少克氢气?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你掌握了吗?

[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板书设计]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第二课时)

溶质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

一、溶质的质量分数=,二、有关溶液稀释问题的计算(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三、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课后反思]

在讲解例题时,要让学生自己讲述等式关系,来加强学生的理解。教师讲解时可联系我们日常生活中溶液的配制,使抽象知识和实际体验相结合,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以上就是根据福建招考要求为大家分享初中化学教案,希望大家仔细阅读,提高我们的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初中化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通过布置研究性课题,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生产、科学研究及生活的紧密联系。

能力目标

通过对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在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的现在,开发利用新能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借此培养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扩展是很难得的.。注意科学开发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一章第三节。可以讲是高中化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开篇,它起着连接初高中化学的纽带作用。本节教学介绍的理论主要用于联系实际,分别从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和能量变化等不同反应类型、不同反应过程及实质加以联系和理解,使学生在感性认识中对知识深化和总结,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教法建议

以探究学习为主。教师是组织者、学习上的服务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问题的提出者。建议教材安排的两个演示实验改为课上的分组实验,内容不多,准备方便。这样做既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教师不能用化学课件代替化学实验,学生亲身实验所得实验现象最具说服力。教学思路:影像远古人用火引入课题→→学生实验验证和探讨理论依据→确定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讨论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和保护环境→能源的展望和人类的进步→布置研究学习和自学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教学重点:

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教学难点:

的观点的建立。能量的“储存”和“释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影像:《远古人用火》01/07

[过渡]北京猿人遗址中发现用火后的炭层,表明人类使用能源的历史已非常久远。

一、[板书]

[过渡]化学反应中能量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分组实验]请学生注意①操作方法;②仔细观察实验现象;③总结实验结论;④写出化学方程式。

(1)反应产生大量气泡,同时试管温度升高,说明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化学反应方程式:2Al+6HCl=2AlCl3+3H2↑

(2)混合搅拌后,玻璃片和小烧杯粘在一起,说明该反应吸收了大量的热,使水温降低结成冰。

[结论]

放热反应:化学上把有能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叫做放热反应。

如CH4(g)+2O2(g)CO2(g)+2H2O(l)

吸热反应:化学上把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叫做吸热反应。

如C(s)+H2O(g)CO(g)+H2(g)

[讨论]现代人怎样利用化学反应?

结论:

现代人利用化学反应主要是①利用化学反应中释放出的能量;②利用化学反应制取或合成新物质。

[板书]二、燃料燃烧的条件和环境保护

[学生分组讨论]

(1)燃料充分燃烧条件?

(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的缺点?

[结论]

(1)使燃料充分燃烧需要考虑两点:

①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

②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空气不足:

①浪费资源;

②产生大量一氧化碳污染空气,危害人体健康。

空气过量:

过量空气会带走部分热量,浪费能源。

增大接触面:

改变燃料的状态。如固体燃料粉碎、将液体燃料以雾状喷出、固体燃料液化等。

(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

①能引起温室效应;

②会造成化石燃料蕴藏量的枯竭;

③煤燃烧排放二氧化硫,导致酸雨;

④煤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烟尘。

[板书]三、现代能源结构和新能源展望

[讨论]现代人怎样利用化学反应中释放出的能量?

结论:人类所需要能量,绝大部分是通过化学反应产生。主要是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或它们的制品燃烧所产生的。

初中化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2、知道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和合理开采和节约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3、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化学反应放出的能量的重要性。

4、知道石油炼制的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过程与方法

自己动手做盐酸与镁条反应的实验,体会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增强动手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燃料不充分燃烧对空气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甲烷的燃烧及产物的检验。

2、石油分馏的产物及用途。

难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工具

有关化石燃料的录像资科,导气管、烧杯、火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播放一段Flash录像:(特写)烧得很旺的炭火和一支温度为20℃的温度计。然后向炭火上加上一铲新煤,红红炭火变暗,温度计示数随之下降到16℃。过了一段时间,炭火又变得红热,温度计示数又上升至20℃。

师:生活中的这个常见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不需要学生立即回答)

二、推进新课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师:我们都知道燃料燃烧时产生了热量,是不是只有通过燃烧才能获得能量的呢?下面我们来做教材上的实验7-3。

师: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生石灰与水反应会放出热量。

师:这种化学反应放热现象在许多化学反应中都会发生,大家请思考:

(1)化学反应都是放出能量的吗?请举出生活中你见过的吸收能量的化学反应的例子。

(2)我们一开始播放的Flash录像中的现象如何解释?凡是反应需要加热的化学反应就是吸热反应吗?

师:演示硫粉在空气中和在纯氧中燃烧的实验,播放煤块和煤粉在空气中燃烧的录像,让学生比较反应现象的'不同,并思考原因。

(二)化石燃料的利用

煤的形成

师:植物或植物枯萎后被埋于土中,经长期复杂变化成煤。

石油、天然气的形成

师:大多数的炼钢厂、热电厂等使用什么燃料?

生:煤。

师:

(1)煤是纯净物吗?

(2)那它含有哪些元素?

(3)你知道煤作为燃料的原理是什么?

生:

(1)是混合物。

(2)煤主要含碳元素,此外还含有少量的H、N、S、O元素以及无机矿物质(主要含硅、铅、钙、铁等元素)。

(3)原理是利用碳元素和氧反应所放出的热量。

师:知道人们怎么综合利用煤的吗?煤加工后的主要产品有哪些用途?

生:煤隔绝空气加热

煤气的主要成分:

氢气(H2)甲烷(CH4)一氧化碳(CO)其他气体

师:我国的主要油田有哪些?

生:大庆、大港、胜利、华北等。

师:石油可直接用作燃料吗?石油产品中有哪些是常用燃料?

生:不能!石油中除了含C、H元素外,还含S、O、N等元素。如果把石油直接作燃料的话,石油会燃烧不充分,不仅会造成浪费,还会生成大量的黑烟和含S、含N等有害气体。

生:汽油、煤油、柴油、石蜡等都是常用的燃料。

师:煤气泄露会造成什么危害?使用灌装液化石油气在安全上应注意什么?

生:危害到人体和财产的安全;使用罐装液化石油气在安全上应注意不能加热,不能猛烈撞击等。

师:有人说天然气就是甲烷,甲烷就是天然气,对不对?

生:不对,因为虽然天煞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但与纯甲烷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师:说得对,下面我们来看看天然气的成分。

1、构成:主要是碳和氢元素组成的气态碳氢化合物

2、主要成分:甲烷(CH4)

3、甲烷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具有可燃性

(注意:点燃之前要验纯)

CH4+2O2===CO2+2H2O

师:出示一块蜂窝煤,然后提问:蜂窝煤有许多孔洞,你知道其中的奥秘吗?工业上使用煤等固体燃料,怎样做才能使燃料充分燃烧?

初中化学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2、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借多媒体)

一天,福尔摩斯像往常一样滋滋有味地抽着他的烟斗,房间里充满了刺鼻的烟味。华生问道:“敬爱的先生,别人都说你很聪明,那么你能告诉我你吐出的这些烟和气体有多重吗?”福尔摩斯慢条斯理地说:“这个问题很简单,我只要称出抽烟前烟斗和烟丝的总质量,再减去抽完烟后烟斗和剩余烟灰的总质量,不就是我吐出烟和气体的重量了么!”你认为摩尔摩斯的回答正确吗?相信通过本课题的学习,我们就会做出正确的判断。

化学史简介:1774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定量实验研究氧化汞的分解和合成反应中各物质质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将份质量的氧化汞加热分解,恰好得到了份质量的.汞和份质量的氧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没有改变。这难道是巧合吗?

二、探究学习(借多媒体)

(一)大胆猜想——变大、变小、不变、有的变大,有的变小。

(二)探究实验学生分组完成探究实验(每组选以下实验的两个)

1、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的燃烧;

2、铁钉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3、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4、盐酸和碳酸钠粉末在敞口容器中的反应;

5、盐酸和碳酸钠粉末在密闭容器中的反应;

6、镁条的燃烧。

(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完成多媒体中所展示的有关实验的表格内容。

三、从微观角度,剖析化学反应的实质,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借多媒体展示氢气燃烧、水的电解的微观示意图)得出:化学反应前后“六不变、两可变、两定变”。六不变:元素守恒——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不变、元素质量不变;原子守恒——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两可变:分子数目可能改变、元素的化合价可能变。两定变——宏观:物质种类一定改变;微观:分子种类一定改变。

四、用能量守恒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

如:广告“水变汽油、柴油,经济收入惊人,技术转让,请有识之士加盟”。

初中化学教案 篇12

1、空气的组成

按体积计算,空气中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3%,二氧化碳及其他气体占0、03%。

2、空气是宝贵的资源

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用作制硝酸和氮肥,做保护气等;氧气比较活泼,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气焊炼钢等;稀有气体,很不活泼,用作保护气,电光源等。

3、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常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加压、降温后可变成淡蓝色液体或淡蓝色雪花状固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

(2)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是常用的氧化剂。

4、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实验药品:暗紫色的高锰酸钾(固体)或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固体的混合物。

(2)反应原理(化学方程式)

(3)装置:发生装置、收集装置。

(4)操作步骤:查、装、定、点、收、移、熄。

(5)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瓶内是氧气。

(6)注意事项:①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要塞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②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实验结束时,应将导管从水中取出,后熄灭酒精灯,以防水的倒流。

5、物质的分类:

混合物、纯净物。

6、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颜色、气味、导电性、导热性、密度、硬度等。

(2)化学性质:氧化性、可燃性、毒性、稳定性等。

7、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或化学反应。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是否生成新的物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变化时,分子是否变化。

(2)化学变化的基本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知识巩固

1、目前,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的检测项目中不包括()

A、二氧化硫B、二氧化碳(CO2)C、二氧化氮(NO2)D、总悬浮颗粒(TSP)

2、下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其中都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A、水受热沸腾、酒精燃烧B、汽油挥发、动物的呼吸作用

C、食物变质、铁锅生锈D、玻璃破碎、西瓜榨成汁

3、豆科植物根瘤菌能直接固定空气中的某些气体成为农作物养料,这种气体是()

A、氨气B、氮气C、二氧化碳D、氧气

4、在中央电视台发布的.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中可看出,造成空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下列对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废水主要污染水源)

A、环境绿化不好,粉尘到处飞扬B、生活和生产中燃烧煤炭

C、工业生产排放废水D、机动车排放尾气

5、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清新的空气B、无色透明的雪碧饮料C、蒸馏水D、牛奶

6、“化学反应的绿色化”要求原料物质中所有的原子完全被利用且全部转入期望的产品中,下列反应类型中一定符合“化学反应的绿色化”要求的是()(从题干分析出“产品”只能有一种,不能有两种。)

A、分解反应B、置换反应C、复分解反应D、化合反应

7、对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二氧化硫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五氧化二磷颗粒在空气中看到的现象是烟,不会是雾。)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白光和放出热量

B、硫粉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无气味的气体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

D、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大量的烟雾

8、物质在“潮湿的空气”中发生的变化,主要与空气中的某些气体有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钢铁生锈与氧气、水蒸气有关B、氢氧化钠固体潮解与水蒸气、二氧化碳有关

C、白磷在空气中自燃与氧气有关D、熟石灰变质与氧气、水蒸气有关

9、被称为绿色氧化剂的过氧化氢俗称双氧水,是一种无色液体,常用作无公害的消毒杀菌和漂白剂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怎样鉴别水和双氧水两瓶无色液体(简述实验步骤、现象、结论)

参考答案:

各取少量无色液体于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有气泡产生的是双氧水,无气泡产生的是水。

初中化学教案 篇13

课题名称: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8-1金属材料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

2 、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物质的用途,但还需考虑价格等因素。

3 、认识合金,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重点、难点:

1 、知道物质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物质的用途,但还需考虑价格等因素。

2 、认识合金。

教学方法:阅读讲解、讨论。

教学过程:

导课:我们家中的很多日常用品都是由金属制成的`,泥了解金属材料吗?氢大家阅读——

学生阅读:书:P2-3 。

学生讨论:书P3讨论题。

学生分组讨论后交流回答。

师问:通过上述讨论,能得出什么结论?

知道物质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物质的用途,但还需考虑价格、资源、使用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多种因素。

过度:我们在生活中用的金属制品都不是纯金属,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来学习第二个问题——

一、合金

请同学们阅读关于合金的初步介绍。

演示实验讲解:合金与纯金属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

提问:通过上述阅读和实验,你知道了合金的哪些特点以及它比纯金属的优越性的。

学生回答问题。

化学技术社会:阅读并想象形状记忆合金的用途。

小结:本节课我们知道了金属有很多共同的物理性质;物质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物质的用途,但还需考虑价格、资源、使用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多种因素;合金的强度和硬度一般比组成它们的纯金属好,抗腐蚀性能也更好,合金往往有更广泛的用途。

课堂练习:书P8? 1 、 2 、 3

作业:课本P8-94 、 5 、 6

课后记:本节内容简单、贴近生活,学生学得比较轻松。

初中化学教案 篇14

教学工具

多媒体、仪器(试管、药匙、胶头滴管)、药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酒精、红墨水)

教学资源

PPT课件,动画

教学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3)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

(4)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溶液的概念以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和讲授相结合

教学过程

环节一:引入新课

【引入】每个学生面前都有两瓶水,一瓶是糖水,另外一瓶是盐水。

【投影】展示饮料图片

【讲述】这些液体其实都是溶液,那到底什么是溶液,溶液又是如何形成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溶液的形成》。 【家庭小实验】课前学生准备好糖水和盐水。

由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置悬念,引入,学生亲身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热情。

环节二:探究溶液的形成、定义和特征

【提问】你们的糖水溶液是怎么得到的'?

【提问】在搅拌的过程中,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提问】哦,蔗糖“消失”了,那是不是说蔗糖“不翼而飞”了?

【提问】你怎么证明蔗糖的存在?

【提问】非常好,蔗糖既然溶解在水里,那为什么我们肉眼看不到了?

【过渡】那如何从微观的角度来理解蔗糖溶解于水的过程呢?

【动画】蔗糖在水中的溶解

【讲述】盐水的形成过程是类似的,但稍有不同。请大家观看动画,来总结一下区别在哪里?

【动画】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26页

【回答】将糖放入水中,然后用筷子搅拌,就形成了糖水。

【回答】蔗糖颗粒逐渐减小最后消失。

【回答】不是的,糖还在水中。

【回答】我可以喝一口(学生打开瓶盖,喝了一口糖水),这瓶水是甜的,说明蔗糖还在水里。

【回答】之所以看不到蔗糖颗粒,是因为它在水中分散开来了。

【回答】蔗糖溶于水后以分子形式均匀地分散在水中,而氯化钠以钠离子和氯离子形式均匀地分散在水中。

【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溶液形成的微观本质,接下来请思考以下问题:

(1)糖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瓶子里都有什么物质?各自起到了什么作用?

(2)糖水每一部分的甜度一样吗?

(3)配置好的糖水,外界条件不变时,蔗糖和水能分开吗?

【提问】根据以上问题,请讨论总结出溶液的概念。

【板书】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提问】这个定义中的关键词有哪些?

【讲解】从类别上讲,溶液是混合物。

溶液不能从字面上来理解,它不一定是液体,可以是气体或固体。

【提问】溶液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讲解】均一性:溶液中任意一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

稳定性:外界条件 (温度、气体压强等)不变时,溶质不会从溶剂中分离出来。

【提问】溶液由几部分组成?

【讲解】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有多种)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只能是一种)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提问】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

环节三: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过渡】除了水以外,汽油、酒精也可以做溶剂。

【演示实验】高锰酸钾和碘分别溶于在水和汽油中

【提问】根据以上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讨论,总结】

1、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2、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也不同。

环节四:探究乙醇是否溶于水

【过渡】以上接触的溶液,溶质几乎都是固体,那溶质可以为液体或者气体吗?

【演示实验】乙醇溶解在水中

【提问】乙醇溶液中,溶质是乙醇,是液体。请举出溶质为气体的溶液。

【回答】稀盐酸,溶质是气体氯化氢。

环节五: 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确定

【过渡】对于溶液,我们如何确认谁是溶质,谁是溶剂呢?

【讲解】1、根据物质状态确定

2、根据溶液名称确定

溶液的名称一般是“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的酒精溶液;若溶剂是水,溶剂的名称可以省略,如蔗糖溶液。

【作业】家庭小实验—清洗餐具 回答,略。 让学生体会学习溶液的现实意义。

为下节课讲解乳化现象做准备。

初中化学教案 篇15

一、课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用途,空气污染及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初步了解对物质进行分类是化学学习方法之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空气的组成的实验研究,激发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合作和勤于思考的科学作风,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二、实验准备

1、带双孔胶塞的集气瓶、导管、胶管、弹簧夹、烧杯、燃烧匙、酒精灯、火柴。2、红磷

三、课堂程序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1、思考并回答⑴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⑵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如何证明这些气体的存在?

2、实验探究2-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学生猜想:

教师演示:

现象:

文字表达式:

学生阅读教材第22页-23页,交流对空气组成及成分的了解。

讨论(第23页及25页):

识记:空气的成分(计算)

(二)根据空气的组成特点谈谈你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认识。你能够联系生活经验举例说明吗?

纯净物:定义举例

混合物:定义举例

(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阅读教材第24页-26页,列表说明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氧气

氮气

稀有气体

用途

(四)还记得化学学习的特点吗?物质的性质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试一试:描述氮气的物理性质。

(五)保护空气。

b阅读《资料》,了解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成分。

b、观察图2-8,小组讨论:

⑴在你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空气的事?

⑵大气污染造成哪些危害?

⑶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你能做些什么?

四:做一做调查与研究(第28页)

20 36907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