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魂教案【热选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梅花魂教案【热选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梅花魂教案【第一篇】

1、了解梅花的品性,体会外祖父酷爱梅花,眷恋祖国的情感,引导学生有感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3、结合课外知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外祖父介绍梅花的段落,体会外祖父的内心感受。

教学思路:

赏梅(观其形)品梅(会其神)读梅(入其境)颂梅(悟其魂)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

教学过程:

一、谈话、赏梅

1、师:同学们你们最喜欢什么花?

2、观看梅花园,梅花诗:梅花自古就是人们称颂的对象,人们通过种种方式表达对梅花的喜爱。

二、自读课文感知、质疑。

1、自读课文:本文写的什么?

2、引导学生围绕"外祖父爱梅花"质疑:

①外祖父为什么爱梅花?

②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看梅花?

三、轻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最能体现外祖父爱梅的词句。

1、把你画出的词句读一读

2、重点引导感情朗读第3段,体会外祖父爱梅花的感情。

四、理解重点段落,体会"外祖父为什么酷爱梅花?"从外祖父爱惜墨梅图,送墨梅图和梅花绢给我要看出外祖父酷爱梅花,外祖父为什么这么爱梅花呢?

1、自由读外祖父所说的这段话,同桌互相交流、讨论。

从这段话中你了解到哪些内容?

2、把你了解到的内容讲给同学们听听

3、重点指导感情朗读

①指名朗读,分句朗读

②师范读

③你认为应怎样读?应读出哪些词语?

④指名再读读,评议

⑤齐读

4、小结外祖父介绍梅花的用意,相机介绍我国有骨气的人物,领悟:"梅花魂"。

①几千余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具有梅花品格的人物。观看英雄人物图

②你还能举出一些具有梅花秉性的人吗?

他们都是一朵朵迎风挺立的梅花,他们的民族精神就是"梅花魂"。

5、自由朗读这段话,谈谈自已的感受

五、自由朗读全文

1、体会外祖父眷恋祖国的感情

2、把文中体会最深的句子画出来,认真读一读。

梅花魂教案【第二篇】

——题记

仰望顽强生命

好冷,冬天到了。大地的一切滴水成冰。本以为等待我的是一片白色天地,但我却感不到萧瑟。轻轻地,一阵微风伴着丝丝花香拂过我的脸庞,那时一株腊梅。花瓣飘落在土壤上,给了大地一个最亲密的吻,殊不知已被肃杀在这酷冷的天气中,单薄而枯黑的枝干无奈地对着苍白的天穹,留下一片叹息。它在寒风中颠沛流离,似乎随时都有被风一扫而过的危险!突然间,有一种冲动,想要保护它!停住了,面对寒风我只能颓然地伫立在门前,冷风刺入我的皮肤,我看着那株腊梅,看它随风而抖,每一次似乎都要被风连根拔起,却每一次奇迹般地又立在原地……不知觉中,一滴泪已滑过脸,游动在苍茫的大地上!

既然注定是一株腊梅,就必须得忍受住风雪的考验!是的,腊梅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咬牙坚持住了,何况是我们人类呢?是的,生命有生命的苦,但人得学会挺过懂得战胜。每一朵花都要勇敢地绽放,即使孤独,即便疲惫。

我爱梅,我仰望生命,仰望这顽强的生命!

仰望坚强的生命

这不是一个人的肺腑之言,而是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以行动给出的答案!

2008年5月12日的那场大地震,许多同胞在一瞬之间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废墟中,他们看不见希望的光亮。

梅花魂教案【第三篇】

关键词 陶瓷,吉祥文化,发展

1引 言

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宝藏。陶瓷便是当中最美丽、最绚烂的一部分。其装饰图纹所传承的吉祥文化与中华民族的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新石器时代,伴随着磨制石器和原始装饰品的出现,尤其是七千年前出现的彩陶,表明了原始先民们对大自然的理解和崇拜,摆脱了“有用就美,无用则拙”(墨子)的审美追求,使物质效用和精神愉悦融为一体。

奴隶社会陶器的生产仍占很大的比重。继战国、西汉时陶器部分取代铜器之后,东汉晚期的陶瓷器有了更大的发展,为进入瓷器时代奠定了基础。

同时,陶瓷装饰也在不断地吸收青铜器和其它器具的纹样,丰富自身的图饰样式,以表达敬意,寄托祈福。这一切都促成了象征祥瑞寓意的纹样装饰与陶瓷器皿的紧密结合,使源于原始人文的中国传统吉祥文化,肇始于商周,高速发展于宋元,在明清更达到高峰,清代更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2陶瓷装饰中吉祥图饰的发展历程

远古时期

陶器诞生后,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母系氏族繁荣的时期出现了彩陶(被誉为中华民族童年时代的艺术明珠),其中以黄河中上游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和马家窑文化彩陶最为丰富。

彩陶文化中写实纹样类型较多,主要有人面纹、鱼纹、鹿纹、鸟纹(半坡型彩陶)和蛙纹(庙底沟型彩陶)等,还有先后出现了各种形状的怪兽(龙、凤、龟)及少量植物纹样。通过对某些动物、自然物甚至工具的模写,逐步演变出抽象的几何纹,有三角形、网纹、火焰纹,旋纹、涡纹、水波纹、回纹(马家窑彩陶),S形纹、×形纹、太阳纹(辛店彩陶)等等。不过,在整个新石器时代,陶器仍以胎装饰(即在陶器上刻、划、堆贴、锥刺纹样)为主。图1为半坡文化时期的彩陶人面鱼纹盆。

对实物的描摹和抽象,真实地反映了原始人类对自然的理解和情感。或许它们在人类的劳动生活中占有重要意义,是人们生存所必需;或许是始于对诸如鱼能游于水、鸟能翔于天、蛙能两栖生活此类优于人类天性的向往,进而产生了对这些动物的崇拜,希望它们是自己的保护神。鱼以后成为龙的组成部分,鸟、蛙则成为太阳和月亮的化身,而水波纹、漩涡纹则是源于对蛇的崇拜,蛇以后成为龙的主体。

这种图腾文化带有人敬天神、人仰混沌的意味,还不能从真正意义上被称为人们主观能动所创造的装饰吉祥图案,但客观上奠定了传统吉祥图案的发展基础。

奴隶社会时期

奴隶社会的重点工艺品种是青铜器,但主要供上层社会少数人享用且用作祭祀中的礼器(藏礼于器)。因而,从全社会看,陶器的生产仍占很大比重。

在这一时期,青铜器的装饰获得了重大的发展――从商之前模拟陶器的单层印纹到殷商的多层次装饰,变质朴严谨为细腻新颖。西周中期以前,几何纹样主要有云雷纹、勾连雷纹、涡纹、方格纹、连珠纹等;西周中期以后,云雷纹也称回纹出现最多。动物纹样也很多,其中祖先想象出来的动物纹样,如饕餮纹、夔纹、龙纹和凤纹等,超越了诸如象、虎、犀、熊、鹿、牛、羊、马、兔、鸟、蝉、蚕、龟等象生动物纹样而占据主要地位。

青铜器装饰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又促进了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偃师二里头文化中出土的灰陶、白陶上就有与青铜器相似的纹样(如涡纹、圆圈纹、花瓣纹),可能是由于青铜器不多用,陶器代替作祭祀之用。釉陶和原始瓷器的装饰除少数素面外,多饰有云雷纹、方格纹、叶脉纹、圆点纹等;新石器时代起源于长江以南地区的印纹陶至西周后期发展更兴盛,纹饰也吸收了这一时期的特色。此时,各代或多或少都有陶器雕塑,造型有龟、蛙、羊、鸟和虎、猪、人像等。

饕餮、夔、龙和凤这些想象中动物的纹样装饰在器物的主要部位,说明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细观饕餮纹,有的形似牛头,有的形似虎头,但绝大多数是由两个相向对称的夔纹组合而成。它所表现的想象动物是和龙凤一样的原始图腾,或是龙凤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除具有神秘威吓力量外,还具有协上下、承天意的祯祥意义,见图2的白陶雕刻饕餮纹双耳壶。还有如涡纹,也被称作同纹,是一具有吉祥意味的符号,内蕴光明、光荣和永恒之意,其在我国图案发展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战国秦汉时期

战国、秦汉的陶瓷工艺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创新,陶器日益精美,瓷器日趋成熟,为进入瓷器时代奠定了基础。陶瓷品种增多,有日用器、新创烧的暗纹陶及彩绘陶和铅釉陶。

日用器装饰继承了前代的纹样。彩绘陶,最早出现于春秋而流行于战国、秦汉。它主要作明器之用,这与当时的厚葬风气有密切的关系。彩绘陶除仿制日用陶器外,也有仿造当时的铜器、漆器,纹样的构成、绘制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战国时,纹样以几何纹为主,有涡纹、三角纹、矩形纹、之字纹等,其他还有云纹、龙凤纹、鸟兽纹等;汉代以几何纹、云气纹、动物纹及人物纹为主。此外,吉祥文字装饰也开始在汉代流行,此时的纹饰内容广泛,人物题材有现实生活的,也有神话想象的,如东王公、西王母、神仙、羽人等;动物题材有了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龙、凤、麟、龟)以及十二生肖等。如洛阳烧沟出土的“彩绘陶壶”,整器由几何纹装饰带分隔构成,腹部主纹区绘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相追逐于云气纹中。此时还盛行陶塑,题材涉及人物、动物、器物、建筑模型等。图3为战国时期的饕餮纹半瓦当。

战国秦汉时期,这些纹样的流行与当时统治阶级信奉谶纬神学有关,包含成仙成道、长生不老、多子多孙、吉祥如意等思想含意。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在这个时期,陶瓷工艺有了重大发展,南方青瓷成熟、黑瓷进步,北方白瓷正式烧制成功;与此同时釉下彩出现。

在陶瓷表现手法上,雕绘结合,艺术效果多样。西晋后,陶瓷造型新颖,巧借各类形象,综合运用多种技法。“所堆之物,取子孙繁衍,六畜繁息之意。以安死者之魂,而慰生者之望”,如东吴“塑像五联罐”、江苏金坛出土的“佛像谷仓”、浙江萧山的“丰收谷仓”等,在上面雕塑了幼儿戏耍、人物、禽兽、谷仓等。

这一时期,常见的纹样主要有几何纹、动物纹、人物、仙人、佛像、莲花、忍冬等。南京雨花台长岗出土的三国“青瓷釉下彩盘口盖壶”,上有鸾鸟、铺首、佛祖、莲台、比翼鸟、桃、白虎、羽人和仙草,反映了道教中“魂神澄正,得升天堂”的内容,充满神秘的气氛。

东晋装饰简朴,后期始有莲瓣纹;西晋后期,褐彩斑釉装饰流行,如温州郊区出土的“褐彩鸡头壶”。鸡为六畜之一,虽不很高雅,却是日常生活中常见,为官、民生活必不可少。又鸡多产,又暗合中国传统文化祈求多子的象征,故也常作为陶瓷器的装饰纹样。

由于佛教的影响,两晋后盛行莲花、忍冬、佛像、飞天的纹饰,尤以莲花纹饰最为突出,有尖瓣、圆瓣、单瓣、复瓣、仰式、覆式等样式,一件器具或有几个莲瓣。六朝时期,莲瓣的特征是短、肥胖、粗大,多为刻花。在佛教上,莲花被认为是西方净土的象征,是孕育灵魂之处。它以美、爱、长寿、圣洁等综合象征成为中国人喜爱的名花。因此,常与“连”同音组合在传统的吉祥图案中。忍冬则因它越冬而不死,所以被大量运用在佛教上,比作人的灵魂不灭、轮回永生。如河南安阳出土的“白釉绿彩四系莲瓣缸”上的丰肥莲瓣和“黄釉陶扁壶”上的莲花、徐州狮子山出土的“白瓷绿彩四系盘口瓶”垂莲等等。

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重大的发展时期,民族的大融合和各国的密切往来,成为出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最灿烂辉煌的时期。

隋代的陶瓷装饰一般比较朴素,无论青瓷、白瓷,纹样除莲瓣纹仍相当流行外,一部分还装饰了新出现的纹样,有小朵花、团花、忍冬纹、波浪、联珠纹及草叶相间的印纹,精致可爱,另有一番情趣。

从唐代始,我国陶瓷生产“始有名窑”,名窑遍布全国。这一时期,青瓷常以龙、狮子、凤鸟、仙鹤、鹦鹉、双鱼、牡丹、莲花、宝相花、卷草等纹样装饰。白瓷则无纹饰,以质朴、厚重、素净见长。由于高超的陶瓷装饰艺术,出现了花釉、绞胎瓷、釉下彩等新品种和别具一格的唐三彩釉陶器。花釉的斑纹、唐三彩的腊缬技法,清新活泼,妙趣横生;釉下彩还开创了用诗词和民谚装饰陶瓷的先声。

唐朝对外贸易发达,陶瓷曾输出到如印尼、埃及、伊拉克、朝鲜和日本等国,也吸收了外来纹样以丰富自身的造型和装饰,创造出了诸如宝相花、唐草纹、陵阳公祥等富有吉祥意义的民族新纹样。以中西文化相结合的“青瓷凤首龙柄壶”,既吸收了波斯萨珊王朝金银器的造型,又和龙凤造型融为一体。集中了各式纹样,有联珠纹、大力士、月亮、星星、飞鸟、宝相花、莲瓣、卷草等。

五代十国时期,陶瓷仍以青瓷为主。瓷器装饰有荷花、牡丹、秋葵、龙凤、鹦鹉、人物和风景等题材,花纹精美,构图严谨。

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制瓷工艺、釉色、造型和装饰有了丰富多彩的发展,精美的瓷器成为中国在世界各国人民心目中的象征,中国因之被称为瓷器之国。

宋瓷在纹饰上,题材丰富,花卉是主要的装饰内容。其他如龙凤、仙鹤、鸳鸯、麒麟、鹿、鱼、婴戏也是常见题材,同优美的造型组成和谐完美的整体。此时,吉祥图案进入了高度普及期,甚至到了“图必吉祥”的地步。宋代创烧“青白瓷”著名的“景德镇窑”,装饰纹样非常丰富,以花草、人物、动物、水波、云气等为主。其中人物题材主要有婴戏;花草以牡丹、莲花、芙蓉、居多;动物纹样有飞凤、芦雁、鸳鸯等。定窑印花纹样题材主要有牡丹、莲花、石榴花、萱草、游鱼、飞凤、云龙、鸳鸯、孔雀、雁、鸭等。图4为南宋青白瓷长颈魂瓶。

元代陶瓷工艺出现新的格局,南方景德镇成为规模最大的制瓷中心,青花和釉里红的创烧成功,开创了在白瓷上彩绘的制瓷新纪元。元代瓷器的装饰纹样,分为主纹和辅纹两类。主题纹样有植物纹的“岁寒三友”松、竹、梅,还有牡丹、莲花、蕃莲、、牵牛花、芭蕉、灵芝、山茶、葡萄、海棠、瓜果等;动物纹样有龙、凤、鹤、鹿、鸳鸯、鹭鸶、狮子、鱼、海马等;其他还有八仙、八卦、八吉祥等纹样。辅纹则有卷草、回纹、蕉叶、云肩、莲瓣(码)、钱纹、锦地等。此外,还有“金玉满堂”、“大吉”、“福”、“寿”类吉祥祝语和姓氏等文字装饰。元代的瓷器纹饰层次繁密,但不杂乱,主次分明。如“青花八棱罐”,通体青花彩绘,腹部八面菱形开光内绘松、竹、梅、鸳鸯等;肩、颈部饰折枝花卉,口边绘菱形柿蒂纹,底足饰变形荷花瓣纹带。“青花凤头流扁执壶”则整个壶体为圆形,壶嘴是凤头;凤的双翅分别绘在壶身两侧,凤尾巧妙的形成壶柄,造型优美,纹饰绘制得非常精巧(如图5所示)。还出现了历史故事题材的装饰,如“萧何追韩信图梅瓶”、“鬼谷子下山图纹罐”等。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吉祥图案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并施用图案技法加以表现,使吉祥图案更趋成熟完美;至清代,吉祥图案集历代之大成,达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程度。

元明清三代,釉装饰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胎装饰则急剧衰落。元青花上承唐以来釉装饰工艺技术而加大发展,下启明清青花的黄金时代。明代青花瓷器的纹饰丰富多样,如花卉、动物、人物、文字、几何形状、吉祥图案等。而婴戏图属于人物纹饰一类,常见题材有放风筝、捉迷藏、对弈、蹴鞠、习武、攀枝娃娃、莲生贵子、喜报多子、庭院婴戏、郊外婴戏、傀儡戏、婴孩读书、十六子、百子、五子登科等。明代釉装饰进入绘画时代,以青花为主流,创造发展了五彩、斗彩、素三彩等。如有“明成化素三彩鸭子”(见图6所示)、“明嘉靖五彩凤鹤纹罐”、“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清代的釉装饰更发展到极致,以各种彩瓷为主,青花次之,大量使用色釉。彩瓷中以粉彩为代表,到中晚期时占主导地位。“清康熙五彩瓷盆”图案吸取了花鸟画的特点,用较为厚重的色料绘制了一个百鸟争妍的画面;“清雍正珐琅彩三友花瓶”,在脱胎瓷上描绘花鸟、走兽、山水、人物;“清乾隆粉彩镂空套瓶”,开光镂空花如圆窗窥视,粉彩花纹凸于紫红、正黄上,镶金口、涂金耳、勾金边,腹部镶一紫红福字(如图7所示)。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整个陶瓷业一直低靡不振。尽管民国初期成立了一些陶瓷科研机构,采用了一些机械化的手段,以及贴花装饰等手法,仍无法与新兴的外国陶瓷业相抗衡。民国时期的陶瓷业中心仍在景德镇。

民国时期仿古成风,继承了晚清的风格,瓷器装饰仍以青花、粉彩、五彩为主。纹饰画工草率,如天女散花、喜字、龙凤、花鸟等。喜字写得粗大,不规整;龙纹画得软弱无力,龙鳞多呈网格状,五爪龙多了起来。光绪时香炉、碗等器的足部边饰海水纹还有一点动感,到了民国则是风平浪静;火焰纹、云纹在光绪时比较细,有一定的飘浮感,到了民国似乎凝固,呈条块状。这一时期所生产的瓷器普遍比较粗糙,坯釉结合不好,脱釉现象严重。

同时,民国瓷器也增添了一些新鲜内容。民国时期,曾流行一种剪纸贴花瓷器。这种剪纸贴花瓷器画面丰富、色彩鲜明,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陶瓷彩绘艺术中的一个独立品种。民国剪纸贴花瓷器的图案多富于寓意,表达吉祥喜庆之意,如松鹤延年、富贵牡丹等吉祥图案。

受西方传入的搪瓷喷洒画的启发,始于清末的陶瓷刷花,在民国时期的景德镇最为鼎盛。景德镇的陶瓷刷花的民间艺术风韵浓厚,被誉为陶瓷艺坛中的一枝奇葩。刷花表现内容广泛,无论人物、山水、花鸟、静物等,只要是手绘方式能表现的刷花均能表现。装饰题材丰富,贴近生活。有神话传说、典故野史、民俗风情、田园风光、花卉鸟兽等脍炙人口的题材;还有大家喜闻乐见的“松鹤延年”、“三阳开泰”、“鹿鹤同春”、“多子多福”、“喜上梅梢”等,并大多配有题诗,诗情与画意协调。如民国“刷花大王”程大有的《梅鹤同春图》,图中一只仙鹤站于绿草地上,身后是一粗壮的梅树,如虬龙盘转,暗香浮动,表现出梅花俏丽的姿态;天空云蒸雾绕,仙气十足。

3 结 语

“吉”是人类永恒追求的一个主题,古韵悠悠的中国陶瓷以其自然质朴的灵性、超然物外的艺术审美价值、丰富多彩的美好寓意在中国这片沃土上传承发展。这种具有生命力的人类艺术,既是中国的艺术也是世界的艺术,它所承载的吉祥文化不仅仅是中国人的文化也是全人类的瑰宝。

参考文献

1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2 黄 蕾。论中国吉祥文化之表现[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29~31

3 李慕南,张林,李丽丽。工艺美术[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4 梁滨久。地方志应重视吉祥文化习俗的记述[J].黑龙江史志,2003(1):29~32

5 刘百灵。洛阳民俗中的吉祥文化[J].河洛春秋,2002(4):42~47

6 万长林。平面设计中的中国吉祥文化[J].云梦学刊,2002(5):84~85

7 徐华龙。档案与社会[J].2001(5)

8 徐明岐。程大有陶瓷刷花艺术[J].收藏家,2006(3)

9 张道一。中国的吉祥文化[J].浙江工艺美术,2003(4)

梅花魂教案【第四篇】

“我就是梅,梅就是我。”老人喜欢把自己比作梅花。

在他的家中,随处可见梅的踪迹:茶杯上不经意飘落着梅瓣,果盘里装满的梅果,画框里花枝绽放的新梅,花瓶上枝桠疏落的老梅,书房则取名为“梅菊斋”……

老人满头银发、和蔼可亲,他一边品着香茗,一边低吟着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不经风雪冰霜苦,哪有梅花分外香。”他爱梅花,更爱梅花精神!

两千多年来,钟情梅花、痴迷梅花的文人墨客不计其数,古代最为出名是有“梅花屋主”之称的王冕,今天,能倾毕生精力潜心研究梅花,并以卓越成就饮誉国际的只有他一人――陈俊愉,人称“梅花院士”!

与梅结缘

1917年9月21日,陈俊愉出生在天津一个封建官僚家庭。5岁时,全家随做官的父亲迁至南京。母亲是大家闺秀,读过私塾,略懂英文,是陈俊愉的英文启蒙老师,她经常教育儿子要好好念书,将来像两个舅舅一样出国留学。

那时,陈俊愉家里有一个10亩地的花园,栽有各种花草树木,由两个花工养护。童年的陈俊愉天好自然,经常跟着花工学种花,逐渐对各种花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次在学校的生物课上,他问老师: “根据遗传规律,杂交后代性状比例为3:1,为什么紫茉莉有多种颜色?”虽然当时以他所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还理解不了这一问题的答案,但他的求知欲望却非常强烈。1935年中学毕业,他考入了金陵大学园艺系,从此跨进了花卉王国的大门。

大学期间,他勤奋学习,成绩优异,毕业时获得了“金钥匙”奖,并留校任教。次年,他考取了本校章文才教授的研究生,进行柑橘分类与育种研究。两年后,陈俊愉随汪菊渊教授在四川调查梅花品种,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梅花研究。

1964年,陈俊愉被聘为复旦大学园艺系副教授,当时年仅29岁。1947年,他考取了公费留学生,远赴丹麦哥本哈根农业大学园艺系研究部攻读科学硕士学位。

刚到丹麦,陈俊愉的导师帕卢丹教授对他说: “你的理论学习已经不少了,缺乏的是动手能力。”从此,每逢周末和假期,陈俊愉就去农场、植物园劳动。学习期间,虽然身在安徒生的故乡,他却无心领略那个童话王国的美丽风光,而是埋头苦读,放弃一切娱乐活动,连丹麦人最常去的溜冰场也没有去过一次,他宿舍的灯光常常彻夜不熄。坚韧上进、勤奋好学的陈俊愉,以优异的成绩出色地完成了学业。

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陈俊’喻坚信祖国才是自己施展才华的大舞台,谢绝了多家公司的高薪聘请,论文答辩结束后一周,连毕业典礼都未参加,他就带着妻子和年幼的女儿,克服重重困难,绕道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

情钟于梅

回国后,陈俊愉执教于武汉大学。在教学的同时,他带领学生数度南下进行梅花调查,并力谏东湖风景区入川,网罗梅花良种,为建成今天最大的磨山梅园奠定了基础。

1957年,陈俊愉调入北京林学院,一边教学,一边和北京植物园合作,自1958年春起,开始进行梅花引种驯化研究,试把江南梅花移到北京。3年后,4株幼苗吐出一二十个鲜艳的花蕾,这些“希望之花”使他欣喜若狂!但在朔风寒流的袭击下,大部分花蕾被吹干枯死,到3月底就只剩下两个花骨朵了,不过这两个花蕾终于在1962年4月6日怒放了――这可是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奇迹啊!翌年,那些梅花开了更多的花,初夏时还结了一个硕大的梅子!两朵梅花度过北国严寒,一颗梅子宣告事业成功!单瓣梅花沅江梅和南京梅终于从江南落户北京。百年来,中国人的梅花北移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1

1966年夏天,陈俊愉被打成 “牛鬼蛇神”关进了“牛棚”。1967年初春,他和他的学生们辛辛苦苦培育出来的抗寒梅花新品种“竟在蕴蕾、吐蕊、含苞待放之际”,连同他过去20多年单枪匹马、跑遍10多个省市拍摄、记录、整理出来的“梅花照片和研究资料等物”被勒令停止研究与培育,25年梅花研究成果毁于一旦!后来,陈俊愉又随北京林学院其他人一起被“疏散”到云南,接受“劳动改造”10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陈俊愉也重新开始了梅花研究。他以极大的热情重整旗鼓,再到武汉、南京、成都、昆明等地调查梅花。为了夺回失去的光阴,他组织了全国各地的园艺家协作,用6年时间完成了全国梅花品种普查、搜集、整理,并进行了科学的系统分类,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大型梅花档案《中国梅花品种图志》。这部学术著作配以彩色照片,图文并茂,为向国际园艺学会展示中国独有的奇花奠定了学术基础。

“梅花香自苦寒来”。现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了梅花,而且继续向亚洲、美洲、欧洲和大洋洲许多国家出口。1997年,陈俊愉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11月,中国梅花蜡梅协会及其会长陈俊愉被国际园艺协会任命为梅品种国际登录权威!至此,国际园艺学会不仅理所当然地确认了梅是中国独有的奇花,而且名正言顺地开始使用梅花汉语拼音作为世界通用的品种名称,彻底纠正并结束了西方对梅花译名的混乱局面。

梅花精神

什么是梅花精神?

“一为艰苦奋斗,不移其志,孤芳自赏;一为不畏,不屈不挠,铁骨冰心。”陈俊愉曾撰文这样写道:“梅花傲雪凌风,先百花而开,真是植物界的奇观,花卉中的魁首。‘不经风雪冰霜苦,哪有梅花分外香’,正是这种生物学特性的写照。”

“梅花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它冰清玉洁,坚贞不屈,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延续,中华文明没有中断的精神!”

陈俊愉一生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顽强拼搏更是对梅花精神的最好诠释。

梅花是我国原产的传统名花,有着5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对它大加赞颂,留下多少传世佳作。但是,我国对梅花的研究与丰富的梅文化相比却极不相称。宋朝范成大写出了第一部梅花专著《梅谱》,书中仅记载了12个梅花品种。至于梅花的原产地、栽培历史、品种分类等系统研究还几乎是一片空白。陈俊愉自涉足梅花领域研究之日起,用了20多年的时间,跋山涉水,调查、搜集、整理原有品种,并通过杂交育种,培育出一些新品种,共232个,写成了《中国梅花品种分类》一书。这本书是他20多年心血的结晶。一个个早春之际,他在野外的冰天雪地观察、记录。春节本应是阖家团圆的时候,他却与梅花共度新年。每当发现梅花新品种时,那份欣喜若狂的心情,别人是根本无法体验的,然而就在此书将要出版之时,却惨遭厄运,书稿连同已含苞待放的20多个抗寒新品种被造反派的一把火化为灰烬。

厄运对于强者来说是一种磨砺和洗礼。陈俊愉在逆境中没有消沉,他顶住重重压力,用梅花的刚正不阿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激励自己,最终迎来了明媚的春天。

当陈俊愉重返工作岗位时,虽然已年过花甲,但他却以高昂的热情,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因为他知道自己已失去了太多宝贵时间,所以要争分夺秒地抢回来。《中国梅花品种图志》及《中国梅花》的先后出版,见证了他为我国梅花研究工作走向世界前列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20 7229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