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语文教案【优秀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台阶》语文教案【优秀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台阶》【第一篇】
学习目标:1. 阅读作品,了解中国农民勤俭坚韧的性格,和他们艰苦的生活。2. 学习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3. 培养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1.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感受中国典型的农民形象。2.学习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教学难点:1.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感受父亲形象的特点与意义。第一课时课堂学习:一、创设情景导入: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同学给自己的父亲造一个比喻句,来表达对父亲的情感。看来父亲在同学们眼里都是崇高而令人尊敬的。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著名作家李森祥笔下父亲的形象。思考,造比喻句。二、诵读感知,整体感知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请同学带着疑问朗读课文,问题设计:1. 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4. 新屋造好了,父亲有哪些表现?5. 父亲主要是造新屋,为什么不叫《新屋》?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2请同学简要讲述故事情节学生讲述故事情节3引导同学把朗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做好记载,并与同学交流阅读体会。整理疑问,与同学交流阅读体会。三、探讨作品人物形象与思想感情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课件出示探讨题:1.课文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父亲?他身上最感动你的是什么?2.文中处处流露出“我”对父亲怎样的感情?3.你认为作者塑造这样一个父亲形象有什么特殊用意?研读课文,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在必要时尝试着与同学展开讨论,以解决问题。2组织交流、评点,解决问题:1.父亲有着农民在温饱基础上而产生的获得地位、获得尊重的较高层次上的人性要求,并为之不辞辛劳地奋斗,他勤劳诚实、朴实厚道、勤俭坚韧。2.“我”对父亲充满了热爱、崇敬、同情、悲悯,因而全文基调是感伤的。3.父亲的形象启示我们:中国农民身上的优秀品质是值得景仰与赞叹的,然而要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光靠父亲这样的奋斗是没用的,还需要有一个合适的制度,提高农业生产力,让农民真正富起来。在交流中解决问题,并作必要的记录。课后学习: 1.收集自己学习或了解的农民形象,看看他们身上体现的性格特征,关注他们的命运和生存状态。 第二课时课堂学习:一、学习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引入:课文以《台阶》为题,以“造台阶”为全文的线索,在造台阶的过程中,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塑造父亲这个形象,体现他的性格的呢?(细节描写)请同学研读课文:1.找出文章关于父亲的细节描写,看看他们分别体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2.思考一下这些细节与中心的关系。研读文本,做好圈点批注。2请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讨论交流3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探究和讨论后,再作一些必要的补充。重要细节如下:1.父亲背得起三百来斤重的石板。2.父亲总也洗不干净的脚。3.父亲往黑瓦罐里塞角票。4.父亲拣回一块砖一片瓦。5.父亲在深秋早上踩黄泥。6.父亲放鞭炮时“尴尬的笑”。7.父亲托石板时闪了腰。8.父亲坐台阶时不自在。9.父亲挑水时受了伤。10.父亲呆坐在新砌的台阶上……小结:小说紧紧围绕刻画“勤俭坚韧”的父亲形象这一个中心,选择了恰当的细节来组织材料。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作必要的记录。二、在比较中明确课文的主题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1.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农民形象,比较他们与文中的“父亲”形象的异同,认识父亲这一典型形象的现实意义。例如:鲁迅笔下的闰土、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叶圣陶笔下的旧毡帽们……交流并比较:父亲除了具有中国农民身上的共同的传统美德外,他还是一个人性开始觉醒的农民形象。三、质疑探究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教师示疑:“学贵有疑”,老师在读这篇小说时,对小说反映的时代背景产生了疑惑,请同学们用文中的有关内容,给老师一个答案好吗?提示:解放前?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文革”时期?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学生寻找解疑的信息,并解答。2请同学翻开第一课时中记载的疑问,看一下是否都已经得到了解决,如尚有未解决的疑惑,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回顾初读课文时的疑惑,对没有解决的疑惑拿出来让大家一起讨论。四、结束新课,并布置作业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播放崔京浩演唱的《父亲》:“那是我小时侯,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要求:理解父辈的奋斗与艰辛,理解父辈的愿望与追求,以“我的父亲”为话题,写一点真挚感人的文字,聊以表达我们对父亲的感激与关心。听音乐,感受父亲形象,课后写一点关于父亲的文字。
《台阶》【第二篇】
教材分析:
《台阶》是李森祥的1篇小说,通过描写父亲终年辛苦,积铢累寸,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建成了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而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反映出父亲那辈农民为提高地位,赢得尊重,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同时也赞美了父亲吃苦耐劳、拼命硬干、坚忍不拔的精神,表达了亿万农民渴望提高生产力、结束农村经济落后状况的心声,回荡着时代召唤的主旋律。
教学设想:
指导学生自读本文,要抓住“怎么了呢,父亲老了。”句中句号的使用,因为我觉得这句话是这篇文章的魂,通过“整体感知——细读——重点研读”的形式感悟、探究“父亲”形象的意蕴,理解作者的情感,最后一句话使用句号的内涵。教学中更不能忽视的是“人文性”,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加深理解。当然,教师“情”的投入也相当重要,教师的语言富有感召力,与学生的互动才能更有成效,效果才能更好。
教学目标:
1.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故事情节,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
2.能抓住关键语句中的标点符号,体会文中儿子对父亲的感情;
3.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教学重点:把握故事内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把握文中最后一句使用句号的深层含义和作品中所体现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通过自己查词典,扫除字词障碍,初步把握小说情节和感受人物形象;感受现实生活中农民的生活,特别是老一辈农民的生活。
(说明:由于这篇小说即便是短篇,然而它对于八年级的初中生而言,仍然显得比较长和难以把握,因此教师教学本课时,预习任务的安排,显得尤其关键和必要了。)
教学过程:
一、 师生对话导入
师:我们班同学中有没有最近在乡下造新房子的?
生:有。
师:那你们家在造新房子的时候,你爸爸比较看重什么,也就是说什么地方造的很特别,为什么?
生:(学生根据自家的情况谈)。
师: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1篇有关农村造新屋的文章,这篇文章中父亲在造新屋的时候,把造那部分看得特别重呢?
生:造台阶。
师:对,那我们就一起进入文章去看看这位父亲是怎样造新屋的吧!(教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我们同学在课前已经预习这篇文章吧,相信我们同学已经作了充分的准备,为了更充分一点,你们可以再用三分钟的时间迅速浏览课文,我这里有三个问题,想了解一下同学们对台阶的整体把握情况。(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把握文中内容。)
阅读要点:a、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b、父亲是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c、新屋造好后,父亲怎么样?(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教师根据以上三个问题总结明确: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别人家的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高台阶的新屋,于是终年辛劳,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造成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新屋造好后,父亲却老了。(比较细致、深入、全面地把握课文内容,为分析人物形象,做全面准备。)(说明:整体性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迅速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对文章的故事情节有一个初步而完整的印象。不仅如此,学生通过整体性阅读,还会对文中的人物——父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那么父亲为什么一定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三、细读课文。用五分钟细读课文(注:在这一环节中要渗透“淌汗、揩、嘎嘎、尴尬、蹿上、硌了一下”等词的音形义的讲解),思考:
1、细读课文,分析父亲的形象。小说就是通过造台阶的过程的描述来刻画父亲的形象。
请以“父亲是一个_____的人,表现在_______(可以是概括叙述,也可以是文本中最让你感动的语言或最能表现父亲个性的细节)”为话题仿例填空
如•父亲是一个坚强的人
•父亲是一个要强的人
•父亲是一个朴实的人
•父亲是一个勤劳的人
•父亲还是一个传统的任劳任怨的农民(等)
……淳朴、谦卑、有理想、敢于拼搏、不怕吃苦、坚韧不拔、渴望得到尊重等等
2、揣摩语言,品味细节。找出最令你感动的赏析。
总: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理想,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九级台阶砌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在上述“分析父亲”的基础上,这样的问题,学生几乎可以顺口就可以回答出来;我们不必求答案的标准统一,能自圆其说,合情合理即可。
( 说明:突破性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细读文章,通过对文章的语言的揣摩,细节的品味来突破文章的重点:理解父亲的形象。在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自主阅读、思考,合作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很好地把握、理解父亲的形象。这个环节一定要做到在前面整体性阅读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和人物更深的理解。)
四、重点研读(目的:这一个环节主要是难点问题突破)
1、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新屋造好了父亲却老了,但是这里的“老了”有什么含义呢?
2、这篇文章是以儿子“我”的视角来写父亲的,这其中又包含了“我”对父亲怎样的感情呢?
3、重点朗读文章的最后一段,思考:文中的儿子是饱含着感情来刻画父亲的,结尾段落,如果叫我们同学来写,你们会用什么标点符号,并说明理由?(教师引导学生读出句号深处的感情。)
总:通过分析我们知道父亲老了,这里的“老”,不仅仅是指父亲年事已高身体受伤无法再操持农活,还是指儿子感受到父亲心灵世界的“老化”——父亲不但失去了健康的身体,也同时失去了奋斗目标。身体的老朽固然可悲,追求的丧失更让人心痛。但儿子之痛还更在于他几乎是眼睁睁地看着父亲为了造屋而耗尽了一生的精力,他在父亲身体和心灵都迅速衰老的残酷现实面前无能无力。因此这最后似乎是不经意的一声感叹,其实是作者最无奈最沉重的一句呻吟。作者不是见惯不惊,而是见惯“无法”惊,还有什么能比清醒地无能为力地面对困境更让人扼腕心疼呢?这个貌似波澜不惊的句号,更能于平淡而冷静的语境中凸现出震撼人心的悲凉。一个句号,悲凉地道出了当时中国农民再勤劳善良也无法彻底改变命运得到幸福的残酷现实。小说中的父亲是如此,无数中国农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补充当时的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
4、如果文中这位父亲是你的父亲,你还想对他说什么?
五、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台阶》我们知道了,文中的父亲是一位伟大而可敬的父亲,因为他在一无所有的背景下用双手创造了自己的家园——这既是他的物质家园,也是他的精神家园。父亲当然不会意识到,正是这样的精神,艰难地推动着社会的发展。父亲的一生是典型的中国农民奋斗不止的一生,他的生命是卑微的,但绝不是失败的。以父亲为代表的这些一无所有但依旧艰苦创业的草根阶层,正是中国的筋骨和脊梁,中华民族也正是在这种坚韧精神的支撑下才繁衍不息的。我们要学习父亲的创业精神,更要思考父亲以及中国农民的命运问题。(联系现实,现在的农民依旧很苦,不过现在国家对农民关注的越来越多。)
六、由同学推荐一位朗水平好的同学来有感情地朗诵《写给父亲》:都说风/能让石头吹裂/都说雨/能将钢铁锈蚀/都说岁月/能把你的脊梁压弯/惟有你的意志/百折不挠/千磨不变/挑起全家老小/一生的重量。
七、布置作业:1、完成作业本上相关的练习。
2、课外学唱一首赞美父亲的歌。
八、课后反思:导语设计得不符合当时班级的特点,对话式的导语,学生不给予配合也就没有实用性,因此在上课时,前面的导语多花了三分钟,导致后面的环节时间来不及。其次是我的语言不够简洁,直接原因也是导语没设计好,当然也有我自身的原因,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还要不断地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还有第五个环节在联系当时和现在的实际时,我在课件中用三幅关注三农的图片,这样以来就冲淡了语文课的宗旨,语文课应上出语文味,稍微偏差一点就上成了思想政治课,这可能也是我自己在不经意间范的错误。
《台阶》【第三篇】
台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尴尬、烦躁、微不足道、大庭广众”等词语。
2.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能力目标
1.把握课文的叙述角度,体悟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
2.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
3.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
德育目标
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教学方法
1.复述法。本文以农民的儿子作为故事叙述者,围绕“台阶”命题立意,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在情节的发展变化中完成的。通过认真阅读,复述故事情节,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其意蕴。
2.研讨探究法。引导学生抓住全文的关键性语句,理清文章的思路,整体把握课文。质疑研讨,理解父亲形象的深层意蕴,感悟文章的主旨。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打印好的讲义资料、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抓关键性语句,理清文章思路,分析父亲形象,领悟主旨。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背景音乐《愚公移山》)
透过朱自清先生饱含深意的《背影》,我们分明看到了困顿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今天学习的李森祥的《台阶》将以小说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
二、诵读感知,整体把握
1.出示投影检查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
(1)注音
凹凼(dàng) 揩(kāi) 黏(nián) 尴尬(gān gà)
硌(gè) 烦躁(zào)
(2)释义
揩:擦、抹。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 烦躁:烦闷急躁。 微不足道:非常藐小,不值得一提。 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公共场合。
2.学生通感全文,指名学生简要讲述故事情节。
教师提示阅读要点: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学生依据阅读提示,高效搜求相关的重要信息。教师针对学生的感知,补充,整理: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3.学生速读全文,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分析评价和心得体会。
教师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交流中不太准确的理解,一般不予纠正,留待深入理解课文时解决。
学生的感知可能有:
(1)小说以农民的儿子为故事叙述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2)课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安排材料的详略。“台阶”是全文的焦点,显豁突出。
(3)文中着力塑造了父亲这一非常要强又老实厚道的农民形象。
(4)课文的关键句是“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对高台阶新屋的追求,深层地说是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5)新台阶砌好后放鞭时,父亲喜悦的神情描写是非常个性的,很有特色。
4.合作研讨。
学生小组内研讨以下问题,然后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
(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2)“新台阶砌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
(3)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4)“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
(5)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父亲放鞭炮时的神情有什么特色?
(6)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7)从父亲苦干大半辈子盖起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生活经历,你受到怎样的启示?你是如何看待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
教师点拨、明确:
(1)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人家高的有十几级,自家台阶只有三级,被人小看,“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想有地位而没有地位,所以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
(2)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低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3)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第二,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第三,写“我”在台阶上跳来跳去,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之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是写台阶之低。
第四,写父亲的脚板,写出了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贫困。
(4)这篇小说是用第一人称写的,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他向往,他在谋画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5)文章的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父亲的神情很有特色。他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他一辈子老实厚道低眉顺眼,高兴起来也自有他高兴的样子。作者微妙地写他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异乎平日而又与众不同的样子,他手足无措,想挺胸挺不直,笑也是尴尬的笑。这副喜悦的样子是非常个性化的。
(6)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7)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九级台阶砌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5.教师引导分析父亲形象的意蕴。
(1)从人类需要层次论的角度:人都有获得社会和他人尊重的需要,提高地位,赢得尊重,是父亲最大的心愿。
造新屋,当然首先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但是,建筑物,无论大小,都具有人文性。“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篇小说着眼在台阶,写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
人的需要总是在自己视野的范围里,由比较而产生的。父亲看别人家高高的台阶,目光那么专注,他羡慕那个气派,他感叹“我们家的台阶低!”尊重的需要使他产生希望和理想。
人的需要是建立在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上的。父亲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谓理想远大。他的血管里有民族特质中拼命硬干、坚韧不拔的精神。
(2)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父亲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低下。
这篇小说固然讴歌了父亲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但是更有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笼罩全篇。
父亲造的新屋,规格并不很高,不过是屋基高些,台阶从三级增至九级。但是他为此付出了大半辈子的辛劳。年轻时,三百来斤的石板一下子能背三趟,也没觉得花了太大的气力。新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
小说告诉我们,父亲创业的艰难困苦,根源在于农村经济极端落后。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对先进的生产力的呼唤。
6.变换人称练习。
请学生速读全文,试用第三人称说说小说的故事梗概。
教师示例:
家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他眼看人家台阶高,受人尊重,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凭他的经济条件,要造这样的新屋得准备大半辈子。他想聚沙可以成塔,凭自己一身力气,干他十年二十年,总有一天可以造成新屋。他苦干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地捡,一角钱一角钱地攒,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屋造好了,人却老了,身子也垮了。
三、说话延伸
请学生从家居住房变化的角度,谈谈自己对社会发展引发的人们思想观念(如按揭买房)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的独特的体察和感悟。
四、课堂小结
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韧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
五、课堂练习
阅读《讨债》,回答文后问题。(分发打印好的资料)
①那是一个除却精神,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十二块四毛钱,全在这儿了。昏暗的灯光下,妈摊开自己的掌心,怎么数还差十块。 明天——我们就要开学,姐妹仨的学费便成为父母的负担, 大姐那笔不少的开支和她班主任对欠款学生鄙夷的面孔更令全家焦虑万千。
②全家人惟一能做的只有等待和希望。爸眉头紧锁,欲言又止,这微妙的举止难逃妈犀利的目光,她紧紧地逼视着爸:有办法吗?
③爸终于下了很大的决心:“你还记得年前借给陈家的十块钱吗?说好过完年就还,可是直到现在……”
④妈呆楞了片刻,突然直立起身,咬咬牙说:“我带小三子去要!”
⑤陈家满目窘迫、凄凉。惟一值钱的恐怕就是那张摇摇欲坠的木板床,一位骨瘦如柴、眼窝深陷的女人头上扎根花布病恹恹地斜躺在上面。看到我们,女人眼里掠过一阵恐惧,男人缩了缩身子,近似卑微怯生生地嗫嚅着:“那十块钱早就该还了,可他妈生下孩子后,病倒了,几口人吃饭,还要看病,实在还不出来,缓一缓行吗?”
⑥妈深深地埋下了头,犹豫片刻,还是艰难地吐出:“我们如果有办法,也不要了,可三个娃明天要交学费,再穷不能穷孩子呀!”
⑦女人眼里浮着招人怜悯的微光,溢满了忧伤和无助。他们太穷了,妈也真够狠心的,简直是釜底抽薪,我对妈产生了一丝怨恨,甚至寒心:“妈——别要了……”
⑧不知什么时候男人不在了。当男人裹着一阵寒风进屋的时候,手里攥着不知如何弄来的十块钱。母亲和我坐了一阵冷板凳,终于捏着钱讪讪地走了。妈一路无言,临近家门时,她沉甸甸地叹了口气。
⑨日子一天天滑去,不知怎的,我有点挂念那家人,并深怀内疚,不知他们过得怎样了。
⑩一年后的一个傍晚,陈家男人突然亲自上门,并带来一包水果糖,憔悴的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男人刚坐下就从怀里掏出十块钱,妈直推搡,埋怨道:“不是说好送你们吗,不用还。”“不,欠钱还钱是天经地义的事,况且孩他妈病已经好了,家里境况已大大改善了。”
妈双手颤抖着,无语凝噎。我拉了拉她的衣襟,脸上写满了疑问。
后来,妈轻轻地说出了我永生难忘的一段话:“我一个家庭妇女又有什么法子,我只有第二天替你们交了学费后再想法子挣钱,把十块钱给他们送去。看他们那般困难,真不忍心,否则我会一辈子也不心安的。”
那一瞬间,我不禁泫然泪下。
我终于读懂了一颗熠熠生辉、美丽如金子般的心。
那一瞬间,我心中充满了对母亲的敬畏,她为我拉开了认识善良的帷幕,使我终生感念人性的美丽,并埋下一颗仁爱的种子。
1.根据上下文,依次填入第①段中空缺处最恰当的一组关联词语是
A.可是 尤其 B.可是 而且
C.因为 尤其 D.因为 而且
2.文中主要写“讨债”,可第①段却是写那个年代,写“我”的家境。这跟写“讨债”有什么关系?试简要分析。
3.第 段共两句话。第一句中“妈双手颤抖着,无语凝噎”,这是为什么?第二句中“脸上写满”的“疑问”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4.简要解释第⑧段中“坐了一阵冷板凳”和第 段中“她为我拉开了认识善良的帷幕”的含义。
5.文中母亲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这些特点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6.文章主要写的是母亲,那么,“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2.第一段写的是讨债的背景。假如不是那个“年代”,不是“我”那样的家境,“讨债”的故事就不会发生,也就表现不出母亲善良、仁爱的美丽人生。(意思对即可)
3.第一问,为当初对陈家的误解而懊悔,为当初“讨债”的举动而自责。第二问,当初那钱已经讨回来了,为什么陈家又来还钱?
4.①不是受到了热情接待,而是受了冷落。
②我从她身上开始认识什么是善良。
5.善良、仁爱。通过行为描写:把钱要回来,然后又想法挣钱送给人家;通过语言描写:“不是说好送你们吗,不用还”;通过心理、神态描写等。
6.“我”是母亲行为的见证人,“我”的感悟使母亲的优秀品质得到升华。
六、布置作业
阅读《默读父亲》,完成题目。
我是父亲最小的儿子。“爹疼满崽”这句话便成了父亲爱的天平向我倾斜时搪塞哥哥姐姐们的托词了。在我10岁那年头上吧,我生病躺在了县城的病床上,我突发奇想地让父亲给我买冰棍吃。父亲拗不过我,便只好去了。那时候冬天吃冰棍的人极少,大街上已找不见卖冰棍的人。整个县城只有一家冰厂还卖冰棍,冰厂离医院足足有一华里地,父亲找不到单车,便步行着去。一时半晌,父亲气喘吁吁满头大汗跑回来,一进屋,便忙不迭解开衣襟,从怀里掏出一根融化了一大半的冰棍,塞给我,嘴里却喃喃地说道:“怎么会化了呢?见人家卖冰棍的都用棉被裹着的呢!”
初二那年,我的作文得了全省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这在小镇上可是开天辟地头一遭的事儿。学校为此专门召开颁奖会,还特地通知父母届时一起荣光荣光;等到参加颁奖会的那天,父亲一大早便张罗开了,还特地找出不常穿的一件中山装给穿上。可当父亲已跨出家门临上路时,任性而虚荣的我却天大地扫了父亲的兴:“爸,有妈跟我去就成了,你就别去了。”父亲充满喜悦的脸一下子凝固了。那表情就像小孩子欢欢喜喜跟着大人去看电影却被拦在了门外一般张皇而又绝望。迎着爸妈投放给我的疑惑的眼神,我好一阵不说话,只是任性地呆在家里不出门。父亲犹疑思忖了半刻,用极尽坦然却终究掩饰不住的有些颤抖的声音说:“爸这就不去了。”父亲已经破译出了我心底的秘密:我是嫌看似木讷、敦厚且瘦黑而显苍老的父亲丢我的人啊!看看父亲颓然地回到屋里,我这才放心地和妈妈兴高采烈地去了学校。可是,颁奖大会完毕后,却有一个同学告诉我:你和你妈风风光光地坐在讲台上接受校领导授奖和全校师生钦羡的眼光时,你爸却躲在学校操场一隅的一棵大树下,自始至终注视这一切呢!顿时,我木然,心里漫上一阵痛楚……
父亲最让我感动的是我17岁初入大学的那年。我刚入大学的时候,寝室里住了4个同学,每个人都有一只袖珍收录机,听听节目学学英语,很让人眼馋。后来,与其说是对别人的羡慕,还不如说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我走了60里地回到家,眼泪汪汪地跟父母说:我要一只收录机。父亲听了,一个劲地叹气,母亲则别过头去抹泪。我一软,两手空空连夜赶回学校。过了一段时间,父亲到学校找到我。将我叫到一片树林里,说:“孩子,你不要和人家攀比,一个人活的是志气。记住,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我正掂量着父亲这句话,父亲已从怀里掏出一样东西放在我手上;伸开手来,正是一只我心仪已久的袖珍收录机。事后我才知道父亲是进城抽了500 cc血给换来的。“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就是父亲这句话,让我在以后的日子里一次又一次地找到了做人的自尊,也让我得以活出了一个男人的伟岸。
父亲没能活到60岁便病逝了。记得父亲临终的时候,他将枯槁的手伸向我,我将手放在父亲的手心里,父亲极力想握紧我的手,但父亲已无能为力了。是的,父亲虽然没能扶携和目送我走更长更远的路,但是,父亲一生积攒的种种力量已渗透到我生命中来——我的生命只不过是父亲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1.这篇文章主要写的人物是父亲,作者通过__________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这样三件事刻画了父亲的形象。
2.第二段中,最后一句话“心里漫上一阵痛楚”,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
3.第三段中父亲所说的“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这句话的内在含义是什么?
4.第四段中,“父亲一生积攒的种种力量已渗透到我生命中来——我的生命只不过是父亲生命的另一种延续”,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5.文章题目是“默读父亲”,从文中看,作者“读出”父亲怎样的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
1.父亲为生病在床的我买冰棍 父亲躲在学校操场的大树下默默关注我的颁奖典礼 父亲给我买收录机,并教育我不要和人攀比(意思对即可)
2.为父亲爱子之行为而感动,为自己不理解父亲的心意而内疚、后悔。(意思对即可)
3.没有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同样可以生存、长大,人活着要有志气。(意思对即可)
4.父亲对子女的爱和做人要有自尊、活出男人的伟岸,不与别人攀比的人生态度,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决心像父亲那样生活、做人。(意思对即可)
5.对子女充满爱心,性格慈祥,对人生艰难敢于正视,性格坚强。(意思对即可)
●板书设计
台阶
李森祥
解读焦点“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活动与探究
一、“感悟亲情”练习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父亲和母亲,作一次肖像描写。然后,向父母征要他们结婚或年轻时的照片,作又一次肖像描写。把两次肖像作一个比较,以书面形式发表随感。
二、结合篇目特点,为学生推荐关于亲情的感人文章或电影(如:《背着爸爸上学》《世上只有妈妈好》等),鼓励学生利用校园网,建立校园亲情主题网页
三、开放探究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题目。
父亲的茶
父亲的故事是讲不完的。每当我想叙说的时候,总是泪眼婆娑,脆弱的心似乎经受不住感情潮水的激荡。
父亲一生坎坷,经历过许多伤心的事情。不幸养成了他豁达的性格。当爹当娘的体会,又使他遇事常为别人着想。邻居待客借碗他连锅都给,对儿孙们的体恤,更是无微不至,倾其所有。而他自己却极其节俭,舍不得吃穿,更不动烟酒,惟一爱好就是喝几口茶水。
我们小的时候,家境不好,父亲买不起好的茶叶,喝的是一些茶叶末儿,每斤一块钱左右。而一斤茶叶,父亲最少要喝半年,每次喝茶,总是先泡后熬,能把茶叶煮熟,茶虽淡而无味,父亲喝起来却很香甜。我想,这哪叫品茶,这叫给水染色。
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到陕南安康,而陕青的产地就在紫阳。每年新茶下来,我都要买些分送外地的朋友。当然,首先想到的是父亲。可每次送茶回家,看的却是父亲的脸色。他讲:“毛尖茶味淡没劲,我不爱喝。”挺生气的样子。他只要喝三五元钱买的大叶茶。后来,我才明白,父亲是怕我花钱,因为每次留下的茶叶,父亲自己舍不得喝,只有家里来了尊贵的客人,或者他的老朋友来了,他才泡上一杯,请人家品尝。结果新茶变成了陈茶。有的甚至发了霉,他自己还是舍不得喝。多少年过去了,家境好转,父亲有了许多茶叶:有江苏的碧螺春、湖南的湘尖、云南的沱茶和银川的三泡台,甚至还有孙子出国给爷爷带回的日本茶叶,这些却都成了他的展品,用来在邻里面前炫耀儿孙们的孝敬。我想,许多茶他一生恐怕都不知味道,他只喝他的大叶茶。
父亲活了85岁。到了晚年,他患上了老年病症,眼前的事情转眼就忘,过去的事情却记得清清楚楚。神志不清的时候,总是用包背起儿孙们孝敬的茶叶说是要给别人开茶话会,谁也拦不住的。一段时间竟成了笑话,让乡邻们传说。
春节前夕,父亲讲县上要开茶话会,请他参加。其实根本没有的事情。家里人稍不留神,父亲就走失了。一家人急得都要疯了。兄嫂和叔伯邻里找遍了县城周围的村村镇镇、沟沟坎坎,我和妻子走遍了大街小巷,总算找到他了。见到父亲,我非常心酸,老人一脸灰土,满身泥泞,不知受了多大的罪,嘴唇都干得发裂。也许是见到了我们,父亲非常高兴。吃过饭休息了一阵,他就要领孙女上街。走了一段路,女儿见父亲的嘴在不停的嚅动,就好奇地问:“爷爷你在吃什么?”父亲没有回答,只是轻轻地笑了笑。又走了一阵,父亲毕竟年迈体弱,体力不支,说他要休息。在路旁刚一坐下,父亲又从口袋里掏出什么喂进了嘴里。这时,女儿一直盯着爷爷,等他再要掏的时候,女儿抓住父亲的胳膊,掰开父亲的手掌一看,吃惊地喊道:“爷爷你怎么在吃茶叶?刚才妈妈倒的茶水你都不喝,为啥你要干吃茶叶?”父亲摸着孙女的头深情地说:“爷爷老了,水喝多了,要上厕所,省城太大,又不好找,耽误时间怕你玩不开心,我嚼点茶叶也能提精神。”听着父亲的话,妻子的眼圈红了,女儿哭了,我的泪水也夺眶而出。我在心里呼喊:“父亲,我们情愿受你的拖累……”
清明节前,新茶快要下来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安葬老人的时候,女儿一定要给爷爷带去许多的茶叶,侄女也给爷爷带去了上好的茶具。父亲入葬的时候,天下起了小雨,遍地的油菜花开得正黄。
(摘自《语文学习》2002年第5期,谭宗林/文,有改动)
1.我们读过不少写父亲的文章,比较而言,你觉得本文在构思上有什么独特之处?
2.“父亲的故事是讲不完的”,本文主要写了有关父亲的哪几件事?
3.“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到陕南安康,而陕青的产地就在紫阳。每年新茶下来,我都要买些分送外地的朋友。当然,首先想到的是父亲。可每次送茶回家,看的却是父亲的脸色。他讲:‘毛尖茶味淡没劲,我不爱喝。’挺生气的样子。”这里,作者对父亲的神态和语言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4.本文中的父亲舍不得喝儿子孝敬的好茶叶,结果新茶变成了陈茶,有的甚至发了霉,他自己还是舍不得喝。你怎样理解这一情节?
5.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
6.“父亲入葬的时候,天下起了小雨,遍地的油菜花开得正黄。”试对这一结尾写几句评点,说说它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
1.以父亲惟一的爱好——喝几口茶水这一生活细节为组织材料的线索,从一个侧面刻画了父亲的形象,行文紧凑。
2.本文主要写了有关父亲的三件事:我们小时候父亲喝茶叶末儿;家境好转后父亲只喝大叶茶;带孙女上街父亲干吃茶叶。
3.表现父亲体恤儿孙,怕“我”花钱。
4.开放性题目,答案不求统一。言之成理即可。
思路一:照应上文“对儿孙的体贴,更是无微不至”,他怕儿子多花钱;
思路二:照应上文“他自己却极其节俭”,旨在表现父亲的节俭;
思路三:节俭是美德,但过了头反而是一种浪费。
5.文中的父亲豁达善良,遇事常为别人着想,对儿孙更是体贴、疼爱有加,自己却极其节俭,家境好转后仍喝他的大叶茶。
6.天降小雨,仿佛在为父亲的去世而悲伤;“遍地的油菜花开得正黄”既点出了父亲去世的时节,也能触发读者的联想。全段融情入景,耐人寻味,表达了作者无尽的哀伤和怀念。
《台阶》【第四篇】
语文新课程资源网——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的资源仓库
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我们家的台阶有三级,用三块青石板铺成。那石板多年前由父亲从山上背下来,每块大约有三百来斤重。那个石匠笑着为父亲托在肩膀上,说是能一口气背到家,不收石料钱。结果父亲一下子背了三趟,还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只是那一来一去的许多山路,磨破了他一双麻筋草鞋,父亲感到太可惜。
那石板没经石匠光面,就铺在家门口。多年来,风吹雨淋,人踩牛踏,终于光滑了些,但磨不平那一颗颗硬币大的小凹。台阶上积了水时,从堂里望出去,有许多小亮点。天若放晴,穿堂风一吹,青石板比泥地干得快,父亲又用竹丝扫把扫了,石板上青幽幽的,宽敞阴凉,由不得人不去坐一坐,躺一躺。
母亲坐在门槛上干活,我就被安置在青石板上。母亲说我那时好乖,我乖得坐坐就知道趴下来,用手指抓青石板,划出细细的沙沙声,我就痴痴地笑。我流着一大串涎水,张嘴在青石板上啃,结果啃了一嘴泥沫子。再大些,我就喜欢站在那条青石门槛上往台阶上跳。先是跳一级台阶,蹦、蹦、蹦!后来,我就跳二级台阶,蹦、蹦!再后来,我跳三级台阶,蹦!又觉得从上往下跳没意思,便调了个头,从下往上跳,啪、啪、啪!后来,又跳二级,啪、啪!再后来,又跳三级,啪!我想一步跳到门槛上,但摔了一大跤。父亲拍拍我后脑勺说,这样是会吃苦头的!
父亲的个子高,他觉得坐在台阶上很舒服。父亲把屁股坐在最高的一级上,两只脚板就搁在最低的一级。他的脚板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父亲的这双脚是洗不干净的,他一般都去里洗,拖着一双湿了的草鞋唿嗒唿嗒地走回来。大概到了过年,父亲才在家里洗一次脚。那天,母亲就特别高兴,亲自为他端了一大木盆水。盆水冒着热气,父亲就坐在台阶上很耐心地洗。因为沙子多的缘故,父亲要了个板刷刷拉刷拉地刷。后来父亲的脚终于洗好了,终于洗出了脚的本色,却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我为他倒水,倒出的是一盆泥浆,木盆底上还积了一层沙。父亲说洗了一次干净的脚,觉得这脚轻飘飘的没着落,踏在最硬实的青石板上也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我们家的台阶低!
父亲又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地感叹。这句话他不知说了多少遍。
在我们家乡,住家门口总有台阶,高低不尽相同,从二三级到十几级的都有。家乡地势低,屋基做高些,不大容易进水。另外还有一说,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乡邻们在一起常常戏称:你们家的台阶高!言外之意,就是你们家有地位啊。
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大热天父亲挑一担谷子回来,身上着一片大汗,顾不得揩一把,就往门口的台阶上一坐。他开始“磨刀”。“磨刀”就是过烟瘾。烟吃饱了,“刀”快,活做得去。
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阴。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父亲磨好了“刀”。去烟灰时,把烟枪的铜盏对着青石板嘎嘎地敲一敲,就匆忙地下田去。
冬天,晚稻收仓了,春花也种下地,父亲穿着草鞋去山里砍柴。他砍柴一为家烧,二为卖钱,一元一担。父亲一天砍一担半,得一元五角。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他终于觉得可以造屋了,便选定一个日子,破土动工。
造屋的那些日子,父亲很兴奋。白天,他陪请来的匠人一起干,晚上他一个人搬砖头、担泥、筹划材料,干到半夜。睡下三四个钟头,他又起床安排第二天的活。我担心父亲有一天会垮下来。然而,父亲的精力却很旺盛,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在屋场上从这头走到那头,给这个递一支烟,又为那个送一杯茶。终于,屋顶的最后一片瓦也盖上了。
接着开始造台阶。
那天早上父亲天没亮就起了床,我听着父亲的脚步声很轻地响进院子里去。我起来时,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踏黄泥。黄泥是用来砌缝的,这种黏性很强的黄泥掺上一些石灰水豆浆水,砌出的缝铁老鼠也钻不开。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等泥水匠和两个助工来的时候,父亲已经把满满一黄泥踏好。那黄泥加了石灰和豆浆,颜色似玉米面,红中透着白,上面冒着几个水泡,被早晨的阳光照着,亮亮的,红得很耀眼。
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让我来。我把火一点,呼一声,鞭炮蹿上了高空,稍停顿一下便掉下来,在即将落地的瞬间,啪那条红色的纸棍便被炸得粉碎。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不知怎么回事,我也偏偏在这让人高兴的瞬间发现,父亲老了。糟糕的是,父亲却没真正觉得他自己老,他仍然和我们一起去撬老屋门口那三块青石板,父亲边撬边和泥水匠争论那石板到底多重。泥水匠说大约有三百五十斤吧,父亲说不到三百斤。我亲眼看到父亲在用手去托青石板时腰闪了一下。我就不让他抬,他坚持要抬。抬的时候,他的一只手按着腰。
三块青石板作为新台阶的基石被砌进去了。父亲曾摸着其中一块的那个小凹惊异地说,想不到这么深了,怪不得我的烟枪已经用旧了三根呢。
新台阶砌好了,九级,正好比老台阶高出两倍。新台阶很气派,全部用水泥抹的面,泥瓦匠也很用心,面抹得很光。父亲按照要求,每天在上面浇一遍水。隔天,父亲就用手去按一按台阶,说硬了硬了。再隔几天,他又用细木棍去敲了敲,说实了实了。又隔了几天,他整个人走到台阶上去,把他的大脚板在每个部位都踩了踩,说全冻牢了。
于是,我们的家就搬进新屋里去。于是,父亲和我们就在新台阶上进进出出。搬进新屋的那天,我真想从台阶上面往下跳一遍,再从下往上跳一遍。然而,父亲叮嘱说,泥瓦匠交代,还没怎么大牢呢,小心些才是。其实,我也不想跳。我已经是大人了。
而父亲自己却熬不住,当天就坐在台阶上抽烟。他坐在最高的一级上。他抽了一筒,举起烟枪往台阶上磕烟灰,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些不对劲,便猛然愣住。他忽然醒悟,台阶是水泥抹的面,不经磕。于是,他就憋住了不磕。
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其实他是吃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第二次他再坐台阶上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到门槛上去。但门槛是母亲的位置。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有一天,父亲挑了一担水回来,噔噔噔,很轻松地跨上了三级台阶,到第四级时,他的脚抬得很高,仿佛是在跨一道门槛,踩下去的时候像是被什么东西硌了一硌,他停顿了一下,才提后脚。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等父亲从厨房出来,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父亲说他的腰闪了,要母亲为他治治。母亲懂土方,用根针放火上烧一烧,在父亲闪腰的部位刺九个洞,每个洞都刺出鲜红的血,然后拿出舀米的竹筒,点个火在筒内过一下,啪一声拍在那九个血孔上。第二天早晨,母亲拔下了那个竹筒,于是,从父亲的腰里流出好大一摊污黑的血。
这以后,我就不敢再让父亲挑水。挑水由我包了。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烦躁。以前他可以在青石台阶上坐几个小时,自那次腰闪了之后,似乎失去了这个兴趣,也不愿找别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
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上一篇:幼儿园游戏活动教案(优质4篇)
下一篇:《从现在开始》教案(精编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