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教育主题班会教案【优推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生态文明教育主题班会教案【优推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生态文明教育主题班会教案【第一篇】
一、活动目的
1、配合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活动,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故事、视频、课件讨论等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在校、在家、在外的文明行为习惯的`教育。
2、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丰富生态环保知识,逐步形成“善待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良好风尚,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目的。
3、懂得环保的意义,能从自身做起,践行绿色生活节能减排,构建环保和谐校园,共享绿色美好校园。
二、活动准备
ppt课件、声音、视频材料
三、活动过程
(一)活动基本情况
1、时间:9月16日下午第一节课
2、地点:教室
3、主持人:班主任
4、参与者:全班同学
(二)活动程序
1、地球在哭泣。
2、活动思考。
3、低碳环保倡议。
(三)活动纪实
1、导入: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你是希望生活在花草艳丽,绿树成荫,到处都是鸟语花香的环境中;还是生活在到处都光秃秃的,非常脏的环境中呢?
这样,请同学们看两个视频,然后再回答。
视频一
视频二
2、地球在哭泣。
师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环境在不断恶化,资源越来越短缺。我们的蓝天不在蔚蓝,江河不在明澈,空气不在清新。我们的地球正在遭受着苦难。
幻灯显示“全球十大问题内容”。
身边的环境
师述:在我们身边,有没有类似的、污染环境的情况呢?
学生讨论列举。
视频三:身边不文明行为
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体会在、感受。
3、思考:我们应该怎么做?
视频联播:生态文明我们在行动
4、倡议:《人类,你走向何方》幻灯显示。师生齐读
(音乐播起《我们从小讲礼貌》)
结束语:地球是个充满生命的地方,是个绿草盈盈的水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节能环保,生态文明,从我做起!
生态文明教育主题班会教案【第二篇】
教学内容:
走进大自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难点:
从身边做起保护大自然。
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合作教具准备:幻灯片、音频
教学时间:
2课时
导入新课:
一、导入课题:
谈话导入,你能说说什么是大自然吗?
二、美丽的大自然
1、做一做大自然中哪些东西是有生命的?哪些东西是没有生命的?请你将有生命的东西用笔圈出来。
2、你知道吗?水、空气、山脉、河流、微生物、植物、动物、地球、宇宙等,都属于大自然哦!
三、蒙眼游戏
到树林里、草地上,和小伙伴玩一个蒙眼游戏。
活动说明:带上蒙眼布,选择一个安全的地方,蒙上双眼,静静地待上几分钟。然后,在老师或者家长的。带领下,走过一段路。最后,摘下眼罩围成一圈,分享活动感受。
分享:你听到了什么声音?闻到了什么气味?摸到了什么东西?请指出你走过的那段路。
交流:蒙上眼睛后,你害怕吗?你会格外留心周围的动静吗?
四、观察云彩
天上的云彩千变万化,观察云彩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让我们一起去观察
生态文明教育主题班会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1.说出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
2.认同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3.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关注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负面影响。
5.了解生物入侵及其危害,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重点:
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难点:
概述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
展示风光秀美的风景图片,让同学们感受到生物圈的美和自己生活在其中的快乐与幸福。
提问:
1.我们就生活在这样美丽的环境中,可是人类的活动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吗?
2.人类的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有哪些方面的?(有利、有害两方面的)
教师:适时介绍三北防护林等,提出应特别关注人类的活动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情况,引入本课——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展示课题)
二、新课教学
1.探讨人口增长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1)世界人口的增长
人类出现后很长一段时期里,由于人口数量少,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很有限。19世纪初,世界人口总数达到了10亿;20xx年已突破70亿。人口的增长会对资源、环境和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2)我国人口的增长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03“我国不同年代人口数量的一组数据”,感受我国人口的飞速增长,了解人口数量对环境、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影响。
(3)面对人口的迅速增长,我国实行的基本国策是什么?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问题非常突出。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我国已经把计划生育列为一项基本国策。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鼓励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2.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事例
人类活动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哪些影响呢?
(1)请举例说明我们周围有哪些破坏行为?
学生畅所欲言,列举出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教师总结引导:看来我们同学都很关注我们的生活环境,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行为也有一定的了解。归纳同学们所列举的例子为这几个方面:
①人类对树木的乱砍滥伐、对土地的过度开发及一些牧民肆意的在我国的植被上放牧。
②人们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肆意地捕杀野生动物。
③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及人们自身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和生活垃圾的随意丢弃。
(2)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教材P104~105图文,就人类的破坏行为加以分析,分析这些行为产生的严重的后果及给人类自身带来了哪些灾难?
学生分组充分讨论:每组围绕一个方面的问题。(10分钟)
学生分组汇报交流讨论结果,教师肯定性地评价学生,并适当补充。
①乱砍滥伐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就是使国家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引起一些自然灾害,比如沙尘暴?
②(展示沙尘暴图片)列举沙尘暴的危害。沙尘暴可以说是自然界对于我们人类这些破坏行为给予的一种惩罚,这种惩罚就警示我们要善待自然、尊重自然。
③展示人类残害动物的`一些手段,分析自然环境发生的变化,让学生反思自己有无这种行为。
④播放太湖风光背景图片,配以柔美的《太湖美》乐曲,让学生感受到太湖昔日与今天的差别,体会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激发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3.认真阅读教材P106~107“科学·技术·社会”,思考什么是生物入侵?生物入侵会带来怎样的危害?举出你所知道的生物入侵的实例。
4.活动:这一环节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搭建一个可以充分展现自我才智的平台。
①即兴演讲:假如你来当太湖管理局的局长,你将采取哪些措施还太湖以清澈秀美的原貌?
②面对以上问题,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我们是无能为力,还是可以有所作为呢?应该对自己提出怎样的要求呢?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关注了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其中对环境所造成的干扰和破坏是触目惊心的,这些行为不仅破坏了动植物的生活,也使人类的正常生活受到了影响。这样的后果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我们应该从思想上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积极行动起来,投身到保护生物圈的行列中去。
生态文明教育主题班会教案【第四篇】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
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3.尝试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讨论生态系统的结构。
2.教学难点
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
三、教学设想
学生对“生态系统”一词并不陌生,对其最基本的内涵通过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已有初步的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是形成生态学思想的基础,本章是围绕着剖析生态系统概念的实质展开的。因此,在教学中要突出生态系统内各组分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有序与和谐、多样与复杂等。要从培养学生的生态学思想的角度,制定教学策略。
本节可以结合“思考与讨论”中的素材,讨论“你认为什么是生态系统”的话题。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生态系统的理解,列举五个生态系统的实例,并列出生态系统的判断要点。学生之间相互交换作业,并对同伴的作业作出评判。
四、教学过程
生物在生命活动中要从环境中不断地摄取物质和能量,因而受到环境的限制,同时生物的生命活动又能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环境。这说明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叫生态学。那么,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有什么规律呢?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以池塘生态系统为例,进一步分析“思考与讨论”中提出的问题。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制作若干个不同控制条件的“生态缸”,让学生观察各个生态缸中的状况,增加感性认识。问题7是让学生尝试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这是本节的教学目标之一。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和非生物成分繁多且关系复杂,无法逐个研究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结构和功能,所以引入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概念,将营养功能相同的生物类群看成一个整体结构,研究其中的物质与能量变化、信息传递,使研究问题得到简化。这是一种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在其他宏观研究中也常常要应用这种方法。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大多数学生在讨论了问题1~5后,应当能达成这一教学目标。对此,教师可进一步提出本节“问题探讨”中的素材,让学生演练,使学生对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有一定认识。
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能量在其中流动,物质在其中循环,信息在其中传递,多种多样的生物及其与环境之间构建起了动态平衡的关系。
一、环境、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的概念及关系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生物的环境因子是指生物体周围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物生存的全部因素。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行为和分布的因素,如光、温度、水分、空气等。而海拔高度、水域深度等因素则只属于环境因子,因为它们的作用是通过温度、光照、气压等生态因子间接地体现出来的,它们本身对生物没有直接影响。
二、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
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表明,每一种生物对每一个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的范围被称为能耐受范围(这个范围又称为生态幅),而能耐受范围中又存在着一个最适范围(又称最适区),耐受范围的两端(即除去最适范围后所剩的部分)为生理受抑区,若再往外延伸超出能耐受范围后,则为不能耐受区。
生态系统的空间大小各异,一个池塘、一片草地、一块农田、一座山林、一条河流等,都可以各自成为一个生态系统。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称为生物圈。在生物圈中,繁衍着各种各样的生物,每一种生物都生活在各自的特定环境中,它们既利用环境资源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使种群得到延续,同时,它们自身也是构成环境的重要因素。
通过列举生态系统的各种类型,启发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类型多种多样,但在结构上具有许多共同点。重点从“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关系,阐释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之间紧密联系构成一个统一整体,体现一定的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是教学的难点。在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都包含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组成成分。这些组成成分之间并不是毫无联系的,而是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联系形成一定的结构。
关于“食物链与食物网”的教学,教师要向学生说明:群落是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群落中生物间的“营养联系”就是生态系统的“生命线”,其主要形式就是“食物联系”。接着以教材中的图示为例,分析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从而建立食物链、营养级和食物网的概念。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生态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作用是通过以食物联系连接的营养结构实现的。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与食物网。
(1)食物链
食物链是指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联系排列的链状顺序。食物链上的每一环节,称为营养阶层(营养级)。自然生态系统主要有三种类型的食物链。
①牧食食物链或捕食食物链:是以活的绿色植物为基础,从食草动物开始的食物链,例如,小麦→蚜虫→瓢虫→食虫鸟。
②碎屑食物链或分解食物链:是以死亡的动植物残体为基础,从真菌、细菌和某些土壤动物开始的食物链,例如,死亡的动植物残体→跳虫、螨类→食虫昆虫、蜘蛛→食虫鸟、小型哺乳动物。
③寄生食物链:以活的动植物有机体为基础,从某些专门营寄生生活的动植物开始的食物链,例如,鸟类→跳蚤→鼠疫细菌。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不仅在进化历史上有改变,在短时间内也有改变。动物在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里,食物的改变(如蛙)就会引起食物链的改变。动物食性的季节性变化也会引起食物链的改变。因此,食物链往往具有暂时的性质,只有在生物群落组成中成为核心的、数量上占优势的种类,食物链才是比较稳定的。
一般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在沿着食物链的传递过程中,从前一环节到后一环节,能量大约要损失90%左右(能量转化效率大约是10%)。因此,越是处于食物链顶端的动物,生物量越小,能量也就越少。处于顶位的肉食动物最少,以致于不可能再有别的动物以它们为食,因为从它们身上所获得的能量不足以弥补为搜捕它们所消耗的能量。一般说来,能量从太阳开始沿着食物链传递几次以后就所剩无几了,所以食物链一般都很短,通常只由4~5个环节构成,很少有超过6个环节的。
(2)食物网
在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不可能固定在一条食物链上,而往往同时属于数条食物链。实际上,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很少单条、孤立地出现(除非食性是专一的),它们往往相互交叉,形成复杂的网络式结构,即食物网。食物网形象地反映了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有机体间的营养位置和相互关系,生物正是通过食物网发生直接和间接的联系,保持着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
五、教后感:
一般地说,具有复杂食物网的生态系统,一种生物的消失不致引起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调,但食物网简单的系统,尤其是在生态系统功能上起关键作用的种,一旦消失或遭受严重破坏,就可能引起这个系统的剧烈变动。教育学生要有环保意识,自觉保持环境。
上一篇:口才课教案3篇
下一篇:《从现在开始》教案(优推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