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精编3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精编3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1
教学目标:
一、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二、体味诗人在追慕古人时所表达的壮志难酬的感慨。
三、学生在诵读学习的基础上了解豪放词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苏轼的豪放词风
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前面我们学习的《赤壁赋》吗?苏轼借江水、明月、清风这些自然意象,阐述了事物具有“变”与“不变”的二重性,让我们回顾一下。(师生齐背“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壮美的自然成为身处困境的诗人认识人生的凭借,但汹涌的江水并没有洗尽诗人的无限愁绪和壮志。触景生情,诗人心中激荡不已,吟出了一首传诵千古的佳作。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嘉佑二年。与弟苏辙中同榜进士。因与当权派政见不和,屡被贬官,甚至在1079年被人告发作诗讽刺新法而被捕入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爽,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对后代很有影响。书擅长行、楷,既取法前人,又自创新意,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可以说,他的诗、词、文所表现的豪放气概及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
本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是苏轼游览黄冈城外赤鼻矶后所作。被贬斥到黄州任团练副使的苏轼,身感年岁渐老,事业功名未有所成,郁郁于心,观景顿生种种联想。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三、指导诵读
这首词历来被视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应当读得铿锵有力,读出豪壮之气,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语句应读得洒脱,不要作低调处理。
(先学生读,老师鼓励、纠正;学生再读,老师再鼓励、再纠正;老师范读;最后学生读,掌声鼓励)
四、题解
念奴娇:词牌名。
怀古诗:通过对古人、古事、古迹的描绘或讽刺或怀古伤己,或发表某种感慨。
五、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师问:
①本词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上片:写景。下片:怀古伤己)
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③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以上问题主要考察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怎么理解的就怎么回答)
六、鉴赏要点
(下面让我们具体感知这首词)
思考:分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话的含义。
提示:写出了长江汹涌奔流之状,显示出了诗人的开阔胸襟。长江奔流不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多少英雄壮举都出现在这个地方,又随它东去而不复返。想到此,诗人心潮自然激荡不已。
讨论:诗人为什么不写长江平静之景?
提示:用雄浑的长江衬托出英雄人物威武雄壮的业绩和诗人内心的不平静。
思考:描写赤壁诗人主要抓住了它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提示:山:险峻雄奇,水:汹涌澎湃。
讨论:“乱石崩云,惊涛裂岸”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你更喜欢哪一句?
提示:“崩云”击碎了云层,写出了山石直冲云天的力量。“裂岸”写出了波涛撞击江岸的力度。“穿”写出石壁的高峭、直插云霄的态势。“拍”写出江水撞击江岸时波涛的汹涌奔腾,“穿”“拍”运用比拟手法,使画面形象、富有动感。(不拘泥于一种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思考:“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起什么作用?
提示:“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诗人这一声惊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一时多时豪杰”是虚写,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了铺垫。
思考: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周瑜?
提示:小乔初嫁、装束、功业。
讨论:
1、写小乔为什么用“初嫁”而不用“出嫁”?诗人写周瑜为什么却提及小乔?
2、“强虏”也作“樯橹”,你更喜欢哪一种?(苏教版作“强虏”)
提示:(第一问)用“初嫁”体现出周瑜新婚不久,春风得意,年轻有为,英气不凡。写周瑜当年风流俊雅,奋发有为,艺术地以“小乔”来映衬周瑜,让美人衬英雄,英雄更生色。另外,小乔之姐大乔系孙权之嫂,所以周瑜与孙权外托君臣之义,内有葭莩之亲,能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
(第二问)“强虏”体现了曹军的勇猛强壮。就是这些勇猛强壮的军队,却在具有儒雅风度的周瑜的谈笑之间被打得溃不成军,更加显示出周瑜的指挥若定,战果辉煌。“樯撸”用的是借代的手法,代战船。“樯撸”与“灰飞烟灭”搭配,这句写出了曹操的战船被战火烧毁的破败景象,同时与周瑜的从容闲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以上答案仅供参考,学生不必拘泥于一种说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诗人由周瑜非凡的胆略和建立的盖世功业联想到自己年过半百却功业无成,不仅感慨万千。发出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感叹。
思考:“多情应笑我”应如何理解?
提示:从句式上来讲是倒装句,应为“应笑我多情”。与之相似的句子还有“故国神游”“早生华发”。“多情”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常用词语,有多种含义,这里指诗人建功立业的愿望。是诗人的自嘲,对英雄的仰慕与壮志难酬的无可奈何。
讨论:有人说结尾具有消极色彩,你是怎么理解的?“人生如梦”又作“人间如梦”你更喜欢哪一种?(苏教版作“人间如梦”)
提示:不具有消极色彩。《念奴娇·赤壁怀古》虽是苏轼谪居黄州期间所作,但他毕竟是个旷达之人,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人间如梦”两句,貌似超脱,实际上只是诗人在遭受压抑情况下的自解之词,诗人并未想到隐退或表现及时行乐。“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上述几句虽显苍凉,但总观全词,这种苍凉只是豪放的补充,二者并不矛盾。
喜欢“人生如梦”。“人生如梦”是侧重于自身来说的,表现了自身的坎坷与无奈。苏轼一生称得上是跌宕沉浮、命运多舛的,他颠沛流离,天南海北,奔波不歇。苏轼的无奈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情愿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思索。
喜欢“人间如梦”。“人间如梦”之说,是侧重于世道来说的,体现了世道的艰难与变幻莫测。苏轼总结自己一生,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造成这种“失意”的原因,是满怀一腔报国之志的诗人,没想到会卷入到一场政治纷争之中,成了朝廷各帮派斗争的牺牲品。“人间如梦”是诗人对当时黑暗世道的无奈与控诉。
(上面问题的提示仅供参照,学生的回答应提倡多样性,只要是体现了学生自己思维的结果,即使有偏颇,也应肯定。)
小结: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长江,感慨万千,联想到历史上曾经在这里建立过盖世功业的英雄人物,继而想到自己年过半百却功业无成。从而抒发了对英雄人物的仰慕和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
思考:《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豪放派的代表之作,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
①描绘壮阔之景。
②刻画豪迈之人,如周瑜。
③抒发豪壮之情。
(具体结合本词分析。)
补充资料: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之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七、感悟人生:
人的一生不会一帆风顺,当我们遭遇不幸时应如何对待?展开讨论(提示略)
八、课后作业:
1、试比较苏轼与李白
提示:选取他们其中一首诗词进行比较,也可搜集他们更多的诗词进行某一方面的比较或多方面的比较。
2、给《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一个MTV的脚本(以诗人吟诵本词贯穿始末,设计几组镜头镶嵌其中)。
九、教后记: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无论备课多么充分,设计多么周密,在其实施过程中都会暴露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完后,我对学生进行了调查,并认真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过程,发现了一些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己的范读仍不够好,有几个地方感情抓不准,诗词的豪放特点体现的不够。
2、对教材的挖掘还不够深入,特别对是“怀古”与“伤己”的结合认识不够。
3、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不高,教师有灌输答案之嫌。
课文《念奴娇·赤壁怀古》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豪放词,体会豪放词的风格。
能力目标:体会
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品味鉴赏诗歌的语言。
情感目标:在字斟句酌中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重点
“还原”——通过对字词运用的探讨和想象,还原写景之状。
“体悟”——通过对诗歌内容的挖掘和诵读,体悟苏轼之情。
一 交流热身
二 在朗读中初步感知豪放的特点
抽读一生,初步体会豪放词的特点
师: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豪放词的代表,你觉得“豪放”体现在哪里?
学生1
学生2
学生3
三 在字斟句酌中深入领会豪放特色
1、写景气势磅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朗读另一版本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说说你想象中“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所描绘的图景。与课文比较后,你觉得哪一种版本更能体现豪放的特点?
学生回答
2、战争场面和英雄形象
通过词语的本义和上下文的揣摩,领会相关评点,体会英雄豪情。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周公瑾青春年少,意气风发,外有明主知遇,内有娇妻相伴。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参照上述评点,试着描述自己品味下列诗句的过程: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3、诵读指导:
从两个不同版本的比较中,给我们一点诵读启示,有一些动词,在诵读时需要我们放慢节奏,加重语气来重读强调。比如“淘”、“ 乱”、“ 穿”、“ 拍”、“ 卷”等。
学生齐读
教师小结:第一次反思
1、回想一下,初读本词,你注意到了自己在诵读时所涌起的豪放之感是怎样产生的吗?
2、你能否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呈现出那气势磅礴的写景画面和指挥若定的周瑜形象?
四、在比较中体会词的豪放内涵
咏 赤 壁(李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1、通过比较,体会诗人的情感。
朗读李白的《咏赤壁》
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比,你发现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写周瑜的时候突然把笔锋一转,引出词人自己。这也正是咏史和怀古的区别。题是赤壁,心实为己而发。赞美周瑜,实际是为了和诗人自己进行对比。无论是写景,还是英雄形象的塑造,都是为了作者能更充分地抒发自己的情怀。
2、通过互文性阅读,进一步体会诗人旷达的豪放之情。
资料链接:
资料一:
对于“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断句和理解,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意见。
1、断句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故国神游”的主语是苏轼, “多情应笑我”是“应笑我多情”的倒装。整句话是指诗人自笑在青春不复的时候,还怀想“风流人物”,太多情了。这体现了苏轼在人生失意时的自我嘲解。
2、断句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故国神游”的主语是周瑜,“多情”实际是“多情人”,“多情人”指的是“周瑜”。周瑜之笑,饱含着诗人对自己身世的深沉感慨。
资料二:
1、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 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同年,周瑜迎娶天姿国色的小乔。建安十三年周瑜在赤壁大败曹操。
2、《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湖北黄州游赤壁时的怀古之作,这时作者四十七岁。
3、(在黄州期间他开垦“东坡”,建造“雪堂”,参禅悟道、研习书法、广交朋友)苏东坡这种解脱自由的生活,引起他精神上的变化,这种变化遂表现在他的写作上。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 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诙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他现在所过的流浪汉式的生活,我们很难看做是一种惩处,或是官方的监禁。他享受这种生活时,他给天下写出了4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 1篇《承天寺夜游》。(林语堂《苏东坡传》)
4、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阅读资料链接,结合对“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断句的理解和背景知识,你认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所流露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诵读指导:南宋俞文豹《吹剑录》记载:“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最后我们一起再铿锵有力地诵读全词,感受诗人的豪放、旷达之情。
四、教师总结:
第二次反思:
联系课堂学习的环节,进行反思:
2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否给你了这样的启示:读一首怀古词,需要自己去关注写景、咏史、抒情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融合。(怀古词的阅读图式)
教师总结:诗人创作怀古篇章,并非单纯是为了抒发“思古之情”,而是站在现实的岸边,去体察历史。在历史中衬托现实,在现实中反观历史,这就是“历史的回声”,这也正是本专题的精髓所在。我们在学习这个专题的其他课文时也要注意把握这一点。
五、应用与拓展
对于“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断句和理解,还有学者认为,断句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故国神游”是诗人做梦回到家乡,“多情人”是指苏轼的亡妻。“笑我”、“早生华发”句,是对小乔夫婿之雄姿英发而言。结合苏轼的两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谈谈你的看法。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3、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诵读、背诵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2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学生特点分析:
1、学习特点:学习对象为高一学生,对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能力较低,但富有朝气且对本课学习有浓厚兴趣。
2.学习习惯:知识面仍较为狭隘,习惯于教师满堂灌式的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
3.学习交往:多表现为个别化学习,课堂上群体性的小组交流与协同讨论学习机会很少。
四、学法指导
采用诵读感悟式教学。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厚,境界开阔,应引导学生多多诵读,品味语言,感悟意境,特别是抒情部分更要细心玩味。诵读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既加强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一石二鸟。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前三分钟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刚才我所播放的歌曲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它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在前奏部分,我们首先听到的是战争前的鼓角争鸣,这样的歌曲我们自然而然就联想到三国这个充满纷争的时代,是个乱世。但乱世容易产生英雄,也因此就留下了很多英雄事迹可以让后来人来品评。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开讲以来最为火热的,也是对三国人物的一个品评——《易中天品三国》。那么大家来读一下这几个诗句,看一下这些诗句所品评的具体是哪些英雄人物呢?
展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写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 (写弛马射虎的孙权)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写足智多谋的周瑜)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写能文能武的曹操)
你们最欣赏哪一位英雄呢?(学生自由发言)(张飞:勇猛豪爽、天真鲁莽;赵云:忠肝义胆、武艺超群;黄忠:老当益壮、献身精神;周瑜:年轻有为、足智多谋)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英雄,而苏轼最欣赏的又是谁呢?(周瑜)三国时代涌现出这么多的英雄人物,为什么苏轼偏偏就对周瑜情有独钟呢?(板书:为何独爱周瑜?)
现在就让我们开声来朗读,在文章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朗读环节
1, 全班齐读。
朗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称做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课文第42页有这么一句话:“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意思就是说像这类豪放派的文章应该读得高亢激昂、铿锵有力。
2,名家范读。
节奏感很强:四字句2/2;五字句2/3;六字句2/4。
经过刚才的朗读,大家所感受到的这首词的基本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豪放)
这就是我们对这首词的初步感知了。而苏轼是如何体现出这股豪放的,我们后头见分晓。(板书:如何体现豪放的精神?)
题目
“念奴娇”为词牌名,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歌妓,调因此而得名。题目是“赤壁怀古”,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进行怀古,缅怀古人。(板书: 勾画美景————缅怀古人)
苏轼是如何安排这两块内容的?我们接着往下看。
写景片段分析
1,学生齐读文章的写景片段(上阙)
2,提问:上阙描写了赤壁古战场怎样的景色?或你脑海中的意境,它的特点是怎样的?请用一个精炼的词或词组来概括。
讨论明确:雄浑、壮阔,撼人心魄,气势恢宏、磅礴、似有气吞天下之势等等。(答案不求完全统一,意思接近即可。)
3,提问:我们没有亲眼目睹赤壁的壮观,但却能感受到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来,这完全得益于作者用词的艺术。你觉得上阙中哪些词用得很有味道,为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明确:三个词――淘、穿、卷。
( 1 )淘。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在一起,形象地定出了历史的推进。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旷远、深邃的意境,给了我们一个广阔的空间与时间的概念。多少英雄人物,多少英雄的故事,一个“淘”字,一下了如过电影般推到了我们的眼前。读到这样诗句,让我们的耳边似乎又响起了《三国演义》中的那首卷帘词。(一起背诵)“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可以这样说滚滚东流的江水已经超脱了物理意义上水的概念,它已经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 2 )穿。写出了山岩高耸入云的动势以及山崖的陡峭。
( 3 )卷:写出了浪花的汹涌,而用“千堆雪”形象真切。老师想到了柳永的《望海潮》中也有一个“卷”字。“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一个“卷”字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可谓有声有色。
古战场到如今也算是一个旅游景点了,根据作者的介绍,如果让你们为之拍一个宣传片,你们会怎样安排镜头呢?
你看这图片,先来大处的景,大江汹涌奔腾,然后镜头往前移,目标慢慢缩小,看到了陡峭的山崖散乱地直刺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江岸,滔滔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于是整张图景明了了,你们看江水奔马轰雷,十分惊心动魄。而我们为之配上台词的话,就可以用上“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如画的江山透着的是如此非凡的气势,有种“天风海雨逼人”之感。
人物形象分析
好了,舞台布置完毕,序幕拉开,背景就是如画的江山。追光灯亮起来了,照在了哪里啊?(豪杰。打在了周瑜身上,主人公出场了)
这个周瑜怎么样啊?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有关周瑜的片段。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1、称呼:公瑾、周郎 (称字,而不是直呼名讳,有着对周瑜的尊敬,亲切)
2、婚姻:小乔初嫁了(我们平常说“出嫁”是哪两个字呢?——出嫁。问题来了,考虑一下,我们平时所接触到的“出嫁”与这边看到的“初嫁”,效果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教师总结:苏轼记周瑜,主要是记起赤壁之战,但在此却插入了XX年前的生活细节,“小乔刚刚出嫁”,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但如果按实际情况选择了“出嫁”这个词语的话,小乔已为老乔,那么便不够美了,而周瑜同样的也在变化,所以美女衬英雄,以“小乔刚出嫁”这点更衬出周瑜的年轻有为、春风得意,足以令人艳羡。艺术嘛,为了表达需要,有时可以虚构的。
3、长相——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这是周瑜的仪容装束,你看一下,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是当时时髦的儒将打扮,更显出了他作为指挥官的那种潇洒从容。)
4、作战能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打仗却还在谈笑,显然不把敌人放在心上,对战争有着必胜的把握。赤壁之战对于东吴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3万对10万。而作为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惧,反而越发地从容、沉着。谈笑间,借着东南风,巧用火攻烧掉了曹操的战船。“樯橹”点出了水战,“灰飞烟灭”点出了火攻的特点,精确地概括整个战争的胜利场面。)
到这边我们可以看到由“遥想”二字领起的六句,塑造了一个青年将领周瑜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形象。
苏轼内心
江山依旧,人事全非。赤壁是周瑜建功立业的战场,却是苏轼被贬谪后流连的去处。面对着这样的周瑜,苏轼心里自是有个比较,且看二人的对比资料,板书如下:
周瑜————苏轼
年龄: 34 岁 47 岁
生活: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际遇:功成名就 壮志未酬
周瑜24岁被授予“建威中郎将”,并娶了江东美女小乔,34岁为孙刘联盟赤壁之战的总指挥,而苏轼呢?
我们所认识的苏轼是很有才华的,诗歌方面与江西诗派的核心人物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人提豪放派必提“苏辛”;书法方面与米芾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散文方面又列于“唐宋八大家”。可见他是十分有才华的,但是他的仕途却颇为坎坷。苏东坡来黄州之前,官场受挫,险遭杀头之祸。在文化圈里,也倍受非议与妒忌,他是带着疲惫,满心侥幸而又满心绝望地,伤痕累累地来到黄州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这时的他已47岁,老之将至,却功业无成。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着一种出世与入世的精神矛盾,也难怪苏轼发出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了。他想到自己年岁已老,却无法如周瑜般建功立业,可以说是壮志未酬,心中涌动的是一种惆怅与失意。
人生态度
但作者没有被这种惆怅和失意所困住,他把它消解在了酒当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其实也就是他的一种人生态度。苏轼对比周瑜,这落差是极大的,更增添了他壮志未酬的失落,所以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但是,他真的消极吗?苏轼毕竟是苏轼,他特别想得开,“人生如梦”,人生犹如梦一般,所有风流人物不也都随着大江而东去,洗涤荡尽了吗!那么又何必去执着呢。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所以他也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了。
因此,作者的情感是有变化的,由开始的激昂慷慨,到后来的惆怅失意,最后趋于平静。
诵读体验
归纳总结
学生参考板书,解决第二个问题:豪放词风的具体体现?
一方面表现在对赤壁之景的描写上:“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画面波澜壮阔,雄奇壮美。另一方面表现在作者的人生态度上,通过塑造功成名就的周瑜,表明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态。
这就是苏轼的全词了,上半阙写景,景物烘托出了下半阕的人——周瑜,由周瑜想到自身,抒发出了自己壮志难酬之情。
布置作业
1, 背诵全词。
2, 预习《定风波》,试比较两首词在风格上的异同。
板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
勾画美景——————缅怀古人
乱石穿空 雄姿英发
惊涛拍岸 羽扇纶巾
卷起千堆雪 樯橹灰飞烟灭
(二)
周瑜————苏轼
年龄: 34 岁 47 岁
生活: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际遇:功成名就 壮志未酬
教学反思
《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为名家名篇,其成功教法当然很多。但是,观其大略,无外乎朗读、讲解、分析,就词论词。在总结这些教法的得失之后,这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特别注重创设情景,意在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氛围中感受苏轼词的豪迈、奔放风格,体会词人壮志满怀却无处可酬的情怀。
随着《三国演义》片头曲的响起,我们很快进入肃穆悲壮的情景氛围中,这为整节课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调。接着学生朗诵,而配有音乐的名家朗诵更将那种苍凉悲壮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到这里,我暗自高兴,我已经成功的将学生带入苏词的情景氛围之中了。
可是,由于这节课注重从总体上把握词人的豪迈风格和壮志情怀,使得在一些具体问题的设置上偏难,学生不容易理解苏轼那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一时期中国文人普遍的价值取向;而我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上,急功近利,急于让学生的答案与自己预想的相符,这样使得一些学生本来完全可以自己讨论得出答案的问题,而变成了由我迫不及待地说出,并造成答案模式的固定化、唯一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上一篇:中班科学教案精编4篇
下一篇:中班科学水跑了教案精编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