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质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一篇】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4-1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发现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3、在活动中培养等毛生的观察、推理和归纳能力。

4、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规律,感受数学内在的魅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数字卡片,盒子,奖品。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提问或列举等形式,复习奇、偶数的意义。)

活动1:数的奇偶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激趣导入。

清早,笑笑第一个走进了教室,像往常一样把门打开后就去开灯,结果灯未亮,于是,他自言自语地说了声“停电了”就走到座位上坐下。不一会儿,同学们陆陆续续来到了教室,看到教室里光线有些暗,都下意识地伸手去按电灯开关,却都像笑笑一样无奈地走回自己的座位。你知道第11个同学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还是关闭了?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汇报交流。

方法:用文字列举出开、关的情况

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

让学生数数,直观地发现第11个人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

2、增加人次,深入探究。

如果是第47个同学或第60个同学进去,用列举的方法判断“开关”的开、关情况还方便吗?你还能想出什么好方法?

3、第二次汇报交流。

投影下表:

用列表的方法启发学生总结规律并作答:当人数是1、3、5、7……的时候,开关处于开启状态,而当人数是2、4、6、8……的时候,开关处于关闭状态。即,进来的是奇数个同学时,开关被打开;进来的是偶数个同学时,开关被关闭。因为47是奇数,开关被打开;108是偶数,开关被关闭。

(三)巩固应用。

1、看书学习并解决小船的靠岸问题。

2、解决杯子上下翻转,杯口的朝向问题。

3、举例说说数的奇偶性还能解决哪些生活问题?

(四)活动小结。

当一个事物只有两种(运动或变化)状态时,运动奇数次后,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反,运动偶数次时,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同。

活动2:探索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一)有奖游戏。

1、出示分别装有奇数卡片和偶数卡片的两个盒子。宣布游戏规则:从自己喜欢的盒子里任意抽取两张卡片,如果卡片上两个数的和为奇数,你就可以领取一份奖品。

2、游戏开始。部分学生按规则抽取卡片,并将卡片上两个数相加的算式及得数写在黑板上。上来的同学无一人获奖。

3、引发思考。

师:是你们运气不好,还是其中隐藏着什么秘密?想一想:如果继续抽下去,你们有获奖的可能吗?

4、发现规律。

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发现其中的“秘密”:两个奇数相加和是偶数;两个偶数相加和也是偶数。如此抽取卡片,永远无法获奖。

5、举例验证。

6、修改游戏规则。

(1)师:现在同学们已经发现了不能获奖的原因了,那么,你能不能修改游戏规则,保证你们能够获奖呢?

(新规则:在两个盒子里各抽出一张卡片,两张卡片上数的和是奇数可获奖。)

(2)请学生按修改后的规则试抽几次,并发奖以资鼓励。

(3)举例验证:奇数+偶数=奇数

(二)总结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不计算,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2004 11387+131 268+1024

2、把5颗糖(全部)分给两个小朋友,能否使每个小朋友都分到偶数颗糖?奇数颗呢?结果是什么?

全课小结: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篇】

[教学内容]

除得尽吗?(第15~1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蜘蛛和蜗牛每份爬行多少米,发现余数和商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

2: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教学重点]

认识循环小数,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教学难点]

会正确表示循环小数,掌握余数和商的特点以及它们和被除数、除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动物王国要举行一场有意义的爬行比赛,蜘蛛和蜗牛正在奋力的爬行着,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主题图,从中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学生找数学信息:蜘蛛3分爬行73米,蜗牛11分钟爬行米。

2、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蜘蛛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生2:蜗牛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生3:谁爬得快?

师: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

二、探索新知

1、估一估,谁爬得快一些?

学生可能会汇报的几种情况:蜘蛛只用了3分钟就爬了73米,而蜗牛用了11分钟才爬了米,蜘蛛用了较短的时间爬了较远的路程,而蜗牛用时较长路程却较短,所以蜘蛛爬得快;

根据路程÷时间=速度,可以对比蜗牛与蜘蛛爬行的速度,73÷3大约等于二十几,而÷11还不到1,所以很明显蜘蛛爬得快

2、师:蜘蛛和蜗牛每分钟爬行的速度到底是多少呢?我们来算一算。

同桌比赛:一人计算蜘蛛的速度,一人计算蜗牛的速度,看谁算得又准又快。

3、学生会发现怎么除也除不尽,小组合作讨论:除得尽吗?余数、商各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发现:余数和商重复出现,总也除不尽。因为余数重复出现所以商也会重复出现,继续除下去总也除不尽,商的小数部分有时一个数字重复出现,有时几个数字重复出现。

4、师介绍:像,这样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作循环小数。

5、介绍写法。

在国际上有一种通用的表示循环小数的简便方法,那就是在循环小数中,如果是一个数字重复出现,就在这个数字上面点一个点;如果是几个数字重复出现,就在首尾两个数字上面各点一个点。

6、试着将下面的循环小数用这种方法表示出来。?,?

7、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根据需要,可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试着将,保留两位小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5页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哪几题的商是循环小数。

2、完成教材第16页练一练第1、2、4题。

[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除得尽吗?

蜘蛛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73÷3=

蜗牛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11=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动手做》教案【第三篇】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20—22页

设计理念

1、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为主,创设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初步形成自觉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和语言表达的能力,给学生充分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2、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来完成,主要采用折、剪、拼、画等活动,让学生在操作、探索、观察的活动中学习知识,使学生能够体验到自主学习而获得新知识的喜悦。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做”,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2、会用三角板正确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树立小组合作的意识。

教学准备(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卡片、剪刀、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请同学们说说你们家的餐桌是什么形状的?还见过什么形状的餐桌?

学生:圆形、椭圆形、长方形、正方形……

2、教师:说得很好!老师就特别喜欢方形的餐桌,而且老师有个习惯,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就尽量自己去做。老师家里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木板,可是太大了,搬到课堂上比较麻烦,但老师带来了与它形状一样的图形(出示平行四边形),老师也为每位同学准备了一张,老师想用这块木板做一张尽可能大的长方形桌面,该从哪锯呢?同学们帮帮老师,行吗?那我们就动手做一做。

板书课题:动手做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学生活经验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乐于助人的情操,营造宽松、自由的空间,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中去寻求正确的答案,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3、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学生的作品,请一名学生当小记者采访同学们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剪?

(设计意图: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探索不同的制作方法,在小组中展示、交流、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5、教师:同学们好聪明!想出了很多种方法做出了尽可能大的长方形,老师会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谢谢你们帮了老师的忙!)

(二)认识“高”

1、出示平行四边形。

(1)请同学们想一想,刚才剪的过程中你是怎样想的?谁来说说你的理由。(贴平行四边形)

(2)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抓住对边之间的线段、垂直等关键词)

(3)教师小结:其实刚才同学们都是沿着平行四边形其中的一条高剪的,那怎样概括平行四边形的高呢,请大家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4)教师收集各小组的信息、意见,引出平行四边形的高的概念。

教师:同学们同意这样的小结吗?学生:同意。

2、出示三角形

(1)教师:这是什么图形?请同学们对比平行四边形,看了这个三角形你想说点什么?请大家在小组里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的高?

(2)各小组汇报,教师收集信息,出示三角形的高的概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尝试练习。

①教师: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画一画三角形的高?

②学生试画,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同学们画的时候发现什么问题?

学生:我用直尺画很难画垂直……

③师生交流得出:画各种图形的高最好用三角板画 ,画出的高更精确。

④师生共议用三角板画图形的高的最佳方法。

3、出示梯形

(1)教师:看到这个图形,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梯形有几组平行的对边,它的高是怎样得到的。)

(2)师生共同小结梯形的高的概念。

4、教师:从三种图形的高的概念中你发现了什么?和你周围的同学说一说。

(引导学生观察、说出它们的高都是垂直线段。)

(三)练习巩固

1、课本21页试一试第1题。

学生依次找出各个图形中的高是哪条线段,并在图中标出来,完成后集体订正。

2、课本21页练一练第1、2题

让学生任选一个图形画出相对边的高。完成后要求小组内互评,说说对方所画图形的高的意见。(通过练习使学生体会到边和高的对应关系)

3、课本21页练一练第3题

动手量一量,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在小组内测量三个同高但形状不同的三角形的高,说说他们的发现。(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将发现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总结反思

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要向老师提出的吗?

(五)作业

课本22页练一练第4题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动手做》教案【第四篇】

案例背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第九册第二单元“动手做”,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认识并会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是今后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教材中没有给出底和高的概念,让学生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感受高和底及高和底的对应关系。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每天都在和各种图形接触,日常生活中积累下的对图形世界的感知、表象和思考构成了学生丰富的经验背景,成为他们认识“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物质基础。经过几年的数学训练,头脑中对创设的情境具有一定的想法,他们敢于尝试自己的想法,并且善于和小组其他成员进行合作交流学习。他们还具备了分类、转化等一些重要的数学基本思想。

案例描述: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材的第二单元中新增加了“动手做”一课,我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注意到有学生想沿着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剪开拼补来转化它,使之成为长方形。还有学生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新的想法,例如:沿着横中线剪开…。这些方法行不行呢?只有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才能够证明行与不行!而行与不行正是这节课的关键点:只有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拼才能将它转化成长方形。面对课堂上出现的这些“意外”,我在课堂上紧紧抓住这些学生自己生成的教学资源,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在课堂上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完成,用事实说话!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自学和合作学习,请学生把自己独特的想法都亲自实践一下,在交流反馈时,有此想法的学生用一个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剪开拼补,结果发现沿对角线剪开不能拼成长方形;让学生充分操作后,我又请学生把按自己的想法实验的结果分成“成功的”与“失败的”两大类。然后大家共同分析原因:怎样转化就能成功,怎样转化就一定不行?这一现象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学生答道:说明只有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才能将它转化为长方形。

这时的课堂上,很多人不约而同有着轻松愉悦的心情,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这一难点,靠着自己的努力大家达到一个共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而刚才那些出错的学生有些懊丧、失落。这时,如果我继续后面的教学环节,这些学生以后还会大胆尝试自己的想法吗?他们在这一学科上还会再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吗?还会发表自己的想法吗?我停了下来,我说:“今天我们要感谢这些同学!感谢他的失败!”所有的学生全愣住了,没想到我会说出这样的一句话。全班静静的听我说着“他们的方法虽然失败了,但他们的失败是非常有价值的,正是他们的失败让我们认清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关键。他们的失败为我们证明了这些思路是不可行的。在我们的科学实验中,不是每次实验都会成功,但每一次失败都是经验教训的积累,学会面对失败,我们才会成长。”

教学反思:从几何发展的历史来看,人们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是首先根据生产生活实践经验,依靠直觉观察、反复实验而形成的,不是靠后来人们整理时所运用的逻辑推理而形成的。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直观表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他们对几何图形的认识相当于人类早期认识几何的阶段。因此,我们应引导小学生借助他们身边直观、可感的空间世界,借助他们原先储备的经验积累,主动地关注、认识周围的图形世界,在大量的操作和思考活动中丰富表象,提升数学思考,发展空间观念。在本课中,我注重体现这一理念,使学习活动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随时调整教师的角色变化。

积极调整自己在教学中的所处的位置:参与学生的观察、研究、讨论;对学生的学习恰倒好处地进行引导、点拨;对学生汇报时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为学生汇报的研究成果加以重点强调或升华;为学生取得的成果而欢呼与喝彩……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根据不同的需要,随时发生改变,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充分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这节课中,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由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和解决方法,然后全班交流,此过程让学生的个性思维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每个同学都能从同学们的汇报交流中获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这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处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

在整堂课中,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独立思考的开放空间,尊重每一个学生,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鼓励学生将实践的结果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并进行分类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到创新学习的成功喜悦。

案例分析: 从学生的发展角度设计教学,提出问题、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本节课很好的实践了这一理念。

1、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为本课安排的内容量很少:先介绍平行四边形的转化成长方形,然后认识三角形和梯形的高,最后尝试自己画出图形的高,教师充分利用教材留下的空间和余地,在尊重教材、理解教材主要意图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对教材内容作了补充。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了符合学生认知特点、适合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活动,有效的达成了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平行四边形的转化成长方形,只要沿着一条高剪拼得到长方形就能解决问题了。据此,教师注意适时提出操作的要求,引导学生在操作时主动的思考不同的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更可贵的是,让学生将所有想法实践后进行分类并交流成功与失败的方法,创造性地提出了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平行四边形的高,分类并分析这一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得到了发展。

3、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展示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中有效的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平行四边形的转化,学生提出各种想法;学生运用了类比方法、分类的方法;学生发现了图形中高的特殊性,利用了高的特殊性明确了图形中底和高的对应关系。正因为融入了学生已有的数学思想方法,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浓厚的数学情趣和一个个富有挑战的数学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思维得到磨砺,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优化,学习的经验得到充实,成功、自信的体验得到强化。

4、让学生尝试失败和错误,有效的利用错误资源为教学服务。如果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个性化教育观来看,过去那种严丝合缝,看似一帆风顺的课未必就是好课,因为它把学生的错误“隐藏”起来了。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往往不是笔直的,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剥夺学生犯错误的权利就等于限制他们的自由选择的意愿。”所以,数学教学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同时,还要给学生尝试错误的机会,让学生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锤炼个性,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品格。

课堂中学生出现这种错误是美丽的,错误是孩子们最朴实的思想,最真实的暴露。课堂中要允许学生出现错误,让学生尝试错误,更重要的是要有效的利用错误资源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每个人都本能的追求成功,逃避失败,但比起学会获得成功,学会承受失败更重要。人的一生中,经历的失败要远远多于成功,成功往往是在经历多次失败后才获得的。先前有一种农药叫“六六六”粉,就是在经历665次失败后,在第666次才获得成功的。甚至这样的情况也不少见,就是经历过多少次失败后,最后仍未取得胜利,这是我们常常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一个理智的人不仅要学会在成功的时候不被冲昏头脑,更要学会在失败不可避免的时候能够承受失败。滑冰教练在教学员时,先教授的不是如何滑冰,而是如何摔跟头,是很有道理的。那些能在一次次失败之后又重新站立起来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教学生学会承受失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获得经验,我们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自己也受到了教育!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正是面对一次次的失败和遗憾而获取经验,不断研究修正课堂预设,才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逐渐完善的吗?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真正“新”的是视角,即从学生发展的立场出发重新系统建构数学课堂。

20 24163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