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巧板》教案精编5篇
通过《七巧板》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促进团队合作与沟通,激发对数学与艺术的兴趣。适合各年龄段,寓教于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七巧板》教案相关内容,供您学习参考!
小学数学七巧板的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实例,认识图形的面积的含义,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为后面的面积单位做好铺垫。
(二)过程目标
通过观察、重叠、数格子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通过“拼一拼”、“摆一摆”、“画一画”,从实际生活中形成面积单位的表象。
(三)情感目标
学会自主学习、参与学习、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认识面积,知道面积的`含义,建立面积的概念,能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难点
理解面积的含义,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设境激趣,导入新课
请两个同学做一个涂树叶比赛,看谁先涂完。哪位同学愿意参加?你会选哪片树叶?为什么?
二、操作探究,构建新知
(一)初步认识面积。
1.认识物体的表面的面积
摸数学书的封面,再摸课桌面,这两个面哪个大?哪个小?
摸文具盒的上面,橡皮的正面,哪个面大呢?
引出:物体的表面就是它们的面积。
看一看1元硬币与1角硬币的大小。
2.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课件抽象出面积)
这些图形都是封闭图形,也就是说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封闭图形)
(出示课件:缺角的长方形)
师:这个图形的面积在什么地方?它不是封闭图形,没有面积。
(二)进一步认识面积(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
1.探密游戏
这里有5个图形,秘密就在其中的一个里面,想知道它在哪个图形里吗?老师给你一些提示,排除一些错误答案,请听好:①它不在面积最大的图形里,去掉谁?(提醒学生这是用观察的方法。)②它不在面积最小的图形里,去掉谁?③它不在圆里。④它在剩下的两个图形中面积较大的图形里,猜一猜它在哪里?
师:这两个图已经在桌面上了,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比较大小。打开信封,可以让里面的学具帮助你,先思考后小组合作。比比哪个小组想的办法多?
2.小组合作探究、汇报。
小组成员到投影前展示自己的方法。
(课件出示)游戏的秘密
原来是智慧老人,为我们带来一个宝盒,猜猜里面装着什么?学生猜。
打开看看是什么?
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这节课已接近尾声,谈谈自己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吧?
2.课本第50页“练一练”第5题(2)。
“面积”是学生学习几何形体的基础,因此,教师需要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面积”概念。
大班教案《七巧板》2
活动目标:
1、熟悉形状的组合与分解。
2、尝试用几何图形进行不同的组合,创造出各种有趣的造型。
活动准备:
《七巧板》玩具卡,印有单幅七巧板造型图的挂图四幅,印有多幅七巧板造型图的挂图一幅,一封信,剪刀,小刀,笔,胶水。
活动过程:
一、营救七巧板:
师:小朋友们,七巧板的爷爷给我们寄来了一封信,希望小朋友们帮他一个忙,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七巧板爷爷遇到了什么困难好吗?
(念完信后,出示玩具卡)
引导幼儿认识玩具卡是什么形状,中间用虚线分成了几块,可以怎样分开。
二、七巧板跟我学练基本功
1.让幼儿熟悉每块图形,知道七巧板由哪些图形组成,分别有几块,大小有什么不同,并感受图形在转动中有什么变化。
2.幼儿用七巧板自由造型,能发现相同的两个三角形能拼成一个正方形、大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三、我和七巧板学本领
1.出示挂图(一),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幼儿拼图,让幼儿知道拼图时,有时需要转动图形。
2.出示挂图(二)、(三)、(四),将幼儿分成三组,每个幼儿拿一块图形,每组拼一幅图,看哪组拼得又快又好。
四、七巧板跟我学本领
1.让幼儿自由造型,并能说出是什么。
2.互相观摩,看一看别的小朋友有什么不同的组合造型,并模仿学习。
3.出示印有多幅造型图的挂图,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可以照着挂图拼图,也可以将自己拼出的图形贴(或画)在后面。
五、七巧板回家练本领(活动延伸)
1.请小朋友将七巧板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拼一拼,创造各种有趣的图形。
2.请小朋友将各种不同的图形(自己的和别人的)贴(或画)在本子上,我们比一比,看谁贴(或画)得多。
附:七巧板爷爷的信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探讨。
展开阅读全文
有趣的七巧板教学设计3
有趣的七巧板教学设计
1、地位与作用:
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对几何的处理一改传统方法,它从培养学生对图形、几何体的图形意识入手,让抽象的几何知识与学生的现有的感知能力接轨,把知识用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作为载体传递给学生,使他们能学而且乐于学。本章主要是学习几何的一些基本知识:线、角、线与线的位置关系。这些知识源于生活又是后面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解决几何问题的基础知识。同时学习这一章也给学生把以前对这些几何知识的有关理解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去认识提供了一个过渡。本节的内容通过学生儿时的玩具把本章的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在制作七巧板、搭建图形的过程中去进一步认识、理解所学的知识,积累有关的图形经验。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七巧板的制作、拼摆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对平行、垂直及角等有关内容的认识,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培养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动手与动脑的过程中发展想象力,培养创新精神。
3、重点、难点:
重点:制作、拼摆七巧板,积累有关图形经验
难点:通过拼摆七巧板积累有关图形经验。
学法、教法分析
1、学法分析:
⑴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用七巧板构造出优美的图案。
⑵能用适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考结果。
⑶挖掘出七巧板构图中有关的数学知识,比如:平行、垂直、角等。
2、教法分析:
这堂课的知识在本章前面已经学习,现在借助“七巧板”的拼摆,在反复的拼摆过程中体会平行、垂直和角等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切勿以老师的演示代替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让学生充分叁予,才能让他们充分发挥大家丰富的想象力,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寓教于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⒈介绍七巧板,激发兴趣⑴演示激趣:演示两个七巧板搭建的图形,给学生造成悬念。让学生猜一猜它们是什么?骆驼 奔跑的人⑵介绍七巧板历史七巧板是我们祖先的一项卓越创造。19世纪初,七巧板流传的西方,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并迅速传播开来,被称为“东方魔板”。
2.制作七巧板活动⑴学生活动:动手制作一副七巧板活动材料:一块12×12c的。正方形硬纸板、剪刀、直尺、一副三角板。
做法:按图2所示的方式制作一幅七巧板,并涂上不同的颜色。老师在学生动手活动中要先引导学生看清各点所在的位置,再动手操作。如点O是对角线AD和BF的交点,点C、E分别是BD、DF的中点,点G、H、分别是线段CE、OF、OB的中点。确定这些点的位置,可以作平行、垂直都可以。图1 图2⑵学生活动:利用你所做的七巧板拼出两个不同的图案并思考回答以下问题。①能否用兩个最小的三角形可以拼成那件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或中等三角形?
② 能否用兩个最小的三角形加上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中等三角形或正方形,均可拼成一个大三角形。③在你的拼图中用了什么形状的板?你想表现什么?④在你的拼出的图案中,指出三组互相平行或垂直的线段,并将它们之 间的关系表示出来⑤在你拼出的图案中,找出一个锐角、一个直角、一个钝角,并将它们表示出来,它们表示出来,它们分别是多少度?教师活动:①先让学生认识七巧板是由五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组成的。②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自己的作品及其含义,从各小组中选取一些优秀作品进行全班交流。③在找平行线段、垂直线段注意学生的表示方式,不规范的予以指正。④在找角时同样注意角的表示,还可以进一步让学生说出各个角的度数,如锐角为45°,直角为90°,钝角为135°。3、欣赏七巧板图案
攀登 帆船 猫
金鱼
4、七巧板游戏“目莲救母”(flash操作,视时间长短由学生完成其中的几个或全部过程)
5、作业:请你用七巧板拼出下面的图案。
大班数学有趣的七巧板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魏格纳及他的大陆漂移学说;
2、能够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3、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认识假说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形成
三、教学难点: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观点
四、教学方法:讨论法
五、教具准备:世界地图、二亿年前后地球位置变迁图、两块板、一张胶纸、空瓶子一个
六、教学设计:
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配合使用世界地形图和多媒体技术模拟大陆漂移的过程和板块活动的过程。
七、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讲故事―――一个大诗人的梦
一个大诗人的梦
1910年的一天,德国年轻的气象学家艾尔弗雷德魏格纳躺在床上,目光注视着墙上一幅世界地图。他意外地发现,地图上大西洋轮廓是如此相吻合!这一启示,使他产生了一个闪念: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欧洲大陆与北美大陆是不是曾经贴在一起?这就是著名大陆漂移假说的最终思想。
1911年秋,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魏格纳又从一个论文集中看到了“根据古生物的证据,巴西与非洲间曾经有过陆地相连接”的论述。于是他便在大量测量学与古生物的范围内研究,并的出了重要的“大陆漂移”的肯定论据。由于这一假象如此偶然,如此富于幻想离奇色彩,使得当时许多地质学家目瞪口呆,直至今日仍有人称这一假象为“一个大诗人的梦”。为此,魏格纳也获得了“地质浪漫诗人”的称号。
师:从这个故事中,说明了“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有那些证据支持他的观点?从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提出过程中可以学到一些什么?
生:分组讨论(前后桌4人为一小组,时间2―3分钟,教师参与学生讨论)
师:哪个小组的发言人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讨论情况
生:“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观点是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曾经是一个整体,后? 证据是大西洋两岸的轮廓是如此的相对应;巴西与非洲间曾经有过陆地相连接,古生物之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应用了先假说后寻找证据的方法。
(说明:允许学生有错误的见解存在)
师:听了以上几组同学的结论,我们来看一下大陆的漂移过程(展示2亿年前后大陆的位置变迁的图片)
师归纳: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最终没有有足够的证据,直到现在还有人称这一假想为“一个诗人的梦”,但这一“学说”的提出假说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们在以后的科学研究中也应有学习魏格纳的这敢于假说、勇于探索的精神。
(引导学生阅读P151的阅读材料)
师归纳:20世纪60年代,随着海洋地质学、考古地磁学、地球物理学等的兴起和发展,人们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
(引导学生观 图4-45“六大板块示意图”)
师:这些大陆岩石圈是否像我们小时候玩的七巧板?想想消亡边界和生长边界是如何产生的?
生:分组讨论
师:大陆的岩石圈好像是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这一小块的七巧板就叫板块。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六大板块的分布。
(结合书本上地图讲述六大板块的分布情况)
师:请大家看一下哪几个板块几乎全为海洋?中国处于哪个板块?
生:(太平板块 亚欧板块)
师:全球由六大板块构成,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
(领导学生阅读4-43、4-46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
问:世界上火山、地震多分布在什么区域?
生:(各板块交界处)
师:两个板块相撞会发生什么现象,用两本书碰撞一下,
生:分组讨论并实验
师归纳:板块碰撞时产生巨大的能量,产生海岭或山脉,例: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此时两板块的边界就叫做消亡边界。
(问:喜马拉雅山脉是哪两大板块相撞而成的?)
生:(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
师:原本相邻的两大板块破裂,会发生什么现象,并用实验证一下。
生:分组讨论并验证
师归纳:板块张裂形成了山谷和海洋,例: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的形成。此时两板块的边界就叫做生长边界。
总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一、魏格纳和他的大陆漂移学说
1、大陆漂移学说是魏格纳的一个假说
2、证据
(1)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
(2)大西洋两岸大陆上的生物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
二、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这些板块飘浮在软流层上
2、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山脉。 如:喜马拉雅山
板块的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
3、板块碰撞和张裂是引起地壳变动的最主要原因
大班数学有趣的七巧板教案5
活动目标:
1、通过剪拼“七巧板”,加深幼儿对简单图形的认识。
2、动手与动脑结合,培养幼儿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幼儿的形象思维。
3、以动激趣,在实践中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七巧板教具一份、幼儿人手一份标有数字地正方形、剪刀人手一份
图形若干
活动过程:
一、以动激趣、剪拼“七巧板”
1.剪“七巧板”(出示“七巧板”)
师:小朋友,这张正方形的纸上写了什么?几个数字?这七个数字把正方形纸分成了七块不同的形状,我们一起把正方形纸剪一剪,分一分有哪些形状。
(利用板书的形式,把图形进行分类)
师:这是七块神奇的形状,它能变化出许多图案。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七巧板”,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一种有趣的益智游戏。
2.拼“七巧板”
师:你能把这七个图形拼成剪开前的正方形吗?拼不出的小朋友可以看看黑板上的图示。
二、拼实物图、手脑结合展开想象
1、自由创作、充分发挥想象能力
师:用这七个图形能拼出房子、小树或随便什么东西,给你们两分钟的时间比比看谁拼的漂亮。
小结:我们拼七巧板时一定要把这七块板都用上去,图形之间不能留有缝隙。向同伴介绍自己用七巧板拼了什么、是如何拼的。(鼓励大胆想象、积极拼摆的幼儿)
2、出示“七巧板房子”,观察、讨论是如何拼的、还能用七巧板拼出什么。
3、幼儿操作。
用剪刀沿实线将操作材料剪成七巧板。
摆一摆,拼一拼。
相互欣赏、交流。
(出示欣赏图片)师:你们瞧,这些都是由七巧板拼出的图形。想拼一拼吗?
师:老师这儿还有好多的图形,你们再来试一试,好吗?
小结: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七巧板”,希望你们下课后用它再拼出一些图形,比比看谁拼得最多、漂亮,我们评他为我们班的小小建筑师、设计师。
上一篇:在草原上教案精彩5篇
下一篇:三个儿子教案精编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