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趣味数学教案【通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六年级下趣味数学教案【通用5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六年级下趣味数学教案【第一篇】

1.让学生掌握分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的能力。

2.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通过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掌握分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提高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的能力。

多媒体课件。

1.计算下面各题。

2.通过计算引导学生回忆分数乘整数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强调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会更简便。(让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加以引导与整理。)。

3.教师导语: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乘整数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乘法的有关知识。

(一)阅读理解。

1.出示呈现例5情境图(数学信息),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想解决什么数学问题?(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教师选择问题板书。)。

(1)松鼠欢欢的尾巴有多长?

(2)松鼠乐乐的尾巴有多长?

1.自主解答。

松鼠欢欢的尾巴有多长?怎样列式?你能计算出来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板书:,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请不同做法的学生板演。)。

2.交流探讨,体会不同算法。

先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再全班交流,一一展示,分析出现的不同计算方法。

(1)可以把化成分数,再跟相乘,结果是,化成带分数。

(dm)。

(2)可以把化成小数,再跟相乘,结果是。

×=×=(dm)。

3.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不错,这道分数乘小数的题目我们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来计算,既可以把小数化成分数再计算,也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再计算,这两种方法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分数乘分数和小数乘小数的知识。

1.自主解答。

刚才例5第(1)题大家完成得很不错,下面第(2)题有没有信心做对呢?(出示课件,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2.交流反馈。

(1)可以把化成分数,再跟相乘,结果是。

(dm)。

(2)可以把化成小数,再跟相乘,结果是。

×=×=(dm)。

3.自学课本。

(1)除了上面两种计算方法,这道题还有另一种算法。同学们打开课本第8页,看一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学生看书自学。)。

(2)这种算法你看懂了吗?引导学生说计算过程。(课件逐步出示第三种算法。)。

小数和分数的分母先约分得到,再跟分子3相乘,结果是。

4.对比思考。

为什么可以这样约分?你觉得这样约分计算简便吗?

1.既然先约分再计算这种方法这么简便,为什么第(1)题没用这种简便方法计算呢?

2.师小结:先约分再计算虽然简便,但只在小数与分数分母有共同因数的情况下适用,如果小数与分数分母没有共同的因数,就不能直接约分,只能采用把小数化成分数或把分数化成小数再计算的方法。所以在实际计算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观察算式中小数与分数分母的特征,明确小数与分数分母是否有共同的因数,然后再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计算。

(一)对比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

2.反馈:计算时你更喜欢哪种算法?

(二)基本练习。

教材第8页做一做。

1.学生先观察每一道题的特征,思考:每道题可以用几种方法来做?哪种方法更简便?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2.反馈交流时提问:哪几题可以先约分再计算?(、、)。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计算吗?

(三)提高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一生板演。

2.反馈计算过程,强调能约分的先约分再乘。并适时补充我国的水资源知识,进行节约用水教育。

(四)拓展练习(多余条件)(机动)。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汇报。

3.教师点拨:在解决含多余条件的实际问题时,要先弄清楚题意,看问题所需的条件是什么,选择恰当的条件,找出多余条件,然后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最后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六年级下趣味数学教案【第二篇】

(1)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是多少?(列式:×3=)。

六年级下趣味数学教案【第三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借助数轴初步理解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负数的意义和数轴的意义及画法。

教学指导。

1。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

负数的出现,是生活中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需要。教学时,教师应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实例,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素材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出现负数的必要性,并通过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对比,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在引入负数以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实际例子,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并通过大量的事例加深对负数的认识,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把握好教学要求。

对负数的教学要把握好要求,作为中学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过渡,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负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这里不出现正负数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什么样的数是负数,只要求学生能辨认正负数。关于数轴的认识,这里还没有出现严格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性的定义,只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在直线上表示正数和0的经验,迁移类推到负数,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所对应的点。

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创设了开放性的思维空间,在解决问题时应着眼于让学生自主地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题思路。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答案,对于学生有道理的阐述,教师要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逐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

课时安排。

共分3课时。

教学内容。

负数的初步认识。

(1)(教材第2页例1)。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重点难点体会负数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1。教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教材第2页主题图。(有条件的可播放天气预报视频)。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内容。(教师:观察上图,你能发现什么0℃代表什么意思—3℃和3℃各代表什么意思)。

3。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

(1)新课讲授教学教材第2页例1。

(1)教师板书关键数据:0℃。

(2)教师讲解0℃的意思。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负号):如—3℃表示零下3摄氏度,读作负三摄氏度。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数字前加“+”(正号),一般情况下可省略不写:如+3℃表示零上3摄氏度,读作正三摄氏度,也可以写成3℃,读作三摄氏度。

(3)我们来看一下课本上的图,你知道北京的气温吗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是多少呢随机点同学回答。

(4)刚刚同学回答得很对,读法也很正确。

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反馈。

(6)请同学们把图上其它各地的温度都写出来,并读一读。

(7)教师展示学生不同的表示方法。

(8)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用“+”和“—”就能准确地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第1题。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答案:—18℃温度低。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六年级下趣味数学教案【第四篇】

1、初步掌握早餐的分类,知道科学营养早餐有利于健康,养成良好的饮食规律。

2、培养学生调查、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并对结果做出一定的解释。

3、学会配置一些科学、合理、有营养的早餐菜谱,做一名“小营养师”。

1、调查一下自己家或学校附近哪里有早餐车。

2、跟家长买一次早餐。

3、教师收集一些早餐材料。

(一)制定活动方案。

一、创设问题情境,确定研究课题。

1、师生交流。

2、分析柱形统计图(早餐内容)。

课件出示统计图。

师生观察,师可以相机指导学生看图。

师:从这张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些什么?

预设:(生1)都是我们平常早上会吃的东西。

(生2)早上吃鸡蛋的人最多。

(生3)吃鸡蛋饼和包子的人也挺多的。

(生4)早上大家几乎都喝牛奶或者豆浆,喝粥的人比较少。

(生5)好像大家早上吃的东西都差不多哦,除了喝豆浆吃鸡蛋饼就是喝牛奶吃鸡蛋加面包,像麦片粥啊、面条啊、蛋炒饭、糕点什么的,都很少人吃。

(生6)我还发现一个问题,早上几乎没有人吃炒菜。

关于这个发现,师应相机鼓励,并适当引出“炒菜一般来说会是什么?”也就是说,早上一般没有人会吃蔬菜和肉。

……。

师小结:大家的观察能力真强。我们平时的早餐内容是怎么样的?(交流)有这张图里没有出现的吗?(交流:没有或很少)这说明,我们的早餐内容,丰盛吗?(不)对,很单一。(课件强调:单一)。

3、信息分享。

师:这儿还有一则官方消息:(课件出示)中山医科大学营养系曾对两所小学10岁左右的学生做了早餐的一个对比试验。第一组每天吃的早餐和大家差不多。第二组吃的早餐则是中国营养家协会推荐的营养早餐。一周之后对两组进行测试,结果如下。大家会看到,在数学运算、创造力和耐力的对比,第二组明显好于第一组。

4、现场统计饥饿时间。

师:说到现在吃的,你饿吗?(交流)这么早就饿了呀?现在是第三节课,已经有这么多同学感觉到饿了,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说他第二节课就已经饿了。

5、引导学生发现早餐的重要性。

这则消息,对比那张统计图,再加上我们刚刚交流的内容,有没有什么发现?师生交流:(预设)。

(生1)早上吃不好早饭,很快就会饿。

(生2)我们的早餐几乎总是那几样,内容很单一。

(生3)吃有营养的早餐很重要,对我们头脑的发育有好处。

师相机评价:大家不仅观察能力强,发现问题的能力也很棒哦。还有什么发现?

(生4)我们不仅要吃饱早餐,还要吃好早餐。

(生5)我平时一直以为,早上时间特别紧张,随便吃点儿什么,只要吃饱就行了,没想到,吃个小小的早饭,还挺有学问的呢。

师抓住时机引导:嗯,说得好,看似不起眼的、经常被大家忽略的一顿早饭,居然也大有学问在里面。既然早餐很重要,又暗藏那么多学问,那么,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早餐的学问,好不好?(好)都同意了?(同意)。

6、确立主题:早餐的学问。

师:那好!我们就以“早餐的学问”为主题进行本期的综合实践活动。

1、交流研究内容。

师:关于早餐的学问,你们想要研究些什么?把你想要研究的内容展示到“小问号收集站”上来吧。

(事先让学生准备卡纸,在卡纸背面贴双面胶,用大大的字写下来,便于粘贴)。

预设:早餐吃什么、几点吃、吃多长时间、怎么样等等。

2、确立研究小课题,组建活动小组。

师:同学们的思维可真开阔,一下子,我们的小问号收集站就收集了这么多的问题。如果我们把这些问题全部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好像太繁杂和琐碎了,我们能不能把它们归纳一下呢?(能)关于归纳问题的方法,上节课我们已经实践过了,只需要?(生:把类似的问题圈在一起,再简炼结合一下。)。

学生归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归纳出了几个问题?

(1)不吃早餐的危害。

(2)早餐吃什么最好。

(3)各国吃早餐的讲究。

(4)早餐的起源。

(5)。

……。

师:为了更好的完成我们的活动,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最想要研究的问题进行研究,选择同一个问题的同学,可以组合成一个小组合作研究。

学生自由组合,确定子课题。

(拟写活动计划)师:确定好了研究课题,我们可以制定一份活动计划。

你们看老师这里有一个共享栏,一个是一份现成写好的方案可参照,一个是白纸可自己设计,一个是表格式方案,一填就可以了,但是在开展活动时也可以进行方案的修改。

(学生自由选择设计方案。)。

学生针对自己的想法提问,教师给予回答,补充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简单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网络,书籍,报纸,电视,广播以及询问专业人士等。

学生在指导后继续完成自己的活动方案。

(预设情况二)师:设计完成,交流一下所设计好的活动计划。

学生评价:你认为他们小组这个活动计划,好的地方在哪里?不适合于实施的地方在哪里?

三、小结。

教师总结,研究的问题要小一点,要多方面获得问题的答案,比较总结得出正确结论。

1、各小组根据各自的研究课题,在一星期内在社区、家庭、学校进行调查访问。

2、分组整理调查结果。

学生根据自己一星期对早餐用餐情况的调查,进行整理、统计,制成统计表或统计图。

例如:

a、调查早餐价格定位问题。

《学生早餐价格统计表》。

班级第小组编制统计时间:20xx年月日。

b、调查早餐营养问题。

《学生早餐营养统计表》。

班级第小组编制统计时间:20xx年月日。

c、调查早餐用餐时间问题。

《学生早餐用餐时间统计表》。

班级第小组编制统计时间:20xx年月日。

d、调查附近“放心早餐”的销售情况。

《“放心早餐”销售统计表》。

班级第小组编制统计时间:20xx年月日。

(有可能可制成条形或扇形统计图)。

(三)讨论思考。

1、分组讨论统计结果。

例如:早餐时间一般起床后半小时吃比较科学,起床后就吃不利于健康,在路上、校门口吃不卫生。

早餐营养方面d类蔬菜或水果吃的人较少,营养搭配上不合理科学,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发展。

2、分组提出科学合理意见。

各小组根据讨论结果,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可参阅有关的资料,写成一份富有建设意见的报告。

(四)交流报告。

1、汇报成果。(可选)。

每组根据自己的一份富有建设意见的报告,在班上进行汇报。

2、学生答辩。

每组汇报后,全班学生对每组的研究课题,可进行提问,小组派代表进行答辩。

(五)做一名“小小营养师”

根据前面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对早餐的重要性有一定认识,经常不吃早餐对生长发育、学习工作、营养摄入、身体耐力有一定影响。另外还知道理想早餐的条件依次为营养均衡、口味口感好、卫生和方便。

六年级下趣味数学教案【第五篇】

(5)列式计算。

5、小组汇报(二):假设大船与小船都是5只。

要求学生汇报后,全班共同填教科书191页表格,并解决问题。

三、巩固反思,提升策略。

练一练。

1、学生先读题,独立完成并汇报。如果假都是兔,你能设计这样的四个问题吗?小组讨论完成,并汇报。

读题理解题意。提问:要算到怎样才能够解决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四、全课总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会运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和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选择合理的策略有效的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策略回忆。

提问: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个有什么诀窍,或说关键是什么?可以讨论一下再回答。

二、巩固提升。

练习十七第2题。

1、读题:

2、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3、准备怎样替换?关键是什么?

4、学生独立完成并检验。

练习十七第3题:

1、读题。

2、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3、准备怎样假设?关键是什么?

4、学生独立完成并检验。

练习十七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桌说说解题的想法?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解答。

三、你知道吗?

一起读一读,你能理解题意吗?你会解答吗?

20 31526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