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册语文第七课《陈情表》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4篇
【导言】此例“高三上册语文第七课《陈情表》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陈情表》【第一篇】
单元导读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古人将自己的人生感悟、事理思考、情感体验等诉诸笔墨,留下了许多佳作名篇。诵读这些作品,触摸民族文化血脉,可以增进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本单元选取魏晋到明代的6篇经典散文,有的以情见长,至情至性,感人肺腑;有的以理取胜,理趣盎然,发人深思。这些作品体裁不一,风格各异,呈现了我国古代散文的多样面貌。集中在一个单元研习,在对比中体会,在联系中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古代散文。
学习本单元,重在把握课文的思想情感及其承载的文化观念,领会不同作者在审美上的独特追求。要反复诵读,涵咏品味,把握文意;要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特有的语言形式去抒发情志,形成独特的美感;还要做些梳理和评点,领会章法之妙和细节之美。
文本解读
《陈情表》以祖孙相依为命的往事写起,集中陈述“诏书切峻”和“刘病日笃”的矛盾,以诚恳的言辞,请求皇帝允许自己先孝后忠,暂不奉诏。全文情真意切,不加渲染而自能动人。要反复诵读,体会文中的感情;还要理解作者是怎样以孝道贯串全文,既以情感人,又以理服人。可以结合作者身份和文章写作背景,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何坚持不入朝为官,体会这篇文章表达上的委婉和得体。
素养目标
1、了解李密的生平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本,背诵全文。
3、通过诵读,理解所陈之情,体会陈情方式。
4、品味作者在文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孝情、忠情,分析体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说理方法。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
苏轼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把《出师表》当成“忠”的标准,把《陈情表》作为“孝”的典范。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晋初散文家。其父早亡,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长大。少有文采,曾跟随名儒谯周学习,博览五经,以文学著称。曾在蜀国任尚书郎等职,并多次奉命出使吴国,颇有辩才。蜀汉灭亡后,征西将军邓艾闻其名,请他担任主簿,他推辞不就。晋武帝立太子,征召其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为由固辞不受。及祖母卒,服丧期满,李密以太子洗马被征至洛阳。后出为河内温令。
2、相关背景
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官职不详)。三国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元帝,史称“晋武帝”。泰始三年(267年),朝廷采取怀柔政策,极力笼络蜀汉旧臣,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时年44岁,以晋朝“以孝治天下”为口实,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上《陈情表》以明志,要求暂缓赴任,上表恳辞。晋武帝为什么要这样重用李密呢?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据《晋书》本传记载,李密奉事祖母刘氏“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李密则向晋武帝上此表“辞不就职”。
3、了解文体“表”
“表”是古代的一种奏章,多用于臣子向国君陈请谢贺。因为“表”的阅读对象是皇帝,所以呈表人一般态度诚恳,措辞谦恭,内容读来如对面谈心,颇为感人。“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典范之作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
4、解题
①陈:陈述。
②情:实情、感情。
③表: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衅(xìn)闵(mǐn)祚(zuò)茕(qióng)孑(jié)
陨(yǔn)逋(bū)矜(jīn)渥(wò)
三、文本研究
思考1解释词义、概括段意
(第一段)臣密言:臣以(因为)险衅(艰难祸患,指命运不好。险,坎坷。衅,祸患),夙(早年)遭闵(同“悯”,忧伤)凶(不幸。指丧父)。生孩六月,慈父见(用于及物动词之前,有称代动作行为的受事者的作用,相当于“我”)背;行年(年岁,年龄)四岁,舅夺(强行改变)母志。祖母刘愍(怜惜)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不会走路。这里形容柔弱),零丁(孤独的样子)孤苦,至于(至,达到;于,介词,引出对象)成立(成人自立)。既无伯叔,终(又)鲜(少。这里是“没有”的意思)兄弟,门衰祚薄(福分浅薄),晚有儿息(子嗣)。外无期功[期,穿一年孝服的亲族。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这都指关系比较近的亲属]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孤单无依靠地独自生活),形影相吊(安慰)。而刘夙(早时)婴(缠绕)疾(病)病,常在床蓐(草垫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停止侍奉而离开(祖母)]。
请概括段意:叙述自己的遭遇和家庭的困境。
(第二段)逮(及、至)奉圣朝,沐浴(承受恩泽)清化。前太守臣逵察(经考察后予以推举)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举荐)臣秀才(汉代所设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优秀人才。晋时仍保留此制。与科举考试的“秀才”不同)。臣以(因为)供养无主(主事的人),辞(辞谢)不赴命。诏书特下,拜(授官)臣郎中(尚书省的属官),寻(不久)蒙国恩,除(授官)臣洗马(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猥(谦辞,辱)以微贱,当(承担)侍东宫,非臣陨首(头落地,指不惜性命)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使上闻、报告),辞不就职。诏书切峻(急切严厉),责臣逋慢(有意拖延,怠慢上命);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比)星火。臣欲奉诏奔驰(赴京就职),则(连词,表转折,但是)刘病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笃(病重);欲苟(姑且)顺私情,则告诉[申诉(苦衷)]不许(许可):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形容进退两难的窘状)。
请概括段意:叙述朝廷多次征召的经过以及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
(第三段)伏惟(伏在地上想。旧时奏疏中下级对上级常用的敬语)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元老,旧臣),犹蒙矜育(怜惜养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况且)臣少仕伪朝,历职(连续任职)郎署(郎官的衙署),本图宦达,不矜(看重、推崇)名节(名誉与节操)。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提拔、擢升),宠命优渥(优厚),岂敢盘桓(犹疑不决的样子),有所希冀(非分的愿望)。但(只是)以(因为)刘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这里比喻人的寿命即将终了。薄,迫近),气息奄奄(气息微弱、将要断气的样子),人命危浅(垂危),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无法用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轮流,更替)相为命,是以(因此)区区(自己的私情)不能废远。
请概括段意:进一步阐明辞不就职的原因。
(第四段)臣密今年四十有(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辛酸悲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照察、审辨)。愿陛下矜愍(怜恤)愚诚,听(任从。这里指应许)臣微志,庶(希望)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当结草(死后也当结草报恩)。臣不胜(承受,承担)犬马怖惧之情,谨(恭敬地)拜表以闻(使动用法,使……知道)。
请概括段意: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点明全文主旨。
思考2整体感知
1、本文是李密向谁陈情?陈述了那几方面的“情”?最终想达到什么目的?
明确对祖母———孝情
对晋武帝——忠情
对自己———忠孝难两全的为难苦情
目的:愿乞终养
思考3具体探究
1、第一段中体现的,李密一定要对祖母尽“孝情”,原因有哪些?试分析效果。
明确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父死母嫁,祖母躬亲抚养;
②“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体弱多病,祖母精心养育;
③“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内外无亲,祖孙互为依靠;
④“而刘夙婴疾病……未曾废离”—卧病在床,祖母需要照料。
效果:文章一开篇,浓浓的悲情扑面而来,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李密形单影只的孤寂,祖母困境中的艰辛;仿佛听到了他无助的哀叹,祖母病中的呻吟……至性之言,悲恻动人,为下面的陈述奠定了情感基调。
2、在第二段中,李密处于怎样的两难境地?如何狼狈?
明确两难:朝廷征召,皇恩浩荡;祖母病重,无人照顾。
狼狈:“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连用四字骈句,渲染出严峻的形势。如果一味拒绝,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3、第三段中,李密为自己找的“理”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圣朝以孝治天下”
作用:引孝政,尽孝是遵循国策,“理”应认同,是忠君的体现。
4、李密找到的“忠孝能两全”的办法是什么?
明确“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先尽孝,后尽忠
思考4品味语言
1、第二段接连使用时间词“逮”“前”“后”“寻”,对应的征召词“察”“举”“拜”“除”“当”以及递增官职“孝廉”“秀才”“郎中”“洗马”,有什么用意?
明确这些词语都表示新朝对李密的多次征召:从时间上看急迫连续,从形式上看多法并用,从官职上看越来越高,显示出新朝急于需要李密出来笼络人心,而李密推辞之难,这为下文矛盾的解决埋下了伏笔。
2、第二段“切”“峻”“责”“慢”有什么表达效果?四字句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这四个字形象地写出了朝廷对李密“辞不赴命”越来越生气,责备越来越严重的态度,仿佛可以看到皇帝在那里生气发怒的情形。
思考5体会写法
1、如果将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下位置,先讲理后陈情,好不好?
明确不好。本文的陈述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文章首先陈述个人的悲惨遭遇及家庭的凄苦,突出祖孙的特殊关系,以此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因“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此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的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2、本文语言表达切合身份,恭敬而得体。请从文中找出一些表达敬意和自谦的词语,加以体会。
明确表示敬意的词语有:奉、伏惟、圣朝、清化、蒙、宠命、谨等。表达自己对新朝的敬意,进一步打消新皇帝的疑虑。表达谦称的词语有:臣、猥、亡国贱俘、乞、犬马等。谨遵臣道,极尽谦卑之能事,化解晋武帝的疑心,博得他的同情。
思考6对比阅读
任务:夏完淳的《狱中上母书》与李密的《陈情表》都属于“陈情”作品中的佳作,都写得情感真挚、回肠荡气,但两文的写作目的、“陈情”的方式却有所不同。试比较分析。
(链接1)
狱中上母书
[明]夏完淳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奈天不佑我,钟虐明朝。一旅才兴,便成齑粉。去年之举,淳已自分必死,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斤斤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养无一日焉。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不孝之罪,上通于天。
呜呼!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祚衰薄,终鲜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虽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但慈君推干就湿,教礼习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大恩未酬,令人痛绝。慈君托之义融女兄,生母托之昭南女弟。
淳死之后,新妇遗腹得雄,便以为家门之幸;如其不然,万勿置后。会稽大望,至今而零极矣。节义文章,如我父子者几人哉?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呜呼!大造茫茫,总归无后,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先文忠在冥冥诛殛顽囂,决不肯舍!
兵戈天地,淳死后,乱且未有定期。双慈善保玉体,无以淳为念。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勿悲勿悲!相托之言,慎勿相负。武功甥将来大器,家事尽以委之。寒食、盂兰,一杯清酒,一盏寒灯,不至作若敖之鬼,则吾愿毕矣。新妇结褵二年贤孝素著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
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大道本无生,视身若敝屣。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明确(1)从写作目的看,《狱中上母书》是写给母亲的一封诀别书,为国赴难,义无反顾,不惜拋却亲情,但拳拳之心,天地可鉴;《陈情表》是写给皇帝的一封书信,目的是婉言拒绝朝廷的任命,借亲情之名“辞不就职”。
(2)从“陈情”方式上看,《狱中上母书》自始至终,直抒胸臆,毫无掩饰,酣畅淋漓;《陈情表》则表达得委婉含蓄,虔敬有加。
四、明晰主旨
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辞意恳切,真情流露,语言简洁,委婉畅达。
五、拓展阅读
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历史上,“孝”是进入家庭观念中最早的伦理道德范畴。传说尧时,“虞舜,性至孝”,感天动地,“帝尧闻之,遂以天下让焉”。这可能就是中华孝文化的雏形。“孝”大兴于周代,其初始意指尊祖敬宗、报本返初、生儿育女和延续生命;至孔子,使“孝”从其宗教与哲学意义转化为“善事父母”的纯粹伦理意义,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至《孝经》,“孝”这个反映家庭亲子关系的道德观念被全面政治化了。
孝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孔子提出了“孝为仁之本”,而儒家思想也就是以“仁”为中心的道德思想,可见“孝”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在《孝经》中,“孝”被置于道德规范的最高地位,“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说,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此产生。“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本位,可以说是一切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
孝文化对“孝”有明确的规定,并强调“孝”与“顺”的一致。曾子认为:“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尊亲”不仅指尊敬,更有一系列礼仪规定;“弗辱”就是要安分守己,不许玷污祖上的名声和家族的尊严,还要珍爱父母给予的身体;“能养”并非一般的供养,而是敬养。在中国的孝文化中,还强调“顺”,即顺从父母的意愿,孔子对孝的简洁解释是“无违”,儒家所提倡的“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服从长上的意志。
孝文化有着重要的政治内涵。“孝”本是规范家庭内部亲子关系的伦理道德,但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家国同构、君父同伦,“孝”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政治意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道,忠孝是一体的。《孝经》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敬父母只是孝的开始,进德修业才是孝之终。这与儒家伦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相一致,与儒家“身—家—国”的模式相统一。可见,“孝”已经同时向个体道德领域和政治领域扩展,它起源于个体道德修养,贯穿于家庭中赡养父母和家庭和睦,终于进德修业,对国家和社会履行职责。
孝文化对“不孝”有明确的规定。在《孟子》中,孟子提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赵岐为其做了如下注解:“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从精神层面提出致亲于义则为“孝”,陷亲于不义则为“一不孝”。可见,孝不是简单的恭敬顺从,而是以“义”作为“孝”的评判标准。“家贫亲老,不为禄仕”则从物质层面,即温饱与否和是否为考取功名而努力提出“孝”的标准。最后,“不娶无子,绝先祖祀”又从发展的层面,即后继是否有人的角度提出“孝”的标准。此处的“无后”并不是侧重“不娶无子”,而是强调“绝先祖祀”,即无人继承衣钵才是真正的无后,真正的大不孝。
(选自《中西方孝文化探析》)
六、素材积累—关于“孝”的名句
1、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维吉尔
2、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4、青山悲吟声声泪,声声呼严父;碧水苦诉字字血,字字哭慈母。
5、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6、家贫出孝子,国乱识忠臣。——《名贤集》
7、你希望子女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你的父母。——伊索克拉底
8、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9、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10、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高尔基
11、诗书立业,孝悌做人。——王永彬
陈情表说课稿【第二篇】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1篇,属于古代散文,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因为高考要考。要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而《陈情表》又是1篇字词较多,以情动人的文言文。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背诵全文。
2、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3、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4、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教学的重点仍然是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是体味真情,体会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
三、说教法
为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落实字词教学,体会以情动人的特点,结合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觉性查,预习不到位,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指导诵读和讲解为主,加以点播点拨启发、讨论领悟。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一二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因为《出师表》学生都很熟悉,容易理解本文以情动人这个重要特点。
2、解题主要让学生明白陈情表这三个字的含义就行,尤其是应该让学生理解“表”这种文体,明白为什么要些表,写给什么人。
3、作者及背景
作者李密书上有注释,没有必要展开讲,但要提示学生要和瓦岗的李密分清。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文以情动人的特点,背景要简单介绍一下。
4、范读正音
为何要在范读正音之前给学生轻声读课文,勾画注释的时间呢?因为就目前来说,我们的学生预习是很不到位的,如果直接范读,会有相当多的学生会忙着听音注音,而忽视节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况我检查发现学生预习不理想时会给学生几分钟让学生把注释的音移到课文中,这样范读时才能提出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
由于课本注释比较详尽,也为了培养学生重视课本注释的学习习惯,所以,在正音时我主要提示了几个多音字的读音,课本很清楚的没有指出,也不知道这样处理是否合适,还希望多听各位前辈的意见。
5、朗读指导
本来在正音之后,安排有个别学生分别朗读,然后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字音、节奏、感情处理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因为没有学生,这个环节也没有进行。
6、学习第一段
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个任务,重点是和学生讨论字词,梳理结构简单赏析,在此基础上指导背诵,并进行分组朗诵比赛,一般时间充足而我又有把握的情况下我会示范背诵,争取学生能够当堂背。
7、课堂小结,要能够承上启下就行,显得课堂的完满。
8、作业布置:这个讲课时一紧张忘了,其实作业有两个,一是背诵全文,二是识记字词,下节课提问检查。
五、说板书设计
我向来认为语文板书以简洁为要,实用为主,平时我的板书主要分三块,一是讲课当中举例提到的名言警句或关键词,比如说今天提到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使学生记得准确而不是只记个耳熟,我会板写在右边。重点字词我板写在左边,中间主板就是行文思路。今天的板书安排好,上去太紧张,把字音写在左边,其实应该写在副板的位置上。
没有一节课是一无是处的,也没有一节课是完美无缺的,每节课上完我都会认真反思,是设计上的不足,还是运行中的失误。一个人要善于反思和正视自己的不足,才会不断进步,同样,一个人更要虚心和真诚听取大家的意见,才会进步的更快。我真诚的希望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多提意见,给我成长的机会。
陈情表说课稿【第三篇】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1篇,属于古代散文,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而《陈情表》又是1篇字词较多,以情动人的文言文,要在读懂文字的基础上来鉴赏这篇散文的内容及其语言特色。学习时要注重诵读,在诵读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遣词造句的妙处。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 、知识目标:
(1)通过诵读、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2)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2、能力目标:
(1)积淀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3) 鉴赏本文直抒真情,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3、德育目标: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正确认识“孝”,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美德。
4、教学的重点:重要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理解和掌握。
5、教学难点:体味真情,体会作者是如何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
三、说教法
为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落实字词教学,体会以情动人的特点,可采取的教学方法是:指导诵读和讲解为主,加以点播点拨启发、讨论领悟。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一二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因为《出师表》学生都很熟悉,容易理解本文以情动人这个重要特点。
2、解题:主要让学生明白陈情表这三个字的含义就行,尤其是应该让学生理解“表”这种文体,明白为什么要些表,写给什么人。
3、作者及背景:作者李密书上有注释,没有必要展开讲,但要提示学生要和瓦岗的李密分清。(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文以情动人的特点,背景要简单介绍一下)。
4、范读正音
为何要在范读正音之前给学生轻声读课文,勾画注释的时间呢?因为就目前来说,我们的学生预习是很不到位的,如果直接范读,会有相当多的学生会忙着听音注音,而忽视节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况我检查发现学生预习不理想时会给学生几分钟让学生把注释的音移到课文中,这样范读时才能提出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
由于课本注释比较详尽,也为了培养学生重视课本注释的学习习惯,所以,在正音时我主要提示了几个多音字的读音,课本很清楚的没有指出,也不知道这样处理是否合适,还希望多听各位前辈的意见。
5、朗读指导
本来在正音之后,安排有个别学生分别朗读,然后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字音、节奏、感情处理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因为没有学生,这个环节也没有进行。
6、学习第一段
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个任务,重点是和学生讨论字词,梳理结构简单赏析,在此基础上指导背诵,并进行分组朗诵比赛,一般时间充足而我又有把握的情况下我会示范背诵,争取学生能够当堂背。
7、课堂小结,要能够承上启下就行,显得课堂的完满。
8、作业布置:这个讲课时一紧张忘了,其实作业有两个,一是背诵全文,二是识记字词,下节课提问检查。
五、说板书设计
我向来认为语文板书以简洁为要,实用为主,平时我的板书主要分三块,一是讲课当中举例提到的名言警句或关键词,比如说今天提到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使学生记得准确而不是只记个耳熟,我会板写在右边。重点字词我板写在左边,中间主板就是行文思路。今天的板书安排好,上去太紧张,把字音写在左边,其实应该写在副板的位置上。
陈情表说课稿【第四篇】
各位老师,下午好。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陈情表》。
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
说教材:
《陈情表》是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1篇课文,属于古代抒情散文。由晋初散文家李密写成。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高中语文新课标文言文阅读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本文在中国古代散文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苏轼曾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可见,学习本文对于我们体会散文真谛和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重要的作用。
三个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诵读、背诵,积累文言词汇,积淀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能力目标:学习和运用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的语言艺术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正确认识"孝",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道德。
两个教学重、难点:
1.学习重点: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学习难点:本文的主要特点是以情动人,作者是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的。
其次,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来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呢?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
1、范例、结合引导探索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3、采用类比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从而体验到独立获取知识的喜悦感。
学法:
1.高二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引导学生利用自主学习法与合作学习法。
2.立足文本,从具体信息到抽象情感,以孝行故事作诱导,引导学生利用探究法,多思考,多感受。
最后,来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本节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所需教具是教师机---学生机、投影仪、黑板等。
我将本课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用约5分钟时间进行导入部分,主要是复习和引入新课。
给学生讲述孝行故事(成语、俗语、典故)引入:"24孝故事""百行孝为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用以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营造学习氛围。
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作者以及写作背景的介绍,为理解文章作铺垫。作者:李密,晋初散文家。写作背景: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目前的朝廷内部矛盾重重,晋武帝为人阴险多疑。李密不得不暂存观望之心。借以祖母生病要人照顾为由,陈孝情,陈忠情,让晋武帝答应他的请求。
第二部分,用5分钟时间带领学生朗读新课,主要是感知整体文章。
安排学生用五分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自创情景,与文本言语碰撞、交流过程中,以达到加深对课文理解和缩短与作者心灵的差距的效果。
第三部分,用20分钟理解文章具体内容,探讨重难点。
通过两个问题(为何"陈"?"陈"什么?)的设计,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且,深入探讨文章的重难点,本文的主要特点是以情动人,因此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是学习重难点。
第四部分,与学生探讨写作技巧和特色,主要用于后续的学习和写作。
好的构思,还要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的文章才有活力。指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语句进行赏析,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里?还有那些语句最能流露作者感情的,请找出来体会一下。该环节主要培养学生对语句的筛选、概括、整合的能力。以及学习李密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寓情于理的写作技巧和特色,运用到自己的日常写作和学习中来,达到作者与读者情感共鸣的良好效果。
最后,用约8分钟的时间进行尾声部分,主要是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用以总结课文本文构思缜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作业布置: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臣以险衅(xìn) ,夙(sù)遭闵(mǐn)凶,外无期(jī)功强(qiǎng)近之亲,宠命优渥(wò),责臣逋(bū)慢,茕茕(qióng)孑立,五尺之僮(tóng)。
2背诵全篇文章。(在理解的基础上及时背诵,提高记忆效率)
3熟读全文,理解文意。(加强课后的复习和课前的预习,提高课堂效率,扎实文言知识)
第六部分,用2分钟用于教学反思。
通过问题的讨论,学生明确的本文既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寓情于理的特点;也感受到了文章情理交融,真切感人的艺术效果。这一点,上得较成功。
但感到遗憾的是分析得不够具体。
上一篇:《大小多少》教学设计(精编5篇)
下一篇:汉语拼音iuv教案(优质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