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认识教案(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分数的认识教案(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数学五年级分数教案【第一篇】

教学内容:

p51-p53第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组织学生整理知识要点,体验自己学习的收获,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

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教学流程

一、回顾与整理

1、问:这一单元,你们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分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整理

二、练习与应用

1、第51页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2、第51页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评讲,可指导在直线上表示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方法。

3、第3题,口答

4、第4题

让学生结合情境解释分数的`意义。

重点讲解第3小题:小明从家到学校,1/6小时正好走了全程的2/3。

1/6小时是把1小时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6份,小明的时间相当于其中的一份。

5、独立完成第5、6题

评讲总结方法

6、做第7题

让学生运用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进行填写。

指导的填法:一、可以把看成1和的和。是7/10;二、把直接看成是17/10,从而得出结果。

7、做第8题

引导:前两题可直接根据小数意义,改写成小数,后两题要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通过计算改写成小数。

8、做第9题

(1)试做

(2)分析小结:要将分数化成小数再比较

(3)讨论怎么样将带分数化成小数

三、课堂总结

分数的再认识二教学设计【第二篇】

学情分析: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经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的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数大小还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原有分数知识基础上,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2、经历认识分数意义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利用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展开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培养质疑和验证科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明确分数和分数单位的意义,理解单位“1”的含义。

教学难点:对单位“1”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㈠ 关于分数,我已经知道了什么?

㈡ 关于分数,我还想知道什么?

㈢ 关于分数,自学课本后,我又知道了什么?

㈣ 我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㈤ 动动手,检测自己掌握得怎么样!

二、深入体验。

师:今天学习的是分数

(1)关于分数,我已经知道了什么?(电脑出示)

生:分数是由三个数部分组成的。(举例,老师板书:3/4,分子,分母,分数线)

生:我还可知,分数可以化成小数,1/10等于。

师:老师说一说我知道的,好吗?

出示:分数的演变过程图。

生:读1/4

师:其实这四幅图,都表示1/4,这就是分数的变化。老师介绍分数的演变过程。

(2)关于分数,我还想知道什么?

生:分数能不能应用题中应用?

生:我想更简便的运用分数的乘除加减。

师:同学们,我们带着问题去学习好吗?虽然有些问题,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可以全学完。不过我们很好的老师——课本。大家看一看,课本,你能明白那些知道?

会的就学着,不会的我们可以跳过去,用笔记一下即可。

学生自学课本。

教师巡视,纠正学生坐势。

(3)关于分数,自学课本后,我又知道了什么?

生:我又发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分,表示这样的一份或是几份,就是分数。

师:这就是分数的意义

(4)我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师:大家在自学的过程中,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交流。

生:有四个苹果,加上一半个苹果。分给五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

(一)第一关——试试你的眼力

1、(师出示下图:阴影部分用什么分数表示?)

师:图中的阴影部分用什么分数表示?

生:1/3。

师:怎么想到的?

生:我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的1份,就是1/3。

师:那也就是说,这里的1/3是表示?

学生回答,教师完成下面板书: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的1份的数。

2、屏幕出示:

师:上图中的阴影部分又用什么分数表示?

生:1/3。

师:不对。但已经很接近正确答案了。

师:能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吗?

生:我认为用3/8表示,因为我可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8份。

师:露出的部分是一个整体的1/4,这个整体该是个什么样子呢?你能大概地把它画出来吗?学生开始作画。

师:可以这样画吗?

生:可以。因为这里一共有4个小三角形,露出来的是1个,就是它的1/4。

师:也就是说,要使露出的部分是整个图形的1/4,这个图形一共要平均分成几份?(4份)藏起来的是几份?(3份)

学生纷纷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判断是否正确。如:

师:判断这些是否正确,关键看什么?

师:好,看大家是否猜中了,这个整体究竟是什么呢?

师引导填空:1/4,把( )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 )份。

(二)第二关:说一说

师:6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枝?

生:3枝。

师:8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枝?

生:4枝。

师:一盒铅笔,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多少?

生:1/2。

师:为什么不回答几枝铅笔呢?

生:因为不知道盒里一共有几枝铅笔。

师:打开盒子,里面有六支,再把这些铅笔分能二位同学,还能不能用1/2表示?

生:不能,

生:能。

生:如果把四支看作整体,可以用1/2。

生:还可以3/6表示。

师:可以用1/2,,可不可以3支表示。

生:3支就是二份中的一份

师:再加两个铅笑,还能用1/2表示吗?

生:能,

生:把它们看作一个整体,然后分成两份,四支就是八支的1/2。

看电脑,六支铅笔拿出它的2/3

师:把这六支铅笔看作一个整体,看出来它的2/3,就是2支对吗?

生:不对,我们把它平均分成3份,应该取出2份,拿出4支。不是2支。

(三)第三关:动手操作

师:3盒粉笔,拿出1支,是这盒粉笔的1/5,这里有几支粉笔。。

师:拿出2支,也是这盒粉笔的1/5,这里有几支粉笔。

拿出3支,也是这盒粉笔的1/5,这里有几支粉笔。

师:这三个1/5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生:相同点,它们份都是相同的数,不同点是第一盒是1支,第二盒是2支,第三盒是3坂。

生:它们都是取出其中的一份,五份的一份,不同点,是取出1支,取出的2支,取出的3支。

生:我帮它说清楚一点。

师:三个1/5,相同点,都有把一个整体平均分5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它们虽然都是取出一份,一份都相同吗?不相同?为什么?

不同的颜色,说4/5。

分一分。

拿出12根小棒的()/()

拿出以后,用左手举起来。

出示分子为1?

学生举1支。

师:对吗?分母没有出来的时候,能拿吗?1表示什么?什么1份没有分母不能拿?

出示分母6。

师:虽然不能拿,但我们可以做一件事,就是平均分成6份

出示2/6。

再出示2/3。

学生拿。

说一说

学生读板书中的每个分数的意义

学生把一个物体,一盒铅笔说成一整体。

师让学生我们还可以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

用一个词来表示,

学生说:整体

师:用数学上的名称,用单位“1”,其实单位“1”就是整体。

出示6/7,让学生说意义,

出示3/()

生:把一个单位“1”平均成……

师:不清楚的份数,我们可以用若干分……

出示()/()

学生说两个若干份,

师:两个若干份不好,我们可以用几份来表示。

完整分数的意义。

请两位同学站出来。

师:这两位同学,占前排中1/4,还可以说一说

生:占全班的2/40

生:占前两排的2/16

师:下课后,大家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说一说。

小学数学教案分数的意义【第三篇】

观课议课是教师改善自己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一线老师主体参与,也是观课议课的主要特点。教师不是作为一名旁观者和外部的观察者的角色进入对象,而是以一名参与者和研究者的角色与对象融为一体,在课堂评价的互动交流中不断地通过体验、反思来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修正自身的教学行为、领悟教学的技艺、体味教学的乐趣和生成过程、感受自己生命意义的存在价值。

我选择“教学问题的设计”作为自己的观察视角,现将观课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问题设计时考虑到了学生兴趣

《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学习的,在呈现情境图后,教师提问:你会不会把9个面包分给4个小朋友?课堂上许多学生跃跃欲试,竞相发言,动口动脑,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二、问题设计层层递进

生演示完分面包,老师提问:还有不同的分发吗?学生演示不同的分发。在学生分完后,老师提问:应该用哪一种运算表示呢?

问题设计有阶梯,层层递进,逐级攀登,对于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教师设计一系列铺垫性的问题,依据学生水平,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由近及远,一环扣一环,逐步解决大问题,通过由浅入深的逐步分析和理解,使学生掌握知识,让学生思维在问题的坡度上步步升高,最终达到“能自己跳起来摘到果子”的理想境界。

三、问题的提问掌握时机

教师在提问设计时,能视课堂教学流程中各个时机、环节的不同而不同;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提问方式纵横交织,多种多样,采用了多种提问方式,如投石激浪式、选择比较式、填充补续式、追踪探因式、检查整理式等。教师在操作过程中能把握提问时机,掌握火候,启发引导,循循善诱,本课的教学重点得到了落实。

四、问题的提问注意了对学生回答的处理

提问时注意了对学生回答的处理。教师面向全班学生提出问题后,待学生略作思考后,指名学生个别回答。学生答题后,教师又恰当地指名其他学生,引导他们对这一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评价。这样做有利于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上来。

在问题设计上,胡老师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比如在学生分完面包列完算式后,老师提问:同学分完了面包,还有很多的东西分一分,你能不能用手中的学具分一分,能不能把算式写到草稿纸上?这个问题要求不明确,不具体。

《分数的再认识》教案【第四篇】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34—36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对分数作出合理的解释,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整体“1”,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教学难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教具准备

课件,任意大小的圆一个。

教材分析

教材中安排了“拿铅笔”“说一说”“画一画”等多个情境活动,目的是为了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分数,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教学时,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展开充分交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加之多媒体课件的恰当介入,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探索分数知识的全过程,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从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形成智慧,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学生分析

对于分数而言,学生是在三年级下册教材“分一分(一)”中,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在“分一分(二)”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这里的“再认识”已经很明确的告诉我们这里学习的分数知识与原来学习的分数知识是有区别的:一是在具体的情景中体会“标准”不同,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同;二是结合具体的情景进一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由于学生是在三年级学习的分数初步知识相隔时间较长,加之这里学习的分数意义范畴的拓展概念比较抽象,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学生充分的感知。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三年级时学习的分数吗?通过学习你对分数有哪些认识?谁能给老师说出几个分数?

(自由说出已知分数)

师:谁能给老师说说,1/2表示什么?

(1/2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

师:同学们对分数的知识掌握的真不错。可是,老师还是想检验大家一下,不知同学们是否愿意接受我的检验呢?

(愿意)

师:好,大家都同意,那么请同学们拿出你手中的圆纸片,折出它的1/2。

(动手折纸)

师:谁愿意将你折的展示给大家看呢?

(两名拿有不同大小圆片的同学展示)

师:请同学们认真对比观察,他们都正确的折出了自己图形的1/2,可为什么同样是1/2,折后图形的大小却不一样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分数的再认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回顾对分数的初步认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的起点。从折出圆片的1/2,让学生从实际操作中,复习巩固分数的意义,让学生初步感知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数量也不同,从实际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再认识分数的探索欲望。

二、创设情境,深化理解

活动一:拿水笔

师:这儿有三盒水笔,你们能从每一盒水笔中分别拿出全部的1/2吗?

(请三名学生到讲台前)

师:你们准备怎么拿呢?

生:我准备把全部水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就是1/2。

(动手拿,并将拿到的水笔展示给大家看)

师: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他们三人拿出的枝数不一样。

师:为什么他们三人都是拿全部水笔的1/2,拿出的枝数却不一样多呢?请大家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都认为每盒的总枝数不一样,所以三个同学拿出水笔的枝数不同。是不是这样呢?现在请3位同学把盒子里所有的水笔拿出来,告诉同学们你们各自水笔的总枝数分别是多少,它们的1/2又是多少?

生a:盒子里全部的水笔是6支,全部水笔的1/2是3枝。

生b:盒子里全部的水笔是8支,全部水笔的1/2是4枝。

生c:盒子里全部的水笔是8支,全部水笔的1/2是4枝。

师板书:

6支 1/2 3支

8支 1/2 4支

8支 1/2 4支

师:我们把水笔的总支数叫整体,将取出的1/2叫部分。(补充板书)

师:水笔的总支数不一样多,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它所对应的部分,1/2的量也就不一样;水笔的总支数一样多,也就是整体“1”一样,它所对应的部分,1/2的量也就一样。

师:假设共有10枝水笔,它的1/2是多少?100枝呢?

(集体回答)

小结:总支数相同,1/2所表示的支数相同;总支数不同,同样是1/2,所表示的支数却不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讨论---初步得出结论---验证---总结归纳结论”的一个体验数学的过程,从中体会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数量也不同。

活动二:说一说

师:带着对分数新的认识,我们来判断两个小朋友看的书一样多吗?为什么?(出示课件)

(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同桌交流,再全班反馈)

学生汇报:如果是同样的书,书的厚薄相同,也就是总页数相同,两人看的页数就一样多;如果书的厚薄不同,也就是总页数不同,两人看的页数就不一样多。(整体不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不同。)

师:(演示课件)现在你觉得谁看的多呢?为什么?这里的1/3是把谁平均分成三份?

师:通过刚才拿水笔的游戏、观察讨论看书的情境,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分数相同,整体不同(相同),那么分数所表示具体的数量也不同(相同)。

设计意图:运用刚刚得出的结论来判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体会同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游戏:请1名同学站起来,说一说自己占小组人数、大组人数、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想一想,同样一个人,怎么可以用那么多不同的分数来表示呢?

三、巩固练习,反馈分析

画一画:国庆阅兵式上,群众演员在天an门广场排出了各种不同的方阵,现在这个正方形是其中一个方阵的四分之一,你能猜测出这个方阵的完整形状吗?请大家打开练习本,试着画一画。

(发挥想象,独立创作,板演到黑板)

……同学们的想像力真丰富,画得也不错。看来下次再有大型的表演,导演一定要来参考咱们的意见呀!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图形虽然形状都不相同,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是什么呢?都是由四个正方形组成的。

选一选:根据一根圆木的1/3,判断这根圆木。根据一个圆的1/4,判断这个圆的3/4。(课件示题)

填一填:用分数表示各图中涂色部分。(课件示题,指名回答)

辩一辩:为帮助四川汶川地震灾民重建家园,小明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的1/4 ,小芳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的3/4。小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捐的多吗?请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利用层层深入的巩固练习,引导学生对分数进行充分的再认识,通过画一画、选一选的练习,在加深学生对分数“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时,进行逆向思维练习,提高学生从部分到整体的意识,又有助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填一填通过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再一次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辩一辩是利用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分数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同一数量所对应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分数也不同;分数不同,整体不同,所对应的数量无法比较。在练习时,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

你知道吗?

分数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古埃及在3700多年前的“莱茵德纸草书”中就有关于分数的记载。我国使用分数的时间也很早,25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里,就有许多有关分数及其应用的记载。

四、全课总结

师:分数再认识,再认识了什么?(总结本课)

小学数学教案分数的意义【第五篇】

本次研修我观摩学习了霍莉平老师的《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识》、李美霞老师的《认识钟表》、李东阳老师的《三位数乘两位数》、高燕老师的《搭配中的学问》,这四节课的课堂实录,这几位老师的教学基本功都很扎实,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教学步骤清晰,有着极强的课堂驾驭能力,给我们呈现了一堂堂精彩的小学数学课,让我受益匪浅,根据自我学习情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感悟数学,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还原于生活。

各教师都针对现在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教学中,特别是低年级课堂的故事情境最终都被真实的生活问题所替代,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使学生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获得对数学理解,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获得简单平面图形的直接经验。和学生一起经历了真实的生活问题,多样的数学问题,典型的数学问题的历程,从而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睛看世界,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发展自身的能力。

二、有效的课堂活动,全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跟参与度。

教师的教学目标明确,设计思路清晰,循序渐进,课堂由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在学生初步感知知识后,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数一数、想一想、量一形象的操作中了解,体会新课堂特点的过程,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真正把学生推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

三、让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习题形式多样化。

在小组合作探究中,让学生主动独立思考探索,小组内学生与学生讨论,小组与小组合作讨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当学生没有疑问时,最后由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为突破难点做了铺垫。学生小组汇报时,各学习小组争先恐后,畅所欲言,各抒已见。练习题目形式多样,贴近生活实际,在整个课堂过程中获取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总之,这四节课都突出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每位教师都用开放的新教学模式,让学生都在贴近生活实际,氛围中获得了数学学习的知识和方法,让学生对今后的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值得我学习与思考。

20 19813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