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合理利用机械能教案大全优推10篇
通过实验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机械能的转化与守恒,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对物理的兴趣,增强实践动手能力。以下是阿拉网友为您整理的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合理利用机械能教案大全优推10篇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合理利用机械能教案【第一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知道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能用实例说明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能解释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
2、初步理解机械能守恒的含义。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的实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和分析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和合作学习,关心机械能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树立将机械能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
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机械能守恒。
教具准备:
小钢球、弹簧、细绳、铁锁、铁架台。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二、合作探究。
1、情景导入。
2、提出问题:小钢球减少的重力势能和增加的动能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
3、学生讨论得出初步结论:势能减少、动能增加。
4、老师引导探究:
教师演示实验:悬挂的金属小球,把小球拉到一定高度松手,小球做往复来回运动。
从最低点到另外一侧的最高点,重力势能增加,动能由最大减少到0。结论:动能转化为了重力势能。
学生探讨课本71页图11、4—2想想做做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师生综合分析:动能、重力势能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教师演示实验:钢球固定在弹簧的一端,弹簧另外一端固定,把钢球水平拉伸一定位置放手,发现小球水平做往复运动。
教师引导分析:
松手时刻:弹性势能最大,动能为o。
弹簧的自然伸直位置:弹性势能为0,钢球速度大,具有动能。
弹簧被压缩至最短位置,小球静止:小球速度为0,动能为0,弹簧被压缩,具有弹性势能。
综上分析:小球水平运动过程中,小球所具有的弹性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
引入新概念: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总和为机械能。
学生分组讨论72页图11、4—3铁锁摆动时会碰到鼻子吗?
实验表明铁锁不会碰到鼻子,距离鼻子的距离变大,这表明铁锁的机械能总量变小。
由此可见,在机械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机械能的总量可能会减小。
问:铁锁的`机械能总量为什么会减小呢?
学生分组讨论。
师生共同总结:铁锁在运动的过程中要克服空气阻力做功,导致机械能的总量减小。
注意:实际生活中,在机械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往往要克服摩擦力,使机械能总和减小。
三、巩固提高:
发挥学生主动性,通过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规律,在现实生活中找出它们相互转化的具体事例:
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应用实例:
风能和水能的利用。
空气的流动形成风,它具有动能,通过风机叶轮,把它们的动能转化成了叶轮的动能,动能又用来发电等。
水在高处有重力势能,在从高处落下的过程中,重力势能就会转化成水的动能,流动的水通过冲击水力发电机的叶轮,把它们的动能转化成了叶轮的动能,进而带动水力发电机发电供人类来使用。
四、拓展延伸:
2、课后作业。
3、提问学生:说说我国有哪些水电站?(三峡葛洲坝等)拓展考察学生认知能力。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合理利用机械能教案【第二篇】
1、理解动能、势能的相互转化。
2、能解释一些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重点。
理解动能、势能的相互转化。
难点。
理解动能、势能的相互转化。
环节一: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学习过关于能量的转化,请问电灯工作的时候,能量是怎么转化的?风力发电机工作的时候,能量是怎么转化的?水利发动机工作的时候,能量是怎么转化的?电动机工作的时候,能量是怎么转化的?学生讨论回答。
2.创设情境。
老师操作溜溜球,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切入主题。教师先通过提出一个关于能量转化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并由所设计的情景,将学生引入学习。老师提问:为什么溜溜球在松手后能够不停的上下运动呢?这需要大家自己探究。
环节二:建立概念。
1.想想做做:滚摆实验。
出示滚摆,并简单介绍滚摆的构造及实验的做法。事先应在摆轮的侧面某处涂上鲜明的颜色标志,告诉学生观察颜色标志,可以判断摆轮转动的快慢。
如果实验室滚摆数量不够,可让学生自制。做实验前,应让学生明确要观察的物理现象,着重点放在能量的转化过程。做实验时,要让学生观察清楚:滚摆下降时,位置越来越低,速度越来越大;滚摆上升时,位置越来越高,速度越来越小。再引导学生认识势能向动能转化,动能向势能转化的过程。由于有阻力,滚摆上升的最大高度将逐渐减小。对此,教学时不要明确指出,以免影响学生对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理解。
老师展示、引导学生复述并分析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开始释放摆轮时,摆轮在最高点静止,此时摆轮只有重力势能,没有动能。摆轮下降时其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少;摆轮旋转着下降;而且越转越快,其动能越来越大。摆轮到最低点时,转动最快,动能最大;其高度最低,重力势能最小。在摆轮下降的过程中,其重力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仿照摆轮下降过程的分析,得出摆轮上升过程中,摆轮的动能逐渐转化为重力势能。
单摆实验。
综述实验单摆和滚摆,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弹性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得出:动能和弹性势能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事例很多。
2.机械能。
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我们把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物体在运动时具有动能,势能是存储着的能量。一个物体可以有动能,也可以有势能。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机械能是守恒的。
想想做做:有条件的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试一试,在实践中讨论并回答问题。
3.人造卫星。
可以让学生自学课文,了解人造卫星在环绕地球运转时的能量转化。重点解释势能的大小取决于距离地球的远近。在近地点,势能小,则动能大,也就是运行速度大。在远地点,势能大,动能就小,也就是运行速度小。
环节三:小结。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环节三:小结。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合理利用机械能教案【第三篇】
各位专家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的第三节《平面镜成像》。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主要有三个内容: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2、虚像的概念;3、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它在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定律之后,学习、认识平面镜的成像,是前两节所学知识的应用;另外,学生将首次较完整的研究“像”这个新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凸透镜成像奠定基础。同时,通过平面镜成像的探究活动,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重视过程与方法、重视科学探究的要求,结合教材的内容以及学生认知发展的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维度:
知识与技能:能说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有用信息的记录;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领略平面镜成像现象中的对称之美,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
3、重点和难点。
科学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学习、体验科学方法,因此,“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虚像”比较抽象,“看得见”,却“摸不着”,因此,虚像的概念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由于学生缺乏经验,思维能力不强,很难提出确定虚像位置的方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探究活动中的又一个难点。
二、说教法。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同时,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平面镜,容易使他们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根据学生这些心理特征,结合教材内容的编排,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为教师引导发现,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另一方面,学生虽然对平面镜成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得出一些错误的结论,例如:他们会认为“物体离平面镜越近,所成的像就越大”;把“像”与“影”混淆等,这些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对本节课的学习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对于这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则通过多媒体动画展示、演示实验、教师讲解等教学手段,来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要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基本方法之一——科学探究,让学生从观察现象入手,在质疑、探究、观察、思考、讨论、交流中学到知识,同时,体验实验的基本思想方法,学习科学探究。
四、说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首先通过一个魔术视频引入新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还暗示出将“平面镜改为玻璃板”有助于确定虚像的位置,为学生设计探究方案搭建一个“支架”。
2、组织探究。
第二个环节我将组织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按照提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顺序进行。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教学时间的限制,探究活动的重点放在设计探究方案上。
(1)提出猜想:
在板书课题之后,展示一幅平静的水面成像的图片。这样,一方面可以拓展平面镜的概念,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之美。然后,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内所成的像,并对成像的特点提出猜想,将猜想一一列在黑板上,作为后面探究的课题。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是突破探究过程中难点的关键。首先提出:“如何来探究像与物体大小的关系呢?”以明确探究目的。如果学生感到困难,可以适时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我们怎样比较两个物体大小?”使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关键。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之所以以小组为单位,一方面是由于该探究活动与以前接触到的探究活动相比,难度要大一些,以小组为单位,便于学生随时交流、相互启发,共同获得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交流,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
(3)进行实验。
提供实验器材时,将平面镜和玻璃板同时给出,让学生自主选择。直接选平面镜的学生在实验中会发现一个问题:无法同时看到物体的像与替代物,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学生就会陷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考。此时,可能会有学生受到“水中蜡烛”的实验启发,想到把平面镜改为玻璃板做实验。如果学生没有想到,可以提醒学生回想该演示实验。这样,学生通过实验的亲身体会,产生认知冲突,再联系已有信息,解决冲突,体会更加深刻。这样就突破了探究过程中的难点。
在得出像与物体大小相等的关系后,近一步提出“怎样研究像距与物距的关系?”以引导学生进行下一步的探究。由于学生在前一步的探究活动中已掌握了确定虚像位置的方法,学生完全可以自主进行探究。
(4)交流探究成果,及时矫正。
各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对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像物等大等距”的结论,同时对学生掌握知识、参与实验的态度和效果进行反馈,在这一阶段,通过教师的引导和针对性反馈练习,学生将完成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
3、理解“虚像”
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图,进行动态分析,使学生从理论上知道平面镜成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形成的。并由非实际光线相交形成。
接着再演示:把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前,把白纸放在玻璃板后面的“像”的位置上。会发现纸上并没有像,从而说明并没有光到达成像的位置,再次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确实不是实际光线相交而成的,使学生从实际中感受什么是虚像。这样,通过理论分析、实验验证等教学手段变抽象为形象,变静为动,突破“虚像”这一难点。
4、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认识到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播放一段有关平面镜成像应用的影片,通过这段影片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科技对生产、生活产生的重要影响,加深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和认识。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等大:像物大小相等;。
(2)等距: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3)虚象:像与物连线与镜面垂直。
二、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反射光线的方向延长线形成虚像。
以上是我对《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的一些认识,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合理利用机械能教案【第四篇】
1.理解动能、势能的相互转化。
2.能解释一些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
3.知道什么是机械能和机械能守恒。
4.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借些能和机械能守恒。
器材准备:单摆、滚摆、溜溜球。
1.电灯:能—能。
2.风力发电机能—能。
3.水力发电机能—能。
4.电动机能—能。
演示实验:溜溜球扔下去不停运动,能量如何变化?
一、想想做做。
1.滚摆实验。
动能,势能。
2.分析图所示几个运动中,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甲:动能,势能。
乙:动能,势能。
丙:动能,势能。
结论:动能和势能。
3.机械能。
机械能的定义:和之和。
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4.做教材p118页图—3。
5.科学世界。
(2)卫星在近地点的动能最势能最;在远地点的动能最,势能最。
二、巩固训练。
1.一只皮球落到地上又被弹起.在此过程中,自皮球接触地面到静止,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能;自皮球恢复原状到跳起,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能.
2.运动员掷出的标枪在上升过程中,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能;在下落过程中,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能.
3.甲、乙两位同学各买了一只同样大小的球.甲说:在同样条件下,我的球比你的球弹得更高,乙要甲证明这一点,甲应当()。
a.将两球向上抛起,落下后,看哪个球弹得高。
b.将两球向地面掷去,看哪个球弹得高。
c.用手捏球,看哪个球较硬。
d.在同样高度,两球以同样速度落下,看哪个球弹得高。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1.物体由于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物体由于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物体由于发生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
2.动能和势能是可以相互的.如果只在二者之间发生转化,则机械能的总和保持不变,即机械能.
3.如图为麦克斯韦滚摆,当它在最高处时,重力势能,动能;当它由上而下滚动时,重力势能,动能;当它到达最低处时,重力势能,动能;当它由下而上滚动时,重力势能,动能.
4.关于机械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一个物体具有动能就是具有机械能b.物体具有重力势能就是具有机械能。
c.物体具有弹性势能就是具有机械能。
d.只有当物体同时具有动能和势能时,才能说物体具有机械能。
5.乒乓球由高处静止下落的过程中,它的机械能的转化情况是()。
a.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b.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c.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d.重力势能转化为弹性势能。
6.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下落时,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有()。
a.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机械能不变。
b.重力势能增加,动能减少,机械能不变。
c.重力势能减少,动能不变,机械能减少。
d.重力势能增加,动能不变,机械能增加。
动手动脑学物理1、2、3。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合理利用机械能教案【第五篇】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在内容选配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教科书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生当作第一读者,按照学习心理的规律来组织材料。全书共6章以及新增添的物理实践活动和物理科普讲座,每章开头都有几个问题,提示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并附有章节照片,照片的选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章下面分节,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助学生抓住中心。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许多节还编排了“想想议议”,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
二、学生基本情况。
从本学期开始,八年级学生要增加一门新学科——物理。因为是新课程,学生都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和较强烈的好奇心,期待学习这门新鲜的学科。同时,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跟平时的实际生活比较接近,因而学生对物理研究的基本内容和现象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和初步印象,通过引导也能挖掘一些学生潜在的探究既能和方法。相信本着“生活中的物理”这一思想来进行教学,必能让学生在形象生动中体会到物理的乐趣,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育目标。
1、积极探索开展物理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实践环节。要尽可能地扩大物理教学空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2、加强物理观察、实验教学。教学中教师要多做演示实验或随堂实验;落实学生实验,认真思考和操作;并适当增加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在课外做一些观察和小实验。加强实验意识和操作训练。
3、突出应用物理知识教学,树立知识与应用并重并举的观念。物理教学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放在重要地位。单纯地掌握知识,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四、教学质量目标。
五、教学重难点。
难点:让学生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并能用所学研究方法探究问题。
六、教学具体措施和方法:
1、对照《物理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备好每一节的教案,不打无准备的仗。
2、积极准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尽可能开设出要求完成的实验,让学生参与“活动”,让学生经历较多的科学探究过程。
3、及时布置作业,及时检查或批阅作业,有时采用面批的方法,及时反馈教与学的情况,以便改进不足之处。
4、课后抽出一定的时间辅导学生,解答疑问,点拔思路,也以便学困生完成作业。
5、做好每一章的复习和测试工作,做好期中复习和期末复习工作,完成教学的结尾工作。
6、适当的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工作,多联系生活、多联系社会,突出“科学技术社会”的观点,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七、教学进度和教学活动安排表:
略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合理利用机械能教案【第六篇】
教学目标:
1.理解机械能的概念。
2.知道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守恒定律。3.能解释一些能之间转化的物理现象。重点难点:
1、分析能量之间的转化。教学过程:
一、自学检测。
1.动能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2.重力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所处的高度有关。3.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4.空中飞行的子弹由于速度很快具有很大的动能,又因为它处于空中,相对于地面子弹又具有重力势能。
二、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督促指导。
(一)、演示滚摆实验。
摆轮到最低点时,转动最快,动能最大;其高度最低,重力势能最小。
1.将摆绳一端挂在黑板上边,使单摆在黑板前,平行于黑板摆动(不接触黑板),在黑板上记录摆球运动路线中左a、右最高点c和最低点b的位置。
2.分析单摆实验:
小球从a摆到b的过程中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从b点摆到c点的过程中是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小球在b点动能最大,在a(或c)点动能最小,小球在a(或c)点重力势能最大,在b点重力势能最小。
(因小球在a、a′时速度为零,没有动能,质量和所处的高度相等,重力势能相等,所以在动能和势能转化的过程中机械能的多少几乎没有变化,即机械能是守恒的)。
分析:因为小球除了受到重力和拉力以外,还受到空气阻力。这个力越小,小球克服空气阻力对外做功损失的能量越少(“多”或“少”),小球摆回的高度越高,如果空气阻力为零,则小球能摆回到原来的高度,机械能的总量不会改变。
5.对比分析。
3、4后归纳机械能守恒定律: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机械能的总和是不变的(守恒的)。
(三)、课后p74第。
2、3两题。
第2题:乒乓球很轻,运动时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很容易减速,怎样向地板抛乒乓球,才能使它弹跳到高于原来抛球的位置?第3题蹦床:重物向下落的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接触到蹦床后,动能转化为蹦床的弹性势能,向上弹起的过程中,弹性势能转化为人的动能,上升的过程中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三、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四、精讲点拨。
(铁锁运动要克服空气阻力,消耗一部分机械能,机械能总量减小,铁锁回不到原来的高度,所以不会碰到鼻子。)2.阅读课文p73科学世界“人造地球卫星”,然后完成下面填空:
人造卫星沿椭圆形轨道围绕地球运行,离地球最近的一点叫近地点,最远的一点叫远地点,卫星在近地点时动能最大,重力势能最小,卫星在远地点时动能最小,重力势能最大。卫星从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的过程当中,卫星的速度减慢,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从远地点向近地点运动的过程当中,卫星的速度增大,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
五、即时练习。
1.分析章首图的过山车在运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2.某选手在自由式滑雪比赛中运动的轨迹如图所示,如果不计空气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学习内容二:水能风能的利用。
学习指导:课本p72至p73文字内容,注意看懂插图水电站剖面图。
六、自学检测见配套练习册。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合理利用机械能教案【第七篇】
引入新课:。
学生讨论回答。
二.情景:老师操作溜溜球,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切入主题。
(教师先通过提出一个关于能量转化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并由所设计的'情景,将学生引入学习)。
动手动脑搞探究:。
一.老师提问:为什么溜溜球在松手后能够不停的上下运动呢?这需要学生自己探究:实验1:滚摆实验。
出示滚摆,并简单介绍滚摆的构造及实验的做法。事先应在摆轮的侧面某处涂上鲜明的颜色标志,告诉学生观察颜色标志,可以判断摆轮转动的快慢。
二.学生实验。
老师展示课件引导学生复述并分析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开始释放摆轮时,摆轮在最高点静止,此时摆轮只有重力势能,没有动能。摆轮下降时其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少;摆轮旋转着下降;而且越转越快,其动能越来越大。摆轮到最低点时,转动最快,动能最大;其高度最低,重力势能最小。在摆轮下降的过程中,其重力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
仿照摆轮下降过程的分析,得出摆轮上升过程中,摆轮的动能逐渐转化为重力势能。
加强巩固。
一.老师用课件展示实验2:单摆实验。
综述实验1、2,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二.老师用课件展示实验3:弹性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
得出:动能和弹性势能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事例很多。首先分析课本图―2,加深学生对动能,势能转化的认识,再请学生列举生活中动,势能转化的实例,老师和学生共同分析.
概括结论。
一.学生总结,老师补充,得出结论:。
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二.引出机械能的定义:。
动能和势能之和。
拓展知识。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合理利用机械能教案【第八篇】
1、知道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能用实例说明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能解释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
2、初步理解机械能守恒的含义。
通过观察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的实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和分析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和合作学习,关心机械能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树立将机械能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机械能守恒。
小钢球、弹簧、细绳、铁锁、铁架台。
一、预习导学。
二、合作探究。
1、情景导入。
2、提出问题:小钢球减少的重力势能和增加的动能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
3、学生讨论得出初步结论:势能减少、动能增加。
4、老师引导探究:
教师演示实验:悬挂的金属小球,把小球拉到一定高度松手,小球做往复来回运动。
从最低点到另外一侧的最高点,重力势能增加,动能由最大减少到0。结论:动能转化为了重力势能。
学生探讨课本71页图11、4—2想想做做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师生综合分析:动能、重力势能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教师演示实验:钢球固定在弹簧的一端,弹簧另外一端固定,把钢球水平拉伸一定位置放手,发现小球水平做往复运动。
教师引导分析:
松手时刻:弹性势能最大,动能为o。
弹簧的自然伸直位置:弹性势能为0,钢球速度大,具有动能。
弹簧被压缩至最短位置,小球静止:小球速度为0,动能为0,弹簧被压缩,具有弹性势能。
综上分析:小球水平运动过程中,小球所具有的弹性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
引入新概念: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总和为机械能。
学生分组讨论72页图11、4—3铁锁摆动时会碰到鼻子吗?
实验表明铁锁不会碰到鼻子,距离鼻子的距离变大,这表明铁锁的机械能总量变小。
由此可见,在机械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机械能的总量可能会减小。
问:铁锁的机械能总量为什么会减小呢?
学生分组讨论。
师生共同总结:铁锁在运动的过程中要克服空气阻力做功,导致机械能的总量减小。
注意:实际生活中,在机械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往往要克服摩擦力,使机械能总和减小。
三、巩固提高:
发挥学生主动性,通过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规律,在现实生活中找出它们相互转化的具体事例:
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应用实例:
风能和水能的利用。
空气的流动形成风,它具有动能,通过风机叶轮,把它们的动能转化成了叶轮的动能,动能又用来发电等。
水在高处有重力势能,在从高处落下的过程中,重力势能就会转化成水的动能,流动的水通过冲击水力发电机的叶轮,把它们的动能转化成了叶轮的动能,进而带动水力发电机发电供人类来使用。
四、拓展延伸:
1、科学世界:人造地球卫星的机械能转化。
2、课后作业。
3、提问学生:说说我国有哪些水电站?(三峡葛洲坝等)拓展考察学生认知能力。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合理利用机械能教案【第九篇】
第一,采用身边的器材粉笔头演示和学生骑自行车上、下坡时的体验导入新课贴切学生实际、直观、围绕主要问题,能把学生的思路打开,使过的自然流畅,效果很好。
第二.在探究实验滚摆中,通过实验、图片、实例.学生活动等展开教学,不仅活跃学习氛围,也使师生交流活动的平台生动活泼。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课文中的想想做做栏目,要求人人动手探究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使学生充分调动起来,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也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方式,解决了实验中的问题。拓展和巩固方面学生也完成的很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挖掘了学生的能力和思维,总之,本节课各个环节落实到位,互动较好。
2.不足之处;学生自学人造地球卫星的教学时间仓促,有关宇宙飞船发射成功的资料展现不多,培养学生关注和热爱科学的意识不强,今后教学不足的地方,要不断克服和改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合理利用机械能教案【第十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通过对一些物理现象的分析,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2、引导学生举例并解释一些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一些典型的物理现象的观察,引导学生分析和发现其中包含的物理知识和物理原理。
2、培养学生用能量转化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阅读“科学世界”《人造地球卫星》,结合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机械能守恒问题、弹性势能与动能、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问题。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刚学了动能和势能的基本概念,能确认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被举高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并了解了决定这些能量大小的因素。也就是说学生为本节课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知识准备,但教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生对某种能量的变化的理解并不是很到位的,这恰恰是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对有些物理现象需用多个物理知识分析或解释,如“滚摆、单摆最终会停下来”,我们引导学生关注的重点是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问题,但现象中所涉及到的机械能守恒与损失问题,既不能回避,又不能过多纠缠,否则会喧宾夺主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1、文本教材惜字如金,篇幅不长,但插图多,我们能获取的信息量依然十分丰富,由于所涉及的物理知识较为抽象,给教者对教材的处理、整合、发挥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2、插图是静止的,反映的是某一物理现象的瞬间,而其过程则靠想象。我们恰恰能利用多媒体的硬件优势和技术优势,变静为动,为学生呈现出物理现象的全过程。
3、本节课对以下几个地方,将原文本教材进行了整合:
(1)、将本章开始之前的《无处不在的能量》中的过山车主题视图拿来为本节所用,并以视频形式呈现,配以本章开头的一段激情文字“满载游客的过山车……”的朗诵音频,既利用了教材资源,又加强了视听效果。
(2)、滚摆、单摆实验拍摄成视频,实际教学时先做演示实验,学生讨论分析现象时再播放视频,这样实验虽然结束了,但过程依然可观可感。
(3)、将《想想做做》“铁锁会碰到鼻子吗”拍摄成视频播放,有提高能见度的效果。
(4)、补充皮球落地后向上反弹的内容,并将其拍摄成视频播放:将球涂黑,球与地碰撞时会在地上留下圆形黑斑。这样能使不易观察到的形变以黑斑形式呈现,且将瞬时形变能长时间留存下来。
(5)、制作皮球落地后反弹的动画视频,作为前一个视频的补充,使学生能进一步看清全过程。
(6)、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6题,若布置给学生做,由于条件的限制很难落实,现场演示,又耗时过长,将教者的实验以视频形式播放,既能让学生看到圆筒斜向上滚的奇特现象,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7)、制作卫星沿椭圆形轨道运行的动画视频,方便学生分析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8)、从网上下载蹦极和蹦床的视频,作为课堂巩固练习的素材。
1、通过实验、视频、动画为学生认识和分析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提供直观感性材料。
2、为学生提供一种分析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思维模式:高度形变高度或速度通俗总结就是:高度换速度,形变换两“度”(即高度和速度)。
具体程序如下:
(1)、观察:看确定对象的运动速度、离开地面的高度、形状是否发生变化。
(2)、分析:动能和重力势能——质量一定时,若速度增大了,则高度肯定降低了。速度增大则意味着动能增大了(问:增大的动能哪里来?),若高度降低了,则意味着重力势能减小了(问:减小的重力势能哪里去了?)。又如物体的形变程度增大了,则意味着弹性势能增大了,而这又是以物体运动速度的减小或离开地面的高度的减小为代价的。
(3)、结论:速度增大,动能增大;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小,此时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反之是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形变发生(或增大)则弹性势能增大,此时是动能或重力势能转化为弹性势能。
通俗的解释就是:以高度的降低换取速度的增加,反之亦然,以高度的降低或速度的减小来换取物体形变的发生或增大,反之亦然。
3、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为学生提供资源支持,加大容量,增加练习机会,感悟不同。
上一篇:养成教育主题班会教案精编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