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说课稿【汇集4篇】
【导言】此例“说课稿 说课稿【汇集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说课稿【第一篇】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这册教材中第八单元——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单元的配套阅读课文。课文是根据《世说新语〈周处〉》改写的,是一则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发展长河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它具有情节生动,画面感强,想象奇特丰富等特点。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恶霸周处由于不明事理,作恶多端,遭人怨恨。后来有人出主意,用激将法让他去除掉害人的猛虎和恶龙。周处果然中计,杀死了猛虎和恶龙。周处的壮举非但没有得到人们的夸奖,听到的却是人们欢呼他死的声音。人们的举动让周处决心痛改前非,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人。课文情节生动,语言朴素明快,想象奇特丰富。
三年级是学习略读课文的起步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开始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如概括文章的大意,对课文中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发表自己的看法等。同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三年级要求学生“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因此,我确定的第1条教学目标是:在质疑中梳理课文主要内容,感知大意。同时,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之一是通过朗读、讨论和复述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积累生动的语言,而课文情节生动,画面感强,由此,我确立的第2条教学目标是:在随文识字中,理解“惊涛拍岸”等7个重点词语,初步感受民间故事语言生动的特点,在朗读中感受降龙的激烈场面。课文生动地刻画了周处憨直、勇猛、敢于改过的性格特征,所以通过理解课文,感受周处憨直、勇猛、敢于改过的性格特征是本文教学的一个情感目标。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略读的第一步就是感知文章大意,并且,课文对于周处勇斗恶龙的场面描写得惊心动魄,所以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感受周处降龙的紧张激烈场面。三年级的学生对于把握人物形象有所理解,但体会不会非常深刻,因此把通过朗读感受周处憨直、勇猛、敢于改过的性格特征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这课堂的教学中,我准备按以下四个环节展开。(一)质疑引入,激发兴趣(二)自主学习,感知大意(三)研读语段,感受画面(四)点题升华,拓展延伸
(一)质疑引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饱含激情的导语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这篇课文是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单元的配套阅读课文,所以我希望学生能了解一些民间故事的特点。因此,我设计这样一个导语:我们国家是一个文明古国,文化历史悠久,从古至今在老百姓中流传着一些动人的故事,我们称为民间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精彩的一个民间故事——除三害。(板书课题)
然后,我引导学生由“害”展开生联想,学生肯定会说到“害人、祸害”等一些不好的东西,教师小结,所以“害”是不好的,我们要坚决——除三害。古人云:学贵有疑。所以,我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根据学生的质疑,我进行引导归纳出几个主要问题:谁除三害?除哪三害?怎么除这三害的?并进行板书。充分体现以学生的需求出发,让问题激活思维,以问题为载体,对学生后面的自主学习起到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
(二)自主学习,感知大意。
问题是从学生中来的,这又是1篇略读课文,应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读感悟。所以,我们还是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我把问题回抛给学生。请大家带着这三个问题默读课文,找到相应的词句画下来。当学生默读完毕之后,很快能回答其中的两个比较容易的问题,谁除三害,除哪三害,我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山间的猛虎
周处除掉河里的恶龙
地上的周处
接着,我让学生读读板书,说说发现什么问题?学生很快能提出“周处除掉地上的周处”,自己除掉自己吗?我引导学生读读课文的第一和最后一自然段,学生就能从句子中发现,周处其实除掉的是自己的恶习。于是,我就改写板书,把“地上的周处”改成“自己的恶习”。学生通过自学,三个问题解决了两个,会很有成就感。
概括文章大意是本课一个重点,所以,这里,我向学生提出要求,能不能借助板书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同桌互说指名说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有充分的说的时间和机会。有了板书这个基础,相信学生概括会比较容易:课文描述了周处除掉了山间的猛虎,河里的恶龙,并痛改前非,成了一个受人尊敬的人。在这一环节中,既能体现教师的“扶”,又能体现学生自主地“学”,学生就比较轻松地解决了本课的一个重点。
(三)研读语段,感受画面
学生提的问题,只剩最后一个:怎么除三害的?因为是略读课文,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所以,这个问题,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请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周处是怎么除三害的?找一找相关的句子划下来读一读,并可以在边上试着写写自己的感受。写完之后,四人小组先交流。学生边读边感悟,并书写感受体会,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在教学时还是有较大的差异,略读课文不可能像精读课文那样面面俱到,教师对教材必须有所取舍。课文中描写周处降龙部分写得非常精彩,学生很可能会对周处降龙这一部分比较感兴趣。所以,我把这作为学习的一个重点之一。我用两个环节展开:1、抓重点词,品味语言;2、朗读指导,感受画面。学生在交流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抓住一些重点词句进行体会:三天三夜、惊涛拍岸、浊浪冲天,当学生说到这些重点词的时候,我进行板书,并提问从这些词中你体会到什么?继而进行朗读指导,这样一方面能让学生理解这些字词,另一方面也能加深体会降龙的紧张激烈的气氛。忽而……忽而……可以让学生加上动作读,引导学生读出恶龙不容易对付的感觉。我适时进行引读:三天以后,大河平突然静了,没有(引说)……没有…………不见了……不见了,当激烈斗争结束,一切恢复平静又该怎么朗读?让学生从朗读中体会从紧张激烈到平静的变化。接着,我引导学生说:“同学们,你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这样精彩的降龙的场面再现一下?”用同桌互读,指名读等形式进行朗读练习。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当时搏斗时的紧张激烈,同时也可以积累生动语言,体会周处的勇猛。这也就突破本课另一个重点。如果学生说到伏虎这一段,可以让仿照周处剁龙这一部分,展开想象,描述周处是怎么伏虎的?可以抓住一些动作词,体会周处的勇猛。
周处的勇于改过的性格特征是本课人文性的一个重要体现。所以,学生如果说到周处痛改前非的,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如果你是周处,你出生入死,上山杀虎,下河剁龙,除了两害,立了大功,成了一名大英雄,你想象一下人们会用哪些方式迎接他的到来?引导学生说敲锣、打鼓、放鞭炮、鲜花、欢呼、高高举起……而事实上,人们又是怎么迎接你的?找到相应的句子读一读,(1)人们以为他死了,在喜气洋洋地奔走相告(2)远远地朝他点点头,赶紧躲开了,面对巨大的反差,你会怎么想:写一写,出示小练笔;他想起,想起,想起……他终于明白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周处以前的“非”,继而能“痛改”。然后,我进行小结:是的,正如你们所说的,周处终于明白了自己以前错了。也和猛虎、恶龙一样成了祸害。他如梦初醒,从此,横行霸道的周处痛改前非,成了一个受人敬重的人。那么学生对周处勇于改过这一性格特征有了更深的印象。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学生自读课文,自主提出问题,自主探究问题,学生的主动性完全被激发出来了。在静读默思、在积极探究、在热烈交流中学生感悟了本文,领会了内涵。更重要的是学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他们的阅读能力在这样过程中不知不觉得到提升。
(四)点题升华,拓展延伸
这就是周处除三害。课文学完了,你能说说周处是一个怎样的人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板书:例如,勇猛、知错能改等。这时,我进行提问:你知道周处后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如果学生有知道的,就让学生自己说。如果学生不清楚,那么我提供一个补充资料,让学生读一读。让学生对周处优一个全面的认识。(后来呀,周处痛改前非,立志好学,志向高远,为官期间,他执法公正严明,后来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直至战死沙场。后人敬重他的品行,追认他为平西将军,还特地建造了周王庙来纪念他。)
略读课文就是让学生用自己掌握的阅读方法去自主学习课文,那么课后的拓展延伸能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持续地锻炼,同时也激发对名民间故事的热爱之情。所以学完课文,除了这篇课文,你还读过我国的哪些民间故事?学生可能会说许多,我进行小结:民间故事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认真地阅读这些民间故事能给我们带来许多真善美的享受。《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这四个民间故事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民间故事。大家可以课后去这些民间故事的海洋中遨游。
这堂课中,我根据课文的特点,学生的具体情况,用“质疑引入,品读感悟,角色体验”等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感悟学习的能力,最后的拓展延伸还把学生引入大语文的学习中去,帮助他们去感受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说课稿【第二篇】
一、说教材
1 、教材内容分析:平时和孩子谈话时,我们也会说到自己的爸爸。有的说“爸爸很懒,总爱睡懒觉”,有的说“我的爸爸爱上网,不做事”,有的说“我爸爸就爱抽烟”,也有的说“我爸爸的脚很臭”,等等。鉴于爸爸在孩子心中一些片面的形象,我设计了《我爸爸》这个活动。我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让孩子更了解自己的爸爸,知道爸爸为家庭辛苦的付出了很多,从而愿意亲近爸爸,通过不同形式大胆表达对爸爸的爱,萌发爱爸爸、尊敬爸爸的情感,在心目中树立爸爸的正面形象。
2 、幼儿现状分析:大班幼儿 5-6 岁,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能都基本表达自己的想法,但还不完整。需要老师通过各种手段适时引导和帮助,以便使幼儿能更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特征,我确立了情感、能力、认知方面的目标,具体目标如下:
1 、情感目标:欣赏散文诗,体验和爸爸在一起的愉快、安全、甜蜜的感觉。
2 、能力目标:愿意用简单的语言介绍自己的爸爸。(重点)
3 、认知目标:理解爸爸的辛苦,乐意大胆表达对爸爸的爱。(难点)
三、说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本次目标和完成教学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
物质准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游戏的图片、《好爸爸坏爸爸》 flash 、录音机、背景音乐。
四、说教法、学法
1 、说教法: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为了更好的完成目标,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启发提问法、谈话法、多通道感受法。
2 、说学法:纲要指出:“以幼儿为主体,创造多种条件让幼儿参加活动,不仅提高了认知、锻炼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活动中,幼儿采用的学法有:观察法、表演法、交流讨论法。
五、说活动过程
整个活动分为四个环节,流程为:谈话引入,迁移经验――欣赏散文诗、情感体验――交流讨论、激发情感――欣赏歌曲、升华情感。
1 、谈话引入、迁移经验。
这一环节的完成约需 3 分钟。
首先,我用大头爸爸和小头儿子玩游戏的图片引入,迁移经验引起幼儿回忆和爸爸一起玩过的游戏。并说说和爸爸玩过哪些游戏。
2 、欣赏散文诗、情感体验。
这一环节约需 10 分钟。
通过上一环节的铺垫,幼儿对和还可以和爸爸玩哪些游戏很好奇,带着兴趣欣赏散文诗,更易于理解散文诗内容。
首先我配乐朗诵散文诗。然后提出问题,并根据回答进行表演。以此加深对散文诗内容的理解和对爸爸的情感的激发。
问题:
(1)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玩过的游戏,你记住了那一个?
――爸爸举起我,像什么?
――坐在爸爸翘起的二郎腿上,就像坐什么?
――爬到爸爸的大腿上再滑到脚上,像玩什么?
――我往爸爸背上爬,就像爬什么?骑上爸爸的脖子,就像到了什么地方?现在谁最高?
通过回答表演,幼儿体验到了和爸爸玩游戏的快乐。
再次欣赏散文诗。学习大头爸爸和小头儿子玩的游戏,引导幼儿觉得爸爸的了不起,愿意亲近爸爸。
3 、交流讨论、激发情感。
这个环节约需 12 分钟。
通过问题,引导幼儿说说了不起的爸爸。
知道爸爸都会做什事情?什么事情做的最棒?爸爸为什么要这么做(辛苦)?你的爸爸这么辛苦,你想你想为爸爸做些什么事情让他高兴?想对他说什么?
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幼儿慢慢的了解了自己的爸爸也很了不
起,并鼓励幼儿通过不同的形式大胆表达对爸爸的爱。通过我
介绍自己的爸爸,再一次引起幼儿对爸爸情感的共鸣。
4 、欣赏歌曲、升华情感。
此环节约需 5 分钟。
通过分段欣赏 flash 《好爸爸坏爸爸》,让幼儿再次看到爸爸也会做很多的事情,也很辛苦。知道爸爸有时候会打我们,那是因为我们做错了事情,打我们是想让我们改正错误,越来越好,做个最棒的宝宝。其实那也是一种爱。
最后教师小结,爸爸不管什么时候都是爱我们的。我们要做个听话的好孩子。让幼儿回家把想为爸爸做的事情为爸爸做一做,想对爸爸说的话对爸爸说一说。和爸爸一起做做好玩的游戏。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今天我所设计的这个活动肯定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们能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优秀说课稿【第三篇】
一、教材分析:
课文《二十年后》选自上海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第一册的课本,第八单元:外国短篇小说选读。本单元所选的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的作品,这三位作家都擅长描写小人物的故事。单元目标为初步了解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特点,对欧洲18、19世纪的社会有一个粗浅的认识。课文表现了欧亨利小说的特色: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
二、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的单元目标,我确定了两个教学目标,一是品味语言,抓住人物描写的语句感知人物形象。二是体会“”――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巧妙。教学重点和难点还是把握人物的特点和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巧妙。
三、学生情况分析:
这类外国短篇小说,八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生在阅读小说时更注重的是故事情节,而在一堂课中要进行接近4000字的大阅读量,感知人物形象要理解体会体会“欧亨利式结尾”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的巧妙有一定的难度。
四、备课过程:
课文的前面有一段有一段20xx字左右的关于欧亨利的介绍性文字,编者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欧亨利这样一个短篇小说家的生平与写作特点、代表作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但是学生一般都是草草扫过,将注意力都放在小说的情节上。那么如何充分利用这段文字呢?我在导入部分设计了“走近作者”的环节,让学生自己概括作家的特点,引出“欧亨利式的结尾”。一般我们在设计教案的时候都是顺着课文的思路,先感知课文内容,再分析人物形象,最后才强调结尾的意味深长。但,因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巧妙,我借鉴了数学上的逆推法。在学生概括出欧亨利小说结尾的特点时,让学生朗读结尾,并思考结尾为我们解答了那些阅读中产生的疑问。为整堂课的展开打开了一扇窗户,即――结尾意料之外的是什么?为什么“鲍勃前来践约却被逮捕”是情理之中呢?这样2个主问题串起了整堂课。小说的写作背景也是理解人物形象的重要依据,那么何时介绍当时美国西部开发时的社会环境呢?是课堂讨论展开前还是讨论中?何时更合适?在学生讨论进行到“找到鲍勃是个通缉犯的依据”时,再向学生展示鲍勃所处的社会环境,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鲍勃这样一个不甘平凡的聪明人后成为一个不法之徒的社会原因。作业我设计了一个三选一的题目,让学生更深入的揣摩鲍勃的内心世界。
五、上课师生互动情况:
八年级的学生不太喜欢举手发言,一方面是不够自信,另一方面是的确回答不出来,所以我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模式展开。全班分为四大组,相互讨论交流。学生举手热烈,相互补充,课堂讨论气氛浓烈。
六、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有了课前充分的备课与预设,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解决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七、成功或不足之处:
成功之处:能将白板技术为语文课堂所用,白板是为课堂,为学生服务的。课件不复杂,但白板技术运用却是课堂顺利展开的保障。
不足之处:由于课的一开始学生阅读作者的介绍部分筛选有价值信息时还没有进入状态,课的行进节奏有点慢,所以造成整堂课的时间把握有点紧。
说课稿【第四篇】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这节课的题目是《南辕北辙》。
一、教学分析:
《南辕北辙》这篇课文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7单元的1篇寓言故事。
《南辕北辙》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向北方。别人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人们用“南辕北辙”这句成语,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学习这则寓言故事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涵的道理,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根据精读课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会认13生字,会写10个生字,继续培养独立识字能力。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固执己见”“诚恳”等词语。
3、情感目标:做什么事必须把方向搞正确,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三、重点、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目标中指出,要关心作品中人物命运和喜怒哀乐,在学法指导中强调要使学生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加强情感体验。结合二年级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学习重点是理解《南辕北辙》故事内容,认识其中的道理。难点则是体会、领悟道理。
四、说教法学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老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使本课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切实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创设情境法:
充分运用多媒体直观教学,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创设情境,通过品读、想象、描述,为学生呈现生动的画面,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拓宽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实现学生与文本的深层对话。
2、运用动画激活法:
我出示的课件视频有助于学生能够在视觉、听觉上进行理解,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出示的句子以及课文人物的情感。
3、角色演绎法:
《南辕北辙》是1篇学生非常喜爱阅读的故事,整个故事就是两个人物之间的对话,此时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地读。在这堂课中,我尝试着让学生通过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来感悟人物的情感和品质,使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课文,理解文本。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然后加以点拨,让学生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在读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在课文内容和词句的理解上,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交流、自觉感悟。
五、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让他们在感兴趣的、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特将本堂课的教学思路按以下三个环节进行。
(一)导入课题
此环节我利用看谁记得多的游戏,让学生说出自己记住的词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游戏让学生知道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与成语有关,引出课题《南辕北辙》。再请同学们看动画片并提要求,请你认真仔细地看,故事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你想读一读这个故事吗?原来这个故事就藏在我们语文课本里,请同学们又轻又快地把书翻开自读课文,要求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继续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
(二)学字习词
首先由小组合作学习生字,在合作的时候不会读的同学请你请教一下别人,会读的请你帮帮他读得又快又好的,别忘了夸夸他。
然后集体学习生字,在学习字词的过程中采用个别读、小老师带读和开火车读的形式读,并理解:诚恳和固执己见这两个词。
(三)品读课文
词语朋友我们都认识了,再把这些词语朋友放回到课文中,我们就应该把课文读得更加流利了。
再读课文时提出要求:
1、课文中主要讲了哪些人物?
2、他们几次对话都说了什么?
在同学们回答问题时,教师不断地追问,读第一次对话时你知道了什么?第二次对话与第一次对话有什么不同?此时出示对比句子。从而加深理解季梁的诚恳和朋友的固执己见,并指导朗读。此时老师提出车上的朋友到底不明白什么?引出最后一段。这一部分是朗读的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真正明白无论做什么事必须把方向搞正确,而且还要听众朋友善意的劝告,达到教学目标。
六、信息技术应用:
设计意图:、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计算机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对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计算机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
应用效果:
教学中我从实际出发,以出示幻灯片作为主要教学手段,一方面增强直观感,一方面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增加课堂知识的容量。
七、课例的创新点
1、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形象、直观的效果,解决难点。
2、图文并茂,培养学生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
上一篇:听课评课 听课评课稿(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