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学习要点精编4篇
【导言】此例“《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学习要点精编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1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萧瑟(se4) 和煦(xu4) 干涸(he2) 吞喽(shi4)
裸索(luo3) 戈壁滩(ge1)无垠(yin1) 边缘(yuan2)
2.解释下列词语。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和煦:温暖。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戈壁:蒙古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较少。
沧海桑田:大海里的一颗谷粒。
无限:辽阔无边。
边缘:沿边的部分。
二、导人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图片。
图片1: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图片2:“茫茫大戈壁”“龟裂大地”。
图片3:“青海湖”“月牙泉”。
资料投影:“昔日碧波荡漾,如今举国荒凉罗布泊变故谁能评说”(新华社乌鲁木齐1月4日电。)
资料投影:“探险乐园罗布泊”(摘自1998年1月5日《南方日报》)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并记在学习笔记本上。
四、学习课文内容
(一)提问: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明确: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
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木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二)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1。找一位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要求读出感情)
2.组织学习思考、回答问题:
(1)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训练复述能力)
(2)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
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
(三)学习对比的写法。
组织学生讨论。
1.作者采用这种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2.课文中还有类似的对比吗?请找出来。
明确:
过去的罗布泊:‘‘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现在的罗布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五、探究活动
提问:
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1.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2.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3.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像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六、拓展学习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濒临干涸的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七、小结
这篇课文是从1篇报告文学中节选下来的。罗布泊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曾经是一片美丽的仙湖,但现在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吞噬了无数的生命。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作者通过翔实的资料说明,人对自然贪婪和盲目的索取是造成这一悲剧主要原因。课文最后,作者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吁。
课文全篇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苦,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为了表达这种感情,作者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法,一是拿罗布泊过去的繁华与现在的破败对比;二是运用拟人手法,以事物自身的诉说引起人内心的震动,如“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一句所描写的罗布泊的惨状,实在让人痛心疾首;三是运用数据客观说明。这些在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阅读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时创造。以上4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学习要点就是山草香小编为您分享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2
20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地图及沙漠风光图让学生引学生进入学习情景。
2.运用对比、探究的方法,使罗布泊今昔进行碰撞,体会文章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并理解作者借胡杨林来倾诉痛惜之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掌握课文词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萧瑟(sè) 和煦(xù) 干涸(hé) 吞噬(shì)
裸索(lǔo) 戈壁滩(gē)无垠(yín) 边缘(yuán)
2.解释下列词语。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和煦:温暖。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戈壁:蒙古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较少。
沧海桑田:大海里的一颗谷粒。
无限:辽阔无边。
边缘:沿边的部分。
二、导入
位于x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并记在学习笔记本上。
四、学习课文内容
(一)提问: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明确: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
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木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二)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1.找一位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要求读出感情)
2.组织学习思考、回答问题:
(1)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训练复述能力)
(2)作者引用了具体资料,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资料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
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
(三)学习对比的写法。
组织学生讨论。
1.作者采用这种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2.课文中还有类似的对比吗?请找出来。
明确:
过去的罗布泊:‘‘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它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现在的罗布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五、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探究活动,让学生感知生态环境的恶化现状。
教学过程:
一、探究活动
提问:
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1.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2.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3.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象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21教育网
二、拓展学习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濒临干涸的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三、小结
这篇课文是从1篇报告文学中节选下来的。罗布泊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曾经是一片美丽的仙湖,但现在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吞噬了无数的生命。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作者通过翔实的数据说明,人对自然贪婪和盲目的索取是造成这一悲剧主要原因。课文最后,作者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吁。
课文全篇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苦,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为了表达这种感情,作者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法,一是拿罗布泊过去的繁华与现在的破败对比;二是运用拟人手法,以事物自身的诉说引起人内心的震动,如“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一句所描写的罗布泊的惨状,实在让人痛心疾首;三是运用资料客观说明。这些在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
四、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板书设计:
罗布泊,消失的仙湖
广阔、美丽
充满生机
昔日罗布泊 牛马成群 生命绿洲
绿树环绕
河流清澈
爱
护 塔里木河人为改道 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
环 下游干旱缺水 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忧患
境
胡杨林成片死亡
今日罗布泊 寸草不生 死寂的荒漠,令人恐怖
不见飞鸟
五、课后反思: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3
教学目标:
一。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二。理解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人在与自然相处中该吸取哪些教训。
三。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教师朗诵:“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小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度。罗布泊,天空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1980年,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彭加木在那里进行科学考察失踪;XX年后,探险家余纯顺又在那里遇难。”而20世纪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闯入罗布泊后,在他那著名的《亚洲腹地探险八年》一书中却这样写道: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它小鸟在欢娱地歌唱着……” 同是“罗布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反差?到底哪一个是真的?谁能告诉我?
二。直觉感知:
1、读议标题:
读: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课题,明确:哀伤、惋惜。请再读课题。
议:(归纳)罗布泊是西北地区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湖泊,现在却消逝了。
2、读议“今日罗布泊”
读: 自读前三段,哪些情境令你震撼?
“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罗布泊,天空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议论:两个“没有”、三个“一”和准确的“70℃”描述了罗布泊的荒凉恐怖。
3、读议“昔日罗布泊”
读:“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议:用“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这些词语描绘出一个美丽宁静、令人向往的“生命绿洲”,与前面荒凉的罗布泊形成鲜明的对比,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更激起人们的好奇心。
小结:罗布泊今昔对比,师播放罗布泊昔日和今日的图片,进行强烈的对比,给人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一组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组是大漠沙如浪,寂寞无人家。一边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边是戈壁滩,狂风卷,不见飞鸟马不前。你们可曾想,这天壤之别的两处景,竟是同一地方——神秘的罗布泊。
4、读议“造成悲剧谁的原因”
读1:罗布泊消逝的直接原因:改道、“四盲”
读2:融情感于景物的含蓄表达:
“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议:作者将胡杨拟人化,写出了他们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并为人类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
读3:“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议:拟人手法,形象地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罗布泊向世人流露了“痛苦与无奈”,怎不令人痛心!
读4:“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议:此句的“又”字有力地指出了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这样人为造成环境问题的悲剧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不胜枚举。
学生品读评析过的语句,仔细体味其形象性、抒情性。
5、读议“作者的呼唤和呐喊”
读:“世界著名的内陆湖——青海湖,50年间湖水下降了米,平均每6年下降1米,陆地已向湖中延伸了10多公里;数千年风沙未能掩埋的甘肃敦煌月牙泉,近年来却因当地超采地下水,水域面积从50年代的万平方米缩小至5397平方米,水深只剩尺余……”
议:用具体数字表明,更加令人不寒而栗! 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伤害。由此及彼,以此类推,在文末发出的呼吁也就理所当然,顺理成章了。
读: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议:连用三个“救救”,构成了排比,以强烈的语气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振聋发聩。
三。规律感知:
1.阅读全文,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及变化原因。
罗布泊的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罗布泊周边是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现在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
变化的原因,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2.小结板书
变之昔——仙湖。
今之变——戈壁滩、荒漠。
变之故——改道;盲目
变之过——沙化
四。评品初得:语言品味,互动探究:
(一)品平实说明性语言:可能涉及以下内容:
文章叙述事实、列举数据真实可靠。
叙述事实如:“《汉书•西域传》记载了……”;“另据史书记载……”
列举数据如:“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一万多立方米”。一系列数据具体、确凿,充分说明人们是怎样盲目地拼命地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的。正是这种盲目行为,造成了罗布泊的荒漠化。
“青海湖,50年间湖水下降了米,平均每6年下降1米,陆地已向湖中延伸了10多公里;数千年风沙未能掩埋的甘肃敦煌月牙泉,近年来却因当地超采地下水,水域面积从50年代的万平方米缩小至5397平方米,水深只剩尺余,大有干涸之势”,作者引用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二)品描写抒情性语言:可能涉及以下内容:
①对比手法
罗布泊的今昔的对比。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反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②拟人手法
如写胡杨林,“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人类自身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如果替换为“一棵棵胡杨树,只剩下奇形怪状的枯枝”,效果就差多了。
如写罗布泊,“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同样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如果替换成“站在罗布泊的边缘,你会看到一片荒漠,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那就逊色多了。
③排比
如:“四盲”:“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意呼之欲出。
(三)体会下列句子的思想情感。
①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这样的抒情让人共鸣,让读者也深深的痛心,深切地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觉悟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
②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③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振聋发聩。
学生齐读评析过的语句,仔细体味其形象性、抒情性。
学生听记。
五。用练习得:
(一)语言运用:畅想表达:
1、你能让罗布泊重现昔日的美丽吗?请展示你的智慧。
教师注意总结:引水入湖;退耕还林;生态移民;珍惜水资源
2、运用描写、对比、列数字等方法说明巢湖或某地区的环境变化,再借用拟人的方法抒情警示人们。
(二)识记、理解生字词。
萧瑟(xiāo sè):形容冷落、凄凉。
和煦(hé xù):温暖。
干涸(hé):(河道、池塘等)没有水。
吞噬(shì):吞食;并吞。
裸露(luǒ lù):没有东西遮盖。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三)达标测试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萧瑟( ) 清澈( ) 欢娱( ) 罗布泊( )
滋润( ) 和煦( ) 干涸( ) 庇护( )
2、 改正下列句子的错别字。
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状。( )
原来费弃的耕地长出了青草,这里变成了牧厂。( )
3、 根据下列画线句子的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
罗布泊,一眼望不到边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 )
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融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
4、 下面两个句子哪一个表达好?为什么?
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棵棵胡杨树,只剩下奇形怪状的枯枝。
5、“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结合上下文,说说人制造了一出怎样的悲剧?
6、“站在罗布泊的边缘……”一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运用的是什么方法?从中可以看出本文什么特点?
7、“世界著名的内陆湖——青海湖……”段,介绍青海湖、月牙泉的目的是什么?青海湖、月牙泉的近况怎样?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从中可以看出本文什么特点?
8、结尾的呼吁给你怎样的心灵震颤?
参考答案
1、 sè chè yú pō rùn xù hè bì
2、 璧----碧 状----壮 费----废 厂——场
3、 一望无际 浑然一体
4、 第一句的表达效果好。用拟人的手法,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表现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5、 30年前那片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湖面就在这瞬间从我们的眼前消失了。
6、 抒发了作者对罗布泊生态环境破坏的痛惜之情。 将罗布泊拟人化,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展现了罗布泊令人痛心的现状。形象的描写,拟人手法的运用体现了形象性、生动性的写作特点。
7、 目的是说明悲剧并没有止住。 水域面积缩小,大有干涸之势。运用列举数据的方法。叙述事实、列举数据真实可靠,体现真实性的特点。
8、略。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4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教学目标 :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4.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课前预习,提出并整理发现的问题;动手查找资料;带着问题和资料走进教室;
3.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提高学生对文章的解读能力;透视文章的写作轨迹,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4.结合“研讨与练习”:“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拓展思维,畅想表达。
教学内容设计:
一、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
2.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3.查找并搜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等的资料。
4.在阅读和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学习笔记上。
二、课堂教学内容
第一板块: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1.导入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2.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图片。
图片1: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图片2:“茫茫大戈壁”“龟裂大地”
图片3:“青海湖”“月牙泉”。
资料投影:“昔日碧波荡漾,如今举目荒凉罗布泊变故谁能评说”(新华社乌鲁木齐二月4日电)
资料投影:“探险乐园罗布泊”(摘自1998年1月5日《南方日报》
3.再读课文,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4.投影显示问题的答案。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入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第二板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1.找一位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要求读出感情)
2.组织学习思考、回答问题:
(1)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训练复述能力)
(2)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讨论后出示投影:
胡杨林
1958年 780万亩 现在 420万亩
沙漠化
过去 66% 现在 84%
青海湖
50年间下降米,平均每6年下降
1米,陆地向湖中延伸10多公里。
月牙泉
50年代万平方米 现在 5397平方米,水深只剩尺余。
讨论后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
4.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
5.学生齐读。
第三板块:学习作比较的方法
1.投影显示图表:
罗布泊
过去:
1.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生命绿洲。
2.张骞眼中: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丝绸之路。
3.斯文·赫定: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和煦的,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
罗布泊
现去:
1.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天空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此地。
2.绿色长城在干渴中崩塌。罗布泊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2.组织学生讨论:
(1)作者采用这种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2)课文中还有类似的对比吗?请找出来。
3.教师小结第2题。
(1)出示投影
过去的罗布泊:“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现在的罗布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2)明确拟人的修辞手法。
(3)强烈的对比效果。
(4)再次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第四板块:世纪老人的述说
1.实物投影,展示108岁高龄的罗布老人热合曼的图片。
2.畅想表达:“如果我是世纪老人,我该如何讲述罗布泊的百年沧桑?”
提示:
1.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2.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3.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象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三、课后拓展学习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濒临干涸的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下一篇:《比的意义》教案(最新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