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骆驼的教案实用(精彩8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找骆驼的教案实用(精彩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找骆驼的教案【第一篇】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2、学习老人是如何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
弄清老人为什么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理解重点词句。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齐读。)。
师:看了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自悟。
出示自学提纲:(课件)。
(1)自由读课文,读懂每段话的意思。
(2)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老人根据什么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4)提出学不懂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2、你理解了哪个新词?
(指名答,师生评议。)。
3、讨论提纲3题。
老人的依据:脚印右深左浅左脚跛。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叶的牙齿印缺牙齿。
四、再读课文,品评人物品质。
你觉得那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1、自读,领悟情感。
2、指读,交流。(引导:丢骆驼的商人当时心情怎样?老人说话时不紧不慢应是怎样的语气?)。
3、老师随机范读。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总结。
找骆驼的教案【第二篇】
1.知识与技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过程与方法: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通过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朗读的时候,要读出老人与商人的口气。这是本课的重点;重点是理解老人观察很仔细,分析很具体。
1.读准字音,了解这一课里写谁找骆驼,找到了没有,大致上知道怎样找到骆驼的。
2.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探究老人是怎样指点商人找到骆驼的。
(1)阅读老人的判断句子,再读他观察的发现的句子。
(2)引导学生将老人的判断和观察到的现象—一对应,从中弄清现象与判断、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
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如“忿忿”“不紧不慢”“至于”“果然”,在课文当中都有特定的意义,如“不紧不慢”,既反映了老人性格上的特点,更体现了他的胸有成竹;再如,用了“至于”一词,就强调了与发现骆驼沿途出现的一些现象相比,骆驼往哪去了的问题,就显得不重要了。
1.课文为什么先写了老人的判断,然后才写老人的观察?
2.说说自己用心观察,认真思索,获得的发现。
找骆驼
判 观
断 骆 驼 察
找骆驼的教案【第三篇】
1、 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并能仿照例句,把不完整的因果句式补充完整。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用因果倒装句式正确地把老人的推理过程说清楚。
1、 复习检查,听写生字。
2、 学习课文1—9自然段。
(1) 商人之所以要去找骆驼,那是因为——学生接说(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
(2) 一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心里非常着急。这时候他看见前面有位老人在走,就连忙打招呼,请大家学着老人的样子招呼招呼看。
(4) 老人详细地说出了骆驼的哪些情况?用自己的话说说。
(6) 正当商人充满希望的时候,老人却说不知道骆驼往哪儿去了,难怪商人要“忿忿”地说起话来。谁会用“忿忿”的语气读读商人说的话。
3、 学习课文第10自然段。
(1)(过渡)是老人把商人的骆驼藏起来了吗?别说藏,其实老人连骆驼的影子都没见过。为了向商人说明这是怎么回事,老人讲了一段话。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段话。
(3)默读老人说的6句话,思考哪几句话是说明老人知道骆驼详细情况的原因的。
(4)第二至第五句都是说明原因的,可以分为一层。
第一层就是第一句,请大家读一读,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5) 第二层是重点。默读,边读边思考:老人为什么会知道骆驼的详细情况?
从哪里看出老人的观察很仔细?他到底“看见”了些什么?请用——划下来。
读划下来的内容,体会“还“、”又“的用法。
小结:这有深有浅的脚印,星星点点的米、蜜和树叶上留着的牙印(出示图),一般人是不会注意到的。你看,连正在寻找骆驼的商人自己都没有注意到。可是老人都看见了。可见,老人的观察是很仔细的。
(过渡)但是光靠仔细观察就能知道骆驼的情况了吗?老人到底是怎么想的,课文中没有具体写,这就是我们要特别注意学懂的地方。
老人看到右深左浅的脚印,怎么想?
看见路的右边有米,左边有蜜,又怎么想?
这两片树叶(出示图),哪一片是缺了牙的骆驼啃过的?为什么?
用“因为看见……所以知道……”的句式说说老人为什么能知道骆驼详细情况的原因。
(7) 朗读这段话。
4、作业 。
找骆驼的教案【第四篇】
学习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3、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重点难点:
1、了解上任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
2、理解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课前准备:字条,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寻人启事》。
2、指名读。
3、讨论“根据哪些内容能找到这个人。”(板书:特征)。
二、初步感知课文。
1、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交流。
三、品读课文。
(一)品读第一段。
1、谈话讨论:商人到外地采购货物带骆驼干什么?
骆驼会在什么情况下走失呢?
此时商人的心情怎样?
2、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出示第一自然段的文章。(自由读,指名读)。
3、通过重点词语体会商人的心情。
“找了很多地方”“赶上去”等词语。
4、指导朗读。
过渡:刚才我们知道找人的时候要知道这个人的特征,那么找骆驼呢?(生答)。
(二)小组合作学习(2—10自然段)。
1、出示问题:(1)商人的骆驼有什么特征?
(2)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征的?
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认为重要的或者认为与问题有关的语句,然后跟同桌互相讨论交流。
3、汇报交流,解决问题。
(1)生汇报第一个问题,师板书骆驼特征。
(2)指导朗读。(出示对话,体会老人说话时的语气跟商人此时心情的变化。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学生自由朗读,分角色读,师生合作读)。
(3)汇报交流第二个问题。
a\指名读自己画的有关语句。
b\用自己的话说说老人怎样知道骆驼的特征的.(师板书老人看到的现象)。
c\练习用“因为…….所以…….”说话。(先说原因,后说结果)。
再用“之所以……是因为……”说话。(先说结果,再说原因)。
(4)指导朗读。
过渡:根据老人的指点商人找到骆驼了吗?(找到了)。
(三)朗读第11自然段。
四、拓展练习。
师:假设商人没有找到骆驼,你还能有什么办法帮他找到吗?
(生讨论)。
学写启事。
1、学生模仿寻人启事,练习口述《寻骆驼启事》。
2、学写启事。
3、课堂交流展示。
找骆驼的教案【第五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道理。
2、理解词语:商人、至于、究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反复读和理解老人前后的对话,从后面的对话证实结论的正确,是观察与推断的结果。
理解老人为什么没看到骆驼却把骆驼的特点了解得那么清楚。
一、导入:
课件:骆驼在沙漠上走的片断。师介绍:骆驼是沙漠中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想要在沙漠中运货,可离不开骆驼。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骆驼的1篇课文。
二、新课:
1、板书课题,读题。质疑,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自由读)
3、按自然段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商人此时的心情怎样?你现在就是这个商人,你会怎么做?会遇到那些困难呢?
4、具体学习课文。
(1)当商人问老人的时候,他们说了什么呢?同桌同学分角色读(17自然段)
指名分角色读。
如果你是商人,听了老人的话,心里会怎样想?
指导朗读(随机指导老人的话,与商人越来越紧张、急切的语气)
(2)老人把骆驼的样子说得这样具体,又说不知道骆驼在哪,你这位商人会怎样想?
指导朗读商人的话,读出生气、质问的语气。
(3)老人说的是不是真的呢?请你自己读读第10自然段。
老人说的是真的吗?他没看到骆驼,为什么对情况知道得这样清楚呢?谁能为在座的商人解释解释。
(4)结果怎样,齐读第11自然段。
5、小结。
(1)学过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2)教师根据学生情况点拨。
教学目标:
学会生字:失、这、左、右、应、该6个字。
理解词语:商人、至于、究竟。
教学重点:
掌握该字再田字格中的位置。
教学难点:
左、右两个字横、撇写时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这节课继续学习第17课。板书课题
2、回忆课文写的是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复习词语(课件演示)
走失
这时候
左右
应该
(三)出示生字
失
这
左
右
应
该
(四)学习生字
1、仔细观察哪些字有一样的地方?(课件)
失、左、右是独体字。
这、应是半包围结构的字。结构特点是什么?
该是左右结构的字。
2、先学习3个独体字。
(1)失:你想怎样记住它?写时注意什么呢?(汇报)
老师想和同学们比比,看谁写得好,愿意吗?(师生同写)
组词
(2)出示左、右两个字
这两个字老师想请同学们自学,看看你想怎么学。
学生汇报。
区别左、右两个字横写时的不同。
左字横短,右字横长。
指导书写:左:横在横中线往上一点的地方起笔,稍向上倾斜,要写得短些。撇起笔在竖中线上,要写得舒展些,工字写得偏右些。
右:横同样在横中线往上一点的地方起笔,要写得长一些,撇起笔在竖中线上,口字写得扁一些。
生练写。
(3)接着学习两个半包围结构的字。
出示这,指读。
你有好办法记住这个字吗?
远这进这过这(课件演示)
写时要先写什么?再写什么?还要注意什么?
指导书写:先写文,点起笔在竖中线上,横在竖中线稍微往左一点的地方起笔。注意文字的捺变成了长点,要穿过横中线和竖中线的交点。再写走之旁,点起笔比文字的起笔稍微低一些,横折折撇起笔在横中线上,捺要包住文字,写得长一些。
(4)下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应(指读)
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想怎样学这个字。
汇报。
座应
(课件演示)点点撇的位置,两个横的长度。
指导书写:丶起笔在竖中线上横不要写太长,丿要舒展些,第一个点起笔在横中线上,第二个点起笔在竖中线上,丿穿过横中线,横比上面的横稍长一些。
(5)出示孩,这个字认识吗?
看看它发生了什么变化。孩该,这是我们要学习的最后一个字,齐读。
写时注意什么?(课件演示)两个点的位置。
你想用什么方法写这个字?(分割法)
写在分割线。
指导书写:用分割法来写。在左右半格中间打分割线。丶起笔在竖中线往左一点的地方,横折提起笔在左分割线上,在同讠的点起笔位置对齐的地方起笔,横长一些,稍超过右分割线。撇折到竖中线上顿笔写折,第一个丿长些,第二个丿短些,丶收笔在右分割线上。
(6)组词。用应该造句。
(五)齐读6个生字,觉得哪个字不好写,再写1个。
(六)写字书1、2题。
(七)课外读物《蜜蜂引路》一文。
找骆驼的教案【第六篇】
今天我们学习“找骆驼”,(板书课题)谁找骆驼?(商人、老人)
商人的骆驼怎么啦?(走失) “走失”与“丢失”有什么区别?(走失:走着,走着,没了!)
骆驼走失了,商人很着急,这时候看见一位老人,商人怎么样?(赶上去问)
我是老人,你是商人!我们表演。(评议、朗读)
老人看见过骆驼吗?老人知道骆驼的样子吗?我们自己来学懂这篇课文。
第一台阶:
1.自学课文,划下描写骆驼“样子”的词句。
2.交流:说说骆驼的样子。
3.说样子。
(1)左脚跛。(什么叫跛?)
(2)左驮蜜,右驮米。(什么叫驮?)
(3)缺了一颗牙齿。
刚才说得对不对?商人听了高兴吗?
我当老人,你们当商人,我们表演一次。
评价:“对!不错!对极了!”的程度念出来没有?
当老人说了“不知道”后,商人怎么说?
(“忿忿”怎么念?研究“哄”、“详细”的意思)
第二台阶:
说说,练练
1.用“因为……所以……”句式讲话。(例:因为老人看见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所以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2.老人之所以……是因为他观察得仔细,判断得正确。
第三台阶:
分析,朗读
1.能把老人怎么想的语句划出来吗?
(学生答:“课文里没有。”老师要求学生思考)
2.破——浅?跛——晃——左蜜 右米
3.树叶被缺了一颗牙的骆驼咬过该是什么样子?(研究、画、分析。)
4.读,我们学着老人的口气说话——什么口气?
(1)“不紧不慢”地读
(2)“至于”干什么用?(连续上下文,顺着……)
(3)找到没有?哪个词说明找到了?(果然)
“照”——可换词吗?(可以,换“按”)
“指点”是指什么?
“一路”与哪个词有关系。(走失)
为什么顺着脚印去找?
另外两条线索为什么不可靠?(学生讨论)
编者意图是给我们一些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1.课后填空,抄词。
2.表情朗读。
选做题:表演“找到骆驼后——”。
找骆驼的教案【第七篇】
这堂课闫老师只是带着学生捋了一遍课文,联想多,分析少。闫老师做的主要是两件事:一是跟学生一起搞清作者写了一些什么;一是问学生通过这些你联想到了什么。
因此这堂课显得很细碎,缺乏整体的战略构思,缺乏有力的骨架,特别缺乏关于语文知识教育的构想。也就是说,教师基本上是在跟着作者的思路和感情跑,教师给自己的定位仅是林海音的忠实读者。我想这也是需要的,但很不够,因为语文教师不是一般的读者。
语文教师的本职工作是以课文为一种教育资源,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同时进行人文熏陶。语文教师之所以为语文教师,他的标志性的工作是语文知识教育。人文熏陶是各科都能进行的,每个教师都有责任,课外也能进行,只不过语文教师这方面担子比别人重一些就是了。
从这个角度看,闫老师这堂课在课程内容开发上比较薄弱。
我若讲这一课,会怎样构思呢?
我想试试以作者这句话为纲: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1、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问: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她的写作冲动是什么?写作目的是什么,(想让自己怀念的东西永存。)。
2、接着问:为了使自己怀念的东西永存,你会写什么内容,怎么写法呢?(让学生研究课文,讨论。结论是:写自己印象最深的事情,写形象的东西。)。
3、继续问:你们现在写作文的目的是什么?(可能的答案是:为了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然后告诉学生:这正是很多同学写不好作文的重要原因。真正的好文章,极少为完成任务而写的。自己有真实的写作冲动,才能写出好文章。
4、最后问:你们哪一位想像林海音一样,把自己怀念的东西永存下来,那你就写点东西吧,等你长大再看,一定很有趣。(这是自愿完成的作业。)。
总之,这是一堂以林海音的文章为例子的写作目的和写作方法辅导课。我有明确的语文知识教育目的。
闫学答:
人文熏陶是这个文本的内在要求。
——与王晓春老师商榷。
非常感谢王晓春老师对这节课的点评。
让我们来思考一下王晓春老师提供的上课思路。不难发现,王老师是把《冬阳·童年·骆驼队》这样的文本完全当成例文来上的,教的是写作知识,整个课堂完全定位在语文知识教育这个目的上。这样的教学思路固然明晰,却忽略了文本所体现的极为丰富而复杂的人文内涵。王老师认为语文教师的本职工作是以课文为一种教育资源,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同时进行人文熏陶,那么,王老师也是赞成在语文课上既教知识,又进行人文熏陶的。但我从王老师的四个步骤中只看到了教知识,看不出人文熏陶。
我与王晓春老师最大的分歧在于:首先,我很不赞成把这篇文章当成例文来教。虽然作者写的是童年往事,但绝不是儿童作文。一个远离故土几十年的中年人,回顾自己的童年生活,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幅难忘的画面。那冬阳下的骆驼队依然行走在遥远的记忆里,缓慢悦耳的驼铃声依然响在耳边……几十年之后,那份童真、童趣、童心依然清晰可辨,但是童年却永不再来。如果我们有第二个童年,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也许我们就不会有这么多的人生感触。可是,每个人都要长大。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宿命。如果说我们的心灵都有一个故乡的话,这个故乡可能就是我们的童年。正因为如此,淡淡的感伤、深深的怀念,静静地流淌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品读此文、读者就像是在品尝一杯淡淡的清茶,又像是在欣赏一朵素雅的小花。在这样的文字中,你很难找到华丽的词句,也绝对找不到矫情的故作姿态,更难找出某种我们能够定义的写作方法,完全白描。完全自然,坦白地、不紧不慢地讲述着童年的故事。我不知道王老师为何对此视而不见。尽管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文章是多方面的东西,1篇文章可从种种视角来看,也可以应用在种种的目标上。但这样1篇文本,我依然认为人文熏陶更重于语文知识;此课教学的立足点不在知识,而在于感受氤氲在文字中的丰富、唯美的情感内蕴,从而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语言文字最大的优势在于给读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透过文字想画面,通过文字生联想,在语文教学乃是天经地义。如果一定要问我这节课教的知识在哪里,那我是否可以说我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看了王老师的上课思路,我不能不感到遗憾,为林海音、也为她的文章叫屈--王老师实在是低估了这个文本。
其次,我很不赞成面对情感内蕴如此丰厚的1篇文章抱着一种为写作而学、为写作而教的'完全功利性的阅读心态。王老师教学的第一个步骤就是让学生寻找作者的写作冲动、写作目的,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作者想让自己怀念的东西永存,然后由这个结论引发出后面预设的三个步骤的写作知识教学。这个结论的得出,王老师是有自己的根据的,文章中有这样的话:……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很显然,这个结论虽然正确,但这个答案却是找出来的,完全不用经过大脑的思考,直接就可以从这个段落中找到,学生完全不费什么力气。这样的问题设计完全置学生的阅读感受而不顾,只为了后面教师预设好的要教写作知识。却把文本丰厚的情感内蕴一笔抹杀掉了。
我很赞成王晓春老师的这一观点--语文教师不是-般的读者。的确,一般的读者只要自己感悟就行了,至于感动与否,甚至理解与否,都没有多大关系,但语文教师却要承担起引导学生感悟的职责。但请不要忘了,这必须以教师自身的感悟为前提,否则我们就无法与学生对话。看了王老师的上课思路,除了明确的教学目的和要教给学生的写作知识,我看不出王老师对文本本身的感悟,更看不出学生读了文本有何感受。如果只是为了教写作知识,我倒觉得林海音的这篇文章并非是最佳范本。
找骆驼的教案【第八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3.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通过学习,感悟“在生活中,只要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的道理。
1.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收集有关骆驼的资料。
1课时。
一、提问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骆驼吗?那么,你们知道骆驼在沙漠中,它是人们和商人们一种主要的交通工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骆驼》这个故事。
师:同学们想从课题中知道些什么吗?
3.质疑。(生:我想知道,是谁在找骆驼?为什么要找骆驼?他能找到吗?……师板书:谁?走失——找?)。
二、朗读课文,理出线索。
1.(出示自学提示)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生答、师板书:商人、走失、找、问、老人)。
2.检查字词认读。
(出示思考题)过渡:同学们商人找骆驼,他在老人的指点后才找回自己的骆驼。但是,你们知道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又是怎么知道骆驼这些特点的?这两个问题就是我们本节课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三、根据学习提示,练读课文对话,解决问题一。
学习1——9自然段。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然后同桌交流:走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2、交流汇报。
(1)师:你知道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2)生答。
3、指导朗读(出示商人和老人的对话《1》课件)。
(1)师:现在老师来扮演老人,谁来扮演商人?
(2)分角色朗读。(2人读、分组读,强调老人的性格特点:不紧不慢)。
过渡:同学们,老人对骆驼特点是那么的熟悉,可是又说骆驼去哪儿了,他也不知道。这下可把商人给欺蒙了!谁能来读读商人说的话?该用什么语气读?(生气)(先指2人分角色读,再分2大组读)。
四、根据学习提示,细读老人的'话,解决问题二。
学习课文10——11自然段。
过渡:商人这么生气,老人生气吗?那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呢?请大家一起来学习课文10——11自然段。
1.(四人小组)先读读老人说的那段话,然后讨论一下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2.交流汇报。(出示商人和老人的对话《2》课件)。
3.进行填空练习。
4.朗读指导。
(1)(师引读、生接读,同桌互读,齐读。)。
(2)同学们当你读到知道的时候,你该用什么语气读?—(越读越高兴)。
过渡:当商人听了老人的一番指点后,他能找到骆驼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果然)下面一起来看看画面(出示课件)。
5.(出示说说议议课件)同学们故事中的老人,你觉得他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收获吗?(生答:他是一位用心观察事物和认真思考问题的老人,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做一个用心观察事物和认真思考问题的学生,只有这样做才能从生活中去发现许多奥秘。)。
过渡:同学们,骆驼是沙漠里的船,商人要做生意,那么骆驼是他们必不可少的一种交通工具。下面请欣赏图片。
五、欣赏图片——沙漠里的船(出示课件——音乐伴奏)。
六、资源共享(机动)。
七、总结(看板书小结)。
八、作业(出示要求)。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2.观察身边的事物,你会有哪些新的发现?
下一篇:小学寒假安全教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