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第四单元指导教案及汇聚(最新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五年级第四单元指导教案及汇聚(最新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五年级第四单元指导教案及【第一篇】
一、填一填。(每题1分,共12分)。
1.含有的等式叫做方程。
2.甲乙两数的和是36,乙数是x,那么甲数是()。
3.五(1)班有学生45人,平均分成a组,每个小组有()人。
4.比x的2倍少的数是()。
5.正方形的周长用字母表示是()。(边长为a。)。
6.方程x-8=2的解是()。
7.山羊x只,绵羊的`只数是山羊的3倍。山羊和绵羊共()只。
8.解2x=这个方程的根据是()。
9.甲仓库存粮x包,乙仓库的存粮是甲仓库的3倍,乙仓库存粮()包。
10.水果店运来15筐苹果,每筐a千克,运来8筐梨,每筐b千克,运来苹果和梨共()千克。
11.在()内填上或=。
252()()。
()()2x2。
12.两个数相除的商是,如果被除数扩大100倍,除数扩大10倍,那么商是()。
二、判一判。(每题1分,共5分)。
与aa都表示两个a相乘。()。
2.已知a=12,b=5,a-(b-c)=10,那么c=4。()。
比b多c,则b+c=a。()。
4.方程x12=6的解是x=2。()。
5.一台磨粉机上午磨a小时,下午磨b小时,共磨粉c吨,平均每小时磨粉多少吨?列式是c(a+b)。()。
三、选一选。(每题1分,共6分)。
1.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
a.解方程。
b.方程的解。
c.未知数。
2.下面的式子中,是方程的有()。
。
b.(12-x)4=3。
+27。
3.当a=4,b=5,c=6时,
bc-ac的值是()。
。
。
4.五年级植树60棵,比四年级植的2倍少4棵。四年级植树()。
棵棵。
棵棵。
的一半与的和用式子表示是()。
+.a2+。
+。
6.我今年身高,比去年长高了8cm,求我去年身高是多少米。可设去年身高x米,那么不正确的方程是()。
+x=。
+=。
=。
五年级第四单元指导教案及【第二篇】
真分数与假分数。
分数的基本性质。
最大公因数与约分。
最小公倍数与通分。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二、教学目标。
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三、编排特点。
1.多侧面地展现了分数的来源。
现实需要和数学需要。
2.把因数、倍数的有关知识与分数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教学。
3.关注数学的抽象过程,从现实问题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得出数学知识。
4.部分内容作了适当的精简处理或编排调整。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原来安排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之后,现在挪后。
(2)分数大小比较,不单列一段,而是与通分结合在一起学习。
(3)删去了原来第2节中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内容。
四、具体编排。
1.分数的意义。
分数的产生。
通过测量与分物,引入分数,使学生感悟分数是适应客观需要而产生的。
分数的意义。
(1)单位“1”既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些物体,体现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同一个分数可以表示不同的具体量,体现了分数的抽象性。
(2)分数单位的概念。
分数与除法。
(1)体现了分数的数学来源: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常用分数来表示。可从数系的扩展角度来认识分数的产生。
(2)分数与除法的统一点:对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
(3)为后面的假分数以及把假分数改写成整数、带分数作准备。
例1。
把除法的意义和分数的意义进行统一:把1个物体平均分成3份,用除法的意义列出除法算式1÷3,根据分数的意义得到每份是。
例2。
(1)把许多物体(3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的意义列出除法算式3÷4,根据分数的意义得到每份是,在这儿,可以用两种方式来理解:a、把1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样的3份是。b、把3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
(2)通过图示得到分数结果,方法多样:一、用操作或图示法。二、推理:1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块,3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3个块,是块。
分数与除法关系的总结。
根据例1和例2总结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这儿,可以把分数的意义进一步扩展,它既可以表示作为结果的一个数,也可以表示一种运算过程。
(1)可以解决整数除法中商不是整数的情况。
(2)分数与除法可以互逆,可看作同一种运算。
(3)因为除数不能为0,所以分母不能为0。
2.真分数与假分数。
以前学生只接触过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现在介绍分子和分母相等或分子大于分母的分数,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分数。
例1。
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写出分数,并重点观察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并借助直观把它们和1比较,再介绍真分数的概念。
例2。
让学生重点观察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并把它们和1的大小比较,给出假分数的概念。需指出这里的单位“1”是一个圆而不是所有圆的总体。
例3。
(1)从生活语言“一个半”引出带分数的写法及读法。
(2)让学生仿照着写出其他的分数。
例4。
(1)要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是因为要培养学生对于分数的数感。
(2)化的时候有不同的方式。
a.根据分数的意义:4个就是1。
b.利用直观图。
c.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可引导学生总结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一般方法。
3.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约分、通分的基础。
例1(分数基本性质的推导)。
(1)通过直观图观察得出三个分数相等。
(2)从两个方向观察三组分数的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
(3)通过自主举例,从具体到一般,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4)由于分数与除法的内在一致性,引导学生用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
例2(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
把分数化成分母不同(分母扩大、分母缩小两种情况),但大小相同的另一分数。
4.约分。
与九义教材相比,把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移至此,更体现了求公因数的必要性。
最大公因数。
例1(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1)利用实际情境(用正方形铺满长方形且必须是整块数)引出求公因数的必要性。
(2)借助操作进一步理解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既是长方形长的因数,又是宽的因数,从实际问题转入数学问题。
(3)用集合的形式表示出因数、公因数,与第二单元相响应。
例2(最大公因数的求法)。
(1)前面没有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因此这儿不教学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只在“你知道吗”中进行介绍。
(2)多种方法。
a.分别列出两个数的所有因数,再找公因数。
b.从较小的数的最大因数开始找,看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
也可引导学生想出不同的方法,如:从较大的数的最大因数开始找,然后和上面的b方法进行比较,看哪种更合适。
(3)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之间的关系:所有的公因数都是最大公因数的因数。
做一做。
让学生接触两类特殊数的最大公因数:两数存在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两数互质。
约分。
例3(最简分数的概念)。
(1)通过实际情境引出两个分数(根据不同的素材引出:具体的米数、分成四段)。
(2)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说明两个分数相等,为后面的约分设下铺垫。再给出最简分数的概念。
例4(约分)。
(1)原理: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数改写成相等的最简分数。
(2)方法多样:可以逐步约分,也可直接用最大公因数约。
(3)给出约分的简便写法。
5.通分(编排方式与约分相似)。
与九义教材相比,把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移至此,更体现了求公倍数的必要性。
最小公倍数。
例1(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1)利用实际情境(用长方形铺满正方形且必须是整块数)引出求公倍数的必要性。
(2)借助操作进一步理解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既是长方形长的倍数,又是宽的倍数,从实际问题转入数学问题。
(3)用集合的形式表示出倍数、公倍数,与第二单元相响应。
例2(最小公倍数的求法)。
(1)前面没有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因此这儿不教学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只在“你知道吗”中进行介绍。
(2)多种方法。
a.分别列出两个数的倍数,再找公倍数。
b.从较大的数的最小倍数开始找,看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倍数。
也可引导学生想出不同的方法,如:从较小的数的最小因数开始找,然后和上面的b方法进行比较,看哪种更合适。
(3)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之间的关系:所有的公倍数都是最小公倍数的倍数。
做一做。
让学生接触两类特殊数的最小公倍数:两数存在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两数互质。
通分。
例3(分数大小的比较)。
(1)通过实际情境引出两个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比较。
(2)和的比较方法多样(三年级上册已经有了一定基础)。
a.根据分数的意义。
b.根据分数单位的多少。
(3)让学生通过一些特例,自行总结分母相同或分子相同的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三年级上册有了分子都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方法)。
(2)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说明两个分数相等,为后面的约分设下铺垫。再给出最简分数的概念。
例4(通分)。
(1)从实际情境引入,出现分子、分母均不相同的情况,比较大小时产生认知冲突。
(2)原理: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两个分数改写成分母相等的分数。
(3)通分时,可以把分母都化成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也可以不是最小公倍数。
(4)作为比较大小的方法,还可以把两个分数改写成分子相同的分数。
(5)区别通分与约分:约分是对一个分数的运算,通分是对两个分数的运算。
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例1(小数化分数)。
(1)用小数和分数两种不同的方式表示同一个除法运算的结果,建立起两者的联系。
(2)利用小数的意义给出小数化分数的一般方法。一位小数由教材给出范例,两、三位小数由自己类推。
例2(分数化小数)。
(1)创设六个数比较大小的数学情境。
(2)分数化小数的方法多样;。
a.分母是10、100……的,利用小数的意义来化。
b.分母不是10、100……的,可以化成分母是10、100……的,也可以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来化。
整理和复习。
分数的概念。
分数的分类。
分数的基本性质及其运用。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五、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
2.及时抽象,在适当的抽象水平上,建构数学概念的意义。
3.揭示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
五年级第四单元指导教案及【第三篇】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把低级单位的名数聚成高级单位的名数,正确地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能比较熟练地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复习有关单位的进率。(长度、面积、体积、质量等)。
2.p80,1。
3.说一说比较两个或三个分数的大小的方法。
4.p80,2,3看清要求,分清大小。
二、应用练习。
2.p81,4-6。
三、巩固提高。
1.选条件编应用题:苹果有5箱,梨有10箱,桃有20箱。
2.根据自己的实际编一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3.小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五年级第四单元指导教案及【第四篇】
习作要点: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
建议:本次习作,要用上动作、语言、神态等人物描写方法,突出人物情绪的变化。在题目的横线上,最好填一些体现情绪的词语,比如:生气、伤心、笑、哭......
五年级第四单元指导教案及【第五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空间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长、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
运用公式计算。
教学用具:
1立方厘米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3、什么是l立方厘米、l立方分米、l立方米?
二、导入新课。
1、导入。
我们知道了每个物体都有一定的体积,我们也知道可以利用数体积单位的方法计算物体的体积。
要知道老师手中的这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办法?(用将它切成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后数一数的方法。)。
说明:用拼或切的方法看它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是切不开或不能切的,如:冰箱、电视机等,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他们的体积会和什么有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2、新课。
(2)板书学生的:(设想举例)。
体积每排个数排数排数层数。
441l。
8421。
24432。
(3)观察: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体积有什么关系?
板书:体积=每排个数×排数×排数×层数。
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相当于长方体的什么?
因为每一个小正方体的棱长是l厘米,所以,每排摆几个小正方体,长正好是几厘米;摆几排,宽正好是几厘米;摆几层,高也正好是几厘米。
板书: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字母公式:v=abh。
三、练习。
1、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2、导出正方体体积公式。
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你能想出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吗?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a3读作a的立方。
3、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6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4、看表计算。
正方体棱长体积。
。
。
。
长宽高体积。
12m5m4m。
。
。
请同学们摆一个体积是24立方厘米的长方体,摆后说一说长、宽、高各是几厘米?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提问:长方体的长、宽、高不同,体积相同这是为什么?
四、小结。
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怎样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研究。
五年级第四单元指导教案及【第六篇】
1.使学生通过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巩固“组合”的有关知识,探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培养学生实践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实验、统计、分析等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让学生在愉悦操作中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成功乐趣。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阅读教材第50页主题图,理解图意。
二、自主探究。
1.列举两组1-6数字组成的和。
(1)一起掷两个骰子,它们的和可能有哪些?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2)你是怎样得出结果的?和可能有1和13吗?为什么?
2.探究2-12这些和出现可能性大小。
小组每人一起掷两个骰子一次,一次报出得到的和,并用自己喜欢的方。
法记录如下:
3.你发现了哪些数可能出现最多呢?
4.这些和数分别是由两个骰子上的哪些点数组成的'?请用数的分解形式写出来:
5.在各个和数的组成中,你有什么发现?想到了什么?
6.全班交流:哪些和出现的可能性大?那些和出现的可能性小?
7.从掷骰子的实验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知识?
三、课堂达标。
1.填空。
(1)骰子上面有()个数字,是()。其中最大的是(),最小的是()。
(2)同时掷两个骰子时正面向上的两个数的和最小是(),最大是()。
(3)同时掷两个骰子得到的两个数的和是()。
2.判断。
(1)掷出两个骰子正面向上得到两个数的和是1。()。
(2)掷出两个骰子正面向上得到两个数的和是13。()。
(3)小红说:“同时掷两个骰子正面向上的两个数的和是10的算式最多”。()。
3.写出同时掷两个骰子,向上两面数字和是9的算式。
4.用2,5,8三个数中的两个数,你能组成哪些不同的两位数?
四、知识拓展。
5.有三个同学进行掷骰子求和比赛,看谁选择的数字出现次数多谁就赢。小红选择的数是3、4、5、6、7。小明选择的数是8、9、10、11、12、13。小强选择的数字是14、15、16、17、18。同学们你猜一猜谁获胜的可能最大。
五年级第四单元指导教案及【第七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这首词。
3.了解词章《清平乐·六盘山》,体会这首词饱含的革命豪情。
4.通过学习课文,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和学习心态。
教学重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体会词包含的革命豪情,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乐观主义精神,激发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积极乐观心态。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插图、红军长征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课题。
1、复习导入。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
记得第九课辛弃疾写的那首《清平乐》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茅檐低小……”
2.“清平乐”是个词牌名,它表示填词的平仄、韵律、节奏格式。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也是这样的词牌。
3.板书课题:21.清平乐·六盘山。
4.课题质疑。
这首词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是什么意思呢?六盘山又在哪里?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一边看课文一边听课文录音。
2.听了这篇课文,你了解了些什么?(《清平乐·六盘山》是毛泽东在1935年9月带领红军第一方面军翻越六盘山时的有感之作。正式书写是在1935年12月。)。
3.自由读课文。
4.自学生字及词语。坐姿端正,自由出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准的字词多读几遍,读不准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读准音,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
5.汇报交流。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缨、缚、梁、眺、陕、诵。
读准后鼻音字:缨、梁。
三、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2.检查评价,请学生朗读这篇课文,引导学生适时评价。
3.课文有几个部分,主要写了什么?(第一部分是毛泽东写的词《清平乐·六盘山》,第二部分是介绍这首词产生的过程。)。
四、创作背景。
五、理解课文,感悟朗读。
1.过渡:并非“无人会登临意”,诗人毛泽东率众将士于1935年10月7日亲自登上万里长征最后一座主峰——六盘山主峰,面对西部的高天白云,清朗秋气,再凝望阵阵南飞的大雁,毛主席一抒胸中情怀,以闲远欢欣之气眺望又要开始的新的征战.诗人在此心情是放松的、高旷的.在诗人所写的几首有关长征题材的诗中,就这一首是大好心情从心田里汩汩奔流而出的,没有半点悲烈之气,犹如作者自己所说此时的心境是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2.此时的红军,此时的毛泽东主席,心情怎样呢?你从哪些词可以看出?
(1)找出两个带有“一边……一边……”的句子。
“毛泽东同志一边和身边随行人员谈古论今,一边观赏着六盘山的风光。”
“他坐在一块石头上,习惯地用右手摘下帽子,伸开双腿,一边休息,一边眺望远方,高兴地说……”
(2)说说从这两句话中,你感受到毛主席什么样的心情?
(一种胜利在望的喜悦,一种苦尽甘来的激动,一种历尽艰辛的轻松,一种大局在握的豪情……)。
学习词章《清平乐·六盘山》。
(1)、指名读词额上半阕和下半阕,想一想,作者都写了哪些景象?
(2)、指名反馈:上半阕,作者看到了什么?
(3)、师导:这是词人远眺六盘山所见到的景象,这让他想到了什么?请大家把词中的句子画出来。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行词。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下半阕,说说作者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6)、指导有感情朗读。
(7)引导背诵。与辛弃疾的《清平乐》相比较,看看有何异同。
七、课堂练习。
1、这首词的作者是——,他是在——年——月,在——写的。
2、不到长城非好汉,使用了——的修辞手法,把——比作——,表达了——————————。
3、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苍龙指——,表达了诗人————————————————的情怀。
板书设计:
21.清平乐·六盘山。
1935年9月。
毛泽东。
(革命乐观主义、壮志凌云)。
五年级第四单元指导教案及【第八篇】
周瑜十分嫉妒诸葛亮的才干。
周瑜假装要商议军事,问诸葛亮说:“在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于是周瑜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周瑜为了保险起见让诸葛亮当面下了军令状。
诸葛亮请了鲁肃来帮忙,吩咐他需要二十条快船,每条船有三十个军士,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边,用幔遮住。第三天到了大雾漫天,诸葛亮和鲁肃一起去曹营“取箭”,因为诸葛亮知道曹操生性多疑,看不清虚实,只叫弓箭手向江中放箭,箭像下雨一样,射下来。很快船两边都插满了箭。当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的五百个军士正好来搬箭,箭足足有十二三万多枝箭,鲁肃才把借箭的经过告诉了周瑜。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草船借箭》缩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