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初一生物教案实用【范例10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粤教版初一生物教案实用【范例10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粤教版初一生物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会实验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
(2)学会比较细菌和动植物细胞结构图,知道细菌的结构特点。(重点、难点)。
(3)知道细菌的生活方式、营养方式及细菌生命活动的特点。(重点)。
2、能力目标。
(1)增强把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相联系的能力。
(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分析推理、概括总结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细菌的学习,使其认识到讲究卫生、维护人体健康的必要性。
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学习了巴斯德的曲颈瓶实验及结论,了解了微生物生命活动的探究方法,能阐述植物和动物的细胞结构,为学习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奠定了基础。并且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为讨论交流活动获取知识做好了准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资料、图片、视频、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查阅有关细菌的发现、发布、形态结构方面的资料。
教学过程:
及时间安。
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3分钟(课件展示情境图片)。
那么细菌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与我们的关系又是怎样的?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细菌的世界,了解未知的奥秘。
出示课题:细菌生1:巴斯德的实验告诉我们,肉汤变质是细菌引起的。
生1:这些都与细菌有关系。
学生观看图片,通过教师的讲述对图片产生极大的好奇心,快速直接的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到细菌并不陌生,其实自己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一)15分钟知识点一:细菌的形态结构。
1、阅读下面小资料来认识一下细菌:从小资料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小资料细菌是所有生物中数量最多的一类,据估计,其总数约有51030个。细菌的个体非常小,大约1000个细菌排成一行才有1毫米长;细菌广泛分布于土壤和水中,人体身上也带有相当多的细菌。科学数据显示,一双未洗过的手上最多有80万个细菌,一克指甲污垢里可藏有38亿个细菌,平均每只手上有150种细菌。
过渡:细菌那么小,我们用肉眼能看到吗?要想观察到它们,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行。
演示实验:观察细菌。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110页实验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方法步骤并讨论完成下列内容:
(1)小组内共同回顾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2)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时,为什么要先在低倍镜下找到观察的物像?
(3)转换高倍物镜时,为什么要转动转换器而不能直接扳动物镜?
2、请2位同学到前面演示操作步骤,要求其他同学仔细观看,指出其不足之处。
总结:细菌的形态有三种,及球形、杆形和螺旋形。
5、课件展示:几种细菌不同的形态图,让学生区别分类归纳。
过渡:虽然细菌的形态各不相同,但基本结构却是相同的。
6、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教材图2、3-6,结合相关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从结构上看,细菌是单细胞的还是多细胞的?
(2)细菌的细胞基本结构有哪些?
(3)有的细菌还有一些特殊结构,分别是什么?这些特殊的结构对细菌有哪些作用?
精讲:细菌都是单细胞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都有遗传物质。有的细菌还有鞭毛、荚膜等特殊结构。
7、指导学生比较植物、动物细胞。
和细菌细胞的结构特点,列表比较它们在结构上的异同点。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成形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
植物细胞有有有有有有有。
动物细胞无有有有有有无。
细菌细胞有有有有无无无。
精讲:细菌细胞比动植物细胞结构简单,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遗传物质,属于原核生物,而动植物属于真核生物,因此,细菌比动植物低等的多。
认真阅读资料,从中提炼信息。
生1:细菌十分微小。
生2:分布很广。
生3:细菌的种类繁多。
生4:我们要经常洗手、讲究卫生才能减少身体上细菌的数量。
小组内回顾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并讨论其他问题,尝试回答:
生1:低倍镜视野大,容易找到物像,而高倍镜视野小,不容易找到物像。
生2:直接扳动物镜易导致镜头松动而损毁显微镜。
两名学生代表到前面操作,其他学生认真观察他的操作是否规范。并思考问题。
全体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菌,尝试描述细菌的形态。
生:球形、杆形、螺旋形等。
继续观察电子显微镜下的细菌,更清晰的认识球形、杆形和螺旋形的细菌。
迅速判断、并抢答。
认真观察细菌结构示意图,阅读课文,回答:
生1:细菌是单细胞的。
生2:细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壁和遗传物质。
生3:有的细菌还有荚膜,对细菌的内部结构起到保护作用。
生4:有的有鞭毛,能使细菌运动。
回顾植物、动物的细胞结构。
比较细菌细胞与植物、动物细胞的结构,总结出细菌的主要特征。
比较后回答:细菌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没有线粒体、叶绿体。
认真听教师精讲,理解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主要区别。
添加这个小资料,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提取一下有关细菌的知识,对细菌有初步的认识。通过数字,体会细菌体积之小、数量之大、分布之广、与人体关系之密切。
通过复习,对显微镜的操作步骤熟练掌握,进一步学会由低倍镜转换成高倍镜的操作方法,循序渐进。
教材在此处第一次安排高倍镜的使用,因此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设计这两个讨论题,能有效的增加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对以后使用高倍镜观察物像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学生亲自操作,锻炼了学生熟练使用显微镜的能力,并让学生对细菌的形态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对刚学的知识进行联系、巩固。
设计这3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在观察图时有一定的目的性,降低难度,起到导的作用。
学生已经学习了动植物的细胞结构,通过比较分析它们与细菌细胞之间的异同和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比较、归纳能力。同时让学过的知识得到巩固。
通过引导学生列表比较,自然而然的发现细菌的突出特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此处给学生介绍真核生物比原核生物更高等,帮助学生建构结构越复杂的生物越高等的生物学观点。
(二)、10分钟知识点二:细菌的生命活动。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111页有关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细菌细胞内没有叶绿体,它是如何获取有机物的?
(2)我们把这种营养方式称为什么?
(3)细菌在分解有机物获得能量,对氧气的需求相同吗?
总结:可见大多数细菌是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的,需要从外界获取有机物,我们把这种营养方式称为异养,异养有分为腐生和寄生。
点拨:根据细菌对氧气的需求,我们把细菌分为好氧菌和厌氧菌。
2、课件播放(细菌的繁殖过程和芽孢的形成视频),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
(1)细菌是如何繁殖的?
(2)细菌繁殖的速度如何?
(3)当遇到不良环境时,细菌是如何度过的?
点拨:芽孢不是生殖细胞,和前面学过的孢子不同。芽孢是一种休眠体,可以生存十几年,当环境适宜时,休眠体就会重新萌发成细菌。
过渡:细菌的繁殖能力特别强,几乎无处不在。尤其看了电视剧《731》以后对细菌更深恶痛绝。你认为细菌对人类是有利还是有害?带着问题自学课文,讨论并回答问题:
生1:有些细菌靠分解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获得有机物,这种营养方式称为腐生。
生2:有些细菌是直接从其他生物体内吸取营养物质,我们称之为寄生。
生3:不同的细菌对氧气的需求不同,有些细菌需要氧气才能生活,有的在无氧条件下分解有机物获得能量,也有的有氧无氧都可以进行。
带着问题仔细观看视频,并尝试回答。
生1:细菌是通过分裂生殖的。
生2:在条件适宜时,细菌每隔2030分钟就分裂一次,分裂的速度特别快。
生3:当遇到不良环境时,细菌内部形成芽孢,度过不良环境。
动手算一算,看看结果如何。
生:细菌繁殖的速度真快!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和思维、归纳能力。
通过总结和精讲,拓展自养和异养的概念,好氧菌和厌氧菌的分类,在生活中经常出现这些名词,因此有必要拓展。
细菌的分裂生殖和芽孢的形成是难点,比较抽象,此处利用一段视频动态的展示其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突破难点。
通过点拨,引导学生正确区别芽孢和孢子,理解生物能适应环境的观点。
粤教版初一生物教案【第二篇】
1、继续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在诵读实践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感悟。
2、培养学生通过捕捉文本的重要信息,得到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
3、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领悟作品的内涵,培养一定的审美情趣,获得对人生。
有益的启示。
二、教法和学法分析。
本文的教学在朗读、体验、质疑、探究中进行。教学头绪力求简洁明了,始终抓住“艺术”这个关键词,引导学生在朗读体验中初步感受“艺术”,在质疑探究中了解“艺术”对生活情趣的重要性,从而能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引导学尘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深入领会文章意味,并能联系自身的生活体验和相关经验,获得有益的感悟。
三、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教师出示一幅有关竹子的墨画,由对“竹”的关注自然引出课题《竹影》。
(二)、介绍作者。
(三)、整体感知,朗读体验。
l、速读课文,用几个简短的词语概括地说说孩子们的活动。
2、用上“幽暗”、“惬意”、“口头禅”、“参差不齐”等词语,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地说说孩子们的活动。
3、根据自身体验,有感情地、流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感兴趣的内容,并作交流。
(四)、讨论感悟、拓展延伸。
1、讨论:“父亲”参与这个游戏有没有必要?他使我们对中国画的认识有什么变化?
3、教师小结。
4、请学生结合“父亲”所传授的知识,简单评价一下老师所带来的“竹画”。
(五)、合作探究,升华认识。
1、问题:我们可以朝哪些方面努力,从而使自己的生活更有艺术的气息,更充满情趣?
2、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各成员各司其职,教师巡回指导。
3、由各小组发言人代表该小组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成果。
4、学生共同小结探究的结果。
5、教师评点。
(六)、课堂总结。
1、教师结语:我们有义务关心自己的成长,我们有义务使自己的心灵充满艺术的气息。只要我们多体验、感悟、实践美的事物,我们的生活也就会充满艺术的意味,充满了美的神气和姿态。
2、教师推荐:看书是一种提高自己艺术修养的很好的方式,学了本文,大家可以去看看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静观人生》等散文著作,可以尝试去做一些有艺术品味的游戏,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从事一些艺术活动,让我们共同努力,打造艺术的人生!
粤教版初一生物教案【第三篇】
1.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2.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17世纪,范·海尔蒙特发现水是植物生长的因子。(光合作用需要水)18世纪,普利斯特莱发现二氧化碳是植物生长的因子,而且植物可以释放出氧气。(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产生氧气)近代科学家研究发现,只有在有光的条件下,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需要光)。
3.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4.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玻片标本:(1)将材料平放在载玻片上。
5.叶片是绿色的原因:叶片的叶肉细胞和保卫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叶绿体中又含有绿色的叶绿素。叶绿体中的叶绿素是叶片呈现绿色的主要原因。
叶片上面绿色深,因为靠近叶片上表皮的是栅栏组织,细胞排列紧密整齐,含叶绿体多;下面绿色浅,因为靠近下表皮的是海绵组织,细胞排列疏松,含叶绿体少。被盖住的叶是黄色的,因为叶绿素形成需要光。
9.叶绿素只有在光下才能形成(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
10.叶绿素在一定条件下分解:温度低,光照强度不足,叶片老化(出现黄色叶片)。
11.实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粤教版初一生物教案【第四篇】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学习作好预设。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
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粤教版初一生物教案【第五篇】
教学目标: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举出例子并初步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教学过程:
导入:先比较仙人掌和普通植物的不同,分析为什么仙人掌的叶子退化成刺,得出结论是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同时学生分析刺猬、变色龙、竹节虫,得出除了环境影响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适应环境。
除了环境影响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适应环境。
分析书本p19的资料,回答问题: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观察兔子和猫的双眼在头部的位置,你能发现什么问题?从而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生物为了适应不同环境其形态结构都有所改变。
生物除了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环境。
过渡问题:那是否生物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呢?生物本身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学生举出例子,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植物对环境的影响,动物对环境的影响(蚯蚓、鼠妇疏松土壤,柳、杉树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成分,帮助净化空气,人类大量得排除废气、废水使环境受到污染……)。
讲解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1.提出问题: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2.作出假设:裸地,草地,茂密的灌丛的空气湿度不一样.
3.制定计划:学校内测量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中的湿度.(裸地指什么?灌丛指什么?)。
4.填写p7空气湿度记录表.并画出曲线图.
举例:曲线图的画法:
总结:前面一节课和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环境对生物有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环境,所以,生物圈中的生物和环境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知识来解答下面问题。
6、练习:
1)如果将生活在淡水中的鲫鱼放入海水中,不久就会死亡,这一现象说明()。
a.每种生物都是有寿命的。
b.每种生物都有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
c.动、植物改变生活环境就会死亡。
d.生物的生存环境很容易破坏。
2)生活在阴湿环境中的植物,叶片一般大而薄,主要作用是()。
a.充分利用光能b.减少阳光照射。
c.适应低温d.适应潮湿的环境。
3)许多种鸟具有保护色,但也难免常被嗅觉发达的兽类所捕食,对此的解释为()。
a这些鸟不适应环境。
b.被食的鸟是警惕性不高的。
c.适应是绝对的。
d.适应具有一定限度和相对性。
7、讲解书本课后练习。
教学后记:
这节课不仅要讲理论课《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而且也要说明探究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原理和过程。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这个知识点并不难,学生容易理解,但对于探究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在课堂上讲解这个实验过程和原理较费时,最后超出课时,学生也只是一知半解,特别是对于为什么要用裸地、草地、灌丛三个环境来做这个实验,很多学生很难理解,还有对于探究实验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计划并不了解,所以我在其他班的课堂上采取了把实验过程,原理用一节课来讲述,因为探究实验对于学生来说很陌生,只有一开始让学生理解了探究实验的方法,在以后的课堂上才能让他们自主探究,所以我觉得把实验课分为一个课时的课是有必要的。
教学反思:
应该安排学生实验前自己先体验实验过程,实验所需时间,这样让学生操作起来可以更容易掌握,自己也能了解到实验过程所遇到的问题。
生态系统。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3.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懂得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生态平衡的概念和维持生态平衡的意义。
2.教学难点:生态平衡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忆之前两节课学习了两个实验《光对鼠妇的影响》、《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都是说明了什么原理?(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环境。)这就说明了我们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把这个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第二章第四节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
三、介绍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简单介绍各营养级。
课件图示几种生物,让学生自行连接成食物链,看哪个小组连成的食物链最多,最准确。根据食物链的连接讲解处于食物链的不同位置的生物介绍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强调食物链的起点必须是生产者。那为什么植物叫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让学生记忆更深。从树叶、蝉、黄雀、螳螂四种生物组成一句话,是什么话?(激发学生积极性)。以这四种生物为例介绍各营养结构和营养环节。巩固前面介绍的知识。以今天或昨天的午餐为例,说出一条以学生为终点的食物链。讨论书本p23练习。
四、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列举一食物链,让学生讨论这里面的植物会不会逐渐减少,动物会不会无限量增加从而引出生态系统有自动调节能力,使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再举一动画实例。强调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五、如果人类加入到生态系统中,使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看图片介绍例子,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关注地球的意识。
1、我国有天然草原4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天然草原面积每年减少约65?70万公顷,草原生产力下降。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导致植被覆盖度下降、草原鼠虫害加重,沙尘暴频繁发生。
2、人类大量饲养山羊,山羊吃草,斩草除根,对草场的破坏程度相当于绵羊的20倍。由于生态恶化无草可吃,导致骆驼严重营养不良,使得驼峰下垂,骆驼无法站立。
3、砍树容易种树难,生态危机一旦出现,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得到恢复。
六、做练习。
教学后记:
对于前面的食物链,食物网,因为学生小学时已有学过相关的知识,但没有学到概念,所以这节课的重点放在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学生对食物链的连接比较感兴趣,可以以食物链为每个知识点的连接点,让每个知识点通过食物链来相联系。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很多学生不能理解什么叫生态平衡,可以通过一些动画来加深他们的印象。比如课件中可以设计某种捕食者增加后,被捕者会减少,但这种情况并不会持久发生,要让他们了解,有一个动态的动画。
教学反思:
对于知识点的衔接不够娴熟,知识点与知识点的过渡过硬。要懂得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连接技巧,让课堂上得更系统。
粤教版初一生物教案【第六篇】
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设计问题串,组织探究活动,整个教学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动脑的过程中学会把握要点,逐步得出结论,最终获得知识,真正用科学思维方式来学习生物学知识。
二、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二)资料分析,解决问题。
指导学生阅读新教材“遗传与进化”本节内容的资料1和3(从数量关系上分析基因与dna的关系),并思考以下问题:
1.一个dna分子就是一个基因吗?
2.填写下页表:
问:人的dna分子中,有98%不能称为基因,而只有2%能称为基因,同样是dna的一段序列,之所以能称为基因,有何特殊的作用?阅读资料2和4(从基因的作用进行分析),并思考以下问题:
1.资料2中转基因小鼠为何能发光?为何要设置第3号小鼠?
2.吃得多就一定能长胖吗?资料4中的hmgic基因起什么作用?
学生能从资料2中的信息比较容易地得出转基因小鼠发光是因为获得了海蜇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在这里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挖掘提升:小鼠能发光,证明海蜇的这种基因不仅传给小鼠,而且能表现出来,起到控制小鼠的特定性状的作用,即具有了特定的“效应”。另外,提问“设置3号小鼠”的目的,是为了强调对照实验方法在生物学实验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技能。分析资料4就可以得到相关信息:hmgic基因就能起到控制小鼠肥胖这一性状的作用。学生自然得到以下结论:基因具有特定的遗传效应。
学生结合上述资料,就能很顺利地从dna水平上给基因下一个完整的定义: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三)情境活动,深入问题。
问:为什么dna分子能储存大量的遗传信息?
结合脱氧核苷酸的结构简图,学生很容易发现遗传信息就应该蕴藏在四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
引导学生活动:探究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根据情境,用数学方法推算碱基排列的多种组合方式,进而推理出碱基排列的千变万化,保证了遗传信息的多样性;学生从具体数字不难体会到,虽然碱基对的排序是多样的,但对具体的个体、具体的基因来说,只能是其中的一种,即dna分子具有特异性。
(四)总结。
基因就是具有遗传效应的特定的dna片段,也可以说是dna分子中特定的有遗传效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最后要求学生理清基因、dna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并且画概念图。此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能够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反思。
开头从社会的热点问题引入,学生兴趣高,能很快进入学习角色。教师对本节教材中的资料分析进行了重组,条理更清晰,有利于学生构建新知识,同时也认识到教材内容不是让他们被动地不加思考地全盘接受,而是一些供他们分析和思考的素材。
对资料1和3设计表格分析数据,指向更明确,学生能迅速抓住有效信息;在各个知识点之间设计问题串衔接,环环相扣,学生能跟随教师的思路,一步步推导,自主获得重要概念。在dna遗传信息多样性和特异性的探究活动中,利用数学中的排列组合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能更好地突破这一难点,学生易于理解。
在最后画概念图的环节中,学生有的用数学集合图表示,有的用文字、箭头表示,有的直接用简图表示,都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很好地呈现出基因、dna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教学中还设计了合理简洁的板书,要点突出,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和知识内化的机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归纳能力。
整节课学生均能积极收集和整理信息,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有思维的碰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粤教版初一生物教案【第七篇】
1.掌握细胞的分化的概念、特点和意义。
2.理解细胞的全能性。
3.掌握细胞全能性实例。
教学重难点。
(1)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
(2)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思考:1、一般多细胞生物体发育起点是什么?
2、受精卵进行分裂的方式是什么?
3、有丝分裂后,亲代和子代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否相同?
大家都是从一个受精卵生长发育而来,为何一个细胞能发育为这么多种不同的细胞呢?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问题探讨”的“讨论”,教师提示。
提示1.健康人会不断产生新的血细胞,补充到血液中去。
2.骨髓中造血干细胞能够通过增殖和分化,不断产生不同种类的血细胞。
一、细胞分化:。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p117,总结出分化的概念。
成年人全身细胞总数约1014个,细胞种类有200多种,这么多种类细胞均来自一个受精卵。
2、细胞分化的特点:。
1.细胞分化的持久性:发生于整个生命进程中。
2.细胞分化的差异性:高等生物比低等生物分化显著;动物比植物分化显著。
3.细胞分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般情况下细胞分化是不可逆转的过程。
学生活动:p118第三段得到答案。
3、结果:增加细胞的类型,产生出不同形态、结构、功能的细胞,不同类型的细胞构成不同的组织和器官。
4、分化的实质: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同一生物个体不同部位细胞、dna、基因、trna相同,但mrna、蛋白质的种类不同。
5、分化的意义:是个体发育的基础;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学生活动:通过总结比较细胞分化与细胞分裂的异同,完成课件中的表格。
1958年,美国科学家斯图尔德用胡萝卜韧皮部细胞成功地培育出了一棵完整的植株。实验证明: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能,即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二、细胞的全能性。
1、概念: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2、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详见课件。
3、动物细胞的全能性:。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细胞分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a、细胞分化与生物发育密切相关。
b、细胞分化是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c、细胞分化仅发生在胚胎期d、细胞分化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
2、下列有关细胞分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同一生物个体不同的细胞中dna、mrna、蛋白质的。
种类和数量互不相同。
b.红细胞的形成与基因表达有关而与细胞分化无关。
c.胡萝卜叶肉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后不具全能性。
d.分化是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3、下列发生了细胞分化且能体现体细胞全能性的生物学过程是()。
a、玉米种子萌发长成新植株b、小鼠骨髓造干细胞形成各种血细胞。
c、小麦花粉经离体培养发育志单倍体植株。
d、胡萝卜根韧皮部细胞经组织培养发育成新植株。
4、花药离体培养是指把分裂旺盛的花药细胞用人工的方法培育成植株。这成果利用了细胞的()。
a、应激性b、全能性c、变异性d、适应性。
粤教版初一生物教案【第八篇】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很强的学科,要想控制它,就得亲身瞧察、实验。不管动物学、动物学还是生物卫生,都与实践联系很紧密,所以学习每一章每一节都需注重从瞧察、实验进手。
(一)明确瞧察手法。
不管瞧察标本、实物还是瞧察实验,都要先经过预习,了解瞧察的手法,才华使本人的注重力集中正在所需瞧察的东西上,才华对症下药地进行精细的瞧察,才华对瞧察的东西有明确的感知。
(二)要按雄道的步骤瞧察。
瞧察的步骤和要领一般要由东西的全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全体。瞧察应先指向于东西的各个部分,先瞧上面、前面,后瞧下面、后面,由外到内,由表及里,养成按顺序瞧察的习。瞧察时要精细,以了解其特、作用、种种细节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从而对全体获得确实的全面的深进的熟识。
(三)瞧察时要用多种感官和分析器。
不但要用眼瞧,也要凭据东西的实践情况使用听觉、触觉等器官精细感知。如蚯蚓的体外,大部分体环生刚毛,刚毛较小,不易瞧清,常超卓忽略。要用手摸,用触觉感觉刚毛的存正在,进一步瞧察蚯蚓运动的情况,领会刚毛有帮手运动的作用。
瞧察时要积极考虑,将生动的直瞧与抽象思想相联合,组成正确的观点、断定和推理,熟识事物的本质。如了解鲫鱼种种鳍的作用,可用几条作实验,一条走?失胸鳍和腹鳍,一条走?失尾鳍,一条维持种种鳍完好无缺。瞧察三种鱼正在水中游动的情况,考虑它们差别的体现,就可以分析总结出种种鳍的作用。
别的,要及时做好瞧察记录。记录瞧察结果既可以稳定后果,又可促进本人精细瞧察和考虑。
(四)要勤于动手。
除课堂教学中的实验外,要本人动手作生物标本和做实验。这样不但能加深印象,更能扶植分析标题和解决题手法能力,还会扶植动手作能力。别的,注重对大自然的瞧察,联合本人身边的质料做多种实验,如解剖、养殖等等,就更能扶植本人学习生物的喜欢。
ii、阅读、探究的要领。
(一)可接纳带着标题阅读的要领。
(二)分析教材内容,了解学问结构。
有些章节,阅读课文后要考虑其学问的内正在联系是什么。有些教材内容固然联系实践但无标本可瞧察。如“海洋鱼类资源的掩护”,这就要分析教材探究其学问结构,接纳分析式的阅读要领。这样既能读进走,又能记得清。
(三)弄清观点。
生物课中名词观点较多,难记易混,是学习中的难点。正在阅读课文时碰到的观点要进行分析,弄清其内涵,还要晓得同类观点有哪些,学习时要前后联系相比,务必弄清。如完整与不完整;生殖回游、索饵回游与季节回游;留鸟与候鸟等。对这些同类观点,要注重经过相比,找出异同,从而构身明确、正确的观点。
总之,阅读与探究联合起来,才华使智力得到发展,组本钱人解决题手法能力。如读到课文中所讲的两栖动物的外形结构与水陆两栖生活相顺应时,本人就可以考虑田鸡的外形结构有哪些特是适于陆上生活的,有哪些特是适于水中生活的。课文中写鲫鱼身体反面深灰玄色,由反面到腹面色彩渐浅,腹面白色,这种体色使鲫鱼不超卓被上面和下面的敌害发觉。读到这里,我们就该卖想一想为什么不超卓被敌害发觉?经过这样考虑得出的答案,印象就相比深进,并会逐步改变融会贯通的学习要领。
别的,还要进行课外读物的阅读,注重瞧电看“动物世界”以及相关科技电影等,这些都能扩张看野,并激发学习生活的喜欢。
iii、回纳整理要领。
回纳整理学习内容不但利于控制学问,利于记忆,并且更重要的是能从事物之间更广泛的联系中找到新的规律,悟出新的原理来。所以,每学完一章,要小结一次,回纳本章主要内容;学完一单位,要小结一次,回纳本单位主要内容;学完一本书,要做一次零碎的总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上一篇:冬大班教案(通用10篇)
下一篇:高一化学教案人教范例(精彩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