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家研究的五年级数学教案专业【精选8篇】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教育学家研究的五年级数学教案专业【精选8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教育学家研究的五年级数学教案【第一篇】
课本第11页上的内容。
1、通过找因数,观察它们的特点,初步理解质数和合数的含义。
2、培养孩子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通过探索找出寻找质数的简单的方法。
3、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培养孩子的观察,通过探索找出寻找质数的简单的方法。
投影仪、小正方形纸片等。
1、先复习自然数按能不能被2整除的.分类。
2、教师引入:同学们已经学习并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这一节课,我们再一起学习找质数。
板书课题:找质数。
活动:拼一拼。
1、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看谁拼的方法多,动作还快。
(同桌用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可以合作,并完成书第10页的表格。)。
2、学生汇报,教师填表(投影出示下表)。
小正方形个数(n)拼成的长方形种数n的因数。
(1)让学生观察左表中各数的因数,看看有什么发现?
(2)结合上面的发现,将2—12各数分为两类,说一说这两类数分别有什么特点。
3、教师提示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做质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做合数。
4、教师:1是质数还是合数呢?(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做一做)。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要问的?
优化作业。
教育学家研究的五年级数学教案【第二篇】
学习内容: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目的:
1.使学生能根据一幅图(分完的结果)写出两个除法算式,从而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2.通过看一个除法算式,说出它表示的不同意思,使学生对除法的含义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学习重、难点:能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不同的除法算式。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8个球拍图,3捆萝卜图,以及16根小棒;学生准备18根小棒。
学习过程:
1.说一说平均分是怎样分物品的。
2.操作练习。先让学生拿出8根小棒,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摆在桌子的左面。学生摆完以后,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摆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贴出小棒。并问: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然后在小棒下面板书:
8÷4=2。
再让学生拿出8根小棒,把它们按每2根一份,看能分成几份。摆在桌子的`右面。学生摆完后,仿照上面的提问和教学过程,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小棒,并写出除法算式:
8÷2=4。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得的结果和除法算式:看一看两次分小棒的结果相同吗?(不同。)它们的除法算式相同吗?(不相同。)为什么?(因为分的方法不一样,除法算式就不同。)如果只看分的结果,能确定是用哪一种方法分的吗?(不能。)今天我们就要学习:
看一幅图怎样写两个除法算式。
教学例3。教师出示8个球拍图。说明意图:看图写出除法算式。先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下:看着这幅图怎样写出两个除法算式?为什么?然后多让几个学生发言。你能想出什么样的除法算式?(8÷4=2)你是怎样想的?(把8个球拍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个。)有多少同学同意这种写法?还有其他的写法吗?(8÷2=4)你是怎样想用?(8个球拍,每2个分成一份,分成了4份。)有多少同学同意这种写法?哪种写法对呢?有多少同学认为这两种写法都对?请两名认为可以写两个除法算式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此时,只要学生说的意思正确即可。语言暂时不要求过高。在学生说明理由时,还可以让他到黑板前具体分一下,使全班同学看到,分法不同。教师小结:由于两种分法不同,只看分的结果,我们不能确定是用哪一种方法分成的。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看一幅图,能够根据不同的分法,写出两个不同的除法算式。
1.第29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先让学生观察图,说明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写出两个除法算式。写完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说一说每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是什么。并引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能看一幅图写出两个除法算式。(只要意思正确即可。)。
2、出示课本第29页的例题。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让学生独立做。在做的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边做边小声说一说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教师巡视,注意对差生的个别辅导。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让四人小组帮助。
3、如果又来了3人,每组平均应有几人?让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今天我们学习了看一幅图写出两个除法算式,还练习了根据一个除法算式说出它表示的两种不同的含义。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育学家研究的五年级数学教案【第三篇】
1、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在数学活动中建立体积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
2、自主探索得出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习类比能力,从已有知识——面积单位引发思考,初步了解体积单位和面积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4、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质疑反思等活动中,培养团队意识,提升合作精神与质疑能力。
初步建立体积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通过探索,自主推算出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多媒体课件、体积单位模型、彩泥、魔方等。
师: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什么是物体的体积?
问:体积有大有小,小胖和小巧运用所学知识搭积木、比体积。哪个体积比较大?(生生交流)。
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体积单位(揭示课题:体积单位)。
问:关于体积单位你已经了解了些什么?让我们先相互交流一下!(生生交流)。
(预设:知道常用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并会用字母表示)。
(1)初步感知1cm3有多大:
问:让我们先畅所欲言,你认为1cm3有多大?哪些物体接近1cm3?(课件展示)。
123。
(2)触类旁通,定义1cm3的大小:
师:我们已经知道边长为1cm的正方形,面积是1cm2,你能触类旁通定义1cm3的大小吗?(同桌讨论)。
(3)进一步感知1cm3的大小:
做一做:请大家四人为一小组,用彩泥捏出一些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一拼,2立方厘米、5立方厘米、10立方厘米分别有多大。
(4)想一想,填一填:
师:我们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下列长方体或正方体是用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积木搭出的?体积是多少?(课件展示)。
(1)举一反三:从1cm3定义1dm3、1m3的大小。(生生交流)。
(2)想象一下:1dm3、1m3有多大?哪些物体接近1dm3、1m3?(学生举例,课件、教具辅助)。
(3)学生活动:4个同学为一组,手拉手,围出一个大约1m3的空间。
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8()。
一台录音机的'体积约是10()。
运货集装箱的体积约是40()。
一本新华字典的体积约是()。
一个西瓜的体积约是5()。
一间教室的体积约是180()。
1、师:学好知识要能触类旁通,今天我们从已知知识cm2、dm2、m2出发,探索了cm3、dm3、m3这一新知识,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它们的区别,它们有哪些区别呢?(同桌交换意见)。
2、追问:cm2、dm2、m2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猜想一下cm3、dm3、m3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学生猜想)。
3、验证:你们有什么好方法证明1cm3和1dm3间的关系呢?(课件辅助演示1个——10个——100个——1000个的过程)。
4、运用:同桌合作,请说一说1dm3和1m3间的关系。(课件演示)。
5、拓展:通过探究,我们知道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预设:你能试着说一说1cm3和1m3之间的关系吗?)。
用一些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做下面的活动。
1、用4个小正方体可以摆成一个大正方体吗?
2、最少要用多少个小正方体才可以摆成一个大正方体?
3、你能再摆一个大一些的正方体吗?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生生互动)。
今天我们从已知知识cm2、dm2、m2出发,探索了cm3、dm3、m3这一新知识,学习就要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教育学家研究的五年级数学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使学生明确小数连除、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能灵活地运用学过的定律和有关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一.1.口算:
。
。
。
2.说说下列各式的运算顺序,并算出结果。
3.用简便方法算。
13456035。
二.新授。
1.谈话引入。
小数的连除、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和整数一样。(板书课题)。
2.教学例10。
(1)读题、审题、列式。
。
问表示什么?再除以又表示什么?
(完成板书)。
:小数连除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练习第31页做一做(中)。
做前先讨论:这两题是什么算式?有几步运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后指名板演讲评。
3.在整数除法中学过的一些简便算法,有时也可以在小数除法中使用。
(1)教学例11。
出示例11,师问:怎样算简便呢?
学生小组讨论:得出把除数转化成是一位数的连除。(生讲师板书)。
。
=。
=。
=。
:在整数除法中学过的一些简便算法,有时也可以在小数除法中使用。(2)大家练第31页做一做(下)。
4.全课:略。
三.巩固练习。
1.第32页2、3填入书本。
2.课作:第1部分第4题。
教育学家研究的五年级数学教案【第五篇】
本单元教材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和组合图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是学生掌握了这些图形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它们是进一步学习圆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基础。学到这一单元结束,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就基本学完。
组合图形的面积在义务教育的教材中是选学内容。本单元安排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之后学习,学生在进行组合图形面积计算中,要把一个组合图形分解成为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进行计算,可以巩固对各种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和面积公式的运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单元具体的教学内容分析如下:
通过提出解决比较两个花坛(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面积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索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为让学生能自主地探索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教材除呈现了学生需要解决三角形面积的实际问题外,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如何把三角形进行转化的要求,这也是学生寻求解决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重要思路。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学生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中,教材呈现了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以及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目的是在课堂上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参与到探索活动之中。
这部分教学内容是利用学生前两个基本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经验,探索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同时,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活动,教材呈现了多种探索的方法,并说明了不同的探索过程。
教材先通过呈现生活中具体物品使学生认识组合图形是由几个简单图形组合而成的。然后要求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组合图形,以巩固对组合图形的认识。接着,引导学生学习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所安排的例题及练习除了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外,更注重将解决问题的思考策略渗透其中。
这部分内容先把本单元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用图示帮助学生回忆本单元所学习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沟通各种面积公式及其推导过程的内在联系,再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巩固已学的各种多边形的面积公式,提高应用公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育学家研究的五年级数学教案【第六篇】
教学内容:教材p58例4及练习十三第1、2、4、9第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用字母表示数。
2.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向学生渗透符号化思想。
过程与方法:经历用字母表示数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感受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能熟练地用字母表示简单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应用题的意图和解题思路。
教学方法:设置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练习。在练习中体验、交流、感悟。
教学准备:多媒体。
学生发言,猜一猜老师的年龄。
师:你们已经猜了老师的年龄,现在,让我来猜猜大家的年龄吧。(11岁)老师告诉你一条重要的信息。(出示老师比同学大22岁)你们说我几岁了?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岁数:11岁老师的岁数:11+22)。
(一)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加减关系。
1.师:现在让我们进入时空隧道,回忆过去,展望未来。
想一想,当同学们1岁时,老师几岁?你是怎么知道的?
当同学们2岁时,老师几岁?你是怎么想的?
2.师:还可以说下去吗?想想当你几岁时,老师几岁,用一个算式表示。在纸上写写看。(一生板演)。
3.师:感觉怎样?还能写出更多的算式吗?能把你写的算式跟同学们交流一下吗?
学生发言,说说自己的算式与感想。
4.学生先独立尝试,然后四人小组交流。
5.汇报、交流、评价。
师:这么多算式,你最欣赏哪一个?说说理由是什么。
6.优化。aa+22表示什么?还表示什么?
7.预设:bb+22xx+22这三个式子有什么相同的地方?(a、b、x都是表示不确定的数,a+22b+22x+22不仅表示老师的年龄,还表示老师比同学大22岁这个关系)。
8.师:这些算式真的可以表示老师任何一年的年龄吗?让我们来试试。
9.想一想,当a=1时,表示同学几岁,老师几岁?
当a=33时,表示同学几岁,老师几岁?
11.师:用a表示自己的岁数,那么你最喜欢的人的岁数怎么表示?试试看。(解读一下自己写的.式子)。
1.出示教材第58页例4。
一小杯的容量是xg,那3小杯的容量是3xg,还剩下多少克呢?
列出式子:1200-3x。(学生齐答,教师板书)。
3当x等于200时,还剩下:1200-3×200=600(克)。
4.x最大可以是多少?
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得出结论后派出代表做课堂汇报。
已知总量是1200g,倒完3小杯后,还有剩余,那意味着1200-3x会大于o,得出结论x小于400。(板书)。
5.想一想:式子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指名学生回答。
6.提问:解决上面的例题需要注意什么?
要注意总量和已使用的量的关系,理解题目的意思,才能正确列出算式。
7.你还能根据题目的信息提出哪些问题?小组交流一下,收集问题并解答。
学生独立思考,并进行小组合作。
1.完成教材第58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汇报结果,最后集体订正。
(1)120+loa。
(2)把a=25代入120+loa中,得120+10×25=370(kg)。所以当a=25时,商店一共有370kg苹果。
2.完成教材第58页“做一做”的第2题。
先由学生独立解决,再指名回答,最后集体订正。
(3)这里的b可以表示1,2,3,4,5,6,7,8。
3.完成教材第60页练习十三第1题。
学生理解题意,再独立完成,并在小组中交流检查。
4.完成教材第61页练习十三第9题。
(1)指名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引导学生区分“离开重庆有多远”和“到宜昌还有多元”。
(2)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全班集体订正。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作业:教材第60页练习十三第2、4题。
出自
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的应用。
学生的岁数:11岁老师的岁数:11+22。
1200-3x。
1200-3x会大于o,得出结论x小于400。
当x等于200时,还剩下:1200-3×200=600(克)。
批注。
教育学家研究的五年级数学教案【第七篇】
第2课时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三步计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71、72页。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三步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根据一些常见的基本数量关系式进行分析、列式。
教学重难点:
体会小括号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复习:
1、学生练习:300-120+25×4
强调混合运算顺序。
二、添上括号,新课引入
计算300-(120+25×4)
提问:这道算式有什么特点?算式里有小括号,应该怎样计算?
明确:这题含有小括号,那第一步就应该算小括号里的;其他的步骤还轮不到算,只能把它们移下来。如果小括号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也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
指名说说,你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强调混合运算的三个等级:(1)小括号;(2)乘或除;(3)加或减。
小结:混合运算一定要先观察算式的特点,考虑它的运算顺序,然后再开始计算。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
先让学生说说每一道题的运算顺序,再独立完成计算。组织反馈与交流。
2、做练习十一第5题。
(1)先出示左边的一组题,比较第一、二小题,说一说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再比较第二、三小题,说一说小括号的位置有什么变化,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评价。
(2)出示右边的一组题,让学生在小组里进行比较和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反馈评价。
3、做练习十一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再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以及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4、做练习十一第7题。
学生自由读题,说说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整理条件和问题,在小组里讨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列综合算式解答。
反馈不同的解题方法。
说说分析数量关系的思考过程和列式的依据。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四则运算
教学内容: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p2p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在经历探索发现加与减的互逆关系及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归纳、判断推理能力。
3、运用加、减法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与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加法和减法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之间有什么秘密呢?今天就来研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探索发现
1、探究加、减法的意义。
(1)教学加法的意义
出示教材p2例1主题图
学生独立思考后独立列式:814+1142=1956(千米)并展示线段图。
结合加法算式,说一说加法算式的意义。
教师总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你知道加法各部分名称吗?
教师总结: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2)教学减法的意义
教育学家研究的五年级数学教案【第八篇】
教材第52页例1和“练一练”,第58页练习八的第1~4题。
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根据具体情境表示出相应的分数,联系实际情境解释或说明分数的具体意义;认识分数单位,能说明分数的组成。
2、使学生经历有具体到抽象的认识、理解分数意义的过程,感受分数的来源与形成,体会数的发展,培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认识和理解分数的意义。
认识和理解单位“1”。
探究合作法、讲解分析法、练习法等。
ppt。
在三年级,我们曾经分两次认识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分数。
出示例1中的一组图。
请大家根据每幅图的意思,用分数表示每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写出分数后,再想一想:每个分数各表示什么?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所填写的分数,你认为这些图中分别是把什么平均分的?
一个饼可以称为一个物体,一个长方形是一个图形,“1米”是一个计量单位,而左起第四个图形是把6个圆看成一个整体。
左起第四个图形与前三个图形有什么不同?
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1)在这几个图形中,分别把什么看成单位“1”的?
(2)分别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用分数表示这样的几份?
(3)从这些例子看,怎样的'数叫作分数?
拿12根小棒自已创造一个分数。
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如果老师要表示6根小棒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
第1题,各图中的涂色部分怎样用分数表示?请大家在书上填空。说说是怎样想的。
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第2题,观察直线上是把哪个部分看作“1”的?直线上表示是怎样想的?
引导:分数也可以在直线上表示。这里从0起到1是1个单位,同样地从1到2也是1个单位,这1个单位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就可以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
让学生在()里填上合适的分数。
交流:你是怎样填的?为什么这样填?
先让学生在每个图里涂色表示三分之二,再说说是怎样涂的、怎样想的。
同样是三分之二,为什么涂色桃子的个数不同?
第2题先读出每个分数,再说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第3题让学生填,交流时说说是怎样填的。
第4题在研究分数时,把哪个数量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数量就是单位“1”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