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鱼教案热选(10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大班科学鱼教案热选(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大班科学鱼教案【第一篇】
1、欣赏故事,感受鲁班善于观察、爱动脑筋、敢于尝试的任务形象特征。
2、激起幼儿向鲁班学习的愿望,懂得从小就要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只有多想、多问、多做,才能变得聪明。
3、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
锯子实物一个,伞实物一件。
1、师出示锯子。
提问:你们见过这种工具吗?它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用?
2、师:“那你们知道这个锯子最早是由谁发明的吗?它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建筑工匠鲁班发明的。他发明锯子的时候还有一个好听的故事呢,叫《鲁班造锯》,你们想听吗?”
3、教师生动地讲述故事《鲁班造锯》。
提问(1):鲁班怎么会想到把锯子做成这种摸样的?
提问(2):以前没有锯子的时候,人们砍树怎么样?有了锯子以后有什么不同?
1、师:“老师这里有一个谜语,请聪明的小朋友猜一猜,谜底是什么?”
师讲述谜语:“远看像座亭,近看没有窗,上边直流水,下边有人行。
2、师:“是伞。咦,我国的第一把伞是谁发明的呢?请小朋友们仔细听。”
3、师讲述故事《鲁班造伞》。
4、提问(1):在我国伞最早是由谁发明的?没有伞,下雨时人们出门会怎么样?
提问(2):鲁班看见孩子们头上顶着荷叶,想到了什么?回家做了什么?
提问(3):人们夸奖鲁班,鲁班满意吗?他又是怎么做的?最后他造出了怎样的伞?
1、师:“听了鲁班的两个故事,你觉得鲁班是个怎样的人?”
2、师:“你们知道吗,鲁班不止发明了锯子和伞,还有许多的东西呢!”
教师简介鲁班及其发明。
3、师“你们今天从鲁班的身上学到了什么本领?”
1、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建筑工匠――鲁班,还了解了他的许多发明,听了他的两个小故事,从故事中小朋友们学到了许多的本领。你们还知道鲁班的其他发明吗?回家查阅资料,和小朋友们一起交流吧!”
幼:见过,是锯子,用来切木头的……
幼:想听。
幼:因为小草的边缘上有许多锋利的小齿,所以割破了鲁班的手。鲁班就受到启发,做成边缘有许多小齿的锯子。
幼:没有锯子的时候,人们砍树很吃力,很累;有了锯子,就比较省力、方便了。
幼:是房子、伞、蘑菇……
幼儿倾听老师讲述故事。
幼:是鲁班发明的。会被雨淋湿,会生病的。
幼:鲁班想到了做一个跟荷叶差不多的东西顶在头上,就不会被雨淋湿了;回家做了……
幼:鲁班不满意,他想把它做得能收起来,就动手把它改成可以活动的,能撑开,能收拢,这就是我们现在用的伞。
幼儿仔细倾听教师讲述,有疑问的举手回答。
幼:要学习鲁班,爱动脑筋,经常动手做东西……
大班科学鱼教案【第二篇】
1、尝试按多种特征给动物进行正逆排序。
2、积极参与操作活动,感受排序活动的乐趣。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桃子和小动物图片。
一、初步了解动物的主要特征
1、引出话题。
提问:看这是一个又大又甜的桃子,你们喜欢吃吗?
森林里的小动物也想吃。看看是哪些小动物,请你们来说一说。
2、了解动物的主要特征。
引导提问:你们看这是长耳朵的小兔,还有什么样的小动物呢?
数一数,一共有几位朋友?
二、按动物的某一特征排序
1、按动物的高矮、长短排序。
师:五个小动物都想先吃到桃子,让谁先吃好呢?。他们决定比一比。
(1)按个子的高矮排序。
引导提问:长颈鹿把脖子挺得高高的。你们猜,他会说比什么才能让自己先吃到桃子?
(2)按耳朵的长短排序。
长颈鹿正要去吃桃子,可猴子说:"这样不行"。
引导提问:猜猜看,兔子会说比什么才能让自己先吃到桃子?
小兔子吃到桃子了吗?有没有小动物反对呢?
(3)按尾巴的长短排序。
"这样也不对"猴子大喊了一声。
引导提问:猜猜看猴子会说比什么才能让 自己先吃到桃子?
2、按动物的轻重排序。
提问:猴子有没有吃到桃子呢?
"不行!"河马使劲地跺着脚说。
3、按动物的高矮、长短、轻重进行新一轮排序。
"不行!"这时一点不起眼的毛毛虫大喊了一声。
引导提问:毛毛虫那么小,猜猜看,他会想比什么才能让自己得第一呢?
毛毛虫得了几个第一?是怎么比的?
教师小结。
三、品尝桃子
四、拓展活动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大班科学鱼教案【第三篇】
儿童是天生的大自然和科学的爱好者,自然界中的无穷奥秘、生活中的奇妙现象都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是孩子议论的永恒主题。《纲要》中提出“科学教育要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教师要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吹泡泡”活动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是他们童年时期最好玩、最难忘的游戏之一。通过一系列富有趣味的操作活动,引导幼儿探究吹泡泡工具的多样性和可变性,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及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
1.知道有洞洞和缝隙的工具能吹出泡泡。
2.尝试改变物体,自制吹泡泡的工具。
3.体验吹泡泡的乐趣,萌发探究欲望。
探索发现有洞洞和缝隙的工具能吹出圆圆的泡泡。
尝试改变物体,自制吹泡泡的工具。
1.操作材料:钥匙、雪花片、牙刷、梳子、毛根、树叶、泡泡液、盆、毛巾等。
2.记录表
激趣导入:
出示泡泡液,教师吹泡泡,幼儿观察,感受吹泡泡的乐趣。
师:泡泡是怎么出来的?
(一)探索发现能吹出泡泡的材料的特点。
1.猜想
出示钥匙、雪花片、牙刷、梳子、毛根、树叶,幼儿认识并大胆猜测哪些工具能吹出泡泡,教师与幼儿共同记录猜测结果。
2.验证
(1)提出操作要求:
五人一组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在吹泡泡时,嘴巴不要碰到泡泡液,不要对着同伴的脸吹泡泡。
(2)幼儿操作尝试,教师全面观察,及时给予支持与帮助。
3.小结
(1)观察对比记录表,讲述操作结果(对有异议的工具请幼儿现场试验。)
(2)交流:为什么有的材料可以吹出泡泡,有的材料吹不出泡泡呢?(幼儿交流原因,教师引导发现钥匙、雪花片上都有洞洞,所以能吹出泡泡;而牙刷、梳子上虽然没有洞洞,但有缝隙,所以也能吹出泡泡。)
(3)教师小结:只要有洞洞和缝隙的物体都能吹出泡泡。
(二)尝试改变物体,动手制作泡泡器。
1.激发幼儿制作泡泡器的欲望。
2.交流方法(引导幼儿将学会的经验加以运用,把这些不能吹出泡泡的东西变成能吹出泡泡的吹泡器。)
3.幼儿动手制作,教师观察,给予有困难的孩子帮助。
4.交流分享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
小结:今天我们使用各种工具吹泡泡,知道了生活中许多有洞洞、有缝隙的东西都能吹出泡泡;还知道了有些材料本来不能吹出泡泡,但经过小朋友动脑筋,也能变成好玩的吹泡器!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物品都能变成吹泡泡的工具,小朋友们回家后继续找一找,试一试吧!
大班科学鱼教案【第四篇】
1、通过调查初步认识各种各样的桥,讲述桥梁的名称,感知桥的形状及组成,了解桥的发展史。
2、通过阅读《幼儿用书》认识各种各样的桥梁,初步感知桥梁的建筑结构,知道桥的作用。
3、对桥梁感兴趣,积极参与桥的话题讨论。
4、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动手构建能力。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1、家长帮助孩子一起完成调查表并收集一些桥的图片。并带领幼儿参观附近的桥梁。 2、《幼儿用书》人手一册,实物展示仪一台。
3、制作桥的发展史的ppt。
(一)、展示《桥》的调查表,引导幼儿说说各种各样的桥。
1、幼儿与同伴交流
2、在集体中交流。
师:现在谁来介绍你调查到的桥?
(二)、用实物展示仪放大《幼儿用书》,引导幼儿初步感知认识各种各样的桥。
1、教师:这是什么桥?你知道它的名字吗?它是什么形状的?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带领幼儿逐页地观察画面,感知不同结构特点的桥梁。
引导幼儿认识独木桥、木桥、铁索桥、拱桥、公路桥、铁路桥、钢架桥、斜拉桥、立交桥等。
(1)、按建桥地点来分,可分成架在河面上的桥和架在陆地上的桥两类。
(2)、按建桥材料来分,可分成木桥、石桥、铁桥、钢筋混凝土桥等几类。
(3)、按桥的形态来分,可分成桥中间有桥墩的和没桥墩的两类。
2、向幼儿介绍中外比较著名的桥梁。
师: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些有名的桥?
例如:伦敦桥、美国金门大桥、中国江阴长江大桥以及日本明石海峡桥等。
(三)、引导幼儿讨论各种各样的桥梁的用途。
2、幼儿开展讨论,说出自己的发现和认识。
3、小结:桥梁的最初功用是用来跨越江河的。如今,除了架在江河上的桥以外,还有架在十字路口的立交桥、人行天桥。这些桥不仅保证了道路的安全畅通,而且已成为现代城市的漂亮建筑。
(四)引导幼儿观看ppt,了解桥的发展史。
2、幼儿观看关于桥发展史的ppt,扩大幼儿的视野。丰富幼儿的经验。
(五)活动延伸
如果你来设计一座桥的话,你想怎样设计?
大班科学鱼教案【第五篇】
1、让幼儿初步了解自身从哪儿来,是如何长大的。
2、激发幼儿探索自身奥妙的好奇心。
3、教育幼儿尊敬、热爱长辈的情感。
子宫和胎儿在母腹中的解剖图,视频仪、录音机、磁带、碟子,幼儿每人一张作业卡,铅笔若干。
一、引出课题,激发兴趣:--想一想
幼儿议论并按自身的意愿回答。
二、观察视频仪,了解婴幼儿在母腹中的生活情况:--看一看
1、每个妈妈的肚子里都有一间小房子,这间小房子叫"子宫",婴幼儿出生以前就住在这间"子宫"房子里。
2、出示胎儿在母腹中的解剖图(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摆放)。
3、小婴幼儿一天天的长大,他没有牙齿,会吃东西吗?不会吃东西怎么长大呢?(组织幼儿讨论)
教师小结:"婴幼儿在妈妈的肚子里还不会吃东西,可婴幼儿的肚子上有一根长长的带子,叫'脐带',妈妈把营养送给脐带,脐带再把营养送给婴幼儿。婴幼儿越长越大,'子宫'房子快装不下婴幼儿了,这时,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幼儿议论)"每个妈妈的'子宫'房子都有一个通向外面的门和走廊,婴幼儿把妈妈的肚子撑得很疼的时候,就走到医院,在医生的协助下婴幼儿就沿着走廊出来了。"
三、看碟子,观察婴幼儿在妈妈体内长大的.实况过程:--议一议
讨论:"婴幼儿出生以后不会说话不会吃饭,大人要为婴幼儿做哪些事情呢?我们应怎样做来感谢他们呢?"
教师小结。
四、幼儿做练习,巩固加深印象:--做一做
教师分发作业卡,幼儿标出顺序号,以标明婴幼儿在妈妈体内的生长变化。
五、听音乐扮演婴幼儿的生长、出生过程:--跳一跳
最后师生共跳《猜拳舞曲》结束。
大班科学鱼教案【第六篇】
1、通过“捉泥鳅”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幼儿认 识到“物体表面光滑的摩擦力小…”的科学知识。
2、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活动准备:泥鳅若干条,音乐磁带一盒,南瓜叶、棉手套、 废手帕、筷子、棉布、沙子、其他植物的叶子若干、一次性手套若干。
一、引导幼儿认识泥鳅。
1、师:今天我们班上来了一群小客人,知道是谁吗?提示一下:身体是长长的,整天在水里游、泥里钻?猜猜看是什么?(幼儿猜测)
2、师:你们猜得对吗?看仔细了,他们要出现了。(教师揭开盖布)
提问:它们是什么呀?原来是一群小泥鳅来我们班上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呀,小泥鳅长什么样子?(幼儿围观,自由说一说)小泥鳅来我们班上多开心呀!它们在盆里高兴的游呢?我们也一起来学学小泥鳅。(师生共同学小泥鳅游泳的动作)
二、设置情景,鼓励幼儿第一次尝试捉泥鳅。
1、 师:这么多的小泥鳅挤在一起,我们小朋友看得可不清楚,这样,偶老师抓几条起来让你们多瞧瞧好吗?(教师操作)
2、 师:咦,偶老师怎么抓不起来呀?谁来帮帮我?(请个别孩子帮忙抓泥鳅)
3、幼儿出现困难,
师:小朋友一起去帮帮偶老师的忙吧!可别让泥鳅掉到地板上哦!(幼儿第一次尝试)一只手不行还可以两只手!
4、活动后,要求幼儿擦擦手。
三、总结尝试结果。
1、师:(安顿幼儿坐下后)小朋友,你们在捉泥鳅的`时候,发现了什么秘密?为什么泥鳅会抓不起来呢?(幼儿回答)
2、师:既然泥鳅这么难捉,我们用什么办法才能更好的把泥鳅抓住呢?(鼓励幼儿讨论,并个别交流)
师:谁来把自己想到的好办法告诉我们大家.(幼儿个别交流)
四、幼儿借助别的物体(毛糙)抓泥鳅。
1、师:小朋友你们想得真好,偶老师都没有想到,还可以借这么多的小工具帮忙,那除了这些,我们还可以用那些小工具帮忙呢?快过来看看,都有哪些小工具呀?(逐一出示,幼儿认识)请你们动手试试看,能不能抓起来!
2、幼儿再次操作。(教师指导)
3、师:你是请什么小工具帮忙的?成功了吗?(怎么抓起来的)!(记录操作结果)
4、师:为什么这些小工具抓不起来呢?(抓得起来呢?)
5、得出结论。
五、引导幼儿了解泥鳅身上黏液的作用。
1、师:刚才我们在抓泥鳅的时候,发现泥鳅身上有滑溜溜的东西,偶老师一直很奇怪,为什么泥鳅身上滑溜溜的呢?你们知道吗?(幼儿自由说——个别说)
2、教师总结泥鳅黏液的作用。
师:原来泥鳅身上那滑溜溜的东西这么神奇,那除了泥鳅有这样的本领外,还有什么动物也有这样的本领?(幼儿交流)
六 、游戏结束活动。
师:今天小朋友们真能干,连泥鳅这么滑的东西都能抓起来,我们一起来表扬表扬自己,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庆贺一下。(幼儿玩游戏结束活动)
大班科学鱼教案【第七篇】
1、了解不同动物奇特的用餐方式,和探索动物秘密的兴趣。
2、尝试用夸张、诙谐的肢体动作来表现各种动物用餐的样子。
1、课件
2、请小朋友事先去了解一些动物们进餐的方式活动准备:
师:今天张老师带来几样好吃的,你们来猜猜看我在吃什么?用什么方式吃的?
1、教师做舔冰淇淋、咬汉堡、吸面条的动作。根据幼儿猜出来的答案,一一出示图片。
2、幼儿自由表达所了解的各种动物用餐的相关信息。
师:原来我们吃东西有这么多的方式,那动物们有哪些方式呢?
1、看动物们"享用美餐"的图片,引导幼儿用语言说出牛在咀嚼草、啄木鸟啄虫子、蟒蛇吞吃老鼠、狮子撕咬猎物。
2、鼓励幼儿模仿动物的样子,用夸张诙谐的肢体动作进行表现。
你们来学一学它吃动西的方式。
你还知道那些动物也是用这个方式吃的?
小结:原来动物有这么多的方式,有咀嚼的、啄的、吞的、撕咬的,其实还有些动物特别的聪明,会利用工具享受美食,我们一起来看看。
1、继续看图片,观察黑猩猩利用树枝掏蚂蚁、海獭用石块敲开贝壳等情景。
黑猩猩利用了什么工具,怎样享受美食?
小结:黑猩猩利用树枝掏蚂蚁来享受美食。
这是谁?你认识吗?它是怎么吃的?
小结:海獭利用石头敲碎贝壳用餐的。
2、讨论,我们人类利用哪些工具来吃东西呢?
师:动物们真聪明,会利用工具来吃东西,那我们人有利用那些工具来吃东西呢?你知道哪些工具?(筷子、刀叉、吸管、勺子等)师:动物们的用餐方式真有意思,不同的动物他们有不同的用餐方式,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小结:动物世界是在太有意思了,其实动物们除了奇特的用餐方式外,还有许许多多的秘密呢,等着我们去发现,我们回到教室后进一步探索他们的秘密吧!
大班科学鱼教案【第八篇】
我班幼儿爱提问,可发现问题后又缺乏探索精神,遇到问题不肯深究,常常这个来问:“为什么”,那个来问“为什么”。我觉得:大班幼儿不但应该发现问题,更应该掌握解决问题的本领——探索。因此,我设计了此活动,以激发幼儿对探索活动的兴趣。
(一)活动目标:
1、自己动手尝试了解筛子的作用,发现筛孔的大小与被分离物的关系。
2、对探索活动产生兴趣。
(二)活动准备:
1、 操作台上准备:
(1)黄豆与芝麻混和物1份,小勺、镊子、筷子、中孔筛子各1
(2)米和面粉、绿豆和玉米、蚕豆和赤豆混合物各1盆,空盆2个,筛孔不一的筛子3个
2、为幼儿准备:
(1)各种工具2人1份,芝麻和黄豆混合物及空碗每人1个
(2)中孔筛子10个
3、录像2段,内容为:
(1)建筑工地上,工人们用筛子挑选细沙
(2)农村里,农民用筛子筛出干净的稻谷
(三)活动过程
1、谈话,引出课题
(1)师:今天,老师不小心把一盆芝麻大翻在黄豆里了。(出示混合物)现在,我想请小朋友帮我一个忙:把芝麻和黄豆分开。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工具,(一一出示工具)有勺子、镊子、筷子、筛子。随便你用哪一种方把它们分开,分别放在两个碗里,看谁分得又快又好。
评析:设置问题请幼儿回答,有效地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2、初次尝试:发现筛子的作用
(1)师:你是用什么方法分的?分完了吗?
幼a:我用勺子把黄豆舀出来,还没分完。
幼b:我是用筷子把黄豆夹出来的,还没分完呢。
(2)师:谁已经分完了?你是用什么方法分的?(巩固词:筛子)请用筛子的幼儿进行示范,然后大家都来尝试。
(1)师:你知道筛子为什么能把东西分开吗?(幼儿边操作边讨论)
(2)师:你觉得用筛子分东西有什么好处?
幼a:很快。
幼b:很方便。
评析:此环节幼儿在操作、讨论中得出筛子能分开东西的原因:筛子上有许多筛孔,它能把比孔小的东西漏下去,比孔大的东西留在上面,这样就把两样东西分开了。4、三次尝试:发现筛孔与被分离物大小的关系(增置物品操作:每2人米和面粉、绿豆和玉米、蚕豆和赤豆混合物各1盆,筛孔大小不一的筛子3个)
(1)师:这些东西你们是不是用一种筛子来分的?
(2)师:米和面粉你是用哪种筛子分的?用其他的行吗?我们来试试。教师演示用大孔的筛子分,结果两样东西都漏了下去。
(3)师:为什么会这样?
幼:米和面粉都比筛孔小,所以都漏下去了。
(4)师:蚕豆和面粉你是用哪种筛子分的?用别的行吗?教师演示用小孔筛子分,结果两样东西都留在上面。
(5)师:为什么会这样?
幼:蚕豆和赤豆都比筛孔大,所以都漏不下去。
师:再请小朋友把这些东西用合适的筛子来分一遍,看谁分得又快又准确。
师:在日常生活中,筛子还有很多用处呢,你们有没有看到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播放录像)
(四)活动延伸:
把三样、四样东西混在一起,请幼儿想办法分开。三、活动评析:科学活动《有用的筛子》改变了以往单纯教与学的形式,将知识传授与探索活动相结合,淡化了教与学的界限,使幼儿真正成为了活动的主人。递进式的活动环节使幼儿“跳一下,够得到”,从而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大班科学鱼教案【第九篇】
1.对旋转现象感兴趣,能积极主动探索使物体旋转的方法并记录探索结果。
2.知道一切物体在外力作用下都可以转起来,乐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3.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4.大胆说出自己对旋转的理解。
活动重点:
探索使物体旋转的方法并记录探索结果。
活动难点:
能让所有的材料都转起来,知道一切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都能转起来。
1.操作材料:
材料一:各种线形、长条形物品:毛线、布条、树枝等。
材料二:各种平面的物品:纸片、毛巾等。
材料三:各种立体物品:积木,珠子、盒子、瓶子等。
2.记录纸每位幼儿一张,记录笔、大风车一个、小风车每位幼儿一个。
3.操作区域和集体活动区域分开。
一、感知发现
1.导入
教师和小朋友每人手里拿一个风车,和小朋友边唱边走进活动室:“大风车吱呀吱溜溜地转,这里的风景呀真好看,天好看地好看,还有一群快乐的小伙伴!” “小朋友们,你们好!今天的风车转转转节目就要开始了,风车你们玩过吗?今天老师请小朋友玩风车。(幼儿玩风车)
2.探讨:“你是怎么让风车转起来的?”
教师:我们不用这些方法的时候,风车会转吗?
教师:对啦,是我们用嘴巴吹,用手拨打,或者利用风吹,风车才会转起来。
教师:你还见到过哪些东西是可以转动的呢?
教师:你们知道这些东西是怎么转起来的吗?
3.教师小结:小朋友观察真仔细,风车是靠风吹转起来的;而旋转木马和摩天轮是用电的,叔叔按的开关就是电的开关;自行车的轮子是骑车的人用脚蹬才会转,原来啊,这些东西转起来都要外界给它力才能转起来。
二、尝试探索。
师:老师这里还有很多材料想请你们去找找看,有哪些东西是可以转的?老师这里有记录纸,你们看。(教师讲解记录纸的用法:记录纸都是用图案符号表示的,不是用文字表示,各种物品用图形表示; “猜”是一个娃娃头像一个问号表示;“尝试”是用小手表示)
1.幼儿先猜测每种物品是否能转动,在“猜”的一栏中记录。
2.幼儿动手实验,看到底能不能转动,并在尝试一栏中进行记录。
3.幼儿介绍自己的发现,问:你在玩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样让它转动的?
4.教师小结:立体的物品容易转动起来,线状和平面的物品不容易转动。
三、再次探索
师:刚才我们让立体的东西转动起来了,现在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我们想办法,能不能让那些刚才没有转动的东西转动起来呢?你觉得什么办法能让那些物品转起来呢?把你的想法画在第三栏里。
1.幼儿再次尝试,(可以利用一些工具材料进行辅助),并把自己的探索结果记录下来,
2.集中交流、演示自己的发现:说说你的办法。
师:请小朋友来讲一讲,你是怎么让你的那些物品转起来的,有的小朋友还没有找到方法,我们教教他们吧!(教师根据刚才的指导与观察,请几个幼儿讲述并演示自己的方法。)
四、实践归纳
1.请小朋友去尝试刚才没有尝试的物品,你可以试试刚才大家介绍的办法,也可以想想其它办法。
2.教师重点引导幼儿进一步尝试使物体旋转的多种办法。
3.交流归纳。
五、拓展体验
1.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会旋转?
2.试试你的身体会旋转吗?
本次活动让幼儿在猜测——探索——再猜测——再探索的过程中完成了对物体旋转现象的一个初步的了解,他们在自己的努力下知道了:任何物体只要有外力的作用,都可以旋转起来的科学道理。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对周围的科学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探索活动产生了积极的态度,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孩子在讲述自己的动手操作过程,就是对刚才活动中自己的探索、操作而产生的零散的经验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认知和正确概念,孩子对这样的认知的掌握比教师的讲解和灌输的效果要强很多,是孩子把刚才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固有的认知的一个过程;同时也可以让自己的个人经验转化成大家共有的集体经验,使得活动重点多次突出,难点再次被突破。活动目标得到了很好的实现,孩子也是在愉悦的情绪中进行了主动探索的活动过程,认知能力、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发展。
小百科:在平面内,把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
大班科学鱼教案【第十篇】
1、了解人体胖瘦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并尝试着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健身措施。
2、能仔细倾听别人的发言并能够清晰、连贯地表述自己的想法。
1、活动前,幼儿已经通过测量的方式,了解自己的体重情况。
2、就胖瘦的问题,幼儿对周围人进行过调查。
(1)通过对前期活动的回忆,引起幼儿讨论的兴趣:
――“每位小朋友都测过了自己的体重,你的体重是多少?与标准体重比较的结果怎样?”
(2)幼儿自由讲述,说说自己测量、比较的结果。
(3)教师对幼儿的回答做一个简单的小结:
“每个孩子的体重都不一样,有的比标准体重重了点,有的比标准体重轻了点。“
(1)提出讨论的话题:
――“那么,究竟是胖好,还是瘦好呢?“
幼儿按各自不同的观点分成两队进行答辩。
(2)小结:
“过胖、过瘦都不好。”
(1)以集体的形式展开讨论:
――“怎样才能使得自己不过胖,也不过瘦?”
(2)幼儿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
(3)教师对幼儿各种想法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