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最新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最新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第一篇】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亿以内的数和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将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迁移到更大数的比较大小上来,学会改写大数。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了以下两点:

1.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在设计比较大数大小的过程中,先着重复习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再通过类推的方法分步进行尝试,解决更大数的大小比较的几种情况,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位的意义和数位的顺序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比较的方法,最后引入教材情境,完成多位数大小的排列。

2.突出观察比较,掌握方法。

在设计大数的改写活动中,先用课件出示两组不同的数据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以“万”或“亿”为单位计数的好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再通过对比两种计数方法,观察特点,探究出改写的方法。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下面的数各是几位数?最高位是哪一位?

43600 607003 5897100 56427800

2.比一比下面各组数的大小,说一说你是怎样比的。(出示课件)

1098○998   4378○4387

引导学生说一说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3.引入新课。

生活中还有很多较大的数,我们不但要会读写,同时还要会对它们进行比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数的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既巩固了旧知,又为学习新知迁移过渡。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大数比较的方法。

出示中国地图册挂图。

(1)激趣引入问题。

让学生在地图中找到以下几个省和自治区的位置:内蒙古、青海、四川、西藏、新疆。

师:你去过这些省吗?你能比较四川省、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面积的大小吗?

(2)学生尝试比较。

(3)汇报比较方法。

(迁移万以内数的比较大小的方法:位数多的数比较大;位数相同,从最高位开始比较)

(4)排列各省、自治区的面积。

①排列四川省、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面积。

师:你能将四川省、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面积从大到小排列吗?

学生自主排列并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1660000>1230000>490000

②排列5个省和自治区的面积。(课件出示教材8页情境图)

师:你能把情境图中5个省和自治区的面积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吗?与同桌交流比较的方法。

学生独立试做,全班交流比较方法。

(5)引导学生归纳较大数的比较方法。

多个较大数进行比较时,可以按位数分一分,位数多的数比较大;位数相同时,把相同数位上的数进行比较会简便些。

2.大数的改写。

(1)课件出示信息,发现不同。

①课件出示信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面积大约是:166万平方千米。

我国的人口总数大约是:14亿人。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⒈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对于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更加清楚的认识。

⒉通过练习以及教材中活动形式,引导学生有兴趣的练习。在练习中产生一些新的体会。

3、能利用已经学习得知识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会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

教学准备:

三角尺量角器一张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⒈口算

480÷484÷246÷3900÷3180÷20270÷90

280÷4069÷375÷5210÷30420÷70720÷80

⒉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

⑴出示三幅图,提问:说说每组中两条直线的关系。

⑵提问:两条直线相交时,如图

(3),我们有可以如何说?如何判断?指出垂足。

⑶提问:图二中两条直线有没有相交?它们有是怎样的位置关系?是不是所有不相交的直线都是相互平行的?提问:可以用什么方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⑷请同学们动手画一画垂线,一组平行线。

⒊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

我们不仅可以画出垂线和平行线,也可以动手折一折。

⑴按图中所示,学生们照样子分别折一折,打开后看一看,哪些折痕互相平行,哪些折痕互相垂直。

⑵自己动手再找一找,折一折。

⑶两条直线相垂直有什么特点?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有什么特点?

⒋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组织练习。

二、操作与运用

1、给一张正方形,做一组平行线,说出你的操作方案。

2、给一张正方形纸,做一组垂线,说出你的操作方案。

3、在大写字母中找出平行线和垂线。

4、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盒垂线。说说操作步骤。思考,如果这一点在已知直线上,你能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吗?

5、第五题:指一指,说一说。

6、看看角1和角2是不是在同一个方向?猜一猜,量一量。

7、自来水管在那里?怎样接比较合适?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话的。

8、第八题:在书上按要求操作。如果时间允许,可以画一画平行四边形。

三、全课总结:

通过练习,你对垂直与平行有了哪些进一步认识?自己阅读你知道吗。

四、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第6题,第7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篇】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22页例2,课堂活动的第2题及练习三的第4、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方法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2.让学生明确学习和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重要性,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选择“四舍法”或“五入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这学期,我们班转来了几位新同学,为了增进大家的了解,谁愿意用数据向他们介绍一下自己或者我们学校的情况?

学生1:我今年10岁,身高大约140厘米。

学生2:我的体重在36千克左右,我家有3个人,爸爸妈妈每月的收入大约1万元。

学生3:我们学校有学生2125人。

教师:在刚才介绍的这些数据中,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学生:10、 3、2125是准确数,大约140、36千克左右、大约1万是近似数。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不需要也不可能得到准确数,这时就要用到近似数,比如:2004年重庆市总人口约3100万,中国大陆总人口约13亿等都是近似数。那么,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

[点评:体现数学的现实性。利用学生身边现有的、熟悉的学习材料引入教学,让学生在相互介绍的过程中,感受到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存在和广泛应用,突出其学习价值。]

二、学习新知

1探索“四舍五入”法。

(出示:534607)

教师:这是一个准确数,如果改成一个近似数,大约等于多少?

学生1:约等于五十三万四千六百。

学生2:也可以约等于五十三万四千。

学生3:还可以约等于五十三万、五十万。教师:了不起,还写成了用“万”作单位的数,你们认为“五十三万”和“五十万”谁比较合适?

学生1:我认为五十万比较合适,因为这样的近似数比较简单。

学生2:我不同意,我认为五十三万比较合适,因为五十万与准确数相比,比准确数少了三万多,相差太多,而五十三万与准确数很接近,只相差四千多。

教师:五十四万怎么样?

学生1:不行,与准确数相差五千多了。

学生2:我发现,只要千位上的数没有达到五千,就可以直接去掉万位后面的数,约等于五十三万。

学生3:对,当千位上的数达到或者超过五千,就可以在万位上增加1,再把万位后面的尾数舍去,约等于五十四万。

(出示:38290)

教师:按照大家刚才讨论出的办法,38290约等于多少万?

学生:千位上是8,满了5,所以,万位上增加1,约等于4万。

2.归纳方法。

教师:同学们表现很出色,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整理出“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先看千位上的数,千位上的数小于5,就把万位后面的尾数直接舍去,千位上的数是5或者大于5,就向万位上进1,再把后面的尾数舍去。

教师: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

(学生看书第22页例2,质疑)

[点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围绕“怎样用近似数表示”这一问题展开了大胆的、富有个性的讨论,自主探索出了“四舍五入”法,知识的建构水到渠成。而教师的点拨——“谁比较合适”对学生的进一步探索起了重要的作用。]

3.练习。

(1)教科书第22页的试一试。

教师: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学生独立完成,评讲)

(2)教科书第23页的课堂活动第2题。

师生活动:老师出示卡片,学生说近似数。

师生活动:同桌活动,一人写数,一人说近似数。

4.扩展。

(出示:省略153904270亿位后面的尾数,它的近似数是多少?)

教师:先回忆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想一想,这个问题怎样解答?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再交流)

学生1: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看千位上的数“四舍五入”;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就该看千万位上的数“四舍五入”,约等于2亿。

学生2:也就是省略哪一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就看那一位后面一个数位上的数“四舍五入”。

[点评: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经验验,迁移类推到新知识的学习中。通过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很容易得出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即“看后面一位四舍五入”。]

三、小结(略)

四、课堂练习

教科书第24~25页第4~6题(学生独立完成)。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数学教案3【第四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简便。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进行计算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学生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学生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运用其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学会根据数的特点灵活选择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思路:

在教学中,我想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然后通

过全班交流解题方法时学生对多种解题方法的观察分析,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简便算法,并且探讨选择简便算法的灵活性,使学生感受到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和根据数字特点选择计算方法的灵活性。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

1、对口令游戏

2、叙述:同学们喜欢整十、整百数之类的吗?其实我们计算时常常会用凑整的方法使得计算更简便,接下来让我们继续一起来解决一个与计算有关的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

1、初学交流

(1)出示情境图。提问: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自己尝试解答。请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列出算式。

(3)体验多种计算方法

a、指名学生汇报,并说说是怎么想的(板书三种不同算式)234—66—34=234—(66+34)234—66—34=234—34—66

b、你是喜欢用哪种方法进行计算的?为什么?

c、那现在我把234改成266,想一想,这个时候选择这三种的哪一种方法计算更简便?为什么?

2、合作引领

(1)举例:你能像上面这样举出连减的例子吗?

100—20—80=100—(20+80)

160—32—60=160—60—32

…………

(2)总结规律

讨论总结:

①交流讨论:通过刚才这道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请小组交流一下,你们组在计算连减时你们认为怎样计算简便。

②总结: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减;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要根据数字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③(出示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用字母该如何表示呢?

板书:用字母表示a—b—c=a—(b+c)=a—c—b ★—▲—■=★—(▲+■)

三、反馈提升

(一)相机测评

1、在○里和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运算符号和数、

2、选择题。看看哪种方法好。

3、数学小医生。

(二)拓展提升

1、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四、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五、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获得了哪些新知识?

20 6829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