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教学教案【参考10篇】

冠军 分享 时间:

通过分析《短歌行》的主题、语言和意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与历史背景,培养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下面是小编给各位分享的《短歌行》教学教案【参考10篇】,仅供参考,喜欢就支持一下啦。

《短歌行》教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味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

2、探讨诗歌的艺术手法。

3、了解边塞诗,体会其深广的社会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

2、赏析艺术技巧。

3、理解本诗复杂而深刻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朱光潜曾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读诗,既是培养个人的文学气质,又是我们走进一位诗人,走进一个时代的媒介。边塞诗在唐代达到顶峰,仅就其数量来说,就有近2000首,达到了各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唐朝的著名诗人大都写过边塞诗,其内容丰富深刻,体裁风格多样,异彩纷呈。今天我们学习的便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的名篇《燕歌行》。

二、相关内容介绍

作者原有小序说:“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开元23年,张守珪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遂恃功骄纵,不恤士卒。开元26年,其部将败于契丹,张却隐瞒败绩,虚报战功,并贿赂奉命前去调查的牛仙童。高适从“客”处得悉实情,乃作此诗以“感征戍之事”。

从这篇短序来看,高适《燕歌行》中的有关描写,可能与张守珪有一定关系。但该诗还包括了高适以前从军时对唐朝军队内部情况的一些看法。因此,不应当把这首诗的主题具体理解为针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而应当把它看成是当时对边塞战争、对唐军内部情况的概括看法。

三、初读,感知征战之事。

1、齐读全文

2、自由朗读,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第一幅画面:前八句——大军出征图。

第二幅画面:九到十六句写——战败被围图。

第三幅画面:十七到二十四句写——被围思亲图。

第四幅画面:二十五到二十六句写——效命死节图。

四、再读,寻找战败之因。

请思考,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请你找出这些诗句并分析概括。

战败之因:自然条件恶劣,敌人凶悍善战,将领与战士的矛盾。(官兵苦乐不均)

主要原因: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军官的'寻欢作乐,不爱护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五、三读,体悟诗人情感。

古人有云:“诗言志。”诗歌是用来表明志向,表达情感的,那么高适想通过这场失败的战争,他想表达哪些情感呢?请简要分析。(独立思考,之后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思路一

对士兵:赞美士兵奋勇杀敌,不图名利同情士兵离家远戍,内心悲苦

对将军:谴责将军纵情声色,腐败无能,贪功轻敌,不恤士兵对军中苦乐不均极为愤慨。

诗人的思考:唐代边塞诗以表现民族间的征战内容居多。本诗虽是边塞诗,但重点不在于揭示民族矛盾,而是揭示官兵间的矛盾。这是诗人对战争失败原因的理性思考。

思路二

情感深沉:批判(将军、君主)《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太平天国》中也有“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而这里“战士军前半死生”,将军却是“美人帐下犹歌舞”。再看君主,杜甫的《兵车行》“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开疆扩土)李颀的《古从军行》中也说“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只得到一些植物的种子而已,没有太大的价值。)

同情(征兵、思妇、劳苦大众)“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杜甫的《新婚别》有这样两句“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结局可能就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当然也就放射到对劳苦大众的同情,战争涉及到的是千家万户,杜甫《阁夜》“野哭千家闻战伐”。

控诉(整个战争的控诉)

六、品读,鉴赏诗歌之妙——方法体会。

情感的抒发常常借助于一些手法或技巧,在这首诗里面,作者运用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明确

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战士——拼死作战,流血牺牲。

将帅——美人歌舞,纵情声色,贪图享乐。

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批判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

②“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古今对比李广勇猛善战,作风朴实,能善待部将,与士卒同甘共苦。而唐将只知寻欢作乐,不思报效国家。此句既是对将帅骄奢淫逸行为的批判,也是对朝廷用人的含蓄讽刺。

③一处大的对比——出征与战败对比出征:“摐金伐鼓”“旌旆逶迤”战士骄气:“男儿本自重横行”恃勇轻敌:“汉将辞家破残贼。”

貌似赞扬汉将去国时威武荣耀,实隐含讥讽。

补充《史记·季布传》樊哙在吕后面前:“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横行”由来,有恃勇轻敌的意味。

这一组组的对比无不包含着诗人复杂的感情,对将领的批判,对士兵的同情,对李广的景仰。让我们再一起饱含感情的朗读全文,感受情感。

七、拓展学习

1、边塞诗简介

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

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2、盛唐边塞诗代表作家:高适、岑参、王昌龄,还有李颀、王之涣、王翰等。边塞诗特点: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盛唐边塞诗歌流行的原因:边塞战争性质复杂且频繁,加之文人去边塞,使得唐代边塞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高,形成了边塞诗派,成为唐诗的一枝奇葩。

开疆拓土——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蓬勃发展的阶段,经济繁荣、社会稳定,转而有余力开疆拓土。当时的边疆战功卓著者往往入朝为重臣,士人也往往到边塞去谋出路,是个尚武的时代。如:“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国防、经济需要——“玄宗之世,华夏、吐蕃、大食三大民族皆称强盛,中国欲保其腹心之关陇,不能不固守四镇,又不能不扼据小勃律,以制吐蕃,而继绝其与大食通援之道。当时国际之大势如此,则唐代之所以开拓西北,远征葱岭,实亦有其不容已之故,未可专咎时主之黩武开边也。”(陈寅恪《外族盛衰之连环性及外患与内政之关系》)总体上与其它民族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互通有无,交流非常广泛;但同时也存在着睦邻间的矛盾。当时北方民族突厥、契丹、回纥以及西北的吐番等少数民族,都以游牧为业,对骑马打猎都十分熟悉。他们凭借于此,一到草深马肥季节,就瞅机会搔扰边境;而唐王朝为了保护边境安全,保护贸易交通的正常进行以促进经济发展,也经常以攻为守,进行反击。有时唐朝统治者为了扩张势力,或者个别将领为了邀功请赏,也主动侵略少数民族。

战争频繁——自从武则天临朝秉政到李隆基天宝年间,在东起辽宁东部,西至青海、新疆几千里的边境线上,烽烟时起,战争频繁。文人参军——由于边境战争连年不断,因此参军从战成了盛唐人民生活的一项内容。一些青年男子血气方刚,想到边境上去杀敌,去立功。他们把从军参战看作是一种理想,不少文人也踊跃戍边。

《短歌行》教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了解唐代短歌行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2. 学习短歌行的韵律和写作技巧。

3. 分析短歌行的意境和情感。

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教学重点:

1. 短歌行的.写作技巧和韵律。

2. 短歌行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难点:

1. 如何分析短歌行的意境和情感。

2. 如何运用短歌行的写作技巧和韵律。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2. 课堂讨论。

3. 个人写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介绍唐代短歌行的背景和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短歌行的意境和情感。

二、讲授(20分钟)

1. 分析短歌行的韵律和写作技巧。

2. 分析短歌行的意境和情感。

三、课堂讨论(20分钟)

1. 分组讨论短歌行的意境和情感。

2. 分组讨论短歌行的写作技巧和韵律。

四、个人写作(30分钟)

1.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写一首短歌行。

2. 学生交换作品,互相评价。

五、总结(5分钟)

1. 回顾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

2. 强调短歌行的意境和情感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

本堂课通过分析短歌行的韵律和写作技巧,以及讨论短歌行的意境和情感,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个人写作环节让学生有了实践的机会,并通过互相评价,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但是,课堂时间有限,个人写作环节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完成,以便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短歌行的创作过程。

《短歌行》教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诵读品味,体味曹操虚心招贤、胸怀天下的英雄气概;。

比较拓展,感悟曹操自我觉醒、慷慨求索的生命情怀。

教学方法:

探究法、朗诵法、品鉴法。

教学过程:

环节一:背景导入,知人论事。

教师导入:乱世是一个造就英雄,也是一个造就诗人的时代。曹操所生活的建安时代也是如此。建安十三年冬,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刘决战。曹操,这位身处乱世的雄主,已经54岁了。这年11月15日,天气晴明,风平浪静,明月皎洁,曹操在大江之上置酒设月,欢宴主将。酒酣之时,怀想往事:“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丈夫之志。”赤壁之战在即,此战倘若成功,天下可定。想到此处,曹操不禁心潮起伏,慷慨作歌。歌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短歌行》。

设计意图:介绍诗歌背景,了解创作由来。

教师设问:请大家齐读课文。

学生活动:一读课文。形式:齐读。

教师点拨:《短歌行》这个题目并非曹操首创,属于乐府旧题。按照宋人郭茂倩的说法,“短歌微吟不能长”。《短歌行》是表示歌声的长短,与诗歌内容无直接关系。

环节二:拟写题目,整体感知。

教师设问:为了更好理解诗歌主要内容,请大家默读课文,试着给这首诗再拟写一个标题,并结合诗歌说明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检测预习成果,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ppt:默读课文,请试着给这首诗再拟写一个标题,并结合诗歌说明你的理由。

学生活动:二读诗歌,概括诗意,拟写标题。

教师:总结评价,并在点拨过程中完成对于《短歌行》中贤才意象的解读。

(哪些诗句中透露出追慕贤才?)。

青青子衿——清雅美好,文质彬彬(学生三读:读出怀思,声调低婉)。

明明如月——才高德圣(学生四读:读出仰慕,声调高昂)。

乌鹊南飞句——徘徊择主的`状态(学生五读:读出着急,声调沉郁)。

环节三:辨析题目,体味情怀。

教师设问:在曹操笔下,对于贤才有着最诗意的赞美。其实,我也在课前拟写了两个标题,请大家依据诗歌原句来一下说说哪个好。

设计意图:体味曹操虚怀纳士、急切渴盼人才的情怀。

ppt:招贤歌/求贤歌?

学生活动:比较研讨。

教师:点拨。

解析:求字好,更能体现出曹操虚怀纳士、急切渴盼的情怀。

有以下依据:

为君故沉吟至今——求才不得之思贤若渴(学生六读)。

(沉吟的点拨:沉吟可不可以换作沉思,歌吟?沉吟是沉思吟语,是沉思之后怎会有吟语?《古诗十九首》有“驰情整中带,沉吟聊踟蹰”之句,是说当你凝神思虑的时候,你就把外界都忘记了,如痴如醉,甚至于口中念念有词,这不仅是一种渴慕,甚至是一种固执的追求和向往?辅助以朗诵)。

有嘉宾鼓瑟吹笙——求得贤才之热烈分享(学生七读)。

(呦呦的点拨:呦呦是鹿的叫声,是说鹿发现山野之间有它喜欢吃的萍草,就发出快乐的声音,招呼同伴都来享用。为什么要写君臣佐之以宴会?仍表曹操之诚心竭力。)。

越阡陌枉用相存——为求贤才之竭尽诚心(学生八读)。

念旧恩契阔谈——求得贤才之摆设欢宴(学生九读)。

效周公三握三哺——为求贤才之竭尽诚心(学生十读)。

环节四:关联材料,深味情怀。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体会曹操天下归心的壮志与英雄暮年的忧心相统一的情感。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背景及关联材料的引入。

解析:

学生理由1:曹操的目标不同一般人的理想,他是以统一天下为己任的,渴望成为一方的霸主。(教师设问:你从哪里可以看出?天下归心!何时可掇?我有嘉宾。)所以对于贤才的渴慕不是有还是没有,而是够不够供他收复天下。大事要大做。大事要急做。大事要盛年之时来做。

学生理由2:文章开头说到,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不仅仅是人生短暂,而且来自于作者如今已尽暮年,他要完成的却是一统天下的雄伟壮志,这种急切是一种来日无多的紧迫感,一种唯恐志意落空的忧虑。

教师总结:如果在曹操年轻之时,他当然不会。从《让县自明本志令》我们也可以看出他是有一等自信与包袱的人。他也说过“唐诗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然而一个人,不管你多么有才智理想,当你死去的时候,你的一切才智和理想就随之落空了,还不如那朝露。这是一种生命苦短的自觉,然而这种自觉并没有演变为一种消沉的生命姿态。而是在作者慷慨求贤的呐喊中换化为一种积极的生命姿态,这非英雄而不能为,非大英雄而不能为。只有大英雄,才能把诗歌在顺境中写出积极的生命姿态,在逆境之中写出更蓬勃的生命意志。他写的不仅是自己的生命,更写的是你我的生命。让我们再来读一遍。

学生活动:再读诗歌。

环节五:与诗相遇,升华感悟。

ppt:大屏幕出现教师感悟:浩浩愁,茫茫夜,短歌终,明月缺,悠悠我心,中有碧血,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灭,一曲求贤无断绝,是耶非耶,化为蝴蝶。

教师活动:教师朗读。

教师提问:当曹操与诗歌相遇,成就的是英雄的志意,诗人的风骨。当大家与这首诗歌相遇,收获了什么?请用两三句话写下你的感悟。

ppt:当与相遇,学生活动:学生书写,口头表达。

设计意图:借用课终交流活动,将学生思维用口头表达的方式巩固下来,升华课堂效果。

环节六:布置作业,拓展体悟。

教师提问:当我与你们与这首诗歌相遇,收获了很多很多。请结合下发的积累资料,以“与曹操相遇”为题,写1篇随笔。

ppt:请结合下发的积累资料,以“与曹操相遇”为题,写1篇随笔。字数不限。

学生活动:记录作业。

《短歌行》教学教案 篇4: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曹操及其在诗歌发展中的作用。

(2)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一些技巧。

(2)培养学生借助注解,疏通、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理想,珍惜学习时间,使自己锻炼成为一名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2、教学重点:

(1)品味诗人在诗中表现出来的求贤若渴的思想。

(2)学习诗中用典的流畅自然。

(3)分析本诗构思上的深入细巧。

3、教学难点:

诗歌在用典上如何跟主题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4、教学方法:

(1)点拨法(对学生通过自读、自解、自悟等方式解读课文时留下的问题进行启发和点拨)。

(2)朗读法(让学生通过听、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讨论法(教师对文章内容进行激疑,开启学生思维,并由学生充分讨论后明确)。

(4)综合探究法(引导学生探究“古诗中的酒文化”)。

5、教具准备:录音机和课文朗读带。

6、课时安排:2课时。

(学生纷纷举手)。

生:我国的四大名著分别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承恩的《西游记》。

师:说得很好。看来大家的文学常识还是挺扎实的。那请问在座的同学有多少人看过《三国演义》。

(学生纷纷举手,反应强烈。)。

(学生小声议论,陆续有人举手。)。

生1:曹操乳名阿瞒,字孟德。他曾率军镇压黄巾起义,后起兵讨伐董卓,又相继灭掉了袁绍和袁术,“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统一了北方,与吴、蜀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生2:曹操,东汉沛国谯郡人,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刘备等人视之为“汉贼”,后人评价为“一代枭雄”。

师:看来大家对《三国演义》都很熟悉,对曹操了解的也不少。历史上的曹操除了刚才同学们说到的之外,同时他还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他能文善诗。他的散文风格清峻、简约严明,被鲁迅称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其诗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语言质朴,气魄雄浑,格调慷慨悲凉,代表了“建安风骨”。下面,我们就来学他的一首非常有名的诗《短歌行》。

师:我们先来了解其创作背景。据考证,这首诗作于曹操的晚年,即东汉末年的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已经53岁了,年事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大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从中来”,苦闷煎熬。但他并没有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招人才,建功立业。

师:我们先来听这首诗的录音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播发录音)。

师: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感叹时光易逝,生命苦短,功业未成的苦闷和要求招揽贤才、建功立业的情怀。诗的总体基调是慷慨悲凉的,朗读时要把握好作者的这种感情。如开头八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前四句是作者感慨人生有限、生命易尽,情调感伤苍凉。读时应该语速缓慢,语气伤感低沉。后四句诗人慷慨高歌,借酒消愁,寄托忧思。读时感情要激昂慷慨。同时,该诗继承了《诗经》四言诗的特点,以四言为主。读时要把握好节奏,2/2断读,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下面就让大家自读这首诗。

(学生自读)。

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诗。

(某生举手朗读)。

师:(读毕,师生鼓掌)这位同学读得很好,基本能够把握准诗的感情基调。下面,我们再来听听录音朗读。听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小声跟读。

(播放录音,学生小声跟读)。

师: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诗犹是如此。诗歌要反复朗读,以读带解,从而体味作者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师:下面,我们就共同来鉴赏这首诗。全诗共三十二句,大家讨论一下应该怎样划分?

(学生积极讨论)。

生1:全诗可分为三层:1—8句为第一层,抒发诗人对人生地感慨,借酒消愁;9—25为第二层,表达诗人得到人才地喜庆心情;26到结束为第三层,抒发了诗人的胸襟抱负。

生2:全诗分为两层:1—25句为第一层,表达诗人对人才的渴求;26到结束是第二层,抒发了诗人要广招人才、一统天下的胸襟和抱负。

师:其他同学还有别的意见吗?

(学生没有异议)。

师:大家赞同哪种分法?

生:第一种。

师:好,既然大家都同意这种分法,我们就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分析课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体味诗人的思想情感。我们班共有三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层次,大家可以互相讨论、交流。待会,每组派一位同学来发言。

(各组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意见,)。

生1:第一层前四句诗人借酒抒情,感叹人生苦短、生命易逝,情调有点悲凉。后四句诗人借酒消愁,慷慨高歌。

师:诗人在感慨人生有限的时候运用了什么手法?

生:运用了比喻,把“人生”比作“朝露”。

师:对。面对美酒本应放声高歌、及时行乐,但诗人却感叹年华易逝、生命易尽,就像早晨的露珠,太阳一出来就被蒸干了。诗人心中痛苦不堪,诗句带有明显的感伤苍凉的情调。

师:诗人说“忧思难忘”,他为何忧思?

生1:可能是因为生命易逝所产生的忧愁吧。

生2:依据文章的内容,诗人的忧思是因求贤若渴却求之不得和他功业未成却感人生苦短而产生的'苦闷。

师:回答得很好。“忧思”是全诗的脉络,既解释了前面痛苦感叹的原因,又为后面诗人对贤才的渴求埋下了伏笔。“杜康”本是古代发明造酒的人,这里采用了借代的手法,是酒的代称。

师:一组的同学把这一层朗读一次。

(学生朗读)。

师:接着,请第二组的同学来分析第二层。

生1:这一层是诗人抒发对贤才的渴慕,表明自己对嘉宾的礼遇和思念。

生2:这一层采用了借喻和比兴的手法。“青青子矜,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是借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是比兴。

师:这一层作者就是用这样的手法来展开的。他活用了《诗经·郑风·子矜》里面的诗句:“青青子矜,悠悠我心。”本是表达对情人的思慕,这里借喻对人才的渴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以“明月”喻指“贤才”。作者面对一轮皓月,感慨人才如空中之月可望而不可得,何时才能为我所用。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下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人生感叹。

生:这本是宴请宾客的诗句,这里用以表示对贤才的礼遇。

师:这八句化用《诗经》的成句,以明己志,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尊重贤才的思想感情。化用前人成句自然严整,与诗歌主题浑然一体。

师:这一层点明前面忧思的原因,呼应了前文。

师:现在我们进入对第三层的学习。这一层的前四句该如何理解?请第三组的同学来回答。

生:明月当空星辰稀少,乌鹊展翅向南而飞。绕树飞了三圈,有哪枝高枝可以栖息。

师:这四句勾勒出一幅月夜乌鹊南飞图。作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乌鹊”比喻贤才,“乌鹊南飞”暗喻人才南流。“三匝”是“多圈”的意思,是个概数,不能翻译成“三圈”。“何枝可依”比喻贤才寻找归宿,但无所依托,表达作者的惋惜之情。

师:“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最后四句借用典故,表达诗人愿以山高海深的胸怀,效法周公广招人才,抒发了他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师:大家再把这首诗朗读一次,并试着背诵全诗。

(学生朗读)。

布置作业:

《短歌行》的整个思想意蕴就是诗人在整个诗篇中所表达的中心思想。这就需要我们了解诗人在做这篇诗篇的背景。当时,在东汉末年,曹操参加了黄巾起义,迁为了济南相,随后因伐兵讨伐董卓,又迎献帝迁都许昌。在击败袁术、袁绍之后成为了当时北方的统治者。《短歌行》一诗表达了诗人因时间流逝,人生短暂,却还功名未成的惋惜与苦恼,也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想要广邀人才,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这首诗篇的基调都是一种慷慨激昂、奋发图强。表现了生命的真情美。通过这种强大的生命力震撼着我们每一个人。曹操生在乱世尚可做到如此,我们生在太平盛世,又岂能消极度日呢。诗篇的意蕴需要通过一定的意象来表达。任何深刻的意蕴都离不开美好的意象。就像在《短歌行》中,诗人正是运用了美好的意象来抒发自己的心情。“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通过展现一幅野鹿在呦呦呜叫,呼唤同伴一起食野草的和谐美好画面,折射出了诗人求贤若渴,广纳贤才,鼓瑟吹笙的欢乐热闹场面,另外,鹿在古代史权力的象征,暗喻了诗人想要已通过加,建功立业的伟大雄心。又比如“譬如朝露”一句,表达了诗人用晶莹剔透的露珠来抒发对人生短暂的惋惜。“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一句,用皎洁明亮的月亮比喻人才,表现了诗人对人才的渴望。“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短歌行》教学教案 篇5: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家曹操基本情况;

2、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

3、背诵本诗。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2、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和鉴赏

教学设想

通过诵读和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希望能为学生学习古诗文提供一个一般性的样例(诵读熟悉—解决词句疑难—领悟思想情感—诵读巩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大家对曹操形象的理解或许都源于一部名著(生:《三国演义》),他有一句处世名言,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所以后人对曹操的评价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咱们说曹操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曾是中国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是一个在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堪称英雄,但历来得到的评价并不高。鲁迅先生对曹操的评价:曹操是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个英雄。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他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成为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曹操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我们来看看幻灯片:曹操简介。

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承认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肯定他的贡献。把握他的三个称谓: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今天语文课,咱们就主要分析作为文学家的一面,他的作品中必然会反映他作为政治家的抱负和情怀。幻灯片: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为两类。

这些诗继承了《诗经》《楚辞》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但又有自己的创造。汉乐府诗大多叙事,而曹操常用乐府旧题抒写感情和抱负,内容和形式上多有创新,气魄雄伟,情感深沉,于质朴自然中带有慷慨激昂的悲壮情调。代表了“建安风骨”的特色,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我们说文如其人,通过一个人的作品去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是个不错的办法,那么,今天我们试着通过《短歌行》去了解曹操。

二、创作背景:

了解曹操过后,咱们来看看《短歌行》的创作背景。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也许还记得在第四十八回有段关于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幻灯片)

三、解题:

2行是一种诗歌的体裁。长歌行与短歌行的区别:根据《乐府解题》,其分别在歌声、曲调的长短。长歌是慷慨激烈的,短歌是微吟低徊的,比较适合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由题目我们可知诗人可能是要抒发某种忧愁,那么诗人心中为何会有忧愁?每首歌都可以有每个人自己的解读,所以请同学们先自己品读一下,然后再请一些同学起来读读。

四、朗读:

你们想像一下,曹操在战场上鼓动群臣,鼓动诸将时,他是怎样一种心情?要注意把握一下感情。请几位同学起来朗读,后再请同学点评,由教师再总结一下。原来没有扩音器,那么多的兵将,作为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五、课文详解

下面给同学几分钟,结合课下的注解,理解每一句的意思,带有什么感情?注意任何一个诗句都是一气呵成的,除非后边再加修改,但曹操绝对是一气呵成的,没有字斟句酌,完全是感情的自然突然迸发,这种感觉你们要抓住,一定要把此情此景理解清楚。

好,作为一首诗,一定有一脉相承的地方,叫做诗眼。那么本诗中如果让你找到这首诗的诗眼,如果是一个字,应该是哪个字。“忧”。全篇诗作都在谈忧的问题,抒发忧之情。我们已经读过了,我们再一起读一下,读的时候,一定要把曹操那种忧虑读出来,读的语气要慢,语调不应太低。试着读一遍,看看能不能体会曹操的心境,在三国鼎立的时期,他要为什么而忧?带着问题读一遍!

全诗分为二节,我们把这二节再分为二节,上边分二节,下边分二节,如果划分的依据是忧的话应该从哪划分?(请同学回答)分为四个小节,四个想小节分别来看曹操的感情是如何贯穿下来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那曹操开头的一句话,忧的是什么——人生短暂。从哪看出来?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短暂得像早上的露水一样,太阳一出来,没了,是不是很短?诗人在此发出如此感慨,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的普遍人生感受(汉末社会,生灵涂炭,很多人死于疾病,王粲,徐干等人就是)那他忧的是不是只有人生短暂呢?应该还有深层次的东西,他忧的到底是什么?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接着往下读。(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那么曹操为什么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酒这东西能不能解忧?杜康酒真的能化解曹公之忧吗?魏晋以来,饮酒成为社会政治风气的一种反映,借酒消愁也是历代文人的一大特点,是他们对待人生的一种方式。用了一个比喻句。酒与中国诗人有着不解之缘。当大家读到对酒当歌时有没有想到一些我们学过的关于酒的诗词吗?古人对待人生的态度无非有这么四种:

①有的想提高生命质量,及时进取,勉励建功立业。

②有的想增加生命长度,服食求仙,到处求长生不老药。

③有的则是借酒消愁,及时行乐。

④还有的是像陶渊明式的采取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

表面上看,诗人似乎要放浪形骸,及时行乐,但我们知道像曹操这样胸怀抱负的政治家,他对人生的态度不可能仅停留于此,在慨叹完人生短暂后,他还得努力追求,他真正想要的是提高生命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实现统一大业。因而酒是无法解愁的,那么什么才能解愁?请看下文。

我们来看下一节(青青子衿,呦呦鹿鸣。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在PPT上打出用典的原文。即使我不去,你为什么不主动来找我呢?

问1:诗句原来是表达什么意思?(生:思慕情人)

问2:曹操把它引用到这里要表达什么含义呢?(生:思慕贤才)

问3:从哪一句可以直接看出来?(生:但为君故)

诗人仿佛是随口吟咏《诗经》中的名句,“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便把女子对情人的深情相思,变成自己对贤才的渴盼了。(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像咱们诗经里刚学过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问1:这个诗句原来是指什么?(生:《鹿鸣》是一首古代君王宴请群臣、民间宴请嘉宾时演唱助兴的乐曲。)

问2:现在曹操把它引用到这里又要表达什么含义呢?(生:求贤若渴,希望贤臣来投靠自己)

问3:诗人此时的心情已经发生了什么变化?(生:由忧愁转为欣喜)(学生答)

(写文章时,有意引用现成语(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这种修辞手法叫引用。诗经在汉代被奉为儒家经典,不仅具有崇高的地位,还具有神圣性和权威性,人们说话作文都喜欢引用它,不但能增强说服力,而且显得庄重典雅。)这是第一个大节,大家再来读一遍,读的慢一些,体会忧的情绪,忧是通过慷慨之气读出来的。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四句诗的情绪?忧。那么作者忧愁什么呢?难道是忧愁天上明月不可得吗?忧愁贤才如天上明月一样难以得到。那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明确:比喻贤才——明月

天上的月亮啊,我什么时候才能够把你摘下来?后来李白所写的“欲上青天揽明月”就是由此而来。这要是平常人不会这么说,我们说“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而曹操却将贤才比作高空的明月,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不由使诗人的担忧从内心当中抒发出来,绵绵不断。由此可见,诗人的忧思是持续下来的。好,我们看看下一句应该怎么解释。(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问1:对这四句诗大家有没有疑义?谁来解释一下。(生:一旦贤士沿着纵横交错的田野小路长途跋涉,屈驾前来存恤问候我,我们自当在一起宴饮高歌,以表达旧日的情谊没有忘却)

问2:其中“枉”字单独该怎么理解呢?(生:屈驾)

问3:到底是谁屈驾来了?(生:贤才)”前面诗人对贤才尽以嘉宾之礼,这里由嘉宾转为老朋友,感情态度由尊敬变换为亲密,曹操对人才的感情越深,就越说明他对人才的渴望,你看,曹操都以老朋友来称呼你人才了,你说那些人才还好意思拒绝不来吗?曹操实在是高明啊!)

曹操已经年过半百,所以忧愁时光的易逝,人生不够用。既然曹操觉得人生不够用,那么他要实现自己的抱负,此时他迫切需要做的一件事是什么?明确:招纳贤才。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他南征北战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一统天下)那么,他的愿望实现了吗?没有。所以他忧自己功业未就。

曹操(功业未就)这三步是一脉相承的,为什么说为功业未就而忧呀?是对人生短暂、贤才难求的忧的深化,贤才来多少我都不感到满足,作者在后一节中谈到了这个问题,是不是,找一个同学把最后一节读一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在这的乌鹊南飞,单单指的就是乌鹊南飞的情景吗?还是有什么含义在里面?结合后半句来理解,乌鹊往南飞,哪能找到枝来依呀?“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三国演义》)贤臣们找不到可以依靠的明主,无所适从。这些贤土不要犹豫了,都来投奔我吧。一个无时无刻不在真诚地思慕贤才的人,随便一个物象都会勾起他对贤才的渴盼,那“绕树三匝”的乌鸦不正是无所寄托又心怀犹疑的人才吗?三国时代,人才犹豫不决。作者生动的刻画出当时犹豫人才的处境。

南飞乌鹊,择木而栖,还没有选定最后的归宿,曹操知道还有大批贤士尚在歧路徘徊,于是他对天下贤士发出了什么呼唤?(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厌是满足的意思。学而不厌)这个典故在本诗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呢?(生:表明诗人渴望贤才到来)

问:这又是从什么方面来说明诗人对贤才的渴求?(生:贤才多多益善)!曹操在向贤臣们呼唤,你们都来吧,多多益善,我不会感到满足,我们这儿人才不够用,表明了他海纳贤才的诚意,其宽广的政治胸怀和求贤之心永无止境,犹如大海不辞涓流,高山不弃土石一样。好,最后一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问:这个典故又在本诗中起到什么重要作用呢?(生:诗人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像周公一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问:表明了诗人对贤才的什么态度和自身的什么志向?(生:对贤才的重视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借周公的典故,既表达了对人才的谦敬,又委婉地流露出其吞吐天下的雄心壮志,气势是宏大的,意义上深远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诗人正是为了成为高山,成为深海,才如此虚怀若谷。

心里有霸气的人,笔下便有霸气。)这个虽然有些夸张,但表明了曹操对人才的重视。所以,在忧人生短暂,贤才难得,功业未就中,他最忧虑的是什么?求贤不得。通篇都是一个目的,在招纳贤才到自己这里来,为自己完成大业而努力,通篇以忧贯穿全诗,一气呵成。问:“诗言志”,结合曹操的忧,说说诗人抒写了什么“志”?明确:志在广纳人才,建功立业,统一天下。下面咱们再来讲讲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

1、抒情与言志相结合;

2、引用;

3、比喻;

4、用典;

5、起兴。

那这篇课文讲到这里,我想到了汉高祖刘邦。曾记否,他荣归故里,与乡村小儿同唱《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场面何其壮观,他是何等春风得意。但是言为心声,《大风歌》同样流露出了刘邦对人生的诸多困惑:目前人才匮乏,希望得到一些猛士即贤才来辅佐自己保住江山。另外毛泽东的“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也是透视出了一种抚今追昔时而萌生的历史苍凉与困惑。初唐诗人陈子昂的诗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道出了一个共性的问题:当站在历史的关口,每个人都会产生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无不为自己的前途感到彷徨和苦闷。同样,曹操也是。只不过在曹操身上表现的更为强烈罢了。所以我们要向古人学习,不能因此沉溺其中,更要因忧愁而迸发出巨大生命能量,在朗朗长空留下我们光辉灿烂痕迹!那么在本节课的最后,就请同学们再次体会诗人心中的豪情壮志,把握好感情的基调,在朗读过程中要注意情感的起伏与贯穿全文的慷慨之气。

板书设计:

1、人生短暂;

2、贤才难得;

3、功业未就《短歌行》。

简案问题设计:

1、本诗中如果让你找到这首诗的诗眼,如果是一个字,应该是哪个字。

2、如果划分的依据是“忧”的话应该从哪划分?

3、青青子衿,呦呦鹿鸣。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句原来是表达什么意思?曹操把它引用到这里要表达什么含义呢?

4、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四句诗的情绪?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5、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对这四句诗大家有没有疑义?到底是谁屈驾来了?

6、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单单指的就是乌鹊南飞的情景吗?还是有什么含义在里面?

7、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个典故在本诗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呢?这又是从什么方面来说明诗人对贤才的渴求?表明了诗人对贤才的什么态度和自身的什么志向?

《短歌行》教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鉴赏诗歌,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

教学重点: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和鉴赏

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大家知道,在三国时期,曹操是一位天下闻名的枭雄。不仅如此,曹操还具有非凡的文采,以前,我们曾经学过曹操的两首诗歌《观沧海》和《龟虽寿》。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胸怀天下壮志凌云的英雄。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短歌行》,进一步体会诗人的英雄气慨。

二、整体感知,由学生朗读诗文并感悟,交流读诗体会。(15分钟)

三、讨论鉴赏(100分钟)

1、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 “对酒当歌”,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在这四句诗中,诗人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的地步。“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追求而愁,那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这个“愁”是追求中的痛苦,是远大理想还没有实现时所产生的烦恼,是一种积极的情感。

2.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 “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能突出地表现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所以陈沆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驰耳。分奔蜀吴,栖皇未定,若非吐哺折节,何以来之?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亦见《诗比兴笺》)这些话有助于理解本诗的深刻含义。

3.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⑴巧用典故。

“青青子衿”二句,因子《郑风·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⑵巧用比兴。“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 1 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

四、思想教育(15分钟)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啊,人生苦短,韶光易逝。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愤图强,铸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五、课外延伸(45分钟)

选择《短歌行》中最能打动你心灵的诗句,谈一谈你的心得体会。

讨论话题一:怎样评价曹操,或者说你心中的曹操形象和诗人曹操有什么不同?

参考话题:“立志与成才” 、“机遇与成功”、“科教兴国”、“尊师重教”、“礼贤下士”

附录一:赏析

自古以来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者,大有人在。有的是因岁月蹉跎、“不知老之将至”而嗟叹;有的是因富贵荣华未及尽享而叹惋;也有的是因贪生畏死而惆怅。曹操的《短歌行》开头也发出了时光短促、人生几何的慨叹。但我们读过全传,就会感到,作者发此感慨,是因为他感到年事渐高(时年五十四岁),时日见浅,而眼下大业未成,匡扶济世之才又极为难得,是紧迫感、焦灼感使然。正是因为有这种思想,对于已经“越陌度阡”屈尊任用的,“契阔谈宴”,热诚相待;对那些尚在“绕树三匝”、徘徊不定的贤士,发出“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的呼唤,坦露自己求贤若渴的心迹。这首诗使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他有爱才、礼贤的政治家的胸襟;他有统一天下的宏大的志愿;他有开创新局面的进取精神。

曹操这首诗气魄宏伟,感情充沛。读着“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样的诗句,你会强烈地感受到作者渴求贤才的殷切心情;读着“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你会感到诗人博大坦荡的胸怀。而这种诗句,也只有像曹操这样一位有雄才大略、感情豪放的人才能吟得出来。

附录二:曹操在历史政治上的二重性

纵观历史风去人物,从来没有哪一个人物有曹操的形象那么复杂,那么失真和具有争议。在很长一个时期,一提起曹操人们便会脱口说出对他的评价:“挟天子以令诸候的大奸臣。”“欺君罔上的汉臣贼子。”其实人们说的曹操只是文学作品中和戏剧台上的作为艺术形象的曹操。而历史上曹操其人的真实面目如何呢?这就值得认真研究才能作答了。鲁迅先生于一九二七年七月指出我们讲到曹操 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实方法。又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由于曹操 这一历史人物确实具有多重性,要还其真实面目就不仅仅是一个“是”还是“非”的问题,就必须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和观点对其人及其所处的历史背境进行系统整体性的分析,才能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

一、曹操在历史政治上的二重性

东汉未年,军阀混战,宦官和外戚控制朝政,到处是一派“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蒿里行》)的惨状,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使得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发展到了十分尖锐的地步,因而暴发了黄巾起义,出于阶级本性曹操必然害怕和仇视农民起义,他曾多次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军,并且战功卓越,仅初平三年(即192年)在兖州就“破黄巾三十万众”致使其在当时人民心目中留下了农民起义军镇压者的恶劣形象。然而,又由于曹操代表的不是大地主、大贵族、大官僚集团的利益,而是代表中小地主的利益,因而能够实行“摧抑豪强”减轻人民负担的开明措施,无疑从客观上推动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有一定的进步作用。在这一点上,他必然要受到大贵族、大官僚、大地主集团的仇视。当然由于曹操必竟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者,当他的统治地位巩固之后,又日益向大地主、大官僚、地主集团妥协,并遂步向其转化。很显然曹操在政治上是具有二重性的人物。从人民方面看,镇压黄巾起义军,受到人民的唾骂,而实行催抑豪强,减轻人民负担方面又得到人民的支持;从大贵族、大官僚、大夺主集团方面看,他“打击豪强抑制兼并”以及“屯田”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而从维护封建政治统治方面又合符大贵族、大官僚大地主集团的需要。由于曹操在历史政治上的'二重性,他的社会对立面不仅来自被他镇压的,与黄巾起义军有联系的广大农民,而且还来自 2 统治阶级内部利益的损害者。因而奠定了对曹操褒、贬不一的强大原社会基础。据文学史等有关资料显示,早在无代以前景就有人尊汉贬曹的社会基础。

二、艺术形象掩盖了历史形象

由于曹操在历史政治上的二重性背境,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巨大成功,使得曹操的形象从历史人物变为艺术典型,由于艺术典型塑造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和倾向,因而造成艺术形象与历史人物本来面目的不统一。众所周知,在《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封建统治阶级中具有普遍性,充分典型化了的艺术形象,是一个贪欲和权欲的穷凶极恶的冷酷无情而又欺君罔上的典型的封建主义权势人物的奸臣形象。罗贯中是叙事写人的高手,仅用廖廖数语便将人物性格刻画出来,如:“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句话便揭示了这类人物内心世界。用屠杀徐州无辜平民,向仓官借头、以德报冤杀吕伯奢全家等细节来刻画曹操形象,引起人们对曹操的愤恨。然而历代反动统治阶级的所谓风流人物哪一个没有说过狠毒的话, 哪一个没有做过残暴凶恶的事呢?他们镣人何止千万,而世人为何独骂曹操呢? 很显然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塑造曹操这一艺术形象的巨大成功, 掩盖了曹操的本来面目。加之在历代戏剧发展中“阴险奸黠”的白面奸臣的曹操形象便在世国中扎下了根,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清人魏裔介在《三国问答序》中指出:“世人鲜有读三国史者惟于罗贯中演义得其梗概耳。”所以人们从文学作品中得出的形象与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具有片面性。这就有意无意影响了人们对历史上曹操其人正确评价。 当然罗贯中之所以要把曹操塑造成这样一个形象也是与曹操的政治上的二重性等因素分不开的。历史资料表明。三国故事在无代之前便有流传,拥刘反曹以成定势,而特别是由于诸葛亮其人超人的智慧和军事才干,亦不允许人们和作者反对拥刘反曹的倾向,而特别是曹操的许多思想和作为有违儒家思想和以汉为正宗的文化思想倾向,更由于《三国演义》是以“七分实事,三分虚构”而创作的所以曹操历史形象有相吻合的地方,也有不相吻合的地方。由于罗贯中把握了历史人物本质性的特征,所以很容易使人把艺术形象与历史形象混淆起来。

三、曹操对中国文化发展上的杰出贡献

在建安时代,虽然三国鼎立而中国的文化中心却集中于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的文人集团,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历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特别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的诗坛打破了四百多年汉代诗歌的沉寂和辞赋独盛的局面,不仅在五言诗方面,而且在四言诗方面亦有重大突破。

从曹操现存的二十多首诗歌来看,大多乐府歌辞,风格苍劲雄厚,以其四言诗歌《龟虽寿》、《观沧海》、《短歌行》《度关心》、《土不同》、和五言诗《蒿里行》、《对酒》、《苦寒行》与汉代许多文人作品相比较,显然比汉代 那些内容猥琐,词藻浮艳追求骈偶的恶劣文风有较大突破。他的诗歌既吸收了汉乐府民歌的浑厚刚健和朴素的特色,又具有激昂慷慨的悲壮情调。由于他的历史政治地位,其作品对当时的建安文学的发展是有其重大影响的。所以鲁迅先生曾称他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其散文亦有“清峻”“通脱”的特色。所以他在对中国文化方面是革新文体的介导者,可以说没有魏晋曹氏父子对文风的改造和革新,我国唐代的文化发展是没有可能的,所以说曹操在中国文化的发殿只上是有着不可磨灭贡献的。其中《短歌行》、《龟虽寿》等由于具有较强的哲理和影响力,而被历代有志之士用于座右铭或是引用,可见曹操对中国文化之影响的深存度是罕见的。

四、时运不济的军事家

曹操其人在军事才能上应该说是相当有造诣的,但是由于时运不济,正如周瑜之叹一样,“既生瑜而何生亮”,若没有熟读兵书,通天文懂地利善于权变的诸葛亮,曹操一定会很快取得霸业。从诸葛亮的隆中对中,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是十分重视曹操的军事才能的。文中说“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并指出“不可与之争锋”可见曹操军事才能是很有些功力。 曹操在历史上,他的军事思想中确实有一些辩证思想,他曾指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临敌变化,不可先传,故曰 ,料敌在心,察机在目也。 ”也就是说力量的强弱不是固定不变的,只要了解敌情掌握时机,就可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他取吕布、败袁尚,平张鲁,征鸟桓一系列的成功就足以说明他的指挥才能、军事战略思想和善于使用谋士的智囊进行决策。每当军机大事便会召集文武百官议事,听取不同意见,善于纳谏,并且十分重视谋士、智囊人物的作用。如官渡之战就是重用了原袁绍部下荀或、郭嘉等谋士结果。

《短歌行》教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从招揽人才的角度认识曹操。

2、理解曹操的“忧”的含义,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3、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2、用典、比兴等艺术手法的运用。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

一、导入:

Speak of the devil,and heappears(说曹操,曹操就到),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曹操的《观沧海》和《龟虽寿》,在《观沧海》中,诗人以包蕴万千的大海自比,表达了自己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在《龟虽寿》中,诗人以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自比,借以表达自己老当益壮,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曹操的诗歌《短歌行》,看看这首诗歌又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二、作者及背景:

1.作者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三国魏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与其子曹植、曹丕合称“三曹”。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2.背景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请众文武,饮酒

至兴,忽闻鸦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三、整体感知

1、题解

行:古代诗歌体裁。

长歌行与短歌行的区别:根据《乐府解题》,二者区别在于歌声、曲调的长短,而不是篇幅的长短。长歌是慷慨激烈的,短歌是微吟低徊的,比较适合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2,朗读

小组读和齐读相结合

3、诗眼

“忧”(堪称这首诗的诗眼:一首诗中一脉相承的东西,贯穿全诗始终)那作者忧的又是什么呢?

四、赏析诗歌

(我们说这首诗总共有两段,但是我们还可以把这两段分为四节,所以我们分节来学习)学生朗读第1节

1:在本节中,作者忧的`是什么?(用本诗句子回答)明确:人生苦短!

2:诗人要用什么来解忧呢?(杜康)

3:作者因而人生苦短而忧,只能借酒浇愁,酒能解作者之忧吗?明确:酒只是一种精神寄托,并不能真正达到排忧的作用。学生朗读2节

1、在这一节中,作者因何而忧?明确:贤才难求。

2、本节后两句如何理解?

明确:引用《诗经》中的句子,表现出招纳贤才的热情。学生朗读3节

1、在这一节中,作者因何而忧?(贤才难得)

(1)句意:当空悬挂的皓月哟,我什么时候才能摘取?我为此感到绵绵忧伤。

(2)表现手法:比喻(明月——贤才)

(3)抒发情感:贤才难得的忧思!

2、本节后两句如何理解?

远方宾客穿过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心中都怀着往日的情谊。(想象贤才归顺自己时的情景)。学生朗读第4节:

1、前两句仅仅是自然环境吗?

明确:前两句既是自然环境描写,也是社会环境描写。诗人用无枝可依的乌鸦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那些犹豫不决,不知何去何从的贤才。是想劝告贤才投奔自己。

2、如何理解最后两句

A,来源《管子》: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其意不言自明:希望自己尽可能多地接纳贤才。

B,最后作者表明心迹,说自己愿意像周公一样,礼贤下士,让天下人才都能心悦诚服的归顺。

——延伸: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表现出王者霸气,而且,言语中也透漏曹操想一统天下的雄心!所以我们说曹操在这里还忧的是——功业未成!

五、课堂小结

我们说读者在读诗的过程中,其实有意无意的都在对诗人的作品进行自我解读,我们再回头看看板书,从另一个角度看,其实全诗大可用“招贤纳士”概括之。

六、作业布置

1、收集关于酒的诗句。

2、背诵默写《短歌行》

六、板书设计人生短暂

忧贤才难得招贤纳士

功业未成

《短歌行》教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诗用典、比兴等艺术手法的运用,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

3、感知曹操的远大志向和英雄形象,学习他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分析诗歌中诗人之“忧”。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课前预习(课前印发资料)

(一)看课文注释,给生字注音(幻灯片)

譬(pì)如朝露 青青子衿 (jīn) 呦呦(yōu)鹿鸣 何时可掇(duō) 契(qì) 阔谈? (yàn) 绕树三匝(zā) 周公吐哺(bǔ)

(二)了解曹操,知人论世

(三)曹操“横槊赋诗”的背景

(四)解释题目

板块二:品析诗歌(怎一个忧字了得)

(一)初读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1、哪一个字可以作为全诗的诗眼?

2、文章几次写“忧”?分别是什么?

(二)品读

师生合作,品析诗歌。在品析诗歌过程中,把握本诗的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情感。

3、作者何以写忧呢?

本诗中的艺术手法最为精彩的当属用典和比喻。可分类归纳诗文中用典句及比喻句,可要求学生用如下的表达方式:例句——释义——效果。

解读:引用典故不着痕迹,巧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思贤若渴的急切心情和成就一番伟业的雄心壮志。

(三)美读

1、基本二二节拍。

2、注意节奏与轻重的变化。

3、注意停顿与延长的变化。

板块三:课外延伸

结合学习过的《奇妙的对联》的相关知识以及本文,撰写一幅评价曹操的对联。

《短歌行》教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曹操诗歌的特点及艺术风格。

能力目标:掌握诗中用典修辞手法及豪放风格。

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忧”而发奋、慷慨激昂的情绪;学会珍惜时间,树立远大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揣摩诗人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难点:鉴赏诗中用典、比兴及引用等具有特色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不知不觉又是冬季,让人想起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的句子(师生共同背诵)自信之感由此可见,但是他似乎忘记了历史上还有一个人,也是能文能武的,他就是曹操。

二、知识交流(学生完成)

曹操文才武略: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郡人,是三国时候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年三十举孝廉,以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迁为济南相。后起兵伐董卓,复击灭袁术,袁绍。他实习“唯才是举”的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系列较为进步的措施,终于统一了北方。位至大将军、丞相、封魏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帝。曹操又很高的艺术修养。他的乐府诗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他统一天下的远大抱负和顽强的进取精神。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有很高的艺术性,他的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风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的启示,不仅为建安文坛的领袖,而且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三、整体感知

1、背景介绍: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权势力。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2、学生自由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语调,读出慷慨之情。试读,互相点评。

3、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大意,教师进行相关点拨,找到诗眼。

4、学生思想并讨论诗歌的内容层次。

明确:全诗可分为四层:前八句为第一层,诗人慨叹人生有限,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次八句为第二层,通过思念贤才、宴饮嘉宾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求才若渴的心情;再次八句为第三层,写对贤才的仰慕,想象贤士到来,畅抒情谊;最后八句为第四层,写贤才择主和自己希望搜揽人才以完成统一事业的宏伟抱负。

四、具体研习重要诗句:

1、提问: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的思想感情?

明确: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曹操虽然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也遇到了不少挫折和失败。他深感奋斗中的艰难,也因年岁增长,光阴流逝,理想尚未实而忧愁,所以才有人生苦短之叹。但这一“叹”不是无所作为者,蹉跎岁月者,不思进取的消极之“叹”,而是一位渴望得到贤才帮助以实现建功立业雄心的英雄之叹。“人生几何”“去日苦多”是进取中的忧叹,追求中的苦闷。表达了诗人抓紧时机,大干一番事业的强烈愿望,隐含着的仍然积极昂扬的精神。

2、提问: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

明确:这四句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和周公“一沫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史记·鲁周公世家》的故事,来说明诗人自己一方面感到生命易尽,一方面则更加激励他及时建功立业的思想,渴望有更多的有才能的人来帮助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把自己认为很有表达特色的句子画出来。

4、品析所画出的句子并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然后自由发言。

明确:

(一)引用成句,不露痕迹。“青青子衿”二句,引自《郑风·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悠悠”,忧思绵长的样子,形容思念不已。“悠悠我心”后面原有的诗句还有“纵我不在,子宁不来?”本意是传达女子对情人哀怨和企盼的心情。这里作者暗用这两句诗意,比喻热烈期待所求贤才的到来。“呦呦鹿鸣”四句,引自《小雅·鹿鸣》,本意是写宴会上主人殷勤待客的盛况。这里表示对贤才的竭诚欢迎。这些成句由于注入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显得古朴深成、自然妥贴。

(二)诗歌采用连串的比兴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思贤若渴的急切心情。如“明明如月”二句,以明月不可掇停,喻得不到贤才的不可断绝;“乌鹊南飞”中以乌鹊喻指贤士;“绕树三匝,何止可依”则喻指贤士急于寻找可供依托的明主。诗歌以乌鹊的形象,寄予贤士尚在徘徊择主之意,流露出诗人唯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诗末“山不厌高”四句,以山高海深比招纳人才的阔大胸怀,又以虚心对待贤才的周公自比,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五、探究综合,迁移评价

曹操评价:英雄还是奸雄

1、也就是这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想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势力。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喝酒到半夜,忽然听到乌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长槊唱《短歌行》。(观看电影片段——曹操吟唱《短歌行》)

2、在《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如曹操借刀杀杨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所以后人觉得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中曹操的白脸形象(在戏剧中白脸代表坏人),曹操是一个奸诈、阴险、嫉妒的人。

3、面对这截然不同的评价,你是如何有什么看法?请以“曹公,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真情告白,字数100字左右,写得比较有激情。(交流)。

示例:曹公,人说你是治世之能臣也好,还是乱世之奸雄也罢,历史自有公论。你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你登高必赋,且多慷慨悲凉之句。景仰你,是因为你有一位英雄主义者的豪情壮志;敬佩你,更是因为你是人生的斗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吟哦你的诗句,磨砺着我万千豪情。

六、拓广积累: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卷首词)面对这个在历史大浪中的弄潮儿,你还能想起哪些他写的诗句,让你心潮澎湃,久久不息?

例如:

《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积累以前学过的一些有涉及酒这个字的诗词,张贴到班级博客。

七、知识拓展

豪放风格:创作视野较广阔,气象恢宏、雄壮。

练习:屏幕投影一些名句,学生判断其风格是否属于豪放。

八、课文小结:

不论何时,人才都是最重要的,所以在座各位同学要努力学好文化知识,我相信少年强则中国一定强!

《短歌行》教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

1、诗人怎样抒发自己的“忧”。

2、引用诗句、妙用比喻、巧用用典故来表达感情的技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电影《天下无贼》中,葛优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的确如此,当今时代是个人才竞争的时代,那么在群雄纷争的三国时期,被称为“治世之能臣”的曹操又是怎样对待人才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短歌行》,体会他求贤若渴的心情!

二、解题

“短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称,短歌、长歌,因歌词音节的长短区分。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知人论世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并北征乌桓,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冬天,曹操亲率八十三万大军,饮马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在江上设酒置乐,款待文武众将,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年过半百的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下面,让我们穿越历史的天空,回到三国,与曹操对话。)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营造氛围: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曹操吟唱《短歌行》片段。

(鲍国安的吟唱,慷慨悲凉,扣人心弦。曹操当年是不是也是这么唱的?请大家注意,《短歌行》这首乐曲在东汉时期是怎么个唱法已经失传了,鲍国安演唱的《短歌行》是现代人重新谱曲演唱的。)

(指出版本的区别,见幻灯片。)

2、检查预习:指名学生朗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看有无读错的字音。)

3、教师范读或播放名家诵读。学生齐读课文。

4、大家已经初步熟悉了课文,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明确:

忧(板书)——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忧从中来

5、全诗充满了诗人的“忧思”、“忧愁”、“忧虑”,由此引发读者的思考。诗人为何而忧?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忧”——人生短暂、功业未就、贤才难得(板书)

(接下来就让我们深入到诗作当中去,进一步和诗人对话,看看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的“忧”的。)

五、分析鉴赏

㈠人生短暂

1、诗人是怎样表达“人生短暂”之忧?请同学们把相关的诗句大声读出来。

2、前四句运用什么手法写“人生短暂”的?

明确:比喻。朝露,太阳出来一晒就没有了,转瞬即逝。“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植《赠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诗人将人生比作朝露,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人生短暂,韶光易逝。

(自古以来,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大有人在,如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我们也会发出“时间过得真快呀”的感慨。)

3、诗人在宴请文武众将时,发出人生短暂的感慨,该如何理解?他要那么多时间干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建功立业,一统天下。(板书)

(播放《三国演义》片段)

(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我们可以看到,曹操击吕布,败袁术,灭袁绍,征乌桓,现在又列阵长江,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此时,曹操已年过半百,统一天下的大业尚未完成,所以才会忧人生短暂。但他雄心不减,依然图谋大志。我们初中学过曹操的《龟虽寿》,其中有两句诗正是表达了这种意思,“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说,曹操之忧,是积极进取的英雄之忧,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骥长嘶。)

4、“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之酒真的能解诗人之忧吗?

明确:

当然不能。李白有诗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唐代诗人罗隐也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酒即使能让人忘却忧愁,也只能是暂时忘却,而不可能从根本上除去,比如曹操忧人生短暂,杜康之酒并不能延长其人生。(如果曹操活到现在,我会向他推荐一首歌:韩磊的《向天再借五百年》)

㈡贤才难得

1、既然作者觉得人生不够用,那么他要实现一统天下的抱负,此时他迫切需要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明确:招揽人才。司马徽对刘备说:“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讲的就是人才的重要性。汉高祖刘邦有张良、萧何、韩信等人才的辅佐,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也可以成为开国之君!

2、诗人是如何表达出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用原文回答,并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出来。

3、诗人这种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是直接抒发出来的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

⑴引用《诗经》

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两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的是你的长领襟,悠悠的是我想念你的心,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呢?)

原写姑娘思念情人。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诗人不直接表明自己对贤才的思念和渴望,而是引用《诗经》的句子,向人才发出了深情的呼唤。

②“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四句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主要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相处的.温情。“呦呦”是鹿的叫声,说是鹿发现山野之间有它喜欢吃的苹草,就发出快乐的叫声,招呼同伴们都来享用。“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是国君的口吻。他说,我今天要宴请你们大家,不但为你们准备了美好的宴席,还准备了美好的音乐。而曹操引用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说:如果你们来归附我,我也要为你们准备这样美好的宴席,好好地招待你们,共享君臣之乐。简而言之,礼遇贤士。

⑵妙用比喻

①“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曹操将贤才比作高空的明月,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不由得使诗人的担忧从内心当中抒发出来,绵绵不断。

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曹操这几句虽然是写眼前的实景,其中却有深意。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这说明他看出了这四句是比喻,但光说“客子”未免空泛;实际上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

曹操的言外之意是说,你们这些有才干的人还在犹豫什么呢?你们要找一个贤明的主人,为什么不投奔到我曹孟德这儿来呢?只有我这里才是你们最好的归宿!

⑶巧用典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曹操表示希望尽可能多的招揽人才。他海纳贤才的诚意,其宽广的政治胸怀和求贤之心永无止境,犹如大海不辞涓流,高山不弃土石一样。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运用周公的典故,在于说明,自己会像周公那样,有宽广的胸襟,殷勤地接待贤才,希望天下贤士都来归顺自己。而这正是对“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所做的艺术的回答——投奔我这个思贤若渴的明主才是最好的选择!同时,也是卒章显志,诗人以周公来勉励自己,只要得到人才,我就可以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了。

板书:统一天下

(诗人委婉曲折地表明心迹。诗人引用《诗经》语句表明自己对贤才的仰慕和思念,妙用比喻形象生动的说明贤才难得,巧用典故说明自己要尽情地招揽贤才,并且像周公一样礼遇贤才。)

㈢小结:何以解忧?

诗人忧人生苦短,忧贤才难得,而真正的忧在于统一大业还未完成。何以解忧?——唯有贤才!

六、朗读体悟(把握诗歌风格)

(幻灯片)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句。”——钟嵘《诗品》

“志深笔长,梗概多气。”——刘勰《文心雕龙》

“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为什么会形成曹操这样的风格呢?我们来回顾一下当时的历史。)

(幻灯片)东汉末年的战乱带来的饥荒和瘟疫,给社会带来的灾难是历史上空前的。史书也多有记载,如《三国志》中记载说:“吏士大小自相啖食。”《世语》:“家家有强尸之痛,室室有号涕之哀……或举族而丧。”此时的人们似乎是第一次认识到人生的无常,生命的短暂。《古诗十九首》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但这种哀叹并没有走向完全否定人生的悲观主义。建安文学在此之后,它也发出人生无常的哀叹,但这哀叹已经同这社会灾难,以及如何结束这社会灾难,重新建立统一繁荣的国家的热望和努力结合在一起。这首先鲜明的表现在曹操的诗作中。

(曹操的一统天下抱负和这种抱负实现的艰难,形成了曹操诗文的慷慨悲凉的特色。也是那个时代英雄诗文共有的特色。曹操这首诗的风格就是“建安风骨”的主要体现。)

(幻灯片)

建安风骨:建安(汉献帝年号)时期,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杰出成就被称为“建安风骨”,也叫“魏晋风骨”。

学生齐读,体会诗歌慷慨悲凉的风格。

七、课堂小结

一般有诗人才情的人不一定有曹操这种雄图霸业的抱负,而有雄图霸业抱负的人又不一定有诗人的才情,只有曹操二者兼而得之,所以《短歌行》是一首别具一格的好诗。这首诗以“忧”贯穿全诗,一气呵成,无论是忧人生短暂,还是忧贤才难得,实际上都是因功业未就而忧,而且这种忧是与诗人心中的志向并存的,他希望的是能够统一天下。我想可以这么说,《短歌行》这首诗就是一曲英雄的慷慨悲歌,希望在座的各位同学也能够向曹操学习,既然不能增加生命的长度,那么我们就增加生命的厚度吧,做一个“及时当勉励”的有志之士。

八、巩固与训练

1、背诵并默写《短歌行》。

2、把《短歌行》与刘邦的《大风歌》作比较阅读,体会两词在内容上和风格上的异同。

20 34957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