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精编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实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精编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最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初步学会求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概括、推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谈话:出示长方体,如果想把这件礼物包装一下,你觉得需要知道什么?
师:在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知道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这就叫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板书: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师:要求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你觉得要知道什么?
二、新课教学。
教师出示长方体透视图。
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面与面有什么特点?
说说各个面的长与宽。
提问: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想一想,要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必须先算出哪些面积?
出示例1。
学生读题,找出条件和问题。
提问:求这个木箱的表面积是多少实际就是求什么?(六个面的面积)。
那我们可以怎么想呢?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8×5×2+8×4×2+5×4×2。
提问:8×5×2、8×4×2、5×4×2分别求的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边在算式下标明上下、前后、左右,接着,让学生检查一下?有没有漏算或者重复计算的面,然后让学将完成例题。
提问:这道题还可以怎么列式呢?
同桌同学讨论,解答。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算式:(8×5+8×4+5×4)×2。
提问:问什么先算3个面的面积和再乘以2?
学生用以长方体教具演示帮助学生回答,然后,将黑板上的原长方体的展开图的前、下、右面裁下,与左、上、后面进行重叠,帮助学生弄清道理。
提问:这两种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联系?(第一种方法是先分别算出上下、前后、左右面的面积,然后再加起来。第二种方法,算出前面、右面、下面的面积再乘以2。第二种方法是第一种方法根据乘法分配律变成的。)。
提问:哪一种方法更简便?(第二种)。
教师小结: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关键的事要正确找出3组面中每个面的长和宽。
完成练一练第1题。
你还有什么方法?如果有两个面是正方形,那么其它四个面都是一样的。
独立完成试一试,说说立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三、课堂练习。
完成练一练。
四、全课总结。
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的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要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是要准确找到每个面的长和宽。
五、布置作业。
作业本。
六、课外延伸:
2、一个长方体的上下两个面都是正方形,表面积是224平方厘米,正好能截成体积相等的三个立方体,每个立方体的表面积是()平方厘米。
最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第二篇】
(二)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和宽。
教学用具。
教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可展开)、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答填空。
(1)长方体有()个面,一般都是(),相对的面的()相等;
(2)正方体有()个面,它们都是(),正方形各面的()相等;
(4)这是一个(),它的校长是()厘米,它的棱长之和是()厘米。
2.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
教师:我们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它们的表面都有6个面,今天就来研究它们表面的大小。(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二)学习新课。
最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第三篇】
三、教学活动过程:
1.回忆 。
2.联想:
3.归纳引入新课: 。
4.教学例2。
二、鱼缸的制作问题。
1.帮助学生回忆鱼缸的形状(长方体,但是没有上面)。
3.教学例3。
(出示长方体模型,把它看成鱼缸的模型)。
(1)鱼缸缺少哪个面的玻璃?(上面)。
(3)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学生1:长方体的宽和高相等时,它的左面和右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学生2:长方体的宽和高相等时,它的前、后、上、下四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4、练习。
书p42页练习二的第一、二 题。
一、积极参与,发现问题。
二、以事实为依据,解决问题。
三、巩固知识,归纳要点。
四、教学需改进之处:
教师要进一步做好“六认真”工作,提高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叙述能力和运用能力,使得教学工作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十”字型人才。
最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第四篇】
教学难点:
如何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揭示课题。
同学们,学校利用这个假期同学们休息的时间,要对我们的教室进行从新粉刷。
在粉刷之前,校方提前进行了资料收集,分享的“实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精编8篇】”,宽5米,高3米;
2.每个教室要对四壁和屋顶进行粉刷;
3.每个教室门窗的面积共20平方米;
4.每个教室要粉刷三次;
5.第一次粉刷每平米用涂料千克;第二次和第三次粉刷每平米只用去涂料千克。
6.我校共有个教室需要粉刷。你能根据校方分享的“实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精编8篇】”,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1:什么叫表面积?
生2: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怎么求?它们的表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3:学了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处?
三、师生互动,探究问题。
1.学生操作,解决问题;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请将这个正方体纸盒沿着棱剪开。(学生操作)我们将正方体沿着棱剪开,就得到了一个正方体表面的展开图。
(出示学生得到的正方体表面的展开图。)。
(2)引导学生观察得到的正方体的展开图,思考:正方体表面的展开图有什么特征?
2.组内交流,发表见解;
(1)正方体表面的展开图有6个正方形的面组成。(2)它们的形状都相同。
(3)它们的面积都相等。
3.教师引导,深入探究;
(1)想一想可以怎么求这6个面的面积总和。先求出1个面的面积,再乘以6,就是这6个面的面积总和。
(2)请你试着求一求你手中的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总和。
注意:先测量棱长的尺寸,再计算,取整厘米数。(学生计算)看书巩固,掌握方法;刚才我们计算的就是正方体的表面积,那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怎么求呢?书上有具体的.介绍,请打开书,翻到p39,看书回答:
四、巧加点拨,学而致用。
1.追随上知,质问质疑。
2.迁移知识,灵活运用。
3.组际交流,发表见解。
4.看书小结,掌握方法。
请打开书,翻到p40,看书回答:
5.引用方法,灵活解答。
最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第五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经常要求解它们的表面积,例如:计算做一个长方体形状的鱼缸需要多少材料。虽然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但是由于学生缺少生活实践经验,导致计算出来的结果不符合实际要求:多加了一个上面的面积。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学生似懂非懂:鱼缸的外形是什么样的?长方体吗?计算所需材料的面积是否就是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鱼缸没有哪一个面,所以实际上是计算哪几个面的总面积?如何计算这些面的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于以上几个问题进行探索、发现,在认识矛盾冲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驱使下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去解决鱼缸制作的问题来开展教学。当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的过程,就学会了如何用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实践,并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述能力。同时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探究、发现问题和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学习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2.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里几个面的总面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活动过程:
1.回忆。
2.联想:
3.归纳引入新课:
正方体的6个相同的正方形面的总面积就是正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这就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
4.教学例2。
(课堂实录:有同学提出可以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因为长方体是一种特殊的正方体,所以可以这么做。有小部份同学同意这个观点,但是通过计算后认为方法太繁,可以用简便方法。)。
(点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是否有好的开头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上课一开始,我首先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进行导入,先请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接着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推导,从而引出新的计算方法,使得学生愉快主动地进入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新的知识进行探索。通过教学的导入,明确了教学的目标,确定了研究方向,这时再引导学生学习就事半功倍了。)。
师: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面积相等的正方形,所以求它的表面积只要用棱长乘棱长求出一个面的面积,再乘6。
二、鱼缸的制作问题。
说明:我们已经学会了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实际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有时不需要计算6个面的饿总面积,只需要计算某几个面的总面积。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思考要求哪几个面的面积和,并思考每一个面的面积怎样算。如例3。
1.帮助学生回忆鱼缸的形状(长方体,但是没有上面)。
2.如何计算所需材料的面积?(就是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但是要减去上面的面积)。
3.教学例3。
(出示长方体模型,把它看成鱼缸的模型)。
(1)鱼缸缺少哪个面的玻璃?(上面)。
(2)要求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要算几个面的面积和?哪几对面有相同的两个?哪个面只有一个?如何计算每一个面的面积?(5个面,没有上面,左面=宽*高前面=长*高底面=长*宽)。
(3)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点评:在教学中采用学生生活中较熟悉的物体“鱼缸”启发学生如何计算制作一个鱼缸所需材料的面积,也就是计算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这个事例在生活中较普遍,再加上利用一些模具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联系实际情况进行学习。以上这一系列的活动表现了完整的探究过程,都体现让学生经历整个教学的探究过程。)。
学生1:长方体的宽和高相等时,它的左面和右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学生2:长方体的宽和高相等时,它的前、后、上、下四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说明:宽和高长度相等时,长方体的前面、后面、下面这三个面完全相同(鱼缸没有上面),所以只要算出一个面的面积乘以3就可以了,在加上左面和右面的面积,就是鱼缸所需材料的面积数量。
(点评:数学是很严谨的,所以在学生叙述的时候要规范学生的语言。我在教学的时候还注重评价,运用语言和体态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第三位同学回答地最完善,所以我表扬了他在叙述数学问题时所具有的严谨性,同时要求全班同学在这方面要向他学习。)。
4、练习。
书p42页练习二的第一、二题。
(点评:要计算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关键是要知道如何计算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面积,这些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巩固,而且通过指名学生口答练习,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有利于以后教学的实施)。
一、积极参与,发现问题。
在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教学中必定要注重学生经历学生研究的过程。在活动中,一方面要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要使得学生通过活动,根据所学的知识发现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测结果,同时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要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这种研究学习的过程,通过本身的实践活动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利用本身所掌握的知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进行复习巩固,同时提出新问题——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如何求解的?然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进行合理的猜测,并且举例证明观点是否正确,最后由我来归纳总结。设计探究问题:1.你能根据表面积的概念说一下什么叫做正方体的表面积吗?2.如何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还进行全班讨论,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和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区别与联系。通过这种研究性的探讨以及对比的方式,教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表面积的概念而且学会了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求解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使得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体现本身的学习自主地位和主人翁感。
二、以事实为依据,解决问题。
在制作鱼缸的问题中,首先帮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实物,然后出示简易模型进行教学。先问学生鱼缸有没有盖子,接着启发学生猜想如何计算制作鱼缸所需材料的面积数量,从而引出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求解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的问题上来,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探索欲望。通过教学引导发现问题后,利用事实为依据,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一系列的探讨研究过程,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同时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教室,对数学的学习保持一种新鲜感和神秘感。
三、巩固知识,归纳要点。
改变题目的要求,发现新问题,全班讨论。经过多位同学叙述,他们便发现某些同学的认识是片面的,所叙述的内容是不完整的,所以结论不完全正确。要想得到全面正确的结论,就要用充分的事实来说话,资料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针对某些典型的错误观点可以进行讨论,推翻,说出问题的结果和原来预测的不同点(区别),然后和学生一起总结,加深印象。同时正确评估学生的观点,通过练习,巩固新旧知识,思考与讨论问题的答案,大胆的进行猜测,做好记录,最后归纳要点或者规律。新课程强调: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我遵循这些理念开展以引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探究气氛也更活跃,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四、教学需改进之处:
教师要进一步做好“六认真”工作,提高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叙述能力和运用能力,使得教学工作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十”字型人才。
最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第六篇】
(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和宽。
教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可展开)、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
1.口答填空。
(1)长方体有()个面,一般都是(),相对的面的()相等;
(2)正方体有()个面,它们都是(),正方形各面的()相等;
(4)这是一个(),它的校长是()厘米,它的棱长之和是()厘米。
教师:我们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它们的表面都有6个面,今天就来研究它们表面的大小。(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师出示长方体教具,用手摸一下前面(面对学生的面),说明这是长方体的一个面,这个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再用手摸一下左边的面,说它也是长方体的一个面,它的大小是它的面积。
教师: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6个面。
教师用手按前、后,上、下,左、右的顺序摸一遍,说明这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请学生拿着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盒子也摸一摸,同时两人一组相互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学生讨论。(把六个面展开放在一个平面上。)。
教师演示:把长方体盒子、正方体盒子展开,剪去接头粘接处,贴在黑板上。也请每位同学把自己准备的长、正方体盒子的表面展开铺在课桌上。
学生四人一组边操作边讨论后归纳:
请同学用自己的展开图练习找各面的长宽。然后再请一两位同学上讲台,指出黑板上展开图中相等的面和对应的长和宽。
教师:我们再从立体图形上看一看。(用电脑动画软件或抽拉投影片演示)。
(图像要验证相对的面相等,展示每个面对应的长和宽。)。
学生讨论后归纳,老师板书:
上下面:长×宽×2。
前后面:长×高×2。
左右面:高×宽×2。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或学生板书,同时其余同学填书上。)。
解法1:6×5×2+6×4×2+5×4×2。
=60+48+40。
=148(厘米2)。
解法2:(6×5+6×4+5×4)×2。
=(30+24+20)×2。
=74×2。
=148(厘米2)。
答:至少要用148厘米2纸板。
练一练:(投影片)一个长方体长4米,宽3米,高25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米2?(请几位同学用投影片做,选作订正样题。)。
教师:如此题改为同样尺寸的无盖塑料盒求表面积如何办?
学生:应该少算上边的一面。列式:
学生:一个面的面积乘以6。
学生:棱长×棱长×6。
(2)试解下面的题。
请同学们填在书上,一位同学板书:
32×6。
=9×6。
=54(厘米2)。
答:它的表面积是54厘米2。
教师:如果这个盒子没有盖子,做这个盒子要用多少纸板该如何列式?
学生:少一个面。列式:32×5。
教师:说表面积是指六个面,实际问题中有的不是求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审题时要分清求的是哪几个面的和。
(3)练习:课本p26做一做。(请两位同学写投影片,其余同学做本上。)。
用学生投影片集体订正。
1.口答课本p27:1。
2.计算课本p27:2。(各请两位同学用投影片写,集体订正。)。
3.口答。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长方体的三角棱分别叫它的长、宽、高。()。
(2)一个棱长4分米的正方体,求它的表面积的列式是42×6,结果是48分米2。()。
(3)用四个同样大的正方体小木块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四个小正方体表面积的和小。()。
(四)课堂总结及课后作业 。
2.作业 :课本p27:3,4,5。
长方体和正方体中每个面的面积计算是旧知识,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要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使学生准确地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六个面之间的位置、大小关系,进而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中,设计安排了学生实物操作,观察平面图、立体图的动画演示,其目的是让学生的思维活动上两个台阶,其一是由看实物到看立体图,其二是由知道了长、宽、高就能想象出实物图形,这样既使学生在空间图形的基础上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节新课教学分为三部分。
最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第七篇】
教材第23~24页,以及第25~26页练习六第1、2、3、4、6、7题。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一、复习导入。
2.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的棱长,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二、新课讲授。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分另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
师生共同复习长方形的特征。请同学们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得到展开图。
(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别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然后师生共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得到右面正方体展开图。
观察后,小组议一议。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出示教材第24页例1。
理解分析,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这个长方体饭包装箱的表面积)。
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3)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交流反馈。
老师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板书。
×+×+×+×+×+×=+++++=(m2)。
××2+××2+××2=++=(m2)。
方法三:(上面的面积+前面的面积+左面的面积)×2。
(×+×+×)×2=×2=(m2)。
(6)请同学们尝试自己解答教材第24页例2,集体交流算法,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解答计算正方体表面积的。
三、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3.完成教材第25~26页练习六第1、2、3、4、6、7题。
四、课堂小结。
最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第八篇】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25—26页的内容。表面积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1课时主要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和例1,通过例1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教学目的。
结合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理解并掌握表面积的概念,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学会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教学难点。
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迅速的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4、教学重点。
二、教法选用。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教学时我主要选用四种教学方法:
1、操作感知。
2、自学讨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才能在学习实践活动中逐步学会学习。因此,教学中我较为重视“自学讨论”这一方法的应用,在学生操作、观察后,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准确地获得表面积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借助电脑博士向他们“提问”: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围绕本课难点问题进行分组讨论,而教师只在关键处进行点拨、引导。
3、尝试发现。
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已弄清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长、宽、高的关系,此时让学生根据书上的提示尝试完成例1,通过自主探索,自己发现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但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差异,允许各类学生提出自己在探索中的疑难问题,教师针对这些问题有启发性地进行点拨,以提高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元认知水平。另外,启发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列式计算,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4、练习应用。
完成课本上相应的“做一做”,及时反馈自学情况和巩固计算方法,并深化应用,提高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学法指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既“学会知识”,又“学会学习”。本课把学习方法的指导渗透在对几何知识的探究过程中,主要体现在:
1、借助直观建立空间观念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把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从而获得直观表象,建立表面积的空间观念,这是探究几何知识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对学生今后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特别是公式的推导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2、抓住解题关键的方法。引导学生围绕电脑博士提出的思考题“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进行讨论,进而应用到表面积的计算,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体现思维方法,这样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学数学要抓住解题关键,受到恰当的思维训练。
四、教学程序。
本课的教学我采用“自学—启导”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学程序如下:
(一)复习导入。
由电脑博士出示复习题,激趣铺垫。
1、口答: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征?什么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2、揭示课题。
(二)自学新知。
1、任务驱动,引导方向。
2、动手操作,自学课本。
学生动手剪开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标明“上、下、前、后、左、右”6个面,自学课本,获得表面积的概念。(展开后如图)。
3、小组合作,突破难点。
电脑博士提出思考题:“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形成共识,并完成练习六第1、2题,练习求一个面的面积。
4、尝试完成例1,启导理解。
学生自己按课本上的提示完成例1,不理解的地方做个记号。然后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组织学生帮助解决疑难问题。
(三)练习应用,逐步深化。
1、完成课本上相应的“做一做”。
2、深化练习,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b、一个长方体塑料盒,长10厘米,宽和高都是6厘米,计算它的表面积。(你能想出哪几种方法?)。
(四)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1、谈谈你在这节课中的收获。
2、作业:设计、制作一个实用、美观的长方体纸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