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一次吗全文阅读 《画风》第一课时说课设计精编4篇
【导言】此例“再来一次吗全文阅读 《画风》第一课时说课设计精编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画风》第一课时说课设计1
学习目标
1、会认“宋”等7个生字,会写“丹”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具准备
1、课件:
课文插图、旗子飘、小树弯、雨丝斜、风车转等。
2、生字卡片。
3、三个小朋友头像。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1、听说咱们班小朋友最喜欢猜谜语了,是吗?(是)老师这儿有个谜语,你们猜猜看,它是什么?(课件出示“谜语”)
无形无色无味道,看不见摸不着,
小树见它招手,花儿见它点头,
红旗见它舞蹈,风铃见它歌唱。
生:风(板书:风)
2、师:这样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能画吗?(不能)可这三位小朋友就画出风来了。((能)呀,真自信!这节课我们要学的课文讲的就是三个小朋友画风的故事。)
3、(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板书:画)齐读课题《画风》。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请大家轻轻翻开课文66页,自己读读课文,看看这三位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注意读准字音,找出生字多读几遍,遇到困难请教别人。
2、课文讲的是哪三位小朋友画风的故事?(生答)这三位小朋友的名字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生字,现在我们用生字卡片拼出他们的名字,为他们制作名片,好吗?请小组长拿出生字卡片,组织小伙伴合作为三位新朋友制作名片,看哪个小组动作最快。请拼好的同学多读几遍他们的名字。
3、(师在黑板上贴出3个小朋友的图片)请一位同学上讲台粘贴。(提示:请拼好的小组把卡片放桌边,并坐端正)再请上台粘贴的同学读他们的名字,大家跟读。
4、(指导读好三个小朋友的名字)想和他们交朋友吗?(师下讲台)请和他们打招呼,问声好吧!(如:宋涛、陈丹、赵小艺你们好!我叫ⅹⅹⅹ,很想和你们做朋友……。)(指名读)
5、又认识了三位新朋友,真开心!(出示风车课件)孩子们请看──多么漂亮的风车啊!想它们转起来吗?(想)小风车呀,转呀转,一转转到你手上!(指名开火车)还想再来一次吗?(想)这回老师要加快速度了,准备:小风车呀,转呀转,一转转到你手上!(继续开火车)再转风车,全班抢读生字。
6、(课件出示田字格中的“丹”字)指导书写“丹”:
⑴ 大家请看──“丹”字的字形,你有什么发现?(指导说)
⑵ 请注意看老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冂”写得窄,“、”在竖中线上,“—”略向上提,占横中线上。
⑶ 学生练习书写两遍。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刚才小朋友把生字学得真棒,现在我们把字宝宝送回课文中,看谁读得最准确。谁想站起来给大家读课文?(师指名按自然段分读课文)请大家认真倾听,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生读毕)师问:你想对他们的朗读说些什么?(指名说)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说)
3、(课件出示三幅画)这就是宋涛、陈丹、赵小艺画的画,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哪一幅画是谁画的?用笔画一画描写他们画风的段落,画完后和同桌交流以下。(师下座位指导,注意关掉微麦)
4、有答案了吗?(师每展示一幅画,就请生读出相对应的段落,师重点指导学生读好写风的句子和孩子们说的话)
⑴ (课件出示赵小艺的画)请告诉老师这幅画是谁画的?(生齐答)
谁来读读赵小艺画风的句子?(指名读)
你感受到风了吗?(指名说)
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风?(师提示:高高的旗杆上,旗子在──空中飘着;小男孩手中的风车在──呼呼地转,那就是风。)
谁还想读读赵小艺画风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风?(指名读)
你真棒!把风读美了。
赵小艺第一个画出了风,她的心情怎样?(高兴、自豪、得意)
用我们体会到的心情齐读赵小艺画风的句子。(全班齐读)
⑵ (课件出示陈丹的画)谁来告诉大家这幅画又是谁画的?(指名说)
请你来读读陈丹画风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风。(指名读)
你在读的时候仿佛看到了什么?(师提示:风娃娃在抚摸小树,小树──笑弯了腰)
谁再来读,感受到风?(请想读的同学站起来读陈丹画风的句子)
⑶ (课件出示宋涛的画)这最后一幅画又是谁画的?请大家把宋涛画风的句子读一读。你从哪儿感受到风?(指名说)男女同学赛读宋涛画风的句子,看谁把风读得最美。
5、小朋友想不想看看他们是怎样画风的?(想)师播放画风课件,旁白:
⑴ 赵小艺画了一根旗杆,鲜艳的红旗随风飘舞,多美啊!赵小艺还画了拿风车的小男孩,睢,风车在呼呼地转!
⑵ 陈丹画了几棵小树,在向我们点头微笑呢!
⑶ 宋涛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⑷ 三个小朋友正读着,画着,忽然吹来一阵风,画中的景物好像都在动。一张张画显得更美了。
6、看了三位小朋友的画,你想说些什么?(生谈感受)让我们一起美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吧!(生齐读最后一段)
四、赛读感悟,分角色读
1、激发朗读兴趣,制造竞赛气氛:
宋涛、陈丹、陈小艺真棒啊!能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风画得那么美!�
⑵ 读毕,谁想挑战他?(指名)你以什么方式来战胜他?(师提示:把风读美,配上动作读,带着丰富的言情朗读,读得比他更高兴,读得更得意,更自豪……)再激励学生继续挑战朗读。
⑶ 请大家评一评,谁最棒?(请生当评委,评选出最佳朗读选手,师给他们戴上头饰)
3、让我们用掌声欢迎三位最佳朗读选手上台分角色表演朗读课文。(提示只读小朋友说的话)再请小朋友起立当导演,读旁白语。曾老师是总导演,请大家注意表情和动作。
五、想像拓展,交流画风
1、宋涛、陈丹、赵小艺为什么能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风画得那么好?(指名说)
对呀,他们真了不起啊!孩子们,你还有没有别的办法画风呢?请你用“起风了,________。”这样的句式来说风,如:起风了,湖面漾起一圈圈波纹。(指名说)
帮助学生拓宽思路,如:起风了,柳枝_________;起风了,小姑娘的长发________;起风了,风筝_________;起风了,小草_________;起风了,衣服________。
2、小朋友对风中的景物观察得真仔细,描述得真美。老师这儿有几幅关于风的图画,想欣赏吗?(播放课件)师旁白:
起风了,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田野里,风车欢快地转着,禾苗笑弯了腰;寒风中,雪花飞舞,飘落大地;风娃娃又生气了。
3、能用你的画笔把风画出来吗?请大家拿出老师为你准备的画纸,开始画风。(播放音乐)
4、全班交流画风。(评价:你想得真妙,画得真美……)
5、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孩子们,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只要我们留心观察风中的景物,就能感受到风。课后请小朋友收集关于风的资料(如:大自然有什么样的风?风对人类有哪些帮助?又造成哪些破坏?)再写一写你是怎样画风的。
《画风》第一课时说课设计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叫彭涛,来自大庆市萨区东新一小。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5课《画风》的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册语文书共分八组编排,其中第四组的专题是培养学生的用心思考、勇于创造。《画风》是第四组的第3篇课文,本课是1篇充满丰富想象力的文章,讲的是陈丹、赵小艺、宋涛用不同景物描绘风的故事。这是1篇创新教育的好教材。它起到了激发学生养成观察生活、开动脑筋、合作创新的作用。
为此,依据教材内容和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这样的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重难点:会认7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学生分析
二年级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已形成一定的认知水平,会初步形成问题,并运用查字典及交流讨论的方法解决问题。但有些客观事物看不见摸不着,还确实存在着—— 对于这种抽象概念,他们还不能明确、理性地理解和接受。所以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通过多次读文,让他们感知风的特点,从而理解风并能用多种方法表现风。
三、教学理念
1、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因此本节课根据“主体参与,主动求知”的课堂教学模式,我采用了以情景教学法,讲读法、自学辅导法、交流讨论法为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生生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使整节课呈现了民主和谐的气氛。
2、教学手段:
我运用了多媒体、生字卡片、图片。
四、教学流程:下面我将从以下4个方面谈具体的教学流程。
1、激趣启思 导入新课
二年级学生对风这种抽象概念,还不能明确、理性地理解和接受。所以,上课伊始,我由谜语导入:看不见,摸不着;树儿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随机板书谜底:风。为了让学生觉得语文与生活实际有密切的联系,我让学生说一说你知道的风都有哪几种,然后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他们唱有关风的歌、背有关风的诗、听一听风声(课件)以此感受风的特点。这时,我将总结:风能唱、能背、能听、能说,风能画吗?随机板书画,以此引出新课:画风。这样既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又很好地理解风这一抽象事物。
2、初读课文 学习生字
引入新课后,为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用课件出示原文三个小朋友插图,让学生叫出他们的名字并与他们交朋友。通过看拼音、去掉拼音认识6个生字,其中“宋、赵、陈”可结合学生姓名识记,继续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其它生字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认记,注意学习多音字“杆、”。识字的巩固是识字教学的难� 本课的“艺”是既要认又要写的字。顺承识字教学,课件出示都是上下结构的“艺、丝”两字,让学生观察分析两字的异同和写时应注意的问题。我注重写字教学的指导,在板书范写“艺、丝”时,重点指导“横折弯构”和“撇折撇折”的写法。随后让学生自主学习本课另外两个上下结构的“显、忽”。在学生练写时,要重视写字习惯的养成。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在一节课中写字不宜不多,要注意总结写字的规律,要把字写端正、写美观,所以本节课只安排学生练写上下结构的字。
3、读文探究 深层感悟
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学完生字之后,这一环节我紧紧围绕“读”来展开,以不同形式的6次读文层层推进,让学生逐步体会文中小朋友画风的创意。(1)初读课文,把字音读准;(2)自由读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3)指名读文,感知全文内容;(4)带着“他们到底是怎样画风”的问题默读课文,体会文中三个小朋友的创意;(5)图文结合,赏读文中三个小朋友画风的段落(6)分角色展示读文。这个环节,先是小组内练读、展示读,最后全班展示读。在练习分角色朗读时,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怎样读出文中孩子画风的“聪明劲”,引导学生在小组里互相揣摩时,要进行合作学习的培养。此时,我也注重了启发性的示范朗读。通过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让他们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熏陶情感。
4、拓展应用 设计作业
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我提出“你喜欢文中的三个小朋友吗?为什么?”整合文本,深化主题。在得到学生肯定答复后,我会提出“你有其它更好的画风的方法吗?”由小组到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这时,我会播放动听的背景音乐,给学生创设轻松、联想的学习空间。在布置作业时,设计了“用你喜欢的方法表现风。可以画一画,写一写,演一演、” 我没有设置统一表现风的方式,以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体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板书设计:
画风
赵小艺:
用心思考
宋 涛:
勇于创新
陈 丹:
我采用了文字加简笔画的板书设计,文中前面小艺画的旗子由教师板画,其余的由学生板画,使整个教学重点清楚地呈现出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反馈课文。
以上是我的说课设计,如有不足之处,请您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画风》第一课时说课设计3
《画风》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十五课。主要讲三个小朋友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纸上的故事。课文内容浅显,学生一读即懂,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去体会三个孩子的思想,学习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同时通过让学生自己创作画风,进而能画出声音和气味,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尽量创设情景让学生乐读、乐听、乐思。
本课的教学总目标为:1、会认7个生字及词语,会写12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自我介绍:同学们,咱们是第一次见面,当你听说要来听别的老师上课,你有没有在脑海里试着想象一下,给你上课的老师的样子啊?谁来说一说。
当你们看到我时,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我是滨城区第一小学二年级六班的班主任,也是这个班的语文老师,我姓付大家可以叫我…… 真聪明! 再大声喊一遍行吗?
我想找几个同学做一下自我介绍,好不好。
正式开始上课,师生问好。跟台下的老师们问好。
师:同学们今天真精神。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字。
板书:“画”
师:一起读。 下面请同学们用“画”进行一个组词游戏好不好?咱看谁组得又多又好。
(如果学生说到画风?? 你是怎么想到的? 提前预习课文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习惯,你真棒! 老师期待你在今天的课堂上有更出色的表现,好不好?) 同学们说得真好!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1篇课文,就叫“画风”。 板书:画风 齐读课题
读得再响亮一些。 ppt
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评价:你提的问题很有研究价值
梳理问题:刚才有的同学提到了,谁在画风啊?风能听得见、感受得到,它能画出来吗?他们是怎么画风的?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风是怎么画出来的。
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初读课文)
师:阅读要求:读课文要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要注意看生字表、还可以问问老师。 好!开始!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读完的同学请把头抬起来,坐端正,老师就知道你读完了,没有读完的同学,不要慌,老师再等你一会。
2、(识字教学)
师:能够看得出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课文写了三个小朋友在一起画风,谁记住他们的名字了?
陈丹 宋涛 赵小艺 表扬孩子们的记性好。
师:大家看他们来了。ppt 一起喊一喊他们的名字。
师:同学们,这三个小朋友的名字里,还藏着这节课要求大家会认的六个生字呢!是哪六个生字呢? ppt 谁认识这六个字? 叫两个学生起来读
评价学生
宋涛 陈丹 赵艺 (个别读 读慢些 一起读)
师:老师把它们的顺序打乱了,你还认识吗? 读得真不错!你在平时肯定是个爱读书的孩子。
涛 丹 宋 陈 艺 赵 ppt (个别读 点读 一起点读)
ppt出示宋 赵 陈。
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把这三个字放在一块了,谁知道为什么? 他们都是姓
师及时评价:你说对了!观察真仔细!
一起读一读?
师:我们班有带这三个姓的同学吗? 你最熟悉,介绍一下,让别人记住你的姓。
没有的话,大家看看怎么来记住它。
宋 宋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
赵 宋朝的第一位皇帝就姓赵
陈 耳东陈 中国百家姓排名第五 姓的文化,引发自豪感。
ppt 师:同学们,宋涛的“涛”,陈丹的“丹”,赵小艺的“艺”,还是这节课需要同学们会写的字呢!大家看看这三个字,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涛 三点水 与水有关 左窄右宽 中间横短
丹 一个点 红色 精制的药丸
艺 上窄下宽 横折弯钩的折使劲往左折、钩往上钩
学生说,老师注意评价。
老师范写
师:同学们请你也在你的书上分别写一写这三个字,各写两个,看谁写得最好看。 学生练习。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评价:同学们写得太认真了,我发现咱们班有几个同学写得太好了!这样吧,请你在�
3、(词语教学)
这节课还有几个词语需要同学们认识呢!
旗杆 (多音字) 弯弯的 斜斜的 呼呼地 显得
师:你发现什么了?都带的 地 得 希望同学们在读书的时候注意一下这几个的(地、得)。 一起读一读这几个词
三、再读课文
要求到位:认识了课文里的生字、新词,相信再读课文,你们会读得更好,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看谁读得又正确又熟练。 好!开始! 学生读课文。
师:老师要检验一下同学们到底读得怎么样。 谁愿意起来给大家读一读?
学生接读课文。 (我们请三个同学接读课文) 教师要有明确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听,看他们读得怎么样。 评价接读情况
四、阅读指导
(一)(了解画风方式)
1、同学们:课文读完了,你知道赵小艺他们是怎样画风的了吗?不要着急,请大家再来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赵小艺他们画风的语句。
2、你想汇报谁的? 注意汇报时将人物说清楚。
3、ppt 齐读
4、ppt 怎样把风车画转 赵小艺是这么画的(欣赏赵小艺的画)
除了在画上用这种方法表示有风以外,在课文里面特别用了一个词——呼呼地转,来表示风车被风吹动了。
出示错误的画 他们为什么画错了? 因为没有注意关键词(弯弯的 斜斜的) 这才是他们两个画的画呢! 风来了,把小树吹弯了,所以陈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风来了,吧雨丝吹斜了,所以宋涛画了斜斜的雨丝。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他们画风的句子,体会一下他们想法的妙处。
5、师:读了他们想到的画风的办法,你感觉他们怎么样? 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
引导往爱动脑上说。
(二)(感悟人物语言)
1、师:在这篇课文里面,赵小艺他们的对话部分还很有趣呢!
2、ppt 先自己读一读 你读出什么了?你从哪里知道的? 受到启发 动脑筋
3、是谁提出了画风这个难题的? 得意 疑问的口气 *省略
4、师:想不想进入他们的角色读一下他们的对话? 分角色朗读 投影对话
(三)(小结)先出示下一张投影
读完直接问:你喜欢赵小艺他们吗?为什么?
这是三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只要用心思考,就会有收获。
如果有时间,推荐分角色朗读(你为什么推荐他读啊?)
五、拓展
师:赵小艺他们经过自己用心的思考,终于把风画出来了。并且还很有创意。
ppt 超链接 他们值得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学习,爱动脑筋的你们,相信也有一些奇思妙想吧。你想怎样来画风呢?
老师鼓动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已经有同学举手了? 好几个想出办法来的了。你们真聪明。 别着急,等等其他同学。
师:先别着急回答问题,老师想给你增加一点难度,你敢接受吗? ppt
请你用:“我也会画风了, 。”来把你的想法说出来。
如果学生在回答时语言表达不是很明白,老师可以帮助他:我明白你的意思了,老师来帮帮你。 你是不是这个意思?
你会说了吗?试着再来说一说好吗?你终于说对了,这就是你要表达的意思。 你能再试着说一遍吗?
表扬,评价。
小结:同学们今天的表现真棒!只要我们开动脑筋,敢于想象,就一定能把想做的事做好!想接受新的挑战吗?
ppt声音、气味和风一样,也是看不见、摸不着,你还能画出来吗?
下课 跟台下老师们再见。
注:后附王福平校长的评析
人教新课标第四册《画风》评课
滨城区第一小学 王福平
付辉老师执教的《画风》是人教版二年级第四册的1篇课文。 在这节课中从识字、写字到朗读感悟再到练习表达,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获得知识与能力,同时促进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与提升并使学生自读、自悟、自得,在读中放飞想像,得到启发与提高。
一、识字教学扎实有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 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由此可见,识字教学应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本课要求认识的7个生字中其中6个生字出现在课文的人物姓名中,而且有3个生字是人的姓分别是“陈、宋、赵”,老师根据这一教材特点,先出示了三个小朋友的图片和对应的姓名,引导学生与他们打招呼,从而让学生初步认识了这几个生字,同时在打招呼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然后充分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识字。在教学3个姓氏“陈、宋、赵”时,老师问班里有带这三个姓的同学吗?并请带有三个姓的同学说说怎样记住自己的姓,引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交给了学生识字的方法。同时在引导学生在几个同学分别介绍了自己的姓后,老师适时补充宋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宋朝的第一位皇帝就姓赵,陈在中国百家姓中排名第五的相关知识,渗透了姓氏文化教育。
写字,既是学生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也是识字教学过程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教学生写好字,不但可以巩固识字教学的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在写字教学环节时,付老师重点讲解笔画、示范书写,让学生在认为写得最漂亮的字的下面,打上一个“▲”表扬一下自己。更是加深了学生对生字印象,及时巩固了生字。
二、指导阅读层次清晰,深入浅出
1、1)读书要求层层深入。带问题读书完成了初读感悟。
2)认识了课文里的生字、新词,再读课文,提出了正确熟练的要求。
3)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的语句,品读语句,感悟人物的动脑思考;
4)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体验人物的丰富情感。教师指导学生读书层次清楚,步步深入,学生的朗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
2、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的指导,使学生的阅读体验逐步得到深化。重视学生主体的阅读感受是语文新课标倡导的核心理念。如何引导学生学会体验,其中引导设计阅读感悟的问题必须要指向学生的阅读体验是引导学生学会体验的关键。付辉老师的教学中就非常注意了这一点。“读读三个小朋友画风的语句你读出了什么?”“在这篇课文里面,赵小艺他们的对话部分还很有趣呢!”“先自己读一读,说说你读出什么了?你从哪里知道的?”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是指向学生的阅读体验。
三、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付辉老师在教学目标中就依据教材特点设计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目标,教学中设计了三个环节来实现这一目标,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教学之处运用读题目,想问题,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并注意引导学生提有价值的问题。阅读感悟之后,设计了两个层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一是“聪明的你们能想出那些画风的办法?”二是运用思维迁移,“声音、气味和风一样,也是看不见、摸不着,你还能画出来吗?”可谓层层深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画风》第一课时说课设计4
一、教材分析:
《画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十五课。主要讲三个小朋友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纸上的故事。课文内容浅显,学生一读即懂,但本文对话较多,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中去体会三个孩子的思想,学习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同时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画风,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尽量创设情景让学生乐读、乐听、乐思、乐说。
二、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总目标为: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为: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认识生字“宋、涛、陈、丹、赵、艺、”,会正确书写“艺、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在读、议、画中理解课文,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4.初步培养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三、设计理念:
1、“以人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重视让学生在自主地参与和学习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
2、“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首先是读书实践,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四、预设流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课题。
1、一堂新授课,导语的设计至关重要。富有情趣的导语,就像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心距的桥梁。通过桥梁,师生的心拉近了。《画风》一课的导入可采用猜谜的方法“云儿见它让路,花儿见它点头,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学生兴致勃勃地猜出谜底是:风。
[兴趣是学生积极求知的诱因,猜谜导入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课一开始就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风看不见,摸不着,可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却是《画风》。(板书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指名质疑。
[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围绕课题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很好地唤起学生学习的情趣和好奇心,产生读书探究的欲望,促进主体的发展。]
过渡:小朋友们真善于思考,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认真读书,善于思考的孩子一定能够在课文中找到它们的答案。请大家打开书,翻到15课。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请小朋友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2、小组内汇报朗读,评评小组内的“小播音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