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说课稿 高中化学说课稿【优质5篇】
【导言】此例“高中化学说课稿 高中化学说课稿【优质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第一篇】
一、说教材
《实验化学》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模块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中的地位,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亚硝酸钠和食盐的鉴别”选自苏教版《实验化学》专题3课题2。本节课的主题是物质的鉴别,鉴别的对象是跟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工业盐(亚硝酸钠)和食盐,鉴别方法主要涉及被鉴物质的化学性质,且给学生从物理性质、组成与结构等角度探讨鉴别方法预留了足够的空间。
教材要求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根据物质的特性多角度设计物质鉴别的实验方案,并开展实验探究,感悟化学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进一步提升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说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与归宿,对本课时教学我们设置了如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分析NaNO2和NaCl结构、组成与性质的差异,学会物质鉴别的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NaNO2和NaCl的鉴别过程,培养学生设计、评价、操作、处理等实验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生活中如何防止误食亚硝酸钠中毒为载体,建立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上述目标的设置,我们在充分体现性质差异决定鉴别方法差异的同时,很好地注意了预设与生成、主体与主导、独立与合作、收敛与发散、理论与实际等关系的处理。
三、说过程
按照情境引课,情理结合,分合相辅,师生互动,学用一致,不断升华的总原则,从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组成与性质、不同组成与性质决定不同鉴别方法、不同鉴别方法呈现不同现象、不同鉴别方法需要作出合理选择为出发点,整节课的教学架构设置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呈现先行,寻找启迪”、“激发思维,拓展思路”、“搜索信息,明晰方向”、“设计方案,实验论证”、“创新优化,不断升华”等六个实施阶段。其主要教学内容与设计意图简述如下。
教学过程
1、通过工业盐(亚硝酸钠)中毒事件的视频报道,提出“为何会出现这类严重的中毒事件?”的问题
2、通过NaNO2样品呈现和NaNO2用途说明,进一步提出“如何通过鉴别法来避免这类中毒现象发生?”的问题。
设计意图
1、以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件为学习背景,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所应关注的学习方向,使课堂迅速进入一种有序、高效的教学状态。
2、把学习与研究放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背景之中,这种“告知”学习者学习目标的预设,能有效激发学习者为快速获得学习结果而规划系列的预期行为,并逐步将预期行为转化为实践行为,使实践行为与正确的学习结果相匹配。
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第二篇】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说课的内容是化学学科人教版高中选修3第四章《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的第一节《油脂》。
2、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糖类、油脂、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是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素,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人类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中糖类、油脂、蛋白质,广泛运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学习内容与人的生活、生命及社会活动息息相关,通过学习,能够提高科学素养,丰富生活常识,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化学”“生命的化学”,欣赏化学魅力,热爱学习化学。
从知识的内在联系看,此部分内容在必修2中均有涉及,在必修2中,糖类、油脂、蛋白质课程要求只是从组成和性质上认识。在选修5中由于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有机化学基础,学生对烃的衍生物中各种官能团的结构、性质和反应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对于对有机化学感兴趣的学生则要求从结构角度认识油脂的性质,教学中要突出“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基本思想。
本节内容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烃的衍生物知识的延续和发展,从单官能团的化合物延续发展到多官能团化合物。在学习本章内容的过程中即对前面所学习的知识复习和巩固,加深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学习新知识。
油脂是人类主要食物之一,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课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油脂的组成和结构,掌握油脂的性质和应用。学生对烃的衍生物中各种官能团的结构、性质和反应具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是学习本节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这些有机物在自然界有着广泛的分布,学生在生活中更是经常接触,具有较好的感性认识,是学习本节的另一有利条件。
3、本节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内容:
⑴油脂的结构、组成、性质。
⑵油脂的加工和利用。
⑶肥皂去污原理及合成洗涤剂知识。
油脂的结构、组成、性质。着重强调“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基本思想。
油脂的加工和利用,着重强调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肥皂去污原理及合成洗涤剂知识,着重强调原理的相似性。
4、教学目标分析
课程标准
认识油脂、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能举例说明油脂、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上的应用。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油脂的概念、用途以及物理性质;理解油脂的结构、油脂的氢化及皂化反应;掌握油脂的化学性质;了解肥皂及洗涤剂的去污原理等联系生活实际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用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化学基本思想指导学习,培养观察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推理能力。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认识实验的本质,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养成严谨治学的品质。
5、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油脂的概念、结构;油脂的化学性质、油脂的氢化及皂化反应等概念。
难点:油脂的结构、油脂的'皂化反应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二、说教法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教学中要教师要从新课程教学本质的定位——“交往”的视角,正确认识和实践师生民主、互动、平等的相互关系,教师应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此外,还应联系化学在健康、环境、材料等方面应用的实际案例,帮助学生认识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学科的实用价值。
为此,我采用了“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即采用“①创设问题情境→②提出问题→③分析问题→④解决问题→⑤强化迁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油脂的组成和结构是本节的教学难点,可以用迁移、替代、变换、延伸等思维方法进行突破。通过选择适当的媒体和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学、实验、讨论等方法,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收集、处理有关资料、文献、数据的能力,并在探索中训练概括新知识的能力,提出解释或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培养创新能力。
三、说学法
学习本节内容时,学生对烃的衍生物中各种官能团的结构、性质和反应具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在生活中更是经常接触油脂,因此,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采用对比讨论、自学阅读、分析归纳、实验等方法,将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思考,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思路:
①创设问题情境→②提出问题→③分析问题→④解决问题→⑤强化迁移。
设计思路:
(一)导入新课
通过血液化验单中甘油三酯直接引入油脂的定义、结构。
(二)教学过程
1。油脂的定义、结构。
(1)先让学生写出甘油的结构简式,包括羟基在左边的竖式、羟基在右边的竖式、碳架横写的结构简式,再写出酯化产物。然后选取不同学生书写的结构简式,用实物投影仪进行展示、对比、讨论、纠正。
(2)以金龙鱼油的成分引入油和脂的区别及成分。
对比讨论“酯”和“脂”的区别、“矿物油”(如汽油)与油脂的区别
2。油脂的性质
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组织教学
问题一:金龙鱼油所倡导的膳食脂肪酸的均衡比例1:1:1的含义是什么?
通过对金龙鱼的配料分析,引导学生理解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与多不饱和的区别,从系统命名法的角度理解n—3、n—6的含义。
问题二:为什么食用油或者食用调和油的成分达到1∶1∶1的比例,就会变成固体?
引导学生理解油脂的不饱和度与其熔沸点的关系。
问题三:金龙鱼的配料中为什么要有抗氧化剂?
引导学生掌握油质的性质及其保存,并理解油脂氢化的原理及目的。分析状态的变化、反应类型。
问题四:油脂属于酯类,从其官能团出发,它还应具备什么性质?分析断键方式。
油脂的水解反应规律与酯的水解反应规律完全相同。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也叫皂化反应。
问题五:如何设计实验检验油脂的碱性水解产物,确定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实验步骤:
(1)待测液(油脂的碱性水解后的滤液)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的反应(可以在此补充一元醇与邻二醇的区别);
(2)待测液与氯化钙或氯化镁溶液的反应;
(3)待测液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
五、课堂教学反思
这节课突出“创设情境、问题解决、实验探究”的课堂教学理念。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咨询、对比、实验等多种方式获取化学知识,教师的协助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训练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归纳总结能力。并让学生体会探索科学的乐趣。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和处理生活中的有关问题。突出新课标的理念,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兴趣。
高中化学说课稿【第三篇】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的说课题目是: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专题3第二单元 《铁、铜的获取及应用》中的“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打开课件〕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说的同时打开课件这个按钮〕
“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知识是本专题的重点之一,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加深巩固“从自然界获取铁和铜”的知识,并为下一节“钢铁的腐蚀”的学习奠定基础,故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部分知识体系打破了以往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中的“结构—性质—制备—用途”的模式,而是从熟悉的这些元素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事例着手,引发学生对“他们在自然界如何存在?人类如何获取这些物质”的思考,进而产生探究的X望。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更广阔的视野下,认识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应用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了解化学在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中的意义和作用,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与解决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并且通过 “铁三角”的学习还能进一步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说这句话的同时打开相应按钮〕
知识目标
1、了解铁、铜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2、掌握铁、铜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3、掌握的Fe2+、Fe3+的检验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铁、铜制品及课堂表述,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并能准确表述有关信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在“实验—反思—再实验—再反思”的过程中体验实验探究的方法技能。
3、通过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使实验能力、水平得到提高。
情感目标
1、通过问题讨论的过程,培养学生善于合作的精神。
2、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总结,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说这名话时打开课件对应的按钮〕
重点: 铁、铜的化学性质、Fe2+与Fe3+的相互转化。
难点: Fe2+与Fe3+的相互转化。
四、教法和学法〔说这句话时按课件对应的按钮(教法按一次,学法接着再按一次)〕
教法:关于本部分内容的教学,我采用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法,从实验现象中分析得出结论。先引导学生从生活常识发现两者在性质上的差异,然后通过结论总结铁、铜应具有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及方法。
学法:学生在本节课中主要用实验,观察,对比,归纳等方法, 模拟发现过程,通过推测、设计探究实验以及学生自主实验探究认识Fe2+、Fe3+的区别和转化。最后由学生总结归纳三方面的结论要点,尝试用简洁的图示方法自主构建“铁三角”关系。这样不但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达到发展学生智能的目的,同时让学生逐步掌握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学风。
五、教学的程序〔按教学的程序的按钮,以下按顺序点击〕
第一部分:情景引入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以极高的兴趣进入课堂,采用图片引入法。
铁、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金属材料,它们的用途特别广泛(展示图片:江阴长江大桥、火锅、门锁、电线等)你能根据图片说出它们的物理性质吗?学生回答,教师幻灯片投影总结
2、交流与讨论 对于铁、铜参加的一些反应,在初中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请你写出下列(课本72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若是氧化还原反应指出氧化剂、还原剂。你还知道有铁、铜参加的其他反应吗?由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比一比哪组既快又正确。
第二部分:实验探究活动
1、活动与探究 ---- Fe2+、Fe3+的性质及互相转化
先告诉学生Fe2+、Fe3+的性质及检验方法,其次介绍Fe2+、Fe3+可以相互转化,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探究实验,最后由学生得出Fe2+、Fe3+转化的条件,尝试构建“铁三角”关系。
告诉大家:Fe2+、Fe3+的检验:
⑴ 观察法:含Fe2+ 的溶液颜色为浅绿色;含Fe3+的溶液颜色为黄色色
⑵ 显色法:Fe3+遇KSCN溶液显血红色; Fe2+遇KSCN溶液不显血红色
分组实验现有下列试剂:铁粉、·L-1 FeCl3溶液、·L-1 FeCl2溶液、KSCN溶液、新制氯水(双氧水)、其它试剂和仪器。怎样设计实验来证实Fe2+和Fe3+之间的转化?
归纳能否用简洁的图例表示(归纳)Fe、 Fe2+、Fe3+转化的关系?
2、活动与探究 ---- Cu、Cu2+的性质及互相转化
这个实验由老师做,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原因
第三部分:创新应用
创新应用一:
实验室中配制氯化亚铁溶液,试剂瓶中为何要放一枚光亮的铁钉?
创新应用二:
如何设计实验证明Fe2+和Cu2+的氧化性强弱。
第四部分:布置作业
课本第78页 5、6、7
高中化学说课稿【第四篇】
1.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介绍金属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本节课的知识是铁的化学性质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教材从铁在地壳中含量仅次于氧、硅和铝为引入,以及在介绍铁的氧化物时,列举了氧化铁作为涂料在生活中的常见应用,说明了研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意义与价值。在介绍铁的氧化物、铁盐和亚铁盐性质时,以实验探究为手段,重点介绍了fe(oh)2的、fe2+的还原性与fe3+的氧化性。
2.教材内容编排注意与第一、二章知识的衔接。
本节课教材内容突出了课程标准中要求的铁的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并且注意与已学知识的联系与衔接,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和解决新的问题,并逐步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网络:
(1)与“物质分类”知识的衔接。本节对钠、铝、铁、铜四种重要金属的化合物的性质按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相应盐的顺序编写。同类化合物的性质有许多相似性,这样编排便于从一类化合物的性质中找出共性,形成规律性的知识,有利于对同类其他化合物的认识和推断。例如: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碱与酸反应,这些通性在教材中都是直接一笔带过,没有安排相应实验来介绍。
(2)与“离子反应”知识的衔接。离子反应代表了反应的实质,教材“学与问”栏目中要求学生根据fe(oh)2和fe(oh)3都是不溶性碱,写出它们与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以及fe2o3、feo与酸的反应、铁盐和亚铁盐性质均以离子方程式书写,充分体现了与“离子反应”知识的衔接。
(3)与“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衔接。fe3+与fe2+相互转化的实质就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这是本节课一个重点内容。教材以实验探究的形式,引出了fe3+遇到强还原剂、fe2+遇到强氧化剂的变化,正是利用化合价变化来对反应类型进行判断。
3.通过对实验探究获取知识与培养能力
教材介绍fe(oh)2的制备与性质、fe3+离子检验、fe2+与fe3+相互转化等知识的介绍,主要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现象背后所反映的物质性质。做好几个教材安排的几个实验,有助于培 养学生的实验观察与分析能力。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铁的氧化物和铁的氢氧化物的物理性质。
(2)初步掌握铁的氧化物和铁的氢氧化物的化学性质,通过对灰绿色沉淀成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2价铁的化合物易被氧化的性质。
(3)知道溶液中fe3+的检验方法。
(4)知道fe3+与fe2+之间能够相互转化,能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转化发生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初步学会从物质分类和氧化还原的角度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
(2)通过对铁的化合物氧化还原性的预测,初步学会用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研究物质氧化还原性。
(3)通过对铁的化合物实验演示与探究活动,初步学会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思路和方法。
(4)通过对“氢氧化亚铁”制备实验条件的思考与交流,初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
(2)体验学习过程中新旧知识的衔接和运用,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运用知识、迁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1.运用分类的方法,根据物质所属类别(金属氧化物、碱、盐)预测物质性质
2.整合实验过程,设计问题情景进行引导、启发式教学
本节课安排了3个实验,氢氧化铁与氢氧化亚铁的制备、fe3+离子的检验以及fe3+与fe2+的转化。相对而言本节课实验的内容较多,而不管是fe(oh)2的性质或是fe2+与fe3+的转化,均涉及到+2铁元素的还原性这一特点,以及都使用到fe2+溶液。为此,笔者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对把“fe(oh)2的制备与性质实验”、“fe3+离子的检验”和“fe2+与fe3+的转化”三个实验进行整合,同时设计了几个问题情景,以起到优化课堂效率,形成知识系统的作用。
同时,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与思考,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关于铁的氧化物的介绍,利用分类法归纳feo、fe2o3、fe3o4的性质,填写以下表格:
学生实验1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的制备与fe3+离子检验(整合实验)
实验步骤:
①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2mlfecl3溶液,另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2ml新制feso4溶液(在大烧杯加入铁钉与稀硫酸反应得到,并保持fe与h2os4反应不断进行,放在公共药品台上,学生自行取用)。
②先往两支feso4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和k溶液(动作要迅速),观察与记录现象。再往两支fecl3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和k溶液,观察与记录现象。
问题情景1阅读课文,结合实验现象,思考与讨论:
1.利用k溶液,可以根据什么现象检验溶液中fe3+的存在?fe2+离子遇到k会产生相同的现象吗?
2.feso4溶液滴加k溶液一段时间后,再次观察溶液的颜色,出现了什么变化?该变化说明了什么?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3.fe(oh)2沉淀是什么颜色?为什么往fe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后生成的沉淀会出现颜色变化?
师生小结
1.含fe3+的溶液遇k溶液变红,fe2+离子没有此现象,利用这一反应可以检验fe3+的存在。
2.含fe2+离子的溶液放置一段时间后,与k溶液会出现红色,证明生成了fe3+,由此说明fe2+溶液容易被空气中的o2氧化为fe3+。
3.fe(oh)2为白色絮状沉淀,但在空气中因被氧气氧化会而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的fe(oh)3沉淀。
问题情景2
1.从fe2+被o2氧化为fe3+,体现了fe2+的什么性质?除了o2,还有哪些物质可以氧化fe2+?
2.若要实现从fe3+转为fe2+的变化,需要加入什么物质?
学生实验2fe2+与fe3+的转化,按照教材p61科学探究进行实验,观察与记录实验现象。
问题情景3结合实验探究的现象,思考与讨论:
1.fe3+与铁粉充分反应后的产物是什么?如何证明?
2.回忆前面有关fe2+的实验,为什么用fe与稀硫酸制备feso4溶液,并保持铁过量?
3.实验中如何判断fe3+已充分反应?反应不充分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师生小结
1.以铁粉为还原剂,可以将fe3+还原为fe2+,此时溶液与k不变红,说明溶液中已无fe3+离子。加入氯水后溶液重新变红,说明前面反应的产物是fe2+,遇到氯水后重新被氧化为fe3+。
2.fe与稀硫酸制备feso4溶液,并保持铁过量,可以防止溶液中的fe2+被空气中的o2氧化。
3.往fecl3溶液中加入铁粉充分振荡试管,一段时间后仍有铁粉过量,说明溶液中已无fe3+(已充分反应)。若反应不充分,滴加k后溶液会出现红色,不能证明fe3+已被铁粉还原。
问题情景3学生课后思考与讨论
通过学习我们指导,fe2+离子和fe(oh)2中+2价的铁均易被氧化。根据所学的知识,思考:利用feso4溶液和naoh溶液时,如何通过实验条件的控制,制备较纯净的fe(oh)2白色沉淀?
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第五篇】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放在金属和非金属的之后构成氧化还原与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氧化—还原原理对本节课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节课在初中的基础上,对硫的最高氧化物的水化物—H2so4的性质作进一步的认识。作为三大强酸之一的硫酸,从性质上来说,不但具有酸的通性,还具有自己的特性,这就让学生在已往知识的基础上对酸的性质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同时也深刻的体会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间的关系。另外,硫酸的通性和特性,尤其是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为接下来HNo3性质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本节课的。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3、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是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4、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复习已知的硫酸的性质;掌握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2)能力目标:分为以下三点:
①、通过浓硫酸性质的探究实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理论问题实验探究,实验现象回归理论的良好化学学习习惯。
③、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一般思路、方法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掌握浓硫酸和稀硫酸性质的差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帮助学生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并从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原有认知情况:对酸的通性比较了解,了解浓硫酸的脱水性和稀释的方法。但在课堂上对浓硫酸的化学性质无接触。
2、学生认知特点:对物质的性质停留在表面的识记,未养成通过实验、逻辑思维分析物质性质的习惯。
3、探究能力:在前期的学习中做过几个探究实验,有一定的经验。
三、教法和学法:
1、教法设计: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为此,我采用了学生实验探究为主、老师引导为辅的教学模式,分为创设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归纳结论五个阶段,进行开放式教学,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等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和主动探索意识,顺着学生的思路走,以激发学生主题性学习的兴趣,开拓思维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和探索新知,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学法指导:让学生通过思考提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获得新知,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发展新知,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达到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培养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独创精神。
四、教学设计:
1、时事新闻导出问题:
①播放宜昌硫酸泄露事故新闻
②观看录象后提出问题:
A、为什么现场烟雾腾腾?
B、为什么浓硫酸会造成人员伤亡?
C、为什么浓硫酸会造成空气污染?现场刺鼻的气味是由什么物质引起的?
D、为什么消防队员要用水稀释浓硫酸?
2、解决问题复习性质
①解决问题A并复习浓硫酸的稀释方法。
②解决问题B并复习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
过渡: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三个问题,浓硫酸为什么会造成空气污染呢?
3、进行假设展开探究
①探究实验
A、目的:浓硫酸泄漏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
B、硬件:烧杯、试管、试管夹、酒精灯、浓硫酸、PH试纸、品红试纸、铁钉、铜片、氧化铜、水泥路面碎块。
C、由学生进行假设,边假设边讨论验证假设的方案:
(A)浓硫酸是一种挥发性酸,挥发出硫酸气体。
(B)硫酸和路面上复杂的物质发生反应产生了一种。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可能是:
讲解:可见浓度的变化,有时也会引起性质的变化。
过渡:那有的同学可能有疑问了,既然浓硫酸的氧化性比稀硫酸强。那为什么稀硫酸常温下可以和铁发生反应,而浓硫酸和铁在常温下混合却没有明显现象呢?
5、引出问题继续探究
①目的:浓硫酸和铁钉混合后无明显现象的原因;
②归纳的出钝化,及浓硫酸的保存和运输。
6、总结性质引出用途
①总结浓硫酸的性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D;
②性质决定用途,通过性质的复习引出浓硫酸的多种用途,并用投影展示浓硫酸的用途。
7、思考巩固
①演示蔗糖和浓硫酸的反应;
②问下面几个问题:
A、蔗糖和浓硫酸的反应体现了浓硫酸的什么性质?
B、为什么反应中蔗糖的体积会膨胀?
C、请设计实验验证蔗糖和浓硫酸反应后的产物(装置图以及涉及的反应方程式)?
8、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硫酸
一、浓硫酸的性质
1、溶于水放热;
2、吸水性可用作干燥剂;
3、脱水性按2:1夺取有机物中的H、o使有机物碳化;
4、氧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