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案【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案【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儿童诗《大自然的语言》【第一篇】
一、教学要求:
★学会9个生字和11个词语。认识“察、蝌蚪、逗、如、意”6个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引入新课
1.请一学生演示公鸡叫。议:早晨公鸡叫告诉我们什么?
2.从“大自然也会说话,也有语言”引入课题。板书课题,学生对照拼音,拼读课题,结合学习生字“语言”的“语”字,着重讲清“言字旁”与话的关系。
(二)学习生字字音,练习朗读
1.听录音或范读。
2.学生自由练读课文,要求遇到不认识的字,对照拼音,拼一拼,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3.学习生字词:
(1)先读课后方格中和横线上的生字,再读课文,用“ 0”和“~~~”划出“学会”和“会认”的字,并划出生词。
(2)对照拼音,拼读生字,要求读准字音。
(3)全班齐读生字卡片。
(4)开火车认读生字词。
4.检查朗读情况。
(三)从第一节入手,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结合上下文采用换词法理解“以为”的意思,让学生明白第一、二句主要讲“大自然也会说话”。结合理解“仔细”的意思,并懂得大自然的语言要认真观察才能发现。
2.指导朗读。
(1)学生用“|”线划出停顿的地方。用“.”圈出需要强调字词。注意停顿、轻重,读出儿歌的韵律。
(2)分小组自由试读。
(3)指名读,生评读。
3.让学生带着“大自然说了哪些话”这个问题自主阅读课文2-4节,初知课文大意,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四)利用直观手段,指导精读,感悟内容
〈一〉学习第二节
演示CAI课件或幻灯片(或教学挂图),水中游动着的小蝌蚪与游动着的“逗点”。
1.学生观察屏幕,认识“小蝌蚪”和“逗点”(逗号)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2.指导朗读第一句(突出“多么像”、“游动”这两个词)。
3.讨论:
(1)小蝌蚪是什么季节才有的?
(2)看到小蝌蚪我们知道什么?
小结:小蝌蚪开始游动就是告诉我们春天到了,大自然真的会说话呀!
4.指导朗读(先自由试读,再听录音学读,然后引读:你看那……,多么像……,大自然告诉我们……。)
〈二〉学习第三节
演示CAI课件:水中一条大鱼,鱼跳出水面,突出背上的鱼鳞,特写一片鱼鳞,放大鱼鳞,显出鱼鳞上的环纹暗无此手段,运用挂图幻灯或实物(鱼鳞)〕。
1.让学生观察鱼鳞片,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2.讲解“一岁”就是“一年”的意思,比较 “一个”与“一个个”,让学生懂得“一个个”说明有许多个。
3.指导感情朗读(强调“一个个”、“圈”、“岁”语气要加重)。
引读:你如果钓到……,仔细观察鱼鳞有……,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告诉我们……。
4.小结:这节讲的是鱼鳞上的圆圈也会说话,他说了什么话呢?(让学生读:一圈就是一岁)可见大自然的语言真丰富!
〈三〉学习第四小节
1.汇报收集资料情况。(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化石”的资料)让学生上台汇报自己所收集的有关化石的图片或其他资料,交流对“化石”的理解,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老师用通俗的语言讲解“化石”的来源与作用。
2.指名读第4节,对照国画或课件、幻灯等,理解“镶嵌”、“山巅”、“喜马拉雅山”、“三叶虫”化石、“古老”等词。
3.讨论: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古老的“三叶虫”化石,告诉我们什么呢?为什么呢?在学生讨论后,老师一边演示课件或图片,一边小结: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千姿百态,有陆地和海洋,陆地上有高山、平原等等,这些地形每时每刻在不断地变化。只是这个变化非常缓慢,是我们用自己眼睛看不到的。经过几千万年的时间,有的陆地变成了海洋,有的海洋变成了高山,而这些从海底隆起的山峰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经过漫长岁月的风吹雨打,这些生物慢慢变成了化石。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这是在告诉我们几千万年前喜马拉雅山那儿——曾是汪洋一片(生齐读)。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第二篇】
《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是人教版第一册的1篇讲读课文,课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亲切、富有童趣的文笔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的三种语言,让学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现象,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妙,激发儿童对大自然的兴趣。低年级的讲读课文区别于中高年级,本课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朗读训练,朗读是低年级的重点,拿出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
2、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视自读感悟,运用启发性教学原则。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结合学生年龄特征,本课的。教学要求是:
1、掌握课文生字,知道课文中的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2、看懂图意,理解课文,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学生对大自然的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句子较难理解。
教学设计:
一、生词引入,解题激趣。
1、出示生词(语言)谁能把生字读一读?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都有两个口)说明和什么有关呢?(嘴巴、说话)
2、CAI课件展示公鸡打鸣、黄叶纷纷往下落、乌云漫天电光闪,说说都告诉我们什么?引入课题: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去发现吧!
展示接近学生生活的自然现象揭示课题,使深奥的自然现象变得接近,容易理解。
二、组织初读,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看拼音把每个字读准,特别是生字的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诗读通。
2、交流生字读音情况:指名说说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并领读。
3、交流通读句子的情况:把你认为读得最通顺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结合交流情况重点指导以下三句。
(1)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有一个个圈圈。(注意轻声音节)
(2)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注意名称连读)
(3)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变音读n音)
(4)正确流利的读诗句,并说说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用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提醒大家读生字的时候注意什么,读得最好的一节读给大家听,这种方式尊重学生的意个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品读诗句,指导朗读。
1、自渎体会,哪一种大自然的语言你最感兴趣。
2互动交流、点拨指导。(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进行教学)
(第二小节)
(1)CAI课件展示(一个个静态的逗点变成摇着尾巴的逗点)这是什么?仔细看看这是什么?
(2)引导想象: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高兴呀,它们会说什么呢?你听了心情会怎样呢?该怎么读这句话呢?
这时学生兴趣高涨,急不可待想读书。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展示,让:逗点瞬间变为富有生命的小蝌蚪,展现了春天一派生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又理解了课文,内化了语言。
(3)自由练读、指名朗读、结合点评。
(第三小节)
(1)CAI课件展示一条大鱼,谁知道这条鱼有几岁?你是从哪句诗看出来?该怎么读让大家都知道这种大自然的语言呢?
(2)学生练读、指名朗读。
(第四节)
第四节主要讲的是三叶虫化石,告诉我们喜马拉雅山曾是汪洋一片,这种漫长的地壳演变,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师生动的讲解相结合,让学生对地壳的演变有感性认识,从而达到产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1)指名试读,说说这一节告诉我们大自然的什么语言?
教师结合课件讲解三叶虫理解镶嵌,简单介绍喜马拉雅山。
(2)喜马拉雅山是那么高,那么大,可见远古时候那儿的海又大又深,诗句那儿曾是汪洋一片该怎么读呢
(3)指名试读、点评指导。
教师在引导学生反复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捂,在读中培养语感,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独立思考,体会感情。
四、回归整体,赛读拓展。
(1)赛读:把三小节连起来练读,比比看谁读得好。
(2)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它们千奇百怪,妙不可言,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齐读第一小节和最后两节诗。
(3)拓展: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说给大家听听。回家也可以查找有关大自然中还有哪些语言。
好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本课教学意在引起学生对大自然感兴趣,激发学生查找资料的愿望。
11大自然的语言【第三篇】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②归
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
物孕育①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
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②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
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③。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
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④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
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
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
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
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
“阿公阿婆,割麦插未⑤。”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
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
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③就包含
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
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
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
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
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①反
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
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
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
叶梅②、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
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
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
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
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
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③。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
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
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
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
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
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①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
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
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
北京以南约广,但是在大连,连翘③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
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
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
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
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
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
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
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
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
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
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
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
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 1750年十年平均
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
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
天提前九天。
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①和气象学中
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
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
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
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
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
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
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
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第四篇】
教学要求大自然的语言
1.学会9个生字和11个词语,认识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指导识字、学词。
难点: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语句较难理解。
课前准备
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到郊外等自然景区游览:看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1.浅显简明的导语出示课题后,相机进行生字“语”的教学。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读),学生静听,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给足时间,照顾差生)
4.自由读课文,读后在课文中找出9个生字和6个要求会认的字,反复拼读,读准为止。
5.检查生字读音:同桌互读互查,教师利用不带拼音的字卡采取开火车、指名读、互相帮等多种形式进行,重点检查“仔、那、永、诉”的读音。
6.自由读全文,要求读正确。
7.大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用序号标出节次。
二、指导读好一、二、三节
1.学读第一节。
(1)教师范读。看课件:以春天为背景,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跃出水面;雪山、三叶虫化石……等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妙的片断。
(2)学生自由练读。
(3)小组讨论:通过看插图、结合课前的郊外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4)全班交流:相机处理“说话、语言、仔细观察、发现”等词语。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5)个人自由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互评;指名读。
(6)全班齐读第一节。
2.学读第二节。
(1)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2)看课件:春天的背景,小蝌蚪在水中游来游去。
(3)指名读一句,(贴小蝌蚪图)范读,齐读。
(4)启发学生想像讨论:小蝌蚪在说什么呢?(相机进行口语训练)
(5)师生合读。
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生: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6)学生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从读中知道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人们看到水中游着的蝌蚪,就会知道春天到了。
(7)看课件:春、夏、秋、冬各季节特征的片断,加深扩展学生的感受,以帮助突破难点。
(8)反复练读,指名读、评,最后齐读第二节。
(9)齐读一、二节。
3.学读第三节。
(1)指名读第三节。
(2)看课件:真实图像:大鱼及其鱼鳞的特写。动画:小鱼渐渐长成大鱼,鱼鳞上的圈圈逐渐增多。(配以简单讲解)
(3)自由练读,思考: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4)自由练读,同桌互读,指名读,评后齐读。
(5)讨论: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6)看课件:树的年轮与年龄。
(7)齐读一至三节。
第二课时
一、指导读好第四、五节
1.学读第四节。
(1)指名读第四节。
(2)看课件:“三叶虫”化石的特写,简介。出现词语“化石”,读词语“化石”。
看课件:海洋逐渐演变成雪山。简介“三叶虫”化石年代久远,出现词语“古老”,读词语“古老”。
三叶虫是生活在海里的微生物,可是现在是在哪里找到它的化石的?
指名读第一句。范读,齐读。
这是在告诉人们什么?指名答,读第二句,范读、齐读。
(3)自由试读第四节。指名读、齐读。
(4)这个奥秘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出示词语“告诉”,读词。
大自然还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些奥秘——看课件:动物化石(恐龙蛋等)、植物化石。
2.学读第五节
(1)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太奇妙了,我们怎么才能发现它的语言、读懂它的语言呢?
(2)指名读最后一节。读词语“粗心大意”、“永远”。
(3)范读第五节,必读。
(4)总结:不爱学习,总也看不懂大自然的语言;粗心大意永远也看不见大自然的语言;只有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善于观察的人,才能发现大自然更多的“语言”,探索更多的奥秘。
(5)齐读全文
二、思考小结
1. 自由读课文。
2. 思考讨论:诗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3. 口头练习,相机完成课后练习第1题。
(1) 水里游动的蝌蚪,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2)鱼鳞上的一个个圈圈,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3)喜马拉雅山上的“三叶虫”化石,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记忆本课生字。
2.指导书写。
(1) 观察字的间架结构,指名发言。
(2)范写“就、诉、永”。
就:左右结构(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
诉:右边是“斥”不是“斤”。
永:独体字。
(3)学生描写、临写。教师巡回辅导。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
四、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五、扩展活动。
1.准备三个头饰(蝌蚪、鱼、三叶虫)边表演边读诗。
2.说一说,画一画,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相机完成课后第4题)
3.召开一次《和大自然交朋友》的主题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