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改革(实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教学方法改革(实用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教学方法改革范文1

关键词高等数学;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改革

高等数学作为农科、理工科院校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直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它还要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必不可少的数学基础知识及常用的数学方法。高等数学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后继课程的学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生源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等数学教学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与挑战,教学的压力逐渐加大。与此同时,对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也在进行之中。在改革之中取得了一些成就,同时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1.高等数学教学现状

高等数学一直是高等院校的基础课,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对高等数学的教学质量比较重视。因为高等数学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是基础性的,只有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才能更加的游刃有余。但是在现在的高等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弊端开始渐渐暴漏出来,使我们认识到高等数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方法存在的弊端

高等数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解法,就是教师对所授教材作重点、系统的讲述与分析,学生集中注意力倾听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教师对课堂的控制,而且可以保证知识传授的连贯性,在高等数学课堂上被普遍采用。此外,高等数学的理论性强,也是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的原因之一。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性,没有重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缺乏师生互动的环节,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无法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从而对高等数学教学产生厌烦的情绪。

高等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必然性

首先,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高等数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人们普遍开始加大对科技的投入。网络技术、生物技术、生命科学等领域的飞速发展,对高等数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要求高等数学能够适应他们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发挥更好的基础性作用。

其次,数学能力是人才的重要能力之一,而国际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数学在培养人的过程中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可以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现代社会需要的重要能力之一。《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明确指出,要使美国学生在自然科学和数学方面的成绩居世界首位。

2.高等数学教学改革

对传统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个过程,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整体的分析和研究,提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教学方法。

注重过程启发式教学法

过程启发式也称指向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启发式。即根据学生学习知识、技能所需的思维方法,按思维流程设计相应的启发式问题,根据所涉及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我启发的教学方法。

在传统高等数学的教学中,主要是灌输式教学,对如何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做的不够。而这也是传统教学方法没有取得较好教学质量的原因之一。过程启发式教学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学生能够对知识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行分层次、分专业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高等数学作为一门公共课,高校基本上对所有专业的学生实施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显然不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也不利于学生自我的学习。各个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不同专业对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要求也不同,所以,分层次、分专业教学非常必要。

在专业方面,首先要使数学专业的学生与非数学专业的学生在高等数学教学方面有所区分。对纯数学专业的学生,需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严密性、系统性,使学生对数学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对数学能够打下继续研究的基础。对于非数学专业的学生,必须以数学的应用和应用数学为主要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数学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在教学中应加强习题课的教学,使学生在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的同时,形成创新和应用技能。

另外,在分层次方面,可以根据专业对数学的需求来实施教学。比如,对于文科的学生,不需要把定理证明全讲,可以将形象化的内容加入,注意植入一些专业知识,既保证课程的趣味性,又保证课程的实用性,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一些抽象的东西,可以达到相对好的教学效果。

分层次、分专业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教学方法,他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还涉及到教材、考试、学分、课时、成绩评价、选课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实施好分层次、分专业教学需要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实施方案,并且很好的执行下去,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结合专业特点,将数学建模融入课堂教学

高等数学是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大部分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所以在分层次。分专业教学的基础上,引入数学模型,增强数学的应用性,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例如,对于农学类的专业,选编油菜优化施肥数学模型、气象因子影响玉米产量的数学模型、油桃果实生长发育的数学模型;对于畜牧类专业,选编鱼群的适度捕捞、生猪最佳销售时机、奶制品的生产与销售模型;对于经济类专业,选编新产品的市场预测、征税问题、房贷问题、存储费用优化、广告费用问题等模型;对于机械类专业,选编汽车刹车距离、飞机的定位问题、双层玻璃窗的功效等模型。

这些数学模型与学生的专业一致,不仅可以学习数学知识,而且对自己的专业课的学习也大有帮助。这样可以使学生对高等数学产生兴趣,避免课堂的枯燥。

将数学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英国科学史家丹皮尔曾经说过:“再没有什么故事能比科学发展的故事更有魅力了。”在数学的发展史上,有很多人和很多事值得我们去回忆。他们对数学的贡献,可以让我们对数学本身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让数学不再是枯燥的理论书籍。

每个学科都自己的历史,在每个学科的发展过程中,会有一些人推动该学科发展。而在每个发展中,都会有人的付出与努力。我们有必要对他们进行适当的了解,使我们对数学有更全面的认识。同时这些人和这些事也可以给我们动力,给我们一些启发。把数学史适当的高等数学教学中,呈现在学生眼前的就不再是一个个干巴巴的概念、定理、公式,而是一个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场景,将数学知识在如此精心设置的三维背景下讲解,不仅增加了情境,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3.结束语

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是一个过程,需要教师对教学的探索,需要学校给与教学改革更多的支持。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要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能够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更好的吸收知识,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科]

参考文献

[1]向昭红.关于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意见.数学理论与应用,2001(4).

[2]王石安,赵立新,付银莲.改革农科高等数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高等农业教育,2001(9).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以上这5篇教学方法改革是来自于山草香的教学方法改革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教学方法改革范文2

关键词 教学方法 改革 教学理念

Abstract : The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reform of the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s.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研究永恒的课题,是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现代各种教学方法的改革都是以研究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及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为追求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思想问题以思想来克服,心理问题以心理来强化,知识问题以知识来补救,能力问题以能力来培养。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必须转变观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探索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从而培养出更多的适应新时展的创新型人才。凡是先进的教学法,都是把提高学生素质放到首位。现结合本人多年教学实际,谈谈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体会。

1.指导思想

更新教学理念。教师要从以教授知识为主变为以指导、辅导学生的学习为主,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能力培养为主,由舞台上的主角变成幕后导演,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要把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思想贯彻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学生要改变以往被动接受学习的状态,以“主人”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要重视两个问题:一是课堂模式问题。课堂模式只是一个框架,起着认识、引导的作用,课改要从模式开始,从“有模式”到“无模式”。不同的课堂,模式不同,不同老师,模式不同。不仅要把课堂组织起来,还要把学生组织起来,不仅要让少数人活动起来,而且要让全体学生都行动起来,不仅要合作探究,而且要自主训练。二是关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问题。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过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我们可以再说一句 “没有不会教的老师,只有不想教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想学的学生”。确实,教育要以人为本,只有把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学质量才能提高。一个教师,他再会教,如果他不教,再好的理论方法都是空谈。三是关于课堂的虚和实的问题。不能把课堂展示看成“虚”,不能把落实文本看成“实”,无论是“虚”和“实”,只要有效果,就是一堂好课堂。要根据教学目标、课堂内容、学生情况而定,教无定法。

2.基本原则

教学方法的改革应有利于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中心得到真正落实;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教学效率会大大提高;有利于教学组织管理的科学、规范和有序,教学管理层次水平明显提升;有利于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实现应用性、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在课改工作中要注意“重教师研讨,轻课堂实践;重学生主体,轻教师主导;重课堂模式,轻课后训练;重课堂改革,轻学生管理”等问题。课堂教学改革不能“为课堂而课堂”,要让生本走向心灵,要让课改回归自然。课改要做到“四个结合”:一是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相结合。要让教师思想上重视,自觉实践课改,把课改的任务变成自觉地行动。二是和加强学生管理相结合。让学生有组织、有秩序的在课改课堂学习,课改才有效果。三是和加强班级管理相结合。加强学生自主管理——自我凝聚、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教育,设立评价和激励机制、奖与罚结合。

3.改革内容

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是教学改革一个关键性、根本性的环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程学习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独立意识、质疑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创新型的人才。传统的精英教育以“知识中心、教师权威、精英主义”为基石,在信息化背景下的教育大众化时期已显得陈旧落伍,随着知识爆炸与老化,只是获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的理念,教师要广泛地采用合作学习、探究式教学、问题导向式教学、项目式学习、案例教学等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创新创业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方法改革中实现几个转变:(1)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在传授知识过程中重视学生能力培养;(2)从单纯抓智育转变为德智体全面发展;(3)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4)从平均发展转变为因材施教,发展个性;(5)从重教法轻学法转变为教法学法同步改革。

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在传授知识过程中重视学生能力培养

重点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我们平时的教学是采用问题教学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深刻、甚至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在课堂上帮助学生解决一些问题,同时,在课堂上还要启发学生提出更深刻、多角度、甚至更多的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和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多少是衡量一个人有无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我们的教学不能仅以掌握知识和解题方法为目的,而应在教学设计时要更多的考虑怎样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和各种教学评价中要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有价值问题,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难住了我们的老师,我们也要给学生的深入钻研以鼓励。

从单纯抓智育转变为德智体全面发展

一方面,一个身体素质差,思想品德低劣,人格不健全的“人才”是不可想象的;另一方面,抓好德育、体育不仅不会影响智育的发展,反而会促进文化成绩的提高。

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

一切从学生出发,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变以讲为主为以练为主,变以灌为主为以导为主。

从平均发展转变为因材施教,发展个性

通过改变教学评价方法,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在教学效果上,看是否能面向全体学生,使各类学生学有所得,而不是只顾少数尖子,不顾中差生的达标过关。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一起抓,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全面发展寓于个性发展,没有个性发展就没有全面发展。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发展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两者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从重教法轻学法转变为教法学法同步改革

在抓好教法改革的同时更重视学法的改革。每节课教学之前都对学生进行该课的学法指导。展示目标,通过自学如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如何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强调做适量习题的必要性;强调及时复习,复习乃学习之母,通过复习使基础知识连成线,穿成串,结成网,形成体。 告诉学生学习十法:比较法、列表法、归纳法、命题法、规律法、赏析法、圈点法、评点法、梳理法、创新法。

教学方法改革3

关键词 金融会计;教学方法;实证分析

金融会计课程的教学采取的是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教学重点放在向学生介绍基本核算方法及存款和结算业务的处理。但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以此发展出来的教学方法与实际需求有着较大的差距,造成学得不实,用得不专现象的出现。本文以金融会计教学为切入点,对其教学方法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一、金融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

金融会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结为三方面。

第一,学生对实际操作的生疏感。如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和有关账簿只知其意,对运用不感兴趣。而这部分内容又恰好是在理论教学中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学生对于具体的会计业务不会处理,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金融会计》所涉及到的会计流程和凭证与普通会计有着一定的区别,如何使学生真正把握这种区别,做到对金融会计学与用的结合还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这个难点处理不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把握不到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多停留在每个分录处理上,当遇到较为系统化的操作时就容易把有关知识弄混,更不能实现实务操作。即使在实验室中,学生可以按流程真实操作图章、凭证、账簿、报表,并通过对具体的经济业务的分析、处理,完成编制、传递凭证、登记账簿、填写会计报表的工作,但由于该课的授课量大,内容多,造成有的学生还没有消化吸收这些知识,又必须马上学习新知识。即传统授课对重点和难点突出不足,造成课时分摊现象,这也是一种教学方法的问题。

第三,课程内容更新欠缺,主要表现在与现实需求间的差距。银行业的快速发展、市场机制的不断健全与深入时时刻刻为金融会计提出挑战与机遇。众多学者认为,金融会计工作具有业务量大、种类多的特点,所以金融会计教学应尽量采用阶段性模拟方式,重视内容的与时俱进,同时突出重点,激发学生关注现实、研究现实的兴趣,做到老师的“教”与学生的“研学”在动态中的互促互进。

以上问题的出现,看似出在学生方面,实质则是教师与教学上的问题,这是高校教育中一个普遍的现象。只有做到普遍规律与特殊性结合、教与学结合、师与生结合、课堂与课外结合,才能真正解决这些问题,有效提高教学的产出质量。这为《金融会计》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可能与平台,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对该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目前尚未形成权威的成果,但众多大学与研究人员都在从事相关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推进了该课程的建设。他们多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引入课堂映象,即把学生熟悉的经济现象引入课堂,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实际会计工作环境,把抽象复杂、枯燥的经济内容变为形象生动的直观实例;二是增加生动有趣的实务案例,如以银行业务设计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者把最新的一些实务趣闻、案例作为背景材料,或者以现实金融状态下银行的具体举措来为学生设计讨论题等等;三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与实践能力,即给学生自我学习与创造的空间,变被动为主动,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使实践内容贯穿于理论教学之中。

学术界尚未形成一个权威统一的对“教学方法”的定义。如: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使用的工作方法(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教学方法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王策三著,《教学论稿》)等等。从这些定义可以看出,教学方法是一种动态的、相互的、以教学任务(目标)为指导的规划与实践的结合物。

传统的教学方法包括传授法、谈话法和练习法。随着社会实践发展以及科学知识的不断积累,人们在交流与传达知识与技能方面又发展出了演示、实验、参观、讨论、作业、交流等方法。但长久以来,人们多把教学方法看作是教师的事,与学生没有关系,实际这是片面的。不可否认,学校教育(尤其大学)是教与学的结合过程,是动态的。所以现代大学教育越来越多地把教学方法视作一种在课堂中、课堂外,连接着教师与学生的系统物,其目标就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产出。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产生了一种组合的教学方法,传授――接受法、问题――发展法等等。但并非这种组合就可以解决金融会计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激发学生能动性的同时可能会失去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甚至偏离正确的教学目标。因此,对教学方法的探索仍在不断深入之中。

教学方法的探索过程中,不得不提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源自欧美,对现代的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产生较广泛的影响。目前尝试应用的主要有三大类,即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和随机访问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赵蒙成对三类方法作了总结(2002),他认为:“抛锚式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支架式教学强调的是教师对学生设计的帮助,帮助学生把复杂的任务加以分解,并设计、提供一种概念框架,为学生持续的建构奠定基础。“随机访问教学主张对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基于不同目的,着眼于不同方面,用不同方式多次加以呈现,以使学生对同一内容或问题进行多方面探索和理解,获得多种意义的建构。”

建构主义教学方法,总体仍是一种概念模型,实际操作中仍有许多具体情境与特殊问题需要单独设计解决(虽然均具有一种普通的环节构成)。但这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视角,而且该视角在学术界与实际应用中已经展现出了其价值。

现代教学中还有一种“研究性教学”理论,该理论强调教与学的过程性、老师与学生的体验性、教学主客体的一体性(参与性)。从这些特点可以看出,该理论实质上也是一种对教学方法的改进,如研究性教学将整个课程的实施过程看得比结果更为重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重视启发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教学成果产出方面更注重考查学生对调查、观察、实务问题的解决以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方法和技能的掌握。

二、案例分析

不难发现,现代教学中的诸多理论与实践的尝试都是以教学方法改革为核心的,这与现代社会的人才需求也是相符的,传统式的填鸭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创新人才需求现状。在此基础上,笔者以金融会计学的教学为例作简要的实例分析。

金融会计与普通会计既有相通之处,也有较大差异,所以在教学中应抓重就轻,注意对学生学习层次性的引导。这应该成为教学中的基础,也是建构性教学的基础。笔者将其归结为:“结合不同教材的层次性、强调金融会计的实用性、突出基础知识的牢固性、强化学生学习的灵活性。”这既突出了教师的主体引导作用,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建构了一个知识结构的“支架”,并为他们留下发挥“创造性”的空间。如在支架环节中,适当加入一般金融会计不会考虑的商业银行存贷款核算、投资核算及固定资产核算等内容,保证教学的系统性,有利于学生系统把握金融会计的基础知识体系,不但激发好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调动那些基础差的学生,打牢基础知识。为了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与学习中,课程中尽量在每一章设有一节课堂讨论课,一般由多道小题构成,如各类形式与题材的自由讨论,各类形式的自由抢答课,对不同国家货币的辨识等等。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学生对金融会计的学习兴趣是建构性教学以及发挥他们创造性,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前提与过程。建议采用的措施可归纳为:“课件背景设计强调新颖,总体布局突出生动、直观,愉悦视觉+脉络清晰、注重归纳总结、充分利用图表展示+教师与学生针对现实问题的讨论,从而相互激发,关注学科的最前沿”。

建议课件中设计多个背景版面,并在版面中加入适当小图,使背景视觉效果更出色,通过吸引学生注意力来提高课件的利用率,同时,这些背景绝大多数突出了相关的金融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设计过程中,适当注意选取多套风景作为部分章节的背景,随着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不断深入,可能会在视觉与心理上产生一种厌烦感或疲惫感,清新风景作为课件背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与转换学生的这种不自觉心理,有“随着课程接近尾声,知识的不断掌握,心情越来越明朗,学起来越来越轻松”的喻意。每章结束时,添加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趣味图片,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在无形中鼓励他们多读书,起到双吸引、双激励的作用。

每一章都采用先易后难,以浅入深的教学思路。在每一部分中都列出相关的例题,让学生通过例题真正掌握知识,使难点不难,重点更重。在每一章中,课件都力争对难记、易混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生动的归纳总结。如贷款损失准备金变化情况表、结算方式特征、手工联行往来、电子联行汇划基本方法、所有者权益关系图等等。通过归纳总结,零散的知识得到了梳理,学生的思路也有了系统,更有利于知识的消化吸收。图表可以更直观地把知识传达给学生,所以,课件应有意加大对图表的使用,包括程序图、业务流程图、操作示意图以及相关的凭证单据的图表展示,如活期存取业务流程、定期存取业务流程、电子资金的划汇不同模式等等。

课堂讨论课的设计是必要的,其内容也必须与现实紧密相关。这就要求教师时刻关注本学科最前沿动态,并通过课堂把这些信息传递给学生,再进一步通过讨论的形式,激发学生对本学科前沿的关注、对学科在实际应用中的关注。这也是对学生创造力与研究性的一种激发,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建构性教学与研究性教学的实际应用。

当然,在课堂之外,也是教学的一部分,对其运用与开发更值得教学研究者去不断探索。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在此不做讨论。

这种实例分析对解决金融会计教学中现存的诸多问题有什么帮助呢?笔者已经在开篇讨论了问题:学生对实际操作的生疏感、学生的系统性把握不到位以及课程内容更新欠缺三方面。通过实例分析,显然这些问题迎刃而解。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兴趣、教学情绪、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都影响着教学成果的产出,但归结起来仍集中于教学方法上。从分析中可见,笔者所设计的金融会计教学方法的尝试把教师视作教学中的一个有机部分,成为教学方法中的一个功能键,所以其态度、兴趣和情绪必须也必然以方法为指引棒,服务于教学成果的高质量产出要求。教学中的另一个有机组成是学生,所以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学生小群体也会对教学成果产出产生大的影响。这就需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与激发作用,充分发挥学生中的有利资源,避免不利因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实证分析中,这也是一条内在原则。当然,做到这一点还要求教师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并能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创造性的应用。所以,对金融会计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而言,教师各方面素质的提升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尤其是心理学知识与应用方面。

参考文献

[1] 陈桂生。教育原理(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2] 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3] 赵蒙成。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评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2(9).

教学方法改革4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目前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的讲授法,很多学生也乐于用这种被动接受的方法学习,这样的方法束缚了他们的思维,阻碍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造成高分低能而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众所周知,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一个人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不可能够用一辈子,如果没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就不能在工作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认知活动的主体是学生。给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自学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学会达到会学。自学能力是一种比较综合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它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具体化为两个方面。一是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二是着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训练。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基础,教学实验证明,学生没有阅读能力,不能正确理解书中的字、词、句的含义和化学概念,抓不住段落的中心思想,不会使用教科书,也缺乏阅读教科书的兴趣。这种学生,即使在课堂上听懂了,但不能从阅读教科书中去深入理解和巩固,很快又会模糊和忘记。所以教师应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教材与课堂教学相配合,既起到课前预习的作用,又能使自学成果在课堂上及时得到验证,从而增强自学信心和激发自学的乐趣。如物理性质让学生阅读自学,物质的用途可引导学生结合化学性质,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总结得出。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再讨论,共同设计,得出方法、步骤、装置等。在进行有机化学中的甲烷、乙烯、乙炔实验室制法的教学时,可采取上述方法。因学生已学过氯化氢、氯气、氧气、氢气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已掌握实验室制气体的方法,在此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学生自然能够得出制取以上三种气体的方法、步骤、装置、收集等知识,达到使学生自学的目的。

知识固然重要,但科学的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掌握了科学的方法无异于拿到了开启知识的金钥匙。因此,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自学,还须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训练。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的规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从教师的引导、启迪中悟出道理,揭示其内在实质。如设置悬念、反复比较、养成在阅读中思考的学习习惯。教师要给学生拟定阅读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阅读过程要求学生勾画重、难点,归纳整理,比较分析,抓住概念的关键词,记下原理、规律和疑难点,借助图表整理同类知识,由孤立到联系,把分散在教材中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面,编成知识纵横网络。如在讲授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时,告诉学生,每一族学习一种代表元素的知识,再推及到同簇其它元素,并找出同簇元素结构、性质的异同点,以及联系与区别。同时还应增加课堂讨论与练习时间,将有助于学生动脑动手,可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和创造参与的机会,强化学生的参与行为。

总之,化学教学中重视和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有利于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能自学自励,出了学校,担任了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自学能力是作用于学生终身的发展性能力,是学生继续学习和深造所必备的能力之一,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去实践,去努力,其结果是使学生受益。

二、加强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能力

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多讲习题,减少实验,葚至不做实验,其结果是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差,不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概念的形成和定律的建立,离不开实验事实的探讨和论证。中等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在认真做好课本要求的学生必做实验的前提下,大力加强学生选做实验的容量及演示实验,通过实验引入概念,得出规律,检验假设,发展思维,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能力。例如,在讲解钠的化学性质时,可增加一个实验:取一小块钠投入到装有硫酸铜溶液或硫酸铁溶液的小试管中,会有沉淀生成,这种现象必然很快引起学生的好奇,思维开始活跃,产生积极的探究的欲望。将某些演示实验(简单的试管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开放实验室,鼓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自主操作实验。还可安排一些家庭实验,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变成实际的应用。这样就迫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设计实验,去创新。还可以将一些实验设计成探究式实验,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叫学生去做,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育科学实践证明:化学实验教学在完善学生学科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训练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方面,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教学方法改革5

关键词:刑法学;教学改革;教学目标;教学方法

随着法治国家建设的全面推进,法学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法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优秀的法学专业人才,为法治国家建设提供人才资源。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要求加强法律职业人才的培养,以适应司法实务工作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的法学教育进行改革,加强法学专业学生法律实务素能的培养。刑法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部门法学课程,是法学教学改革的重点。无论是从理论教学出发还是从实践教学出发,刑法学的教学必须适应我国现阶段法治建设的需要,必须与我国的法学教育、司法改革的方针、政策相适应。

一、刑法学教学改革研究的状况

近年来,刑法学教师在不断探索刑法学教学改革,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的刑法学教师从我国法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培养应用型的法律精英人才,提出在司法考试导向下的刑法学课程教学改革。有的刑法学教师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提出转变教学理念,构建双向互动式案例教学法。有的刑法学教师从刑法学教学目标的定位出发,提出多种教学方法的良性互动教学法。有的刑法学教师从刑法学课程本身的性质出发,提出改革刑法学教学内容,包括改革总论和分论的教学内容。有的刑法学教师根据刑法学实践性课程教学的目标,提出卷宗案例教学法。这些成果都是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取得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笔者认为,上述教师从某一方面提出了刑法学教学的改革,缺乏全面、有机的统一。本文根据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法学本科刑法学教学的现状,深入分析我国刑法学教学改革面临的困境,提出破解困境的办法和措施。

二、我国高校刑法学教学改革面临的困境

1.刑法学教学目标与实践教学相脱节。教学目标是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教学目标的定位决定了课程的合理设置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当前,我国法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精英型的法律职业者,通过本科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各主要部门法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使学生具备从事法律职业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养。但从我国目前的教育效果和司法实务部门反馈的信息来看,法学本科毕业生到司法实务部门工作后,很难胜任司法实务部门的工作,仍然需要司法实务部门的岗前培训和实务工作人员长达两至三年的带教才能慢慢具备独立从事法律职业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其原因在于法学本科教育与法律实践工作要求脱节。实际上,我国法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号称是从通识教育转变为法律职业教育,从大众教育转变为精英教育,但并未成为真正的法律职业教育,也不是真正的法学专业的学术教育,现有的法学本科教育主要是一种纯书本的理论教育,虽然安排有实践教学环节,但因学生忙于准备大学四年级上学期的司法考试,实践教学常常是走过场,没有达到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刑法学教学与法律实践是脱节的,其教学目标难以实现。2.课程设置单一。我国的一些普通高校对刑法学课程的设置比较单一,单纯开设刑法总论与刑法分论这两门理论课程,没有开设相应的刑法方面的选修课,如外国刑法学、刑事政策学等。同时,没有针对刑法学课程设置相应的实务训练,只是在大学二年级的暑假开设模拟审判课程,模拟审判课程又没有专门针对刑事案例。所以,学生的刑事案件实务训练非常有限,学生的刑法实务思维难以形成。因此,现行的刑法课程结构并不完善,不能很好地服务于法律人才培养。3.教学方法僵化。刑法学教学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刑法学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与运用。从目前各高校的刑法学教学情况来看,刑法学教学主要沿用传统的讲授法,即教师在讲台上讲解,学生在下面听和记笔记,学生主要是围绕教材学习,很少涉猎课外读物。这种授课方式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被称为“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法。这种教学方式不符合我国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的基本目标,不仅要求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应当更加注重塑造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素质、品质。传统的灌输教学法存在以下弊端:(1)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传统的讲授教学法主要是教师在讲台上对刑法学的相关理论进行系统讲解,偶尔会针对相关理论问题穿插简单案例进行阐释,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整个上课期间,没有什么机会提供给学生进行主动思考。长此以往,教师会忽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削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缺乏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刑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这样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都没法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那对于将来走上法律实践部门的学生而言其是无法胜任工作的,如此我们的法学教育就培养不出合格的法律人才。(2)课堂氛围沉闷。这种传统的讲授法主要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很难参与其中,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课堂氛围沉闷,一部分学生甚至昏昏欲睡,难以实现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刑法学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

1.确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刑法学教学目标。针对刑法学教学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高校必须确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刑法学教学目标,即刑法学教学目标重点是培养具有法律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职业操守的应用型和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2.完善刑法学课程体系。为了实现培养具有法律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职业操守的应用型和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的刑法学教学目标,高校必须完善刑法学课程体系。首先,我们必须科学设置刑法课程体系。学生刑法实务思维的养成不单纯是通过学习刑法总论和刑法分论这两门课程就能实现的,这需要我们开设一组围绕着学生刑法实务思维形成的刑法课程,除了刑法总论和刑法分论课程外,还需开设刑事政策学、外国刑法学、刑法案例研习,刑事辩护实务专题、模拟刑事审判、刑法学文献选读等一系列刑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其次,改革刑法总论和刑法分论的课程设置。在整个刑法学教学课程中,教师不能只单纯地进行理论教学,而应在合适的章节穿插实务训练,让学生在领会刑法理论体系的完整、刑法理论的博大精深的同时,感受刑法实务的复杂、细腻和思辨。目前,一些高校没有安排实训课程,少数安排了实训课时的高校实训学时占比较少。笔者认为,刑法总论和刑法分论的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应有所区别,刑法总论应侧重于理论教学,刑法分论应侧重于实务教学。因此,在刑法总论与刑法分论总课时相同的情况下,与刑法分论相比,刑法总论的理论课时应当适当增加,而实训课时应当适当减少。只有这样的设置,才能扭转当前刑法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局面。3.实施以讲授法为主的多元教学法。针对传统讲授法枯燥乏味、课堂氛围沉闷的现状,我们必须大胆创新,采用一种新的讲授法,即启发式的讲授法,将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于每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疑难问题,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刑法总论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启发式讲授法的同时,可以穿插采用讨论式教学法、辩论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在开展讨论式或者辩论式教学之前,教师必须提前做好充分准备:首先,教师必须明确讨论式或者辩论式教学的要求和任务;其次,必须分组进行讨论或者辩论,教师将学生分成组,每组人数控制在三人以下;第三,教师确定好讨论或者辩论的时间,讨论或者辩论的时间一般控制在20分钟以内,一次安排两组学生参加讨论或者辩论,一般一周安排一到两次;第四,教师确定好讨论或者辩论的题目,讨论或者辩论的题目一般可由教师事先提供,让学生抽签选题,学生选好题后,各自利用课后时间去准备;第五,讨论或者辩论以及自由提问、点评依次进行,教师根据上课的进度安排讨论或者辩论,在讨论或者辩论结束后,其他学生可以自由提问,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在刑法分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启发式讲授法的同时,可以穿插采用案卷审查教学法,即让学生审查案卷材料,撰写审查报告,提出案件处理意见,亲身感受司法实践中对具体犯罪的认定过程和认定方法。

参考文献:

[1]肖乾利。论司法考试语境下的刑法学教学——以新建本科院校为例[J].池州学院学报,

[2]刘夏。双向互动式案例教学法在刑法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 10673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