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粽子教案反思热选【优推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教师的粽子教案反思热选【优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教师的粽子教案反思【第一篇】
本次公开教学是以校本研训“主题阅读教学”为依托开展的。对于“主题阅读教学”我仅仅是知道了一点皮毛,到底什么是主题阅读,主题阅读又该怎样正确进行等等我还知之甚少,因此本次公开教学,我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进行初次的尝试。
备前思考。
“主题阅读教学”要求以一点为切入点进行拓展阅读,把课外阅读放到课内,大量提高学生的阅读量。我现在所带的六年级学生可以说对小学应该掌握的知识点都已经了解,马上面临毕业的学生应该有了独立阅读的能力,不需老师再牵着他们去品词析句、去领悟内涵,我想可不可以把单元内的课文进行整合,结合以前学过的写作方法进行教学呢?抱着这样的想法我进行了七单元3篇课文的综合备课。
备中推敲。
在备课中我想到3篇课文虽然都是写事的文章,但是从内容上来看都写到了人物,而且都有对老师的描写。我何不从人物的写作方法入手,让学生去反复阅读,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品析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呢?于是我设计先让学生复习描写人物要抓住典型的事例,然后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具体的描写体现人物的性格;之后让学生自读自悟,去分析3篇文章中福楼拜、孔子、刘老师其人其行;最后拓展阅读,让学生收集一些描写老师的文章,并且进行分析,从而牢固掌握写作技巧。课后还可以安排习作练习。
课后反思。
按照我的设计进行了本次的教学,在40分钟内按时完成了教学任务,针对本次教学我也进行了反思,有几点想法。
1、放手让学生去自学,六年级学生确实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可以说对文本中人物的分析比较到位,概括也比较准确,不需老师反复强调。
2、把相同的写作方法放在一起去学习,举一反三,学生掌握牢固,而且节省时间,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量,确实有助于学生大量阅读。
3、虽说在同一方法上可以加大阅读量,但是每篇文章都有它的不同之处。比如《莫泊桑拜师》一课除了领悟人物精神外,还应该让学生学会细心观察事物,持之以恒,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等等;《理想的风筝》一课中回忆性文章怎样写,理想的风筝指的是什么?《孔子游春》一课中景物的描写等。其实还有许多知识点都需要在下一课中补充。其实这种教学仅仅适合一课一得,也就是在某一个点上加大阅读量。
4、因为在一节课中要阅读两篇或者3篇文章,所以相对来说,分析文本就显得粗糙了很多,语文课中的情感、朗读、情境,铺垫等就少了很多,语文课显得有点生硬。对于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能有点勉强。
或许是自己还没有真正领会“主题阅读教学”的精髓,亦或许是理解上的偏颇走的是弯路。总之需在今后的教学中且行且琢磨。
教师的粽子教案反思【第二篇】
《小熊过桥》是一首充满着童真童趣的儿歌,讲述一只小熊从害怕过桥到最后通过鲤鱼的鼓励,自己努力勇敢过桥的过程。因此,我希望通过这节课,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在遇到困难时要先自己想办法,不能什么事情都依赖别人;别人有困难时,也要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他们。
活动中,为了加深幼儿对儿歌的印象,让幼儿更好地学习、理解儿歌,我先以播放视频让幼儿初步熟悉儿歌,然后在出示了相应的挂图讲述儿歌的内容,让幼儿进行理解。在活动中按一定的节奏和口吻朗诵儿歌,让幼儿体会小熊过桥时的心情。孩子在初步学习的基础上我还在部分词语上给儿歌配上了相应的动作。但在活动的过程中,幼儿掌握的情况还是不够理想,一节课下来,多数幼儿还是不能较完整的朗诵儿歌。
在整节教学中,我在结合挂图讲解儿歌内容的环节中,用的时间较多,使幼儿发言的机会较少,让整个环节上呈现出老师为主动幼儿为被动的现象。《纲要》指出,孩子是学习的主人,我们应该要转变角色,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要吸取教训,把孩子作为主体,自己成为导体,让幼儿真正的做一个学习的主人。
在这次的教学过程及课后多位老师的讲评中,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我会不断的反思,吸取老师们给予的宝贵意见,争取更大的进步。
教师的粽子教案反思【第三篇】
一、活动目标:
1、幼儿能说出循环序列的规律,如:红、黄、蓝、红、黄、蓝。
2、学习按颜色和形状进行有规律的排序。
二、活动准备。
三种颜色的彩旗、雪花片、图形若干、挂图、动物图片等。
三、活动重点。
让幼儿通过循环序列的练习,了解形状或颜色等重复循环的规律性。
四、活动难点。
让幼儿能说出循环的规律。
五、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图形宝宝师:“小朋友早上好,我今天特别高兴要邀请小朋友朋友一起去我的图形王国里旅行。”
2、出示图形师:“第一站来到半圆形的家,你们看看半圆形是怎么排队的呢?”(请幼儿观察)。
3、教师引导幼儿说出,一个红色一个黄色一个红色一个黄色。
(二)、教师先示范操作。
(请全体幼儿在桌面按照半圆形是怎么排队的'操作)。
1、出示图形师:“我们又来到了谁的家啊!它们都是什么颜色呢,又是怎么排队的?”(请幼儿观察)。
2、教师引导幼儿说出:“一个蓝色正方形一个蓝色正方形一个蓝色菱形。
呼……风婆婆来了,它们排的队都吹乱了,谁来帮帮它呢?(请个别幼儿上来把,后面的空白处继续排。)。
3、、师:“图形王国里的宝宝真听话,都像我们的宝宝一样很会排队,接下来我们又会去到谁的家呢?”
(三)、出示挂图,幼儿游戏。
“过几天有可客人来参观图形王国,我们一起做一些彩旗欢迎他们吧。”(出示挂图,请幼儿仔细观察)。
1。先请幼儿观察图一,并请幼儿发表想法后操作。2。图2较难先引导幼儿说出规律再来到黑板上操作。
3。引导幼儿图3的时候,让幼儿表达黄色爱心的下一个是绿色菱形。
(四)、幼儿操作。
教师的粽子教案反思【第四篇】
《童年的发现》这篇课文,我认真地读了三遍,还没有一点教学的思路,我的兴趣点集中在“进化论”和“胚胎发育规律”上,总是想着:小时候关于飞行的梦是不是真的与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鸟”有关?母腹中的胎儿怎样再现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于是我从网上查找了胎儿发育过程的相关资料,阅读了进化论的相关内容。再次阅读课文,作者童年天真可爱、爱寻根究底的形象跃然纸上,我发现课文的语言是那么幽默,那么富有童趣,那么,孩子们的阅读理解过程会是怎样的呢?我叫了班上好、中、差三位学生阅读课文,他们觉得这篇文章不好理解,同时又和我一样,对“胚胎发育规律”和“进化论”等问题充满了疑惑与好奇。于是我思考,怎样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怎样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语言,感受作者童年的形象,怎样把课文的理解与语言的感悟融为一体?最后,我决定按照学生的阅读习惯进行教学。第一课时以“发现”为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提问,主动探究,养成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同时,通过课外知识的补充阅读,满足学生兴趣,初步了解进化论的相关知识。第二课时以“形象”感悟为线索,引导学生欣赏课外的语言,体会费奥多罗夫童年天真可爱的形象,享受童年发现的快乐。
由于教学时“以学路定教路”,满足学生的兴趣,遵循了学生阅读的规律,所以,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通过逐段的初读情况检查,不仅使学生较快地读通了课文,理解了字词和课文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学得扎实到位。
2、通过教师示范与点拨,学生较好地学会了抓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性格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3、通过对作者童年形象的感悟,欣赏了课文的语言特色;通过模仿课文说自己童年的发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好地做到了语言文字训练与情感熏陶的和谐共振。
4、重视课外知识的补充阅读,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
教师的粽子教案反思【第五篇】
转眼间一个月的时间就过去了,在这一个月里不断的忙碌,不断的尝试,不断的反思,过程中有过很多的困惑,但也收获了许多感动和幸福。
在本月的最后的一周时间里,学校进行了第三次网络联考,联考成绩是令人满意的,我知道,这离不开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和付出。就像新课标倡导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知道语文课堂已经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平台,语文课堂也不只是传播知识的场所,更应成为师生共同探究知识的沃土,所以教学活动其实是一个双向的活动,需要学生与老师之间共同努力、配合,才能在此基础上完成其他的目标。
通过对近一阶段的教学活动分析,还是在某些方面发现了自己不足,所以我想将此次考试作为近期工作的一个节点,认真梳理一下近期的教学活动及对自己教育的反思,希望在语文教学的路途中不断前行、进步。
1、比起线下教学,网课其实对于学生反馈学习成果来说,不是很方便,但是能克服。就像以前提到的古诗词背诵,线下检查的效率一定会高于线上检查,因为教师在课堂上抽出五分钟就可以检查学生默写整首诗,但是网课不一样,没有老师实地的督促和检查,自制力不好的同学,学习效果就达不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因此在现实因素制约下,如何完善线上检查机制就成为每一位教师必须去思考的一个问题。
既然有问题出现,就会有问题解决的方法,让学生发送面对墙壁默背的视频,我认为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每次判完学生的限时练,我都会要求学生整理错题,不及格同学还要发给我背诵古诗词的视频,目的是使学生在回顾和反思中进步。
2、如何与家长沟通,实习教师还需要多学习、多试炼。我们班有一个学生,从网课开始到前一段时间,每天的限时练成绩都在倒数不及格,他母亲也非常关注孩子的成绩,所以有天晚上在钉钉上,他母亲和我就孩子的成绩,进行了将近15分钟的语音通话。
其实我是第一次接到学生家长的电话,一些沟通和表达在我看来也并非成熟,就像我如果同家长分析学生的成绩,而有些家长是听不懂的。当时情况下,我能做的就是在答应家长的要求后,通过行动让学生进步,使家长满意。通过每天检查学生笔记,时不时与学生沟通,经过一小段时间的努力,这个学生的成绩在我看来是有了一个不小的飞跃,目前每次限时练都会拿70多分,我是非常为他高兴的,也希望他能更加进步。
其实这次通话暴露出了我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我想也可能是大部分实习教师都要注意的问题,那就是如何与家长进行沟通,我认为我们可以跟一对一的老师多取取经,或者在网络、书本中多学习,在情境中多试炼,我相信通过努力我们的沟通艺术会取得很大的进步。
3、通过第三次网络联考,我再一次更新了对教师职业的看法。首先是监考,在以前我从未想过监考原来也是如此费神,因为要在镜头下保持端坐90分钟,还要在150位同学监考的界面来回转换,学生们考完,老师也会累瘫,这是真的。其次是判卷子,在判的过程中是可以发现学生知识的薄弱地带的,学生哪一题型分数低,那么哪里就是我今后需要加强教学、督促的地方。最后是成绩,学生成绩我是很满意的,学生考的好,老师感受到的幸福感其实不亚于学生自己。
教师的幸福感来源于哪里呢?用非常书面的话来说,对于教师这一职业而言,教师的幸福感就是教师在从事教师职业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是一种通过与学生交往使教师不断享受教育带来的源源幸福的一种心理感受。我认为教师这一职业,能够给我带来源源不断的幸福感。
以上就是一些近期工作的总结,可能不全面、不到位,但是希望通过每一个小阶段的反思,不断暴露问题、解决问题,以求得在反思中进步、成熟,努力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教师的粽子教案反思【第六篇】
分析教材:
在全园性的民族文化主题活动中,根据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对食物比较敏感,我们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为切口,以节日食品为代表,选择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节日,生成系列主题活动“热热闹闹元宵节”、“香香甜甜粽子节”、“团团圆圆中秋节”。最近根据时令季节即将进入“香香甜甜粽子节”主题。粽子party是这个主题结束阶段的综合活动,整合了幼儿的已有经验。此活动创设了party这个情境,有音乐、有食品、有游戏活动,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有观察法、体验法、游戏法等,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感受浓厚的节日气氛。
活动目标:
1、能清楚地说出粽子的种类和味道。
2、通过品尝、装饰等活动,进一步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感受浓厚的节日气氛。
活动过程:
1、品尝粽子。
2)以自助餐的形式品尝各种粽子,说出粽子的种类和味道(甜、香、软)。
——与同伴、教师互动。
2、游戏活动——与同伴、教师互动。
1)穿戴粽叶服饰(准备好的裙子、头饰、披肩等)。
2)装饰香包、挂香包。
3)将咸鸭蛋放进网兜并挂戴。
4)鸭蛋滚画(浅色色粉纸、单独滚、同伴间对滚)。
3、活动达到高潮并结束。
播放已学过的一首关于粽子节的一首歌,滚画作品贴在后面作背景,集体进行歌表演。
活动反思:
活动中,孩子们运用多种感官:想、看、说、听,自己讲述粽子的大小、形状等不同特征,教师在旁加以鼓励,能使孩子原有的经验得到梳理。活动里我提供粽子实物让孩子观察,这样有助于孩子更好地掌握粽子的多种形状,大小区分等特征,给孩子以直观的感性经验。知识丰富后给孩子们品尝我准备好的几个品种的粽子,孩子们看着飘溢清香粽子有说不出的高兴,他们品尝不同粽子的同时也在一边议论平时吃过的粽子有什么形状的,有什么味道的,还有馅儿又放有什么的。粽子的故事由来,教师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由孩子自由说说,教师不做肯定与否定,而是对孩子加以鼓励。最后再由老师对故事由来的小结,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热爱生活,对家乡的特产喜爱。我作为教育者,在活动中起到主导的作用,适时、适宜的引导孩子掌握知识。
教师的粽子教案反思【第七篇】
1、学会图形圆形,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物品。
2、知道圆形的特性和用处。
3、热爱探索和观察,喜欢数学。
活动准备。
1、绳子几条;尺子几把等粗制量具。
2、有圆心的大的圆形的卡纸。
3、圆形的物品的图片。
4、幼儿已有方形的经验。
活动过程。
1、教师拿出一张圆圆小熊脸的图片引起小朋友的兴趣:“小朋友们,这是什么动物呢?它的脸是什么形状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图形好吗?”引入话题,告诉孩子什么是圆形。
2、教师继续拿出各种圆形图片,例如太阳,例如车轮。“孩子们,这些东西都是圆形的。”提问孩子们思考这些物品有什么特征,圆形与方形有什么区别,引导孩子得出圆形没有角的结论。
3、教师拿出圆形卡纸。请孩子们分成几组,用手或者已有的量具或者其他方法测量圆心到圆边的距离是否一样,让孩子知道圆的初步概念。
4、在孩子测量完毕后,教师可引导孩子归纳出圆的特征。接着教师请孩子们举例生活中的圆形。比如地球仪,比如光盘等等。
5、在孩子讨论完生活中的圆形物品后,教师请孩子思考为什么有些东西一定要做成圆形的。教师可出示车轮、光盘等的图片,引导孩子从圆的容量、没有角的特性等方面思考。
6、教师请孩子围成一个圆圈,跳圆圈舞放松一下,结束活动。
活动目标:
1、知故事中象声词运用的趣味性。
2、了解公共汽车外观及乘坐方法。
3、幼儿活动时遵守秩序的观念。
4、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5、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活动准备:
故事《还有谁要上车》,自制故事图卡,尼龙绳一条、小纸片、数把小椅子。
活动过程:
一、教师用故事图卡讲故事《还有谁要上车》。
二、引导幼儿注意故事重复的情节,说说一个个动物如何上车。帮助幼儿理解故事中使用的象声词所造成的趣味,并请幼儿模仿多种动物上车时发出的声音。
四、教师带领幼儿玩“乘坐公共汽车”的游戏:
1、将绳子打个结制成一个大圈,当作公共汽车;在几个地点放置小椅子作为站牌,要乘车的乘客在此等车。
2、教师当司机,其他的幼儿当乘客,并发给每人一张钱币或月票卡(以小纸片代替)。
3、司机开着“公共汽车”按一定线路去载乘客,停靠站台时要报站名并提醒乘客注意安全;乘客上车需要买票或刷月票卡。
4、幼儿分组进行游戏活动。
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乘坐公共汽车时应注意的事项。
等车子停稳后再上车。上车后找到位子要赶紧坐好,如果没有位子则要抓住扶杆。
在车上不能大喊大叫,也不能走来走去。下车的时候,要提前走到门口,车停稳后再下车。
活动延伸:
在其他的游戏活动时可继续开展这样的活动,让幼儿更进一步了解乘车应注意的有关事项。
附:
故事:
还有谁要上车?
小小司机看看钟。开车的时间到了。
“今天有谁要坐车?准备好车票请上来吧。“。
兔子来了,兔子要上车。
但是他说能不能等一等,
因为他的朋友布鹅也要上车。
布鹅来了,布鹅要上车。
但是他说能不能等一等,
因为他的朋友小猪也要上车。
小猪来了,小猪要上车。
但是他说能不能等一等,
因为他的朋友大绵羊和小山羊也要上车。
大绵羊和小山羊来了,他们要上车。
但是他们说能不能等一等,
因为他们的朋友胖狗阿噜噜也要上车。
胖狗阿噜噜挤上车,
嘟嘟嘟、嘀嘀嘀、
嘎嘎嘎、碰碰碰、叽叽叽!
车子终于开动了!
小百科:上车,指进入车辆。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不挑食不偏食的良好饮食习惯。
2、使幼儿初步了解身体生长需要多种营养,这些营养是从各种食物中获得的。
3、激发幼儿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情感。
4、幼儿尝试营养配餐,初步了解食物如何搭配更有营养。
活动准备。
1、鱼类、肉类、蛋类、蔬菜、水果、米面类、豆制品等食物卡片。
2、课前观看幼儿园一周食谱。
3、课件《兰兰的成长》。
4、头饰、餐盘、卡通图片。
活动过程实录。
一、教学活动导入——看看说说。
1、提问幼儿自己是怎样一天天长大的,激发幼儿观看课件的兴趣,组织幼儿看课件。
2、观看后提问,师:兰兰为什么能长大?
幼:因为兰兰吃饭了。
幼:因为兰兰爱吃蔬菜。
教师总结,身体的生长需要各种各样的营养,而这些营养是从各种食物中获得的,只有不挑食、不偏食才能得到均衡营养。
二、故事、游戏。
1、教师出示卡通图片,以故事的形式导入课题。
《营养大家庭》向幼儿介绍营养大家庭的成员:胡萝卜兄弟、青豆哥哥、燕麦小子、苹果表哥、草莓妹妹、银鱼姐姐、红虾表妹。他们团结一致战胜病菌大魔王的故事。通过此情节让幼儿了解只有获取均衡营养才能保持身体健康成长,不生病。
2、游戏《食物的自我介绍》结合以上故事,制作卡通头饰,两位老师用小魔术的形式不时地变换。如:一位老师戴上鸡蛋头饰作介绍“我是鸡蛋宝宝,我含有大量的蛋白质,是你们早餐中必不可少的营养。”
3、通过老师戴各种食物的头饰作介绍使幼儿初步了解几种食物的名称主要以及对人体的作用。
4、教师进行小结,人体需要的营养有七大类:蛋白质、脂肪、糖类、水分、维生素、无机盐、纤维素,而这七大类营养素存在于各种食物中。
三、幼儿定制一周食谱。
1、讨论幼儿园的一周食谱。食谱是按照幼儿身体营养搭配制定的。
2、激发幼儿制作食谱的兴趣。
3、幼儿分组进行设计,共五组,每组设计一天食谱。
4、每组桌上放有各种食物卡片,幼儿自主搭配,将每一餐搭配好分别放入餐盘中。每组幼儿讨论通过每一天的食谱内容。
5、教师小结,表扬幼儿为幼儿园作了一件大好事。
四、请幼儿制作营养餐。
1、为幼儿准备各种水果、蔬菜让幼儿学习营养配餐。
2、师讲解制作过程,提醒幼儿用刀安全。
3、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看妈妈为自己做的食物)来设计自己要做的营养大餐。
4、幼儿开始制作,教师在旁指导。
5、制作完成后,请个别幼儿讲解自己做的大餐叫什么?有什么营养?
6、幼儿开始品尝自己制作的大餐。
五、活动延伸。
好多的妈妈每天做饭都会问“宝宝今天想吃什么呀?”结合这一特点,鼓励幼儿回家同爸爸妈妈一起制定家庭一周食谱。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
教师的粽子教案反思【第八篇】
一方面:业务能力跟不上,课备不好,吃不透教材,在开展教学中意料之外的生成往往大于意料之内的生成,由于对教材预设不够,对突发事件往往不知所措或一带而过或作出错误的判断,反思教师背教案上课的原因。
另一方面:"名师效应作怪"。年轻人积极性高,一味求快求好,常常是抱着"拿来主义"的态度,看到一个名师的教案,感觉很好,少了备课的麻烦。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想法:"以为有了名师的教案,有了名师为我们设计好的教学语言,就能将备课的问题解决了"。由此来逃避备课。
《实践论》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教师备课也是这样,看到一个好教案,仅仅是感觉,如果要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必须进行"深加工"。
1、把学生当作"抽象体",任意选择学习方式
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一直是我们一线教师研究的问题,但有时又常常忽视这个问题。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有位老师来我们学校开课。其中有个教学环节是出示学习要求安排学生四人小组合作交流,结果有个大胆的学生提出来:老师,什么是"交流"呀?课后执教老师惊讶:你们学生怎么连小组合作是怎么回事都不知道?(说明一点:我们南阳镇小学是一所新建的小学,生源是由各完小并拢组成,学生的许多行为习惯和学习品质都有待养成,语文论文《反思教师背教案上课的原因》。)由于这位教师之前没有很好地了解,导致教师选择的学习方式无用武之地。
2、学习材料移花接木,不符合当地学生的"国情"。
1、备扎实--货比三家,反复研究多个名家课例
这个方法很适合我们一线教师独立磨教案。一方面:由于受条件限制,作为一线教师,课务多,静下心来的时间少,受时间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教研组搞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更是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即便是同年级教师磨课,缺少专家教研员的引领,易出现视觉、信息过于单一(甚至低水平重复)的状况。所以,反复研究多个名家课例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2、"换位思考"--从学生的立场寻找教学难点的突破口。
在准确把握住教学的难点后,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突破难点。通常到这个环节,课堂上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生搬硬套,使出浑身解数,学生懵懵懂懂,跟着教师走。课后教师一味把责任推在学生身上,不再抱怨教师本身课堂教学的乏味,而是抱怨学生对学习不够热忱;不再抱怨教学内容的无趣,而是抱怨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功利态度;也不再审视学习方式是否合适,而是抱怨学生怎么还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