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溶解大班教案(汇总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2024年溶解大班教案(汇总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2023年溶解大班教案【第一篇】
2.固体的溶解度及温度对它的影响。
4.气体的溶解度及压强、温度对它的影响。
教学重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2.饱和溶液要在哪两个条件下讨论才有确定的意义;
3.如何判断某溶液是饱和溶液,若该溶液不饱和,怎样才能使它变成饱和溶液。
我们已经知道,在相同条件下,有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里,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也就是说各种物质在水里的溶解能力不同。我们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
根据生活经验,溶解性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等因素有关。
在很多情况下,仅仅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是不够的,人们需要精确地知道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最多能溶解多少溶质,这就要用到溶解度这个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条件:一定温度下;
标准:100克溶剂里;
状态:饱和状态;
本质:溶质的质量;
单位:克。
在20。c时,100克水里最多能溶解36克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了饱和状态),我们就说氯化钠在20。c时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克。又如:在20。c时,氯酸钾在水里的溶解度是克,那就表示在20。c时,100克水中溶解克氯酸钾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1.下列叙述是否正确。
(1)食盐在水里的溶解度时是36克。
(2)2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克。
(3)20。c时,50克水中加入18克食盐后溶液恰好饱和,因此,20。c时,食盐在水里的溶解度为18克。
(4)10。c时,100克水里溶解了15克蔗糖,所以,10。c时,蔗糖的溶解度为15克。
2.6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24克,填表:
溶质。
溶剂。
溶液状态。
温度。
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
溶液质量。
3.20。c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1)20。c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食盐。
(2)20。c时,食盐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物质的溶解性和溶解度是什么关系呢?物质的溶解性,即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它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一种性质。这种溶解能力既取决于溶质的本性,又取决于与溶剂间的关系。而物质的溶解度,它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来衡量物质溶解性的一把“尺子”。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所能溶解的不同质量,就在客观上反映了他们溶解性的区别。
20。c时。
。
~1。
1~10。
10。
溶解性。
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1.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无关的因素是()。
a.溶质的性质b.溶剂的种类c.溶液的多少d.温度的高低。
2.测定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时,所用溶液必须是()。
a.浓溶液b.稀溶液c.饱和溶液d.不饱和溶液。
3.20。c时,100克水中最多溶解10克a,40。c时,200克水中最多溶解20克b,则a、b两物质的溶解度关系是()。
a.a=bb.abd.无法比较。
4.6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克,这说明在时,水中最多可溶解硝酸钾,形成硝酸钾溶液。
2023年溶解大班教案【第二篇】
科学概念: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不能无限量地溶解下去。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设计“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并能根据计划开展研究,学会运用数据作出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溶解实验中能用观察到的事实与他人进行交流,并在制定计划和实验操作中感受科学探究的严谨。
经历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的活动过程。
演示实验用:食盐、塑料小勺、筷子、烧杯、水。
组实验材料:食盐1小瓶备用、(亦可每包2克的食盐10包)、筷子1、盛50ml水的烧杯1、水槽1、天平1。
一、引入问题3’。
1.老师桌上有盐、烧杯、水、勺子、筷子,猜猜看,能用这些材料做什么实验?
3.提问:如果不停地往这杯20ml水里放盐,不停地搅拌,盐会不断地溶解吗?(板书课题: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4.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先50ml水来做实验。(在课题一杯后加上50ml)。
二、制定一杯水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研究计划20’。
1.请你推测一下,这杯50ml的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2.学生猜测:2勺、3勺、5勺……。
3.组织学生讨论:想知道谁的猜测正确,该怎么做呢?
4.组织学生汇报,完善研究计划。(建议用以下形式表达研究计划)。
研究计划。
一、研究的问题。
50ml水能溶解几勺食盐?
二、准备的材料。
1、一杯50ml的水。
2、一小袋盐。
3、小塑料勺、筷子、记录纸。
三、研究的方法。
1、一勺一勺的加,每放一勺用尺刮一下。
2、等一勺完全溶解后再加第二勺,直到难以溶解为止。
四、研究结果。
我们发现:5毫升的水能溶解勺食盐,即克食盐。
5.关键性提问:(边交流边完成以上研究计划)。
1.一勺盐怎么算?(满满一勺,用尺平刮一下)。
2.第一勺加进去以后,什么时候加第二勺?加到什么时候不要加了呢?(等溶解后再加第二勺,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3.要判断是否溶解是在搅拌时观察还是搅拌后等一下再观察呢?
4.一共溶解几勺怎么算?(如果放到第7勺没有溶解算6勺)。
5.根据大家讨论,我们制定了这份计划,计划中哪些地方制定得还不够完善,可以提出来修改。
三、分组实验5’。
1.学生根据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活动。(提醒做好研究记录)。
2.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和分析研究结果8’。
1.汇报实验数据。出示一张大表收集学生数据,如下:
勺数。
组别。
6勺7勺8勺。
9勺10勺11勺。
12勺13勺。
14勺14勺以上。
第1组第2组第3组第4组第5组。
2.从汇报的数据看,你发现了什么?
3.你们想一想:为什么同样一杯水里溶解的盐有多有少呢?(引导学生反思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导致同样一杯水溶解的盐不一样多。)。
4.讨论:我们怎样回答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看大多数组溶解多少食盐?)。
5.出示天平,测量1勺大约是()克,接下来换算50ml水大概溶解多少食盐。
6.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在20摄氏度的环境下50ml能溶解18克的盐。
拓展:下节课老师请你把这杯水中的食盐与水分离出来,你能想出什么办法呢?
2023年溶解大班教案【第三篇】
一、教学目标 。
1.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区别和联系。
2.进一步练习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向试管里滴加液体和振荡试管的操作;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步骤的能力。
3.从影响溶解度的诸因素中,对学生进行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方法。
边讲边实验。
三、教学用品。
四、教学过程 。
师:现在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意见。
生甲:可以采取增加溶剂的方法,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请你具体地说明操作步骤。
生丙:可以用加热的方法试一试。给试管里的饱和溶液加热,观察试管里剩余的固体是否溶解。如果溶解,饱和溶液就变成不饱和溶液了。
师:应该怎样操作?
生丙:用试管夹夹持盛有饱和溶液的试管,在酒精灯上先均匀加热,然后加热液体。观察试管里的固体是否溶解。如果固体溶解了,就停止加热。
师:停止实验操作。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生乙:向盛有硝酸铵饱和溶液的试管里加入少量的水,振荡试管,原来试管里剩余的固体又继续溶解了。说明增加溶剂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生丁:我们是向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水,振荡试管,原来试管里未溶解的硝酸钾又溶解了。说明增加溶剂,也可以使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使用加热的方法,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生戊:给盛有硝酸钾饱和溶液的试管加热,不久,试管里剩余的固体硝酸钾又溶解了。说明加热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应该说是“加热”还是“升高温度”?
生戊:是升高温度,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生辛:和加热硝酸钾饱和溶液的现象相同。说明升高温度也能使硝酸铵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生己:又会变成饱和溶液。
师:这是结论。你根据什么现象得出这个结论?
生己:试管中又会有固体物质析出。
因此,只有指明在“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里”,“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切的含义。
生甲:要指出是哪种溶剂,还要规定在一定量的溶剂中。
生壬:要在一定的温度下。
师:还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生丙:还必须使溶液达到饱和。
师:大家回答得很正确。科学上就是用“溶解度”来定量地表示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能力的大小。溶解度是这样规定的:[教师边讲边板书]“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种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如果不指明是哪种溶剂,通常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请同学们打开书,查阅用实验的方法测出的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学生查阅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师:大家查一下,在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数值是多少?
生[齐]:。
师:用什么单位表示?
生[齐]:用“克”表示。
师: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它表示什么意义?
师:正确。溶液的状态只能用“饱和”或“不饱和”来描述,而不能用溶解溶质的“多少”来表示。溶解度的概念包含以下四个要素,即“一定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状态”和“溶质的克数”缺一不可。
(1)20℃时,10g食盐可以溶解在100g水里,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g。
(2)20℃时,10g食盐溶解在水里制成了饱和溶液,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g。
(3)20℃时,20g某物质全部溶解在100g水中,溶液恰好达到饱和,这种物质的溶解度就是20g。
师:今天,我们通过实验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不仅跟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而且受外界条件的影响。为了确切地表示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要应用溶解度的概念。溶解性和溶解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溶解性是指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的能力,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通常使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或不溶等粗略的概念表示。溶解度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衡量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一把尺子”,定量地表示在一定条件下,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所能溶解的最大质量。溶解性和溶解度有一定的联系。溶解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例如,通常把在室温(20℃)时,溶解度在10g以上的,叫易溶物质;溶解度大于1g的,叫可溶物质;溶解度小于1g的,叫微溶物质;溶解度小于的,叫难溶物质。
课后,请大家完成作业 之后,思考下面的问题。
板书思考题。
怎样测定室温下硝酸钾的溶解度?
2023年溶解大班教案【第四篇】
在生活中幼儿对冲剂类药物放入水中后会发生溶解现象产生了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根据大班幼儿的兴趣所在以及他们在认知活动方面,无论是观察、注意、记忆过程或是思维和想象过程,都有了自己的观点和方法。根据这一年龄特点,我设计了这次活动,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尝试、实验,从中发现有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有些物质不能溶解于水,在观察、比较和探究的过程中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
1.知道有的物体有被水溶解的特性。
2.知道实验的正确方法。
3.体验动手实验的科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训练幼儿手脑并用的能力。
教具学具:透明量杯、可溶物品和不可溶物品若干;温开水、课件等。
环境创设:主题墙“保护汉江水资源”。
知识经验:幼儿有过物质溶入水的粗浅的科学知识。
一、故事导入:小马买糖。
二、基础部分:
1.组织幼儿观察了解实验用品。
(1)教师:请小朋友看看桌上放着什么实验用具和用品?
(2)请幼儿观察。
2.开始做实验。
实验:猜想并记录:谁不见了?
(2)幼儿猜想并记录。
(3)展示幼儿记录,幼儿讲述自己的猜想。
实验并记录:到底谁不见了?
(1)老师:小朋友的说法各有不同,到底谁猜对了谁猜错了呢?我们还是做个实验试试对吧。在做实验前,我想请你们把这些材料都放进杯子中,进行充分的搅拌之后,先别忙着记,先观察观察,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发生?然后,在你的小记录本后面,把这种有趣的现象画出来。
(2)让幼儿从上述四种食品中各取少许放在自己的透明杯中。
(3)引导幼儿观察:不搅拌饮料,看看有什么变化?
(4)指导幼儿做记录。
(5)幼儿拿记录本讲述自己发现的现象。
(6)幼儿将自己配制的饮料喝完,请每组一名幼儿讲解实验结果。
教师小结:一些物质放进水中会不见,这种现象叫溶解,可溶于水的物品越是颗粒小的溶化的越快。
三、引导幼儿举一反三。
提问:还有什么食品也是用开水冲泡溶解后饮用的?引导幼儿举一反三。
四、总结,活动结束。
世界上有许多东西在一定条件下都会发生变化。有的原来是固体状或粉末状的东西,遇到水就会改变它原来的样子。人们可以利用这些东西的特点来创造美好的生活。
请幼儿回家尝试还有哪些东西能够溶解在水里?在家做实验并把实验结果与同伴交流分享。
2023年溶解大班教案【第五篇】
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依赖于三个主要因素:物质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液体是否被搅动。在前几课的溶解实验中,学生很自然地会注意到溶解的快慢问题,想到是什么因素影响了溶解的快慢。怎样让食盐溶解得快一点?学生比较容易想到的是搅拌,因为前面几课的实验中多次使用了搅拌的方法,他们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经验。本课从“搅拌对溶解的影响”这个对比实验入手,到学生自行设计“怎样加快溶解”的研究,指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怎样加快方糖的溶解?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好的效果。
学情分析。
学生对溶解已有一定认识,在前面的实验中也用到过搅拌的方法。对如何加快溶解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比实验是证明各种猜想的的探究方法。学生刚刚接触这样的的探究方法,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速度的主要因素。
2、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3、在活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逐步发展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重点:通过实验验证加快溶解的方法。
学习难点:对比实验中单个变量的控制.
2023年溶解大班教案【第六篇】
一、教学目标 。
1.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区别和联系。
2.进一步练习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向试管里滴加液体和振荡试管的操作;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步骤的能力。
3.从影响溶解度的诸因素中,对学生进行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方法 。
边讲边实验。
三、教学用品 。
四、教学过程 。
师:现在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意见。
生甲:可以采取增加溶剂的方法,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请你具体地说明操作步骤。
生丙:可以用加热的方法试一试。给试管里的饱和溶液加热,观察试管里剩余的固体是否溶解。如果溶解,饱和溶液就变成不饱和溶液了。
师:应该怎样操作?
生丙:用试管夹夹持盛有饱和溶液的试管,在酒精灯上先均匀加热,然后加热液体。观察试管里的固体是否溶解。如果固体溶解了,就停止加热。
师:停止实验操作。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生乙:向盛有硝酸铵饱和溶液的试管里加入少量的水,振荡试管,原来试管里剩余的固体又继续溶解了。说明增加溶剂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生丁:我们是向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水,振荡试管,原来试管里未溶解的硝酸钾又溶解了。说明增加溶剂,也可以使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使用加热的方法,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生戊:给盛有硝酸钾饱和溶液的试管加热,不久,试管里剩余的固体硝酸钾又溶解了。说明加热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应该说是“加热”还是“升高温度”?
生戊:是升高温度,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生辛:和加热硝酸钾饱和溶液的现象相同。说明升高温度也能使硝酸铵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生己:又会变成饱和溶液。
师:这是结论。你根据什么现象得出这个结论?
生己:试管中又会有固体物质析出。
因此,只有指明在“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里”,“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切的含义。
生甲:要指出是哪种溶剂,还要规定在一定量的溶剂中。
生壬:要在一定的温度下。
师:还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生丙:还必须使溶液达到饱和。
师:大家回答得很正确。科学上就是用“溶解度”来定量地表示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能力的大小。溶解度是这样规定的:[教师边讲边板书]“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种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如果不指明是哪种溶剂,通常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请同学们打开书,查阅用实验的方法测出的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学生查阅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师:大家查一下,在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数值是多少?
生[齐]:。
师:用什么单位表示?
生[齐]:用“克”表示。
师: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它表示什么意义?
师:正确。溶液的状态只能用“饱和”或“不饱和”来描述,而不能用溶解溶质的“多少”来表示。溶解度的概念包含以下四个要素,即“一定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状态”和“溶质的克数”缺一不可。
(1)20℃时,10g食盐可以溶解在100g水里,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g。
(2)20℃时,10g食盐溶解在水里制成了饱和溶液,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g。
(3)20℃时,20g某物质全部溶解在100g水中,溶液恰好达到饱和,这种物质的溶解度就是20g。
师:今天,我们通过实验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不仅跟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而且受外界条件的影响。为了确切地表示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要应用溶解度的概念。溶解性和溶解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溶解性是指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的能力,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通常使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或不溶等粗略的概念表示。溶解度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衡量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一把尺子”,定量地表示在一定条件下,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所能溶解的最大质量。溶解性和溶解度有一定的联系。溶解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例如,通常把在室温(20℃)时,溶解度在10g以上的,叫易溶物质;溶解度大于1g的,叫可溶物质;溶解度小于1g的,叫微溶物质;溶解度小于的,叫难溶物质。
课后,请大家完成作业之后,思考下面的问题。
板书思考题。
怎样测定室温下硝酸钾的溶解度?
2023年溶解大班教案【第七篇】
认识时间和记录时间的技能对大班幼儿来说尤为重要。通过与部分幼儿家长和小学老师的交谈我了解到:很多幼儿进入小学后遇到很多困难,其中就包括认识钟表的问题,常常导致由于不认识钟表而耽误上课时间的情况发生。为了更好的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我以大班上学期这一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从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和自身需要出发,将科学领域的认知目标与语言、健康等领域相渗透,设计了《有趣的钟表》这一科学领域的活动,旨在激发幼儿对时间的兴趣,帮助幼儿产生初步的时间概念,逐步习得守时、惜时的良好礼仪行为习惯。
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图片的形式了解记录时间的多种方式,对钟表产生兴趣。
2.知道钟表上时针、分针的'名称,初步学会看整点。
3.培养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良好礼仪行为习惯。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初步了解钟表的作用。
物质准备:自制微课视频课件《有趣的钟表》。
活动过程。
1.请你猜一猜:用猜谜语形式导入活动。
师说出谜面:小小圆形运动场,三个选手比赛忙。跑的路程分长短,最后时间都一样。(谜底:钟表)。
2.什么是钟表:引导幼儿了解钟表的作用,引起幼儿活动兴趣。
3.钟表的发展:认识我国古代观测时间的工具。
出示日晷、圭表、漏壶、蜡烛和更香的图片,并对观测的具体方式做简单地介绍。
1.怎样看时间:
出示钟面,通过观察了解分针和秒针长度的不同、钟面上的12个数字的空间排列位置。
教师小结:时针、分针和12个数字组成了一个漂亮的钟面。
2.认识整点:幼儿自由感受时针和分针的运转规律。
(1)认识7点。
师演示:分针指到“12”、时针指到“7”。
提问:现在是几点?
教师小结:分针长长指12,时针指7就7点。
(2)认识8点。
了解记录时间的一般书写方式。
教师小结:小圆点后面两个0,前面是几就几点。
小口诀:分针长长指12,时针指几就几点。
3.趣味连连看。
观察上排钟面显示的时间,用直线将下排对应的具体时间相连。
4.看一看,说一说。
教师出示图片,请幼儿说一说图片中出现的活动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哪一。
个环节,并说出相对应的整点时间。(进餐环节:11点11:00;离园环节:4点4:00)。
5.请你算一算。
幼儿观察钟面上的时间,并说出下一个整点是几点。
教师总结,鼓励懂得幼儿珍惜时间、遵守时间。
活动延伸。
1.在游戏环节引导幼儿绘制自己设计的钟面,学会记录整点。
2.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教师和家长的适时引导和提问,帮助幼儿进一步认识秒针,学会记录半点。
活动反思: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而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又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竞争意识。活动中通过让幼儿做小主人,让幼儿有一种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了幼儿展示自我的愿望,让幼儿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多样的活动形式,彻底打破了以往单一技能的训练,充分考虑到了幼儿的个别差异,有利于幼儿个性的发展和协作精神的培养。课件背景音乐的播放让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乐曲中钟表形象。
2023年溶解大班教案【第八篇】
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分组材料:食盐1、沙1、面粉1、装水烧杯3、筷子1、玻棒1、水槽1、漏斗1、滤纸3、铁架台1。(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
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
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4.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
5.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6.教师引导: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
7.学生实验:分别做过滤食盐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并观察滤纸,汇报观察结果。
8.交流实验结果,整理对溶解的新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提醒学生注意:溶解的溶不是熔也不是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