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的精编教案【实用5篇】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教案“《苏州园林》的精编教案【实用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第一篇】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二、学习本文语言的多样性
提示:本文语言的多样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归纳:
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2、句子的多样性:描述性和概括性的句子。
3、用词的精练、准确和周密。
4、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
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提问:本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第5段为例说明。同学发言,归纳:
第1句是说明,说明花草树林映衬方面的图画美。第2句是描写,描写了俯下的高树枝和仰起的低树枝,交相辉映的情景,富有动态,给人以层次感。第4句“因为依据另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是议论,阐明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
提问:还能找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例子吗?
如第7段中描写,第1段中的议论,既增强文章生动性、趣味性,又对苏州园林作了画龙点晴的评价。
提问:前面看到本文有不少具体描述的句子,其实文中也有不少概括说明的句子,同学们找找看。
如第2段中概括苏州园林总特征的句子;第5、6、7、8段的第一句都起到了概括苏州园林特点的作用。
三、语言的特点
提问:请同学们找找本文运用词语的特点。
1、准确
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玩赏、欣赏、观赏)
2、周密
请说出以下各句划线词的作用。
①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②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③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④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3、精练
请读第7段,说说段中“栽”、“蔓延”、“补”几个动词用得为什么好?
这几个动词恰当而形象地写出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化静为动,化音调为色彩。
提问:能找出本文中使用的多种修辞方法吗?
排比:第2段。设问:第3段。比喻:第3段。
有人说本文具有散文特色,是因为作者通过说明描绘,自然、真切的再现了苏州园林的风貌,使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正如题目所写,使人有种“眷恋”之情,你能从文中找出例子吗?
如第4、5、7、8、9段的结尾及全文的结尾,都是有景有情的。
四、小结
本文由总到分地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对苏州园林的赞赏和眷恋之情。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第二篇】
一、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架设生活与教材相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使小组合作、讨论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阅读理解、感受、体悟园林建筑的自然美,让每个学生从心底热爱自然。
二、教学方式的构建
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苏州园林画面,使学生对苏州园林的认识更形象,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及其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园林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利用课件展示教学内容,能让学生在图文并茂中理解、领悟教材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篇说明文适合培养学生自我审美鉴赏能力,同时教学中注重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构成“整体把握”——“具体感受”——“审美探究”的学习过程。
三、教材分析
1、地位:本文是人教版第五单元第十八课,是1篇说明文。本册教材着重培养阅读说明文的能力,阅读说明文首先要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其次了解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其准确的说明语言。因此,作为说明文的名篇,本文有着重要的地位,学好本文,对学习其他说明文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
2、教材内容分析:《苏州园林》是1篇介绍园林建筑艺术的说明文。作者叶老先生以其精练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抓住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条分缕析地做了全面、深刻的介绍。文章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在建筑上的成就,称其为“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即典范之作。然后,详细介绍了园林建筑布局,写得情文并茂,趣味盎然。我觉得本文与其他说明文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是像导游词一样的平面介绍,也不是呆板严肃的结构剖析,而是把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展示在读者面前,所以作者在文中处处提到“画”字,使读者无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感觉,不见其景却如临其境!学习这样作品,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又可以丰富关于园林建筑艺术方面的知识,获得美的享受。
四、教学要求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生字、生词和与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
2、领略苏州园林的风采;
3、了解本文从整体到局部的写作脉络;
4、体会本文自然贴切的说明语言。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古老园林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结构、把握苏州园林的特征,领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
初步鉴赏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设计方法、手段
我没有去过苏州园林,读了叶老的《苏州园林》之后,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苏州地处江南水乡,园林建筑更是富有诗情画意。虽然这是1篇说明文,但我真的不想让这种诗情画意在传统的教学中流逝,于是我让学生抓住“以读为本”的宗旨学习课文——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说话、在读中质疑、在读中鉴赏、在读中感受。具体来说,我是让学生在读中思考、领悟最能表现苏州园林特点的句子,整体把握全篇关键所在,然后通过朗读具体感受苏州园林的特点。让学生在读中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苏州园林独有的艺术魅力。同时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活动自主解决问题,用电化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理解、鉴赏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美景甲天下,杭州有西湖,那苏州以什么美景而名闻天下呢?今天咱们跟着叶老一起走进富有诗情画意的苏州园林吧!
(二)学习新课
第一步:现在,让我们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读书时,可以把课文的重要内容、重要信息、关键语句划出来。读完后我们交流。读的过程如有疑问、请举手。
同学一起交流(指导读书的方法)
通过学生交流明确“标本、鉴赏”两个关键词
〔放镜头2〕:出示“标本”“鉴赏”
(由“标本”“鉴赏”总领全文,选好教学切入口,有创意)
<1>解释“标本:
让学生说。
<2>为什么苏州园林可以称它是“标本”呢?
(因为苏州园林“可以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那么这幅画中,都有些什么内容呢?(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亭台轩榭、假山池诏、花草树木、花墙廊子、还有角落、门窗、色彩等等)
<4>把这些都有机布置在一起就成画了吗?就是一幅完美的画吗?
〔放镜头3〕关于亭台轩榭自然之趣
假山池诏艺术
花草树木画意
花墙廊子画意
(出示画册)给学生看,让学生感受苏州园林特点,每一张画片都是一幅完美的画。可见,苏州园林的特点确实是“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我想:这就是标本,因为它代表了中国园林的特征。我们读说明文,首先就要抓住特征。
接下来再释义“鉴赏”,和“欣赏”“观赏”比较释意
(同学发言后,师归纳,同义词比较,体现语言课特色)
〔板书:欣赏、玩赏、鉴赏〕
可见,作者写苏州园林,是从鉴赏的角度写的,所以他会看到一幅幅画。
2、第二步: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鉴赏角度看看哪段文字写得最好。(请同学们交流)
(这是指导学生精读课文,这一问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课文,让学生独立阅读,自由发表意见)
下面老师来谈谈看法,好吗?老师读了这篇课文,觉得第4段挺好。
因为:第一,层次清楚:第一句话是总说,“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然后分两个层次来对第一句话进行说明,先说假山,后说池沼。这样,文中总说分说清清楚楚。再看写假山时也是按总分顺序写的。
第二,多角度来说,如写假山部分:先正画写假山“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然后呢,从设计者和匠师的角度来写,就是“设计者、匠师”胸中有丘壑,即胸中有画,所以他们堆叠出来的假山就是一幅幅画。最后从游客角度写。游客攀登假山时,能欣赏到、领略到这些画意,因此即使这些在城里的假山,也会让游客觉得“身在山间”。
现在我们要研究的是:课文在写假山时,为什么要从设计者,匠师和游览者的角度来写呢?
我们再回头看这些文字中第三句话:“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这些句子能涵盖苏州园林所有的假山吗?不能。因为从正面写,是写不尽假山的美的,只有写设计者、匠师,写了游览者后才可把假山的美都表现出来了。
我还喜欢这段文字的语言,请看:
精练而形象
一、概括性强。如“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句话。这个句子将苏州园林的假山艺术都概括出来了,它强调的是艺术,假山的堆叠充满了画意,这就是艺术。
二、精练而形象。如结尾句“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这句。这中间“鱼戏莲叶间”就是一幅画:红色的鲤鱼,翠绿的莲叶,清澈的池水,它把鱼、莲叶和水的美都表现出来了。“戏”字用得非常形象,将鱼儿那种调皮、玩耍、游戏的神韵、灵气都写出来了,而画恐怕就达不到这种境界了,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
“又是入画的一景”,句中的“又”字,它强调这是许许多多画中的一幅,一个“又”字,涵盖了多少内容啊。大家看,仅这么一个句子,就让我们感觉到了这篇文章语言的精练而形象,似乎也充满了画意。
3、下面,让我们在鉴赏、品味的基础上来集体朗第4段。
师小结:
同学们:鉴赏课文可以有很多种方法。今天,我们是从两个方面来鉴赏的:一个是结构,一个是语言。读书也可从两方面读:初读了解,再读精读、鉴赏品味。
下边,请同学们也像老师那样,从这两个角度来鉴赏。小组合作完成,然后交流。(引学生举一反三,教会学生阅读,鉴赏方法)。
(三)知识探究、延伸
同学们,我们刚才跟着作者领略了苏州园林的实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苏州园林还有很多美地方。
老师提示,如园林里的楹联是可以研究的课题。什么是楹联?(就是在堂屋或亭子前柱子上的对联。)现在大家看这幅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镜头6〕演示楹联
大家看看:这幅楹联挂在哪里最合适?有荷花或水的地方即可,它与亭前池中的荷花共同构成了一幅完美的荷花图。楹联与景物是相互映衬的,这就是苏州园林的另一个方面。这个课题值得我们研究。
(这个课题的设计是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提出探究性课题,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符合新课程理念)
(四)最后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一次感受《苏州园林》带给我们的精彩和美丽(齐读)
这是我设计的《苏州园林》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我将采取分组合作、研讨,让学生梳理归纳全文脉络,并展示给大家。明确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进一步体会说明文语言及其特点(即多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运用)。板书设计我采取框式结构形式,按文章结构特点来设计的,直观清晰。
七、设计特点:
(一)突出了学生学习过程。安排了三次阅读活动,每次的目的不同,这样安排强调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放手让学生自由读,有创意的读,而不是老师的讲代替学生的读。这样设计符合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
(二)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安排三次比较集中的合作交流活动。
(三)教师的指导作用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始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指导者。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以自己的行动对学生的阅读和表述起着较好的指导作用,同时教师又注重教学过程的创新设计,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苏州园林》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轩榭、败笔、邱壑、嶙峋、镂空、蔷薇、明艳、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等词语,掌握其音、义,并用词造句。
2、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3、了解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初步学写说明文。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2、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3、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难点
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课前积累
学习课文之前,利用书籍、网络等课程资源辅助教学,指导学生登录“园林”旅游天地等网站,走进图书馆,了解苏州园林的概况,增强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为学好课文打下基础,同时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充分预习,探究课后习题,养成自学的好习惯。
(二)导入并简介作者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近则四五百年,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叶圣陶老先生去观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吧。
作者:叶圣陶(1894——1988)名绍钧,现代作家,著名语文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22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苏州,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入的研究。本文是叶老病愈后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言。著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
(三)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鉴jiàn赏轩xuān榭xiè池沼zhǎo丘壑hè嶙lín峋xún
庸俗yōng着眼zhuó琢zhuó磨镂lòu空蔓màn延
蔷qiáng薇wēi斟zhēn酌zhuó相间jiàn单调diào
因地制宜别出心裁重峦叠嶂俯仰生姿诸如此类别具匠心
(四)自主式阅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应从下面儿方面人手?(明确说明文的对象,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理清说明的顺序,找出说明的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
1定义: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说明事物或阐释事理为主要内容,它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特点、功能,或者解释事物的含义、原理、关系、演变等。
2分类: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3特征:说明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
“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主要标志,抓住了特征也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4常见的说明方法有:打比方、下定义、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画图表、举例子、引资料。
5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按照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常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过程。《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里对十幅浮雕的说明。
空间顺序:按照空间的位置来安排说明顺序。常用于对群体事物的说明。
逻辑顺序:按照事物的逻辑关系来安排说明顺序。
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原因——结果主要——次要
现象——本质特点——用途
6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准确就是如实的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就是说明文科学性要求,其作用是为了更好的说明事物的特征。
(五)精读课文,理清结构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总说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特殊地位和影响,概括介绍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第二部分(3—9):多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总特征
为两层:一、(3—6)围绕四个“讲究”分别加以具体说明;
二、(7—9),从园林角落、门窗图案、屋室装饰等方面说明也没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前者从大处讲,后者从细部谈,说明这里的一切构成了“完美的图画”。
第三部分(10):指出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还不止以上写的这些。
总—分—总整体—局部把握作者的说明顺序
1问:课文的第3、4、5、6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
第2段是总说,第3、4、5、6段是分说。每一段与前面的~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
上述四方面是重点,作者作详细说明。
2问:课文第7、8、9段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
这三段从园林角落的布置、门和窗以及色彩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这是细部介绍属非重点,故写得简略。
3问:读第10段,想本文结尾有何特点?
文章收尾留有余地,令人回味。
总观全文的结构脉络
总说(完美的图画)——分说
大处讲究:布局(3段)
配合(4段)
映衬(5段)
层次(6段)
细部注意:每个角落(7段)
门窗图案(8段)
色彩(9段)
(六)布置作业
《苏州园林》教案设计【第四篇】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组织方法。
2.培养学生在占有一定材料的基础上(或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概括事物的共同特点的能力。
二、难点、重点分析
1.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分析: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再现了它的画意美,显示了设计者和工匠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2.苏州园林中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合称四大名园,作者为什么没有提到,却把苏州所有的园林都写到了?
分析:苏州园林蜚声中外,作者对苏州园林的个性特色略而不提,而是异中求同,经过比较归纳,准确地抓住了各个园林建筑的共同点,并用精练的语言加以说明,这就避免了用很多文字写个别园林,而给读者以鲜明的整体感。文章的结构层次安排也很巧妙:一是没有按常见的空间顺序,而是采用了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先作概括说明,明确说明中心;二是围绕中心作具体说明,其间又以从大到小从主到次为顺序,使文章条理清晰。这样,读者不仅领略到了苏州园林的整体美,也获得了具体感受。
3.归纳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分析: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是: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恰当地安排说明顺序,灵活地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语言准确,明晰,表达充分、严密。这是1篇典范性说明文,构思缜密,脉络清楚。说明准确,叙述生动是本文的显著特点。
4.作者对苏州园林的印象是什么?有什么写作意图?
分析:“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开头写总的印象,揭示了文章的写作意图:让大家用艺术的眼光去鉴赏苏州园林。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导入 新课。
苏州是个有悠久艺术传统的历史名城,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种植花草树木,供人游赏休息的风景区),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这篇艺术性很强的说明文就概括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基本特点。作者叶圣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入的研究,因此写得很有特色。
(二)检查预习,出示小黑板正音正字,补充解词。
1.正音正字:镂lòu,从钅,娄声,不读lǔ,嶂zhàng不读zhāng。
2.补充解词:
(1)因地制宜: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2)标本:本意是经过整理而保存原形的动物、植物、矿物等实物样品,供观摩、研究之用;文中借来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的价值
(3)败笔: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画画得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得不好的词句。
(4)图案:有装饰意味的花纹或图形,以结构整齐、匀称、调和为待点。
(5)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峦,小而尖的山;嶂,直立如屏障的山峰。文中指假山堆叠的形状。
(6)俯仰生姿:有的向下,有的向上,形成各种美好的姿态。
(7)珠光宝气:珍珠与美玉发出的光辉。
(8)闲适:闲静舒适。
(9)明艳照眼:鲜明艳丽,使人眼明目亮。
(三)范读课文、引导分段。
文章可分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总印象和共同点。第二段(3~9自然段)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处处入画。第三段(10自然段)交代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不止以上写的”,结束全文。
(四)讲析第一段(1~2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提问: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印象是什么?这种印象是怎样得来的?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学生答问,明确:总印象为: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印象由一二句中两个“到过”而来。作者的总印象指明了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地位,告诫我们鉴赏我国园林不应错过苏州园林。
2·词义辨析。
(1)“其他地方”指哪些地方(指苏州以外)
(2)标本、标志、标准。这里有“范本”之意;标志,记号;标准,规范、衡量事物的准则。
(3)鉴赏、观赏、欣赏。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观赏指观看欣赏;欣赏指对艺术品的领略和玩赏。文中选用“鉴赏”一词,明确要求我们对苏州园林不只是观看,玩赏,还要作分析、评价。
3.学习第2自然段。
(1)齐读第2自然段。
(2)提问: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是什么?哪些方面最能体现这一特点?作者在遣词上有什么匠心?学生答问,明确: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处处入画”(学生划出书中相应文字),具体表现为四个“讲究”和一个“一切”。这是下文说明的总纲和顺序。
四个“讲究”构成排比,暗示了下文(3~6自然段)具体说明内容。“一切”既总结上文四个“讲究”,又为下文(7~9自然段)的小处埋下伏笔。
“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
4.讨论第一段两自然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及第一段与第二段的结构关系。明确:第一段的两节为因果关系。正因为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才使它具有“标本”的价值。这里的因果说明,既赞美了苏州园林,又颂扬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
第一段是总的说明,明确说明中心;第二段是分别说明。先总后分便是这篇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5.指导朗读课文第一段。
(1)明确说明文的朗读要求,略加点拨。
(2)指名朗读第一段。
(五)讲析第二段。
1.提问:第二段可分几层?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学生答问,明确:第二段可分两层。第一层(3~6自然段)从四大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第二层(7~9自然段)从不可忽视的三小处,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处处入画”。第一段与第二段是总分关系。
2.讲析第一层(3~6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层。
(2)指导分析第3自然段。
①指名概括段意。明确: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即“不讲究对称”,有“自然之趣”。
②提问: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3)指导分析第4自然段。
①指明概括段意。明确:说明苏州园林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②引导分析说明层次。明确: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指有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有“自然之趣”,能使游人“只觉得身在山间”。其次写池沼。先抓住关键,说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后从动静的配合上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多姿多彩,各具匠心又有其共同特色。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
(4)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①指名概括段意。明确:说明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富有画意。
②逐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是空间上使高低树俯仰生姿,互相映衬;一是根据季节变化“花树相间”,达到四时不谢。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
③提问:这段文字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明确:这段文字以说明为主,也适当穿插了描写和议论。如二、三句即是描写,后面的“古老”“盘曲磷峋”“满眼的珠光宝气”等也是描写性的。这些描写具体清楚地说明了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自然之趣,富有画意。“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这是议论,充分说明了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符合中国的绘画艺术美。
说明文的描写,着眼于说明特征,并且比重不大,只是稍加点染起辅助说明的作用;说明文中的议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齐读第5自然段
(5)学习第6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并概括段意:说明苏州园林层次多、景致深的特点。
②分析:第6自然段主要用解说方法,突出了巧妙的设计和安排,能给游人以画意实感。文中的两个“更”字与“多了”、“深了”紧密呼应。
3.指导分析第二层(7~9自然段)。
①齐读第二层。
②提问:这一层说明了哪些具体内容?与文章的说明中心是否吻合?学生答问。明确:上一层主要说明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层主要说明苏州园林的小处也“不可忽视”,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第7自然段说明,苏州园林各个角落都注意画意美;第8自然段说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第9自然段说明苏州园林的彩绘“自出心裁”。这一层出是紧紧围绕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
③讨论第7自然段首句的作用。明确:这一句既是本自然段的中心句,又是本层次的总说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④小结第二段:这一段紧紧围绕第一段提出的说明中心,进行了具体说明,是全文的主体和重点。
(六)讲析第三段(10自然段)。
1.提问:这段文字是否多余?学生答问。明确:这一段交代说明,是不可忽视的结语。它总结了全文,给人以余味,再次激起了读者急于一游苏州园林的强烈欲望;也使行文缜密。
2.齐读课文第三段并体味文意。
(七)总结课文。
(见:“难点、重点分析”)
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教案设计【第五篇】
《苏州园林》
太林学校 袁光德
素质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学习用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征。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事物特征的能力和准确表达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4、 心理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大胆发言,说真话的良好心理品质。
教学难点 :准确地说明事物。
教学重点: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学生分析:本教案是公开课上教师与陌生的学生力求一节课完成《苏州园林》一文的教学设计,要求学生预习解决生字词。由于教师与学生互不了解,又有许多听课和评课老师,因此紧扣教学目标 设计了组织教学环节,力求调节好学生情绪、激活学生思维。
全堂课的设计,教师把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学习范例、自主表达作为第一要素。力求让师生忘记公开课的功利目标和压力,自然的、真实的展示自己学习、探究知识的过程。
教学过程 :
一、引入激趣
同学们,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我这人哪,自以为是很有个性的,但我很想知道我在你们的眼里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告诉我好吗?请注意:特点就是我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之处。(让学生自由的发言,教师适当评点,真诚地肯定找出老师特点(包括缺点)的发言。鼓励学生说真话,说独特的感受。)
正如同学们所说,老师不完美,也说不上漂亮,可我很快乐,因为我是独一无二的,我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你也一样。同学们能找出老师的特征,可以说我们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已完成了一半。因为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就是用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征。
二、学生自己寻找苏州园林的特征并进行说明
1、 请大家观看介绍苏州园林的影片,说说自己总的印象。
(学生一般会说出苏州园林很美,老师追问究竟美在何处。引导学生抓苏州园林的特征。板书代表性的答案。)
2、 定格一个画面,让学生鉴赏品位,理解苏州园林从整体到局部的美,指导学生有层次的鉴赏和说明(板书代表性的答案)。
三、探究课文是怎样概括苏州园林特征的,体会课文说明语言的准确
1、 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的叶圣陶先生曾写过1篇艺术性很强的说明文来介绍苏州园林,我们来读一读看他是怎样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的。 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找出文中概括苏州园林总特征的句子。
(明确: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 讨论作者从那些角度来说明这幅画的完美的。
(明确:作者指出苏州园林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进景远景的层次,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
3、 比较先前板书的学生答案,思考并讨论作者说明顺序的清晰和说明语言的准确,指出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
(指导学生理解说明顺序的由总到分,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
4、 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语言的特点,找出文中还有哪些语句体现了准确性。思考,除了准确以外,这篇说明文语言还有什么特点。明确其语言的优美典雅。
四、拓展
有这样如画的园林,的确不愧人间天堂之美誉。其实,我们的祖国本就是一幅宏伟绚丽的画卷,咱们的家乡绵阳,不正是其中精美的一笔吗?
1、看绵阳人民公园和富乐山公园的图片,学生按自己的喜好分两组,讨论、概括自己所选公园的特点,比一比哪一个公园更好。
2、教师点评:同学们唇枪舌战,互不相让,真是难分难解。咱们请听课老师来评判胜负好不好?大家假设老师们是外来游客,请你当当小导游向他们推荐自己所选的公园,给大家4分钟的时间写解说词,每个组选出一名学生代表导游。哪个小组最后吸引的游客最多,哪个小组得胜。当然,如果有游客投诉宣传不实,有欺骗旅游者的语言,那个小组就取消比赛资格了。老师们,投诉请到我这儿,"3·15"到了, 我一定为消费者主持公道。学生写解说词。
3、选出的学生代表模拟导游。听课老师以掌声热烈程度评判胜负。
4、教师点评比赛结果,结束本课。
上一篇:《我变成了一棵树》教案精编5篇
下一篇:《桃花源记》教案优推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