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精选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青山不老精选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青山不老【第一篇】
一、谈话引出课题。
1、板书“青山”, “青山”让你联想到了什么?(指名两位学生)
2、板书“不老”,连起来读读,是什么意思?(指名一位学生)
3、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1篇课文,再次齐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抓紧时间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流利。自行解决生字词语。
师:同学们读的都很用心,字词都解决了吗?
(2)检察字词
师:青山是万年长青,不会老的,那人会老吗?人老了会是什么样子的?
《说文解字》中也是这样解释的:“七十曰老,言须发变白”,告诉了我们“老”的本义。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个人,课文自始至终没有提到
他的名字,文中称呼他为什么?
三品读,感悟
师:再次默读课文,画一画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2)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3)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想着这个故事,我们再来用心读读这几个句子,你觉得这些句子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
师:就是这样一位老人,文中说他创造了一个了奇迹。
[多媒体出示]
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呢?
(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加以说明)同桌交流,讨论一下,画出来相关句段。
预设交流点: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通过这些数字写出了老人创造了了不起的奇迹)通过3700亩林网与学校30亩作比较,想象老人种树的面积大,这的确是了不起的奇迹。(板书:创造了不起的奇迹)
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师:同学们,有同学说,不就是种树吗?我们家那边就是树多,我爸爸还栽过好多呢!!!算什么奇迹呢?
那么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预设:
⑴、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险恶,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呢?(学习2自然段,这段可以放在前面学生读课文后对“青山不老”新的认识时就可以教学)
一齐读一读,观看课件。这些图片出示的仅仅是一般的干旱、霜冻、沙尘暴,更可怕的是:结合注释学习“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读句子,说说解释,老人生活的环境就是如此的险恶,我们再来读一读。
我还知道老人生活条件的艰苦
一位年过80的老人,在环境如此恶劣的晋西北土地上坚持植树造林15年,并且还将继续下去。难怪我们在黄土高原上能看到那样的景致。
(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配乐读。)
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读板书“了不起的奇迹。
四、感受老人的精神,领悟“青山不老”。
师: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农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
(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师:有什么不理解的吗?
生:
师:同学们理解得不错。可是老农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老农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生:
师: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段话。
板书:永不屈服、乐于奉献→了不起的奇迹
这位老人是晋西北的农民,他淳朴得就像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地,淳朴顽强、不善言表。纵观全文老人只有一句话:“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 其实老人心中有千言万语。面对渐渐干涸的河流,面对皲裂的土地,面对土地日益荒漠化的趋势,他有许多的话要说。他想对乡亲们说什么?他想对年轻人说什么?他想对我们说什么?今天,你就做他的代言人,说出他心中的话。
青山不老【第二篇】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今天,我们将走进晋西北的青山,去看一位普通的老人用十多年的时间却创造的奇迹。请翻开第十六课《青山不老》(板书)。
二、谈话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师:同学们都已经预习的课文,说说,读了这篇课文,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学生交流)
教师相机引入对课文内容更深一步的学习。
1、过去的晋西北是怎么样的?
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在充分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内容的基础上出示课件。
2、这样的环境老百姓如何生存?(想像)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出示文字资料。
(晋西北风沙防治刻不容缓。)
3、你认为如何防治风沙?(学生交流)
4、文中的普通的老人是怎么做的?(结合课文内容,再想象他有风沙中植树的情景,感受老人的保护土地,与环境做斗争的精神。)
5、你认为他创造了怎样的奇迹?(15年,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3700亩林网。想像这些树林将为改善环境做出怎样的贡献。)
在学生充分体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出示课件。
三、体会人物精神
师: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因为短暂而使一个话题成为了人生中永恒的话题,那就是:一个人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换一句话来说就是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对于这个问题,你是怎么看的?(学生交流)
四、文中这个普通的老人,他把后半生所有的生命耗费在什么地方了?(植树造林,保护土地)他的生命已转化为什么了?(保护水土的绿洲了)他这么做值不值得?为什么?
五、深化理解
青山是不会老的,不会老的除了青山外还有什么?(讨论)
六、齐读课题:青山不老 (读出赞颂读出崇敬)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我按照了解晋西北,走近老人,体会老人的情感,感悟老人的精神的思路去进行教学,整个课堂都是在轻松的聊天气氛中进行的,对整堂课,我基本上是满意的,特别是对人生价值的讨论中,学生争着发言,颇有个人见解,反映了他们对人生最初的思考,这一处虽然不属教参上的教学重点,然而我却很注重。我认为,学习这1篇课文,如果不切实地对人生的价值进行一番深思,一番讨论,这堂课便是失败的,因为,读书是为了做人。
青山不老【第三篇】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课“盘踞、治理、归宿、如臂如股、劲挺、荡漾、领悟、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风雨同舟”等词语的意思,并读读记记。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位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特别感悟“青山是不会老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从重点句段中,领受老人以老弱之躯在这穷山恶沟里创造奇迹的不易,感受老人改造穷山沟信念之真、决心之大、意志之坚、品格之高。
教学准备:教学ppt
课前学生预习:
1、按课文前面的“连接语”预习课文,思考问题。
2、查找资料,搜集图片:“晋西北”、“晋西北老人”、“晋西北风沙防治”、“晋西北绿色生态治理工程”。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
一、 教学引入,初读课文:
1、教师导语: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15课《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美国的印第安人对他们美丽的故土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16课《青山不老》,要去看一看我们中国晋西北的一位老人对自己的故土——家乡的大山的热爱。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谁,什么地方,什么事?:
(1)分组读词语:△肆虐、盘踞、险恶、
△绿洲、治理、劲挺、荡漾、领悟、如臂如股、宏伟、
△风雨同舟、三番五次、 归宿、与山川共存 、与日月同辉
说说老师为什么如此分类出示本课词语?
(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 再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用“”找句子,并用“• ”打出重点词语。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2)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3)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三、读课文,找找如此瘦弱的老人却创造了什么奇迹。用“ ”找句子,并用“△ ”打出重点词语。
(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 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3)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四、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
1、“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根据第二自然段,想象老人在这样大环境中种树造林的艰难情景。
*先感受老人在家乡的大山上植树造林的大背景:
(1)晋西北在我国的什么地方?这里的环境有什么特点?交流资料、图片。
(2)课文哪个自然段对这里恶劣的自然条件作了生动的描写?
(3)学生自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找出这里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重点句子,并有“△”打出句子内的重点词语,旁注自己的感受。
交流:a、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b、“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4)、出示句子:“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我句话有哪几个明显对比的地方?(如此险恶的地方——瘦小老头)
(如此险恶的地方——创造绿洲)
(瘦小老头——创造绿洲)
*再根据第二自然段,想象老人在这样大环境中种树造林的艰难情景,说一说。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根据第三自然段,想象:说说老人在这样小环境中植树了一天疲惫不堪回到这个院子里时的事情。
五、寻找老人创造奇迹的力量源泉:
是什么力量驱使着、支撑着老人以自己的老弱之躯,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日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用“~”划出重点句子,用“△”打出重点词语,旁注自己的感受。
1、“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2、“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1) 对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
预设:△“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另一种东西”指什么?
△“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老家是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的?
插入“晋西北风沙防治”、“晋西北绿色生态治理工程”情况的资料。
(2)从这位普通老人身上我领悟到什么? 青山是不会老的
第二课时:领悟写作风格,进行小练笔
一、写作特色领悟:
1、与《詹天佑》一课作比较,领悟本课的叙述风格:
你如果是作者,从这位普通的老人身上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想象:作者此时此刻走在归去的山路上,看着这满山的绿树,想起“晋西北风沙防治”、“晋西北绿色生态治理工程”,你心潮腾涌,你有一种冲动,很想也给这位老人在这青山之际留下像詹天佑一样的铜像。
说起詹天佑,我们我们不由得想到,作者的这篇文章如果变换一下写作风格,比如学习《詹天佑》作者的叙述风格,再写为铜像写1篇文章呢? 你还得搜集哪些材料呢?而这些材料你目前的手头上有吗?你现在手头上只有什么材料?于是你放弃了学习《詹天佑》一课作者叙述风格,改用自己的风格。什么风格?(借景抒情,夹叙夹议,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融为一体)
附两课对比提纲
詹天佑
概括介绍
按事情发展顺序具体描述 受命于危难之际(造京张铁路的背景)
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开线路
铁路提前竣工 詹天佑的塑像
青山不老
绿树浓浓的山林景观
晋西北山沟险恶的大环境
院子里艰苦的小环境
干部介绍、老家陪同参观
作者的心灵感触
总结本课的叙述风格:借景抒情 夹叙夹议 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融为一体
2、巩固小练笔: 你如果有机会来到这座青山,看到老人创造的绿洲,又看到作者塑的老人的铜像,站在铜像前,你会从心底里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什么?
题目:青山是不会老的
以“是啊,敬爱的老人,青山是不会老的。••••••”为开头,以“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可以想像••••••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可以想像••••••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可以想像••••••”把自己站在铜像前默默地对老人说的写下来。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老弱的身躯
险恶的大环境 创造绿洲,创造奇迹
艰苦的小环境 另一种东西 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叙述风格:借景抒情 夹叙夹议 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融为一体
青山不老【第四篇】
《青山不老》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植树造林,绿化山野,用2019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额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课文层次井然,内容清晰。先描写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山林景观,展示了一副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接着作者从两方面补充介绍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状况。最后以作者自身的心灵感触提升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阅读提示中的三个问题,以“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经创造了这块绿洲”统领整个教学过程,先让学生想象作者在说这句话时的语气、心情会怎样?再找找出体现老人年纪的语句,想象老人的形象。学生通过读句子想象,一个饱经风霜、脸上刻满岁月痕迹、手上长满老茧的晋西北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接着我让学生找找如此年迈的老人创造了什么样的奇迹。通过找句子、想象画面、谈体会,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一个八旬老人创造的奇迹令人敬佩。然后马上组织学生找一找老人再怎样的环境中创造出了这片奇迹。在交流中插入晋西北的资料,让学生想象老人植树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学生再一次被老人的绿化山林、造福后代的执着精神所震撼。此时再读“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时,学生充满了对老人的敬重之情。因为这个教学环节比较深入,因此学生对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永远不会老的”这个问题迎刃而解。最后以小练笔“如果为老人塑造了一座铜像,你站在铜像前想对老人说些什么心里话”结课,学生在写话中再次感悟老人和青山一样伟大的精神。
我觉得每单元的略读课文应该是让学生在前几篇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在这一课中运用,这样的文章教师应更多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纵观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觉得从让学生了解一位老人在非常艰苦的环境里创造的奇迹,到最后集中体会老人的精神追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时由表及里,梯度把握得当,情感体验层层深入。课堂上,我努力营造学生自读自悟的氛围,充分让学生来感悟文本,让学生由文章内容联系实际想开去,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特别注意在学生感悟后的悟读深化,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直接交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感悟、朗读能力。但整堂课教学节奏有些前松后紧,导致课堂时间不够,对学生的回答反馈语言还有待于再细化。
上一篇:实用别饿坏了那匹马教案精编4篇
下一篇:《隆中对》教案精彩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