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经济大危机教案最新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九年级历史经济大危机教案最新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九年级历史经济大危机教案【第一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西方对东方的向往,最早开辟新航路的两个欧洲国家。2.掌握开辟新航路的过程:迪亚士进入印度洋,达·伽马到达印度,哥伦布抵达美洲,麦哲伦及船队完成第一次环球航行。

3.探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欧洲开辟了殖民探索的道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列表归纳“新航路开辟过程”,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梳理知识。

2.通过阅读《14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图、《新航路开辟》图,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3.通过评价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家和新航路开辟影响,初步培养学生从多元史观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钦佩欧洲航海家敢于创新和不怕困难的大无畏的精神。

2.体验新航路开辟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

2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经过两年的中国历史学习,已积累了一些历史知识,掌握了一些历史学习的方法,对他们学习世界历史是很有帮助的。如中古史学习了丝绸之路等内容,了解了传统的中西方商路,在学习本课时与之联系,就容易理解新航路的路线的“新”。

由于主课的学习压力,学生不能对历史、地理投入较多的精力,他们中大多数阅读历史地图的能力较弱,教师在本课教学中要进行必要的指导。

3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及影响。

本课教学难点:评价欧洲航海家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从很早的时候起,一条条陆地和海上商路就把欧亚两洲联系起来,例如古代中国连接东西方商路——丝绸之路。展示《14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请同学说出马可·波罗向东进发路线。东西方传统商路以地中海东岸为中心。

15—16世纪西欧的航海家从大西洋沿岸出发,向东或向西,向着茫无边际的大洋深处远航,努力寻找一条通向东方的新航路。他们前仆后继,终于开辟了环绕地球的四通八达的海上航路。让我们来学习大航海时代——新航路的开辟。

活动2活动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1)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去东方追求财富。

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要求扩大国外市场,新兴的资产阶级很想从东方贸易中获取更多的财富。长期以来西欧就从东方进口胡椒、肉桂等高级调味品和珠宝、丝绸等奢侈品。《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流传之后,更激起上层社会对东方的向往。

(2)客观条件。

技术的进步也促成了远洋航行。地理知识的增加,地图绘制的改进,地圆学说的流行,罗盘针的应用,都为远洋航行提供了便利条件。

(3)首先探寻新航路的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

葡萄牙和西班牙是伊比利亚半岛上的新兴国家,濒临大西洋。12世纪中期和15世纪晚期,葡萄牙、西班牙王国先后形成,它们都是中央集权的国家,有能力支持和供应远航必备的装备,热衷于探寻新航路。

活动3活动开辟新航路的过程。

(1)学生阅读课本新航路开辟过程的内容和《新航路开辟图》)。

(2)教师在黑板上先画上世界地图的简图,让学生画出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重大地理发现(教师在投影上展示航海路线图)。

(3)让学生填写《新航路开辟表》(在黑板上板书)。

(小结)新航路的含义:区别于从巴尔干到小亚细亚的东西方商道,15—16世纪开辟的从欧洲绕过非洲或美洲由远洋航行到达东方的商路叫做新航路。远洋航行、东西方交通是两个基本要素。由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因此新航路还包括欧洲通往美洲的航路。

(4)印第安人和西印度群岛的由来。

哥伦布认为欧洲和亚洲隔大西洋相望,四次到达美洲,却认为到达印度,所以称当地居民indian(印第安人),意思是印度的居民;称加勒比海域的岛屿为westindie,16世纪初,意大利航海家american(亚美利哥)也航行到美洲,他认为这里不是亚洲,而是一块新大陆。后来这块新大陆就以他的名字被命名为亚美利加洲,即美洲。

(5)麦哲伦——“英雄”还是“恶魔”

在菲律宾马克坦岛上航海家麦哲伦遇难的地方,有一座纪念亭,亭中一块石座铜碑。

正面碑文写着:费尔南多·麦哲伦。1521年4月27日死于此地,他与马克坦岛酋长拉普拉普的战士们的交战中受伤身亡,麦哲伦船队的一艘船——维多利亚号,在埃尔卡诺的指挥下,于1521年5月1日驶离宿务港,并于1522年9月6日返西班牙港口停泊,第一次环球航海就这样完成了。

反面碑文写着:拉普拉普。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战士们,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的首领费尔南多·麦哲伦。由此,拉普拉普成为击退欧洲人入侵的第一位菲律宾人。

纪念碑正反面对麦哲伦持不同的评价,你同意哪一种?结合史实进行评论。

麦哲伦是是伟大的航海家、探险家;也是欧洲殖民主义者。

活动4活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地理大发现,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证明地圆学说的正确性;提高了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水平,新航路开辟使世界被发现了,世界从分散到统一,从地区到全球。

商品种类增多,动植物扩散,如原产美洲的玉米、烟草、花生、西红柿等作物开始传入欧亚,非洲的咖啡传到欧美。贸易范围扩大,欧亚贸易走向全球贸易,促进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这一市场是以欧洲为中心的。

(2)欧洲的贸易中心转移。由原来地中海沿岸移到大西洋沿岸,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商路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商贸中心从意大利转移到大西洋国家,大西洋沿岸的荷兰、英国、法国资本主义发展起来了。

(3)新航路的开辟也为欧洲开辟了殖民探索道路。

葡萄牙、西班牙、英国、荷兰、法国等相继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他们大量掠夺殖民地的财富,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贫穷和落后;同时客观上使掠夺的财富成为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所以,新航路是一条殖民掠夺之路,开始了西方国家对外扩张之路;同时又是一条世界市场联系之路;它还是一条人类文明之路。

活动5测试课堂小结。

文艺复兴:反宗教神学、反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新航路开辟:世界走向整体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奠定经济基础。

活动6作业比较中西方航海。

(课堂作业)比较哥伦布的等人的航海与中国郑和的远航,有什么不同?

(从时间、规模、目的、性质、影响等方面比较,表格在投影上展示)。

活动7作业多元史观评价哥伦布。

(参考答案)多元史观评价哥伦布。

(1)革命史观:早期殖民扩张,灾难屈辱落后。

哥伦布远航美洲给印第安人带来破坏和掠夺,带来巨大的灾难,加剧了他们的贫穷和落后。

(2)文明史观:人类文明链接,交流碰撞发展。

(3)整体史观(全球史观):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具有划时代意义,加强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从而推动了世界的文明进程。

(4)现代化史观:资本主义扩展,落后地区开发。

(5)社会史观:促进物种交流,丰富人民生活。

九年级历史经济大危机教案【第二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

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体会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心情,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了解的具体过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新中国成立的史料,学会收集和处理历史住处的方法,课前指导学生收集有关国旗、国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成等小故事,以渲染课堂气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更进一步地了解我们的祖国,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国家的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重点:

《共同纲领》起到了国家临时宪法的作用。

难点:

国旗、国歌等国家标志的象征意义;

人民政协的作用和职权。

导入新课。

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在全国取得胜利之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为建立新中国而进行的准备工作,开国大典有盛况,以及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继续进军西北、中南、西南地区,的概况,本课内容有三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三部分内容按时间顺序排列,展现了建国前后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

新课探究。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1、会议召开的历史条件。

(1)军事上,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胜利后,人民解放军基本上消灭了的主力,并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追歼残敌,中国大陆领土大部分已解放。(2)政治上,统治区人民反对独裁统治的爱国运动空前高涨,反动政权丧失民心。(3)组织上,共产党本着建立新民主主义联合政府的一贯主张,积极筹备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建立新中国作重要的准备工作。

总之,会议召开的背景是:

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会议目的,就是为新中国的建立做筹备工作。

2、会议的召开。

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毛泽东主持大会并致开幕词。

3、会议的主要内容。

(1)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会议决定,新中国的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北平为首都,改名北京,采用公历纪年,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五星红旗为国旗,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3)会议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6人为副主席。

4、地位。

《共同纲领》展示了一幅宏伟的建设蓝图,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在宪法制订前具有临时宪法作用。(要说明纲领之所以具有国家临时宪法的作用是因为它规定了:

新中国的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各方面的基本政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全国性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体制的组织形式,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政协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5、阅读提示:

会议召开当时由于人民解放战争尚在进行中,反动仍盘踞在部分地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普选的条件还不成熟,因此,政协会议代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请同学们参阅第4页“政协会议会场”的相片,说明会场是设在北平中南海的怀仁堂,强调会议召开牵动着中国亿万人民的心和国际舆论的关注,因为这个庄严的会议将为新中国政权的建立作出重要的贡献。

6、讨论拓展。

旧政协与新政协的区别:

(1)时间:

分别于1946年、1949年召开;

(2)地点:

分别在重庆、北平;

(3)结果:

旧政协确定了和平建国方针,但不久撕毁协议,挑起内战;

新政协圆满完成了筹备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光荣历史使命,胜利闭幕。

九年级历史经济大危机教案【第三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领土台湾,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的简况。掌握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等史实。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有关台湾、黑龙江流域方面的知识进行回忆、梳理,培养学生纵向归纳、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本课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抗击沙俄侵略斗争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斗争都是维护我国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正义斗争;中华民族各族人民有着坚决反抗外敌侵略的光荣传统;郑成功是我国历的民族英雄。从而激发学生继承民族英雄的爱国主义传统,培养为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利益英勇斗争的精神。

教材分析。

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本课的重点。

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是本课的又一重点。雅克萨之战是在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进行疯狂的领土扩张的形势下,中-民为维护领土主权而进行的一场正义的自卫战争。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沙俄妄图继续鲸吞我国领土的阴谋,迫使其通过谈判的方式,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同中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中俄《尼布楚条约》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第一,学生对中俄东段边界的具体界线难于掌握。第二,对中国让步(图中所示让出尼布楚)与平等协商的关系难于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联系学过的知识,想一想,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早在三国时期,孙权就曾派将军卫温等率万人多名官兵,乘船到达夷洲(今台湾)。

元朝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了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朝设立台湾府管理台湾。

一、郑成功收复台湾。

1、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1624年)。

2、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年)。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后来逐渐占领了整个台湾岛。1661年,郑成功率舰队抵台,在当地人民支持下,打败了荷兰殖民者。第二年初,荷兰殖民者签字投降,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斗争,在我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具有突出的地位。

3、清朝设置台湾府(1684年)。

二、雅克萨之战。

1、沙俄侵占雅克萨和尼布楚。

2、雅克萨之战。

3、中俄《尼布楚条约》(1689年)。

(1)《尼布楚条约》是中俄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2)意义: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叶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平等基础上谈判,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沙俄同意把侵入雅克萨的军队撤回本国,清朝同意把尼布楚一带原属中国的地方让给-。在准备谈判过程中,康熙帝曾指示中国的代表坚持收回包括尼布楚在内的被沙俄侵占的全部中国领土,说:“尼布潮(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之一河一溪,皆我所属之地,不可少弃之于鄂罗斯。”(《清圣祖实录》)由于当时出现了蒙古噶尔丹的严重威胁,康熙帝希望与沙俄迅速缔结和约,又指示可以把尼布楚让给-。清军在雅克萨之战中取得胜利,迫使沙俄政府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两国边界问题。这并不等于说《尼布楚条约》是中国用武力强加给-的不平等条约。因为第一,它是双方通过平等谈判,中国作了让步才签订的;第二,当时在沙俄占领的尼布楚城下谈判,根本不存在中国武力的威胁;第三,条约的内容基本上反映了两国政府的主张,并符合双方的利益。

分析:雅克萨之战是在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进行疯狂的领土扩张的形势下,中-民为维护领土主权而进行的一场正义的自卫战争。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沙俄妄图继续鲸吞我国领土的阴谋,迫使其通过谈判的方式,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同中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三、课堂小结(略)。

四:作业:课后作业。

九年级历史经济大危机教案【第四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领土台湾,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的简况。掌握郑成功____、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等史实。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有关台湾、黑龙江流域方面的知识进行回忆、梳理,培养学生纵向归纳、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本课中郑成功____和清政府抗击沙俄侵略斗争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斗争都是维护我国国家____和民族利益的正义斗争;中华民族各族人民有着坚决反抗外敌侵略的光荣传统;郑成功是我国历的民族英雄。从而激发学生继承民族英雄的爱国主义传统,培养为捍卫国家领土____和民族利益英勇斗争的精神。

教材分析。

郑成功____是本课的重点。

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是本课的又一重点。雅克萨之战是在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进行疯狂的领土扩张的形势下,中国军民为维护领土____而进行的一场正义的自卫战争。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沙俄妄图继续鲸吞我国领土的阴谋,迫使其通过谈判的方式,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同中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中俄《尼布楚条约》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第一,学生对中俄东段边界的具体界线难于掌握。第二,对中国让步(图中所示让出尼布楚)与平等协商的关系难于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联系学过的知识,想一想,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早在三国时期,孙权就曾派将军卫温等率万人多名官兵,乘船到达夷洲(今台湾)。

元朝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了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明末清初,郑成功____。

清朝设立台湾府管理台湾。

一、郑成功____。

1、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1624年)。

2、郑成功____(1662年)。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后来逐渐占领了整个台湾岛。1661年,郑成功率舰队抵台,在当地人民支持下,打败了荷兰殖民者。第二年初,荷兰殖民者签字投降,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郑成功____的斗争,在我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具有突出的地位。

3、清朝设置台湾府(1684年)。

二、雅克萨之战。

1、沙俄侵占雅克萨和尼布楚。

2、雅克萨之战。

3、中俄《尼布楚条约》(1689年)。

(1)《尼布楚条约》是中俄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2)意义: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叶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平等基础上谈判,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沙俄同意把侵入雅克萨的军队撤回本国,清朝同意把尼布楚一带原属中国的地方让给俄国。在准备谈判过程中,康熙帝曾指示中国的代表坚持收回包括尼布楚在内的被沙俄侵占的全部中国领土,说:“尼布潮(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之一河一溪,皆我所属之地,不可少弃之于鄂罗斯。”(《清圣祖实录》)由于当时出现了蒙古噶尔丹的严重威胁,康熙帝希望与沙俄迅速缔结和约,又指示可以把尼布楚让给俄国。清军在雅克萨之战中取得胜利,迫使沙俄政府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两国边界问题。这并不等于说《尼布楚条约》是中国用武力强加给俄国的不平等条约。因为第一,它是双方通过平等谈判,中国作了让步才签订的;第二,当时在沙俄占领的尼布楚城下谈判,根本不存在中国武力的威胁;第三,条约的内容基本上反映了两国政府的主张,并符合双方的利益。

分析:雅克萨之战是在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进行疯狂的领土扩张的形势下,中国军民为维护领土____而进行的一场正义的自卫战争。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沙俄妄图继续鲸吞我国领土的阴谋,迫使其通过谈判的方式,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同中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三、课堂小结(略)。

四:作业:课后作业。

九年级历史经济大危机教案【第五篇】

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提示:为了维护反动的等级制度,婆婆罗门祭司把等级制蒙上了一层神圣的色彩。统治者利用婆罗门教的说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特别是婆罗门的特殊地位。

3.问题思考:它对后来印度的发展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联系印度现在的发展,谈出自己的观点。

提示:等级制度渗透到印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在奴隶制的发展中,等级制度越来越引起人民的不满、婆罗门教日益遭到反对,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

目标导学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齐天大圣孙悟空辅佐他的师父唐僧到西天取经,实际上就是到印度研究佛经。那么,佛教的创始人是谁?概括一下佛教的教义。

提示: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佛教教义上要是“众生平等”、“自已修行以求来世”,所有这些在当时充满不平等的奴隶制国家里对于广人的群众是有诱惑力的。但是,佛教宣杨的平等是灵魂上的而不是现实中的,佛教并不反对奴隶制,并且把刹帝利摆在第一位。

提示:佛教主张人民应忍耐、顺从、放弃斗争,所以历代统治阶级便利用佛教宣扬的“众生平等”的假平等,掩盖阶级社会中真正的不平等,从而达到维护剥削制度的目的。后来,阿育王也信了佛教,并把它定为国教。大建佛塔、寺院、也正是在阿育王统治时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3.资料链接:乔达摩•悉达多。

传说他年轻时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他想,人总是要老、要死,能不老不死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9岁那年,他离别双亲和妻儿,去深山访道经过7年的冥思苦想终于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佛”就是大彻大悟的人—一般专指释迦牟尼。中国寺院的佛殿称大雄宝殿,殿里的大佛就是释迦牟尼。大雄也是尊称,意思是大无畏的勇士。

三、课堂总结。

古代印度是亚洲南部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2500年左右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后来在雅利安人进入古印度后,在公元前3世纪,印度半岛除南端外一度统一。在印度奴隶制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体现了鲜明的阶级性,成为印度奴隶社会的重要特点。随着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婆罗门和其他等级的矛盾激化,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逐渐发展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板书设计。

1.古代印度的自然条件。

2.古代印度的文明历程。

3.种姓制度。

4.佛教的诞生和传播。

九年级历史经济大危机教案【第六篇】

1.了解匈奴对我国北方经济发展的贡献,通过描述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昭君出塞与汉初和亲政策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课前安排学生搜集课本人物的故事,使学生初步掌握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讲述搜集的内容,提高表述历史现象的技能,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积极参与的意识。

通过组织学生角色模拟,加强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3.认识到少数民族对我国边疆地区开发的贡献,树立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历史观念。

认识到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既有民族之间的战争矛盾也有和平往来。和平相处是主流,不仅符合人民的意愿,而且也是各自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这一课讲述的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关系基本上概括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民族关系的特点,即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它们总是存在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的历史。学生在学完这一课后应初步形成这个概念,而且将在以后几年的学习中不断的强化和丰富这个概念。所以,讲好这一课,充分挖掘课本中所蕴涵的规律,让学生认识它,对于学生在学习民族关系史时有重要意义。

其次,匈奴是中国封建社会确立之初对中原王朝威胁的少数民族。匈奴对中原的态度甚至可以影响中原王朝的国策制定、经济发展的趋势,如长城的出现;第16课讲的对西域地区的开发,无论是张骞通西域还是班超经营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立,都与汉王朝力图摆脱匈奴压力息息相关。在前边课中,汉武帝为征讨匈奴连年用兵而导致统治末期经济衰落、社会动荡出现危机。匈奴与中原的关系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仍有发展。所以学好这一课不仅为学好下边几课打下基础,也使学生更全面的认识秦汉历史。

重点分析:

冒顿单于统一蒙古。

学生在接触历史了解英雄人物时往往出现误区,认为只有汉族才能出现政治家、军事家。其实少数民族也有众多具有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本课中讲到的冒顿单于就是这样的一位典型。他即位后励精图治的作为不仅对匈奴的发展而且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如统一蒙古,可以说是我国历北方的第一次统一,对北方的经济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白登之围后西汉认识到在实力上暂时与匈奴无法抗衡,因此被迫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而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则标志汉朝对匈奴政策的重大转变,由守而攻,掌握了军事上、政治上的主动权,且成绩辉煌。匈奴从此无法与西汉抗衡,力量极度削弱。当匈奴内部分裂时,其中一部选择了归附相对强大的汉朝,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匈奴族与汉族的融合。

难点分析:

对和亲政策的理解。

和亲政策是将汉朝皇室女子作为公主嫁给匈奴单于为妻。西汉之初在白登之围后由于实力不敌匈奴而被迫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可在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后,汉朝已占取明显优势的情况下又采取和亲政策。两个阶段的和亲在背景、动机上有什么不同?效果怎样?这种双方统治阶层的交往,对当时的各民族人民又有什么影响?解决这些疑问仍需老师学生的共同努力。

教法建议:

讲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时先让学生补充相关资料,对两人的功绩有大致的了解,然后学生分组以汉武帝的名义拟写一份“表彰卫青、霍去病的诏书”,要求说明两人的功绩以及评价。

讲昭君出塞时鼓励学生自己讲,但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重点放到昭君出塞时的艰辛、做了哪些促进汉、匈友谊的事情,少讲汉元帝与昭君的一些传说。讲完后,让学生从背景、预期目的、最后效果,把汉初和亲与汉元帝时的和亲进行比较,加深对和亲政策的理解。

2.学生自学本课。让学生分组阅读课本,然后设计“汉与匈奴关系简表”并填写正确。把学生设计的图表通过实物投影(或写在投影片上)分组展示,由教师或学生进行评价。如果学生能力不够,可让学生直接填写教师事先已设计好的表格。

课内探究活动设计。

1.绘制几幅漫画来反映汉朝与匈奴时战时和的几件大事。

2.画出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的示意图。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教学难点:汉初和亲与汉元帝时昭君和亲的异同点。

教学思想:

由于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而对本课的有一定了解,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设计适当的问题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学好这一课。

教学手段:利用搜集的历史图片和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万里长城图)同学们回忆.在前面课文里,我们学习过秦始皇统治时期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大家想一想长城修建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抵御匈奴。匈奴是什么样的民族?秦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怎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匈奴族的发展和白登之围。

1.匈奴族的发展和白登之围。

学生结合事先找的资料、课本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冒顿单于是怎样使匈奴强盛起来的?

匈奴的强盛有哪些表现?

面对匈奴的进攻,汉高祖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冒顿单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冒顿单于励精图治,严于治军,训练了一支数十万人的骑兵队伍,军事力量增强,秦末汉初统一蒙古草原,匈奴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匈奴经济也迅速发展,一是畜牧业繁盛;二是匈奴地区受汉族影响,逐渐有了农耕,这说明汉匈两族人民生产上已经有了交往:三是手工业有了发展,尤其是冶铸业,能够铸造铁制农具和兵器,而且全属制品上装饰着动物图案表现出游牧民族的特点。西汉初年,匈奴向中原发动进攻。公元前200年,汉高祖率军抵御匈奴,被围平城白登山,侥幸逃脱。

冒顿单于是一个勇武善战,富于谋略的少数民族军事家。

2.和亲政策:

问题:

(1)白登之围说明了什么?西汉国力不足,相对匈奴处于劣势。

(2)西汉对匈奴的骚扰打又打不过,该怎么办?被迫采取和亲政策。

(3)和亲政策效果如何?没有从根本上解除匈奴的威胁。但大的冲突暂时避免,为西汉争取了发展生产的时间。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首先,请同学交流自己课下搜集的卫青、霍去病的故事。然后,同学分成几个小组以汉武帝的名义拟写一份"表彰卫青、霍去病的"诏书,要求说明两人的功绩以及评价,随后当众"宣读诏书"。

问题:

(1)为什么汉武帝时能对匈奴发动反攻?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对当时西汉与匈奴有什么影响?

(3)你怎样看待汉武帝时对匈奴的战争?

西汉王朝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到汉武帝时,有条件对匈奴发动大规模反击。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使匈奴从此再也不能与西汉抗衡。匈奴部分开始西迁。第3问可引导学生回忆第12课中提到的汉武帝晚年的财政危机,答案让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三、昭君出塞。

呼韩邪单于归汉。

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为几部互相攻杀。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南迁长城附近。他表示愿与汉朝和亲。汉元帝同意呼韩邪单于的请求,宫女王昭君自愿前往,汉元帝把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单于。

昭君出塞。

请同学向大家讲述所了解的昭君出塞的故事。随后提问:

(1)阅读以下资料,你怎样理解它?

材料一:书上摘录的《汉书》内容。

材料二:汉武雄图载史篇,征城万里通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

昭君出塞和亲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后半个多世纪里,西汉与匈奴保持了和平友好的局面。

(2)昭君出塞与白登之围后的"和亲政策"有什么区别?

汉初和亲是在白登之围大败的情况下实施的,统治者采取了纳贡求和之策,具有屈辱性,这种和亲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边境上匈奴的骚扰问题。而昭君出塞时,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请求和亲,且昭君也是自愿前往的,双方是平等互利的结合。昭君出塞和亲为汉匈奴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后半个多世纪,西汉与匈奴保持了和平友好的局面。

汉和匈奴的和战。

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同汉朝和好逐渐内迁。北匈奴仍在蒙古高原,并控制西域,经常派骑兵进攻东汉的边境,河西走廊的郡县常常白天关闭城门。东汉王朝先后派大将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恢复了汉朝对西域的统治。北匈奴战败以后,部分向西远迁。

总结提问:

学完匈奴和秦汉关系的这一课,同学们有什么想法?

匈奴和汉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既有民族之间的战争矛盾也有和平往来,它们总是存在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的历史。

板书设计:

九年级历史经济大危机教案【第七篇】

(1)开始的标志: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3)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英国成立了共和国,克伦威尔掌握了政权,担任“护国主”

(4)结束: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其他不满国王专制统治的人士发动宫廷政变,x制统治。

(5)《权利法案》目的:为限制国王的权利,时间:1689年,机构:英国议会。意义:《权利法案》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6)意义:见课本。

考点二、美国的诞生。

(1)独立战争的起因: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2)过程:1775年4月。来克星顿的枪声,标志着北美独立战争的开始。5月,北美召开大陆会议,决定组建军队同英国军队战斗,华盛顿被任命为总司令。

(3)1776年7月4日(时间),大陆会议(机构)发表了《独立宣言》,宣告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意义)。

(4)1777年,在萨拉托加战役中,美军打败英军,迫使英军五千多人投降。萨拉托加大捷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1783年,英国存认美国独立。

(5)1787年,美国制定了宪法,确立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规定总统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6)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使美国赢得了独立。这场战争同时具有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影响)。

考点三、法国x拿破仑帝国。

(1)原因:封建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始标志:攻占巴士底狱: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发动起义,攻占了关押政治犯的巴士底狱,掀起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2)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宣言》,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法国x意义:见课本。

(3)1792年,法国废除了君主制度,建立了共和国——历称为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4)1799年,法国将军拿破仑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18,拿破仑加冕称皇帝,建立帝国——历称法兰西第一帝国。在位期间,拿破仑对内巩固资产阶级统治,颁布了《法典》;对外打击反法同盟,扩大法国的疆域,控制了欧洲很多地方。

(5)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既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也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

考点四、工业革命。

1、英国(最早)开始的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时间),工业革命是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18世纪六七十年代,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相继问世,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3、蒸汽机的出现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美国人首先造出了蒸汽机作动力的轮船。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利用蒸汽机发明了火车机车。

4、工业革命的影响:见课本。

考点五、殖民统治和抗争。

1、黑奴贸易:在美洲,欧洲殖民者强占印第安人土地种植甘蔗、棉花和烟草等作物,需要大量劳动力。由于当地印第安人遭到屠杀和奴役人数锐减,无法为种植园提供足够的劳动力,于是殖民者从非洲大量购买黑人,当作奴隶使用。欧洲一些人看到黑奴贸易有利可图,纷纷加入罪恶的黑奴贸易行列。

2、在贩卖黑奴的过程中,英国人后来居上,奴隶贩子大发横财,许多奴隶贩子赚到钱回国后投资工商业,成为资本家。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来。

4、玻利瓦尔:19世纪初,西属拉美殖民地人民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18起,玻利瓦尔率领起义军,从北向南,横扫南美大陆上的西班牙军队,解放了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地。玻利瓦尔后来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5、印度的章西女王。

考点六、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英国的宪章运动: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工人掀起了一场规模宏大,持续时间长久的宪章运动,工人们要求取得普选权,第一次政治性群众性的运动。

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相会,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获得自己的解放而斗争。

3、《共产党宣言》: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共产党宣言》分析了阶级斗争在阶级历史中的作用,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

4、巴黎公社:1870年,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资产阶级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镇压人民。1871年3月,巴黎人民起义,赶走了资产阶级政府,选举产生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资产阶级不甘心于自己的失败,对巴黎公社发动进攻。5月21日——5月28日,公社战士同敌人展开激烈的战斗,牺牲了成千上万的战士,这就是历的“五月流血周”。

5、巴黎公社的意义: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公社战士在强大敌人面前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烈着后人。

6、《国际歌》作者:是公社领导人欧仁鲍狄埃作词,工人狄盖特作曲。

考点七、美国的南北战争。

1、战争爆发的原因:美国独立以后,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种植园经济都发展起来。南方种植园使用了大量奴隶。两种制度水火不容。19世纪中期,围绕着奴隶制度废存问题,南北矛盾再也无法调合。

1861年3月,林肯就任美国总统,成为南北战争的导火线。南方军队挑起内战,南北战争爆发。

2、《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862年9月,林肯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规定从1863年元旦起,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并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军队。

意义:《宣言》的发表,提高了人民群众和黑人奴隶的革命热情,战争形势开始有利于北方。(转折点)。

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的胜利告终,美国的统一最终得到维护。

3、南北战争结束不久,林肯遇刺身亡。林肯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美国历的总统。

4、南北战争的影响:南北战争是美国历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经过这场战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考点八、俄国废除农奴制。

1、废除农奴制法令的主要内容: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2、农奴制改革的历史作用: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次改革虽然留下大量封建残余,但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重大转折点。

考点九、日本明治维新。

1、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1869年,明治天皇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主要内容: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这些改革是在明治车年进行的,因此被称为“明治维新”。

考点十、第二次工业革命。

1、“电气时代”的到来: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由于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的应用日益广泛。电力逐渐取代蒸汽,成为工厂机器的主要动力,人类历史进入了“电气时代”。电力也被广泛地应用于生活领域。众多的家用电器产品,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在电力技术的发展方面美国和德国走在其他国家的前面。

2、爱迪生发明电灯泡: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在历经数百次失败后,于1879年研制成功耐用碳丝灯泡,为世界带来了光明。

3、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设计出内燃机。1885年,本茨试制汽车成功。汽车的大量使用,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人与人之间交流。

4、20世纪初,人们造出飞艇。1903年12月,美国莱特兄弟经过不断努力,终于制成飞机,并试飞成功。飞机今天已经成为人们便利、快捷的空中交通工具。

5、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影响:见课本。

1、课本要反复翻看,做到滚瓜烂熟。所有的知识具体位置都心中有数。

2、自己整理大事年表,把学习过的时间事件,按顺序一一整理出来,自己做的印象最深也最实用。也可以只整理重要事件。或者整理自己没记住的,这个整理不是一次性的,每一次总会有很多时间你已经记住了,分享的“九年级历史经济大危机教案最新8篇”,你的成就感也越来越高。

3、注意学习历史要纵向联系,就是时间。横向联系,就是课本的排列。空间联系,就是地理位置,地区、国家、城市。

4、做选择题:审题最关键。审题时注意否定选择题,选出答案后再看一下问题明确让你选的是“错误的,不对的或不是”等,这些字眼一定要看清。选择题错的太多会影响你的总分。尽量不失分。基础知识要牢靠。

5、做填空题要求书写工整,正确,不能有错别字。

(一)抓教材,抓障碍,夯实基础。

(二)重归纳,抓专题,提升能力。

第二阶段历史复习绝不是第一阶段复习的简单压缩,而是一个知识点综合、巩固、完善和提高的过程,换句话说,第二阶段复习时立足于第一阶段复习的更高层次的复习。在这一阶段的复习里,我们要完成各部分知识的条理、归纳、糅合,使各部分知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力求达到基础知识重点化,重点知识网络化,网络知识题型化,题型设计生活化;要以历史思想、方法为主线,以学生的综合训练为主体,减少重复,突出重点,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在历史的应用方面,注意历史知识与生活热点的联系,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同时穿插专题复习(如图表信息专题、对外关系专题、国家政策专题、社会生活专题、探索性专题等),另外向学生渗透题型设计生活化的意识,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多巩固,精训练,树立信心。

第三阶段复习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冲刺阶段。在这一阶段复习中,我们要抓住知识、能力的深化和巩固,复习资料的组织以中考题及模拟题为主,不宜过多但要精编,争取选用回扣教材,查漏补缺的模拟题进行强化训练。同时,由于考前的学习较为紧张,往往有部分学生易焦虑、浮躁,导致学习效率下降,在此阶段还应注意教育学生对自己的心态及时作出调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我们还要教会学生一些必备的应试技巧和方法,使学生有足够的自信,以最佳的心态从容地面对考中考。因为第三阶段主要是进行检验复习,所以在本阶段要教会学生用“尝试回忆记忆法”把前两段复习过的内容想出来,强化记忆。回忆一旦进行不下去,立即看书或笔记,接续回忆线索。在回忆的基础上,自选一到两套回扣教材、查漏补缺的模拟试题,严格按考场要求进行自考,巩固记忆效果,进入考试状态。

九年级历史经济大危机教案【第八篇】

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历史,包括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古国的相关历史知识。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整合教材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充分利用地图和相关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转换思维视角,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金字塔既是埃及国王奴役劳动人民的历史见证,更是古代埃及人民用智慧和力量创造的一大世界奇观。重难点重点: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遗存;金字塔的建造;汉谟拉比法典。。

一、导入新课,提示目标(2分钟)。

1)、导入新课:利用课文导言中的狮身人面像的故事导入新课。

2)、出示学习目标:(教师解读)。

1、学生了解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的文明特色,掌握三大流域文明的精髓。

2、大河流域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

3、世界上的文明虽然各具特色但作为创造文明的人,却具有普遍的、共同的人性,以此培养学生树立国际意识和世界主义精神。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8分钟左右)。

1)显示自学提纲:

4、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四国?各有哪些文化遗存?

2)、按自学提纲自学。自学时,对不会的问题要做好批注,作为合作探究的问题进行探究。

3)、教师检查学情,指导学生自学,并适当点拨。

三。、合作探究,建构知识(15--20分钟)。

1、组内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在组内互相交流。组内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质疑时提出,听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2、师生互探。对自学提纲中重点的内容及学习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展示、纠错和点拨。

3、教学内容:一、金字塔的国度利用多媒体手段,放映有关尼罗河风光、金字塔及狮身人面像的资料,让学生尽可能多角度地获得课本外的知识信息。

2组织学生讨论:利用课文的“动脑筋”,用多媒体打出讨论题:

问题一:为什么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

问题二:金字塔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筑的?

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

1.两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和尼罗河流域相比,有什么共同点?

2.简单讲述两河流域人类文明的产生,着重向学生介绍苏美尔人的城市国家和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

3教师重点从三方面讲述汉谟拉比法典:

三、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1、教师结合课本《古代印度》和插图《印度河流域的古城遗址》讲清古代印度地理范围,印度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并简述古印度文明的产生、发展。

2、种姓制度:教师讲授印度的种姓制度,组织学生讨论:

4.课后小结: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了世界三大文明古国的建立、发展以及它们的文化遗存。

5、学生熟记本课知识点:朗读或默记:3—5分钟。

四、巩固新知,学会运用(13分钟)。

1、教师多媒体出示训练题、提高题。学生当堂回答,及时巩固新知识。

2.布置课堂作业:《基础训练》第2课部分重点内容,学生当堂完成。

3、教师检查学生课堂作业完成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自主学习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自主备课记录。

20 28089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