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精编教学案例精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高中历史精编教学案例精编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1

《中国法制史》是历史学与法学的一个交叉学科,它既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也是法学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但也是一门很难讲授、很难掌握的交叉学科,因此这就要求中国法制史的教学尤其要注意教学方法的运用。

一、案例教学法在中国法制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案例教学法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

当前,《中国法制史》课程传统教学仍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粉笔+嘴巴+黑板”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造成的一种现象就是自始至终只是教师一人在讲台上授课,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状态。台上教师讲得唇干舌燥,台下学生埋头苦记,教学效果不明显。如果能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加以案例教学,学生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让学生参与具体案例的讨论和分析,以此提高学习效率,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为今后走上社会奠定基础。

(二)案例教学法可激发学生学习中国法制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如何使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是学好任何一门课的重要前提。《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内容起自夏朝,讫于当今,时间跨度长,涵盖内容、专有名词多,所涉及历史典籍、数据浩繁久远,加上与现实的距离感,很容易使学生对学习的意义产生困惑。如果还采用传统方式教学,有些概念老师讲得唇干舌燥,学生仍可能云里雾里,不得要领,要不了多长时间学生的兴趣就会荡然无存,从而影响其学习的动力。而这时引入案例教学分析的方法并且经常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对学生了解当时的立法背景,加深理解相关法律知识和切实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掌握重点问题非常有帮助。尤其在网络课程中,案例教学可以使用多种传输技术,比如声音、图片、flas等,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中国法制史学习,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真正体会学习中国法制史的乐趣。[1]

(三)案例教学法促使教师不断充实自己,最终提高素质

我们的老师多数是从高校毕业又直接进入高校教学的,实践经验几乎为零,在教学过程中很难从法律职业化的角度组织教学活动,尤其在中国法制史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更是难上加难。为了上好案例课,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等等提出了比传统教学方法更高的要求,既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中国法制历史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历史案件的分析能力及课堂驾驭能力等。这就要求老师要不断学习充电,扩充知识面,课前认真地选好备好案例教学内容,通过一次次案例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四)案例教学法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最终使教学相长

传统教学中学生对教师除了尊重外,还有几分畏惧,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很少。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师生互补、教学相辅”。这种教学法将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在阅读、分析案例和课堂讨论等环节中发挥主动性。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则始终起着“导演”作用,既要选择好的“剧本”,即符合教学需要的案例,又要在课堂讨论中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地发挥,获得最大的收效。案例教学加强了师生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老师的亲和力、感召力激励学生全力以赴,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敢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观点,打破千百年来师生之间的“不平等”,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示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为终生学习奠定基础。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2]

(五)案例教学法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国法制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案例体现了法律规则在实践中的应用,对法律规则的内容和法律精神做出了最好的实际阐释与证明。恰当地引入案例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化抽象为具体,容易接受和理解。通过对古代具体案例的研究和分析,老师可以让学生们明白从理论到实践过程中法律规定和法律精神的变化;从文本到社会理解立法与司法二者间的差距,从而引发学生们深究导致二者差距的诸多社会历史因素的兴趣,也使学生们得以从中探寻到法律发展的一般规律,加深学生对中国法制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在理论层面为今天的法制建设的完善提供借鉴。

(六)案例教学的使用促进中国法制史教育改革

以往的《中国法制史》课的教学与学生将要从事的司法实际工作基本脱节。而案例分析教学法可以非常好地实现中国法制史教学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通过对古代的案例分析,可以使学生与“古代的法制”这个“实际”、“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可以使学生明了历史上办案的方式、分析案件的思路与方法、适用法律的过程、支持判决的理由以及案例的意义等等,养成学生良好的法律思维方式和善于、勇于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思想。[3]为此,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案例分析教学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敏捷思维能力和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培养学生具备从事法律工作的必备素质,培养出大批高质量的、适应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所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将更加有力地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从而推动中国法制史教育改革。

二、在《中国法制史》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应注意的事项

(一)案例教学所选案例应该具有典型性和系统性

鉴于中国法制史纷繁众多的过去,为了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我们精心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件,一类理论问题用一个或者若干个案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共同加以说明,力求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比如在讲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这个问题时,无宇追逃案就是一个很具有代表性与典型性的案例。在收集这个案例时,考虑到目前学生对于古汉语的掌握能力,在收录原文的同时,也要收录对它们的阿拉文库解释。

(二)案例教学所选案例应当有一定的疑难性

案例太难或过易都不好。案件太难学生不知从何分析,从而丧失参与的兴趣。相反,案件太易会使学生一猜便知,引不起学生的求知欲,达不到教学目的。所以,案例难易要适度。比如在讲到魏晋时期法律的儒家化问题时,有的老师就会讲到费羊皮卖女葬母案。其实这个案例不仅涉及儒家关于服制制度的态度,还涉及其“尊尊亲亲”思想。费羊皮卖女确实罪不可恕,但卖女是为了尽孝,符合儒家思想,最后免除了刑事处罚。只要配之以阿拉文库解释,这就是一个成功的教学案例。

(三)案例教学要调动绝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使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

教师要尽可能多采用如小组发言、限时发言、扮演案例中角色等不同方式来授课。其中由学生扮演案例中角色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这种方式需要很多学生参与。比如,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明朝情理法司法审判精神,可以依据史料记载案例,由学生积极参与扮演,完整再现当时的审判场景。学生在模仿古人判案过程中,以古人的心态和思想支配自己的言行,故能深刻体会古代法官兼顾情理法的司法审判原则,感同身受中理解了相关法制史知识。

(四)在案例教学的课堂上教师需具备案件推理能力和一定的组织应变能力,以灵活驾驭课堂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山草香为大家整理的4篇高中历史优秀教学案例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高中历史教学案例。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2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师 教学反思能力 基本策略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课程实践的方式,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为此,“教师应超越常规教学中对课程内容的机械复制,积极对自身的课程与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具有一定的教学反思能力。那么,什么是教学反思能力?如何发展中学历史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本文试结合历史学科的教学问题作些初步探讨。

何谓教学反思能力?简言之,教学反思能力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需要以一定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其基本策略包括:

1.案例研究。“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教学,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教学,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我国台湾省的史学教授张元先生为实际了解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曾经到台湾新竹科学园区的小学五年级教了3个月的历史课,然后在研习会上提出报告――《十一岁儿童的历史认知:一个实验教学的报告》。作为中学教师,教学活动在第一线,在案例研究方面,应该具有比张教授更加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就看教师怎样对待了。

除了反思自己的教学案例之外,观摩、研究他人的案例,包括一些已经出版的或者发表在报刊上的优秀教学案例也很重要。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案例、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是取之不竭的源泉。

2.课堂观察。“课堂观察”又称“观课”。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常说的“听课”类似。不过,传统的听课目的比较单一,而且听课之后几乎没有什么评论。而课堂观察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助观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这已为西方学者乔依斯(Joyce)和沙瓦斯(Showers)等做的实证研究证明。

例如,一位研究者在昆明某中学一节初中历史课上做的观课笔记就颇值得借鉴。观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王老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非常详细、具体的“现场记录”,并作了“评注”。比如,“现场记录”描述道:“当讲到商鞅变法的故事时,王老师非常地投入,在教室里移动。……学生明显地完全被她的讲述吸引。但在谈到商鞅变法的内容时,学生的反映不是很积极,看上去有点疑惑,而且七八个同学有注意力分散的表现”。接着,观课者在旁边评道:“商鞅变法的内容是课文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王老师在投入地讲解时,忽略了学生的反应,没有在重点难点上给予充分强调。”对于王老师向学生的提问,观课者评道:“我感觉王老师在提问上有设计、有技巧,但对学生的回答,王老师的反应比较单一,缺少评价、追问和很明确的鼓励。”

课堂观察,教师具有最佳的研究条件。但只有经过详细全面的观察和认真的思考,观课才能达到目的。当然,课后,观课教师应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对话与交流,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

3.课后小结与反思札记。课后小结与反思札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过去,人们往往重视课前的备课,对于课后的小结与反思,则较少受人关注。

其实,平常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以历史课来说,“编演历史剧”是新课程提倡的多样化教学形式之一,这种教学形式对促进学生理解历史有帮助吗?扬州中学王雄老师从网上阅读到台湾《清华历史教学》杂志刊登的《》一课的教学设计,其中有个可行性较强的剧本《去留肝胆两昆仑》。王老师将它下载后,印给班上每一个学生,让他们自由组合,排演这个历史剧,并告诉学生可以增加一些情节,也可适当增加演员,如康有为、袁世凯、慈禧太后等。学生很快组成几个小组,并利用课余时间排练,表演不要求太讲究道具与服装,也不提倡花过多的时间。一周后,学生在课堂上演出,结果印证了这种教学形式的积极作用。事后,王老师在“反思札记”中写道: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3

关键词:案例教学《纲要》运用研究

一、案例教学的内涵

案例教学可以说是一种近年来十分常见的教学模式。何为案例,当前各种说法和解释颇多,就本课程而言,案例就是为了完成课程教学的需要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内容或背景引用或编写的关于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所反映出的相关历史时期的客观描述。案例教学就是将这些案例作为授课的基本素材带入课堂之中。借此把学生引入到一定的情境和生活之中。让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当时情景和生活。引发思考。参与学习讨论和研究。进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案例教学在《纲要》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

(1)案例教学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所学知识,提升《纲要》教学实效性。案例教学是在《纲要》教学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情景和生活将学生带入所学内容相对应的历史情境之中。让其能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把自己置身于具体环境和生活之中去思考、分析和解决案例中提出的问题,进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提升课程的教学实效性。

(2)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纲要》的内在需要。不可否认,案例教学在授课过程中,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学习和思考的同时提高自身能力。可以说,学生通过对案例教学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理解的过程也是完成不断建构自身知识的过程。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设的目的之一。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教师业务水平,从而使《纲要》的德育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在《纲要》课程中,学生通过对一定历史事件或v史人物的认知,引发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进而开始思考所学内容,探求未知领域,满足自己的学习欲望。案例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教师和教师相互之间的彼此配合和参与下完成的,可以说是“更加注重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案例教学不仅是一种双向交流的学习模式,也是师生互动学习,教学相长的过程。

三、案例教学在《纲要》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

《纲要》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其中涉及从1840年至今的中国历史,在这1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史料浩繁,为其案例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近年来,广大高校基本都在引用案例教学模式,取得的教学效果非常显著。我们在关注案例教学取得成果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其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一)案例教学认知不足,案例教学开展不力

《纲要》课程开设时间不长,尚属一门年轻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是在不断学习和尝试之中,案例教学亦是如此。案例教学在《纲要》教学中仍处于探索研究阶段。由于对案例教学的内涵把握不够准确,导致对其定位不够清晰。让有些领导和教师对案例教学的理念存在理解和认知上的偏差。有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无法处理好案例教学和传统讲授之间的关系,盲目地将两者对立起来:或是过分推崇案例教学,排除打压传统教学,或是坚持传统教学,进行满堂灌的方式,忽视案例教学;还有些教师简单粗暴地认为案例教学就是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直接带人。或穿插几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调节课堂气氛,吸引学生听课注意力就可以了。并没有对所引入的案例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讨论。这些都违背了案例教学的初衷,使案例教学得不到长足发展。

(二)师资队伍能力不强,案例教学运用不当

《纲要》课程不仅是一门历史课程,也是一门政治课程,更是一门通过历史教育的形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这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拥有渊博的学识,也要具备理性的思考,在教授学生领悟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而当前很多院校都存在“思想政治课谁都能讲”的错误认知。导致思想政治教师队伍成了学校解决其他学科引进人才家属就业的地方。从而使教师队伍繁杂。近些年,各方面一再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开始注重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另外,师资队伍能力不强还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方面,部分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案例教学的兴趣不高。个别教师虽然采用了案例教学。但仍以传统的单向交流与灌输为主,并没有将案例材料与所讲授内容进行有效衔接,出现了单纯将案例讲出来,束之高阁,简单完成任务的现象。另一方面,部分教师也乐于进行案例教学,但自身能力不足。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个别教师由于自身知识结构单一。接受新鲜事物不及时。对先进教学技术不够熟练等问题,导致案例教学在课程中运用不当,效果不明显。

(三)学生参与积极性弱,案例教学效果不好

《纲要》课程面对的是刚入学的大学生,这是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绝大部分是经历过十多年的学校教育,通过全国高考来到自己心仪的高等学府。他们大多数受传统学习模式的影响。习惯于被动接受教育,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他们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就是主体,学生只要乖乖听课就好了。案例教学则以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讨论为中心,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过程。由于受到旧思维的影响。很多学生对案例教学的认知度不高。这直接反映在:一部分学生认为案例教学能够让他们在学习更多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拓展自己的视野,在分析和谈论过程中也培养了自身能力: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案例教学就是在浪费时间,不仅拖延了授课进程,还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认为案例教学就是课堂的调味剂。可以缓解他们听课的枯燥情绪。正是由于以上各种原因和情绪的影响,学生对案例教学的兴趣不是很高,积极性不强,导致案例教学的效果不是很好。

四、案例教学在《纲要》课程教学中有效运用的对策和建议

《纲要》课程从开始至今,受到了来自各界的关注,其课程运行也渐入轨道。广大师生也对该课程表现出了喜爱之情。因此更应该注意提高该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作用,显示课程特殊性的成效。案例教学在被推广于《纲要》课程之中,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课程的受欢迎度。有利于达成课程的教学任务,但案例教学在运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和不足。如何更加有效地推进案例教学的运用,成为当前任课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教育部门和学校关注,转变教学理念

《纲要》课程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推广案例教学过程中,虽然有部分老师积极参与和深入研讨,但仍缺少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重视。个别院校的案例教学仍停留在表面。表现为某个任课教师的个人行为,而非整个《纲要》课程教研组的集体行为。这样的案例教学难免会受该教师的精力和能力的限制。无法将案例教学在课程进程中整体体现出来。同时,对案例教学中的案例的搜集与编写也会受到限制。能否符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需求。能否达到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能否完成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都成为了未知数。另外,仍有大部分学校、教师和学生依旧过分强调分数的地位,为达到更高的分值,各方都在找自己最有利的手段和方法,学校设置各学科的及格率,教师满堂灌,学生死记硬背,这种行为并不是传统教学模式的目的,也违背了素质教育模式的初衷。所以,我们呼吁提高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及学院的关注。让案例教学获得管理层面的支持,政策方面的鼓励,推动案例教学的顺利健康发展。我也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真正从根本上提升教师的创新思维,改变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用于面对和接受新事物,提高自身的思考和明辨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加强教师队伍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

《纲要》课程的特殊性体现在既是一门历史课,又是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需要任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付出更多的努力。首先,学校在引进教师时应注意专业是否对口,在上岗前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使任课教师具备《纲要》课程讲授的基本条件。其次,要求任课教师努力提高知识储备和理论素养。时刻关注国内外热点问题。不断提升自身的思考和研究能力。再次,鼓励任课教师提升课堂组织能力,在课堂讨论和辩论中具有掌控力,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对案例讨论的积极性。也能够及时解决随时出现的问题和质疑。第四,要求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够及时更新观念,处理好传统教学和案例教学之间的关系,让彼此之间相辅相成。第五,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要找好自身位置,将自身角色定位为引导和辅助,而非以往的高高在上的灌输者。这样在案例教学中,任课教师不仅具备了对所选案例进行精挑细选、细心编制、设置问题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也拥有了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谈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时对学生的发言和表现进行有效的评价,指出其优缺点,由此推动案例教学在《纲要》课程中的运用,提高教学质量。

(三)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性,达到教学目标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4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举例技巧

一、收集教学案例的方法分析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通过创建合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历史与社会课堂的内在联系,进而能够将生活与知识联系在一起,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教师收集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案例,应从多方面进行收集,例如报纸、电视、网络、杂志等媒介上,由于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教师在授课时,教学内容可涵盖到社会与历史的各个方面,例如中外历史、中外地理、社会主义思想、人情风俗等。作为一名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教师,应对各方面知识都能有所了解,关注身边发生的事件,将书本上的知识,联系起生动、富有趣味的故事,在生活中不断收集感人事迹、社会重大事件等,并将其记录下来,根据收集体裁的不同,将收集的资料分门别类的放置妥当,做好备课标记,一旦有需要时,可及时将其调度出来,长期积累下去,教师在授课时,也能自然而然的举出许多生动、有趣的例子。

二、教学案例的选择策略分析

(一)教学案例的选择策略之针对性

在实际的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由针对性的教学案例,对教材中某一观点或内容举例说明,切勿举例与课本内容不符、举例不充分、案例观点过于模糊等。在教学中举例应有具体的说明意义,不可为了举例而举例,教学案例应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选取的教学案例应符合具体、形象、针对性的基础原则,将书本知识与实际案例结合起来。例如当教师讲到不可大手大脚花费,培养节约勤俭的习惯时,教师举出瑞士虽富仍尚节俭的例子,当讲到生产关系应符合市场生产力这一规律时,教师举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例子,与学生沟通探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具体说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关系。选择此类有针对性的教学案例,学生也能在第一时间掌握知识,可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案例的选择策略之典型性

由于教学内容过多,教师课时相对较少,因此,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应选择典型的事例加以说明,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教学案例,例如教师在讲到科技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时,可列举电影《变形金刚》,并提出电影与高科技拍摄技术存在必然联系。当教师在讲到我国改革开放的意义时,可举出广东、深圳等沿海地区的变化,例如旧城改建、六城联创、广深港高铁等,学生能够对改革开放有所了解,树立了改革促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案例的选择策略之时代性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格外注重时代性,运用书本知识与实际向结合的方式,能够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到历史与社会的关系,因此,在选取教学案例时应强调教学案例的时代性。为促进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活力,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教学案例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在讲历史的时候,也应展望未来的发展,从历史角度阐述当今时代的发展。例如教师讲到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这一要点时,教师可举出现阶段中国与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外交联系,并提出近几年美国与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外交联系。教师在讲到贫困问题和人类生存、发展间的关联时,教师可举出非洲饥饿事件、危机等当下热门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勇于讲出自己的观点,教师通过举例说明,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体现了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活力。

(四)教学案例的选择策略之思想性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区别于其他专业课程,具有一定的德育作用,为了体现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德育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教学内容与思想道德教育的相互渗透。选取教学案例时应强调教学案例的教育意义,使其能够引发学生思考,能够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思想观、人身观,因此,在选取教学案例需强调教学案例的思想性。例如教师在讲到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及保持、珍重民族文化传统的意义,树立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新的民族文化价值观这一课题时,可举出故宫里的星巴克这一事件,提出民族文化价值观,树立学生正确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并能够在外来文化大冲击的情况下,保持我国民族文化特色。

(五)教学案例的选择策略之趣味性

任何教学若没有激发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那么教学就失去了自身的效用,众所周知,只有兴趣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保证学习效果的基础。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在选取教学案例时应注重教学案例的趣味性,将书本知识与富有趣味的事例联系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能够主动参与教学中,充分发挥主体意识,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在讲到事物具有普遍联系这一性质时,教师可举出东施效颦的例子,在越国有个美女名叫西施,一直以来都有犯有心痛的毛病,每次心痛时,她总是轻轻地按住胸口,微微地皱着眉头。有一次,东施看见后,举得这样的动作很美,于是也学西施捧心皱眉,自以为也很美。然而乡里中的富人、贫穷人看了,则赶紧带着妻子和孩子躲开。学生听完这个故事,除了对故事里的人物有所熟悉后,也能够了解到事物具有普遍联系这一规律,在看待问题时也能做到客观性、全面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举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通过举例说明,将学生带入设定的情境中,学生不仅能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还能针对该事例进行思考,运用创造性思维,提出不同的看法与观念,进而培养起创造能力、实践能力,教学效果得到提高,实现了师生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共同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林良云。谈谈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举例技巧[J].新课程(上),20118(8)

20 8399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