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实用4篇】
通过描绘北固亭的历史与自然景观,表达对往昔英雄的怀念与感慨,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相关内容,供您学习参考!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
重点难点
1、探讨用典的意义;
2、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对联导入,激发兴趣。
先请同学说说课题的意思:永遇乐:词牌;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怀古:词的内容。
同学们,如果我们有机会到济南大明湖,别忘了参观那里的辛弃疾纪念祠,到江西上饶也记得到阳原山麓,拜谒一下那里的辛弃疾墓。不论是纪念祠还是在墓前,都会看到一副有名的对联,现在请大家看一看这副对联,它是郭沫若题写的,齐读一下:
有没有同学能够说出这副对联的大概意思?黍:shǔ
上联说辛弃疾词风豪放。“铁板铜琶”一词,本是前人评价苏东坡词风的话,而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的是辛弃疾。下联的内涵主要是说辛的悲黍离之悲、他的爱国情怀、爱国抱负。
板书:词风豪放爱国情怀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辛弃疾的这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看看本文是如何体现对联所呈现的这两点的。
二、了解作者与背景。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作者以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请同学读一读:
三、齐读课文、正音正句。
注意:读准确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作品豪放的词风及其爱国情怀。
教师正音、正句,注意“佛bì狸祠”以及“封狼居胥”的句读。
四、研习课文,品味用典。
(一)研习上片:
1.师读上片,指名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上阕四句话的意思。然后提问:
2.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
明确:孙权、刘裕。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京口建立的吴国的首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辛弃疾怀古,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孙权。“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从孙权到辛弃疾已有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江山本应代有英雄出,但是现在却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了。
“斜阳草树……曾住”刘裕生于寻常百姓人家,出生低微,但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一句“想当年”,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军队,驰骋中原,何等豪迈气概。作者借此隐约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心情。
共同点———他们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3.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作者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
———“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解释:风流:才略建树、英雄遗风。
4.两位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怎么样呢?请同学们想想用这二个人的典故,还蕴含了什么意思?
———讽刺宋室昏聩。
(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置千百万中原百姓“遗民泪落胡尘里,遥望南师又一年”的痛苦现实于不顾,依旧饮酒作乐,天天歌舞,夜夜笙歌:当时一个叫林升的诗人写了一首《题临安邸》讽刺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已经国破家亡了,他们竟不思复国还乡,仍沉迷于声色犬马,醉心于灯红酒绿,早已忘记了国恨家仇,哪里能与建功立业的孙权、刘裕相比!)
5.学生齐读上片(指导背诵,抓住“千、舞、斜、想”四字。)
(二)研习下片:
1、分析研究用刘义隆典。
①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解释:北顾:回头北望(追兵),败北。
②为什么会想到刘义隆这个典故?(结合韩草率冒进的背景理解)
——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2、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
①写的是什么?解释:可堪:那堪、怎堪。
追忆往事,回顾自己的抗金生活。
②看到佛狸祠的一幕景象,作者当时是什么心情?
大家都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耻辱了,就连四十三年前的悲惨景象也已经忘却了。百姓们不知道当年的历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商女不知亡国恨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老百姓就可能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3、分析研讨用廉颇典。
朝廷无能,百姓松懈,自己一腔热血却又连遭贬谪,此时此刻站在北固亭的作者想到了谁?
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
词人以廉颇自比,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
他是一位爱国者,但是,报国无门;他是一位大英雄,但是,英雄却无用武之地!同学们能够理解他的辛酸、他的悲愤吗?!他的悲愤其实是那个时代的悲愤,前有精忠报国之岳飞被以“莫须有”罪名害死,徒留“靖康耻,犹未雪”的千古遗恨,后有爱国词人陆游临终还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遗言,可叹我们这位爱国词人辛弃疾在写作本词的两年后,临终前连呼两声“杀贼”才含愤死去,!
4、齐读下片,尝试背诵(抓住“元、四、可、凭”四字背诵。)
(三)指导诵读。
要求读出情、读出韵:
①本词上下阙各四韵,依次是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八字,朗读时韵脚读得响一点,停顿长一点。
②朗读时要在豪壮的基调下,读出“千古江山,英雄无觅”的悲凉;读出“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壮;读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悲愤!
(四)小结全词:
这首词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慨叹英雄难觅;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佗胄草率冒进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最后以廉颇自比,则是一个报国无门者、一个大英雄泣血的内心独白!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更是一首伤今之作!
板书: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五)问题研讨:
1、明确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人、古事来比喻今人、今事,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2、这首词用典多不能说是毛病。它所用的除了末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况且这些典故,都和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加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仰慕古人、感慨身世、借古讽今、抒发情怀、言简意赅、以一当十,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五、总结、师生同背全文。
同学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辛弃疾借助于这首《京口北固亭怀古》,一吐胸中块垒,以其豪放的词风,抒写了他的爱国情怀,可谓“句句有金石之声”,沉郁顿挫,忧思悲壮!下面我提议:同学们全体起立,让我们一起背诵全文,把我们的爱国热情熔铸到词的背诵中,放开胸襟,读出豪放之气,读出爱国激情!
(下课,再见!)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的: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3、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
1、通过诵读法、品读法、推敲法、比较法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深厚独特的艺术魅力。
2、预设情境法,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验意境美的魅力。
教学时数:
1课时
课前准备:
一、查资料,了解作者及与作背景,并制成卡片
二、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三、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创设情境。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 /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 青山依旧在 / 几度夕阳红 / 白发渔樵江楮上 / 惯看秋月春风 / 一壶浊酒喜相逢 / 古今多少事 / 都付笑谈中”
听完歌曲,品读苏词。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
(1)拿出预习卡片,熟悉作者及创作背景;
(2)自由朗读,揣摩作者的情感。
2、运用多媒体播放影片范读
3、学生齐读
4、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1)说说你对这首词的感受
(2)提出你不能理解的词句
5、教师小结
这首词是苏轼游赤壁古战场,因眼前之景,忆往昔之事,感自身处境,抒自己情怀。
三、赏析上阕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阕,讨论完成下表:
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营造了怎样的诗歌意境?
2、请学生试着用尽可能优美的语句把写景部分的语句再现出来,体会诗歌的意境
滚滚东流的长江汹涌奔腾,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3、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很自然地会想到曾经活动在这里的英雄,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曾经在此的英雄。
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一声断喝长坂坡上的猛张飞,方天画戟无人能敌的俊吕布,运筹帷幄,世所难当的诸葛亮。
(1)学生自由朗读下阕,思考问题,完成下表,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基调怎样?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2)学生思考:对周瑜的追述是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
“人生如梦”,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
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表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教师:
4、总结全文
内容:感怀、写景、咏史、抒情
基调:昂扬、感奋、豪迈、苍凉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四、拓展延伸,比较提高(可作为课下作业)
1、阅读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风格差异
(1)投影显示《雨霖铃》
(2)教师用俞文豹《吹剑录》中的文字总结:
婉约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扬柳岸,晓风残月”;
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2、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含有消极成分,试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谈谈自己的看法。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说说当代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这是个拓展性话题,不在于形成统一的结论,而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代析,在朗读中体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和悲凉意境。
3、深刻体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分析典故”这一赏析诗词的基本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们来齐背一遍。
赤壁的惊涛骇浪引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他怀念古人,但是与雄姿英发、年轻有为的周瑜相比,华发早生、壮志难酬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同是豪放派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不被统治者重用的`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又会借古人抒发何种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常言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诵读”也是赏析诗词常用的一种方法。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齐声读一遍。
2、根据学读的情况发现问题当时进行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
(1)、佛(bì误读为fú)狸祠下。
(2)、封/狼居胥,误读为“封狼/居胥”。狼居胥是山名,封是动词,封山,是在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
3、教师范读一遍。
三、课文研读
学生再读一遍,体味豪放风格并思考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什么。(用典很多)
找典故。
1、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典故呢?
我们来看标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怀古”才是题目,大家知道,词往往用它开头的第一句话作题目。看题目《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在什么地点做些什么?京口北固亭,怀古
2、学生再默读一遍。结合课后注释,看作者都怀想了哪些古(典故)?
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寻找典故,我并没有笼统地提问“词中引用了哪几个典故”,而是把它细化成以下几个小问题,由浅入深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1、有几个典故?
2、在文中分别是哪一句话?
3、它们分别与谁有关?
4、请分别用一句简练而完整的话来概括这些典故!
3、老师再做总结。本词中共用了五个典故,它们分别是:
明确: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
2、寄奴曾住(刘裕)(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
4、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拔焘)(拓拔焘击败宋文帝)
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廉颇虽老仍不忘国)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第四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品读语言,把握用典深意。
2、体会词人爱国忧时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难点]
把握用典深意
[教学方式]
诵读---指导---点拨---归纳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词从风格上可以分为两派(豪放派、婉约派),大家能否举出豪放派的两位代表词人(苏轼、辛弃疾)。继苏轼后,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使之蔚然成为一大宗派,要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辛弃疾,走进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展示目标
认识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秆,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是词人中的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参加农民抗金义军。他曾手刃叛徒义端和尚,直闯五百万敌营活捉叛徒张安国。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对金屈辱求和,对起义军排斥。辛弃疾被迫隐退,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
三、初读体会
对于这样一首豪放风格的。词,该如何读?又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学生试读,师生共同纠正字音错误,评价朗读语气。
老师范读,学生体会。
学生自读,进一步感受体会。
四、赏析词文,把握用典深意
本词的题目是“京口北固亭怀古”,不难看出这是一首怀古词,词人站在北固亭上,想到了哪些历史人物?
学生回答,明确(孙仲谋,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
辛弃疾为什么会想到他们?这些人又寄托着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一)找一生读上阙
思考问题一:上阙写到孙权刘裕两个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
老师明确:都是建功立业的大英雄;事业从京口起步;北伐成功。
词人怀着怎样的感情写两位英雄的?(钦佩,仰慕,赞美)
哪些字眼体现出词人的这种情感?(千古,无觅一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词句。
思考问题二:词人借助二人抒发了什么情怀
补充时代背景
学生回答:
老师明确:主张抗金,想要北伐中原,收复失地,建功立业。同时借古代帝王的伟大功绩批判南宋统治者的懦弱无能。
齐读上阙。(注意语气和词人内心的情感)
总结把握词中典故的方法:首先,了解典故内容;其次,结合词人生活的社会背景和个人际遇;最后,利用典故以古喻今的特点,把握其中深意。
(二)齐读下阙,利用总结的方法自学下阙内容。
思考问题:1、辛弃疾引用宋文帝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2、词人写佛狸词下“神鸦社鼓”,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3、词末运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学生自读下阙,讨论交流。
明确问题一:委婉劝谏当朝,伐金要做好准备,不能草率行事。
齐读本句,体会情感(深沉,语重心长)
明确问题二:沉重。忧虑北方臣民安于异邦统治,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
补充: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增强这种心情。(借“烽火扬州路”与“神鸦社鼓”的景象对比)默读并注意体会。
明确问题三:以廉颇自喻,想为国出力,但又壮志未酬。
词人时年66岁,仍思报国效力,正如曹操诗句所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齐读此句,读出气势,读出词人壮心不已的豪迈之气。
五、齐读全词,体会词人复杂而又矛盾的情感。
指导学生用两个“既---又---”句式概括词人情感。
明确:既想抗金,北伐中原,又不愿朝廷草率出兵;
既想为国出力建功立业,又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小结:纵观全词,悲凉苍劲,全文用典,却无丝毫堆砌之感,反而表意丰富,表达出了词人丰富的、复杂的、多层次的情感。
讨论:对于词人辛弃疾的这种犹豫不决,进退不定,你是怎么认识的?
明确:爱国忧时的情怀
思考题:从辛弃疾身上发现的这种可贵的精神品质,由此你又想到了古时的哪些人?
学生发言: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飞“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升华:在他们身上,有一种共同的品质,那就是深沉的爱国情怀。是他们在国家危亡,民生凋敝时挺身而出,或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或挥笔为文,为社禝摇旗呐喊。正是他们,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正是由于他们,才使得我们的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今天学习古代诗词,不仅要学习、继承先人遗留下来的优秀的文化成果,更要学习他们身上的这种深沉的爱国情怀和高贵品质。
六、学生熟读全词。
七、齐背全词,在屠洪刚的《精忠报国》的乐声中下课。
上一篇:春季《开学第一课》教案优推4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