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平均分2》数学教案精彩7篇

冠军 分享 时间:

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将物品平均分配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用生动的教学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下面是小编给各位分享的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平均分2》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喜欢就支持一下啦。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平均分2》数学教案

二年级上册《平均分2》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12--14页例1、例2,练习三的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知道“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2.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向学生渗透朴素的人人平等思想。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关键词:

同样多平均分

演示教具:

12个乒乓球、15枝铅笔、10个纸盒,课件。

学生学具:

每小组10个小纸盒、15个乒乓球、20支铅笔。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小朋友,春天就要到了,你们喜欢什么活动?(春游)二(1)班的小朋友已经为明天的春游准备了许多好吃的,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都有哪些食品?(出示课件图片)

2.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

3.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二(1)班的小朋友在分苹果时,每份都同样多。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

4.你们猜猜看,为什么每份要分同样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诱发对“平均分”的关注)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学习例1,引入平均分

师:二(1)班的小朋友还有些食品没分好,咱们帮帮他们好吗?要求:

(1)请各组同学利用20枝铅笔代替火腿肠,帮二(1)班的小朋友分火腿肠。

(2)要像他们分苹果一样每份分同样多。

A、小组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怎样分每份才能分得同样多。

B、学生动手实践,分一分,老师巡视参与活动。

C、小组推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配方案。

(3)小结: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巩固“平均分”的含义

(1)作业P13的“做一做”

A、读题,理解题意。指名说说“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把10个面包分成5份,每份的面包块数同样多)在“平均分”下注明每份同样多。

B、动手操作:用10个小纸盒代替面包,动手分一分。

C、同桌交流,边操作边口头表述:把10个面包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2个面包。

(2)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能像这样,用“平均分”把刚才分食品时的每一种分法说一说吗?(指名说)

3.学习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1)小组先讨论分法,再动手分一分,要求用15个乒乓球代替橘子。

(2)展示汇报分的过程。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讨论这几种分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分的时候,可以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几个几个地分,最后分完的结果必须每份同样多。)

提问: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快、准确)

4.独立进行平均分,做P14的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用铅笔代替矿泉水,动手分一分。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三、巩固应用,消化提高

1.练习三第3题

(1)学生自己读题,根据题意从学具卡片中拿出圆形卡片代替梨。

(2)自己动手分一分,将梨子平均放进3个盘子里(用小纸盒代替盘子)。

(3)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说说你们分的.过程和结果。

2.练习三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用画一画的方法,往每一个花瓶里插花,根据题目的要求想怎么插就怎么插。(并涂上颜色)

(2)交流展示插花结果,并说说自己的想法(突出平均分)

(3)评选,谁插得花最漂亮。选出每瓶插得同样多的,强调把12朵花平均插在3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4朵。

3.练习三第2题

(1)明确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判断。

(2)集体交流,说清判断的理由。

4.联系生活实际讨论交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你看到了是平均分的?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要注意什么?

五、拓展延伸

把自己家的水果或其它物品按家中人口平均分一分。

六、教学反思

《平均分》教学反思:

这一节是整个单元的开始部分,在备课时我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说一说想怎样分,然后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小组评价一下分得对错,教师订正,最后用教具演示,这样学生比较快的认识了平均分。

我认为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另一个地方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平均分”,通过分组讨论分配方案,再按方案进行“平均分”,通过小组交流,自然而然的对学困生进行了帮助,不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让学困生也在平等愉悦的气氛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不仅让学生接近了“平均分”,而且使他们受到了情感教育。正因为样,学生学习的兴致极高,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上课特别的积极,上课气氛很活跃。

我感觉这节课学生掌握的不错,为下一节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年级上册《平均分2》数学教案 篇2

分析教材

《平均分》的学习是学生在学习了表内乘法、了解了乘法的意义之后进行学习的的,是认识除法的基础,因此,平均分的教学在整册教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本课作为本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通过分桃子的过程使学生感受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体验平均分的意义,为今后继续认识除法做了铺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让学生经历分物的活动过程,初步感知平均分的过程,初步体验平均分是分得同样多。

1、使学生知道“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2、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平均分的概念,具体操作平均分。

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方块、盘子、练习纸。

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根据这一理念再结合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我准备运用“摆一摆、分一分、看一看、圈一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乐趣。

学情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如:动手、动口、动脑)。这样更易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但是二年级在学生动手操作时,目的性不明确,易兴奋,这就需要教师作出正确的引导与评价。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那你们知道小动物都爱吃什么吗?老师来考考你们,小白兔最爱吃什么?非常棒!小白兔最爱吃胡萝卜。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有个善良的兔妈妈,她从地里拔了6个胡萝卜,她要把这6个胡萝卜分给两个兔宝宝。要怎么分呢?你愿意帮帮兔妈妈吗?瞧,两个兔宝宝来了,这是兔哥哥,这是兔弟弟,一共有6个胡萝卜,要分给他们俩,该怎么分呢?谁来说?

师总结: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对低年级来说,教学知识由于抽象而显得枯燥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最大障碍。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在情绪的驱动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节课的创设情境是帮帮兔妈妈怎么分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想办法分物品。]

第二环节: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平均分”

师:我们帮兔妈妈分完了胡萝卜,咱们再来帮猴妈妈分桃子吧,欣赏视频(猴妈妈采桃子视频)你会分吗?现在用小方块代替桃子在1号练习纸上分一分。

[本环节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再动分食品的基础上,组织交流,展示,引出“每份分得同样多,较平均分”。通过讨论、操作、互说使学生理解“同样多”,从而获得“平均分”的新知识]

2、巩固“平均分”

动气手来,我说你做

让学生听老师的口令分水彩笔。并说出分得过程。

3、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聪聪准备了一些桔子。(出示课件,18个桔子)要求是平均分成6份。

(1)请各组用小方块分一分。

(2)分完后交流。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

学生汇报结果可能有:

先每个盘子里分1个桔子,再放1个桔子,直到分完。每个盘子里分3桔子。

先每个盘子里分2个桔子,再放1个桔子,每个盘子里分3个桔子。

每个盘子里分3个桔子,正好分完。

(3)小朋友们,你们最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4)师生共同小结:一个一个的分仔细准确,多个多个的分节省时间。

同学们真聪明,想了很多种分法,但不管怎样分,最后得出的结果都是每个盘子里3个桔子。得出结论:像这样把一堆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就是“平均分”。平均分时,可以是一个一个的分,还可以几个几个的分等,直到分完。但必须每份同样多。

[本环节的设计,体现了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发现、自己探索的心理过程。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自己探索、自己善的情感谢需要,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展现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平均分的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交流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4、强化平均分的方法

让学生把10酸奶平均分成2份。

让学生用小方块代替酸奶,动手分一分。

小组合作。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让学生在多次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中,学会一些平均分的方法。]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掌握新知

1、教师:今天同学收获特别多,学会了平均分东西,那我们就来试一试。拿出2号和3号练习纸,圈一圈,分一分。

2、出示课本14个起球图。

(1)让学生说一说有几个气球?

(2)用圆片代替梨,让学生把14个气球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人?

(3)交流,让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通过巩固练习,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关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就为认识”除法“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知识。在此基础上,再去认识除法,就能收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环节:全课总结

小结:今天的课,老师觉得真高兴,那你们有什么收获呢?谁来说说?

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会用平均分这种方法,希望大家做个有心人,发现生活中的平均分。

[一节课通过情境、设难、探索、思考、发现、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年级上册《平均分2》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课本第44-45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含义。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感受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体验“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这种平均分的操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桃子图片,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提问: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怎样叫做平均分?

巩固练习:出示小黑板上的习题

16个足球要分给学生,如果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个学生;如果每人分4个,可以分给()个学生。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谈话:有一天,猴哥哥和猴弟弟一起到山上去摘桃子,你们看看,他们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呢?(板贴8个桃子图片)

学生观察得出:一共摘了8个桃子。

2、提问:你们认为怎样分最公平?

3、引导学生说出: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两只猴子。

4、提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每只小猴分得几个桃子呢?

三、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想一想,分一分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分,教师适时要点拨引导。

2.说一说,演一演

学生边说边演示分的过程。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方法:先分给每只小猴1个,再分给每只小猴1个,直到每只小猴有4个;先每只小猴2个,再每只小猴2个;先每只小猴3个,再每制小猴1个……

引导学生比较归纳:分的方法不一样,得到的结果一样,都是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可分得4个。

3、书上第44页的“试一试”

先按照题意,自己动手一边摆一边写答案

四、组织练习,加深认识。

1、完成第44页的'“想想做做1”

学生同桌讨论解决,再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教科书上第45页的第2题

学生读懂题意,讨论完成。

3、教科书上第45页的第3题

学生读懂题意,讨论完成。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结合“分桃子”的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一是知道平均分成几份,问每份分到几个;二是知道每份按几个来分,问能分成几份。在进一步体会平均分问题的两种不同情形的同时,初步感受“等分除”和“包含除”。通过变式练习,注意发现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方法或答案。变式练习是提高数学练习效益的有效方法。

二年级上册《平均分2》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平均分(一),教材第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分一分”,“每份分得同样多”,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设计、课本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出示分水果、糖果的情境图。

师:同学们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吗?

生:搞活动,分水果、分糖果。

师:是啊,他们分得很认真,这里面蕴含着数学上的知识,你们知道他们是怎么分的吗?

生:平均分

师:是的,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什么是平均分。

(板书课题:平均分)

【设计意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导入自然流畅。】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六颗糖果的图片。

2.让学生动手分一分。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仔细想想怎么分?可以用圆圈表示画在本子上,看看你能想出多少种分法?

生:动手分。(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展示,补充。

(三种情况:1、1、4,1、2、3,2、2、2)

4.提出质疑

师:哪种方法更好,更公平?

生:第三种。

师:为什么是第三种呢?

生:……

师:没错,因为第三种分法,每份分得同样多,很公平。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得到多种分法,教师再适时强调平均分,让学生感悟更加深刻。】

三、练习巩固。

1.出示课本第8页的“做一做”

3.学生做。

4.学生展示,学生点评、补充。

5.集体解答,通过逐一对比,教师强调平均分。

【设计意图:及时时训练,加深理解平均分,使学生理解和记忆更加深刻。】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到了什么?

生:平均分。

师:那我们一起来说说什么是平均分?

集体回答: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板书设计】

平均分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二年级上册《平均分2》数学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突破的方法

1、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对权的理解

3、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该复习平均数的概念:把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做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复习这个概念的好处有两个:一则可以将小学阶段的关于平均数的'概念加以巩固,二则便于学生理解用数据与其权数乘积后求和作为加权平均数的分子。

在教材P136讨论栏目中要讨论充分、得当,排除学生常见的思维障碍。讨论问题中的错误做法是学生常见错误,尤其是中差生往往按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计算公式生搬硬套。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提问学生平均数计算公式中分子是什么、分母又是什么?学生由前面复习平均数定义可答出分子是数据的总和、分母是数据的个数,这时教师可递进设疑:那么,题目中涉及的每个数据是每个占有耕地面积还是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呢?数据个数是指A、B、C三个县还是三个县的总人数呢?这样看来小明的做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充分思考和相互讨论交流就铺好了台阶。

二年级上册《平均分2》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能根据简单的数据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体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平均数。

情感态度:向学生渗透统计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进而培养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明确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教法学法

操作法、观察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游戏导入:同学们看过最强大脑吗?今天这节课,老师想在我们选出属于我们班的最强大脑,你们想挑战吗?

出示游戏规则:课件出示数字,学生进行活动,保留游戏结果,待最后揭晓答案。

设计意图:给学生留有神秘猜想的空间,使学生有浓厚的`接受新知的兴趣。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一)认识平均数

淘气记住几个数字?

1、引导思考:平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是怎么得来的?

2、学生合作交流,反馈

A、移多补少

B、总数÷个数=平均数

3、引出: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6”是匀出来的。

(二)生活中的平均数。

1、学生举例说

2、计算平均数,思考极端数对平均数的影响。

小红语文99分,数学100分,英语95分,平均分多少分?再加一门科学46分,均分会有什么变化?

思考:平均分在什么范围内?大约是多少?并计算平均分。

同桌合作交流,全班汇报。

小结:极端数据会影响平均数的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不过的考试分数例子,来内化极端数字对平均数的影响。这样理解起来更容易。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根据平均数知识,解释现象。

每小组选做一题,小组合作交流思想,全班汇报。

1、评委打分;

2、争做小法官

3、猜年龄

师:揭晓答案:38岁、9岁、8岁、11岁、8岁、12岁、8岁、9岁、8岁、9岁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的体现,但每一个数字都会影响平均数。

4、计算自己记数水平,评选本班最强大脑。

(四)课堂小结

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

板书设计

平均数

移多补少

总数÷个数=平均数

二年级上册《平均分2》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第30~3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什么叫平均分,并能够几个几个地分;通过动手操作知道把一个数每几个分一分,分成几份,初步建立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的表象。

2、使学生通过操作、分析、综合、发展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正确进行平均分的方法。

教具、学具:课件、萝卜图片、桃树画片、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在小黑板上摆上三角形,请学生看图回答;

△△△△△△△△

说说图中分别表示是()个()。

2、请学生摆一摆小棒:

3个23个4

二、新课:

1、教学例1

(1)教师出示6只桃子。

提问:这里有几只桃子?如果把它们分成2堆,你会分吗?

请同学们用圆片代替分一分,指各演示,○○○○○○

(2)请同学们把6个圆片分成3堆,指各演示,○○○○○○

(3)请学生们观察,并且指出,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2、试一试。

(1)每四人一组,同学们将自己分的过程,结果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2)让学生汇报,并演示。

(3)提问:为什么我们说这样分就是把8个桃子平均分?

(4)练习:第31页想想做做第1。

①、让学生分别说说图意;

②、学生判断;

③、什么样的`情况下,才称作平均分?

3、教学例题2;

(1)出示挂图,你在图上找到了什么?有几只小猴子,几只桃子?

提问:每只小猴子分2个桃,是要我们怎样去分?几个几个地分?

(2)教师演示:

①把2只桃子分给一只小猴,提问:分完了吗?再拿几只桃子分给第2只小猴?

②再把2只桃子分给第2只小猴,提问:分完了吗?怎么分;

③拿最后2只桃子分给第3只小猴。

④6只桃子每只小猴分2个桃,可以分给几个小猴?

⑤请说说刚才我们是几个几个分的?为什么?

4、试一试;

(1)拿出12根小棒,每2根一份,先拿出2根放一堆,再拿2根又放一堆……,一共分成6堆。

说明:每2根放一堆,就叫“每2根一份”;

(2)照样子分一分,说一说;

(3)学生填书;

(4)提问:刚刚在分小棒,分桃子时,我们都是几个几个分的,这种分法是一是“平均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2;

2、完成想想做做第3。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什么叫做平均分?几个几个地分,属不属于平均分?

20 36180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