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教学杂谈【汇编4篇】
【导言】此例“《山中访友》教学杂谈【汇编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山中访友》教学杂谈【第一篇】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文出自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之手,是他发表于1995年第三期《散文》杂志的1篇佳作。
这是1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一读题目,触发思绪的便是作者到山中去拜访一位老朋友了。但读到文章的第3自然段时,读者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入到画面中,进入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倍感亲切。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
本文想象丰富、新奇,有浪漫色彩。如,“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作者把自己想象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又如,“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想象中,悬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见,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同时,作者还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使文笔生动活泼,而且,也很好地表达了对山中 “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读着这篇散文,绝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你会强烈地感受到那种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你会时时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想想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美好境界。
本文作为本组“感受自然”的第1篇课文,目的一是通过感受作者描绘的境界,体会他一路上的好心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二是学习作者通过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情感的方法,并积累语言。
本课的重点是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撞了个满怀”,形象地写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和风中的那种感觉。因为风中含着“露水”,所以特别滋润心脾;也因为风中含着栀子花的气息,所以在滋润中还带着一丝甜蜜。这“走出门”后给作者的第一感受,就不同寻常,说明了“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同时,也间接地点明山中访友是在初夏的一个早晨。
②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③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鸟儿不是在啁啾,而是在“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也不是在晨光中闪亮,而是在“与我交换眼神”。一声“呼唤”,一个“眼神”,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④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⑤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
这一组句子是写“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内容一致,结构相似,是一组排比句,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采用第二人称,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⑥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这句中,“它们”指的是落花和落叶,“仪式”指的是落花、落叶从枝上掉下并融入泥土的过程。时间虽然短暂,却有深意。因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大自然就这样在循环中生生不息,于是便引出了“捧起一块石头……”这一层,因为石头就是由火山爆发的岩浆凝结而成,在普通的石头身上也有着大自然轮回变化、生生不息的足印,所以从石头的轻轻敲击中可以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作者感受到了时间的变迁,生命的轮回。可见,作者是用心在感受。
(2)对词语的理解。
幽径:隐蔽、僻静的小路。
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波光明灭: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唱和: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
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
吟咏:“咏”的基本意思是指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吟”往往跟“咏”连在一起,含义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古人有一说,动声叫吟,长言叫咏。
二、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课题《山中访友》既是全文立意之本,又是以联想和想象构筑情境这一独特、鲜明的表现手法之凝聚,是这篇作品中不可忽视的文眼。揭题后,可让学生猜测作者去山中访友的对象,以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2.教学时,可以以《山中访友》这个题目展开,结合课后的思考练习题,链接起导读本文的线索:
(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明白作者拜访的“朋友”原来是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概括地说,这山林中的一切都是作者的朋友。
(2)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让学生细致深入地读文,找出描写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感情的有关语句,读读体会,再组织交流。
老桥──“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树──“是我的知己”,“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山泉──“要我重新梳妆”;溪流──邀我“唱和”;瀑布──“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悬崖──“挺拔的身躯”,“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白云──“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云雀──谈“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作者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3)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体验?教师要激发学生回忆类似的体验,并鼓励他们在同学之间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再一次体验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3.这篇文章的语言丰富生动,作者对山中景物的观察细致入微,体验十分深刻,许多描述能以极富变化的句式来表现,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好材料。课后练习3也正体现了这样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生动地表达自己对山中“朋友”感情的方法。
4.本文有着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飞扬着作者丰富的想象,从文字背后透射出诗人一般鲜活的气质和性情。因此,教学本文要重在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像第5自然段,作者采用第二人称,跟山中的“朋友”打招呼。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模拟当时情境,跟山中的“朋友”打打招呼。同时,文章所特有的那种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韵律、诗一样的情怀,都可以在学生的朗读中体现。
没有学生反复地诵读课文,很难领悟作者描写的意境、表达的感情。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可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背诵。
5.生字、新词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教师在检查时注意下列这些字的字音、字形:“唱和”中的“和”读作“hè”,“蕴”的下面不是“温”。
四、教学案例
片段一
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师: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生齐读第3自然段。)
师: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课件:课文插图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
(默读画句,读后交流。)
生:作者非常敬重他,说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师:有道理。谁知道“德高望重”的意思?
生:“德高望重”就是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师:那你们是从哪儿体会到他的“德高望重”?
生:他把很多人马渡过对岸,给大家带来方便。
生:从“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可以看出他的默默无闻,任劳任怨。
生:我还有补充,他在这涧水上已经站了几百年了,说明他为大家服务的时间很长很长,从这儿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他的“德高望重”。
师:说得好。随着时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旧,默默地站在这涧水上,为大家服务。难怪作者一见到他,就由衷地赞美他,对他说 ──(引读:啊,老桥,你如……)
(生齐读。)
师: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片段二
人树相融感受情境
师:作者不仅把林中的一切当做自己的朋友,当他进入树林,看到一棵棵树的时候,他把自己也想象成了一棵树,生根长枝。请同学们读一读有关的句子,体会当时作者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生自由读句体会。)
师:谁先来交流。
生:他把树看做自己的朋友,树也把他当做朋友,在望着他。他们真的像是难得的知己。
生:我有补充。“知己”是彼此相互了解而情意深切的人,一般是在说人。而现在作者说每一棵树都是他的“知己”,表明他和树之间的这种深情。
师:真能干,你能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来体会。
生:我也有补充。作者靠在一棵树上,靠着靠着,他自己也仿佛是一棵树了,他把自己和树融为一体了。我从这儿也体会到他们之间非同一般的情谊。
师:说得好。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了一体。这是多么美妙的一种情境啊!从这种想象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种“知己”情谊。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再来读一读。
《山中访友》教学杂谈【第二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有关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感情。
4、学习作者运用的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2、学习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在以前,我们学过《寻隐者不遇》 这一首诗,还记得吗?请大家背一背。
2、请说一说这首诗讲了什么?
(诗人去山中寻找一位隐者朋友,向童子打听隐者到哪里去,童子告诉诗人,隐者去采药了。童子只知道隐者在山中云雾深处,不知到底在什么地方,最后没找到。)
3、假如你进山拜访朋友而朋友不在,你会空手而归吗?
4、你喜欢在山里做些什么呢?
5、如果同学们进了山,收获一定很大。有位作家李汉荣也到山中拜访朋友,带回了好心情,好记忆,他拜访了怎样的朋友?就请我们来共同欣赏李汉荣的《山中访友》。(出示课题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请同学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学生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在这些 “朋友”的名称下做上记号,看看作者到底去拜访了哪些朋友。
⑴ 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⑵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反馈,简单地说说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
(大自然的朋友:山水、植物、动物、风云雷雨等。)
三、学习“出门”,感受心情
1、作者轻装上路,读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感受他当时的心情。
(心情好;高兴。)
2、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很好?
出了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
⑴ 自由地读读这句话,感受话中所包蕴着的情意与心情。
⑵ 理解“与微风撞了个满怀”的写法及所包含的韵味。
⑶ 带着轻松愉悦激动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善恶行为主题班会【第三篇】
一、活动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人们思想多样、价值多元,因此党的十八大提倡大力宏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凝聚全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作为学校更需要在价值观教育上有所作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当代中国正处于熟人社会(传统社会)向生人社会(公民社会)转变的过程中。社会上很多人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想法,前几年的彭宇案开始,“扶与不扶”这个话题就成了风口浪尖上的敏感道德话题。
二、活动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与人为善是做人基本的素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2.培养学生对社会的感恩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乐于助人。
3.使学生理解祖辈的辛苦付出,传承尊老爱老传统美德。
4.能够用感恩的心态积极生活,珍惜宝贵光阴努力学习。
三、活动形式:
1、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姚庄镇扫盲班辅导活动;
2、观看小品《扶不扶》;
3、课堂讨论:扶不扶的问题;
4、讲故事:身边与人为善的故事;
5、课外延伸活动:组织学生到姚庄镇敬老院开展敬老助老活动。
四、活动准备:
1.课前组织部分学生参加姚庄镇扫盲班辅导活动,并写下心情体会。
2.教师收集有关老人摔倒扶不扶事件的相关资料。
3.学生收集身边的善人善事,确定讲故事的学生人选。
制作。
五、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PPT展示学生参加扫盲班活动的照片)上周六,我们班马程辉、马浩南、金嘉宣、薛雨晴等同学放弃周末休息时间,参加了我们姚庄镇的扫盲班活动,和
老师一起为我们镇里一些不识字的老年人提供辅导帮助,教会他们认识自己的姓名、电话等一些生活中的常用字。下面请他们谈谈体会吧。
学生读体会:《一件善事》薛雨晴;《善待老人》金嘉宣。
教师:参加扫盲班的老爷爷老奶奶让我在这里代表他们向为他们提供帮助的同学们表示感谢:“是你们的耐心帮助,让我们这么大年纪了还能学会认一些字,谢谢你们的善举,祝你们学习上能取得好成绩。”
与人为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我们这节班会课就来聊聊我们学生应该怎么做?
(二)揭示社会矛盾
1、播放小品《扶不扶》
沈腾、马丽的小品《扶不扶》是201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一档小品节目。《扶不扶》将一直被大众热议的“老人摔倒了扶不扶”的社会话题搬上春晚舞台。
2、讨论:你如果遇到了老人摔倒了,你扶不扶?并说说理由。
3、(PPT展示)看看网上的调查:
网民对此做过网上调查,扶,还是不该扶?得到的结果让人触目惊心! 近13万名网友进行了参与。其中,有%的网友选择了“绝对不会,怕惹麻烦”;有%的网友认为,应该先理性判断,再作决定;仅有%的网友觉得,肯定应该扶老人,认为“这是起码的公德”。
豆瓣网友的意见:
陈子兔:想扶不敢扶。
毛毛的小白:我不能操纵别人的想法和作为,但我至少做到不被环境影响,做自己觉得对的事。
冰凌水瓶:其实很多人想扶的,但是对法官以及老人的子女太没信心了。不过,我想我会先拍照,再拨110说明情况,然后过去扶吧。唉,好复杂
4、(PPT突出):我们老了谁来扶?
若干年后,所有人都依仗着不做“彭宇第二”而不去扶老人、不做好事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将会怎样?我们老了以后会怎样?谁还会来扶我们呢?
要知道,你今天扶起的也许就是未来的自己。
(三)传播正能量
1、学生讲身边的善人善事。
2、(PPT展示)成都商报(微博)官方微博转发了网友@菜鸟马丁的一条微博:“中午12时43分,经过红星路二段,一位老先生跌倒在地,站不起来。一位过路的年轻人停下自行车,将老人扶起,在确认老人没什么问题后,他默默骑车离开了”。
微博的4张配图中,可以看到一位身穿橙黄色T恤的小伙子扶起一位老人的全部过程:走到侧卧在地的老人身边,搀扶着老人的手臂扶起来,将老人扶至路边,似乎还在他耳边叮咛了几句,之后转身离开。
对于小伙子的行为,网友们纷纷赞赏:“好样的`成都小伙子”“温暖越来越多了”
(四)班主任寄语
拯救“扶不起”世风,是你,我,他的责任。
扶老携幼、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人基本的素养。我们嘉善以善为文化,我们生活的社会应该是一个互帮互助、人人相互关爱的友善社会。我对他人负责,他人也对我负责,每个人都应该具有责任感。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不计代价与回报,我们的生活才更加安全,更加温暖,更加充满希望。
(五)课外延伸
组织学生到姚庄镇敬老院开展敬老助老活动。
六、活动反思:
1、由于考虑安全因素,只组织了班级1/3的学生参加扫盲班活动,没有参加活动的学生感触较少,效果相差较大。
2、活动设计时没有将学生与爷爷奶奶的相处,爷爷奶奶对自己的关心、学生对爷爷奶奶的关爱等组织进行一些交流讨论,学生的情感投入就显得较慢。
3、扫盲班活动时很多老人都会不自觉地说自己当初没有读书机会,这其实是一个对学生厌学等问题进行教育的切入点,但本活动设计时及在活动过程中没有将其进行一些拓展。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善恶行为主题班会【第四篇】
设计意图:
善良是指心地纯洁、温厚、和善。善良是一个人的品质,更是一个人快乐的源泉。善良,会让人学会宽容;善良,会让人得到一分收获;善良,会让人体悟到人性中的美。善待别人、善待自己、善待生命,会让人生活得更充实、更自如,也更快乐。《我很善良》是儿童情绪管理系列绘本中的一本,它借助小兔子的形象不仅生动地表达了善待别人的情境和做法,同时也表达了怎样用合适的方式善待自己。书中温馨精致的画面,具有感染性的色彩,抚慰人心的语言,能很好地帮助幼儿理解善良的含义和做法。因此,我设计、组织了"我很善良"这一教学活动。
在活动中,我设计了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四个环节,引导幼儿在对绘本画面的观察和感知中,慢慢理解善良的含义,学习善待他人和自己的方法,从而实现活动目标。
第一环节,幼儿观察绘本封面,自主交流关于善良的含义,初步感知善良的内涵,萌发继续阅读的兴趣。
第二环节,活动的重点环节,幼儿在对画面的观察中思考、发现小兔子所说的善良的含义,体验善良带来的快乐。在幼儿观察小兔子是如何善待自己的画面时,引导幼儿结合日常生活,发现善待自己就是让自己更加健康快乐。
第三环节,幼儿完整欣赏绘本,巩固对善良含义尤其是对善待自己的理解。幼儿在此环节中以讲述为主,体验拥有善良之心的愉悦感受。
第四环节,幼儿进行情感迁移,在生活中寻找善待自己的好宝宝,体悟"善良之事"并非一定是惊天动地的大事,生活中的区区小事恰恰是善良的本色。
目标:
1.了解善良的含义,学习善待别人和自己。
2.体验拥有善良之心的愉悦感受。
准备:
绘本故事的PPT课件,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照片。
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老师这里有一本很好的书想跟你们分享。看,这是书的封面。上面有谁?
幼:小兔子。
师:小兔子在说什么?
幼:它在说:"我很善良。"
师:谁来说说善良是什么意思呢?
幼:善良就是不打架/善良就是帮助别人/善良就是小朋友摔倒了把他扶起来……
师:有的小朋友知道什么是善良,有的小朋友还不太理解。我们来听听小兔子是怎么说的吧!
二、走进绘本,了解善良的含义
1.出示图1。
师:想想小兔子为什么说自己很善良呢?
幼:因为它在帮助兔奶奶擦玻璃。
师:小兔子认为善良就是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所以它去帮助兔奶奶擦玻璃了。那么,小兔子又是怎么帮助其他的亲人、朋友的呢?2.出不图2。
师:小兔子在干什么?看到小兔子这样做,你们认为善良是什么?
幼:小兔子在跟它的朋友抱抱,可能是它的朋友怕黑。善良就是告诉朋友不要怕黑……
师:嗯,你们有很多猜想。善良也是当好朋友伤心的时候,给他一个大大的、暖暖的拥抱。
3.出示图3。
师:小兔子在干什么?你们认为善良是什么?
幼:善良就是帮助妈妈扫地。
师:对,帮助妈妈扫地、打扫房间也是善良。
4.出示图4。
师:猜猜小兔子在干什么?
幼:它们好像在说悄悄话。
师:小兔子的朋友遇到了困难,很想把困难的事情讲出来,小兔子在安静地听。你们认为善良是什么?
幼:善良就是帮助别人解决困难。
师:很好,善良也是当别人遇到困难不开心时,安静地听一听别人诉说困难是什么。
5.出示图5。
师:看到小兔子了码?它在干什么?
幼:它的好朋友受伤了,它在问疼不疼,告诉它不要哭。
师:它在把受伤的朋友扶起来,还安慰朋友不要伤心、难过。看到小兔子这样做,你们认为善良是什么?
幼:善良就是在朋友受伤的时候去帮助它、安慰它,告诉它不要难过。
师(小结):对啊,有了小兔子的帮助,妈妈打扫卫生不累了,朋友不难过了,小兔子觉得好开心啊!它真是一只善良的兔子!你们是善良的孩子吗?你们帮助过别人吗?怎么帮助的?帮助了别人,你们心里感觉怎么样?
幼:画画时,看到小朋友忘记带油画棒了,我就把自己的油画棒借给他用,帮助他我也很开心。
6.出示图6。
师:我们不但要用善良的心对待别人,也要用善良的。心对待自己!要为自己的能干而骄傲,自己不能干也不要苦恼!这张图上小兔子怎么了?
幼:小兔子在弹琴,弹得不太好,吵到别人了,别人觉得难听。
师:那怎么办呢?
幼:让小兔子好好练习-下就好了。
师:好主意。
7.出示图7。
师:小兔子还告诉了我们一些善待自己的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师:小兔子告诉我们要怎样善待自己呢?(吃健康干净的食物;做运动,运动时累了、出汗了就休息一下;要早睡早起,中午要午睡,下午就有精神做游戏了。)你们这样善待自己了吗?你还想怎样善待自己,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呢?
幼:我不吃坏掉的食物,吃坏掉的食物会生病的/我早起锻炼,不睡懒觉/我每天早上都会刷牙,牙齿就不会生虫子了……
8.出示图8。
师:小兔子在需要的时候说"请"和"谢谢",你们认为它是一只什么样的小兔子呢?
幼:很有礼貌。
师:对,善良也是有礼貌。"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是什么意思呢?
幼:是说玫瑰花很香。
师: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我们把手上的玫瑰送给别人的时候,手上还会有玫瑰的香味,就像帮助了别人,我们自己心里也会觉得很快乐一样。
三、情感迁移,学习善待自己的方法
1.师幼一起完整讲述绘本,进一步理解善良的含义。
2.幼儿分组观察一组小朋友在幼儿园生活的照片,找出善待自己及不善待自己的行为。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小朋友在幼儿园生活和学习的照片,照片上的行为有的是善待自己的行为,有的不是。请你们看看哪些是善待自己的行为,哪些不是,将照片贴在相应的表情娃娃的下面。
3.请各组推一个代表说出自己组选出的结果,并说明为什么。
幼:这个小朋友在睡午觉,这是善待自己的行为,旁边的小朋友在吃玩具,这不是善待自己的行为。
师:是的,午睡可以让小朋友们休息好,下午就有精神做游戏。玩具是给小朋友玩的,上面有细菌,吃了容易生病,这不是善待自己的行为。
师(小结):善良能让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感受到温暖。我们要关爱身边的人,还要用善良的心对待自己,好好照顾自己。这样,我们就会更加快乐!
延伸活动:
将幼儿在园生活的更多照片贴在班级区角,请幼儿继续观察讨论。
附绘本文字(略有改动):
我很善良
我好乖哦,因为我有一颗善良的心。
我对一切都很友好,我的心又温暖又明亮。
我是善良的小乖乖,我愿意去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
我愿意在好朋友伤心的时候,给他一个大大的、暖暖的拥抱。
我愿意去做点什么,我愿意帮助妈妈打扫房间。
我愿意倾听好朋友诉说他们的困惑和难题。
我愿意去安慰他们,我愿意去理解别人的心。
我也愿意用同样善良的心对待自己。
善待自己就是--为自己的能干而骄傲。
当然啦,即使自己不能干,也不必苦恼。
善待自己,也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吃健康和干净的食品,每天做一些运动,还要早睡早起。
做个善良的小乖乖真好!
我彬彬有礼,温文尔雅,
询问前我先说一声--请,要是感激,我就说--谢谢!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才是人见人爱的、善良的小乖乖!
上一篇:《万年牢》教学设计【热选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