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头战象》读后感实用5篇
【导言】此例“《最后一头战象》读后感实用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最后一头战象》读后感1
教学目标:
1在对课文“重披象鞍、重临战场、自掘坟冢”三个场面文字的解读中逐步深入地感受战象如人一般的有情有义、英武豪迈和激越悲壮,逐渐体会到有精神追求的生命才是有意义的生命这一主题。
2在对重点语言的推敲和体悟中感受作者语言的魅力,把握文章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嘎羧要走黄泉路了。
1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使一群无畏的英雄只剩下来最后一位——读课题。他的名字叫——嘎羧,它在幸福的生活了26个春秋之后,终于支撑不住了,负责饲养他的波农丁说——太阳要落山了,火塘要熄灭了,嘎羧要走黄泉路了。
2出示课文第11段:一起读课文中的这段描述。
老师还找到一段资料,请你读给大家听。出示:每群象都有一个象冢,或是一条深深的雨裂沟,或是一个巨大的溶洞,或是地震留下的一块凹坑。凡这个种群里所有的象,不管生前浪迹天涯海角漂泊到何方,最后的归宿必定在同一个象冢;让人惊奇的是,小象从出生到临终,即使从未到过也未见过象冢,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凭着一种神秘力量的指引,也能准确无误地寻找到属于自己种群的象冢。3然而这头于战争中侥幸存活下来的最后一头战象,它的选择却是?(埋葬过八十多头战象的百象冢)
二它没有到祖宗留下的象冢!
1是的,它没有到祖宗留下的象冢,而是来到百象冢,并且亲自为自己挖掘了一处坟冢。(板书:它没有到祖宗留下的象冢!)
打开书本翻到125页,请你轻声读读课文最后四段(20——23)。
读着读着,相信一个动作会定格在你的眼前。
这个动作是?(板书:挖)
2嘎羧怎样的挖?请你再次默读这四段,完成这个填空:地挖
请你说,请你上去写在括号中(下)。(不停地、不知疲倦地、埋头、边喘息边挖——其实很疲倦了、坚持不懈地。。。。。。)
3嘎羧就这样不停的挖,不知疲倦的挖,埋头挖、坚持不懈的挖,它挖的是什么呀?(自己的坟墓)你难道没有问题想问问他吗?
谁能替嘎羧回答?(我想和我的同伴我的战友在一起;。。。。。。
4引读:是的,为了和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在一起,嘎羧来到石碑前——;为了和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在一起,嘎羧从早晨一直——;为了和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在一起,太阳落山了,月亮升起来了,嘎羧仍在——(板书:它和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躺在了一起!)
这真是一头有情有义的战象啊!(板书:有情有义)
三它和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躺在了一起!
1但是我们不禁要问:这份情意怎么会有这样强大的力量,以至于嘎羧拒绝了祖先神秘力量的指引,抛弃了家族预留的最后归宿,嘎羧,它是怎么想的呢?看来我们有必要进一步了解嘎羧,走进嘎羧的内心!用心默读课文6——16段,哪些场面让你的心为之一颤,让你的鼻子为之一酸,让你的精神为之一振,请你划出来,特别打动你的地方还可以圈一圈。
2交流句一:亢奋……轻吼……急促……象是想得到什么东西。
亢奋,你怎么理解?能联系上下文来说说吗?请你读出嘎羧的亢奋。
如此的亢奋,为的是什么?
3交流句二: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a说说句子打动你的原因。(你从哪里体会到了嘎羧对象鞍的珍爱?——呼呼吹去、久久摩挲、泪光闪闪、久别重逢——摩挲是一个怎样的动作?做做看)
b如此珍爱,这是一副怎样的象鞍啊!轻声读读这段话,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描述吗?(出示第九段)
c是啊,那弹洞,那血迹,那硝烟和战尘的气味,那镶着银铃缀着流苏的莲花状的坐垫,嘎羧用鼻尖——引读句二——显然嘎羧是想起了什么。谁能说说?
出示:摩挲着象鞍上的( ),嘎羧想起了( )。
是啊,摩挲着依然凝重华贵的象鞍,嘎羧想起了曾经英武豪迈的年轻的自己!摩挲着象鞍,嘎羧内心涌动的是对辉煌过去的深深的眷恋和回味!一起读句二。
4交流句三: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寨子走了三圈。
你为什么感动?
的确,是寨子里的人把嘎羧——是寨子里的人饲养了它整整——26年!这真是一头懂得感恩的象啊。
5交流句四:他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a走了整整一夜,天亮时嘎羧来到打洛江畔,此时此刻,他置身在一副怎样的背景之中?
那清波荡漾的江面,那哗哗流淌的江水,那天边火红的朝阳,那静默不语的龟形礁石,曾经还都亲眼目睹过这样的场面——播放录像:战象战斗场面。
b而今,象兵不再,战象不再,激烈的搏杀不再,弥漫的硝烟不再,悲壮的战场不再,只有江面依旧——江水依旧——礁石依旧——朝阳依旧——
指名读这段话;久久凝望,是怎么样的一种望?请你用朗读表达;亲了又亲,你可以猜想原因?把感情融进朗读中;齐读。
c久久凝望也望不够,亲了又亲还亲不够,嘎羧昂起头来——,他是把所有记得的,所有想到的,所有想说的,都融进了这——震耳欲聋的吼叫声中。
吼声中,我们分明听到了嘎羧在动情地诉说,在深切的呼唤,在庄严的宣告!拿起笔来,选择一句写一写。
出示:吼声中,嘎羧在动情地诉说:
吼声中,嘎羧在深切的呼唤:
吼声中,嘎羧在庄严的宣告:
这吼声,让他身体——;
这吼声,让他四条腿——;
这吼声,让他一双眼睛——;
这吼声激越悲壮——。
齐读这段话。这哪里是一头垂死的老象?这分明是一头——这哪里是一头象?这分明是一个——一个天地之间大字书写的人!一个有着热烈的追求、深沉的情感和高贵的灵魂的人啊!
四它死了!
1所以,嘎羧拒绝了家族神秘力量的指引,抛却了祖先预留的最后归宿,却选择了和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在一起。因为,和同伴们在一起的岁月,是嘎羧(生命中最精彩最灿烂的岁月),和同伴们在一起,就是和(英武豪迈在一起),选择了同伴们,就是选择了(高尚的精神、热烈的追求)。
2于是嘎羧就这样不停的挖,坚持不懈的挖,不知疲倦的挖(回顾板书)。(音乐进入)而我们只能远远地看着,看着他的身体——远远地看着,看着他的背脊从坑沿——远远地看着,直到鸡叫头遍,一切都——师读22段。(板书:沉)
一个“沉”字你怎么理解?(板书:它死了!)还有什么也沉下去?(我们的心情、战象的历史、战象的精神)
3齐读此时板书中呈现的最后一段话:
它死了!
它没有到祖宗留下的象冢!
它和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躺在了一起!
看课文中和这句话有什么不同:标点,排列——知道为什么吗?(深沉的情感藏在平静的叙述中)
改标点后,再次齐读。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上面的5篇《最后一头战象》读后感是由山草香精心整理的最后一头战象读后感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
《最后一头战象》读后感2
《最后一头战象》读后感
前一个月,我们学校把故事大王沈石溪请来给我们讲他以前和动物的故事,然而也推荐了他写的几本书目,我买的是《最后一头战象》。
我读到了《最后一头战象》这篇时,我目瞪口呆,因为在一九四三年,我国象兵和日寇打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战争,大象的吼声惊天动地,日寇们的刺刀杀了无数只战象,真是残忍极了。
同学们,大象现在是二级保护动物,如果大象以前是保护动物,就不会死去那么多无辜的战象。
这些可爱的大象还有很多功能,它们把很重的东西卷起来,在海边更是有趣了,它可以给你当喷泉。
大象是很温柔的、善良的,保护动物就象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我们应该呼吁所有的人都来保护动物,尊重它们,了解他们,和动物成为真正的朋友。
《最后一头战象》读后感
《最后一头战象》的作者是沈石溪,他写的都是最能吸引读者的动物小说。
主要讲了一九四三年日寇侵占缅甸,象兵迎战,结果只有一头幸存,其它八十多头象全部战亡。人们都很尊敬它,给予它很好的照顾。战象每天吃香蕉,喝泉水,过得无忧无虑。后来它老了,没力气了,它开始绝食,大家都说它快死了。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战象披上象鞍,告别寨子,又回到了当年战斗过并埋战象的地方。它和同伴们一起,平静地去了……
那头战象没有在临死前回自己的象冢,而是回到了牺牲的同胞坑里。它也是有感情的,死了也要和伙伴们在一起。
这只是本书中其中的一个故事,另外作者还讲了几篇关于象、野猪和熊的故事。野猪懂感情通人性,熊憨厚又凶猛。
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告诉我动物活在世界上也有自己的生活圈子、自己的感情、自己的习性。 让我学习尊重每一个生命。
《最后一头战象》读后感3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日寇、埋葬、阵亡、喘息、香蕉、皮革、凝重、华贵、英武、气概、伤感、苍茫、石碑、焦躁不安、漫不经心、久别重逢、横遭不幸、震耳欲聋、浴血搏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能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与同学一起探究解决。
4.学习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感受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
从课文的相关语句体会人们与战象以及战象对战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教学准备: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作背景,对战象有一定了解;
2.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大象的相关资料,可以搜集其他关于大象及人与动物的故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交流对大象的了解
1.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1篇关于大象的课文吗?(《与象共舞》)谁来说说大象都可以为人们做些什么呢?(生自由发言)
2.是啊,大象可真是人们的好朋友,可以为人们做这么多事情,但是,你听说过大象还
能帮助人们战斗吗?这样的大象叫战象(板书:战象),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一头经历过战斗洗礼的最后一头战象(补充完课题:最后一头战象)。
3.齐读课题,简要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沈石溪被称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这篇文章写的是他在1969年到云南插队时亲身经历的事情。
4.再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文章都写了些什么吗?
二、速读课文,了解大意
1.快速阅读全文,思考刚才的提问,可在书上进行勾画。
2.学生阅读后解决简单的问题。
3.指名说一说课文写了战象的那些事情。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成为:英雄垂老──重披战甲──重临旧地──自掘坟墓。
三、再读课文,理解字词,扫除障碍
1.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或者喜欢的语句,也可以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
2.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字词或句子。
3.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4.自己阅读感悟后,小组再合作研读:交流感受特别深的地方,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准备汇报自主合作。
《最后一头战象》读后感4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缀文者的“情”在“辞”中,观文者由“文”“辞”而“入情”,“文”是连接“缀文者”和“观文者”的纽带。刘勰言简意赅的揭示了写作与阅读的规律和路径。阅读教学中的“文”——文本,它在认知方面的作用应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习得知识的凭借;2.作文练习的范例;3.理解意义的根据;4.沟通心灵的渠道。作为阅读教学主体的学生,其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心理活动的过程,阅读教学必须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皮亚杰经过大量的观察、实验,发现儿童智力发展的进程中存在着结构特征。也就是具有这样一种特征——仿佛是“一种内部网络,一旦给定的思维内容进入了这个网络,这些思维内容就会沿着此种内部网络立即自各个方面同时散布开来了。”心理学中的“结构”对阅读教学是一个非常有益的启发,《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对结构是这样表述的:“事物系统联系的诸要素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组织方式或联结方式。”“结构有以下特征:(1)稳定性。(2)有序性。(3)形式特征。”阅读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走向文本,通过“审”、“品”、“悟”这样的阅读教学结构,解读文本,习得知识,提升语文素养,涵养品性,体验生命成长的过程。关于作文的篇章、修辞等知识和文字表达的人文、自然知识等要靠“审”——由审题开始到段落结构进而审视全篇,吸收文字负载的内容,仔细审查,辨别真伪,开阔视野;对文章意义的理解要靠“品”——通过品读词句,不断地向文本提问和寻找答案,努力弄清和还原作者表达的原意;对于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心灵感受、精神追索和人生感悟等要靠“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语言文字探求作者的思想情感、精神风貌。
本文试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第二十三课《最后一头战象》为例,谈谈“审 品 悟”阅读教学结构的实践方法。
《最后一头战象》是著名动物小说作家沈石溪的1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课文记叙了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配上象鞍,来到打洛江边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战友们的“百象冢”旁刨开一个坑,庄严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一、审·视
“审”有仔细观察和精细的意思。“审”在这里是:1.通过审题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意思;2.辨别知识真伪,获取知识信息的意思。
1、审题
(1)写题。边写边思考,这样一个题目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写,进行写字训练;思考,读写结合,由课题建立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为下面深层次的理解课文打下情感的和篇章结构方面的基础。
(2)读题。提问:重读“最后”说说体会到什么?重读“战象”说说体会到什么?课题的关键词是“最后”和“战象”,“最后”一词让人体会到悲壮,“战象” 给人威武之感。提问:那么课文哪些部分表现出悲壮,哪些部分表现出嘎羧是一头“战象”呢?课文写了嘎羧的哪些事情?这样就从整体上让学生把握了文本的重点和情感基调,为学生高效的语文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教给了学生由题目入手把握文本的学习方法。
2、审视。这是1篇动物小说,小说就有虚构的成分,对大象、战象,孩子们的知识积累是有限的。特别是其中描写大象死亡之前神秘的避开人类,独自走到同样神秘的象冢的部分,学生好奇而又怀疑,上课之前,布置学生搜索相关的知识,不仅仅是关于大象的,还有动物界的一些不解之谜。课文中关于战象、关于傣族等少数民族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知识都可以让学生有一些了解。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扩大课堂的容量,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语文就是生活,阅读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阅读经验和知识积累上,阅读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同时也是知识的学习和吸收。
二、品·读
“品”有辨别好坏的意思。“品”在这里是:1.通过“读”来品味;2.通过“读”来表达品味到的意思和情感。
1、品味。提问:课文是围绕“最后”和“战象”两个词来写的,“最后”一词在表现出悲壮的同时,渐渐老去的嘎羧在人们的呵护下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课文哪些句子表现出人与象之间的深厚情感的?学生找出相应的句子,学生阅读寻找相关语句的过程就是阅读理解的过程,作者通过句子来表达的村民们对嘎羧——抗日英雄的关爱传达给阅读者。提问:课文的哪些句子表现出嘎羧作为战象的与众不同,深切表达了嘎羧的战士情怀?由寻找表现人象之情的句子到追根溯源,寻找人们为什么如此对待嘎羧的句子,学生的目光落到作者最终要歌颂的对象——战象身上,从战象身上,学生发现了人性的光辉——忠诚、勇敢、善良。
2、吟诵。语文学习应当采用语文的方法。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后,让学生进行交流。如果说寻找相关语句的过程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那么,交流的过程既是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更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生命对话——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文本的语言变为富有生命张力的学生自己的语言。在对话的同时,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读出来——个别读、接龙读、小组读、齐读,配乐读、小声读、诵读等等。读是理解的路径,更是表达的方式。
三、感·悟
“悟”指对事物、道理的理解能力。“悟”在这里是:1.感受、体验作者、人物的情感;2.领会作者、文章阐述的道理。
1、感情。提问:从嘎羧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它的忠诚、勇敢、善良,它的故事随着作者的叙述,仿佛并不是在遥远的年代,遥远的傣乡而是就在我们眼前,当它站在战斗过的战场旁,此时,它想到什么了呢?因为有理解的基础,也因为没有类似的体验,这样的环节安排既是运用语言表述的迁移练习,也是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体会嘎羧作为一头战象,一头最后的展现的战士情怀,英雄情怀。
2、悟理。提问:嘎羧最终把自己埋在了战友的身边,伴战友长眠,其中还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嘎羧和它的战友是为保卫家园而战斗的,它不回百象冢而追随战友,就是因为它们都是战象,是保家卫国的战士,它希望仍然和战友们一道守卫家乡。动物小说最终还要回到人性上来,动物小说的意义也正在于此。作者在谈到创作体会时说:“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化会盛衰,礼仪会更替,道德会修正,社会文明也会不断更新,但生命中残酷竞争、顽强生存和追求辉煌的精神内核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在前面板书“我本战象、辞别众乡亲、重回战场、魂归战象冢”的基础上,仿照刘邦的《大风歌》和学生一道完成板书“我本战象兮颐养天年,辞别众乡亲兮再披战鞍,重回战场兮我心悲壮,魂归战象冢兮守望故园”。师生朗读板书,进一步深化情感。情与理永远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以情悟理,以理动情。
“审 品悟”作为阅读教学的一种结构,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语文学习规律。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一直在“少、慢、差、费”的泥淖中举步维艰,结构性的阅读教学追求的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阅读教学可行性和经济高效的目标。“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把学习任务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观照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又设置学生经过努力可能达到的较高的发展水平。正像奥苏贝尔认为的那样把新知识和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知识建立非人为与实质性相联系的心向作为有意义学习的首要条件;“品”——用语文的方法解决语文的问题,品词析句,理解和运用语言,以理解为核心来学习语文。美国学者加德纳提出了一个非常实际的教育理念,那就是“为理解而教”。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先生指出了理解的四中不同层次的理解:字面的理解水平、解释的水平、批判性阅读、创造性阅读。这样的划分给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悟”——阅读教学的目标是迁移运用和品性的影响。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告诉我们既要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要注重学生的精神成长。课堂上我们要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创造语文实践的机会,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并在生活中增强语文能力;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人,使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获得精神的成长和心灵的发育。当然,“审品悟”的阅读教学结构不是线性的,而是相互包容和涵育的,正像皮亚杰所说的“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以及这种反应的日趋复杂化,总是以主体已经具有或正在形成的认知结构为转移的。没有一种行为构成一种绝对的开端,它是嫁接在以前的格式之上的。”
《最后一头战象》读后感5
抓细节 感情怀
——《最后一头战象》导学案
教材内容:人教版国标本六年级语文上册23课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的28 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理解“排山倒海、漫不经心、震耳欲聋、炯炯有神”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复述课文。
3.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与同学一起探究解决。
4.学习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感受战象嘎羧英勇善良、有情有义的高尚情怀。
学习重难点:
1.快速阅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抓住文章的细节描写,体会嘎羧的高尚情怀。
学习准备:
搜集有关战象的历史资料读一读,大致了解一下战象的一些情况。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导学
一读,解决字词
1.我会看拼音写汉字:
rì kòu xiānɡ jiāo jiāo zào qì bù chénɡ shēnɡ
pí ɡé zāo yù shí bēi yù xuè bó shā
2.我会弄懂词语意思:
排山倒海:
漫不经心:
震耳欲聋:
炯炯有神:
二读,概括内容
作者 用饱含深情的笔调记叙了曾经在 中幸存写下来的最后一头战象 ,自知 已至,便再次佩上 ,来到 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们的“ ”旁刨开一个坑,庄严地 的故事,赞美了嘎羧是一头 的大象!
三读,查阅资料
1.作者的相关资料。
2.战象的相关资料。
四读,产生质疑
预习课文后,请同学们把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写下来。
评价:新课标要求“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以上“四读”的实质就是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和文本“亲密接触”,为学习新知识而做必要的准备。真正有质量的预习导学,不仅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使学生的自学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诸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
课中——学习·研讨
一、听写生词,抓基础
日寇 埋葬 阵亡 喘息 香蕉 皮革 凝重 华贵 英武 气概 石碑
苍茫 焦躁不安 漫不经心 久别重逢 横遭不幸 震耳欲聋 浴血搏杀
1.听写完后,小组内交换批改。
2.课后,把听写错误的字订正四遍。
3.对于刚才听写的词语的意思,有不明白的,提出来集体解决。
二、引导品读,抓细节
课前,同学们用“四读法”预习了《最后一头战象》,肯定有很多地方让你感动。请你快速默读全文,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把它画下来,并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然后再有感情地读一读。(学生自由研读,教师巡视,了解学习情况,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
1.指名读。如:嘎羧要走的消息长了翅膀似的传遍全寨,男女老少都来为嘎羧送行。许多人泣不成声。村长在嘎羧脖子上系了一条洁白的纱巾,四条腿上绑了四块纱布。……它什么也没有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寨子走了三圈。
2.谈感受。
a从“泣不成声”感受到寨子里的人对嘎羧的留念,从“它什么也没有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寨子走了三圈。”体会到嘎羧的善良和对寨子里的人的留念。
b按照西双版纳的风俗,只有人死后才能系纱巾,绑黑布。而村长的举动说明嘎羧在全寨人的心中早已不是一只动物,而是寨子中的一名重要成员。
c寨子里的人真是有情有义,战象嘎羧更是有情有义。
把这种感情读出来。(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3.小练笔:嘎羧告别村寨的场面肯定很感人,寨子里的人会怎么说、怎么做,嘎羧心里又会怎么想呢?试着写一写那感人的场面:
4.总结学法:刚才咱们先找出课文重点段落,继而找出关键的字词句,并联系上下文进行品读,通过嘎羧的动作、神态,读懂了嘎羧的心,读出了嘎羧的情。这种读书方法叫作:品细节。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长,接下来咱们就用这种“品细节”的读书方法学习剩下的内容,试着填一填下面的表格。
细节描写
我的感悟
三、研读细节,抓感悟
集体交流,感情朗读,加深感悟。在汇报交流中,根据学情,重点抓住以下几处细节描写引导学生朗读感悟——
1. 嘎羧再次见到象鞍时的举动与神情。
a象鞍很漂亮、很华贵,嘎羧披挂上象鞍肯定很威武、很帅气。从“留着弹洞”、“混合着一股皮革、硝烟、战尘和血液的奇特气味”感受到象鞍有着奇特的经历,它记载着当时的历史,记载着嘎羧的英勇。
b从“呼呼吹去”、“久久”、“摩挲”、“泪光闪闪”体会到嘎羧见到象鞍时的内心非常激动。
c嘎羧见到象鞍一下子安静下来,这种“安静”是表面上的“静”,实际上嘎羧的内心“波澜起伏”。它看见了象鞍,一定想起了自己的过去。
d小练笔:是的,象鞍有着嘎羧辉煌的过去,有着嘎羧忠贞不死的经历。面对象鞍,嘎羧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了泪光闪闪。此时此刻,它在想:
2. 嘎羧在打洛江畔的感人行为。
a嘎羧在礁石上亲了又亲,说明这块礁石对它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可能是它和战友们曾经玩耍嬉戏的场所,也可能是它和战友们曾经奋力杀敌的战场。
b嘎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也许是在深情地呼唤已故战友的名字,也许它会说:等着我,我来了……
c嘎羧“凝望”的不仅仅是“清波荡漾的江面”,它一定还望到了二十六年前的那场战斗。
d小练笔:是啊,嘎羧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地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眼前浮现出二十六年前那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
3. 嘎羧为自己挖掘坟墓的壮举。
a静静地为自己挖掘了墓地,静静地躺在那里,静静地死去,嘎羧死得坦然、死得从容、死得让人动容。
b嘎羧到死还忘不了这片曾经洒满鲜血的土地,忘不了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这是一头多么重情重义的大象!
c“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嘎羧死了以后都不肯闭上眼睛,它都看到了什么呢?
d小练笔:嘎羧静静地为自己挖掘了墓地,静静地躺在那里,侧着脸,眼睛睁得老大。此时此刻,嘎羧看到了:
指导朗读,读出感动,读出敬佩,读出赞咏。
四、回读全文,抓文脉
1.嘎羧虽然是一只动物,却具有如此高尚的情怀,真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深深地思索啊!来,让我们再次回顾全文,再次走进嘎羧的世界——
2. 课文以 为序,描写了 、 、 、
四个片段,让我们感受到嘎羧是一头 的战象。
评价:文本一旦由作者完成,就以物化的形式存在着。任何文本言语都不单是字词句段的载体,其中必然充溢着作者在特定环境中某种独特的生命活动所产生的意味。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对嘎羧行为、神态的具体描写,突出嘎羧的高尚情怀,这也是教学重点和难点所在。项老师采用了“抓细节、重感悟、悟情怀”的方法,辅以课堂小练笔,让学生既关注了“文本内容”,又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言语表达”,从而很好地让学生读懂了嘎羧的心,读出了嘎羧的情。
课后——巩固•延伸
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爸爸、妈妈、朋友……)
2.学完这一课,我有很多收获:
3.这篇课文的的作者是沈石溪。沈石溪被誉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读一读他的另外两部代表作:《狼王梦》、《第七条猎狗》。
评价:用自己的话讲故事锻炼了复述能力。让学生写收获,锻炼了总结归纳能力,可以是学习内容方面的,也可以是学习方法方法的。推荐阅读,让课内走向课外,做到了“得道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总评:这篇导学案在总体设计上,能够以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新课标为依据,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首先,在环节的设计上,教师根据课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确定了相应的导学策略和方法,采用多种途径,促进有效参与,注重过程评价,促进能力发展。
其次,让学生既“得意”,又“得言”。不仅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细节内容,通过对主人公动作、神态、行为的描写,让学生明白课文写了什么、作者说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而且采用了随文练笔的形式,“写”进课堂,锻炼了学生“写”的能力。
最后,注重知识的形成的过程。从课前的预习导学,到课堂的层层深入,再到课后的拓展延伸,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做到了课内和课外的有机结合,既锻炼了学生的预习能力,又学会了理解与表达,进而使感知更加敏锐、语感更加灵动、情感更加丰富、情趣更加高尚、视野更加敞亮,从而实现知识的建构和自我的更新。
资料链接
1.沈石溪,原名沈一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被誉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1952年生于上海,1980年开始从事业余文学创作,1985年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小说《圣火》获1990年世界儿童文学和平奖。《第七条猎狗》获中国作协首届儿童文学作品奖。《一只猎雕的遭遇》获中国作协第二届全国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斑羚飞渡》一文荣获人民文学出版社首届《中华文学选刊》奖,中国台湾儿童文学学会、《民生报》、《国语日报》、《儿童日报》、《幼师少年月刊》联合主办“好书大家读”活动推荐书目。
2. 战象,在古代战争史上曾出现过的一种特种部队,它在战争中发挥着现代部队中坦克的作用。经过训练的战象,作战时冲锋陷阵,勇猛无敌,能破城门、毁营垒、折武器、踏敌军、陷敌阵,常给敌方造成极大的杀伤。
大约四千年前,印度河文明开始驯象。但是象并未完全家养化,人们必须在野外捕捉象来使用。首先被驯化的品种是亚洲象,主要用于农业。人类首次驱使象上战场是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的古印度。当时吠陀时代的印度有几首圣歌对此加以记载。大约同时的中国商朝人也最先将象编入军队。十五世纪后期开始,战争进入火器时代。从此组织战象冲锋实在荒谬,因为火炮能轻易击败它们。人们从此不再驱使象冲锋陷阵,而是承担其他的军事任务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上一篇: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精选4篇)
下一篇:《傅雷家书》阅读理解【精编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