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说课稿(优质4篇)
【导言】此例“《有的人》说课稿(优质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有的人》说课稿【第一篇】
学习目的:
1、理解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抒发纪念鲁迅的感受,从中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2、体会诗歌也能讲道理,发表议论。
教学重、难点
1、目的:
1、理解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抒发纪念鲁迅的感受,从中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2、体会诗歌也能讲道理,发表议论。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通过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观。
(2)加强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的深刻哲理;理解了诗的深刻哲理。
2、难点:第三、六、七节的内容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臧(zang1)俯(fu3)践踏(jian4)删刈(yi4)憎恶(zeng3wu4)装饰(shi4)
2、解释下列词语:
(1)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思。鲁迅自嘲诗里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
(2)情感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鲁迅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溶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枯腐。”
(3)华盖:古星名。迷信的人认为人的运气不好,是有华盖星犯命,叫交华盖运。但据说和尚华盖罩顶是走好运。
3、朗读、背诵课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臧克家,1905年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县臧家庄。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从小喜爱古典诗词。18岁以前一直生活在农村,对农民的悲惨处境有较多的了解。这段农村生活成为他以后诗歌创作的深厚基础。1923年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开始写作新诗。1926年参加北伐。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引起广泛注意,受到欢迎。抗战爆发前,诗人又出版了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等诗集,进一步反映农民的疾苦,揭露和鞭挞了黑暗的旧社会。抗战胜利后到上海。出版了反映人民疾苦、控诉蒋家王朝罪恶的政治讽刺诗集宝贝儿)生命的零度(冬天等。解放后,先后任华北大学三部研究员、人民出版社编审、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曾选为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创作的。
2、导语
“诗言志”,诗可抒情、可叙事,诗也能讲道理,发议论,这样的诗有人称之为哲理诗。诗中发表的议论不是抽象的,而是带有形象性的。是用诗的语言说出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臧克家先生所写的有的人就是这样一首哲理诗,学习这首诗,我们要理解诗中哲理性的深刻内涵以及铿锵有力的语句,理解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抒情的纪念鲁迅先生的感受,从中受到革命人生观教育。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或听诗歌朗读录音。注意朗读者的感情流露。)
2、提问:这首诗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全诗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1节为第一部分。大意是: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
第2节到第4节为第二部分。大意是:诅咒与赞美、鞭挞与褒扬交替使用,形成相互对比,而赞美、褒扬是主旋律,作者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
第5节到第7节为第三部分。大意是:在对生死、荣辱、善恶、美丑议论的基础上,使诗意升华到赞颂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高尚的人生观的高度。诗的容量加大了。
3、提问第l部分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讨论并归纳:“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它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然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在人间。(应启发学生。离开诗歌原句去解释“活”与“死”是不易领会诗人深刻含义的。)
4、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把两种截然不同的人作了对比?
讨论并归纳:
(1)对人民的情感:一种是骑在人民头上;一种是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骑”和“俯”形象地表明了两种相反的态度和感情。
(2)人生境界:那些虽生犹死的人,想通过树碑立传,达到“永垂不朽”;而像鲁迅先生这样的人则情愿充当无名的野草,当地下火喷薄而出的时候,变成熊熊列焰,“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野草·题辞),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3)人生观:一种给人民带来灾难;一种给人民带来幸福。
5、提问:这两种人的结果如何?
讨论并归纳: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挎,把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6、提问:第2、3节诗里没出现鲁迅的名字、但我们一眼便可看出是在赞颂鲁迅的伟大精神,原因何在?
讨论并归纳:作者说过:“对这样一位巨人作全面的歌颂,那是很难下笔的。我只是概括地从他生前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从不想到个人,在死后。人民热烈纪念他这两点上来表现他的伟大。”这二节中作者含蓄而形象地赞颂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因为本诗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同时“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让人马上想到鲁迅的诗:“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野草散文诗也让人们与诗中“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联系起来,因此虽然诗中没出现鲁迅的名字,可让人一看便知是鲁迅的写照。鲁迅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鲁迅为了革命事业甘愿贡献自己的一切。
四、小结
有的人写于1949年11月1日,新中国成立不久,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隆重纪念自己的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臧克家先生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革命人民隆重纪念鲁迅的盛况。
这首短诗以有的人为题,是对全诗内容所作的揭示和概括。它蕴含着深意。诗的第一节即第一部分,诗人揭示了这种深刻含意的具体内容,精辟地概括了人生的意义:“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就使诗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
在写作方面,这首诗也有着鲜明的特色,这就是在对比和对应中表现出深刻的哲理,这里所说的哲理,诗人并不是用一般抽象的语言来告知读者,而是运用形象性的诗的语言向我们揭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意义,它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那种高踞于人民之上的反动统治者和为人民俯首为“牛”的革命者的不同人生意义,从而启示我们。为多数人去活,才活得有价值。
五、作业
1、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完成练习一第1、2、3题。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背诵本诗。熟读自嘲、野草·题辞。
2、这首诗通过议论,给人讲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这个道理是以什么形式怎么打动读者的。
二、导人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背诵有的人这首诗,理解了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抒发的纪念鲁迅的感受,从中受到了革命人生观的教育。通过讨论还明确了对“活”与“死”的不同含义。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这首诗的深刻内涵。
三、正课
1、背诵全诗
2、提问:第一部分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什么作用?是怎么评价鲁迅先生的。
讨论并归纳:这一部分的诗歌主要用了连续反复的修辞方法。连续反复的修辞在这里起到了强调作用。这一强调使这一首诗的诗意升华到赞颂高尚的人生观的高度,对评价鲁迅先生是伟大的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起到了很有力的、很重要的作用。
3、提问:诗歌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在内容上是怎样呼应的?
讨论并归纳:第二部分,从不同方面举出两种人的不同做法,褒贬鲜明,引起人们的思考;第三部分逐一对应回答,强调了两种不同做法所得到的不同结果。
4、提问:这首诗的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这“感”具体,形象。如果诗的第二节改成:“有的人/欺压老百姓;/有的人/为人民服务。”行不行?请说明理由。
讨论并归纳:不行。这样做,两种对立的人生观,两种对人民截然不同的态度表达得不形象。“骑在人民头上”这典型动作,加上“我多伟大”这典型语言,二者连结起来,非常形象的揭露了反动统治者的残暴无耻,“俯下身子”这典型动作,加上“给人民当牛马”这贴切的比喻、准确、生动的刻画了鲁迅先生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形象。
5、提问:这首诗通过讨论,给人讲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它为什么能深深地打动读者。
讨论并归纳:这首诗所要说明的道理蕴含在第一节的诗句中:“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作者由纪念鲁迅联想到深爱人民的人,并且甘愿为人民作牛马,为人民奉献、牺牲的人是永垂不朽的。就像鲁迅先生一样,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不存在了,但他的精神永远活着,人民永远在心里纪念他。作者不仅歌颂鲁迅和具有鲁迅那样品质的人,也启发和引导读者要学习鲁迅精神,做品格高尚的人。
作者发挥了诗歌的特点,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来阐明上述道理,因而深深地打动了读者,取得了较好的说理效果。
6、提问:读读鲁迅的自嘲,想想自嘲和臧克家的有的人两首诗中表现了怎样一种鲜明的态度。
讨论并归纳:鲁迅活着的时候,反动派怕他、恨他、发动攻势围剿他,造谣侮辱、中伤他。面对这一切鲁迅坦然处之,坚信自己的信念: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人民大众的代言人,斗争的勇士,文化的旗手,伟大的民族英雄,鲁迅不屈不挠斗争着。鲁迅逝世后,反动派仍然是怕他、恨他、发动攻势围剿他、造谣侮辱、中伤他,而人民却敬他,爱他。可见在对待鲁迅的态度上,可以清楚地让人们感到斗争的激烈,这两首诗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分明的爱憎。
7、提问:读读《野草·题辞》,联系《有的人》谈谈对课文有否更深的体会。
讨论并归纳:鲁迅曾说过:“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而“野草”的形象,期待着地下火将它变成熊熊烈焰。这两个形象都体现了鲁迅先生对人民深沉博大的爱,象征他为人民奉献、牺牲的精神。这样的人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这正是诗中所要歌颂的。
四、小结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首优秀短诗,自1949年发表以来,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这首诗的生命力如此强盛,究其原因应该是它对革命人生观的形成有着普遍意义。是呀,人为什么活着?不同人生观,立场不同,就有两种看法。以鲁迅为代表的人生观,就是为人民服务——就是“俯首甘为孺子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革命者的人生观。与此相反,一切为自己,以别人——特别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作牺牲的人生观,都应当是为我们所唾弃的人生观。《有的人》表面上并没有人生哲学的说教,这是因为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判若天渊的爱憎让它隐了形。事实上当人们读到诗会立刻想到这一点。这也是这首诗创作的高明之处。
《有的人》说课稿【第二篇】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采取多中对比朗读的形式,让学生熟读成诵。
课前准备
课件:毛泽东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对本组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课件出示,老师朗读或者指名让学生朗诵):“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事隔13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注意读流畅。
2、指导学生读出节奏。
3、指名读,师生评议。
4、齐读,注意读出感情。
三、自主感悟,自由表达
1、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地方,自主研读。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结合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对鲁迅的了解以及课外收集的资料,谈谈理解和体会。(可以谈难理解的诗句,可以说说诗句的深刻含义,也可以点评诗人的斟词酌句艺术,还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
3、集体交流学习心得,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4、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感受深刻的句子。
四、联系实际,总结反思
1、谈谈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2、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人民服务的人,他们给了你怎样的教育和启迪?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模仿本诗的格式写作两节小诗,写作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类人。
3、根据本单元小课题研究情况,办一期手抄报:“走近鲁迅”。
教学后记:在教学中,我将死的意义拓展为如何看待生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学习时,让学生感受到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当这些孩子们平时熟知的语言和事例和课文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思维也活跃起来,这样1篇离孩子们很远的文章一下子走进了孩子们的生活。
语文即生活,尤其是这样1篇经典的文章,如果不把它的根深植在生活的土地里,它就会枯萎在学生的心灵里。
板书设计:
20、有的人
有的人有的人
死(肉体)活(肉体)
活(精神)死(精神)
作牛马骑头上
记住摔垮
《有的人》说课稿【第三篇】
一、教材分析
《有的人》是人教版教材和苏教版教材的重合篇目。是较为重要的一个诗歌篇目。
诗,是最精妙的语言艺术,用最少的字词,最简练的结构,最优美的音韵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无言之美,无尽之意,因此被誉为是“艺术中的艺术,文学中的文学”。诗中营造的意象与意境,能使人心灵沉浸乃至陶醉。因此诗歌教学绝不能用诸如时代背景——词语解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样的机械教学流程,否则就切割了诗歌所蕴含的情思、激情和韵味,而变得苍白和枯燥了。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必须饱含诗情,才能真切感人。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础,诗歌与其它文体相比,能较为充分地显示作者的品格和情怀。优秀的诗篇能丰富和美化精神生活,并启示真理。但它不直接告诉读者应当如何如何,而是以默默的持久的力量,改造并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净化人们的灵魂。阅读欣赏诗歌,应从情绪和感情着眼,从语言入手。
我以为,总体说,诗歌的教学重点是领悟感情,品味语言,适当传授知识。教学方法主要是朗读、感悟、点评。其中朗读尤其重要。古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语文教学之魂。诗歌教学更应通过美读、吟咏、背诵这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琢磨、想象、理解。读出文章的韵味情致,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为作者之悲而悲,为作者之乐而乐。通过诵读使诗歌的精华积淀和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中,让学生产生一种追求真善美的激情冲动,进入一种亢奋,旺健的前进式的精神状态中。 要将学生引入诗歌的意境,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要舍得“情感投入”,融诗人之情、教师之情于一体,以浓蕴炽热之情去熔炼学生之心,情到深处,诗人、教师、学生共鸣。果真如此,定能提高悟性。人们常说:“只可意会,不能言传”。这不可言传的入微之处,往往可以凭借各种朗读方式(独诵、齐诵、领诵、合诵、分角色朗诵)让学生去会悟。只有师生深切了解诗歌的内容,并被诗人的感情所激励时,才能带着真情实感去朗读。倘若又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那就有助于在学生面前再现诗歌中的形象,使学生顿悟开窍,受到感染和熏陶。
新课标提倡: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视学生为“物”,用冷峻无情的语言之刀,肢解学生赖以学习的基本材料——课文,有心无意地奉送知识给学生,听凭其自然“悟得”,而应该以满腔的热情与爱心,以饱含激情的语言之火,燃起他们学习的强烈欲望,引导他们去探求并获取知识,育成能力,并付诸实践。
教研室曾对200节公开课做了一个统计调查:出示表格
因此,新课标提出:要重视学生的读,在时间上予以保证,从方法上给予指导,由实践中获得体验。目前南师大附属中学就提出,语文课上保证读书时间为一堂课的60%
我们没有必要这么机械,但诗歌教学中的朗读感悟显然为重中之重。我首先就决定这堂课以朗读感悟为主,并且应该保证50%的课堂时间用以朗读。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
目标制定为: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诗的哲理内涵和作者的感情。并进行简单的比较阅读。
1、教学重点为:对比的写法。
2、诗中的哲理性议论。
三、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导入:
本来设计以介绍作者导入,后来觉得略嫌平淡。恐怕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临时改为郁达夫写的《悼鲁迅》导入。并故意不说出哀悼的是什么人。“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他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他的一死,使人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他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他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然后提问:悼念的伟人是谁?这个问题学生是心领神会的。关键是充满激情的朗诵导入,一上来就奠定了诗歌的中对鲁迅的那中景仰、崇敬的基调,下面再讲臧克家如何赞颂鲁迅就自然多了。学生一下子就能进入情境。
第二步,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教师朗读中的感情倾向。之后学生齐读。提出思考题:
1、把《有的人》前四节中八处“有的人”具体化,试改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
2、以上这八种人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3、这两种人共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学生讨论,明确:
1、被人民憎恶的人被人民爱戴的人
残酷剥削人民的人为人民服务的人
妄想流芳千古的人一心默默奉献的人
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人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
2、一种是有益于人民的人,一种是危害人民的人。
3、对人民的态度不同;对功名、荣誉的追求不同;对生命的意义的观念不同。
这三个问题可以很容易的解决。
学生齐读最后三节。提出思考题:后三节可以不写吗?
学生能很快反应:不行。后三节是写这两种人的结局。正以为两种人对待人民的态度截然不同,因此人民就会有不同的回报。后三节,诗人在对生死、荣辱、善恶、美丑议论的基础上,使诗意升华到歌颂一种有普遍意义的高尚的人生观的高度。因为它揭示规律,使人明理,因此诗的容量增大了。
再思考重点句的意思:
谁愿意做野草?你怎麽知道?他为什麽愿意做野草?
鲁迅愿意做野草。从他写的散文诗集《野草》的《题辞》中可以知道。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到处是青青的野草”的含义是什麽?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名字很快被人民忘却,被人民唾弃。“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的精神永远活在亿万人民的心里。(野草暗指鲁迅)
思考:你从两种截然相反的结局中悟出一个什麽道理?
学生总结:热爱人民的人流芳百世,鱼肉人民的人遗臭万年。
然后要求学生在朗读中体悟作者的感情。提问:如果让你来读这首诗歌,你认为应该怎样表达语气?提示:每小节上两句和下两句之间形成怎样的特点?
学生马上反应:对比。前一个问题迎刃而解。一生回答:我认为对前一种人,要表达出对他的憎恨和鄙视,后一种人,就是像鲁迅那样的人,应表达出崇敬、热爱。
再问,从副标题来看,本诗的写作目的在于赞颂还是在于批判。
学生明确:是赞颂。所以朗读时赞颂之情应更显着。
这样,我就以此为要求让学生朗读。请每组推荐一名朗读较好的学生参加朗读比赛。每一人读完请其他同学评点。要求做到:
1、每一节诗都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两个方面的形象更鲜明,把正面衬托得更高。两种人对人民态度的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的不同人生观,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读得时候,要有明显的语气差别。
2、读出反复的修辞所形成的磅礴的气势。
目标明确之后,学生能在朗读和听读中掌握诗歌的特点:
一、这首诗歌的写作手法是对比和反复。对比使两者形象更加鲜明,反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节奏感,形成一波又一波的气势。
二、学生知道了诗人写作的目的。感受到诗歌形象的鲜明,领会到诗人强烈的爱憎,了解了诗歌的主题。
评点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欣赏和体悟,能准确到位地指出朗读的同学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使下一位朗读的同学有更深一层的理解。读得更到位。最后,教师评点,再次范读,并要求学生跟读。这时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已不在刚开始的层面上。很动情地把气氛推向高潮。
教师作总结:这首诗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无情鞭挞了反动阶级,深刻地揭露了热爱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反动统治者必将被人民唾弃的真理。其实,骑在人民头上的人,不只被唾弃,而是遗臭万年。
最后做一点延伸阅读《野草》《自嘲》要求思考:通过你读过的鲁迅作品和臧克家的《有的人》,你能对鲁发表一点你自己的看法么?可以评论他做人的品质,也可以从文学角度进行评点。
布置作业:选择鲁迅或臧克家做一点研究性学习,写成1篇小论文。
《有的人》说课稿【第四篇】
教学目标认识、理解本课出现的生字、生词;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能力目标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情感目标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重难点突破理解词句的意思,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读阅读提示,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有的人
二、范读与理解
1、整首诗歌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整首诗歌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节是第一部分;第二、三、四节是第二部分;第五、六、七节是第三部分。)
2、每部分写的是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存的感受入手,提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的观点。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第二、第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挖掘,形成了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情感主线。
三、朗读与质疑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前一句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后一句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这是全诗提纲挈领的小节,抓住它品读全文,就会事半功倍。
②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呵,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刻画了鲁迅崇高而感人的形象!
③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鲁迅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④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个“烂”字,既写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和爱戴的深厚感情。“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2)对词语的理解。
①“有的人”: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是“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
②活: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③死:第一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④骑:生动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态。
⑤摔垮:人民要推翻反动派,打倒反动派,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
四、朗读与感悟
1、听诗歌朗诵录音,学生可小声跟读,之后,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诵。
2、采取多种对比朗读的形式,提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一是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的对比;二是第二小节和第五小节,第三小节和第六小节,第四小节和第七小节的对比朗读;三是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朗读。
3、感悟情感
(1) 在对诗句的理解中,在对诗的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所蕴含的浓厚情感,并带着这种浓厚的情感投入到更加深情的诗句诵读中去。
(2)小结: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五、写法与拓展
1、这首诗在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由于前面在理解诗意与有感情地诵读中已经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
2、课后找找鲁迅的散文诗《野草》读一读,加深对鲁迅先生的认识。
上一篇:高中历史说课稿汇总4篇
下一篇:心理健康教育方案精彩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