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精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精编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学生课堂制作简易小地球仪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真理道路的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对真理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

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难点:

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地球仪;

学生学生用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出示航天英雄杨利伟遨游太空画面,配解说词:

北京时间xx年10月15日9时,我国自主研制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同志在太空遨游了21小时23分,行程长达50多万千米,环绕地球飞行了14圈后,于16日6时23分在预定的内蒙古主着陆场安全着陆。这标志着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提问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

学生1蓝色的。

学生2美丽的。

学生3圆形的。

学生4球形的。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观察和总结,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但是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师生互动,学习新课

课堂活动1忆历程──认识地球

教师多媒体展示课本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或直接看教材图)

学生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学生汇报小组推荐代表回答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各个阶段,并说出理由(其他小组同学可质疑或作补充):

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球体

直觉臆想证实

教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引入新知识,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讨论生活中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地理现象。

学生1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只总是船身先消失。(有条件的学校学生可做实验演示,无条件的学校可利用课本图1、3解释)

学生2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教师多媒体展示月食照片(或看课本图1、4),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怎样来证明?

学生站得高,看得远(或者引用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能作图来说明更好)

学生……(教师对学生举出的现象及时做出评价,启发学生大胆质疑探究)

教师同学们列举的现象能够证明地球的形状是球体,但能够准确说明地球形状的还应该是地球卫星照片。

教师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学生阅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材料,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多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师通过人类探索地球形状艰难而漫长的历程说明: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易而举的,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甚至以牺牲生命为代价,同时我们更应该坚信:科学技术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方法。因此同学们要从小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树立为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精神。

课堂活动2记数字──了解地球

教师同学们,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探讨明确了地球的形状,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到底有多大呢?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不仅使我们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出了地球的大小。

教师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大小。(也可教师手绘版图来说明)

学生读图,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为4万千米。(提醒学生指图说明)

教师提问(启发学生通过对比增强感性认识):

1、地球的表面积是我国陆地面积的多少倍?(53倍)

2、如果一架飞机以每小时800千米的速度飞行,那么环绕地球一圈大约需要多少小时?(50小时)

教师(补充)经过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75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地球并不是一个十分规则的球体。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

课堂活动3看模型──研究地球

教师出示教学地球仪

学生观察地球仪(有条件的学校可每人一个地球仪,也可学生自备充气地球仪)

教师(提问)

1、地球仪与地球的真实面貌有什么区别?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途?

学生回答,并有其他同学作补充。(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所学知识要点)

教师我们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类型的地球仪?(可布置学生课前调查)

教师通过观察可以看出,地球仪具有如下共同特点: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3、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等。(为下节课学习经纬线作知识铺垫)

4、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课堂活动4动动手──制作地球仪

教师地球仪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很多方便,同学们可自己制作简易的地球仪。下面请各小组将课前准备好的材料拿出来,参照课本要求进行制作。

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地球仪(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和合作能力)

教师巡回指导,强调要领,引导学生通过制作地球仪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师生评议评出制作地球仪的优胜组,进行表扬。并请优胜组的同学介绍制作经验。

统一认识,保护地球

提出口号:我们拥有地球!地球是人类的惟一家园,保护地球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2

目的:

1.使学生学会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示意图;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

2.使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纬线和赤道的意义,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纬线、两极和赤道。

3.使学生知道纬度的确定方法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记住南北半球的划分,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南北半球。

4.通过讲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自然界物质运动与变化的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掌握的。

重点: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纬度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3.南、北半球的划分。

教学难点:纬度的划分。

教具:地球仪、投影仪、自制投影片、经纬仪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和谈话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过程:

(引言)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人类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地球"。但是,作为地球上的公民,恐怕你对地球还知之甚少。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地球的"庐山真面目",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况,首先学习"地球和地球仪"。

(板书)

第一章 地 球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看图)看地球卫星照片(课本封底彩页)指出地球形状是球体。

(出示投影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讲述)众所周知,地球是个球体,但是古代人却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是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大锅,有"天圆地方"的说法。后来人们逐渐发现,有很多自然现象表明了地球表面是圆的,特别是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地球的`球形形状。现在,人造卫星从宇宙空间拍摄到的球状的地球照片,更是一目了然。

(想一想)有哪些现象证明地球是圆的?

(出示投影片:人们从海边观察船从远处驶来或船离岸远去的现象)

(板书)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个球体

(提问)地球是个球体,但它是不是绝对圆的圆球体呢?

(看图)看《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示意图》

(谈话)地球半径是否等长?(结论:不等长,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所以,地球不是绝对圆的圆球体。

(板书)

2.地球是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讲述)由于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相差很少(只差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的时候,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因此,人们仍把地球看作正球体,其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计算)根据地球平均半径算出赤道周长:

2πR=2××6371千米=40030千米≈4万千米

(讲述)地球的体积非常庞大,人们难以真正观察其全貌。为了便于学习和研究地球知识,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板书)

二、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展示地球仪)讲述地球仪上各种颜色、符号和文字的含义。

(转动地球仪)让学生找出南北两极。

(黑板绘图)说明地球自转时是绕着地轴旋转的。

(板书)

三、地轴和两极

(提问)地球里面是否真正有一根轴?(结论:没有,是假想的)

(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说明正确方法:面对地球仪,让其自左向右(即自西向东)作逆时针转动。

(做一做)先后→←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并在地球仪上指出东、西、南、北4个方向。

(讲述)只知道东西南北,还无法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必须知道排号和座号才能找到座位一样。经纬网是由纬线与经线构成的。

(板书)

四、纬线和纬度

(展示地球仪)说明纬线的概念

(展示经纬仪)让学生观察纬线的特点,师生共同分析,得出下列结论:

(板书)

1.纬线的特点:是圆、长度不等、指示东西方向。

(提问)从赤道到两极,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何规律?(结论:由赤道向两极不断缩短,赤道最长,两极点为零。)

(讲述)在地球仪上能画出无数条纬线。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这就是纬度。

(板书)

2.纬度

(展示经纬仪)让学生观察赤道,通过谈话得出赤道的意义。

(板书)

(1)赤道的意义:南北半球的分界线、零度纬线、北纬(N)与南纬(S)的分界。

(看《南北半球的划分图》)回答问题:亚洲大部分在哪个半球?南极洲呢?(结论: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在南半球。)

(板书)

(2)纬度的划分

(黑板绘图)说明纬度的划分,并标注北纬和南纬。

(出示投影片:纬线和纬度)让学生完成"想一想"。(见教材P6)

(出示投影片:低、中、高纬的划分)让学生观察低、中、高纬度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

(提问)张家港市沙洲中学的纬度约为32°N,它位于哪个纬度带?(结论:中纬度)进一步提问学生:海口(20°N)呢?中山站(69°S)呢?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必须记牢的两个数据,(即: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0000千米)知道了地球仪就是地球的模型,明确了纬线的特点和赤道的意义,掌握了纬度的确定方法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对在地球仪上如何识别纬线、两极和赤道以及识别南北半球也有了一些感性认识。

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3

“活动”选取:

为了让学生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依据教材中活动题的内容在提升难度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一组能锻炼学生利用地理基本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活动。

“活动”理念:

1、课标要求:熟练掌握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2、教材分析:地球是宇宙中唯一适合人类生存居住的场所,人类的各种活动都是在地球上开展进行的,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本节学习的经纬网是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地球,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3、学情分析:学生是刚刚步入七年级的学生,虽然他们在小学科学课上学习过有关地球的知识,但学生有关坐标系的数学知识未学,他们的认识水平有限,空间能力不足,所以对经纬网及其应用较难把握,这部分内容也就成了本节的重点。

4、活动意义:本节精选了三个实际活动,利用学生动脑加动手的实际操作,从根本上了解经纬网的定义、作用、用途,并能熟练在经纬网上确定一点的位置。

“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已获得的地理知识,对新知识进行分析,做出自己的判断;提高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自信心。4、活动重难点:用经纬网来确定任何一点的位置。“活动”方法:观察、实践、讨论、合作、活动作业。

“活动”准备:

两头标记出经度或纬度的绳子40根;四幅画在地面上的经纬网图;一些小卡片和大卡片。

“活动”流程:

一、导入新课:前几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经纬线和经纬度,今天我们要在班级,将所学内容综合运用,上一节活动课。

二、活动规则和安排:

教师提示

1、全班根据人数分成四组,每组10人,选出组长,以组为单位坐成一排,组长的任务是领取和收发活动用具。

2、每一次活动都有时间限制。一次活动结束后,各小组根据坐好的时间和准备程度来得分。

3、活动项目共分为四项,前两项活动是一样的内容。组长领取五根绳子和四张卡片,根据绳端标记的经纬度建立一个经纬网,并使持卡的四个人坐在正确的经纬点上。第三项活动是在已有的地面经纬网上持卡站位。第四项活动,将一些最近发生的较大事件的地点用标杆记在你所在的经纬网地图上。

三、活动开始:

(一)第一项活动

1、每组由组长来领活动用具即六根绳子、四个小卡片。其中三根绳子的绳端标记着不同的纬度,另外三根绳子标记着不同的经度,每根绳子需由两名同学扯着,四张卡片上标记出各点的经纬度。(教师可以任意标经纬度)

设计意图:初中生的空间知觉能力较差,兴趣稳定性差,而可塑性大。把经纬网交给他们,以游戏的方式自己来构建经纬网,可激发学生的潜能。

2、活动开始,教师计时,每组先找到并确定方向。

3、组内合作、讨论,扯经纬线的学生站好位,构建一幅经纬网地图。

4、拿卡片的学生根据卡片上标记的经纬度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并站在构建成图的网格绳的交点上。

设计意图:将经纬网的理论与实际的空间方向相联系,并使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5、组内互相评价,扯绳的学生评价站位的学生,站位的学生评价扯绳的学生,师生评分。

(二)第二项活动

小组长领回用品,还是六根绳子四张卡片,重复第一项活动的1至5步骤,新一轮的活动开始。

设计意图:难度要稍大一些,这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求,活动由浅到深,增加兴趣稳定性。

(三)第三项活动

1、小组长再领回一摞卡片,进行活动三,卡片上写着经纬度。每组根据前两次活动的分数高低把学生带到画有经纬网的地方。得最高分组站A图(卡片上有图,教师布置学生按图坐好位置),第二名站B图,第三名站C图,组内讨论,合作完成每人的站位。

2、活动结束,师生评分。

设计意图:这项活动教师把学生直接带到座位上,并注重分层教学,并提高学生认识空间方位及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对于空间感不强的学生,给他们最基础最实用的地图,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发展有用。

(四)第四项活动

1、每组再发一张大卡片和一个标杆,进行活动四,每张卡片上写着一个事件,让学生在所站的经纬网地图中,用标杆标记出这一事件发生的方位。卡片内容如下:(按活动3的站位顺序)年8月8日—28日,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召开,奥运会的成功证实了中国有能力办好一届奥运会。请你在图中找到并标出北京的位置(40°N、116°E)。

3月23日,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安全坠入(°S、150°W)的南太平洋海域,请在图中标出具体的位置。

9月11日,美国境内遭到恐怖袭击,美国世贸大厦在这次灾难中全部倒塌。请你在图中找出纽约的位置(40°N、75°W)。

2、活动结束,师生共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明确学习地理应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同时还渗透着爱国主义、国际主义以及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

“活动”评价:

通过这次活动课,全班同学对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了很明确的了解,并掌握经纬网确定某点位置的方法,知识掌握透彻,师生配合较成功,学生学习积极性很浓,每位同学都有很多的收获。

“活动”反思:

通过这次活动课,使我感受颇多,首先活动的内容和过程可以真正锻炼学生利用经纬网确定一点的位置,并且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能发现他们身上的很多闪光点;另外,我深知道准备一节活动课需要很多时间,但对学生来说受益匪浅,意义重大,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多利用这种教学方式锻炼自己同时也锻炼学生!

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4

一、说教材课标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材内容,主要以地理知识为主。学生从社区、城市和村落开始了解,再到对地图的认识,然后是对世界大洲大洋和地形地貌的分布、各类型气候的特点及人口、语言、宗教的分布和各国特点的熟悉,学生在完成了这些基础性知识认识之后,接着要学习地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地球仪。这是在学习探究一《地图上获取信息》的基础上,把平面的地理知识放在一个立体的空间加以深化,并为学习以后的地理知识建立一个直观的地球空间,因此,本课内容在整个七上的教学体系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教材的设计在内容结构上显示了新教材鲜明的特色,那就是趣味、活泼,从具体到抽象,最终再回到具体,完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全课内容分观察地球仪与使用地球仪两部分,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然后深入到抽象的经纬线知识,最终回到对具体的中国地理进行分析。

与本课内容对应的课标是:

1-4-1认识地图三要素,知道地图的基本种类,运用地图获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认识地球仪)

1-4-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从地图中获取信息)

二、说学情目标

因为七年级学生的立体空间感不强,而本课内容则是从空间上去把握经度、纬度、经线、纬线,并在观察的基础上使用地球仪,即利用经纬网定位,这是学习地理的基础,但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解决这个难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准备一个实物地球仪,让学生去感受地球仪,认识地球仪,最终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个地球仪。

本课的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其基本构造,掌握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3)知道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纬度带的划分。

根据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是:

重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根据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难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

三、说教学方法

本课内容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将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本课教学时可采用媒体直观教学、实物直观教学、实践教学,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并提升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在学习方法上,主要采用探究学习方式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交往式学习方式。

四、说学教预设

为了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本课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浩瀚的宇宙中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人们为了便于认识和研究,仿照地球制作了模型——地球仪,今天请同学们以“外星人”的身份(微信开启画面,在太空看地球),利用地球仪来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分组学习,合作探究

地球仪就像一本内容丰富的“大字典”,从中可以查到很多知识。

分组观察地球仪,给同学们3分钟的时间,仔细观察,比赛哪组观察到得东西多。并在学生观察到得内容中,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不同特点(以探究表格的形式),并适时引出北极、南极、东西半球的划分。

可以穿插问题“为什么东西半球的划分是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构成的经线圈,而不是0度和180度经线来划分,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这一过程中落实教学重点: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因为这是在学生自己观察、探究的过程中归纳和总结的,所以掌握的知识会更加扎实,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并引导学生学会使用观察事物的一般方法:远——近,整体——局部,不同角度观察等。

第三环节: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经纬网的教学,重在应用。在书本探究的基础上还可以增加几例探究的内容,使学生学会较熟练地使用地球仪,强化对地球仪作用的了解。

1、本环节继续探究课本中北纬40度东经116度、北纬30度西经90度、南纬34度东经115度、南纬16度西经119度的地方。

2、探究中国的疆域东南西北四至点的位置,联系中国的位置判断中国所处的纬度带和温度带,以此落实低、中、高纬度的划分,时差等地理知识。在解释五带划分时,引导学生通过图册了解一些五带的自然环境特征。

在这一过程中落实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既能积极参与,又有很大的学习兴趣,还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升能力。

第四环节:巩固小结,教学延伸

(一)请学生自己谈学到的知识。

(二)课外拓展:为什么地球仪上地轴是倾斜的?地球作为宇宙天体之一,是怎样运动的?

五、说教学预想

本课教学以活动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提升,我相信学生会学有所获。

20 17871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