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教案 15、屈原列传教案精选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屈原列传教案 15、屈原列传教案精选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屈原列传优质课教案统编版【第一篇】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编写:马松

审核:安超 班级:

组别:

姓名: 学习目标

1.培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2.培养分析综合及鉴赏评价的能力,鉴赏《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体会对比手法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学习重点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遗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见 于 而 乃 因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学习难点

1.难翻译的句子 2.刻画人物的手法 3.对廉蔺的评价 学习用时:4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悉《史记》有关知识2.熟读课文,了解大意。3.梳理课文第1、2段文言知识 学习重难点

熟读课文,了解大意。学法指导 1.《史记》有关知识以练习形式进行补充。

2.梳理课文第1、2段文言知识。分小组学习。一人翻译,其他成员理解、纠正、发问,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化解问题,汇总没有解决的问题。3.集体解决学习中汇总的问题 知识链接 1.简介: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他能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作品,是因为: 永城高中一年级语文导学案

①家学渊源。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学问广博。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②广泛游览,实地考察;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 ③艰难发愤。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入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触怒武帝,致罪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2.《史记》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世家30,列传70,年表10,书8,共52万字。本纪,用以叙述帝王事迹,世家,记述五侯和特殊人物事迹;列传,叙帝王以外重要人物事迹;书,用以记载各朝典章制度;表,用以统系年代、人物、大事等。《史记》是我国正史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它既是历史巨著,又是文学巨著。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有很高的写作技巧,人物形象鲜明,有极强艺术感染力。对部分历史人物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廉颇蔺相如列传》为《史记》列传(70篇)之一,课文节选部分重点描写了蔺相如,也叙述了廉颇。文章运用多种文学手法表现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3.历史背景

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眈眈,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 战国(前403-前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秦国多次击赵,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课前预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1)《史记》记载了上起_______,下至_______时当代史事,是中国最早的一部____通史,不论在史学上还是在文学上都有其巨大的价值,故被鲁迅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全书包括____、____、_____、和_____,共_____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本纪”除《秦本纪》外,叙述________________ ;“_ __”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___”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它们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____”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_____”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史记》全面地叙述了我国 永城高中一年级语文导学案

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3)关于司马迁的名联: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

课堂学习

一、把握内容。

1、本文主要记述了几个故事?请用四字词语分别概括这几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相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

赵大事纪年表: 赵惠文王年序 大事 16 年(前283)廉颇伐齐,取阳晋。17 年(前282)蔺相如完璧归赵当在此年。18 年(前281)秦伐赵,拔石城。19 年(前280)秦复攻赵,杀二万人。20 年(前279)渑池会。廉蔺交欢当在本年或稍后。(注:此表与《史记。六国年表》人个别地方有出入,但渑池会的年代是以《年表》为依据的。)

2、整体感知,理清课文脉络 :本文共21段,可分为几部分?

本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交代传记中人物的简历,这里主要交代了廉颇和蔺相如两人的身份地位;第二部分(第3—13自然段),叙写了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第三部分(第14—16自然段),叙写了赵秦渑池之会的故事;第四部分(第17—21自然段),叙写了廉颇和蔺相如“将相欢和”(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二、第1~2段文言知识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1)燕王私握臣手 : .(2)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 .(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 ..(4)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 : ..

三、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注意区别在不同句子中的用法。

以(1)以勇气闻于诸侯

于(1)闻于诸侯

(2)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2)故燕王欲结于君

之(1)欲释之

其(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2)即患秦兵之来

(2)其皆出于此乎? 而(1)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四、请指出下列各句句式特点并翻译。(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而君幸于赵王.(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4)何以知之.(5)求人可使报秦者(6)以勇气闻于诸侯

五、通假字

1、可予不()

2、臣愿奉璧往使()

3、召有司案图()

4、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六、一词多义 永城高中一年级语文导学案

1、负:①宁许以负秦曲()②秦贪,负其强()③决负约不偿城()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2、以: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③以勇气闻于诸侯()④愿以十五城请易璧()⑤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3、见:①徒见欺()②大王见臣列观()

4、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

5、因:①不如因而厚遇之()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6、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③顾野有麦场(《狼》)()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7、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七、词类活用

1、宁许以负秦曲()

2、臣请完璧归赵()

3、乃前曰()

4、舍相如广成传舍()

5、间至赵矣()

6、卒廷见相如()

7、毕礼而归之()

8、左右欲刃相如()

9、相如奉西入秦()

10、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11、大王必欲急臣()

12、乃使其从者衣褐()

13、破:秦王恐其破璧()

八、古今异义的词

1、请指示王

古义:

今义:上对下的说明

2、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古义:

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

3、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

古义:

今义:冒犯

4、明年复攻赵

古义: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5、于是相如前进缶

古义: 今义:向前行进

6、廉颇宣言曰

古义: 今义:宣告

7、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古义:

今义:鄙卑下贱

九、句式归纳

1、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得罪于大王()

5、不如因(之)而厚遇之。()

6、使不辱于诸侯。()

预习课文第3~13段 永城高中一年级语文导学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梳理课文第3~13段文言知识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遗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见 于 而 乃 因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学法指导

分小组学习。成员轮流翻译,其他成员理解、纠正、发问,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化解问题,汇总没有解决的问题。课堂学习

一、梳理课文第3~13段文言知识,扩充预习内容 翻译下面句子

1、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3、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二、内容理解

问题:①课文是怎样描写蔺相如出场的?

②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怎样的比智比勇的外交较量?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

③、本文第7段已将”完璧归赵”故事叙述完毕,为什么作者在它后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这两句话? 永城高中一年级语文导学案

布置预习预习课文第14-16段 一、一词多义

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②顾吾念之()③顾野有麦场(《狼》)()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二、词类活用 乃前曰()

左右欲刃相如()

三、古今异义的词

于是相如前进缶

前进:古义: 今义:向前行进

四、句式归纳

1、请奉盆缶(于)秦王。()

2、遂与秦王会(于)渑池。()问题:渑池之会主要讲什么内容?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梳理课文第14-16段文言知识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学法指导

分小组学习。成员轮流翻译,其他成员理解、纠正、发问,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化解问题,汇总没有解决的问题。课堂学习

一、梳理课文第14~16段文言知识,扩充预习内容

二、内容理解

[问题]:①.“渑池之会”在记载会场情况时,分别怎样描写秦赵御史的/表现了双方怎样的心态智谋?

②.“渑池之会”在记载秦赵君王会见,以乐助兴的内容上各用了什么字?有怎样的不同? 永城高中一年级语文导学案

③.蔺相如的“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有什么含义?

布置预习17~21段 一、一词多义

负:①宁许以负秦曲()②秦贪,负其强()③决负约不偿城()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①不如因而厚遇之()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②顾吾念之()③顾野有麦场(《狼》)()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③相如引车避匿()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二、词类活用

(1)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2)为刎颈之交()

(3)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三、古今异义的词

(廉颇宣言曰)

古义: 今义:宣告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古义:今义:鄙卑下贱

四、“负荆请罪”这则故事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刻绘人物形象? 永城高中一年级语文导学案

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

1.梳理课文第17~21段文言知识

2.鉴赏《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体会对比手法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3.背诵课文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学法指导

分小组学习。成员轮流翻译,其他成员理解、纠正、发问,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化解问题,汇总没有解决的问题。课堂学习

一、梳理课文第17~21段文言知识,扩充预习内容 翻译下面句子

1、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3、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5、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二、内容理解 “廉蔺合欢”:感悟思想,把握人物。

问题2、为了告诉读者廉颇是怎样一个人,作者用了哪些艺术手法突出形象特征?可以根据蔺廉交欢这段故事分析。

问题3、本文叙述了蔺相如那几件事,突出了蔺相如那些品质特征? 永城高中一年级语文导学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高考链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武选登第,为河东从事。经略使韩缜语之曰:“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为府州、火山军巡检。辽人常越境而汲,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忿而举兵犯我。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后三十年,契丹萧太师与灌会,道曩事,数何巡检神射,灌曰:“即灌是也。”萧矍然起拜。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张康国荐于徽宗,召对,问西北边事,以笏画御榻,指坐衣花纹为形势。帝曰:“敌在吾目中矣。” 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以治城鄣功,转引进使。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奏上,报可。未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间田千顷,湟人号广利渠。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从之。甫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迁步军都虞候。金师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风迎溃。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战凡三日,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

(节选自《宋史〃何灌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辽人常越境而汲

汲:取水。

b.灌迎高射之,发辄中

迎:面对。

c.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

敛:躲藏。

d.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

彻:穿透。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是

①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

②或著崖石皆没镞 ③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

④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 永城高中一年级语文导学案

⑤得善田二万六千顷

⑥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灌有军事才能,射技震惊契丹。经略使韩缜极为赏识他,认为终将取代自己;在守边时,何灌大显神威,以致三十年后提及往事契丹丈量都惊恐起拜。

b、何灌泞谙西北边事,受到微宗赞许。他任洒落将时奋勇击退外敌,经举荐得到徽宗召问,他用笏板指画以助讲解,形象生动,徵宗很快明白了边战形势。

c、何灌善于治理政务,举措得到皇上认可。为完成运粮任务,他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在招募射士时,又提出修渠引水,兴造良田,使剩余劳力乐于应募。

d、何灌力守京城,拒不降敌,不幸阵亡。金兵南下,梁方平弃城逃遁,何灌阻止溃退未成;金兵长驱直下,逼近京城,何灌领命背城抗敌三日,受伤战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

(2)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拓展提升用对联分别概括廉颇、蔺相如的特点。

举例1.章台会,无足智神勇何求保玉璧; 将相和,非大度广怀怎言安邦国。

2.宰相深谋远虑留名青史,将军坦荡如砥威震古今。

参考对联⒈完赵璧,会渑池,千古辞令,谁可纵横捭阖,有他相如丞相; 破齐兵,取阳晋,古今战场,何人横刀立马,是我廉大将军。

⒉负荆请罪,能伸能屈方显英雄本色;完璧归赵,有智有勇大展谋士风流。⒊将军背上可负荆,宰相肚里能撑船。

⒋有智有谋,完璧归赵显神勇;知耻知羞,负荆请罪见高风。⒌完璧归赵,以神勇胜秦;将相和欢,凭德厚传世。⒍完璧归赵观相如之智勇;负荆请罪察廉颇之谦虚。

⒎会渑池,少足智怎得秦王击口入赵史;避廉颇,乏旷怀何留将相和欢传后人。⒏完璧归赵相如显神威,负荆请罪廉颇亦大勇。永城高中一年级语文导学案

⒐智勇双全,完璧归赵赞相如;心胸坦荡,负荆请罪歌廉颇。

⒑相如舍己,文将比武将,终能完璧归赵;廉颇爱国,官场如战场,遂成刎颈之交。⒒丞相有勇有谋完璧归赵,名垂青史;将军能伸能屈负荆请罪,万古流芳。⒓将相和而安家邦,文武并而治天下。

⒔完璧归赵,神勇盖世,威震千古;负荆请罪,心胸坦荡,名扬九州。⒕渑池胜归,幕后英雄凭谁属?负荆请罪,心系祖国胸何宽!⒖智勇双全,留完璧归赵美誉;虚怀若谷,传将相和欢佳话。

⒗无足智神勇,怎能完璧归赵护国威;非胸怀坦荡,何言负荆请罪将相和。⒘外斗强秦完璧归赵,内和良将保家卫国。⒙敢拼敢搏,威震诸侯;能忍能让,德泽后世。

拓展阅读 伟大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司马迁的不朽巨著《史记》有一种无穷的历史魅力,每次读来都有新的收获。《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可谓是个成功的人物,完璧归赵后官拜为上大夫,渑池会后又提升为上卿,且口碑很好。《刺客列传》中的荆轲可谓失败的典型,刺杀秦王没有成功,反而加速了燕国的灭亡。对此,历来褒贬不一,有的说是“悲壮地失败”,有的说是“可耻地失败”,但“失败”是无可非议的。两个人同是门客,同是面对暴虐的秦王,同是处理非常事件,为什么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呢?对于一个人的人生,它有怎样的启示呢?

顺大势者成,逆大势者败。这里,势是指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完璧归赵”发生在公元前283年,当时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称霸于世,人才济济,谁也不甘示弱。秦国虽日益强大,有吞并六国之心,但苦于对手林立,一时不能得逞。蔺相如为了国家出使秦国,顺势而为,一举获得成功。而56年后,公元前227年,荆轲刺秦王之时,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韩国被消灭,秦统一中国的大势已定。燕太子丹的太傅鞠武给太子丹分析形势说,,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你怎能为了受过欺辱这点儿怨恨就想去触怒他呢!(太子丹受辱之事是指他作为人质在秦国时,秦王对他不好,他是从秦国逃回来的。)不久鞠武又对太子丹说,采取危险的行动却希望安全,制造祸患而祈求幸福,计谋短浅而结怨很深,为了结交一个新朋友而不顾国家的大害,这正叫增加仇恨以助长灾祸。像鸷一样凶狠的秦国,一旦对燕国发泄其仇恨残暴的怨气,那燕国一定完蛋。对太傅关于形势的正确分析,太子丹置若罔闻,一心只为报“见陵”之怨。可见荆轲所为是逆大势而动。

高素质者成,低素质者败。蔺相如是赵国宦官令缪贤的门客,缪贤向赵王说了推荐他的理由”蔺相如要缪贤“肉袒伏斧质”向赵王请罪。由此可见相如有一种积极主动的爱国精神。接受出使秦国的艰巨任务,也是相如主动承担的。他向赵王保证:“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赵,臣请完璧归赵。”相如出使秦国前赵王并未封他什么官职。后来在“将相和”中相如有意避开廉颇,更显出他的高品质。与之相反,荆轲虽“好读书击剑”,但当他“以术说王元君”时,王元君不用他。他又游于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他只得离去,再游于邯郸,鲁勾践与之搏战,争道,结果“鲁勾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走,遂不复会。”可见荆轲多次为不受欢迎的人,只是燕国的隐土田光收留了他。当太子丹向荆轲吐露心中的秘密刺杀秦王时,荆轲一口拒绝:“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丹向前顿首,请对方不要推让,荆轲才许诺。随后荆轲被尊为 “上卿”,安置在上等的宾馆,“太子日造门下”,给高贵的饮食品,备办珍奇的东西,隔几天就送上车骑美女,“姿荆轲所欲”。太子丹完全用金钱美女来收买 永城高中一年级语文导学案

荆轲。太子丹没有大度胸怀,急于报私仇,两次催促荆轲出发,弄得荆轲不顾君臣竟然叱责太子:“何太子之遣!”很显然,就出使秦国前的个人素质而言,蔺相如高,他一心为国,不为名不为利,有主动精神;荆轲低,剑术差,为名为利为女人;太子丹素质更差,不顾国家利益。什么是出使秦国时需要的素质呢?爱国,镇定自若,临危不惧,思维活跃,随之应变,始终掌握主动。这一切蔺相如都具备了。相如三次夺回了主动权:第一次秦王将璧“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相如机警地看出“秦王无意偿赵城”,用了一个借口“璧有瑕,请指示王。”使璧回到自己手中,面对偌大的场面,凶暴的秦王,没有过人的胆量是想不出这个主意的。第二次秦王“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住十五都予赵”,相如不被秦王的花言巧语所迷惑,也骗秦王“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如果蔺相如不能做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璧再次到秦王手中,恐怕永远也不得回头了。第三次相如“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相如充分认识到只有璧离开秦国,璧才安全;也意识到,秦王设那样的场面,而自己拿不出璧来,会面临杀身之祸。但这有什么呢,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秦王终没有杀相如,因他到底是一位政治家,与“欲引相如去”的“左右”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再看荆轲,虽说进入秦廷后,秦舞阳色变时,荆轲作了巧妙的回答,但关键问题是面对因剑长拔不出的秦王和皆没有武器的群臣,荆轲竟然没有能刺伤秦王。他被秦王的淫威慑服了,固有的为官为财物为女人以及不学无术整日与高渐离击筑唱歌的消极一面都在这一刻显露得淋漓尽致。

目标切近者成,目标虚幻者败。凡做成一件事必须要有明确的可能实现的目标。蔺相如的目标很明确:或者城入而璧留秦,或者完璧归赵。而且这两个目标也是切实可行的。荆轲之行,太子 ”第一个目标完全不能实现,凭此二人一把匕首就能劫得秦王么?姑且劫得秦王,又怎么出去?至于要秦国返回各国的土地,更近于笑话,完全是一种虚幻的想法。第二个目标就算刺死了秦王,秦国就起“内乱”吗?秦国如此强大自有其一套班子实施中央集权的领导,所谓“合纵”诸侯的梦幻早已破灭。其时韩已被秦灭,楚、魏、赵名存实亡,燕、齐危在旦夕,六国大势已去,早已扶不起来了。如果通过刺杀一个领导人就能改变世界的格局,那就把事情看得太简单了。制定目标要讲究实现的可能性,失去切实可行的目标等于蛮干,而蛮干没有不失败的。

屈原列传优质课教案统编版【第二篇】

高一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

审核人

编号

必修四 编写时间

苏武传

学习目标

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翻译文句。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知识链接

作者及作品 :

班固(32—92),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幼年即聪慧好学,16 岁入洛

1、作者及作品 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 基础上撰写《汉书》。因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 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完成《汉书》 写作。《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 229 年的 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 有十二纪、七十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 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 要史书。

写作背景:

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 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 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学习方法诵读法、比较法、合作探究 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给字词注音

稍迁至栘()中厩()监 ; 数()通使相窥()观 ; 且()鞮()侯; 厚赂();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昆()邪()王;

后随浞()野侯没()胡中 ;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置煴()火,覆武其上; 於()靬()王; 高一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

审核人

编号

必修四 编写时间

啮()雪; 旃()毛; 檠()弓弩; 扶撵();

拥众数万,马畜()弥山 ; 故使陵来说()足下 ; 斧钺()

2、划出文中通假字

课中探究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②与旃毛并咽之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

⑤法令亡常

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⑦武父子亡功德

⑧信义安所见乎

⑨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二、基础积累

(一)结合课文注解,自学释疑: 第一段:

1、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

2、兄弟并为郎,稍迁栘中厩监。....

3、数通使相窥观。.

4、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 .

5、汉亦留之以相当 .

6、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句式特点

7、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8、乃遣武以中郎将使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请你为本句子断句,找出其中句式特点。翻译本句:

9、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高一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

审核人

编号

必修四 编写时间

10、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11、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

12、单于益骄,非汉所望 ...

第二段:

1、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

2、后随浞野侯没胡中 .

3、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

4、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

5、幸蒙其赏赐 .

6、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

第三段:

1、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 翻译:

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 ..

3、虞常生得 ..

4、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

5、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

6、事如此,此必及我 ..

7、见犯乃死,重负国 ..

温故知新

①承蒙见教 .

②慈父见背 . 高一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

审核人

编号

必修四 编写时间

③所见所闻 .

5、虞常果引张胜 .

温故知新

①引蛇出洞

②引兵而东

③引弓搭箭

④引佩刀自刺

6、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翻译

7、宜皆降之

第四段

1、屈节辱命 ..

2、自抱持武 .

3、武气绝半日 ..

4、舆归营 .

5、单于壮其节 .

6、朝夕遣人候问武 ..

第五段

1、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

温故知新

①晓之以理 .

②家喻户晓 .

③春眠不觉晓 .

2、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

3、剑斩虞常已 . 高一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

审核人

编号

必修四 编写时间

4、单于募降者赦罪: 翻译句子

5、幸蒙大恩 .

6、君因我降 .

7、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 整句翻译:

8、何以� 平心静气地给予客观评价。

11、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

12、若知我不降明 .整句翻译:

(二)朗读课文一至五段,将有疑问的词、句写在下方。

三、学习小结

第二课时 高一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

审核人

编号

必修四 编写时间

学习任务:掌握文章第六至第十段的文言知识

一、检查复习

1、因

因厚赂单于 欲因此时降武

2、益 单于益骄 武益愈

3、以 少以父任

汉益留之以相当 以货物与常

二、基础积累

(一)结合课文注解,自学释疑 第六段

1、单于愈益欲降之 ..

2、绝不饮食 ..

3、天雨雪 .

4、杖汉节牧羊 .

5、羝乳乃得归 .

6、於靬王爱之 .

第七、八段:

1、武使匈奴明年 ..

2、不敢求武 .

3、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

温故知新 素善留侯张良 素昧平生

4、虚心欲相待 ..

5、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于)亡人之地 ....

6、信义安所见乎? . 高一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

审核人

编号

必修四 编写时间

7、闻已更嫁矣 ..

温故知新 改弦更张 少不更事

8、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整句翻译:

10、勿复有云 .

11、皆为陛下所成就 .

12、兄弟亲近:我们兄弟成为皇帝的亲近之臣。

13、诚甘乐之 ..

14、臣事君,犹子事父也 整句翻译:

15、子卿壹听陵言 .

16、王必欲降我,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

17、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

18、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第九、十段:

1、汉求武等 .

2、匈奴诡言武死 ..

经典回放 兵者,诡道也。《孙子兵法》(用兵的策略是一种欺诈之术。诡-欺诈)

3、常惠请其守与俱,得夜见汉使。..整句翻译:

4、如惠语以让单于 ..

6、武等实在 ..

7、武留匈奴凡十九岁 .高一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

审核人

编号

必修四 编写时间

(二)朗读课文第六至第十段,将有疑问的词、句写在下方。

三、请你回顾全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出各部分内容大意

四、探究讨论

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提示:不论“自杀”还是“求活”,都要从“动机”上去考虑。

第三课时

学习任务:探究文本

方法指导:针对探究题目回归文章,构思结论,形成文字;小组内交流心得;再次修改形成最后的结论。合作探究:

一、卫律、李陵劝降方式有何不同?苏武拒降态度又有何不同?

二、本文里各种人物对苏武这一形象的塑造起了对比的作用,请找出文中和苏武作对比人物形象,尝试分析这些人物形象对塑造苏武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高一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

审核人

编号

必修四 编写时间

三、“爱国“和“爱家”在中国人的眼中素来是合二为一的 —— 正所谓“国之不兴,何以为家?”。李陵因汉武帝斩杀其全家而就从此甘心叛国,而苏武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回答!你如何看待“爱国”和“爱家”的,两者之间是矛盾的还是统一的呢?你是如何处理的呢?(120字)

①观点:

②讲道理:

③举事例:

④结论:

小结:

本文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和利诱誓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 迹,有力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课外拓展

1、苏武事迹,古代诗词中常用作忠贞报国守节不屈的典故。① 典故:羝乳乃得归 “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李白《苏武》 ”)“向并门少待、白首牧羝人,正海上,手携李卿。(屈大均《紫萸香慢 送雁》 ”)

② 典故:苏武持节(原文: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交河北望天如海,苏武曾将汉节归。(张仲素《塞下曲》 ”)“肠断帝乡遥望日,节旄零落汉家臣。(陈羽《读苏属国传》 ”)

③ 典故:雁足系书(原文: “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莫劳雁足传书信,愿向凌烟阁上看。(鲍融《赠远》 ”)“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王勃《采莲曲》 ”)

④典故:典属国(原文: “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王维《使至塞上》 ”)“悠哉典属国,驱羊老一生。(聂夷中《胡无人行》 ”)

2、民歌《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转眼北风吹,雁群汉 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学后感悟 高一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

审核人

编号

必修四 编写时间

苏武在匈奴十九年可谓历尽艰辛,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誓守节操,就连敌首单于都“壮”其节,面对这样的一个伟岸的爱国形象你有何感受?拿起手中的笔,将你内心中的话语述诸笔端吧

屈原列传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学习屈原爱国、正直的高尚品德,并从文中理解作者在屈原身上寄寓的情感。

2、 解本文写作特点: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的紧密结合,即人物评传的特点,明确本文不同与其它人物传记的地方。

3、 将本文屈原的诗歌结合起来阅读,从中感受屈原的正直集中表现在他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和敢于同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上。

4、 重点的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词义的运用等等。

教学重点:

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难点 :

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阅读全文,理清全文记叙的线索。

教学过程 :

一、由《报任安书》中:“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导入 新课,并回顾学过的屈原的诗歌:《离骚》与《涉江》堪称姐妹篇,让学生背诵两篇诗歌中诗句,明确屈原思想的内核:正直与爱国

政治理想 诗人形象

美政 民本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奇服……高驰……食玉英

( 唯美情结 )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世溷浊——高驰不顾、苟余心……

刚直不阿,一身正气 不能变心……固将愁苦……董道…重昏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二 、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明确课文以屈原活动的时间为序,分四部分进行

记叙把表示这四个部分的段落做上记号,找出记叙屈原一生遭遇的五个词语:

任——疏——黜——迁——投

三、学生参照注释,阅读课文,进一步明确文章的内容层次:全文以屈原

屈原列传优质课教案统编版【第四篇】

《苏武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4、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课时安排:两至三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

(一)结合注解及《创新设计》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背景。1.作者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没有完成便去世。于是班固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被以私改国史的罪名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汉书》的写作。班固诗、文、赋俱佳,《两都赋》是汉代京都大赋名作,《咏史诗》是最早的文人五言诗。2.关于《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3.苏武出使背景:秦末汉初,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二)自由诵读课文,疏通生字生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稍迁至栘()中厩()监 数()通使相窥()观 ....汉亦留之以相当()且鞮()侯单()于初立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谋反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后随浞()野侯没()胡中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左尹秩訾()曰 置煴()火,覆武其上 ..天雨()雪,武卧啮()雪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 ....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从至雍棫()阳宫 ...虽蒙斧钺()汤镬()喟()然叹曰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畔主背亲:

与旃毛并咽之: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空自苦亡人之地: 信义安所见乎: 法令亡常: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武父子亡功德:

请毕今日之驩: 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前以降及物故:

(三)快速浏览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学生各自标出课文结构层次,指出划分层次的依据 2.小组进行讨论,归纳各层次大意。

(四)研读课文第一、二部分,借助注解及工具书,完成下列字词句的积累。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稍迁至栘中厩监 汉亦留之以相当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谋反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幸蒙其赏赐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 虞常果引张胜 ..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惠等哭,舆以归。单于壮其节 剑斩虞常已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幸蒙大恩,赐号称王 ..空以身膏草野 君因我降,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二、合作探究

1.文章第一、二部分所写人物众多,试探究文章写张胜与卫律对刻画苏武的形象有何作用。

2.文章第二部分卫律用了哪几种手段劝降苏武?苏武是如何应对的?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

研读文章第三、四部分,借助注解及工具书,完成下列字词句的积累。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 ....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且陛下春秋高 愿听陵计,勿复有云 ...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自分已死久矣 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 .....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2.翻译下列句子。

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

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子卿尚复谁为乎?

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

二、合作探究

1.讨论:文章如何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2.讨论: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3.文章第三部分重点写了李陵劝降苏武,试比较李陵劝降的情形与说辞和第二部分卫律劝降的有何不同,苏武在回答的措辞和态度上又有何不同?

4.课文记叙了苏武的哪几件事情?表现了苏武的什么品性?

三、课堂总结

四、反馈检测:

完成《创新设计》p72“基础巩固”1---6题。

20 31852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