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密度教案热选【汇编8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物质的密度教案热选【汇编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物质的密度教案【第一篇】
1.知道什么是密度,密度的国际单位以及单位间的换算.
2.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
3.知道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在一定条件下,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
4.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利用密度公式求解某种物质密度.
1.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结构评价标准
2.师生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适应
3.建立密度的概念
托盘天平、砝码盒、烧杯、水、量筒、铁块、铝块、铜块、投影仪
观察法、实验讨论法等
引入新课
讲台桌上放着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一杯酒精.
师:1.这里有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和一杯酒精,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
2、说明你是怎么分辨的?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要分辨物质,就要知道并且利用物质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如颜色、气味、软硬,就是物质的不同的特性。根据这几种特性,利用我们的眼、鼻、手等感觉器官,就能将上面五种物质分辨出来。
a、讨论与交流:(提出猜想)
师: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提出猜想“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它们各自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能是相同的”
b、设计实验:
分别选取3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的铁块和塑料块(铁块和塑料块的体积分别对应相等),分别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直尺测出边长后,计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算出每个铁块和塑料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然后加以比较。
c、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
测出3个体积不同的铁块的质量与体积;
1、 测出3个体积不同的塑料的质量与体积;
2、 分别算出每个铁块和塑料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学生分组实验.并将得到的数据填入书中p9的表格中.教师巡迴检查、指导.
把收集到的证据整理后,填写在下表中:
d、实验结论:
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 (相同/不相同)的;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 (相同/不相同)的。
3、 建立概念:
质量有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所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特性。
[板书1]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同种物质密度一般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不相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
4、 [板书2]密度的公式:r=m/v 其中r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6、 密度的测量:
师:在设计测量物体密度的时候,要测量质量和体积,测量质量的工具我们大家已经比较熟悉,下面和大家介绍一种测量体积的工具——量筒(量杯)
学生分组实验
师:请大家把测的数据与课本p122的密度表中的数据比较,看看结果怎样?如果不同,请分析可能的原因。
生:测的数据基本接近,出现的误差可能是由于用量筒测量体积出现的
7、 [板书3]密度的应用
师:密度公式有什么用处呢?
生甲:可以测量密度,从而用来鉴别物质
生乙:可以用来计算不便于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的。
8、 巩固练习
小结:你学到了什么?
物质的密度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1、识记:质量守衡定律。
2、理解: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衡定律。
能力目标:
1、锻炼动手能力、形成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目标:
1、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分组实验,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猜想、分组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教学辅助工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必备的仪器和药品。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二、猜想与假设。
学生讨论:分组交流,讨论。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生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第一册质量守衡由收集及整理,请说明出处。
生2: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3: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讨论的情况来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三、假设的检验及推理。
1、制定计划。
师:把学生分成三组:
一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的质量的`测定。
二组:进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三组:进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2、进行实验。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的完成实验。
3、收集证据。
学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进行小结,自然的得出结论。
四、发现规律。
生:三个小组的小结情况:
一组:磷燃烧后有白烟生成即生成了五氧化二磷,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二组:铁在硫酸铜溶液中反应,铁丝上附着红色物质;溶液有兰色变为浅绿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仍不变。
三组:无色氢氧化钠溶液与兰色的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兰色絮状沉淀,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还是不变。
师:通过学生小结发言,教师归纳、评价得出质量守衡定律,请一个学生叙述。
生: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呢?
五、解释与讨论。
师:教师先演示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的动画课件,给学生必要的启迪。
学生:讨论、归纳原子的种类不变。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原子的数目不变。
的最小粒子原子的质量不变。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物质的质量之和之所以不变,是因为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没有变。
生:质量守衡定律是否对所有化学反应都适应呢?
六、反思与评价。
生:继续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1:蜡烛燃烧前后天平的变化,
实验2:铝箔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
师生讨论:
1、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2、对于磷燃烧的实验,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如果在燃着的铝箔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
师:归纳、总结。
七、迁移与应用。
迁移:提供一组题目进行反馈。
应用:用质量守衡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化学现象。
八、课后作业:
书:p94习题1-3。
物质的密度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的:
1、知识;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2、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重点难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
教学用具: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试管、锥形瓶、玻璃棒、酒精灯等。
药品:白磷、naoh溶液、nacl溶液、cuso4溶液、agno3溶液、na2so4溶液、bacl2溶液、fecl3、溶液等。
教学过程。
学生首先思考、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教师演示实验:
(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称量记录:
反应前的总质量(锥形瓶+空气+白磷)是?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克。
实验小结: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相等的关系。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的方法。
问题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
物质的密度教案【第四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本节在学习质量、密度概念及用天平测量质量的基础上,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学习利用公式间接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
量筒的容积单位一般是毫升(ml),也有使用立方厘米(cm3)作单位的。1ml=1cm3。
同许多测量仪器(电流表、电压表、天平)一样,量筒也有量程和分度值。
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
规则形状物体可以用直尺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可以用量筒测量。用量筒测量体积常用“溢杯法”: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量筒内水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测量石蜡等密度密度比水的密度小的固体的体积,可以采用“悬垂法”:先读取悬挂重物被浸没于量筒中液体对应的体积,再将石蜡和重物系在一起浸没于量筒中,读取此时的液体体积,两者的差便是石蜡的体积。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学习,我们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
1、问:什么叫物质的密度?怎样计算物质密度?
3、再出示一块任意形状的石块和装在小碗的盐水问: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的密度和小碗里的盐水?用刻度尺不行,那么用什么仪器来测定形状不规则的石块和盐水的体积?出示量筒,指出液体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来测量。
二、量筒的使用
指出: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液面相平,与刻度线垂直。
1、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方法: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以待测体积的物体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没,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为准),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1;将不规则形状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被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2、了解这种测量方法的原理:利用等量占据空间替代的方法进行测量。
3、尝试测量一个塑料块的体积。
4、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一些形状不规则且无法浸入量筒之内的固体的体积。
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所谓“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但现有量筒一次不能盛取石块溢出的水量,可用较大容器盛接溢出的水,再分若干次用量筒测量所接到的水,多次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石块的体积。
5、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压入法:用一根细而长的铁丝将蜡块压入水中。蜡块投进量筒和压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对的刻度的差值就是烹块的体积。
沉锤法:用细线将一个钩码系在蜡块下面,用细线吊着蜡块和钩码放入量筒,钩码先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1,然后钩码和蜡块一起浸入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三、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和盐水的密度
1、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2、各小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对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3、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然后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相同。
1、测量一种物质的密度,一般需要测量它的和。然后利用公式,计算出物质的密度。这是一种(填“直接”或者“间接”)测量法。
2、测量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时候,要用量筒来测量,量筒的容积要适量,适量的含义是固体(填“能够”或者“不能”)浸没入液体中。
3、小亮做测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量筒中水的体积是40ml,石块浸没在水里的时候,体积增大到70ml,天平测量的砝码数是50g,20g,5g各一个。游码在2 .4g的位置。这个石块的质量是,体积是,密度是。
4、为了减轻飞机的质量,制造飞机时,应该选用密度较的材料。
5、下列是不同量筒的量程和分度值,小明同学要测量出密度是/cm3的酒精100g,则应选择()
6、使用托盘天平的时候,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加减砝码的时候,可以用手轻拿轻放b、不允许把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托盘里
c、被测物体不能超过天平的量程
d、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的读数
7、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食用油密度的实验中,不必要且不合理的是()
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
将适量的食用油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杯和油的总质量
将烧杯中的油倒入量筒中读出油的体积
用天平测出倒掉油以后烧杯的质量
8、下面是小明在测铁块密度时的主要步骤,请你写下正确的操作步骤序号()
将m、v代入公式中,算出铁块密度
铁块用细线拴好轻轻放入水中,测出水和铁块的总体积v2
在量筒中倒入一部分水,测出水的体积v1
用天平称出铁块的质量m
根据数据v1、v2算出铁块的体积v
9、根据密度的公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质量越大,密度越大b、体积越大,密度越小
c、密度是物质的性质,与质量、体积无关
10、在调节托盘天平指针前,发现指针偏向刻度线中央的右侧。为使天平横梁平衡,应将横梁右端的调节螺母()
a、向或移动b、向左移动c、不必移动,而移动游码d、以上三种都可以
11、给你一台天平、一把直尺、一枝铅笔,测出一卷细铜丝的长度,写出你的方法。
12、用铁、木分别做成体积相同的实心立方体,问哪一个质量大?为什么?
13、小实验:测量雪的密度
问题:雪的密度在任何地方、不同的时间都一样吗?
材料: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或塑料筒(高约25cm,直径约7cm);
两个塑料袋,一架天平,一个量筒。
(2)返回教室内把雪全部倒入一个大碗里;
取第二个圆筒测量它的体积。方法有二:一是用量具测量;二是将圆筒装满水,用量筒测出其体积,记录下需要水的数量(ml)
雪的密度等于雪的质量除以圆筒的体积;
雪的密度=
在不同温度下重复这个实验,观察雪的密度在不同温度下是否相同。
14、为了判断一个铁球是不是空心的,某同学测得如下数据:
铁球的m/g水的体积v/ml水和铁球的总体积v/ml
做这个实验需要哪些器材?主要步骤怎样?
该铁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若铁球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少?
物质的密度教案【第五篇】
密度这节课是本章的重点课,密度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如下:
通过情景创设导入新课的学习,然后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自主的进行情景创设,师生共同运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索,使学生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定义、公式、单位的得出,采用了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地思考探索活动中完成学习任务。
1、本节课重难点是学会应用比值法揭示物质的性质,建立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因此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是本节课的关键。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我将学生分成12个小组,而每个实验小组只测出一种物质的体积、质量及比值,要求每个小组通过探究就课本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结论。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有的实验小组只测出了一种物质的质量、体积及其比值,别的物质的质量、体积与比值必须与其它小组进行交流才能获得,测量结束后,课堂中的交流活动比较活跃,同时,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在交流过程中得到改进和提高。实验结束后,学生得出了以下结论并进行了交流:
(1)不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2)相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在实验中获得的数据是相近的,但是,由于测量中存在误差,所以其比值应该是相同的;否则就不能说明是相同物质这一前提。(由比值相近通过科学思维加工而得到比值是相同的,这是培养煅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极好素材)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就表示了这方面的物质的特性,即密度。在建立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还注意了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与速度概念对比,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通过对比密度与速度概念的异同点,既可加深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比值定义的方法,知道它们在定义、公式、单位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为以后学习其它比值定义法定义物理量打下坚实基础。
2、对于g/cm3与kg/m3单位的换算过程没有作强调,否则难点集中,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接受。本节课的关键是要让学生能区别二者的大小关系。
1、由于学生分组探究用时偏长,没有反馈练习,不能知道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
2、通过本节学习,建立了密度的概念,但是应用密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还不熟练,需要安排一节习题课进行巩固拓展。
物质的密度教案【第六篇】
本节课在学习质量、密度概念及用天平测量质量的基础上,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和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规则形状固体物质的体积可以用刻度尺等测量工具来测量,液态物质的体积应该使用量筒来测量,不规则形状固体物质的体积也可以使用量筒来测量。
怎样使用量筒?
可在让学生观察实物的基础上,通过阅读课本“信息快递”,回答课本中提出的几个有关问题,并动手操作,学习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和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注意观察事物和动脑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作风。
1.量筒上的单位刻度多是以毫升(ml),也有一些是用立方厘米(cm3)来标度的。
2.与许多测量仪器(学过的电流表、电压表、天平等)一样,量筒也有它的最大测量值。实验室中常用的有:50ml、100ml、500ml、1000ml等。
3.量筒的分度值也各不相同,根据你测量精度的要求和被测物的尺度等因素来选择量筒的大小和分度值。
4.视线与液面水平,与刻度线垂直。
5.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不规则固体物质体积的测量,需用量筒或量杯。这里利用等量占据空间替代的方法。要求学生较好地掌握,有助于后面浮力部分内容的'学习。
另外,对于有余力的学生可在此基础上提出这样的问题:
1.如果要测量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过大或无法浸入现有量筒之内,
你有什么办法测量出它的体积?
可采用“悬垂法”。先读取悬挂重物浸没于量筒中液体时对应的体积,然后将石蜡和重物系在一起浸入量筒中读取此时的体积。两者的差值便是石蜡的体积。
该问题一方面是对量筒使用方法的拓展;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我们选择盐水和形状不规则的石块为研究对象,具体教学中也可选择其他种类的液体和固体为研究对象测量其密度。
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用于记录测量盐水和石块(或其他样品)密度时所用的数据及所得的结果。注意不要强求一致,关键是要让学生明白需要记录哪些数据。让学生把所测得的有关数据填入其表格中,并根据测量数据进行数据处理,通过物理公式计算,间接得出被测物质的密度值。
从实验原理、实验仪器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并根据数据得出结果,这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课本上没有现成的实验步骤,而是要求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设计并实际操作,正确地记录数据得出结果。由于有上一节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这一实验的基础,因此本节的探究活动学生是有能力自主完成的。
教学中建议以小组讨论形式,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教师不要定些条条框框,这样会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要求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同时要清楚说明其理由。这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是十分有意义的。
物质的密度教案【第七篇】
1.理解密度概念及公式、单位、物理意义。
2.熟悉常见的固体、液体的密度,
3.掌握密度概念的基础上,能利用公式进行一些简单计算。
4.通过对密度知识的了解,能了解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建立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公式及其变形。
2.能利用公式进行一些简单计算。
3.熟悉单位换算(1×103kg/m=1g/cm)。
三、实验器材。
天平(砝码)、质量不同的两个铜块、质量不同的两个铝块、橡皮、木块。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讲台桌上放着铜块、铝块、木块、一杯水、一杯酒精.。
师:1.这里有铜块、铝块、木块、一杯水和一杯酒精,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
2.说明你是怎么分辨的?教师指出:要分辨物质,就要知道并且利用物质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如颜色、气味、软硬,就是物质的不同的特性。根据这几种特性,利用我们的眼、鼻、手等感觉器官,就能将上面五种物质分辨出来。
a、讨论与交流:(提出猜想)。
生甲:可以用比较质量大小的方法来区分,质量大的一定是铜。
师: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提出猜想“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它们各自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能是相同的”
b、设计实验:
分别选取3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的.铜块和木块(铜块和木块的体积分别对应相等),分别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直尺测出边长后,计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算出每个铜块和木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然后加以比较。
c、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
测出2个体积不同的铜的质量与体积;测出2个体积不同的木头的质量与体积;
分别算出每个铜块和木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教师演示实验.并将得到的数据填入书中的表格中.。
d、实验结论:
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同/不相同)的;
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相同/不相同)的。
建立概念:
质量有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所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特性。
[板书1]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同种物质密度一般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不相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
[板书2]密度的公式:r=m/v其中r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板书3]密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3,符号为kg/m3读做千克每立方米。密度的单位有时用克/厘米3,符号为g/cm3(1×103kg/m=1g/cm)。
6、介绍密度表中各类物体的密度数据,并进行比较,看看结果有什么特点。
[板书3]密度的应用。
师:密度公式有什么用处呢?生甲:可以测量密度,从而用来鉴别物质。
生乙:可以用来计算不便于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的v=m/r;m=rv。
巩固练习:
1.教材上的例题。
2.请你想想,怎样鉴定金戒指的真假?需要测哪些量?用什么仪器?
物质的密度教案【第八篇】
实验方案的产生,使学生沉浸在喜悦之中,他们迫不及待地要尝试,此时就放手让学生动手去做,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自己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进行模拟科学家研究的“探索研究”,教时适时地给予知道、点拨,使实验方案得到实施,使学生的探究获得成功。
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兴趣,模拟科学家们的认真的探究态度,宽松、愉悦、恬淡的课堂氛围,使探索测定物质密度的实验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通过实验过程的交流,使学生收益匪浅。学生们都说,从实验中的发现,通过经历了科学的探究过程从而学到了物理知识。来自这样的学习过程是深刻的,比那种*通过老师将和做习题达到理解物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受益更深,更可贵的是有利于今后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探究式教学,从教学目标看,它着重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充分开发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从方法上看,它以探究为主,强调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等,从形式上看,它采用的是开放式教学,它让学生动起来,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从学生受影响看,它更能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视学习为乐趣,更富有创新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上一篇:实用一件运动衫教案【优质8篇】
下一篇:2024年国庆节日教案精彩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