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入京使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教案精彩16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与情感,理解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京城的感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文学素养。以下是阿拉网友为您整理的逢入京使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教案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逢入京使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教案

逢入京使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教案 篇1

一九四六年的中秋。

这天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我们文工团创作室的几个同志,就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

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对我抓了半天后脑勺,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

包扎所就包扎所吧!反正不叫我进保险箱就行。我背上背包,跟通讯员走了。

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要不是敌人的冷炮,在间歇地盲目地轰响着,我真以为我们是去赶集的呢!

通讯员撒开大步,一直走在我前面。一开始他就把我撩下几丈远。我的脚烂了,路又滑,怎么努力也赶不上他。我想喊他等等我,却又怕他笑我胆小害怕;不叫他,我又真怕一个人摸不到那个包扎所。我开始对这个通讯员生起气来。

嗳!说也怪,他背后好像长了眼睛似的,倒自动在路边站下了。但脸还是朝着前面。没看我一眼。等我紧走慢赶地快要走近他时,他又蹬蹬蹬地自个向前走了,一下又把我摔下几丈远。我实在没力气赶了,索性一个人在后面慢慢晃。不过这一次还好,他没让我撩得太远,但也不让我走近,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我走快,他在前面大踏步向前;我走慢,他在前面就摇摇摆摆。奇怪的是,我从没见他回头看我一次,我不禁对这通讯员发生了兴趣。

刚才在团部我没注意看他,现在从背后看去,只看到他是高挑挑的个子,块头不大,但从他那副厚实实的肩膀看来,是个挺棒的小伙,他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

没有赶上他,但双脚胀痛得像火烧似的。我向他提出了休息一会后,自己便在做田界的石头上坐了下来。他也在远远的一块石头上坐下,把枪横搁在腿上,背向着我,好像没我这个人似的。凭经验,我晓得这一定又因为我是个女同志的缘故。女同志下连队,就有这些困难。我着恼的带着一种反抗情绪走过去,面对着他坐下来。这时,我看见他那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顶多有十八岁。他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惶起来,好像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局促不安,掉过脸去不好,不掉过去又不行,想站起来又不好意思。我拚命忍住笑,随便地问他是哪里人。他没回答,脸涨得像个关公,讷讷半晌,才说清自己是天目山人。原来他还是我的同乡呢!

“在家时你干什么?”

“帮人拖毛竹。”

我朝他宽宽的两肩望了一下,立即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中间,一条窄。

窄的石级山道,盘旋而上。一个肩膀宽宽的小伙,肩上垫了一块老蓝布,扛了几枝青竹,竹梢长长的拖在他后面,刮打得石级哗哗作响。……这是我多么熟悉的故乡生活啊!我立刻对这位同乡,越加亲热起来。

我又问:“你多大了?”

“十九。”

“参加革命几年了?”

“一年。”

“你怎么参加革命的?”我问到这里自己觉得这不像是谈话,倒有些像审讯。不过我还是禁不住地要问。

“大军北撤时我自己跟来的。”

“家里还有什么人呢?”

“娘,爹,弟弟妹妹,还有一个姑姑也住在我家里。”

“你还没娶媳妇吧?”

“……”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腰皮带上的扣眼。半晌他才低下了头,憨憨地笑了一下,摇了摇头。我还想问他有没有对象,但看到他这样子,只得把嘴里的话,又咽了下去。

两人闷坐了一会,他开始抬头看看天,又掉过来扫了我一眼,意思是在催我动身。

当我站起来要走的时候,我看见他摘了帽子,偷偷地在用毛巾拭汗。这是我的不是,人家走路都没出一滴汗,为了我跟他说话,却害他出了这一头大汗,这都怪我了。

我们到包扎所,已是下午两点钟了。这里离前沿有三里路,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中间一块空地长了许多野草,显然,小学已有多时不开课了。我们到时屋里已有几个卫生员在弄着纱布棉花,满地上都是用砖头垫起来的门板,算作病床。

我们刚到不久,来了一个乡干部,他眼睛熬得通红,用一片硬拍纸插在额前的破毡帽。

下,低低地遮在眼睛前面挡光。

他一肩背枪,一肩挂了一杆秤;左手挎了一篮鸡蛋,右手提了一口大锅,呼哧呼哧的走来。他一边放东西,一边对我们又抱歉又诉苦,一边还喘息地喝着水,同时还从怀里掏出一包饭团来嚼着。我只见他迅速地做着这一切。他说的什么我就没大听清。好像是说什么被子的事,要我们自己去借。我问清了卫生员,原来因为部队上的被子还没发下来,但伤员流了血,非常怕冷,所以就得向老百姓去借。哪怕有一二十条棉絮也好。我这时正愁工作插不上手,便自告奋勇讨了这件差事,怕来不及就顺便也请了我那位同乡,请他帮我动员几家再走。他踌躇了一下,便和我一起去了。

我们先到附近一个村子,进村后他向东,我往西,分头去动员。不一会,我已写了三张借条出去,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心里十分高兴,正准备送回去再来借时,看见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还是空空的。

“怎么,没借到?”我觉得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怎么会没有借到呢?我有点惊奇地问。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借不到被子事小,得罪了老百姓影响可不好。我叫他带我去看看。但他执拗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我走近他,低声地把群众影响的话对他说了。他听了,果然就松松爽爽地带我走了。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的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一会,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留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的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的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的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的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

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可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在房门口。

了。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我听了,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通讯员也皱起了眉,默默地看着手里的被子。我想他听了这样的话一定会有同感吧!果然,他一边走,一边跟我嘟哝起来了。

“我们不了解情况,把人家结婚被子也借来了,多不合适呀!……”我忍不住想给他开个玩笑,便故作严肃地说:“是呀!也许她为了这条被子,在做姑娘时,不知起早熬夜,多干了多少零活,才积起了做被子的钱,或许她曾为了这条花被,睡不着觉呢。可是还有人骂她死封建。……”

他听到这里,突然站住脚,呆了一会,说:“那!……那我们送回去吧!”

“已经借来了,再送回去,倒叫她多心。”我看他那副认真、为难的样子,又好笑,又觉得可爱。不知怎么的,我已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呼呼的小同乡。

他听我这么说,也似乎有理,考虑了一下,便下了决心似的说:“好,算了。用了给她好好洗洗。”他决定以后,就把我抱着的被子,统统抓过去,左一条、右一条的披挂在自己肩上,大踏步地走了。

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的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打水,烧锅,作些零碎活。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她还是那样,笑眯眯的抿着嘴,偶然从眼角上看我一眼,但她时不时的东张西望,好像在找什么。后来她到底问我说:“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我告诉她同志弟不是这里的,他现在到前沿去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说:“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说完又抿了嘴笑着,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的分铺在门板上、桌子上(两张课桌拼起来,就是一张床)。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敌人照例是忌怕夜晚的,在地上烧起一堆堆的野火,又盲目地轰炸,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的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

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

乡干部又来了,慰劳了我们几个家做的干菜月饼。原来今天是中秋节了。

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我想到这里,又想起我那个小同乡,那个拖毛竹的小伙,也许,几年以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

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

我拿着小本子,去登记他们的姓名、单位,轻伤的问问,重伤的就得拉开他们的符号,或是翻看他们的衣襟。我拉开一个重彩号的符号时,“通讯员”三个字使我突然打了个寒战,心跳起来。我定了下神才看到符号上写着×营的字样。啊!不是,我的同乡他是团部的通讯员。但我又莫名其妙地想问问谁,战地上会不会漏掉伤员。通讯员在战斗时,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意思的问题。

战斗开始后的几十分钟里,一切顺利,伤员一次次带下来的消息,都是我们突破第一道鹿砦,第二道铁丝网,占领敌人前沿工事打进街了。但到这里,消息忽然停顿了,下来的伤员,只是简单地回答说:“在打。”或是“在街上巷战。”

但从他们满身泥泞,极度疲乏的神色上,甚至从那些似乎刚从泥里掘出来的担架上,大家明白,前面在进行着一场什么样的战斗。

包扎所的担架不够了,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后方医院,耽搁下来。

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得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脸洗手,能吃得的喂他们吃一点,带着背包的,就给他们换一件干净衣裳,有些还得解开他们的衣服,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

做这种工作,我当然没什么,可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特别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

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

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做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

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

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逢入京使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教案 篇2

1、积累文言词汇及被动句的用法。

2、学习本文用简练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学习由叙而议,叙议结合的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2、分析周处的性格特点,把握课文的主旨。

三、情感与态度。

学习周处勇于改过自新的精神品质。

教学说明。

一、教材分析。

《周处》一文是新教材七年级第一单元的1篇自读课文。文字浅显,人物形象鲜明;文章篇幅虽短,但作者谋篇布局,跌宕起伏,暗藏矛盾冲突。其中既有周处在年少时危害乡里,与虎蛟并为三害,为乡里所患,又有他知道“为乡里所患”,就入吴寻二陆,改过自新,终为一代忠臣的故事情节。本文线性过程清晰,交代了矛盾的产生、发展和解决三个阶段。然而横向的细节没有充分展开,这为情节的再创造埋下了线索,并给了同学更多的想象空间。

二、学生分析。

我所执教的初一(2)班学生是我校本年级的平行班,基础薄弱,静心阅读能力较差。因而,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倾听,然后尽情的朗读出自身的特点。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旨,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2、分析周处的性格,把握课文的主旨。

3、以片段描写进行想象力的锻炼。

教学难点。

1、特殊的文言句式翻译的要点积累。

2、从周处的故事中感受勇于改过自新的重要意义。

逢入京使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内容: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赏析】。

这是一首边塞诗,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支奇葩。

此诗约写于天宝八载(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西出阳关,奔赴安西。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高适《燕歌行》云:“铁衣远戌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岑参的《逢入京使》所表现的就是对故园和家人的思念,这是真挚健康的感情,虽然调子不怎么高昂。但不能认为是消极的、悲观的,尽管他流下了思乡之泪。

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自己的家园,“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真不知家山何处?“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下句诗“双袖龙钟泪不干”写思乡的情状。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这多少有点夸张,但“夸而有节,饰而不诬”(《文心雕龙·夸饰》篇)。仍不失为真实,我们仍然可以说上句写的是实景,下句写的是实情。

“马上相逢无纸笔”句,“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彼此行色匆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如果将这四句诗比高下的话,我以为后两句诗更有味,这两句诗好就好在诗人提炼出特定环境下的典型情节,既自然、合情合理,又别出心裁,诗人摄取的生活镜头,有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

此诗语言自然质朴,不假雕琢,好似信手拈来,随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隽永,耐人寻味。

作业:背诵课文。

逢入京使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教案 篇4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宋之问的家乡一说在汾州(今山西汾阳附近),一说在弘农(今河南灵宝西南),离诗中的“汉江”都比较远。所谓“近乡”,只是从心理习惯而言,正象今天家居北京的人,一过了黄河就感到“近乡”一样(宋之问这次也并未逃归家乡,而是匿居洛阳)。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作者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音书断”的时间越长,这种思念和担心也越向两极发展,形成既切盼音书,又怕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矛盾心理,在由贬所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宋之问这次被贬泷州,是因为他媚附武后的男宠张易之,可以说罪有应得。但这首诗的读者,却往往引起感情上的某种共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已经舍去了一切与自己的特殊经历、特殊身分有关的生活素材,所表现的仅仅是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感情,却具有极大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形象大于思维的现象,似乎往往和作品的典型性、概括性联结在一起。这首诗便是一例。人们爱拿杜甫《述怀》中的诗句“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和这首诗作类比,这正说明性质很不相同的感情,有时可以用类似方式来表现,而它们所概括的客观生活内容可以是不相上下的。

逢入京使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2.让学生了解押韵及其作用,朗读、背诵全文。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1.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2.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故事导入。

1、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判官,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想,这狗官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乐,于是,愤然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

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逢入京使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教案 篇6

“放飞希望,播种理想”

活动背景:

十五六岁的孩子,他们有许多幻想,但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通过本次班会,初步树立学生远大理想,培养班级学生自信心和班级凝聚力,指导学生初步对自己的人生作一简单的规划,并能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而努力奋斗。

班会目的:

初三是关键的一年,根据我班学生的特点,借助各种带有情感特色的活动,使学生通过放飞自己的理想,明确奋斗目标,把握自己努力的方向。寄希望通过本次主题班会活动,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教育,在心灵上感到震动,在行为上受到促动。

班会准备:

1、召开班委会,确定班会主题,确定班会形式和主持人人选。

2、广泛搜集各类资料,确定班会内容,制作多媒体班会课件。

3、布置梦想墙;请部分同学准备表演节目和发言;布置教室。

4、每位学生准备自由发言的内容——围绕树立中考目标。

班会形式:诗歌朗诵、讲故事、表演、讨论交流、演讲等。

主持人:孙毅杰、庄添悦。

班会过程:播放歌曲《我的未来不是梦》,主题班会开始。

主持人(女)人生的岁月,是一串珍珠,是一组乐曲。我们走过了懵懂纯真的童年,走进了放射着光芒,蒸腾着热气的青春岁月。青春是人生中最璀璨的一颗珍珠,是最精彩的1篇乐章。青春的我们梦想拥有瑰丽的人生,所以毅然奔向远方。

主持人(合):今天我们在这里“放飞希望,播种理想”

主持人(男):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点燃熄灭的灯。

主持人(女):理想是灯塔,指引人生前进的方向,照亮人生前进的路程。

主持人(男):罗勃朗宁曾说过:人类的伟大不在于他们在做什么,而在于他们想做什么。

主持人(女):福尔摩斯也说:世界上最重要的事,不在于我们在何处,而在于我们朝什么方向走。

请同学们先来看几则名人关于理想的名言。

1.毫无理想而又优柔寡断是一种可悲的心理。——培根。

3.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爱因斯坦……。

主持人(男):看完名言,同学们你们觉得什么是理想?

(同学们回答引出理想的含义:理想就是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

主持人(女):多少人因有了理想而不断地奋斗,最终成了一代名人。下面请听三个名人成才的小故事。

名人成才的小故事:(杨金妤婕、吴春辉、陈勋谋)。

比尔·盖茨的故事。

乔丹的故事。

张朝阳的故事。

主持人(女):听了这些我们熟知的名人的成长经历,同学一定感悟颇深。他们成功了,但是他们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因为他们有目标有信念,所以他们才会不畏困难取得最后的成功。故事中的主人公在理想的指引下成为一代天骄。我们伟大的周总理也曾“为中华之崛起”这一理想而发奋读书。理想有职业理想,人生理想等等,同学们,你们心中有什么理想呢?下面请欣赏诗歌朗诵《我的理想》(葛玙雯)。

主持人(女):理想是个诱人的字眼。一个没有理想的人,就像鸟儿没有翅膀,就像打桩的没有准备。

主持人(男):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坚定的方向,就没有了美好的生活。

主持人(男):听完同学声情并茂的演讲后,我不免想到自己的理想,我的理想是做一个医生,能够救死扶伤,但不管多大的理想,我们都必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立足实际,从最近的一个个奋斗目标做起,我们身为学校的一份子,初三(8)班的一员,一定要争口气,为了父母,为了自己,为了前途。请同学结合自己的理想,让我们听听你为自己制定的奋斗初三最后四个月制定的目标。

(同学们谈自己的开学计划和奋斗目标)(10位)。

主持人(男):我想我们的同学心中早就有答案了。

主持人(女):哦?是吗?让我们一起来听听。

(同学谈自己的实际行动)(6位)。

同学1: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不让自己有后悔的一刻;。

同学2: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不断地努力;。

同学3: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不为困难所吓倒;……。

主持人(男):是啊,我们必须从今天做起,为自己理想的实现而努力;。

主持人(女):对,只要我们从小便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不断地努力,我们的理想就一定能实现!

主持人(男):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是否注意到这样的一些人:他们下课的时候依旧伏在课桌上仔仔细细地做作业,每次考试前在灯下复习到深夜,他们清澈的眼神,坚定的背影告诉我们,他们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主持人(女):是的,也正是这般的努力使得他们在每次考试获得优异的成绩,在座的你们,是否愿意出来分享一下你们的学习经验?下面请一模考试班级前3名同学介绍学习经验(部分同学学习经验介绍)(杜筱芸,庄添悦,冯书馨)。

主持人(男):是啊,成功无捷径,学习当奋斗。初三的学习是辛苦,紧张而又充实的。我们必须从今做起,为自己理想的实现而努力。

主持人(女):我们要不断的努力,我们不相信奇迹,但我们相信自信和汗水。我们拼搏,我们收获,把握今天,创造明天,不言放弃的青春,是最美的!我们拼搏,我们精彩,因为我知道我们的未来不是梦!

今天离中考还有124天,你知道今天离中考还有多少上课时间吗?

二月:12天三月;22天四月:18天五月:22天六月;11天。

共85天。

时间不等人,是到了该下定决心的时候了,全班诗朗诵。

诗朗诵《2012年6月,梦想成真》。

主持人(男):美好的理想,不去拼搏是不会实现的。

主持人(女):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主持人(男):朋友,不去尝试,我们永远不会知道能做什么。

主持人(女):不去拼搏,我们什么也做不成。

主持人(男):尝试,会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

主持人(女):拼搏,会让我们更加相信自己。

主持人(男):同学们,让我们努力尝试吧,尝试一种新的方法。

主持人(女):让我们努力拼搏吧,搏出一片新的天地。

合:在不断的尝试与拼搏中,我们将会变得更自信,更坚强,更完美!

主持人(女):班会接近尾声,让我们再来听听每天为我们操劳的班主任对我们的寄语吧。

班主任:总结发言。

主持人(男):梦想的旋律已经响起,就让我们对老师、对家长、对自己、对未来做个庄重的承诺吧!接下来,请大家起立,一齐宣誓:

(青春励志誓词)。

主持人(男):承诺是美好的,但是需要行动去实践。同学们,请拿起你郑重写下的梦想卡片,贴在后面的梦想墙上,让大家一起见证我们的理想吧。

主持人(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初三的最后四个月,让我们心怀梦想,全力以赴,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踏上新的征程。

主持人(男):请记住:我的未来不是梦!

主题班会后记:本次班会同学们都表现得很积极、主动,能大胆地畅谈自己的理想,树立自己的信心,看他们自信的表情,听他们充满豪情的语言,我相信,他们的理想一定能实现。是的,理想是还没有实现的东西,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希望,这要求我们好好把握今天,努力学习,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才能拥有美好的明天。理想有近期,高远之分,还可以分为职业理想、道德理想、人生理想,我希望同学们不但要有近期理想、职业理想,而且要有崇高远大的理想,将自己的理想与祖国的繁荣、社会的进步结合起来,唯有这样,我们的事业才是辉煌的,不朽的。

正在为中考奋斗的同学们,已经感受到了初三的美丽。不要让沉重的书包成为你叹息的理由,不要让挫折的阴影占据你头顶的天空。你可以选择你的感觉。只要有一颗勇敢、乐观的心,你就能从灰色走到缤纷,从失败走向辉煌!生命就是奇迹,永远都不要放弃希望,哪怕希望渺小如豆,我们都要坚持,我们也不能轻言放弃,否则我们将永远停滞不前。真正的胜利者,并非是指那些成绩拔尖的状元,而是在我们班里成长起来的乐观、自信、坚忍不拔的同学们。

逢入京使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教案 篇7

(1)广东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是韶关的“马坝人”,距今约万年,该远古人类化石的发现有力证明了珠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样,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发祥地。

(2)佛山的西樵山古石器遗址是我国华南地区至今发现的一处石器时代大型开采石材和制造石器的场所。在珠江和长江三角洲发现的多个遗址中,都发现贝壳,因此称为贝丘文化遗址。通过对贝丘文化遗址的了解,有助于了解我国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农耕渔猎文化。

(3)广东的手工业丰富多样,主要有冶铁业、陶瓷业、酿酒业、榨糖业、制葵业(新会是的葵乡)等;粤绣、佛山剪纸、广东象牙雕等是广东民间工艺的瑰宝,其中粤绣、湘绣、苏绣、蜀绣并称为全国“四大名绣”。

2.三大民系。

(1)广府民系:广府民系主要由古越族与中原汉族融合而成,方言是粤语。

(2)潮汕民系:方言是潮语(是由闽语和古越语融合而成),

明清时期潮汕方言成为独立次方言。

(3)客家民系:方言是客家话(是在中原古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同时也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

4.建筑工程。

(1)灵渠是世界上第一条船闸式人工航道运河,是秦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

(2)客家围龙屋是我国经典民居之一。

(3)开平碉楼是中国第35项载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也是广东的首个世界遗产项目。

(4)广州陈家祠是集岭南历代建筑艺术之大成的典型代表。

二、古代广东。

1.秦:属南海郡,郡治在今广州(当时称番禺)。

2.汉:汉武帝时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从广州出发。从此广州作为中国一个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的地位确立。

3.隋唐:海上丝绸之路从广州出发,可达波斯湾。唐在广州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4.北宋:在广州等地设置市舶司,负责管理对外事务和贸易,征收商税。

(2)在清代,广东的冶铁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3)清朝实行闭关政策,1757年(乾隆年间)只留广州一处海关通商广州十三行。

(4)明朝戚继光率军开赴广东等地,连续重创倭寇。

(5)明朝后期,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强行租借澳门。

三、近代广东。

1.重大事件。

(1)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销烟。

(2)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抗英。

(3)1842年,《南京条约》将广州开辟为通商口岸;1858年,《天津条约》将汕头、琼州开辟为通商口岸。

(4)1872年,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创立继昌隆缫丝厂,是广东第一家民族企业。

(5)1911年,孙中山、黄兴领导广州黄花岗起义,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6)1923年,中共三大在广州举行。

(7)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确立了三大政策;1924年5月,黄埔军校建立。

(8)1925年国民政府成立,建立了国民革命军。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北伐军从广东出发。

(9)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彭湃建立广东海陆丰革命根据地。

2.重要历史人物及其活动。

(1)洪秀全:广东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人,1851年1月11日发动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自称天王。1853年,定都南京,称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又分兵西征、北伐,强盛时曾占领了清朝的半壁江山。

(2)邓世昌:中国清末海军爱国将领,广东番禺人(今广州市海珠区)。甲午中日战争时为致远舰管带,在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中捐躯报国。

(4)康有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近代政治家、思想家,领导了戊戌变法。

(5)梁启超:广东新会人。领导了戊戌变法,提出“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主张,是中国近代的思想家、史学家。

(6)冼星海:广东番禺人,人民音乐家。先后在岭南大学预科、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上海国立音乐院及法国巴黎音乐学院学习音乐。回国后创作了《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不朽名作,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作出了巨大贡献。

(7)詹天佑:南海人,中国铁路工程专家,中国铁路工程的先驱。他是我国第一条自主设计和施工的铁路——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为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8)冯如:恩平人,中国第一架飞机制造者、最早的飞机设计师和飞行家。他于1910年研制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飞机并驾机参加国际比赛,荣获第一名。被后人誉为“中国航空之父”,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9)叶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新四军的领导人之一,杰出的军事家。广东省惠阳县周田村人,领导了湖北汀泗桥和贺胜桥等战役,获“北伐名将”之美誉,第四军亦有“铁军”之称。

(10)叶剑英:广东省梅县人。曾参与筹建黄埔军校,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二师师长,后任第四军参谋长。1948年12月至1949年8月任中共北京市委第一副书记。“-”期间,为粉碎“-”作出了突出贡献。

(11)廖仲恺:广东归善人。曾随孙中山反对袁世凯,参加护法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财政部长、工人部长、农民部长、黄埔军校党代表、广东省省长等职。

(12)容国团:广东南屏人,1959年在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获男子单打冠军,他是中国第一个乒乓球男子单打世界冠军。

(13)陈镜开:广东东莞人,他的“开国第一举”以133公斤的成绩,创造了中国运动员的第一个世界纪录。

四、现代广东。

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

年将深圳、珠海、汕头设立为经济特区。

年广州、湛江成为对外开放港口城市,后来将珠江三角洲。

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4.改革开放在广东的成就:大亚湾核电站和京九铁路。

年邓小平在深圳、珠海等地考察,发表“南方讲话”,提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思想。

逢入京使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教案 篇8

20--年转眼来临,本学年既有新任务要完成还有复习更要兼顾,因此事非常重要的一个学期,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有效教学新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紧紧围绕初中数学教材、数学学科“基本要求”进行教学,针对近年来中考命题的变化和趋势进行研究,收集试卷,精编习题,建立题库,努力把握中考方向,积极探索高效的复习途径,力求达到减负、加压、增效的目的,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力求中考取得好成绩。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学情分析:

本学年我带九年级三、四两个班,学生上学期成绩很不理想,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有部分学生成绩下滑很明显,学习习惯较差。做事慢慢腾腾,有几个学生应该考优生的学生都没有考到优生,如梁磊、刘子玉、刘婕、陈晓、麻乃芹等,这些也许是老师督导不到位,也有少数学生自制能力较差,对自己要求不严,甚至自暴自弃。这些都需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耐心教育。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新内容只剩两章:解直角三角形和投影。

三、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1)认真备课。

认真研究教材及考纲,明确教学目标,抓住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重视每一章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其地位,重视课后反思,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师生互动的细节。

(2)上好课:

在备好课的基础上,上好每一个45分钟,提高45分钟的效率,让每一位同学都听的懂,对部分基础较差者要循序渐进,以选用的例题的难易程度不同,使每个学生能“吃”饱、“吃”好。

(3)注重课后反思,及时的将一节课的得失记录下来,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4)批好每一次作业:作业反映了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认真批改作业,使教师能迅速掌握情况,对症下药。

(5)按时检验学习成果,做到单元测验的有效、及时,测验卷子的批改不过夜。考后对典型错误利用学生想马上知道答案的心理立即点评。

(6)及时指导、纠错:争取面批、面授,今天的任务不推托到明日,争取一切时间,紧紧抓住初三阶段的每分每秒。课后反馈。落实每一堂课后辅助,查漏补缺。精编适当的练习题、测试卷,及时批改作业,发现问题及时给学生面对面的指出并指导学生搞懂弄通,不留一个疑难点,让学生学有所获。

(7)积极与其它老师沟通,加强教研教改,提高教学水平。

(8)经常听取学生良好的合理化建议。

(9)以“两头”带“中间”战略思想不变。

(10)深化两极生的训导。

四、严格按照教学进度,有序的进行教学工作。

用心去做,从细节去做,尽自己追大的努力,发挥自己的能力去做好初三毕业班的教学工作。

五、强化复习指导。

分二阶段复习:

(一)第一阶段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做到全面、扎实、系统,形成知识网络。

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做到全面、扎实、系统,形成知识网络。

1、重视课本,系统复习。现在中考命题仍然以基础题为主,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后面的大题虽是“高于教材”,但原型一般还是教材中的例题或习题,是教材中题目的引伸、变形或组合,所以第一阶段复习应以课本为主。

2、按知识板块组织复习。把知识进行归类,将全初中数学知识分为十一讲:第一讲数与式;第二讲方程与不等式;第三讲函数;第四讲统计与概率;第五讲基本图形;第六讲图形与变换;第七讲角、相交线和平行线;第八讲三角形;第九讲四边形;第十讲三角函数学;第十一讲圆。复习中由教师提出每个讲节的复习提要,指导学生按“提要”复习,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具体情况把遗忘了知识重温一遍,边复习边作知识归类,加深记忆,注意引导学生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法则、公式、定理的推导或证明,例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并注意分析例题解答的思路和方法。

3、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方法的指导。基础知识即初中数学课程中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要求学生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知识结构,形成整体的认识,并能综合运用。例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二次函数图形与-轴交点之间的关系,是中考常常涉及的内容,在复习时,应从整体上理解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把握教材,达到熟练地将这两部分知识相互转化。又如一元二次方程与几何知识的联系的题目有非常明显的特点,应掌握其基本解法。

中考数学命题除了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外,还十分重视对数学方法的考查,如配方法,换元法,判别式法等操作性较强的数学方法。在复习时应对每一种方法的内涵,它所适应的题型,包括解题步骤都应熟练掌握。

4、重视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及运用。如函数的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等。

(二)第二阶段综合运用知识,加强能力培养,构建初中数学知识结构和网络,从整体上把握数学内容,以构建初中数学知识结构和网络为主,从整体上把握数学内容,提高能力。

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之一。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使学生能把各个讲节中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能综合运用,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个阶段的例题和练习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但又不是越难越好,要让学生可接受,这样才能既激发学生解难求进的学习欲望,又使学生从解决较难问题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增强前进的信心,产生更强的求知欲。第二阶段就是第一阶段复习的延伸和提高,应侧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这一阶段尤其要精心设计每一节复习课,注意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初中总复习的内容多,复习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疑难,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而复习内容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各个学生对教材内容掌握的程度又各有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复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复习,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查漏补缺,做知识归类、解题方法归类,在形成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加深记忆。除了复习形式要多样,题型要新颖,能引起学生复习的兴趣外,还要精心设计复习课的教学方法,提高复习效益。

六、不断钻研业务,提高业务能力及水平。

积极参加业务学习,看书、看报,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使之更好的为基础教育的改革努力,掌握新的技能、技巧,不断努力,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努力使教学更开拓,方法更灵活,手段更先进。

七、分层辅导。

因材施教对本年级的学生实施分层辅导,利用优胜劣汰的方法,激励学生的学习激情,保证升学率及优良率,提高及格率。对部分差生实行义务补课,以提高成绩。

逢入京使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教案 篇9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生平及相关知识。

2、方法与技能目标:(1)熟悉课文内容,创造性复述课文。

(2)品味赏析精彩的小说语言,揣摩人物内心,理解小说主题。

(3)运用艺术上的巧合,认识情节的精巧,续写小说结尾。

3、道德情感目标:认识人性中的虚伪和世俗的一面,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分析。

1、语言描写。

2、人物性格。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年夏天,金安苑小区对面的仁和广场上摆放着许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色彩缤纷绚烂、造型精致美观的瓷器,请问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学生回答:观赏的欣赏的)因为它们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美感,带来了精神或心灵上的美感。

逢入京使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教案 篇10

5.“生命是什么”与“生命像什么”只有一字之差,作者为什么对前者“不敢说”而对后者“能说”呢?请根据文意或语境写出你的理解。

6.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1)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

(2)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3)愿你生命中有足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7本文都把生命比做什么?

8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分几层)。

9语言上有哪几个标志?

10这些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11。

12你从课文中领悟到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生命的规律又是什么?

13最后一段的作用?

14全文的感情基调?

15、本文开头第一句话中生命是什么和生命像什么有什么不同?

17、如何理解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这句话?

18.品味关键语句,理解其深层含意。

(1)她(大海)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

(2)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3)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4)他回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

(5)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

(6)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7)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8)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要感谢生命。

答案:

生命诞生,成长发展,创造辉煌,归根奉献。

2.积极奉献坚强自信庄严乐观。

3.生命的本质:蓬勃成长,顽强进取,坦然奉献,任何力量也无法阻碍它、压制它。生命的规律:始而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终而归于消亡,其间幸福与苦难、顺利与逆境相伴相随。

5.“生命是什么”涉及生命本质的终极回答,而“生命像什么”则可借助通俗易懂的比喻作答,使行文更容易选择切入角度,引出了下文生命过程的形象化描绘,便于作者抒发对生命的独特感受。

6.(1)“大海”作为生命的归宿,“光明”象征生命达到辉煌顶点,“黑暗”表示生命的终结。

(2)生命是一种过程,生生不息是自然规律,显示了“生而何欢,死而何惧”的平常心。

(3)希望人们能承受更多的与生命相生相伴的快乐与苦恼,用以构筑一生的完美。

7把生命比做树,比做水,用形象化的语言加以描写,把很抽象的事物,通过形象、贴切的比喻,使其具体化。

8第一层:揭示话题.文章题目是“谈生命”开篇即起波澜。

第二层:描写“一江春水”的全部生命历程.写出了生命里程的丰富多彩.

第三层:描写“一棵小树”的全部生命历程.

第四层:总结全文,点明、深化主题。揭示生命的本质。点明快乐和痛苦是生命之歌的基本规律。

12生命的本质—蓬勃成长,奋勇前进,任何力量也无法阻碍它压制它.

生命的规律—始而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终而归于消亡,其间幸福与苦难、顺利与曲折相伴相随。

13起点明、深化主题的作用,在感性化描写之后,作了理性化的归纳总结。

14全文高亢、激昂、达观,这种基调在结尾部分更加显著。

15。是什么是下定义,像什么是文学性的表述,这样写出的文章更加具有形象性、审美性和隐喻性。

16一江春水显示了人生历程中的丰富多彩;一棵小树则着重表现了生命的奋斗不息。“一江春水”侧重于阐明生命的力量(或生命的美好),“一棵小树”则侧重于揭示生命的价值;两个比喻的内涵相互补充,形象而又完整地阐明了生命的过程和意义。“一江春水”“一棵小树”是比喻性的说法,描述它们的行进和生长现象,其实是生命的历程,生动形象,蕴藉含蓄,给人以审美的享受。

17结合本文可以这样理解:希望你的一生能够有丰富多彩的经历,你才真正体会到人生的美好。云翳喻指丰富多样的经历、体验;美丽的黄昏喻指人活到一定的年龄,或者说到了老年,具有无限感慨又感到幸福和欣慰的情景。

18.(1)句中的“大海”指生命的归宿。“光明”象征生命达到辉煌的顶点,“黑暗”指生命的终结。生命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光明”与“黑暗”相生相随。

(2)生命是一种过程,应当从容镇定地面对死亡,显示了作者“生而何欢,死而何惧”的平常心。

(3)作者一方面肯定生命可以再生,一方面又否定生命的“轮回”说,冷静、客观、从容地面对生命,热爱生命,表现了着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人的一生会遇到快乐、悲哀、嘲讽甚至反对,快乐与痛苦相生相随。

(5)虽然每一个生命是卑微渺小的,但组成整个人类却可以创造历史,推动社会前进。表现出作者浩淼的思绪、宽广的胸襟。

(6)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材,都能为人类作贡献,不努力、不拼搏,人就成了行尸走肉,失去了人生的意义。

(7)阐述生命中快乐与痛苦的辩证法,表明作者对生命规律的判断、认识。

(8)这一句话与孟子的“生于忧患”表意相同,我们要学会享受痛苦、感谢痛苦。

逢入京使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教案 篇11

知识和能力:人类从类人猿进化而来:“完全形成的人”;猿人和智人;人种;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私有制的产生;原始社会瓦解;国家产生。

过程和方法:

1.在教帅的帮助下,要求正确认识到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从而培养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评价问题。

2.通过对本课的阅读和教学,提高学生阅读、了解和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人类出现的学习,使学生科学地认识到人类的进化过程,劳动创造了世界和人类本身。

2.通过人种的出现是由于自然和历史条件形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不同的人种之间是互相平等的。

3.通过对氏族、国家的产生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也不断向前发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氏族社会、国家的产生。

难点: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的关系。

三、课堂教学环节。

(一)导入。

人类的历史是从人类的出现开始的。那么人类是怎样起源、发展,不同的人种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人类最初的社会是什么样的?国家又是怎样产生的?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第一课——人类历史的开端,共同去追寻早期人类生活的足迹吧!

(一)人类的出现。

根据人类学家的研究,人类是通过劳动和自然进化从类人猿发展而来的,形成于三四百万年前。最初的人类被称为“完全形成的人”。

地史学家根据古生物的演化和地壳的运动,将地球的历史分成五大阶段,即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在太古代和元古代已经出现了极低等的菌藻类生物,它们生活在海洋当中。古生代出现了鱼类、上陆的爬行动物。中生代是恐龙的世纪,还出现了最早的哺乳动物。新生代后期出现了古猿和人类。

1.“完全形成的人”

现今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人生活在哪儿?“完全形成的人”又分为哪几个阶段?结合中国的历史,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中国的古人类有哪些,他们分别属于哪个阶段。

2.人种的差异。

现代人种何时出现?世界上的人类有哪些人种?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由于体型、肤色等外部形态的差异,人类学家把人类分成了这三大人种。黄种人又叫蒙古利亚人种,如中国人、印地安人等;白种人又叫欧罗巴人种;黑种人又叫尼格罗人种。

人种的差异是长时期不同的自然和历史条件影响的结果,各人种之间只是在体质的外部形态,如体型、鼻型、眼型、发型、肤色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在基本生理解剖特点和智力方面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那种认为人种有优劣高下之分的观点是反科学的,是别有目的的。当人类出现的时候,人类历史也就开始了。

(二)氏族社会。

以学生自学、教师引导提问的方式进行。在教师帮助下,师生共同归纳要点。集体生活,但居无定所到定居,形成氏族、部落。

1.母系氏族社会(原始农业、畜牧业出现)。

现的氏族是母系氏族社会。那么父系氏族社会又是怎样出现的?有什么特点?

随着劳动工具的不断革新,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适合男子的犁耕农业和畜牧业不断发展,男子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取代了妇女,占据了支配地位。男女经济地位的变化导致彼此社会地位的变化,母系氏族社会逐渐过渡到了父系氏族社会。由于生产的发展,到了父系氏族社会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标志着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人类社会开始进入阶级社会。奴隶社会是人类历第一个阶级社会。

四、作业指导学生完成课后思考题。

五、教后。

第一课人类的形成。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大致了解人类形成的历史,包括人类出现的概况、氏族社会形。

成的原因及特点、原始社会的解体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人类起源的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

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

力,也是人类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尺。

二、教学重点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

四、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让学生阅读导言中的故事。问保守势力为什么要谩骂、攻击达尔文、赫胥黎?因为后者的观点违背了他们一直信奉的上帝造人说。

自学:1、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

2、古猿是今天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它是怎样进化成人的呢?

森林古猿。

3、“完全形成的人”分为哪四个进化阶段?

4、世界主要有哪三大人种?人种差异出现于何时?人种差异出现的原因?

第二阶段:“正在形成中的人”——非洲南方古猿。

非洲南方古猿——“露西”

特征:能直立行走,使用木棍、石块等天然工具,不能进行真正的劳动,属于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是“正在形成中的人”

第三阶段:“完全形成的人”坦桑尼亚“能人”

特征:直立行走,能制造工具,进行真正的劳动,已从动物中完全脱离出来。是“完全形成的人”。

思考:1、在从古猿向人进化过程中决定意义的一步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直立行走。(人类出现的标志是直立行走)因为直立行走解放了双手,用于制造工具和进行劳动,而能够制造工具和进行劳动,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直立行走促进了脑的发育。(南方古猿露西脑容量约400毫升,与古猿相近、早期猿人“能人”脑容量约800毫升、晚期猿人北京人脑容量约1043毫升、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的脑容量与现代人接近,1500毫升左右)。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能够制造工具和进行劳动。

人和动物分属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人类社会是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的结果,而劳动离不开工具,不管是石器、还是现代机器,这些工具是人类制造并使用的。而动物是不会制造工具,最多会使用天然工具。如一种海狸用石块敲碎贝壳,猩猩用树枝钓白蚁吃等。

3、南方古猿是人吗?人类什么时候形成?

是直立行走。人类在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形成。正是南方古猿出现的时期。

4、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启发思维:什么促使其直立行走,要生存,就要劳动来获取食物)。

生产劳动。可以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要用手,促使直立行走,解放了双手;劳动要使用工具,由使用天然工具到制造工具。

小结:人类由非洲南方古猿发展而来,生产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因为劳动促使手脚分工,开始直立行走,进而促进脑的发育;劳动的需要,开始制造工具并进行生产劳动,人类形成了(指完全形成的人),因为能够制造工具和生产劳动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运用:探究动脑筋——火的使用体现人类形成后改造自然的能力。如钻木取火,体现了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生产劳动。所以火的使用在人类进化具有重要意义,如火可以作为武器,也可提供熟食,增强人的体质,但不具有决定意义。

(结合书本两幅头像感受人类的进化)我们现代人属于哪个阶段?

今天的人类依然在进化,但及其缓慢,根据用进废退的原则,想象未来人类进化的形象?(外星人)。

晚期智人出现的同时,现代人种差异显现出来。

(现代人属于晚期智人。热带的黑人、温带的黄种人、寒带的白人。)。

人种的差异,是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辨析现代社会有人宣言“种族优越论”,“白种人是秀的种族”观点。能举例。

第二大问题:氏族社会的产生?

1、人是社会的动物,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社会。(区别于大自然)。

2、原始人类为什么过着群居生活?结合书本介绍他们的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

3、人类第一个正式的社会组织形式是什么?(联系现代基本社会组织即社会细胞是家庭。氏族出现于晚期智人阶段,氏族是按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的稳定的社会集团,如一对父母生下的子女及孙辈等就构成有血缘关系的稳定的社会集团,联系中国古代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盟战胜蚩尤部落的传说)。

社会的进步:主要指婚姻关系的变化。族内群婚——族外群婚。

氏族产生的过程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什么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5、氏族社会的产生有什么作用?

实行族外群婚,能避免近亲结婚对人体质的危害;。

氏族以血缘为纽带,能增强凝聚力,提高改造自然的能力,促进社会的发展。

6、说说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1、讨论原始社会是怎样解体的?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出现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和奴隶制——出现了统治阶级和统治机构等——原始社会瓦解、国家产生。

2、与氏族组织相比,国家有哪些不同特征?

3、你认为与奴隶社会相比,原始社会有哪些优点?公有制,天下为公;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共同劳动,共同消费。

4、你认为残暴的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人类的进步还是倒退?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课堂练习:根据所学内容和课程标准,设计相关问题,检测学生掌握知识情况。

(五)堂清;题略。

逢入京使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教案 篇12

了解《水浒传》的艺术魅力,体会小说的链式结构和巧妙构思。

2、过程方法。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相互合作交流。激趣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抢答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阅读古典名著《水浒传》的兴趣、热情。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教学重难点:

1、运用多媒体设备,创设生动的情境。

2、结合小说情节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及小说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激趣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抢答法。

教学过程和内容一、课前自学,做好笔记:

学生认真阅读课本选段和原著,自己解决自学问题,做好读书笔记,准备课堂交流。二、合作互动(展示课外阅读成果)。

生生合作,交流反馈。

三、抢答题1.《水浒传》的作者______,朝代___,它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小说。2、性格粗犷、强悍、正直、讲义气,拳打“镇关西”的英雄是()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堂前绣字红旗后面:一书‘山东呼保义’一书‘河北玉麒麟’”。请问,上段话中的。

字是哪两位首领的称谓?

11、《水浒传》中三位女将是谁?她们的绰号是什么?

逢入京使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教案 篇13

(1)认识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

(2)知道杠杆的平衡。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杠杆,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来自于生活的,认识到物理是有用的。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难点: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理解力臂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

杠杆支架、钩码、刻度尺、线。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请学生阅读教材引言部分,使学生了解简单机械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认识到学好这部分知识具有实际的意义,自然引入杠杆一节的学习内容。

二、什么是杠杆?

出示一些实物,象瓶起子,剪刀等并演示如何使用。

请学生归纳其相同点。

1、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请学生介绍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看作杠杆?

要点:(1)硬棒。

(2)绕着固定点转动。

三、几个名词。

1、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2、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3、支点:绕着转动的那个点o。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ps:力的作用线指的是经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所在的直线。

力臂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

学生练习:作图p68动手动脑学物理第3小题。

四、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什么叫杠杆的平衡。

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称为杠杆的平衡。

2、小实验:请一个大同学和一个小同学做推门比赛。(大同学推靠近门轴方向,小同学推远离门轴方向)。

通过亲自动手,感受平衡时应与力的大小和作用点等因素有关。为下面探究中的猜想做铺垫。

3、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2)猜想与假设:从刚才的实验出发,引导学生猜想。

(3)设计实验,制订计划。

(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如课本第65页。

(5)分析与归纳:

杠杆的平衡条件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写成:f1l1=f2l2或f1f2=l2l1。

即:力与力臂成反比。

(6)评估:

a、为什么在实验前,要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b、如果不用钩码而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实验,应注意什么问题?

4、学生练习。

动手动脑学物理。

(五)小结。

(六)作业。

练习册。

附:课后总结。

逢入京使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教案 篇14

一、充分利用网络教室资源优势,将介绍背景和疏通文义结合起来,突破重点词句,然后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

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在读、讲、议、写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艺术特色。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经过七、八年级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学习,基本具备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对在网络教室里的学习很感兴趣,但仍有部分学生不能较好的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2.朗读课文,疏通文句,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

3.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作方法。

4.培养学生学会从网络获取学习资源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网络课程资源,阅读体悟,自主、合作、探究,激起学生诵读。

逢入京使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教案 篇15

学习目标:学会用数轴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用数轴帮助深化对数的认知.

学习重、难点:数轴上点所表示的数的大小关系与相对位置的关系;。

学习过程:

引语:任意给出两个数,要求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对这样的问题大家经过一定的思考可以给出答案,但这种思考也许不那么熟练,特别是遇到我们刚遇到的负数时.今天,我们用数轴帮助我们从“形”的角度进行思考,熟练之后它会帮助我们加深对数的认知.

逢入京使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教案 篇16

第2--4周锐角三角函数。

第5周投影与视图和本期内容测试。

第13周查漏补缺,中考考前培训。

二、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1)认真备课。认真研究教材及考纲,明确教学目标,抓住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重视每一章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其地位,重视课后反思,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师生互动的细节。

(2)上好课:在备好课的基础上,上好每一个40分钟,提高40分钟的效率,让每一位同学都听的懂,对部分基础较差者要循序渐进,以选用的例题的难易程度不同,使每个学生能“吃”饱、“吃”好。

(3)注重课后反思,及时的将一节课的得失记录下来,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4)批好每一次作业:作业反映了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认真批改作业,使教师能迅速掌握情况,对症下药。

(5)按时检验学习成果,做到单元测验的有效、及时,测验卷子的批改不过夜。考后对典型错误利用学生想马上知道答案的心理立即点评。

(6)及时指导、纠错:争取面批、面授,今天的任务不推托到明日,争取一切时间,紧紧抓住初三阶段的每分每秒。课后反馈。落实每一堂课后辅助,查漏补缺。精编适当的练习题、测试卷,及时批改作业,发现问题及时给学生面对面的指出并指导学生搞懂弄通,不留一个疑难点,让学生学有所获。

(7)积极与其它老师沟通,加强教研教改,提高教学水平。

(8)经常听取学生良好的合理化建议。

(9)以“两头”带“中间”战略思想不变。

(10)深化两极生的训导。

三、不断钻研业务,提高业务能力及水平。

积极参加业务学习,看书、看报,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使之更好的为基础教育的改革努力,掌握新的技能、技巧,不断努力,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努力使教学更开拓,方法更灵活,手段更先进。

四、分层辅导,因材施教对本年级的学生实施分层辅导,利用优胜劣汰的方法,激励学生的学习激情,保证升学率及优良率,提高及格率。对部分差生实行义务补课,以提高成绩。

五、严格按照教学进度,有序的进行教学工作。用心去做,从细节去做,尽自己追大的努力,发挥自己的能力去做好初三毕业班的教学工作。

六、强化复习指导。分二阶段复习:

(一)第一阶段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做到全面、扎实、系统,形成知识网络。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做到全面、扎实、系统,形成知识网络。

1、重视课本,系统复习。现在中考命题仍然以基础题为主,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后面的大题虽是“高于教材”,但原型一般还是教材中的例题或习题,是教材中题目的引伸、变形或组合,所以第一阶段复习应以课本为主。

2、按知识板块组织复习。把知识进行归类,将全初中数学知识分为十一讲:第一讲数与式;第二讲方程与不等式;第三讲函数;第四讲统计与概率;第五讲基本图形;第六讲图形与变换;第七讲角、相交线和平行线;第八讲三角形;第九讲四边形;第十讲三角函数学;第十一讲圆。复习中由教师提出每个讲节的复习提要,指导学生按“提要”复习,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具体情况把遗忘了知识重温一遍,边复习边作知识归类,加深记忆,注意引导学生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法则、公式、定理的推导或证明,例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并注意分析例题解答的思路和方法。

3、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方法的指导。基础知识即初中数学课程中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要求学生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知识结构,形成整体的认识,并能综合运用。例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二次函数图形与-轴交点之间的关系,是中考常常涉及的内容,在复习时,应从整体上理解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把握教材,达到熟练地将这两部分知识相互转化。又如一元二次方程与几何知识的联系的题目有非常明显的特点,应掌握其基本解法。中考数学命题除了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外,还十分重视对数学方法的考查,如配方法,换元法,判别式法等操作性较强的数学方法。在复习时应对每一种方法的内涵,它所适应的题型,包括解题步骤都应熟练掌握。

4、重视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及运用。如函数的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等。

(二)第二阶段综合运用知识,加强能力培养,构建初中数学知识结构和网络,从整体上把握数学内容,以构建初中数学知识结构和网络为主,从整体上把握数学内容,提高能力。

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之一。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使学生能把各个讲节中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能综合运用,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个阶段的例题和练习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但又不是越难越好,要让学生可接受,这样才能既激发学生解难求进的学习欲望,又使学生从解决较难问题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增强前进的信心,产生更强的求知欲。第二阶段就是第一阶段复习的延伸和提高,应侧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这一阶段尤其要精心设计每一节复习课,注意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初中总复习的内容多,复习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疑难,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复习内容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各个学生对教材内容掌握的程度又各有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复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复习,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查漏补缺,做知识归类、解题方法归类,在形成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加深记忆。除了复习形式要多样,题型要新颖,能引起学生复习的兴趣外,还要精心设计复习课的教学方法,提高复习效益。

20 36073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