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古诗,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句子或诗句。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李白写的《赠汪伦》你们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很好,孩子们,把后两句有感情的再读一遍。是啊,汪伦送别李白的情谊真的是比那桃花潭水还要深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去感受李白送别友人的真情吧。

二、解题:

1、学习题目中的三个生字,齐读课题。

2、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三、初读古诗。

李白如何描述他和孟浩然分别的情景呢?请大家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1、学习诗中两个生字。

2、指名读古诗。指导朗读

课件范读。

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课件,根据划分好的节奏,自己先学着读一读。

指名读、教师范读、齐读。

四、理解诗意

自由的读一读第一、二句,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1、故人:指老朋友。

2、西辞?

“在西边辞行,往东走。”课件出示黄鹤楼和扬州的的位置图。

3、烟花?形容花开得很繁茂,像浮动的烟雾。烟花三月到底有多美,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课件出示春天的美景),美吗?

师: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三月李白和孟浩然这对好朋友会做什么?

刚才我们了解了这两句诗中一些词的含义,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在这柳暗花明的三月,在这莺歌燕舞的三月,本是和好朋友欣赏美景,吟诗作画的好时候,可是老朋友就要离开自己到千里之外的扬州去了,假如你就是李白,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4、尽管依依不舍,但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孟浩然的船走了,李白回去了吗?你从哪里知道?你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诗中哪个词告诉我们小船不见了?

孤帆什么意思?

这么大长江上难道真的只有孟浩然的这条小船吗?为什么诗人却说孤帆呢?

5、小船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了,李白还久久地伫立江边,望着那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此时此刻他在想什么呢?

指名读、引读、齐讲习

五、感悟诗情

带着这种感受,这种感情把整首诗读一读。

指名读、分男女读、全班齐读。

六、课外拓展

读得真好,读出了浓浓的惜别之情,老师为你们成为李白的知音而高兴。一年后,李白回忆起当时与孟浩然分别的情景又写下了《江下行》这首诗,我们一起来欣赏: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真是“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古代诗词里,还有很多关于离别的佳作,请同学们回去后搜集一些描写送别的古诗,用我们今天的学习方法仔细品读。

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这节课上,我利用创设的情境,抓住对重点字词的理解去理解整首诗的大意,把重点落在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上。为此,我制定了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第一个教学目标,就是突破重点字词,理解古诗的大意。第二个目标,就是领会古诗意境,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这也是本首古诗的教学重点。第三个目标,是注重古诗的朗读和积累。为了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在课前就预先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课前搜集了李白与孟浩然、黄鹤楼、广陵等的相关资料,整个教学流程就按照“谈话导入,了解背景,课题质疑、自学释疑,感悟诗境、诵读诗文、拓展学习”来进行。

一、情景导入,了解背景

本课教学从李白的《赠汪伦》导入,让学生从诗人感受到朋友送别自己的深厚情谊中迁移到自己送别友人的真情,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题质疑、自学释疑

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通过自学,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训练学生自学和口语表达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困难,我就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何时送”和“怎么送”这两个问题。

三、学习古诗,体会诗情

本环节通过学生自由读、听课件范读、齐读、教师范读、划分节奏读等方式,使学生在读中初步理解诗中蕴含的画面与情感。

在教学中就通过让学生用优美的词句来表现三月的美丽,不但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还训练了语言,促使学生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并之得以活化。同时又辅以课件展示烟花三月的美丽,让学生感到三月的美丽,美得并不空洞,为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奠定了基础。

在处理“怎么送”这个问题时,我主要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去送别的现场,通过“老朋友的船走远了,看不见了,李白也该回去了吧”比如:“这时长江里只有孟浩然的一条船吗?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呢?”“假如你就是李白,站在黄鹤楼边,心中会想什么?”这三个问题,让学生较深入地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在解决深层次的疑难后,我再引导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最后两句诗句,用自己的情感去诵读古诗,用自己的声音抒发自己的情感,就使孩子们与作者的情感水到渠成地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诵读诗文,感悟诗情

本环节通过播放配乐、教师引读,使学生用自己的情感去诵读古诗,用自己的声音抒发自己的情感,感悟到诗中所蕴含的浓浓的惜别之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拓展学习,加强联系

课中,我安排了李白在一年后所作的《江下行》“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做为拓展学习,扩大阅读面,加强了课内外的联系,激发学生多积累古诗,让他们通过反复的积累诵读,转化为内在的修养。

总之,在课堂上,我本着充分相信学生,努力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给他们自读自悟的机会,争取使学生都“动”起来,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目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不如人意的的地方,比如:

1、语言不够精炼,没有经过精雕细作。

2、节奏显得前松后紧,整体把握不够好。

3、对于难点的突破,由于时间的关系,现得比较匆忙等。但我相信,随着经验的积累和不断地学习,以上这些不足会逐步得到克服。

四年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机器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收集诗人,黄鹤楼及广陵等有关的资料,做成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的送别诗有哪些?《山中送别》,生齐背。

2、在古代,由于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别后就很难再见面了,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之间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板:送别诗)

3、请大家打开书本第100页,第20课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都是堪称送别诗中的极品,今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呢?(解诗题—知诗人—读诗句—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板)

(一)、解诗题

1、生一起把课题读一遍吧。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就有个“送”字。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从题目中我知道了在黄鹤楼送孟浩然(要求回答完整)

师:很好,你读懂了送的地点。

生2:从题目中我知道了李白送孟浩然到广陵。

师:你能从题目中知道那么多,真不简单呀!

3、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到广陵)

(二)、知诗人

1、谁来说说李白是一个怎样的人?

李白是唐代诗人、被人们称为诗仙,酒仙、侠客,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李白就是其中最亮的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

2、谁来说说孟浩然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也是唐代诗人,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他比李白大12岁,但两人一见而故,成为知己。我们学过他的诗有哪些呢?《春晓》《过故人庄》

(三)、读诗句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述了一件什么事?

2、这首诗里面有五个生字,谁愿意来读?(孟、浩、陵、辞、唯)

3、齐读生字。

4、谁能把这首诗读一读。指名读。

5、出示节奏(七言诗,可以是二二三节,用笔划一划节奏。)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6、师范读,请注意朗读时的节奏。

7、你也想读读这首诗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8、学生齐读古诗。

9、抽读,全体同学当小老师评价,适时鼓励。男、女读。

10、分组比赛读,要整齐、声音洪亮,读出感情,生互评。

(四)解诗意

大有把诗读得这么好,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其实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借助书上的注释,我们就可以逐字逐句地读懂古诗,下面请大家借助课后的注释试着弄懂每句诗的意思,不懂的可以同位之间相互讨论。还不懂的可以作记号,等下提出问题。

1、前两句:“故人”是什么意思?(老朋友),指的是谁?“西辞”是什么意思?这里的“辞”字,你们能给它组个词吗?(告辞、辞别)诗中的“辞”字就是告辞、告别的意思。(组词也是理解字义的一个好方法)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要沿长江由西向东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所以说西辞。

“黄鹤楼”点明了送行的地点,“烟花三月”是什么意思?点明了时间。为什么是下扬州而不是上呢?(因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3、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繁花似锦的三月,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是何其的美!但今天,老朋友却离李白而去。心中是多么的依依不舍,请同学们齐读1、2句。

这两句的意思是?一、二句意思:(古诗有多种翻译法,可以是直译,也可以是意译。)

☆(李白)在(西边的)黄鹤楼送别老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里,老朋友坐船顺流而下到东边的扬州去。(出示齐读)

4、老朋友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地望呀望呀,他在望什么呀?

生:望那只船

5、“孤帆”是什么意思?

6、在唐朝胜世,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按理说,江南三月,长江上一定有很多帆船,可李白为什么说是“孤帆”呢?因为此时此刻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所以李白自然只看到孟浩然乘坐的那只帆船。

6、从这个“孤”字,你还知道了什么?

这小小的一个“孤”字,就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7、当时的李白孤孤单单地站在那里,看呀看呀,一直看到孤帆远影在碧空尽。“尽”是什么的意思?(消失)。孤帆已经消失了,但李白还在那里久久凝望,此时,孤帆虽尽,什么是未尽呢?(他们的友谊、情谊)真是“帆影尽而情不尽”呀!

8、这是多么深的情谊呀!谁来读读第3句?(请2生读)

9、齐读第3句。

10、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此刻,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孟浩然说,拿起你手中的笔,写出李白当时在想些什么?

出示:故人的船渐渐远去了,李白不禁想:(A,老朋友,我真想陪伴你坐船,将你到广陵;B、好朋友,我真舍不得和你分开啊;C、老朋友,你在他乡一定要过得好好啊)

11、汇报

12、这深深的祝福,这依依不舍,这浓浓的情意,就像这滚滚长江之水连绵不断。让我们一起来读读3、4句。(指导读3、4句)

3、4句诗的意思是:我伫立在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舟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五)入诗境—悟诗情。

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帆影已消失,而诗人李白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将情与景交融在一起,真是余味无穷。从诗句中,诗人送别老朋友时的心情怎样?(恋恋不舍、依依不舍,依依惜别)表现了朋友间真挚的爱。

三、朗读并背诵古诗。

(1)李白在默默地看着好朋友孟浩然离去,诗句于是在他心中喷涌而出,一起读古诗。

(2)人生离别多,多少年以后,当我们和亲朋好友离别的时候,我们依然会满怀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齐读)

(3)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这两位好朋友---李白和孟浩然。你也一定会想起这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练习背诵。谁能把这首诗背出来。

(5)全班背诵。

四、拓展

1、黄鹤楼这一别,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深情厚谊。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他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出示: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帆去远,心相随!多么的情深意长呀!

2、一首诗就是一首歌,老师给你们推荐一首歌曲。这首歌的歌词是根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的。听了会帮助你们更深地理解这首古诗。《烟花三月》

五、练习

六、作业

师: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课后,你们可以上网查找相关的送别诗,感受古人的情怀,体验友谊带给我们的温暖和感动。

我们除了读过送虽诗外,你还读过哪些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有关母子情,兄弟情,友情等的)《游子吟》,你能给大家背一背吗?

出示作业:

1、回家把这首诗背给家长听;

2、一首古诗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回家找一找由这首古诗改编的歌《烟花三月》听一听。

七、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地点:黄鹤楼(西)广陵(东)

人物:李白孟浩然

时间:烟花三月

表达情感: 依依惜别

教学反思:

在课上学生能积极配合,思路跟得上,但让学生回答得太少老师说得太多,在引导理解上没有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在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上引导不足,导入时间过长,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上能做到多教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兴趣,多让学生说,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在多听的情况下发现不足在加以引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方案【第三篇】

一、教学简析: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已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余味无穷。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意,想像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三、作业设计与意图:

a、拓展阅读,深化感情。

1、生背诵课前收集的送别诗。

2、比较阅读李白的送别诗。

3、选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学自己喜欢的古诗。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光依靠教材是不够的,教师应灵活把握教材,扩展教材,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语文实践活动为双翼,展开教学活动,使我们的小课堂得到无限的拓展和延伸,架设起课内、课外有机连接的桥梁,构建起语文教学大课堂的课程体系。美国华特有句名言:知识是宝库,实践是钥匙,有了知识不运用,如同农民耕而不播种。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课后,我让学生背诵课前收录的有关送别的古诗,拓展比较阅读李白的两首送别的诗,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开阔。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选学自己喜欢的古诗,可读,可画,可写,学懂多少是多少,强调自我感悟,个性发展。学习后集中交流自己读书的体会和收获。这样,以课堂为载体,以有限拓无限,会给语文教学不断注入生机和活力。]

b、作业超市,选择自由。

1、读一读阅读李白和孟浩然写的其他诗。

2、画一画画出自己想象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画面。

3、写一写把诗歌编成一个小故事。

4、学一学借助资料自学崔颢写的《黄鹤楼》。

[设计意图:这样自主选择或自行设计作业,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耳目一新,又能使学生真正享受当学习小主人的自主与快乐,并且能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树立大语文观,学生各取所需,每个人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达到殊途同归的目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设计【第四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学生:预习古诗,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句子或诗句。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1课时

同学们,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李白写的《赠汪伦》你们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很好,孩子们,把后两句有感情的再读一遍。是啊,汪伦送别李白的情谊真的是比那桃花潭水还要深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去感受李白送别友人的真情吧。

1、学习题目中的三个生字,齐读课题。

2、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李白如何描述他和孟浩然分别的情景呢?请大家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1、学习诗中两个生字。

2、指名读古诗。指导朗读

课件范读。

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课件,根据划分好的节奏,自己先学着读一读。

指名读、教师范读、齐读

自由的读一读第一、二句,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1、故人:指老朋友。

2、西辞?

在西边辞行,往东走。课件出示黄鹤楼和扬州的的位置图。

3、烟花?形容花开得很繁茂,像浮动的烟雾。烟花三月到底有多美,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课件出示春天的美景),美吗?

师: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三月李白和孟浩然这对好朋友会做什么?

刚才我们了解了这两句诗中一些词的含义,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在这柳暗花明的三月,在这莺歌燕舞的三月,本是和好朋友欣赏美景,吟诗作画的好时候,可是老朋友就要离开自己到千里之外的扬州去了,假如你就是李白,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引读

4、尽管依依不舍,但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孟浩然的船走了,李白回去了吗?你从哪里知道?你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诗中哪个词告诉我们小船不见了?

孤帆什么意思?

这么大长江上难道真的只有孟浩然的这条小船吗?为什么诗人却说孤帆呢?

5、小船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了,李白还久久地伫立江边,望着那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此时此刻他在想什么呢?

指名读、引读、齐讲习

带着这种感受,这种感情把整首诗读一读。

指名读、分男女读、全班齐读。

读得真好,读出了浓浓的惜别之情,老师为你们成为李白的知音而高兴。一年后,李白回忆起当时与孟浩然分别的情景又写下了《江下行》这首诗,我们一起来欣赏: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真是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古代诗词里,还有很多关于离别的佳作,请同学们回去后搜集一些描写送别的古诗,用我们今天的学习方法仔细品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方案【第五篇】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正确书写“陵”字。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背诵古诗。

2.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阶梯引领,逐层悟情。

1.晓诗音。

学习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送元二使安西》。

学情调查:哪些同学课前接触过这首诗。会读的同学想一想怎样读得更好;不会读的试着借助注释把它读正确。

学生自由读诗。(老师板书课题)

指名读。

预设:

(1)读准多音字“舍”“朝”“更”。

(2)题目的正确朗读是教学的难点,可引导学生在弄懂题目的意思之后,再正确朗读。      齐读古诗,检测学习效果。

2.明诗意。

(1)我们学古诗仅仅会读还是不够的,(板书:知诗音)还要-----(板书:明诗意)

(2)怎样才能弄懂诗的意思?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预设:

朗读品悟;了解诗人;串词连句法;读诗文、想画面,结合注解。

(3)同桌之间试着来说说《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的意思

预设:“浥”“更尽”“新”的理解。

3.悟诗情。

(1)寄情酒更浓。

过渡:通过你的讲解,一幅朋友送别图在我们的脑海中展现。元二与王维到底是怎样的一对朋友呢?再次默读古诗,想一想,:你是从诗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预设:

抓“劝”“更”“尽”等字的理解,感受好朋友送别时的情景。

抓“酒”中所蕴含的情感,感情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千古名句来体会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触景情更深。

过渡: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透过窗子,向外望去,这种难舍难分的情绪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师:配乐读诗)是什么又勾起了他们离别的伤感?

预设:

抓“雨”“柳”,等景物来感受朋友间离别的愁绪是越来越浓。

配乐读全诗来感悟此景让老朋友更加的难分难舍。

(3)世事难料情难舍。

过渡: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车马已经备好,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时间呀,你能走得慢一些吗,安西呀,你能离我近一些吗?这可能吗?安西有多远?

预设:

出示《元二出使安西图》来感受渭城与安西之间的距离。

对比古今的交通工具,来体会古人离别容易相聚难。

介绍背景:王维在元二走后的几年后便去逝,此次的告别竟成了绝别。

(板书:悟诗情)是啊!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谁记下了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请站起来,让我们一起背诵读这首古诗,铭记这份的送别的情意吧!

(巧搭“音”“意”“情”学习阶梯。通过借酒抒情,借景叙情,背景升情三大环节,使学生融入文本,感悟诗情,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二、方法运用,自主解读。

1.在我国古代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造成离别容易相会难,所以描写送别的诗还有很多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一首投影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上一首诗的学习,我们知道学习古诗应该---师生总结学法

3.同桌之间运用方法合作学习。

第二课时

一。对比学习悟诗情:请同学们再读一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联系我们刚才学习的《送元二使安西》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预设:都是写送别,都是送好朋友(故人),都有景物的描写。

王维借雨、柳、酒抒发了对元二依依不舍之情,李白送好友孟浩然又有怎样的景,表达了怎样的情呢?

多元理解“黄鹤楼”“烟花三月”感情朗读体会离别的悲伤。

理解“孤帆”“尽”“唯”感情朗读体会李白送孟浩然时的依依不舍。

二。能不能把这首千古佳诗记在心中!师生共同背诵。

三、拓展延伸,多元抒怀。

总结:不论是以酒相送的酣畅淋漓、以目相送的默默无语、说到底都是因为朋友之间有一份他们都是在(以情相送)

因为有了情,这些文字才被人们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才被称为民族的瑰宝啊!

四、作业:

搜集描写送别的诗。

20 16566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