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鹂》教案实用4篇
【导言】此例“《黄鹂》教案实用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黄鹂教案1
学习目的:
1、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蕴涵的哲理;
2、 借鉴课文的写作方法,学习精彩语言;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独立的思考者;
教学设想:
在学习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充分地让学生自主,自悟,自得,能者为师。既要有规范性的教学目标 ,又允许学生存在争鸣观点,突出“实、巧、趣、情”的教学特色。学习过程基本设计为“自读—质疑—讨论—吟诵—训练”。
《黄鹂》文章较长,在展示课中,对教学目标 的掌握情况由学生的整体水平决定,教师起引导作用,不定硬性指标,如时间紧张,拟将“学习语言”作为学生课下吟诵的体悟重点。
教学过程 :
一、 课前热身
叶圣陶先生有句话:“语文阅读教学的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西方文学理论上有句话,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两句话,你喜欢哪一句,说说它对你的启发。
我们这节课,大家就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把自己的看法尽情地说出来。我们今天学习的是《黄鹂》,怎么开讲呢?按照我平时的做法,每节课同学们都要朗诵一首唐诗作为开头,当然这首唐诗必须与课文有关系,今天,我想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找一首唐诗,为这节课设计一个开头。
二、 整体感知
1、 朗读
文章很长,需要多找几个同学读,读到哪个段落停下,不是由老师说了算,而是由朗读的同学说了算,读到你认为该停的地方停下,尽量把文章的思路体现出来。
2、 通过刚才读课文,我们熟悉了文章的内容,概括地说,作者叙述了“我”和黄鹂的几次相遇,其中有抗战时期的黄鹂,在青岛养病时见到的黄鹂,鸟市上的黄鹂,还有江南的黄鹂,通过这四次写黄鹂,作者表达了自己的思想。
3、 你现在想针对文章提出什么问题呢?对课文有没有不懂的地方或者认为作者说的不够精确的地方?(有些问题当场由学生解答,与后面教学设计重复的问题如“最后几段寓意、文章哲理”等暂且存疑,个别问题则没有必要提供答案,提问题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思考,)
三、学习文章的思想内容(哲理)
1、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呢?刚才提出问题没有得到答案的同学要认真听,因为别人的心得体会也许正好回答了你提出的问题,当然你也要说出自己的收获。
先说思想上的收获,文章使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学生可能列举的内容与教师的分析引申:
(1) 要爱护鸟类,爱护动物,保护环境。
分析引申:文章完全可以做如此理解。黄鹂在文中美的化身,作者反抗人类对美的暴力破坏,表现出了对暴力的无奈。
(2) 要给艺术创造以自由、广阔的天地(学生一般不会引发这种思考,可略)。
分析引申:这是对文章深层意义的挖掘。作者写黄鹂,同时是在托物言志。新中国建立后的一段时间,因为受“左”的错误倾向影响,“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服务”,干涉了许多不该干涉的事情。作者通过黄鹂的命运,发出了自己的感慨和向往。
宏观的文学艺术我们不多谈,老师从小的方面问学生:中学阶段写作文你感觉很自由吗?受到什么限制吗?
(3) 万事万物都有极致。任何事业,任何人要发挥到极致,都需要有最佳的环境,我们要努力地创造这样的环境。
分析引申:文中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万事万物都有极致?黄鹂的极致是什么?黄鹂的禁锢和限制又是什么?教育的极致呢?人才的极致呢?
三、 借鉴课文的写作方法与语言技巧
再说说你在文章的写作方法上的收获。读了这篇文章,对你今后写作有什么帮助?
学生可能列举的内容与教师的分析引申:
1、用象征的手法来说理。
分析引申:这种写法在以前学过的哪篇文章里见过?有什么妙处呢?(使文章形象生动,含蓄深刻,可以表达某种不宜直说的见解)
2、精彩的语言。
分析引申:你认为哪部分语言最美?朗诵,训练。
引导学生读最后5段,鉴赏、训练。文章把黄鹂在江南的极致写得非常美,请从作者略写的“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选取一种,模仿文章的写法,扩写成百字左右的文字。
[1]
[1]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上面这4篇《黄鹂》教案就是山草香为您整理的黄鹂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
《黄鹂》教案2
《黄鹂》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 理解课文蕴含的哲理。
2. 品味、学习本文精彩的语言。
3.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文中插入海鸥这一材料的用意
教学设想
1.事先了解常州北郊中学的校园环境,由环境导入 ,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2.本文的内容并不艰深,因此,当较多地让学生自主探讨,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及主要内容
一、 导入 课文
今天我们要研讨的课文是——黄鹂,她还有一个很美的名字——黄莺,本文的作者是孙犁。
二、引用诗句
引导:你们学过哪些写黄鹂的诗句?
回忆后,导入 ——在我的心里,下列诗句是写黄鹂的佳句。出示下列投影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唐·杜 甫《绝句》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唐·杜 牧《江南春绝句》
4.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宋·晏 殊《破阵子》
思考:这些诗中的黄鹂的生活状态怎样?你是从哪些词中读出来的?
明确——生活得自由欢畅,可以从“鸣”、“争”、“啼”、“一两声”等词中感受到。
探究:作者把生活得自由欢畅的黄鹂放到了一个怎样的背景中去写的?
明确——美丽的春景之中,可以从“翠柳”、“暖树”、“绿映红”、“日长飞絮轻”等语句中感受到。
总结:读着这样的诗句,我们读者感受到的是美,一种景物一体的和谐之美。下面我们来研究今天要学的课文,看看文中的黄鹂和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
三、研读课文
要求:快速浏览课文,在文中标注出表现黄鹂的生存环境和形色神态的语句。
1.学生自由交流。
2.讨论、小结有关黄鹂的材料,按照“地点”——“生存环境”——“形色神态”的顺序完成表格。
地 点 生 存 环 境 形 色 神 态
阜 平 丛林、阳光 尖利啼叫、迅若流星、金色羽毛
青 岛 林林深密幽静 追逐逗闹
枪口之下 一去不返
鸟 市 玩弄之中 焦黄羽毛、凄惨
江 南 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茂林修竹、桑田苇泊 全部美丽
3.引导:请大家他细研讨一下这五幅画面,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分类后你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总结:我们不妨大胆地设想:假如文章只有这样五幅画面,那么,从分类中我们可以看出,黄鹂生存环境不同,呈现出的形色神态也截然不同。作者写作此文要表现怎样的主旨?
讨论得出:呼吁为黄鹂创设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直接表露这一主旨的是§22和§23段,齐读!!)
4.引导:至此,我们来想想,作者为什么要在写黄鹂时插入关于海鸥的一段材料。
讨论得出:这是类比,因为黄鹂曾有过与海鸥完全相同的生活遭遇。
5.引导:可是,文章并没有到23节就结束,请大家齐读§24和§25,看看对本文的主旨有没有新的认识。
讨论后总结:呼唤为各种美的事物创设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读到这里,我们懂了,文中的黄鹂,是美的事物的象征。
四、阅读方法指导
到这里,我们还只是注重了文学作品本身,基本上没有考虑作品以外的因素。这种品文体情的过程,称为主观性阅读。
投影下列资料:
主观性阅读——只是注重了文学作品本身,基本上没有考虑作品以外的因素。(即“品文体情”)
而读文学作品,单单品文体情是不够的,还要考虑作者的生活经历、作品的写作背景等因素,这种知人论世的过程,我们称之为实证性阅读。
投影下列资料:
实证性阅读——既考虑作品,又特别注重作品的写作背景等因素的阅读。(即“知人论世”)
1.引导: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和写作背景,看看这以后对文章的主旨有没有新的认识。
投影下列材料:
作 者 介 绍
孙犁(1913——),原名孙树勋,现、当代作家。他的《荷花淀》、《嘱咐》等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也是“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1956年写完《铁木前传》后,他因病再也不写小说了。
本文写于1962年,其时孙犁49岁。
知人论世
●
目前为文,总是思前想后,顾虑重重,环境越来越“宽松”,人对人越来越“宽容”,创作越来越“自由”,周围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却对写东西越来越感受到困难,没有意思,甚至厌倦了。
——孙 犁《 文 虑 》
● 政治斗争的形势,也有变化。上层建筑领域,进入了多事之秋,不少人跌落下来,作家是脆弱的,也是敏感的。他兢兢业业,唯恐有什么过失,引来大的灾难。
——孙 犁《说赵树理》
2.引导:读完这两段文字,联系文中黄鹂的遭遇,看看作者还有怎样的寄寓呢?
讨论得出:作者还在呼唤要为一切的人才发挥出他们的极致而创设一个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读到这里,我们更应该知道,这篇文章中的黄鹂还可以看作是人才的象征、艺术的象征。
五、总结
通过讨论,我们明确了,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紧扣黄鹂的生活环境和形色神态间的关系,告诉人们:景物一体的和谐,是事物达到美的极致的前提。
从美学角度看,和谐是一种极致的美——黄鹂与环境是这样,我想:昨天我所看到北郊中学的美也是如此。当然比这种自然的极致更美的是创造极致的人。
美的事物
象征 有了优美的环境, 一切人才才能发挥到极致。
黄鹂教案3
教学目标 :
1. 学习课文层层铺垫,最后点题的方法
2. 学习课文语言质朴、清新,富有感情色彩的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 导入 新课
投影:千里莺啼绿映红
两个黄鹂鸣翠柳
黄鹂鸣叫清脆婉转、悦耳动听,说起黄鹂就令人联想到——春天美景。孙犁(简介 山药蛋派 白洋淀派)笔下的黄鹂是否诠释了这一命题。
《杜鹃枝上杜鹃啼》蕴含周瘦鹃对传统习惯看法的思考 古人辛酸、断肠 我有情味 多半是一种心理作用。
采用的是: 托物言志的方法
本文托黄鹂言何志呢?
二、 讲析课文
1. 找出文中写黄鹂的情况(4次)
抗战 色彩鲜丽 声音诱人 姿态矫健 一闪而过
病中 追逐逗闹 安家落户 一去不返
诳鸟市 悬空吊着 拉上来 焦黄 凄惨
江南太湖边 群莺乱飞 全部美丽 极致
2. 作者对黄鹂的感情和认识前后是否一致
遗憾——惋惜——怜爱——喜爱之极
3. 为什么对黄鹂会有不同的感情和认识?
环境不同:不同的环境对事物的“极致”的发挥起到相当的限制作用。
哲理: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
三。写作时代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62年,当时“左”的错误倾向,把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口号理解为“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德政只任务、直接的政治任务”,干涉了许多不应当干涉的事情。1962年以后,“左”的错误愈演愈烈,终于酿成“文化大革命”。
联系背景,就会明白作者构思的奇特巧妙,能理解寄寓在黄鹂命运上的思想感情,也不得不让我们叹服文章中闪烁着的先知的光辉。
层层铺垫,最后点题
四。语言运用机巧借鉴
朗读课文最后五段
修辞:
引用名句:杂花生树 群莺乱飞 增添文学色彩
排比 三个“这里的……” 勾勒太湖环境优美
对偶 “它们的啼叫……,它们的飞翔……” 对仗工整,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江南风景图。
句式:
整散结合 长短结合 错落有致
多种修辞手法,整齐而有变化的句式,曲折回旋,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五。想象描述:“虎啸深山……雁排长空”中的一景,表现其极致
[1]
[1]
黄鹂教案4
教学目标 :
1.整体把握,理解课文,领会作者意图。
2.借鉴课文的写法,用象征手法说理,从叙事到说理水到渠成,说理恰到好处。
3.学习精彩的语言,恰当的文言色彩可给文章增色,排比或对句可使语句整齐有气势。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探求精义。
教学难点 :含蓄的说理;精彩的语言。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鉴赏与评价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提出分析文学作品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介绍作者。
3.整体把握,探求精义。
教学过程 :
一。介绍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方法。
本单元的教学任务重点是分析评价,借鉴吸收作品中有思想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的内容,读了后要能评定其价值的高下。因此,必须注意如下问题:
(1.评价要以整体把握,理解课文为基础。只有探得真义,探得精义,真正领会了,才能谈得上分析评价。
(2.评价要坚持正确的思想观点,坚持实践标准,联系事实去检验文章观点,可以鉴别是非,可以认识作品的思想价值。
(3.评价要看作品思想的深度,是否抓住事物的本质、关键。
(4.评价要看社会效应,就是说,要看文章的思想观点对于人们实践的指导意义,及反映社会实践领域的大小,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学艺术方面,还是某一部分人。
(5.评价写作方法。
(6.评价语言特色。
评价是前提,借鉴吸收是目的。借鉴吸收,要联系自身情况,认真思考文章对自己有什么启示。思想方面有哪些启示;写作方法方面有哪些启示;语言表达方面有哪些启示;哪些东西是值得借鉴吸收的。
二。作家作品介绍。
孙犁,原名孙建勋,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人。其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集为《白洋淀纪事》,代表作《荷花淀》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他的短篇小说和散文充满诗情画意,有人称他的小说是“诗体小说”。长篇小说有《风云初起》,中篇小说《铁木前传》。1956年以后,作者因病长期搁笔,但发现和培养了不少青年作家。
三。完成字词练习。
1.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
A 谛听 红靛 远飏
B 憎恨 质量 媲美
C 勾当 提防 筑窠
D 悄然 黧鸡 孵雏
2.下列各个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 婉惜的是,我的朋友的高尚情谊,不能的到这两只惊弓之鸟的理解,它们竟一去不返。
B 一群海鸥受惊远飏,被射死海鸥落在海面上,被怒涛拍击飘卷。
C 它们飞起来,迅若流星,在密密的树枝树叶里忽隐忽现。
D 在战争不暇的日子里,这种观察飞禽走兽的闲情逸志,不知对我的身心情感,起着什么性质的影响。
3.补充解释:兴致勃勃 飞禽走兽 惊弓之鸟 眼福 迅若流星 褒词 天高气爽 网罗 湖光山色 业绩
四。解题与导读。
1.“黄鹂”是该散文的题目,其实也是这篇散文的线索。《黄鹂》体现了孙犁关注“小人物”的写作态度,文章记叙了作者对黄鹂命运的关切,对摧残这类事物的丑恶行径的义愤。
2.思考,导读与整体把握:
(1.为什么抗日战争时期所见的黄鹂美丽极了?为什么又够不上“全部美丽”?
(2.为什么倾倒所见的黄鹂起初大有安家落户的意思?为什么又一去不返?
(3.为什么海鸥落在海面上,被怒涛拍击漂卷,一群海鸥也受惊远飏?
(4.为什么太湖边黄鹂展现出“全部美丽”?
五。整体把握,探求精义:
(一)第一段分析评价。
1.“童年,我很迷恋过一阵捕鸟儿的勾当”中“迷恋”“勾当”两词怎样理解?
答:“迷恋”指对某一事物过度爱好而难以舍弃,这个词表现出了作者对鸟儿的热爱、痴迷。“勾当”是贬义词褒用,表现了儿童时期的调皮。
2.“好象很少见,……好象没有见过……;既不在……也不在……”用了怎样的手法?有何好处?
答: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更充分地表现出未见黄鹂的无比遗憾。
3.总结1段:叙述儿童时期迷恋戏鸟,以不遇为憾。
(二)第二段、三段分析评价。
1.为什么说抗日战争时的黄鹂美丽极了?
答:听到:啼叫诱人;看见:姿态矫健,色彩鲜丽。黄鹂有着迅猛挺进的姿态,成为催人奋进的化身。
2.为什么说“它尖利的啼叫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
答:因为“在不断的炮火洗礼中”,在空前伟大的斗争环境中,它充满战斗激情的啼叫,在神圣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发挥了战斗作用。
3.为什么又不够美?(或为什么“想多看一眼都很困难”?)
答:因为毕竟是炮火连天的环境,美丽的黄鹂只能一闪而过。
3.心中的感受是什么?
答:观察飞禽走兽,可以愉悦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情操,激越我对美的追求。
4.总结2、3段:回忆战争年代初见黄鹂,激起我对美的追求。环境是抗日战争时期,黄鹂是美丽极了,是为正面铺垫。
(三)分析第二次见黄鹂。
1.描写我疗养住所的环境的目的是什么?找出描写“鸟儿舒适生活”的句子。
答:我疗养住所的环境也是鸟儿生活的宁静的环境,写这样的环境是为了表现鸟儿生活的舒适自在。“林木深密幽静”“互相追逐,互相逗闹”。
2.景美——物美——人的心情更美。请找出表现“我”感受的语句,体会其作用。
答:“饱享眼福”,“新里就更高兴”。其作用是表明人能享受这“景物”一体的极致的美,表现心情的愉悦。
3.为何写高兴时我很担心它们一旦要离此而去?
答:这是为后文设伏。
4.黄鹂大有安家落户的意思,却何以一去不返呢?
答:史同志想试枪法,吓跑了黄鹂。写环境之美是正面铺垫,写人为的不美是反面铺垫,恰好是这种反差,造成黄鹂“无影无踪”。
5.史同志又代表怎样的人物?
答:代表善良却于无意中伤害了黄鹂的人。
6.作者插叙“穿皮大衣戴皮帽的中年人猎鸟”一事的作用是什么?
答:表明社会上有些人破坏了鸟儿的生存环境,剥夺了鸟儿自由生存的权利。
7.为什么“群鸥远”、“怒涛拍”、“工人愤怒”?
答:表达了对暴行的痛恨与谴责。
(四)分析第三次见黄鹂。
1.找出老头儿戏弄黄鹂的动作,描写鸟儿被摧残的神态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A “系”“悬”“吊”“拉”;B “焦黄的羽毛”“神气”。C 作者反对有意的禁锢,表现了对黄鹂的同情。这样写从反面衬托,为表现主题思想作铺垫。
2.为什么说“它在笼中会被折磨得死去;在动物园里,也不能从容地生活下去;它需要的田地太宽阔了”?
答:美需要呵护,美好的事物需要适宜的生存环境。而人则是这种环境的主宰者,没有美好情操的人,又怎么能创造美、追求美呢?
(五)分析第四次见黄鹂。
1.找出文中描写美景的句子,说说它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何在?
答:“是的,这里的湖光山色……天气。”修辞手法是排比;作用是显示太湖环境的优美。
2.为什么说“这里才是它们真正的家乡”?
答:只有自然环境的极致,才有物(黄鹂)的极致。这里,黄鹂的啼叫,是伴着春雨宿露的,它们的飞翔,是伴着朝霞和彩虹的,因而,黄鹂才真正美到了极致。
六、作业 :朗读课文,复习本堂内容。做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二部分。
1.作者写黄鹂景物一体,达到极致。为什么写“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
答:虎、鱼、驼、雁在各自的适宜的环境中,才能展示各自美的极致。作者借此强调环境对生命的重要性。
2.最后一段,点明写作的意图的句子有哪些?怎样理解?
答:(1.“这正是在艺术上不容易遇到的一种境界”,作者说的是黄鹂,讲的是艺术,把黄鹂看作艺术的化身,看作文学艺术家的化身。
(2.“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作者不光讲艺术,各种事物无所不包,所讲的乃是哲理。黄鹂又成了一切美的事物的化身。
(3.“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在这里的意思是,能让事物发挥到极致的环境,才有发挥到极致的事物。
3.本文从叙事自然地转到说理,这其中的关键是什么?
答:从太湖与黄鹂的关系感悟到环境与事物的关系。
二。用象征手法说理。
1.为什么说第一次描写黄鹂是从正面为表白主题作了铺垫?
答:这个战争次金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在文艺战线上,党鼓励革命文艺家积极地亲近工农兵,给他们以到群众中去的完全自由,给他们以创作真正革命文艺的完全自由。
2.史同志和穿皮大衣、卖鸟的,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象征什么?
答:共同点:不懂要让黄鹂或海鸥发挥极致,都不懂要为它们创造一定的环境。不同点:他们伤害的动机不同。即搞“左”的一套,人们的动机也各不相同。穿皮大衣的邪恶之徒,最卑劣。
3.象征手法的优点:这种手法富有文学性,形象生动,富有美感,而且比较含蓄。长于形象思维,长于文学创作的人,要发表某种见解,可以用这种手法。另外,有时某种见解不宜直截了当地说,也用此种方法。如高尔基的《海燕》、茅盾的《白杨礼赞》等,只是本文叙事性更强,每个片段都蕴含着一定的意义,含蓄丰富。
三。从叙事到说理水到渠成,说理恰倒好处。
1.水到渠成:(1.从几个片段的叙事到篇末的说理,是很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的。(2.看到太湖的环境,看到黄鹂的全部美丽,联想到虎、鱼、驼、雁等各种事物的极致,已有“水到渠成”之势,篇末的说理真是自然而然。
2.说理恰倒好处:说理也不宜长篇大论,只须点到为止,若隐若显,这才耐人寻味,恰倒好处。作者点到“各种事物”,点到“艺术”,读者自然心领神会。说理要注意说到什么地步才好,本文值得借鉴。
四。精彩的语言。
1.适当的文言句子使文章增色。“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
2.善用对句,语言简练,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在习作中,修改润色,用点心思,可用这样的句子。“它们的啼叫,是要伴着春雨、宿露,它们的飞翔,是要伴着朝霞和彩虹的。”
3.还多次使用排比句。“这里……这里……这里……。”
总之,整句与散句相结合,工整中求变化,长短错落有致,不呆板。
五。主题:
无论什么事物,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它们的极致。
六。对作者的评价:
作者有先知先见。孙犁是在60年代之初就有这样的理想和追求,时隔多年后的今天,人们吃尽了“左”的苦头,才唾弃“左”的一套。终于迎来了“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新时期。作品主题相当有深度。
[1]
[1]
下一篇:幼儿园教案:《小青蛙》通用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