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教案详案汇聚【优秀10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览】优质的范文能让您的写作方便快捷,远离加班,以下这篇“水调歌头教案详案汇聚【优秀10篇】”是由阿拉题库网友整理分享的,供您参考之用,希望对您有些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水调歌头教案【第一篇】

一、关于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宋仁宗嘉祐二年中进士,宋神宗时,王安石实行变法,他持不同政见,因而被外放到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县)、徐州、湖州等地作地方官。后被新党中部分人罗织文字狱,兴起“乌台诗案”,下狱,经救援出狱,贬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旧党执政后,被招还,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但又与旧党意见分歧,遭排挤出任杭州、颖州等地地方官。当变了质的新党再度上台,苏轼又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州)、儋州(今海南岛儋县)等地,徽宗即位时遇赦北还,死于常州。

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它的诗歌题材广泛,敢于反映现实生活。他的词,开拓了词的境界,其风格豪放婉约兼而有之。他的散文挥洒自如,随物赋行,写景抒情,十分自然。有《东坡全集》。(参考内容: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也玉成了苏轼诗歌体裁多样,内容广博,立意新奇,呈现出“吞五湖三江“的气象。他的一生政治讽谕诗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如《赤壁怀古》、《题西林壁》)。

二、词的简介: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也叫“长短句”。

词一般以“阙”或“片”为单位,一般认为只有一片的.称为“小令”或“单调”(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两片的是“双调”(比较常见)、“三叠”和“四叠”即有三片和四片,比较少见。词必须有“词牌”,最初“词牌”与内容相关,后逐渐成为一种形式,只起到规定字数和格律的作用。

三、写作背景: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苏轼在密州任太守,与弟弟子由经年未见。这一年即丙辰年(1076年)的中秋节,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词作。

(也可在分析词作的过程中插入介绍)。

(在中秋词中的重要地位: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余词尽废。”)。

四、全体朗读并正音。

五、分析全诗(每一句的分析要点):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

笔势夭矫迴折,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小结: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

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

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圆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

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

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小结: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

六、总结。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七、拓展延伸: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有关中秋月亮的古代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水调歌头教案【第二篇】

一、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欣赏三首诗词。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重点和难点:

1、形象和情感是如何统一的。

2、景和情是怎样统一的。3、朗读三、教学设计:熟读或者背诵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创设自身情景,铺设感情基调(让学生谈谈对中秋的认识:月饼、月亮、团圆、思念)导入所学课文。

1、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入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2、点拨:

(1)、讲透诗题“十五夜望月”。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处处含“月”试分析。拓展:白——月光,联想李白的《静夜思》。树栖鸦——听到,非看到,联想周邦彦《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烘托了月夜的寂静。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湿桂花——桂花已湿,夜太深,联想月中桂花是否也湿,月中嫦娥、吴刚、白兔是否也像庭中人一样无眠,意境更为悠远,这里暗点“望月”。

1、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文学家,书法家,官场常失意。其文想象力丰富,又流畅自然,有时还含有深刻的哲理。与其弟苏辙、其父苏洵合称“三苏”。

3、拨:上下片都有包含人生哲学意识的句子,找出,试分析。

4、佳句欣赏:分组讨论:阐明理由我的思念是圆的艾青分组讨论:

(1)、作者思念什么,为什么思念是圆的?

(2)、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升华到什么高度?

作业:

1、背诵并且默写《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这两首诗词。

2、试做一首中秋诗词。

3、做《一课一练》p15页。

水调歌头教案【第三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词的文学常识,理解词句的含义,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读——悟——赏。

3、情感与价值观:理解词人超然达观的思想,及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1、理解语句,了解词意,体会思想感情。

2、品味精妙的诗歌语言。

一课时。

一、导入。

1、说话训练。

2、欣赏音乐《但愿人长久》。

3、介绍有关词的知识。

4、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朗诵全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注意画出你认为比较重要的词语,或不太熟悉的词语。

2、指名朗读,齐读。

3、本词的上片和下片都写了什么?又有什么不同?

三、品析词句,感悟主题。

1、找出你最感兴趣的词句读一读,并说一说其中所蕴涵的感情。(你最喜欢文中哪些语句,为什么?你感触最深的句子是哪一句,为什么?最能激发你联想的句子是哪一句?)。

2、思考:作者咏诵的仅仅是天上的明月吗?

四、表情朗诵。

1、体会语气、语调,背诵。

2、分组比赛。

五、拓展训练。

积累有关“咏月”的古诗名句。

六、小结。

由学生小结学到什么,悟到什么,教师补充。

七、布置作业。

写1篇诗词鉴赏。谈谈自己的理解,能写多少算多少。

水调歌头 教案【第四篇】

[教学重点]:

1、背诵这首词。

2、诗歌鉴赏和咏月名句的收集。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凝练而又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2、深入探究,体会“月”在作品中寄托的情感。

[教学方法]:

采用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质疑法等来激活学生的思想,开拓他们的思维。

[教学过程]:

(一)赏“月”

1、播放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长久》。

(媒体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这样为营造课堂气氛作了准备,使学生可以快速的进入课堂的氛围中)。

2、古往今来,明月牵动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我们信口就可以拈来几句。下面请大家背诵几句吧,让我们共同欣赏文人骚客钟爱的“月亮”。

学生自由回答。

(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有趣的美称:多媒体)。

3、解题:水调歌头:词牌名,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经制《水调歌》。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截取大曲《水调》开头的一段,另填新词。故而得名。

4、简介作者。

(二)品“月”

思考问题:在中国众多文人中,苏轼是比较喜欢写月亮的,而且也写下许多和月亮有关的名篇。下面,我们就走进苏轼笔下的月亮,学习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看看在这里,苏轼借助月亮抒发了什么情感。

1、体会苏轼借月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

(1)听课文录音及学生读课文。

(2)学习小序,了解作者写作的时间与目的。

学生齐读小序。

明确:小序交代了写作时间是中秋,目的是“兼怀子由”。

非常频繁的。苏轼写给苏辙的诗歌多达104首,而苏辙给苏轼的诗歌更多,有130首。

(4)品读词句,体会苏轼借月表达对弟弟的思念。

思考问题:你能不能从词中找到表现苏轼怀念子由,渴望和他团聚的句子呢?

学生自由朗读,并勾画表达思念的语句,自由回答,发表观点。教师点拔追问。

(5)小结:通过对词的'解读,发现苏轼在这首词中紧紧围绕月亮,借助月亮抒发了对弟弟的怀念。虽然,苏轼不能和弟弟团聚,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悲观,最后还为天下不能相聚的人们发出美好的祝愿。苏轼这种乐观豁达的胸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2、体会苏轼借月表达了政治的失意。

明确:从“兼怀子由”中的“兼”字看出苏轼写这首词还有其他目的。

(2)苏轼还有什么目的呢?月亮在词中还代表什么呢?让我们先来了解苏轼写这首词的背景材料。(多媒体显示背景资料)。

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在苏轼移任湖州的第三个月的一天,一位朝廷钦差为了要讨好王安石,把苏轼捉拿进京,指称他作诗讽刺新法,请皇上下令判他的罪。不久,苏轼就被送入狱中,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被定为“讥讽政事”之罪。后受皇帝恩赐,判他流放黄州,免于一死。

明确:从背景材料中我们可以得知,虽然苏轼一心报国,最后还是被贬黄州。政治上的失意让他心情十分悲痛。所以说本词除了表达他怀念子由,更传达了他政治上的失意。

(3)朗读上片,找出描写月亮的句子。

思考问题:联系背景材料,思考文中月亮代指什么?可以先结合注释翻译上片再思考。

明确:“明月几时有”、“天上宫阙”、“琼楼玉宇”、“高处”等都是在写月亮。月亮在这里还有另外一个更深的含义,代指朝廷。

(4)让学生把“朝廷”代进上片,重新说说这段的意思。

明确:不知道朝廷现在的情况是什么时候?我想乘风回到朝廷,又害怕朝廷太高太寒冷。

明确:苏轼借助月亮表达了分充满矛盾的心情:既渴望回到朝廷却又害怕朝廷中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所以说苏轼这首词中月亮代表了两种情感:怀念和失意。(本文主旨句或千古名句或祝福离人的佳句)。

(5)师生共唱《明月几时月》,在欣赏优美旋律的同时注意体会其中优美的句子。(多媒体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

3、你欣赏词中的哪些句子?请说出理由。

4、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刚才我们品读了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月亮。其实,中国有许多咏月诗词,诗人在月亮上寄托的情感也是各不相同的。中国人对月亮的情感到底有哪几种?月亮在中国文人笔下代表什么?现在要求四人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探讨时注意每个小组围绕一个观点进行探究,推选一名发言代表,发言时请阐述观点,再引用诗名论述。(多媒体显示选集的咏月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往时。——李清照《偶成》。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提示:可以从代表思念,友情,忧愁等方面去探究。

(四)、作业:

由“云”“星”你都想到些什么?请把它说出来或写出来!

水调歌头教案【第五篇】

1、能流畅并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词。

2、能体会并用简要的语言说出月亮在词中的意蕴。

3、能探究月亮在古诗中的文化内涵和意蕴。

把握作品的意蕴。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45分钟。

看图联想——品读透悟——拓展探究——音乐回想。

一、月之妙语。

导入语:请观察下列图片,用优美的语言形容你所看到的内容。

要求:1、可以用自己最喜爱的语言形式表达,比如一个词语、一个短语、一句话等。

2、一定要包含“月”的意思。

二、书读百遍。

(提示语:这唯美的画面,空灵的意境,用苏轼的《水调歌头》来形容它是最合适的了。这首词它借助的是中秋的圆月为我们演绎了一段深情。请看课文《水调歌头》。)。

1、自读课文(提示读音及朗读的节奏)。

2、用文中语句概括画面内容。

(提示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假如画面上的人物是你,在画面情景下,你会情不自禁的吟诵起文中的那个语句?)。

3、听范读。

(提示语:如果你能学会用心聆听别人的深情,你会离诗歌最近。请闭上眼睛,倾听名家的范读。听的时候注意他是如何把语调、重音等朗读要素完美结合起来的。)。

4、模仿表演。(对刚才的朗读,你感觉象不象在听一首歌?其实,诗歌就具有这种音乐美的特点。下面,你能否模仿刚才的朗读,上台表演诗朗诵《水调歌头》。)。

5、全体大声朗读课文。

三、诗中有情。

1、(提示语:对对子能用最凝练的语言涵盖内容,你能尝试完成下列对上下阕内容概括的对子吗?)。

把酒弄清影。

2、(提示语:曾经有歌词这样唱到:“月亮代表我的心”。你知道中秋的圆月在苏轼的心中代表了什么?请结合课文内容或提供的背景资料谈谈你的看法。注意:要言之有理。)。

四、我说月亮。

(提示语:我们对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月亮有了更深的了解。很难忘苏轼他对弟弟的那一份真情,更难忘他那“千里共婵娟”,对天下游子的殷殷祝福。所以,月亮是情思。在古代的诗歌中,不仅是苏轼,在中国其他文人的许多诗词或文章中,月亮是心中的诗。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月亮在古诗中代表了什么。)。

合作探究。

话题:月亮在古诗中的形象。

1、以小组为单位探究。

2、整理资料,形成观点。

3、用规定的句式回答。

4、每组可推选代表发言。

五、妙言生花。

为某月饼厂设计人员设计的月饼盒广告封面,从画面和内容上提供创意。

(可以是本堂课涉及的内容,也可以是围绕主题自创的)。

六、诗歌共色。

(提示语:同学们,诗中月亮是圆圆的,却也是涩涩的。歌中的月亮是空灵的,却是释怀的。让我们在歌中再次品味苏轼的《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教案【第六篇】

一、关于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宋仁宗嘉祐二年中进士,宋神宗时,王安石实行变法,他持不同政见,因而被外放到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县)、徐州、湖州等地作地方官。后被新党中部分人罗织文字狱,兴起“乌台诗案”,下狱,经救援出狱,贬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旧党执政后,被招还,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但又与旧党意见分歧,遭排挤出任杭州、颖州等地地方官。当变了质的新党再度上台,苏轼又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州)、儋州(今海南岛儋县)等地,徽宗即位时遇赦北还,死于常州。

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它的诗歌题材广泛,敢于反映现实生活。他的词,开拓了词的境界,其风格豪放婉约兼而有之。他的散文挥洒自如,随物赋行,写景抒情,十分自然。有《东坡全集》。(参考内容: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也玉成了苏轼诗歌体裁多样,内容广博,立意新奇,呈现出“吞五湖三江“的气象。他的一生政治讽谕诗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如《赤壁怀古》、《题西林壁》)。

二、词的简介: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也叫“长短句”。

词一般以“阙”或“片”为单位,一般认为只有一片的称为“小令”或“单调”(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两片的是“双调”(比较常见)、“三叠”和“四叠”即有三片和四片,比较少见。词必须有“词牌”,最初“词牌”与内容相关,后逐渐成为一种形式,只起到规定字数和格律的作用。

三、写作背景: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苏轼在密州任太守,与弟弟子由经年未见。这一年即丙辰年(1076年)的中秋节,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词作。

(也可在分析词作的过程中插入介绍)。

(在中秋词中的重要地位: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余词尽废。”)。

四、全体朗读并正音。

五、分析全诗(每一句的分析要点):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

笔势夭矫迴折,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小结: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

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

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圆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

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

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小结: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

六、总结。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七、拓展延伸: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有关中秋月亮的古代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

《水调歌头》优秀教案【第七篇】

2、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3、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教学重点: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教学难点: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是啊,在中秋佳节,遥望明月,人们会浮想联翩,李白留下了传诵千古的《静夜思》,那么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留给了我们写什么呢?我们一起来欣赏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出示学习目标)。

首先让学生谈谈对苏轼的了解,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来谈,既可谈所查的资料,也可以谈自已的感受,最后再由师出示苏轼的资料.

1、学生汇报分享的“水调歌头教案详案汇聚【优秀10篇】”,这个环节让学生闭上眼睛细心品味.

第二步、自由散读词作,猜测一下当时苏轼的心情.(师做适当的朗读指导)。

第三步、学生单人配乐朗读,展示朗读技巧.(配《春江花月夜》古筝曲)。

第四步、男生配乐朗读上阙,女生配乐朗读下阙.

问题一:如果时空倒流,你化身为苏轼本人,试将词中的文句变成平实的语言表述出来.出示每个诗句的画面,同学描述,教师总结.(教师图画激趣,学生分小组自主、合作完成)。

读完了课文,我们就初步理解了课文的意思.要想读得声情并茂,我们还要学习课文的意思,深入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根据课文注释,发挥想象,再现这首词描绘的情景.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知道月宫中的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

分析:诗人问月问年,发挥了奇特的想象.表达了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为什么向往呢?因为作者政治失意,内心激烈的矛盾.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但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

分析:诗人为什么想要乘风归去?想要离开现实,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但“又恐”,说明他又有所顾虑,未能忘情于现实.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矛盾之中.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哪比得上人间?

分析:月下起舞令词人陶醉,这里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生活的美好.作者的思想由天上的幻境回到了现实.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地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有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问题二:在这首词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喜欢的理由.自由发言,领会词意,词人的感情.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这句写出了他对着自己的影子翩翩起舞,说明当时没有别人,表达他当时孤独心情,何似在人间的意思是不如在人间,表现诗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因为当时作者被贬官了,所以认为这里“何似在人间”,还有对现今的生活的满足,安于现状.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是表现作者对月亮的埋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对与弟弟天各一方的遗憾和无奈.所以他用的悲欢离合,月的阴晴圆缺这一自然的普通规律来自我安慰,自我释怀.这种胸怀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句是表现诗人在中秋节饮酒时的发问,这句话的意思是明月是什么时候就有的,我端起酒杯来问苍天.在这里作者把天想象成能与之对话的对象,他不把天看成是高于自己的、主宰一切的神圣,应该说表现苏轼的豪放与浪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一句表现作者的一种美好的祝愿.祝愿兄弟俩的情谊开长地久,同时从另一侧面也反映弟弟的思念之情.这句话不仅表示对弟弟的思念之情,而且能推而广之,表示对天下所有与自己有类似情况的人一种良好祝愿.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因为这句话是写景句,表现作者因为思念而心绪不宁,辗转难眠的情景.

师:好.大家刚刚很积极参与到了我们的课堂讨论中,我想通过讨论,大家一定对这首词有了更深的理解.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夜思念弟弟而作,把兄弟之情上升到哲理的高度,对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

在文学史上,还有很多优秀的咏月诗词,有的优美动人,有的沉郁深刻.说说你分享的“水调歌头教案详案汇聚【优秀10篇】”,并说说喜欢的原因.分析:说说喜欢某首诗的道理,可以从分析其思想,鉴赏其艺术着手.

师:这首词的想象与抒情都是围绕着什么来进行的?

生1:我失败时,大多是靠老师和父母帮我从苦闷中解脱出来,我自己一般做不到.

师:相信今天的学习以后,你自己拯救自己的成份会逐渐多起来的.

生2:我以后遇到挫折,我会有苦闷,但不会消沉.因为人生很难一帆风顺,十全十美是不可能的.我会认真分析原因,吸取教训,从头再来,努力去争取成功.

生3:……。

生:同意!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语段,请同学们根据语境,填入《水调歌头》中的词句,并思考概括这样的词句可用于怎样的语境中.(发下讲义,学生读读议议,开始练习)。

语段一:

李意民还是那样,极度的表现欲,史见他将袖子捋得老高,端起啤酒瓶:

“哥们,来,干了它,虽说我们已经五六年没见了,但我仍时常怀念当年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情与浪漫.”

说完他咕咚咕咚三口并作二口地将一杯啤酒喝了下去.……。

(摘自李晓羊《友情》)。

语段二:

语段三: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语段一中我认为应填“把酒问青天”,因为语境中提示豪情与浪漫,所以这句最合适,我认为这句可用于表现极有豪情与气概性格的人物身上.

生:语段二中填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因为这里姚烨将与我分别,我认为这句话还可用于人物失意时、分别时自我安慰.

生:我在语段三中填入了“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因为这里的我显然为白天的事辗转反侧睡不着,说明我内心有矛盾、有斗争,所以填上这句.

八、音乐欣赏。

先播放古人吟读的词作,再播放今人王菲演唱《明月几时有》的flash,一首词作让古今时空得以沟通.通过“音乐欣赏“来加强记忆.

词是可以唱的,至于古人是怎么唱的,我们不得而知,下面请欣赏王菲唱的《明月几时有》,会唱的跟着一起唱,背诵这首词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重点之一,让我们通过“音乐欣赏“来加强记忆.

(1)播放邓丽君的《明月几时有》.

(2)第二次播放,让学生轻声跟唱.(提醒:歌词的“何事长向别时圆“有别于课本的“何事偏向别时圆”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版本的缘故.)。

听音乐可放声跟唱.加强背诵.听完一遍,回到首页齐读课文.(或背诵)。

人文素养的提升和文化内涵的积淀关键在于平时不断积累,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多关注有生命力的和自己喜欢的古诗文加以积累,同时学以致用,培养自己运用自身已积累古诗词的能力.

课后继续收集中秋咏月诗词,准备朗诵会.

水调歌头教案【第八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词的文学常识,理解词句的.含义,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读——悟——赏。

3、情感与价值观:理解词人超然达观的思想,及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1、理解语句,了解词意,体会思想感情。

2、品味精妙的诗歌语言。

一课时。

1、说话训练。

2、欣赏音乐《但愿人长久》。

3、介绍有关词的知识。

4、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自由朗读,注意画出你认为比较重要的词语,或不太熟悉的词语。

2、指名朗读,齐读。

3、本词的上片和下片都写了什么?又有什么不同?

1、找出你最感兴趣的词句读一读,并说一说其中所蕴涵的感情。(你最喜欢文中哪些语句,为什么?你感触最深的句子是哪一句,为什么?最能激发你联想的句子是哪一句?)。

2、思考:作者咏诵的仅仅是天上的明月吗?

1、体会语气、语调,背诵。

2、分组比赛。

积累有关“咏月”的古诗名句。

由学生小结学到什么,悟到什么,教师补充。

写1篇诗词鉴赏。谈谈自己的理解,能写多少算多少。

苏轼。

上片。

借明月自喻清高。

下片用圆月衬托离别。

水调歌头教案【第九篇】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词中的字词。

能力目标:1、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

(1)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2)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

3、课型:新授

4、教法: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5、教具:多媒体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1、放录音泛读,学生在听的同时画出停顿,揣摩语气、语调。

2、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全词,进一步了解全词的内容。

3、找同学泛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画出词中的生字词。

4、全班齐读,记忆好的同学可以背诵。

今天我们的学习采取一种新的方式,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

开展阅读对话。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1、与文本对话

(1)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解释全词,理解全词大意(小组讨论)。

重点几句话的理解: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其他同学还有疑难句子请提出来,大家讨论。

(2)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

上阕:望月-思归(写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阕:责月-怀人。(抒情)

(3)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词,整体感知词的内容,仔细品味精美的语言。

2、与作者对话

(出示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水调歌头教案【第十篇】

1.学习本课生字词,积累名句,培养审美情趣。

2.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作品的文学意境。

3.体会学习作者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1.体会思想感情、学习作者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2.感悟词作的文学意境,培养审美情趣。

一、导课,板书课题,了解词人。

1.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富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一轮满月,会使人联想到美好和圆满;月亮的皎洁又常常让人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苏轼是一个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中秋之夜、大醉之中,他会由皎洁的月亮想到什么呢?请同学们试读课文。

2.苏轼是北宋时一位伟大的文豪,你对他了解多少呢,请简介苏轼。

二、初读课文,指导朗读。

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同桌交流。

2.集体交流。

四、精读课文,把握情感。

(探究学习)。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该如何去领会?

(教师总结)。

1.词人通过是“回天上”还是“在人间”的犹豫表达出“出世”还是“入世”的心理矛盾,同时也用“天上”、“人间”暗指“朝廷”、“地方”,以高处之寒隐喻自己受党争迫害的政治遭遇,虽有寂寞、惆怅之感,却最终以对生活的热爱排遣了忧郁,对月起舞,表现出积极乐观的情怀。

2.“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以反诘的语气、埋怨的口吻向月亮发问,“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恨亲人难聚、恨命运多乖,然而苏轼毕竟是苏轼,以其高度的智慧吟唱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诗句,旷达、乐观的对待不幸,发出了“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福。

五、赏读课文,品味意境。

(教师小结:词人开篇发问:“明月几时有”,似在追溯月的起源,又像是在感叹造化的巧妙,表达出对明月的赞美之情,暗示了明月之美。紧接着一句感叹“今夕是何年”,是呀,今天到底是什么日子,月儿怎会如此美好?“高处不胜寒”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之皎洁;月下清影更显月之明亮;末笔“千里共婵娟”更是把一轮皓月悬挂在你的眼前,定格了一轮皎洁的玉盘。

读词时,我们常常感受着诗人寂寞、伤感、乐观、旷达等情感及其变化,却也时时能感受到月夜的静谧、月色的皎洁,正是缘于本词优美的意境。)。

2、下列诗句与本词中的哪些句子意境相通?

l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l我歌月裴回,我舞影零乱。

l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六、总结学习方法。

(初读,疏通文意________精读,把握思想________赏读,品味意境。)。

七、课内背诵。

八、布置作业。

20 2953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