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教案实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记叙文教案实用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记叙文教学1

记叙文教学

一什么是记叙文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收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记叙文是指以记叙真人真事为基本内容的一类文章,如小说、散文、新闻、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文章。

二记叙文教学

(一)传统的教法

1、把握记叙的要素和线索。

2、理清记叙的顺序和人称。

3、了解课文的详略,弄清记叙的要点。

4、分析课文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

(二)新课改时期怎么教

课标教材的记叙文中,有相当一部分写人记事文在文体上属于 散文乃至小说。这些作品的教学上,特别是在七年级和八年级的语文教学中,一般都不从文学作品的角度去进行教学,而要从记叙文的角度进行教学。——余映潮

(三)课标教材中的记叙文,大体上可分为

1、回忆往事类:《往事依依》 《月迹 》

2、事件记叙类: 《三颗枸杞豆》 《最后一课 》

3、人物写真类:《我的母亲 》《背影》

4、世相写生类:《孔乙己》《老王》

5、新闻报道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四)记叙文教学的内容

(1)记叙文的体裁特点:要把握记叙文体裁的六要素,结构上的纵式、横式,时间、空间的不同布局规律,篇章技巧上人称、角度、开头、结尾、过渡、照应、转折、线索、详略,叙述方式的顺序、倒叙、平叙、插叙、补叙等手法的运用。(2)记叙文写人、叙事、状物、写景的方法。(3)记叙文中优秀人物的事迹、风尚、思想、行为。(4)字、词、句、章的听说读写训练。

(五)记叙文教学模式

(一)四步法

1、整体感知。即在阅读一到两遍原文之后,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能够复述文章内容。2、重点突破。细读原文,能够对原文段落,特别是重点段落进行剖析,编写出文章的提纲,或列出小标题。

3、综合训练。要求站在全文的高度,从词语、句子、修辞的理解,行文结构、写作特色的分析等方面实施训练设计。

4、拓展迁移。拓展指延伸原文内容(想象作文)、谈心得体会写读后感等几种。迁移指阅读中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包括仿句、仿段、仿篇(表现方法、刻画人物技巧)和创造等训练项目。

(六)记叙文教学策略

1、从记叙文的要素入手

2、可设计为:这篇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各是什么?对时间、地点、人物出现较多的记叙文还可问:哪个时间、地点和人物是重要的?

人称的运用

第一人称显真实。第一人称以“我”的口气,从“我”的角度进行叙述。一般说来,在日记体、书信、游记、自传体的文章中,“我”就是作者自己。但文学作品里的“我”往往不是作者,而只是作品中的一个人物。

第三人称显灵活。用第三人称叙述,就是以第三者口气,向读者叙述故事,第三人称的写法非常灵活,被称为全知全能的写法。大部分文章都是用第三人称来写的。

在记叙文中运用第二人称,会使全文产生一种当面交谈的语气,便于交流感情,大大增强了抒情性。

2、从了解文章安排材料的顺序入手。从这入手设疑,就可了解文章的线索。

例如,教学《记一辆纺车》,我就问:本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记叙文顺序

一、顺叙

二、插叙

三、倒叙

四、补叙

五、平叙

3、从结构入手。

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材料有主次之分,它们的安排,是根据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的需要而定的。例如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我们可以设问:课文写了三个事例,它们的位置能互相调换吗?为什么?

4、从人物的描写入手。

从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和心理描写入手。

例如:《一面》中对鲁迅的外貌描写:“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象浓墨写的隶体„一‟字。”我问:这段文字叫什么描写?然后再问:这外貌描写突出了鲁迅先生什么性格和精神?

5、从事件的意义入手。

以写事为主的记叙文,中心思想最集中、最突出地体现在所写事件的意义上。

例如问学生《枣核》一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说明了什么?

中心思想:

一般要包括记叙的内容﹑记叙所反映的基本思想和作者的态度。

句式:通过……,表现(反映)……,歌颂(揭露)……

6、从选材入手。

从选材的角度来设疑,能较快、较好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例如,在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教师问:“本文只选取三个事例来写,它们能充分反映出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吗?为什么?”

又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写了“匿名信事件”与“观电影事件”,这是本文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在教学时提出问题:这两件事与藤野先生无直接的关系,为何作者写了这两件事呢? 7分析选材详略,把握记叙重点。记叙文在围绕中心选材时,是主次分明的。告诉学生,通常凡是作者重笔细描渲染的部分,往往是最能突出主题的情节或场景;凡是作者采取简笔概括交待的部分则是一些次要的材料。8抓住典型语言或关键性词语来引导学生提问质疑。

例如“课文开头点出母亲一生是勤劳的一生,这勤劳一词在文中表现在哪里?起到什么作用?”

9弄清表达方式,体会思想感情

让学生弄清表达方式的基本特征。

叙述,指作者对事件人物和环境所作的说明交代,要求清楚明白,有条有理。

描写,指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的具体描绘和摹写,使其对读者产生具体深刻的印象。抒情,就是抒发和表达强烈的主观感情。

议论,指作者通过阐明观点,表明自己赞成或反对什么。记叙文中的议论成份一般不多,往往只对描述内容作一些画龙点睛的评说而已,议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突出记叙文的中心 10 景物描写

是对自然风景、社会环境、动物、静物的描写。景物描写在不同的文体中作用不同,在记叙文中的作用更是多方面的,它可以表现人物活动的背景,也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可以反映人物的心情,也可以烘托人物的性格;它既可以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态度,也可以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七)教材编者提示

1﹑学习记叙文,要理清记叙的顺序,提取文章的要点,品味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充溢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所揭示的意义。2﹑记叙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支撑它所在的单元的教学主题。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它在人教版里安排在“成长” 单元中,在苏教版里安排在 “童年趣事 ” 单元中。如:《背影》, 在人教版里安排在 “爱”这个单元中,在苏教版里安排在 “至爱亲情”单元中。

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上面的5篇记叙文教案是由山草香精心整理的记叙文内容理解与概括教案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

记叙文公开课教案2

记叙文阅读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1、明确的要点;2、掌握记叙文的阅读方法;3、提高记叙文阅读能力。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重难点: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味。

第一课时

一、明确记叙文阅读在中考中的要求:

1、把握记叙要素、线索、顺序、人称、详略。

2、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和层次。

3、理解题旨及文章的主旨,概述主要内容。

4、揣摩理解关键词、句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及作用。

5、分析文章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写作技巧。

6、阅读中的体验及启示。

7、结合内容进行个性化表述,学会思考和质疑。

二、针对中考考点,对写人叙事的一般记叙文的阅读,主要掌握以下几点:

记叙的要素、顺序和线索的判断与梳理;

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味;

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思想内容的把握;

三、结合课内部分文章温习记叙文的知识。

1、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材料组织特点: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例;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4、线索及作用:

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情感

作用:贯穿全文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5、记叙的顺序及作用:顺叙、倒叙、插叙。

6、写作手法及作用: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情景交融······

7、修辞方法及作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问、引用、对比······

8、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重点复习描写与抒情在文章中的作用)。描写:

按对象分: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环境(自然、社会)场面、细节;

按角度分:正面、侧面

按风格分:白描、细描

抒情:直接、间接

9、记叙文中的过渡及照应。

10、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1)表达时最好有标志性语言;(我认为?比如?)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2)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3)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4)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记叙文教案范文3

我不苟同以上观点。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语文试题,不难发现这样一条命题规律: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字的音、型、义的考查,90%以上的内容是围绕着中学语文教材的,不管题型怎么变化,在教材上,我们都能找到答案。

(一)从阅读理解题的考察知识来看,要想提高阅读得分率,仍离不开课本的深入系统的学习。我们先来看记叙文阅读,厦门2010年有这样一道记叙文的中考阅读题(文字材料略),请看本道题的问题:

1.这则故事发生的时间 ____,地点在____。故事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

2.第③段至第⑤段,通过与道童的对话,写出了猥自枉屈,四顾道观的情景。请在各段人物对话前加上一些描写神情、动作、心理的词语,以表现特定情境的人物形象。

①一道童____ 问:“长官贵姓?来此何干?”

②“我叫,特来拜访三仙老医生。”____ 答道。

③道童____ 说:“辛师父清早出诊去了,留下上联;……否则……”

3.第⑤段联系道童回答内容,补出道童“否则……”未说出来的话语内容。

4.请用简洁的语言阐述第二副对联的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5.第③段,请联系上下文,说说“酒不解相真愁”的“真愁”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6.第②段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选择其中一种说明其作用。

7.第⑧段中,“想到自己多次往返……”,请从中找出与“多次往返”照应的两个句子。

8.简要回答本文略写了什么?详写了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9.简要概述的“雄才”在文中体现在哪几方面?

10.对联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字样式,以下给出上联,请结合本文内容对出下联。上联:忆往昔三顾草庐传佳话。下联:____________ 。

11.请简要说说你读本文后的感受,字数不超过200字。

提示:作答时切入口要小,既可以从文章内容、语言、结构写法中选取某一点,评判优劣高下,又可与《市长》(选段)或《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做比较,探讨异同和提出质疑。

这道题基本上体现了记叙文阅读要考查的内容。第1题考查了记叙文要素,第2、3两题考查记叙文局部内容的理解,第4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与品味。第5题考查在具体语言环境下词语的含义。第6题考查表达方式运用。第7题考查写作技术。第8题考查记叙中详与略。第9题考查主题的把握。第10题考查概括大意。第11题考查语言表达。

(二)综合起来看:记叙文阅读考查的知识点,以下几点始终是热点。

1.对记叙要素、顺序、详略的分析理解。

2.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3.对文章、段落的结构分析。

4.对词语的意思、含义、表达作用的品味。

5.对文中表达方式的辨别与理解(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6.对句子的含义、意思、表达作用的品析。

7.对段的表达作用的理解与分析。

8.对文段的表达技巧、表现方法的理解及对艺术特色的欣赏。

9.感受人物、感受事件、领会主旨。

10.进行与课文内容有联系的个性化表述。

这些是记叙阅读题命题的角度,这些知识点,都是语文教材反复强调的,在初中六册语文教材中,都有不同侧重的体现,而且非常有系统性。

(一)再看说明文,要想提高说明文的阅读得分率,同样离不开中学语文教材的学习。

根据初中语文教材所传授的说明文的知识和近几年来中考考查的知识点,我们作如下筛选。

1.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理解。

2.对说明方法的辨识和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及对言之有序的体会。

5.文章段落、结构的分析。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品析。

7.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8.进行与文段内容有联系的个性化表达。

以上几点都是说明文命题最常规的角度,不管其命题花样怎样翻新,但万变不离其宗。

(二)议论文的学习是否能离开中学语文教材呢?我们仍看近几年中考考查议论文的出题特点。

有关近几年的议论考查的知识点,我们也作了如下筛选:

1.选课外材料,考查议论文体知识。

2.考查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3.在议论文有关知识的基础上,答案灵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4.更加重视语言的表达与运用。

5.对议论的三要素及其语言特点的考查。

6.论证思路的展开。

从字、词、句的考查,到名家名句的积累与默写,再到三大文体的阅读,无非向我们呈现这样一个事实,中学语文的学习是不能偏离教材的。因此偏离中学语文教材的学习,其结果必然是南辕北辙,必然是无的放矢。无论哪本课外读物,不论其反映的生活的内容是多么深广,不论其艺术价值多么高,都无法也不可能取代中学语文教材在语文学习中的巨大指导作用。

记叙文教案范文4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关键词 :《圣经》;《所罗门断案》;叙事分析;故事母题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6—0123—02

收稿日期:2014—02—01

作者简介:李星星(1993— ),女,重庆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

一、方法论指导

斯滕伯格在他的专著《圣经的叙述诗学》第五章里讨论了叙事视角的问题(The Play of Perspectives),并提出了《旧约》叙事具有独特性这一观点,那就是在《圣经》的世界里多了一个地位处在叙述者之上的全知全能的上帝。正是由于上帝的存在和绝对地位,使得《圣经》叙事比其他叙事多出了几层叙事关系,同时,具备了在时间、空间和思想上的高度的连续性和一体性。

另一方面,斯滕伯格认为,《圣经》世界里的主要矛盾并不是围绕生命和死亡来演绎,而是围绕着谁得到了上帝的惠顾以及谁更多地知道上帝的安排而展开。在叙事中这种对知识掌握的不同程度被斯滕伯格分为三类阅读位置(Reading Positions):“读者占上风”(Reader-elevating Position)、“人物占上风”(Character-elevating Position)和“两者持平”(Even-handed Position)。例如,“读者占上风”的叙述类型就是指故事发展中读者已经通过叙述把握了优于故事里人物所了解的信息,因此,可以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故事如何来让人物最后明白自己命运的演绎过程上。而《所罗门断案》的故事则是运用“两者持平”的技巧来展现《旧约》的叙事视角变换所带来的戏剧性。

斯滕伯格强调在阅读圣经故事时要重点注意这个故事的跨文类性质以及它所涉及的特殊文类特点(Genre Analysis)。

二、文本阐释

(一)文类分析

《所罗门断案》的故事是一个多文类的故事。它首先是一个布谜和解谜的故事。所罗门通过解开这个其他人全都束手无策的谜,给自己树立了名望,让大家知道上帝给了这个年轻人无上的智慧。同时,这又是一个侦探和破案的故事,这种文类叙述的第一要求就是必须遵循“游戏公平” (fair-play)的准则,把有关案情的所有线索都摆出来,使得读者和侦探知道的信息一样多。在这个公平的认知基础上,侦探才能显示出使他找到答案的超凡的智慧。这也就是斯滕伯格定义的读者和人物把握信息和知识时“两者持平”的阅读位置。

侦探故事的另一个叙事原则叫做“密封性”(the hermetic sealing),即被怀疑的罪犯被限制在一个画定的圆圈内,彼此的口供经常相互抵消。“所罗门断案”的叙事完全符合这一原则:读者和所罗门一起听到两个妓女的陈述,所罗门并不比我们掌握更多的内情;而且,犯罪时没有第三者在场,因此,凶手只限于这两个女人;但因为没有其他人在场,她们的陈述彼此抵消后,就把这案子推进了死胡同。然而,虽有侦探文学的特点,《所罗门断案》这个故事却有一点与破案故事不同,那就是它的中心目的并非是向读者揭露罪犯和作案的细节,而是集中表现并证明办案人的精明和上帝赋予他的神力。

(二)叙述视角和知识把握位置的分析

首先,所罗门面对的两个妓女诉讼人提供了两条平行的、完全相同的情况介绍,只是在指控部分颠倒过来了。这样一来,头一个女人看似相当清楚和直截了当的陈述被第二个女人彻底抵消掉了,最后只剩下“死孩子是你的,活孩子是我的”和“活孩子是我的,死孩子是你的”这种文字上颠倒的争执。因此,她们二人的陈述或对彼此的控诉就都变得毫无意义了。

在这样一个密封性的侦探叙事面前,读者和所罗门都面临了极大的困难。到哪里去找证据?从什么地方寻找突破口?就在读者和所罗门都被叙事引导到把握了关于案情的同样多的信息知识且处于同样的断案地位时,我们忽然听见所罗门呼唤“3:24……Bring me a sword”,而这一出其不意的举动将故事的悬念推向了极致,而且一下子就改变了读者似乎同他一样享有的全知地位。故事外的读者,还有在场的两个妓女诉讼人以及所有其他人物都被抛入了迷惑的深渊。直到所罗门从一个女人“刀下留孩子”的呼喊中辨认出孩子的亲生母亲,所有以色列民众和故事的读者这才看懂了所罗门断案的智慧所在。具体来讲就是,所罗门提出的是一个虚假的解决办法,并用这个方法使得那真正的母亲在孩子即将被分尸的瞬间真情展露。这个叙事的目的就是要显示所罗门能做到别人所不能做到之事。他胜利了,上帝胜利了,叙事的意识形态目的也达到了。

三、“两母争子”故事母题的流传

对于《所罗门断案》中“两母争子”的故事,中国读者应该并不陌生。元代作家李行道创作的《包待制智勘灰阑记》里就有类似的情节。这个元杂剧大体就是讲判官包拯用石灰在小儿周围画一圆圈,令两母对拽,谁能拽出孩儿,谁就是亲生母亲。一女恐怕这一做法会伤害儿子,不忍使力;而第二个女人却悍然不顾,将儿强行拉出。包拯由此断定小儿为前一个女人亲生,并昭雪了她的冤枉。

通过整理《灰阑记》本事及有关资料汇辑,我们又可以发现,有关“两母争子”这一故事母题的版本还有很多,如:汉代应邵所著《风俗通》中就有西汉颍川一富室两妯娌争子的记载;北魏时慧觉等翻译的古印度佛教经典《贤愚经》卷十二《檀腻羁品》中也有相似的故事。之后,《灰阑记》传到欧洲,对德国布莱希特创作享有世界声誉的重要作品《高加索灰阑记》也有直接的影响。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香港作家西西创作的《肥土镇灰阑记》又是借鉴了“两母争子”的故事情节,在新的时空背景下阐释了别样的意义空间。由此可见,《所罗门断案》这一故事的持久生命力和深远影响力。

四、结语

从文章开始对斯滕伯格关于《圣经》叙事学层面的总体解读,到后来对于《所罗门断案》片段的具体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圣经》叙事在完成其沉重的意识形态任务时,的确采用了许多文学和叙事的技巧,如精心设置了在叙事者、人物和读者叙事视角上的变换等,达到了极佳的艺术效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从文类的角度来看,这个故事也同样饱含经典意义。从某种层面上讲,我们可以说《所罗门断案》是侦探文类最早的起源,而它所具备的、一种以上文类出现在同一作品里的特点,或叫做跨文类的特点,在后来的文学名著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再者,从《所罗门断案》里“两母争子”故事母题广泛流传的现象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一故事的持久生命力和深远影响力。因此,《所罗门断案》可以说是多个意义上的经典,给后世留下了不尽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The Holy Bible:King James Version:A Reference Edition with the Apocrypha[M].New York:American Bible Society,2001.

[2]Sternberg, Poetics of Biblical Narrative:Ideological Literature and the Drama of Reading[M].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7.

[3]刘意青。《圣经》的文学阐释——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刘建军编。《圣经》的研究与文学阐释——“西方宗教文化与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梁工。圣经视域中的东西方文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6]梁工。西方圣经批评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记叙文的写作教案教学设计5

记叙文的写作 教案教学设计

一、要明确记叙文的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开端、发展、高潮

这几个要素必须要在文章中有充分的体现,不论写人的记叙文,还是记事的记叙文,都要求写作时要注意利用好六个要素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1、人物是记叙文中表达作者情感的重要部分,即使是写事的记叙文也要依靠人物来完成主题的表达,因而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描写就显得尤为关键了。人物描写的手法主要有下面几种:

①行动描写:让人物自己来表现自己。写人物的行动应该借助情节的发展、矛盾冲突的展开而进行。

我们借助熟悉的课文中的例子,也可以参照一些小说作品中选段来加深对行动描写作用的认识:

a、《药》写刽子手康大叔,主要就是用行动描写来对他进行具有流氓反动性格刻画的。

例: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贪婪的一面)

“老栓只是忙。要是他的儿子……”驼背五少爷话还未完,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刚进门,便对老栓嚷道……(流氓形象)

b、类似的行动描写在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身上也有充分的体现,那就是我们熟知的“排出九文大钱”一句。

一个简单的动词,包含了多么丰富的内涵!这也是寓繁于简写人物的典型实例。②肖像描写: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鲁迅所说的画眼睛的写法,他笔下的祥林嫂有三处集中的以眼睛说话从而揭示其人生经历和内心情感的描写。

我们改变一下课文中的描写顺序,按时间先后体会一下肖像描写的独特魅力:

初到鲁镇年纪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 二到鲁镇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三到鲁镇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弱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未见祥林嫂

三次描写,都反映了人物不同阶段的人生境遇,“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说得很对。

肖像描写不求形似要求神似,不求描写面面俱到,只求突出人物的身份、性格。

示例:“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反复出现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用以塑造刘和珍美丽的形象,更为了戳穿段政府的无耻谰言。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和。” ③语言描写:一定要透过语言把握人物的身份、性格,也就是我们说的“语言描写的个性化”。我们一定会记得那个贪婪的吝啬鬼吧,他的视财如命,“那简直是抹自己的脖子”的内心独白恐怕是让人永不能忘怀的。

我们在描写人物语言的时候就应该抓住人物的身份、地位、年龄、性格去写作,否则就会很不谐调。语言表达一定要得体。《红楼梦》中的焦大绝说不出林黛玉说的话来。④心理描写: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但在心理描写的方法上却可以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大致有以下几种: a、直接描写心理。往往表现为“××想”“他觉得……”。

b、动作表情写心理。如他“拖着铅一般重的腿。”“母亲用手摸了摸箱子的冰冷的皮,将臂肘靠在上面,很满意地望着大家。”

c、环境写心理。如“每次开门的时候,就有一阵云雾似的冷空气吹到他脸上,这使他觉得很爽快,于是她把冷空气深深地吸进去。”

d、内心独白写心理。“完蛋了吗?”母亲问自己道。但是接着就颤抖地回答:“大约还不妨吧……” e、幻觉写心理,也可以通过梦境写心理。

《祝福》结尾: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的香烟,都醉醺醺地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荔枝蜜》中作者化为蜜蜂的描写也属此类。

2、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和情节发展提供了生活场景,同时,时间也有结构文章的作用,一般记叙文的写作要依照时间来行文,依时间划分,可以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等几种方式。

一般写作用顺叙,但为了突出结局,可以采用倒叙的方法,这可以设置悬念。

插叙、补叙往往起到扩充文章内容,丰富文章表达的作用。平叙在学习过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中使用过。3、情节。情节是一个记叙文完整内容的具体展开。它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组成,个别作品可以有序幕和尾声。

作为写作的重点,“发展”部分和“高潮”部分是需要特殊关注的,1篇文章的闪光点往往就体现在那儿。

情节的构思应遵循生活的真实,要有“生活的合理性”。所谓“生活的合理性”是指写作的内容要符合生活实际,但我们也不必太拘泥,学一学鲁迅先生的“杂取种种个,合成一个”的方法会使文章更加充实丰富。

情节的构思将直接决定1篇文章的好坏,物别是写事的记叙文,当然写人的记叙文也要通过一个事儿来反映人物的性格。这样在设计结构的时候就应该斟酌了。

作文虽然不是文艺创作,但其中也少不了文学表现手法的运用,记叙文在写人或记事中要善于借鉴一些表现手法,当然这也是以生活的“真实”为基础的构思。

“文似看山不喜平”,我们怎样可以写出一波三折的作品呢?

①悬念似情节:习作要善于突破平淡的情节发展方向,叙述中应善于为人物性格的展示设计出悬念。如写一则小文: 例文:照相

她一向聪明,可这回给难住了。几个外国人要给她拍照,并要她保持刚才的姿势:肩挑菜箩,弯腰拣地上的菜皮,烂叶。菜是自家的,挑来卖完了,拣回人家剩下的菜边菜叶喂猪,这有什么新鲜?不给照?咱们农家妇女不懂外国人的风俗习惯,别得罪了人家。给照?咱们又不缺吃少穿,照了去,岂不丢人现丑?

有了。她将身子一转,换了个角度,迅速作出了刚才的姿势。可那几个外国人一看,几乎同时耸动了肩膀,挤出了围观的人群。

原来,她巧妙地利用了身后的标语牌——“公共场所,自觉注意卫生”。②一波三折法:

如果写一名同学练习写作,然后投稿,这一个属于尝试性的内容就可以以此写出波折了。构思如下: ③突破常规法:

记一件好事或写一个人做好事,我们可以突破写好人好事的俗套,求先,求变。

请依据下面提供的情景,写一则具有突破常规的作文: 冬天的冰雪路、清晨、上学去的小芳、买豆腐的老奶奶。④欧•享利笔法:

苏比的6次努力地犯罪行为,都没有让他如愿地到监狱去越冬,而决意改变自己的时候,警察的手却搭在了他的肩膀上。⑤小高潮法: 《项链》: 情节的构思可以有很多种类、方法,还要根据写作具体内容而定。

二、记叙文写作需注意的一些问题:

1、结构文章要有一个统率全文的线索。线索把文章中的所有内容组合起来,使文章形成一个有机的集体。

可作线索的内容多种多样,学习过的文章里就有很多体现: ①物为线索:《药》(人血馒头)《一碗阳春面》 ②感情为线索:《纪念刘和珍君》(悲愤的感情)③一件事为线索:《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寻找和运送特效药)④一句话为线索:《为了周总理嘱托》(棉花就是俺的命,啥也别……)

⑤游踪线索:一般的游记散文常用这种方法。

2、要有复杂记叙文的特点,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充分体现出来,1篇优秀的文章应该有一定的深度,这个深度靠议论、抒情来得以落实。

记叙是记叙文中的主要表达方式,议论、抒情在记叙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升华,起到点明主旨的作用。在记叙文中,往往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使文章更具有文学艺术感染力。

茅盾的《风景谈》描写的六幅风景画,似乎是届于自然景观,但为了突出人类的活动,六幅画面的后面有五句议论性的句子,这些句子很好地深化了文章的主旨,逐层深入地揭示了人类的伟大,最终得出解放区军民乃伟大中最伟大者的结论。

描写的表达方式也绝不可忽视,特别是环境的作用多种多样,应通过巧妙的环境描写来实现它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 ①烘托气氛 ②衬托心情 ③烘托人物性格 ④推动情节发展 ⑤点明主旨

3、要综合调动多种写作技法,从形象的刻画,到语言的使用都要体现出一定的文学表现技巧来。1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可以综合运用几种,而下面以《生活写真》,为例谈谈写作技法运用的问题。

生活中有许多事可以让我们有一种新鲜感,每天,都有一些事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其中有些事是令我们的终生难以忘怀的。请以《生活写真》为题写1篇记叙类的文章,字数不少于700字。

①不论运用何种写作技法,应以“真实”为前提。②写作形式多种多样,“写真”不可只写一事一人,应注意“面”,通过“面”反映事物的普遍性。a、借鉴《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的小标题形式,可以将其分为几个片断,如为了写“母爱的至真”,我们可以利用“梨核比梨肉更好吃”,“别哭,孩子”,“母亲,您老了”三个小标题写作,使文章即具独立性,又有机地统一在“母爱”这一线索上。

b、日记体,最优化的写生活实录的载体。

一个同学在对待生命的态度上,写出了这样一句话:生活中会处处有感动,只要有感动相伴,我们谁都不是孤独的,既然如此,生命也不仅仅属于我们自己,而是属于关心我们的每一个人的。每分感动都是一份真,每份感动都是一份情,每份感动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音符,而我们自己,又有什么理由不善待生命呢?

c、悬念式开篇。要露而又藏,讲究一个“巧”字。例:“我是他的亲儿子,他不是我的亲爸爸。”小时的我经常这样伤心地对我自己说。

那时,我恨爸爸,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不给我一分钱零花,我不知道为什么与小伙伴吵架,哭到最后的总会是我,我不知道我做错了一件小事,妈妈为什么总要千方百计地为我瞒着,我不知道为什么我连亲生父亲的一句夸奖,哪怕只一个轻轻的微笑都不敢奢求?

d、撷取生活的情趣,为作文加入调味的一点点盐,使作文更令人耐读。示例:某日早凌晨3:10,宿舍楼内突然铃声大作,众学子纷纷从梦中惊醒,不约而同地产生“今天怎么这么困”的疑问,直到有人惊呼“才三点钟”,众人才倒头睡下,宿舍楼又恢复了平静。“唉!不知是否最近天气反复无常致使学校电铃也患感冒了?”

e、哲理穿透,使文章深意叠出。

示例:生活是一部电影,一部没有主角而又人人是主角的电影;生活是一首乐曲,每个人都是跳动的音符,缺了谁,乐曲都不会动听;生活也是一盘棋,人人都是其中的一枚棋子,虽然每枚棋子的位置不同,但它们都在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例文:生活写真

有人说:“上高三如同上了‘刀山’。除了每天应付忙不完的作业还得时时忍受心理上的‘摧残’”,可也有人说:“高三是人生中最充实,最壮丽的一年。所有的理想都可能在拼搏这一年之后实现。”高三究竟如何?是苦,是累?是充实,是愉悦?下面的生活镜头,向您展现了一个高三学生繁忙紧张的一天。

镜头一:“起来!起来!”在妈妈颇像国歌词的喊声中,我极不情愿的从被窝里爬起来。“没睡醒”大概是每个高三学生起床后的第一感觉,而“睡眠缺乏症”大概是高三学生的通病,一阵“冲锋”,我终于出得门去。想必妈妈此时也松了一口气。到了自行车跟前,竟发现车钥匙没带。回去取?来不及了。我只得打“神牛”去学校。看来这个世界上不只高三生起得早,还有人在为生活奔波,坐在“神牛”上,我着实有一种满足感。

镜头二:这是教室里最静的时候,连“咳嗽”都变成了噪音。在经过老师一上午的“知识灌输”,同学们都需要“趴桌静养”,门玻璃上赫然贴着“午睡时间,请勿打扰”,颇有些“神圣不可侵犯”的味道。我趴在桌上“想入非非”,我考上了军校,穿上了军装,老师同学们向我祝贺,我一本正经的向他们敬个军礼,却用了左手。是化学老师的近似怒气冲冲的一声“上课”,把我从尴尬中拯救出来。

镜头三:吃过晚饭,我压抑的神经确实需要短暂的放松。和朋友漫步在甬路上,看着操场上奔腾雀跃的身影,羡慕得妒忌。一个男生从我身边走过,自言自语道:“上高三,我还没踢过球呢。”“那他不如我,”我心里想,“我还踢过一次呢——帮人捡球。”我窃喜,“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朋友对着落月诗意大发,心中的惆怅写在脸上。“夕阳西下,那是为了明天的日出啊,就像我们现在的拼搏是为了七月的收获啊!”“如此说来,依你……”“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我们相视而笑。“铃……铃……”晚自习的铃声响了。

评语:最后,提醒考生,记事的记叙文应该注意剪裁,使之详略得当,二件事或三件事,不要平均使用笔墨。附:无言的结局

辽宁锦州市北宁高中黄金莉

刺眼的阳光,涌进车窗,给人们增添了一种莫名的烦躁。车厢地板上,有一片被人踩得乱七八糟的水迹,上面横卧着一本书,封面翘翘地抖。

一个说:“我把书给你,你不接好,掉了怪谁呢?”一个说:“我还没接好,你就放了手,怪我呀?”两句话分别不断地重复在两个人的嘴上。

侧目,转身,仰脖,直至立起,全车厢人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到了一点,就连刚才呼天喊地地打扑克的那几位也屏住呼吸,直眉瞪眼地看着。“有戏看了,大家的旅途不寂寞了!”不知谁狂喊了一句。我的国人同胞们哪,你们是不是太无聊了?

卖书的乘务员和买书的青年在众目睽睽之下谁也不退让,但谁又不好再说什么。女的依旧柳眉倒竖,杏眼圆睁;男的依旧青筋暴起,虎目怒视。

忽然,从座椅上闪出一位小女孩,她从白色的连衣裙袖中伸出一双洁白的小手,拾起掉在地板上的那本书,用手帕擦去封底的污迹,展平翘起的书面,把书放回座位。她又小心翼翼地从手袋里拿出一本自己刚买的同样的书,递给买书的青年。

争执的双方不约而同地一怔,青年人显得有些尴尬,迟疑了片刻,但还是伸手接过了书。

顿时,车厢里定出了一个纯洁的世界,人们的眼中只有那一袭洁白连衣裙,车内无言。车子外面依旧是明丽的阳光,但却如初春一样柔和,显得七彩澜珊。

[简评]文章精美,不着华辞丽句,在紧张的氛围中演绎着人间的一种纯洁的真情,自然而清新。更可贵的是作者能在精短的文章中融汇多种描写方法:肖像、行动、语言描写相得益彰,直接描写衬以侧面烘托,文章首尾的环境点染。而“无言的结局”也就在情理之中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20 642643
");